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熱點

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

熱點1.36W

總體來説,這冊教材的課文變動大。原有的課文,把獨立閲讀課文算在裏面,僅有5篇,新入選的文章,把原來人教版的算在裏面,達到了12篇。訓練要求高。在體會詞句的感情-色彩和表達效用、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表達順序、掌握敍事性作品文體特點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訓練要求,希望老師們在教學中注意把握。

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

第一單元

4篇文章,圍繞“愛國”這一鮮明的主題。其中2篇是詩歌,一是現代詩歌,一是古詩。還有2篇是中外名人愛國的故事。 “愛國”理應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學生的指南針。學習這些課文,能夠點燃他們的愛國激情,在喜與悲的精神碰撞中,產生一種為國奮發向上的責任感。

《我們愛你啊,中國》以詩歌特有的語言形式,反覆吟詠,讚美祖國幅員的遼闊、山河的壯麗、物產的豐富、歷史的悠久、成就的偉大、精神和品格的崇高,表達了對祖國的無比熱愛和建設祖國的堅強決心。

教學中要整體把握,以讀代講。採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與詩歌內容一致的教學情境。要處理好媒體展示和語言訓練、情感薰陶的關係,注意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可以在教學中完成課後練習4的相關訓練要求,有機地把讀和寫結合起來,使課堂教學實在、有效。

《鄭成功》記敍了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建設台灣的史實。文章屬於敍事性作品,條理很清晰。我認為教學可以圍繞“鄭成功是民族英雄”這一人物的定位來展開,在具體的事件和場景中,不斷地提升學生對此的認識。還要在教學中關注正面的細節描寫和側面的巧妙襯托,通過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和老師的點撥,使鄭成功這一人物形象鮮明豐滿起來。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這篇課文描述了四個場景:“被-迫離開”、“師友送別”、“忘我創作”“臨終請求”。 這些場景被肖邦的愛國之情這條主線巧妙地串聯起來,自然地展開了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集中地反映了肖邦身處異鄉、心繫祖國的強烈心聲。教學中特別要注意人物的語言,要引導學生通過人物的外在表現,來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

《古詩兩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詩歌以“劍外忽傳收薊北”為發端,直接敍寫喜訊。注意這裏的“涕”和“淚”的意思一樣,寫詩人喜極而泣。詩的第二聯中“喜欲狂”是全詩的關鍵,它既是上面初聞驚喜的結果,又是下面由驚喜而引發展望的原因。“妻子”的讀音和意思要正確地讓學生體會,至於方法和手段,因人而宜,也可以結合課文的插圖來解決。

《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詩人以遺囑的口吻,表達了對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無比憤慨;對收復失地、洗雪國恥、重新統一祖國的無比渴望。“悲”是全詩的詩眼。為什麼而“悲”?如何不“悲”?再和課後練習4的問題聯繫起來教學,這樣就抓住了重點,水到渠成,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詩人那震撼人心的愛國情。

第二單元

3篇文章,一篇是歷史小話劇的劇本,其它兩篇是小説。三篇課文分別歌頌了愛國、愛崗、愛社會的偉大精神,展現了課文主人公們為祖國、為他人獻出真愛,向人間撒播真情的崇高精神境界。單元主題可概括為“人間真情”,也可以為“心中有愛”。

本單元的習作訓練,安排學生“回家做一件事,想一想爸爸、媽媽平時是怎麼愛你的”,然後向他們示愛,記下整個過程;單元練習的“誦讀與感悟”,要求學生領悟汪國真《我不期望回報》這首詩。較好地把閲讀和習作等語文實踐活動結合了起來,活化了各項訓練,增強了訓練效果。

《負荊請罪》這篇課文是一個多幕劇的話劇劇本。題目本身是一個成語,這個劇本講的就是這個成語的意思和來源。在這兩幕劇中表現的人物品質各有側重,在劇情的發展上,實際上存在着前因後果的關係。

教學中要把握好文體特徵,大膽地通過對話訓練,來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同時,引導學生進一步熟悉劇本語言的特點,結合課後練習4,積極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師還可以相機把“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這兩個小故事給學生講一講,使課文“厚”起來。

《船長》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先生的短篇小説。按照“遇險—自救—殉職”的思路展開故事情節,“客輪被撞,情勢危急”是故事的起因,即開端;“鎮定自若,指揮自救”是故事的發展和高-潮,這一部分着力描寫的是船長哈爾威怎樣鎮定自若地指揮人們乘救生艇脱險自救,塑造了高尚“忘我”的船長形象;“堅守崗位,以身殉職”是故事的結局,展現了船長忠於職守、視死如歸的高大形象。

