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熱點

山中避雨教案及教學設計

熱點1.71W

《山中避雨》是我國現代畫家、文學家、美術音樂教育家、翻譯家豐子愷的一篇隨筆,因為被選入了中學語文教材,而為更多的人所熟悉。如何設計山中避雨教學呢?下面是的山中避雨教案資料,歡迎閲讀。

山中避雨教案及教學設計

  山中避雨教案篇1

教學目標 :

1. 在不斷的朗讀中,整體感知課文;

2. 引導學生理清記敍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過程;

3. 引導學生深刻把握課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發展變化這一主線,進而弄清文章中心;

4. 引導學生理解"樂以教和"的主張,聯繫自己生活感受體驗音樂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重點:目標1.2.3

難點:目標 4

教法:"整體感知--自主探求--合作研討--體驗活動"四步教學法

教具:課件,錄音機,《梅花三弄》錄音帶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課前談話,導入 新課:

話題設置:

如果你和家裏人或同學們作好了一切準備,興致勃勃地到某個地方遊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們不得不停留在某個地方,你的心情會怎樣?你會幹些什麼?

(學生們就這個問題發言交流)

教師總結,導入 新課,板書課題。

二、走近作者:

教師課件展示有關"作者介紹"的圖文(教師用書 P35頁)

三、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速讀,或師生合作,分工讀),要求學生邊讀邊做到:

1. 對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語進行圈點批註;

2. 思考:整篇課文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請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過程。

四、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討(1):

1.學生邊讀(邊聽),邊圈點批註,思考問題。

2.學生以同桌或小組為單位,就生字詞提出來進行交流,相互幫助解答。

3.老師將有代表性問題投影到屏幕上,大家一同解決。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學生沒有涉及到的問題,引導學生學會怎樣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如:第二段引用的詩句是誰的?你能背會全詩嗎?

4. 討論問題:整篇課文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請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過程。

學生帶着問題快速閲讀有關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組交流。

學生按男女生各推薦一名代表發言(也可以自願舉手發言),其他學生補充。

五、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討(2):

課件展示問題:

在山中避雨的整個過程中,作者以及兩個女孩的心境分別發生了哪些變化?每一次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帶着問 題快速閲讀有關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組交流。

學生按男女生各推薦一名代表發言(也可以自願舉手發言),其他學生補充。

最後教師總結(也可以讓學生總結)。

六、設置情景,深入探究:

教師播放《梅花三弄》曲,師生合作讀選定的文段,感悟、體會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學生邊讀邊聽邊思考,探究以下問題:

1. 作者説:"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聯繫上下文,説説你對這句話的瞭解。

2. 作者將胡琴與鋼琴、小提琴作比較,想説明什麼?這樣寫與表達"樂以教和"的主張又有什麼關聯?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交流,然後派代表在全班發言。教師注意加以引導。

最後分別指名學生對剛才的問題做總結陳述(有遺漏的大家共同補充)

七、體驗活動:

教師導入 :

音樂可以調節心緒、陶冶情操,還有助於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人們和諧相處。好的音樂尤其如此。

下面請大家欣賞一段古代名曲, 然後談談你聽曲時所產生的聯想或感受。

教師播放曲子,學生聽後發言交流。

八、教師小結本節課內容,重申文章主題,再引入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九、佈置作業 :

1.抄寫課後"字詞積累"的詞語,並用後三個詞語造句。

2.你有沒有和作者類似的經歷?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園……請你試着把當時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寫出來。

附:板書設計 :

山中避雨(豐子愷)

我 主題 女孩

"因遊山遇雨,覺得掃興" -- 樂-- 怨天尤人

"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牽引我的感興,覺得比晴天遊山趣味更好"--以-- 苦悶萬狀

拉胡琴,體驗到"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 教-- 歡喜 和唱

與山村青年依依不捨 -- 和-- 無比快樂

  山中避雨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學會整體理解本文記敍的線索,。2、掌握記敍文的六要素。

過程和方法目標:通過朗讀,體會本文自然恬淡的語言,樸素的情趣。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理解本文的主旨,體會“樂以教和”的含義。

重點難點:

重點:1、分析事情的整個過程,體會文中傳達的感情。

難點:理解音樂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樂以教和”的含義。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1課時