教學在遵循寫作思路的前提下,應該重點突出,通過人物的對話和作者的兩處議論來深入體會船長忠於職守的精神。至於大家一直以來討論結尾部分的“生命教育”問題,我想具體要把人物放到特定的場景中來考慮,不然就失去了意義。

《愛之鏈》是一篇新入選的課文。極其細膩地描寫了下崗工人喬依無償幫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婦人修車;這位老婦人在用餐時又得到一位孕婦的悉心照顧,受到了感染,暗中資助了那位孕婦。而那位孕婦正是喬依的妻子。小説構思巧妙,前後呼應,字裏行間透露出愛是可以傳遞的`,人人都應該給別人幫助的社會新風尚。

教學可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具體把握兩個場景中對人物形象的細節描寫,動作和語言尤其要關注。與前面兩篇文章稍有不同的是,這篇小説更重要的在於説理,希望老師們在把握教學中心時要注意。

第三單元

4篇課文,都是新入選的文章。有人説是圍繞“奮鬥與生存”的主題,有人説是圍繞“生命與奮鬥”的主題。我看這4篇課文,都可以説是奮鬥勵志的美文。

關於這組課文,錢錫銘老師在鳳凰語文網上專門寫了簡析,很有見地。下面我再對每篇課文的教學作一個簡單的提示。一要抓住中心,二要抓住線索,三要落實訓練。再以《生命的林子》這篇文章的教學來具體談一談。

第四單元

3篇課文,來自民間,講的是民風民俗。第一篇課文是反映民間剪紙藝術的,第二篇課文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説之一,第三篇課文是描述民間舞蹈藝術的。

《姥姥的剪紙》課文描述“我”有一位剪紙技藝高超的姥姥,她心靈手巧、勤勞善良,她善於教育,疼愛孫兒。表達了“我”對姥姥高超技藝的讚歎和敬佩,以及對她和故土的深深眷戀之情。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我”的角度走入文本,通過富有兒童情趣的語言,感受姥姥剪紙的神奇,體會祖孫倆那濃得化不開的親情。

《牛郎織女》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説之一。故事生動感人,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對破壞美好生活的專制者的無比憎恨。教學要做到“長文短教”,重點是情節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體會。這兩點在課後練習中都有具體要求,應該在教學過程中予以關注。

《安塞腰鼓》課文按“靜→鬧→靜”的順序描述了安塞腰鼓表演前後的不同場景。重點在體會安塞腰鼓強健的舞姿、沉重的響聲、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逐步昇華的藝術魅力。教學時要抓裝好一個安塞腰鼓”這樣的句式,通過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品味課文語言特有的音律之美。有條件的話,應該讓學生欣賞這樣動人心魄的場景,品悟結合,讀出黃土高原人的粗獷、豪邁和對生活的美好向往。

第五單元

3篇課文,用不同的表現手法聚焦不同的景物。柳樹的神奇主要是通過作者的想象和對比來體現;草原的美麗主要是通過作者生動的描繪,形象的比喻來展現;麋鹿的特點則通過相關的介紹來説明。

《青海高原一株柳》為陳忠實所寫。課文第一節交代這是一株“平常”的柳樹,第二節又交代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既給學生造成了閲讀的心理衝突,又直抒胸臆地表達了作者對這株柳樹“望而生畏”之情。而三、四兩節,卻濃墨重彩地描寫了青海高原的蒼涼。直到第五節才具體地描述了這株柳樹的“巍然”“強大”。而六、七兩節通過“猜測和想象”,追憶了這株柳樹在青海高原艱苦卓絕的生長過程,不但與三、四兩節照應了起來,而且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第八節通過對生長在優越的環境中而又“名貫古今”家鄉柳樹的介紹,進一步反襯出這株柳樹的“神奇”。最後一節以議論結束,高度讚揚了這株柳樹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託物譽人,手法昭然。

課文采用了順敍、插敍、描寫、議論、抒情、聯想等多樣的表現手法以及對比、反問等修辭手法,既把這一株平常而又神奇的柳樹鮮活地佇立於讀者面前,又深刻地揭示了生命力的頑強和偉大。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通過讀書先找出描寫這株柳樹的部分──平常、神奇、巍然、強大。接着再讀書思考其他內容與這株柳樹的關係──渲染環境艱苦,凸顯了這株柳樹生長艱難;對比強烈,説明這株柳樹與家鄉柳樹生長環境反差巨大。最後通覽全文,想想這樣寫的作用──凸顯了這株柳樹的“神奇”;抒發了作者對生命力的讚揚之情;揭示了中心,借物譽人。

《草原》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景美、人美、文美。這樣的作品應該做到誦讀,特別是第一自然段。教學的設計主要在“讀”字上下功夫,讀有興趣,讀有層次,讀有指導,讓學生每一遍都讀出新意來,教學就成功了。要通過多種手段來創設課文特有的情境,但切忌喧賓奪主,落腳點還應在語言文字的品味上。

《麋鹿》一文在樸素的説明中注入了濃濃的情趣。開頭用白描手法引出介紹的對象,激發閲讀的興趣,接下來依次講了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在教學時可以結合課後練習3中的有關要求,讓學生來做講解員,要注意作為講解詞與課文內容的有關整合,如外形特點與生活習性,以及傳奇經歷之間的內在關係等。要放中有扶,作一些指導。

以上三篇文章的教學,除了要讓學生知道課文寫了什麼外,重點要指導學生弄清楚作者是怎樣寫的,為什麼要這樣寫。也就是説,在教學時要體現第三學段教學的特點,引導學生對文章的表達方式,表達順序有所關注。

第六單元

4篇文章,為我們展示了現當代的“中外名人”風采。在這一單元的學習中,我們要引導學生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這些人物的優秀品質。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理解重點句了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思想感情的能力。

《給家鄉孩子的信》是巴金爺爺給家鄉孩子寫的一封回信。在信中,他首先向孩子們表示感謝,然後交待寫這封信的緣由,接着和孩子們探討了怎樣做人,告訴孩子們,他是個普通人,他要讓自己的生命開花結果,最後勉勵孩子們要珍惜時間,好好學習。

教學這篇文章,一是要讓學生在熟悉書信格式的基礎上,把握主要內容;二是要抓住信中的重點語句,理解和感悟並重,朗讀和議論並舉,體會巴金爺爺表達的思想感情;三是要合理拓展,結合課外相關資料,讓學生進一步地瞭解巴金爺爺,從而領會文字背後的內容。

《錢學森》文章採用倒敍的手法,主要寫了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近二十年的坎坷歸國之路,讚揚了他高尚的愛國情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文章詳略得當,通過主要人物的語言,表達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教學中要抓住中心,留意時間和相關事件,結合課後練習3展開教學過程。

《詹天佑》一文圍繞“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這一中心,寫了他不怕困難,不怕嘲笑,主持修築京張鐵路的過程。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去體會當時複雜的社會環境和當地險惡的自然環境,還要引導學生去揣摩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的過程中是怎麼做的,怎麼説的,怎麼想的,更要啟發學生把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當地的自然環境與詹天佑的言行聯繫起來思考。

如此聚焦詹天佑,就能使學生在反覆閲讀、比較、品味、思考的過程中,走進文本的深處,走進詹天佑的心靈,從而使詹天佑的形象能夠立體展現在學生的眼前。這樣學生就能夠從詹天佑的身上感受到我們中華民族不屈的氣節、愛國的精神和創造的才智。

《鞋匠的兒子》主要講了曾兩度當選為美國總統的林肯,面對參議員的嘲諷,憑着智慧與寬容,捍衞了尊嚴,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和愛戴。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是加上去的,表現了林肯反分-裂、愛祖國的品質。

教學時要結合課後練習3,抓住參議員們對林肯態度的變化(尷尬→羞辱→大笑→靜默→讚歎)這條線索來組織教學,着重引導學生品味林肯總統所説的話,通過具體的詞句來體會人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第七單元

4篇課文,3篇精講課文,1篇是略讀課文。用“讀書有方”來概括單元的主題是比較妥帖的。值得一提的是,本單元所涉及的讀書方法跳出了就讀書講讀書的狹窄圈子,而是把讀書和實踐結合起來,讀書和思考結合,讀書和習慣的養成結合起來,具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古詩兩首》都是寫詩人由讀書而生髮的感想,屬於喻理詩。《冬夜讀書示子聿》前兩句講古人讀書做學問的不易;後兩句講學習光靠讀書是不夠的,要獲得真知,還必須親自參加實踐。《觀書有感》作者巧用比喻,先用池塘裏的水清澈明淨,映得天光雲影徘徊,比喻讀書可以使人心智廣納,明於事理;再用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池塘變得這麼清,比喻只有不斷讀書,汲取新的知識才會不斷地進步。

《學與問》是一篇説明事理的文章。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勤學好問”,先講為什麼要問,再通過哥白尼的具體事例來證實這一小觀點,鼓勵學生善於發現問題;然後又講“有了問題要請教別人”和“勤學好問與觀察思考相結合”兩個小觀點,這裏面有個遞進關係,教育學生要善於解決問題;最後總結全文,發出從小要養成勤學好問習慣的號召。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動形象地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識這些文字的意義,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文章思路清晰流暢,語言通俗淺顯。教學中可以進行相關的拓展,以實現三維目標的達成。

《養成讀報的好習慣》是略讀課文,教學時要結合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展開相應的實踐活動,並通過各種渠道,各種途徑,促使學生養成讀報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