一、導入新課:音樂是沒有國界的,音樂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我們今天就來看看作者是如何通過音樂和一些素不相識的人交流,最後竟有些依依不捨的。

二、作者介紹:豐子愷,曾用名豐潤、豐仁,浙江桐鄉人。現代著名畫家、美術家、音樂教育家、翻譯家。作品主要收集在《緣緣堂隨筆》。

三、寫詞語,讀準字音: 寂寥 嘈雜 宂長 弄堂 陶冶 樂以教和 和歌

四、朗讀:要求思考記敍文的六要素,準備概述事情的經過,明確記敍文的線索。

記敍:把人物的經歷和事情的過程表述出來。

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

線索:記敍的頭緒條理,即把材料貫穿起來的脈絡。

五、檢查朗讀效果:請兩個學生起來概括複述,然後總結點評。

六要素和故事梗概:前天我和兩個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然遇到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兩個女孩怨天尤人,而我更覺山中雨景迷人,並興趣昂然地拉起了胡琴,這琴聲感染了兩個女孩,而且引來了青年的唱和。一時間歌聲把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温暖,更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所以在我們離開的時候竟有些依依不捨了。

六、理清本文的線索: 事情線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映--作者借琴--作者拉琴--樂以教和--依依惜別。 感情線索: 作者:掃興--反覺得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樂--欣然惜別。 兩女駭:怨天尤人--轉憂為喜--喜極而歌--難捨難分

兩線並行,環環相扣,步步推進,條理分明,結構嚴謹。

六、書面作業:抄寫字詞。認真閲讀課文,準備下節課的討論。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內容,準備討論,選取話題。

討論活動:話題一,找出兩個女駭感情和心理變化的詞語,看看三家村前後的氣憤有怎樣的不同,説説變化的原因分別是什麼,從課文中找出關鍵性的詞語作答。

怨天尤人--轉憂為喜--喜極而歌--難捨難分

三家村;雨越落越大,寂寥深沉--引得人都來;青年們齊唱--鬧得温暖 --》依依惜別

請學生談談對“樂以教和”的理解。

話題二:課文幾次提到“趣味”?“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這是為什麼? (學生討論)

三、重點分析4、5段。

1、第四段的那些句子寫出了兩個女孩的感情變化?你能結合前面的段落談談她們的變化過程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是怎樣的美感?

(第二部分中描繪的山中雨景使作者感受到一種寂靜、空曠、深沉之美,雨中拉胡琴、合唱、齊唱使這種自然之美與人的青春洋溢之美、人的內心的恬靜祥和相和諧,使美達到了及至)

2、第五段寫了什麼內容?為什麼女孩和山村青年認識的時間這麼短暫,卻在分別的時候這樣留戀?(這是音樂的巨大魅力,“樂以教和”力量。) 這樣巨大的藝術魅力,為什麼作者直到今天才深切地領會?

四、小結本文主題:本文記敍了作者在山中避雨的經歷和感觸,告訴我們音樂的感染力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使彼此間更和諧。

佈置作業:完成課後練習題和教輔資料。

板書設計:

“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 朦朧 恬靜 婉轉 和諧 --》樂以教和

深沉 熱烈 温暖 愉悦

  山中避雨教案篇3

[課標要求]

1、 理清文章脈絡。

2、 把握文章的感情線索。

3、 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4、理解文中對比寫法的作用。

5、體會“音樂的趣味”。

[學法點悟]

這是一篇清新淡雅的記敍文,要先把握記敍的要素,文章的脈絡,理出兩條線索。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中心,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將自己置身於作者描述的詩情畫意的情景之中,體驗“樂以教和”的道理。

[整體感知]

本文記敍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經歷和感觸,告訴我們音樂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彼此相處更和諧。文章在結構上,環環相扣,層層推進;寫法上,運用比較,突出主題;語言上,生動形象耐人尋味。你能找出這樣的語句嗎?描繪瞭如詩如畫,美不勝收的情境。請你試着進入作者描繪的情境中。閲讀時要細細揣摩、品味。

[疑難解析]

質疑:本文的敍事有什麼特點?

解惑:本文敍事中有兩條線索並行,情節線索與感情線索都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使文章層次清晰,結構嚴謹。

從情節看,四段依次是:遇雨、避雨--借琴--拉琴、和唱--齊唱、惜別

從感情發展變化的過程來看,開始“因遊山遇雨,覺得掃興”;繼而恰恰是因阻雨而感受到了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再往下是給青年們拉琴,大家齊聲歌唱,由此嚐到了有生以來從未嘗過的“音樂的趣味”;最後是產生了與青年們難捨難分的感情,又因為今日實證了“樂以教和”這句話而產生了一種喜悦之情。至於兩個女孩,開始是因遇雨而“怨天尤人,苦悶萬狀”,繼而是因作者借琴而開始轉憂為喜,最後是隨琴聲歌唱而無比興奮。

質疑:本文多次運用比較的寫法,有什麼作用?

解惑:運用比較的寫法是為了突出主題。如:將作者平時與這次對音樂的不同感受作比較,突出了“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將兩個女孩前後兩種不同的心境作比較,突出了女孩後來和大家融合在一起同聲歌唱的快樂心情;將胡琴與鋼琴、小提琴的不同特點作比較,突出了胡琴的優勢,意在説明音樂應走向大眾化。這幾組比較,印證了“樂以教和”,並使這一古語具有了更為深廣的意義。

質疑:“我和着她拉,三家村裏的青年們也齊唱起來,一時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温暖。”句中的“温暖”和“鬧”字用得好,好在哪裏?

解惑:這裏首先強調了雨是“苦雨”,山是“荒山”,更顯出了“温暖”的可喜可貴。再深一步體會,這“温暖”二字,似在寫環境的温暖,其實是寫作者自己內心感受到的温暖,表達了他的一種欣喜之情。至於中間的一個“鬧”字,則顯示了一種毫無拘束的氣氛,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摯感情,如用“變”“唱”等來寫,就遠不如鬧來得生動。

[語言揣摩]

1、“這種樂器在我國民間很流行,剃頭店裏有之,裁縫店裏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裏有之。”

這裏點出了具體地點,而且以排比的句式,使我們的視線跟着它一個一個地不斷轉移:剃頭店裏--裁縫店裏--江北船上--三家村裏,讓我們具體地感受到了胡琴的確是處處可見。另外,連説四個“有之”,又起了強調作用,語氣顯得更加肯定。

2、“若沒有胡琴的因緣,三家村裏的青年對於我這路人有何惜別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於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

這裏不用陳述句,而是連用了兩個反問句,顯得更有力量,更加肯定,也更有情感,讓我們對“樂以教和”的道理不疑,也讓讀者更為之動心。

3、“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音樂的滋味。”

這句話是作者觸景生情,發自內心的感歎。作為藝術家,這次拉琴的環境與往日不同,是在山中小茶店的雨窗下,有一種天然之美。人物除兩個小女孩,都是素不相識的山村青年,是琴聲和歌聲把大家結合在了一起,有一種和諧之美。大家的歌唱都是發自內心,感情十分真摯,有一種真摯之美。大家一起歌唱,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氣氛熱烈,把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温暖,有一種氛圍之美。以上種種趣味之中,最主要的是作者感受到這次拉琴與歌唱,十分自然真摯,是音樂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大家相處得如此和諧。

[研究課題]

日本友人評價豐子愷,説他是“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你怎樣理解這句話?請你課外查資料,瞭解一些他作為文學家、畫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的成就。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導引]

掌握本課涉及的生字詞,瞭解文章的敍事特點,品味自然平易的語言,把握中心,揣摩重點句的深層含義。體會作者情感,體驗“樂以教和”的古語。

[基礎鞏固集練]

一、字音字義

1、 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寂寥( ) 嘈雜( ) 宂長( )

工尺( ) 陶冶( )

2、 掌握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嫌棄 寂寥 趨勢

賺錢 殺戮 褶皺

奏鳴曲 嘈雜 裁縫

湊熱鬧 糟糕 栽種

3、 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趨之如歸:

怨天尤人:

宂長:

望洋興歎:

陶冶:

惜別:

依依:

萍水相逢:

樂以教和:

二、選詞造句(任選三個詞語造句)

從容 鬧 嘗 惜別 依依 因緣 實證

三、關於線索

敍事性的文章,往往有線索貫穿全文。這裏的線索指將寫作材料或情節串聯起來的事物。可以是具體的實物,可以是一種情感,一篇文章有時有一條線索,有時有兩條或兩種線索。如本文就有兩種線索:一條是敍事過程中的時間線索,隨着遇雨、避雨時間的推移,展開了借琴、唱歌、惜別等情節。還有一條是感情線索,即作者在遇雨、避雨、借琴、唱歌、惜別時感情的變化:掃興——反覺得比晴天遊山趣味更好——感到從沒嘗過的音樂趣味——分別時的依依不捨;兩個女孩怨天尤人,苦悶萬狀——歡喜起來——無比歡樂。這樣,兩種線索並行,使敍事緊湊而井然有序。

四、問題探究

1、“茶越衝越淡,雨越落越大”這句看似不經意的敍述起到了什麼作用?

[提示:考慮句子的作用,應結合上下文。一般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考慮。一方面説明時間的流逝,天氣的變化;另一方面引出兩個女孩因長時間避雨而落寞苦悶的情緒,為下文的情節作鋪墊。]

答:

2、“我無法把我所體驗的境界向她們説明,也不願使她們‘大人化’而體驗我所感的趣味”中,“我所體驗的境界”指什麼?作者為何“不願她們‘大人化’”?

[提示:“境界”指事物所達到的程度或表現的情況。這裏應從周圍環境和作者的感受兩方面答。“大人化”怎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是什麼?“不願”表現了作者對孩子的什麼態度?“我所體驗的境界”指“山中阻雨的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牽引了我的感情,反覺得比晴天遊山趣味更好。” “大人化”指成年人特有的。孩子的心理特點是單純、無邪,未經世俗沾染。作者珍愛孩子的童心。(意思對即可)]

答:

3、“古語云:‘樂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樂教師沒有實證過這句話,不料這天在這荒村中實證了。”為什麼會這樣?

[提示:你知道音樂的起源嗎?你知道“心連心”藝術團嗎?音樂課上拉琴與荒村拉琴有何不同?音樂起源於大自然的`天籟,起源於勞動人民的生活。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和人民羣眾中,才能煥發它生命的活力。音樂課上拉琴是為了傳授知識,在荒村拉琴則是為了消遣娛樂,更自然,更純粹。]

答:

五、欣賞評價

1、《山中避雨》是豐子愷先生的散文佳作,閃爍着多種美的光彩。他的主要作品收集在《緣緣堂隨筆》裏,另外還出版了《護生畫集》、《 豐子愷漫畫集》、《音樂入門》等。請你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一兩本研讀,然後談談自己的閲讀體會。

答:

2、《山中避雨》描繪了一幅幅充滿美感的圖畫,請選擇一幅你最欣賞的加以賞析。

答:

六、拓展閲讀

歌聲

朱自清

昨晚中西音樂歌舞大會裏“中西絲竹合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彷彿一個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灑在我臉上,引起潤澤,輕鬆的感覺。新鮮的微風吹動我的衣袂,像愛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樣。我立的一條白礬石的甬道上,經了那細雨,正如塗了一層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覺越發滑膩可愛了。

這是在花園裏。羣花都還做她們的清夢。那微雨偷偷洗去她們的塵垢,她們的甜軟的光澤便自煥發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豔下,我能看到她們在有日光時所深藏着的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以前錦繡般在我眼前的,現在都帶了黯淡的顏色。——是愁着芳春的銷歇麼?是感着芳春的睏倦麼?

大約也因那濛濛的雨,園裏沒了濃郁的香氣。涓涓的東風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着些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園外田畝和沼澤裏,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陰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氣。這些雖非甜美,卻能強烈地刺激我的鼻觀,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聽着;也用心唱着。我終於被一種健康的麻痺襲取了,於是為歌所有。此後只由歌獨自唱着,聽着;世界上便只有歌聲了。

1921年11月3日 上海

(選自“學生閲讀經典”《朱自清》)

[探究建議]

1、 散文家用各種形象描繪了優美的音樂帶給人的全身心的愉悦,你曾經為音樂而陶醉過嗎?能否描述一下當時的感覺?可以仿照作者的寫法,調動各種感官印象描述對聲音的感覺。

答:

2、劃線句表達了作者完全陶醉在音樂的世界裏,對周圍世界的美好感覺與欣賞音樂的愉悦感交融在一起,這是一種健康的、由歌聲主宰的境界。你認為呢?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