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杜麗娘人物形象分析範文

杜麗娘,是明代流傳很廣的話本小説《杜麗娘慕色還魂記》中的女主角,為湯顯祖的《牡丹亭》提供了基本的故事情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杜麗娘人物形象分析,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杜麗娘人物形象分析範文

杜麗娘人物形象分析 篇1

明朝的文學家、劇作家湯顯祖是一位反封建禮教、理學束縛,追個性解放的創作者,在他的作品中,最能體現其“主情”創作原則的是劇作《牡丹亭》———“玉茗堂四夢”。這部劇作中女主角杜麗娘是繼崔鶯鶯之後,林黛玉出現之前,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少女形象之一。在她身上集中體現出在禮教嚴苛的中國封建傳統統治下,女性追求真情、真性,反抗壓迫的人性光輝。

一、社會思潮革新下的“情”與“理”

杜麗娘所處的社會環境令人窒息:明代統治者大力推崇程朱理學,皇帝后妃親自編寫提倡貞操節烈的婦女道德教科書,大肆旌表所謂的貞婦烈女,以束縛婦女的身體和精神,為禮教殉身的婦女,數字大得驚人,創造了空前的歷史記錄。“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的空前強化。杜麗娘根本沒有機會像元代的崔鶯鶯一樣邂逅一個少年郎。對於愛情,她只能依靠自己的本能覺醒依靠自己靈與肉的不懈追求。所以她的反抗比鶯鶯主動、徹底、頑強也更艱難。湯顯祖在《題詞》中寫道:“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杜麗娘“情”指生命的慾望,生命活力的自然和真實的狀態,“理”是指使社會生活構成秩序的是非準則。“理”具有制約性,而“情”具有活躍性,兩者存在着尖鋭的矛盾。杜麗娘的對手不是某個人、某個家庭,而是由這些人物所代表的整個正統意識和正統社會勢力。從追求情愛的天性被壓抑,到只能在夢幻與幽冥中才能實現人性解放,到最終無法擺脱只能流俗。這個有情的人與無情的世界就這樣無形而尖鋭地對立着,造成麗娘性格的反叛但卻壓抑,熱情卻又矛盾。

杜麗娘“以情抗理”,她追求的“天然之情”,追求人性與人的本能被承認,這在晚明的黑暗現實中是無法實現的。《牡丹亭》也就是那個最壓抑年代的一場春夢。因此,杜麗娘只能走入虛幻。她以鬼與夢梅相戀結合,充滿浪漫,然而這更加顯示出現實世界的無奈,只有在夢境與幽冥中,她的愛情才能得以實現。等她回覆到人身,她又不得不守起禮法。當麗娘含恨化為鬼魂,她釋放了被壓抑許久的情緒,苦苦尋覓,奮力爭取冥判,熱情地“幽媾”,而千辛萬苦復活團聚後,書生求婚,她卻要“揚州問過了老相公老夫人,請個媒人方好。”這時的杜麗娘還是有着許多的矛盾與懦弱,但是當後來杜寶對他們的婚姻不停阻撓,打破他們樂觀的估計後,她的思想有了突破,面對皇帝重複提出她回生時承諾的:“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始可成親,她侃侃答道:“真乃無媒而嫁?保親的是母喪,送親的是女夜叉!”麗孃的堅強抵抗發揮在了至高處,但當“夫榮妻貴”皆大歡喜的道路鋪平了,她也便妥協順從了。當愛的目的達成了,她反倒對她對抗的封建勢力感激涕零。這才是更深的一層悲哀。這層悲哀是潛在的,也是作者的刻意之作。

二、被壓迫的青春意識的覺醒

(一)禮教禁錮和情慾甦醒

杜麗娘出生在一個封建大官的家庭,父親杜寶是“西蜀名儒,南安太守”,母親甄氏賢德愛女,家教甚嚴。她秉風貌、擅丹青、女紅刺繡、知書識禮,是典型的大家閨秀。這就註定她從降生就要受到封建社會一系列規矩的約束,不能稍有越禮出格,否則就要受到責備。“閨塾”一出中説“凡為女子,雞初鳴,鹹盥、漱、櫛、笄,問安於父母。日出之後,各供其事”、“手不許把鞦韆索拿,腳不許把花園路踏”。不僅如此,禮教對於源自人內心的情感也不放過,該愛什麼,該恨什麼,到什麼程度都有着嚴格的界定。在這種氛圍中長大的杜麗娘,最顯著的性格特徵是“嫩臉嬌羞,老成尊重”。

一個花季少女,本應天真自然,開朗活潑,封建禮教卻將這些生命本真活力一點一點從她身上剝離,再加上沉重的枷鎖。可是人之本能,其基本的特徵是要滿足自身的新陳代謝、繁衍生息以及純真的情感欲求。因此,不管社會意識的壓制多麼嚴重,都不可能擺脱自然之軀和生命的自然規律。於是,一種莫名的的惆悵在她體內潛滋暗長着。她隱約感到“剪不斷,理還亂,悶無端”的愁緒。及至遊園,那暗暗生長的情思清晰起來。可是她生活中沒有與異性接觸的機會,只能發出“生在宦族,長在名門。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誠為虛度青春”的歎息。在當時環境下,即使連衣裙上有對鳥、白日打瞌睡都被當做大忌,更不要説春情動搖了。情慾已然甦醒,卻不懂如何宣泄,難譴的情慾在體內堆積,等待着一次爆發,一次衝擊。“驚夢”一出滿足了她本性的需求,其實卻將她陷入更深的惆悵。“徑曲夢迴人杳,閨深珮冷魂消。似霧濛花,如雲漏月,一點幽情動早”。夢總有醒來的時候,夢醒了,人還未醒。相思磨人,有情難訴。而這情慾在當時卻是有違禮教傳統的。可是人的需要一旦構成,就不容忽視,它必然會反抗規範的約束,以求滿足。杜麗娘處在道德責難、壓抑束縛與生命本能甦醒的夾縫中,只有煎熬至死。

(二)肉體的死亡與精神的充盈

如果説前一階段是生理需要為主導的不自覺的反抗的話,從“旅寄”開始,精神枷鎖的去除,已使其思想上的反抗轉化為自主自覺的為個性解放而抗爭的行動。這時的杜麗娘不請自入,自薦枕蓆,與柳生歡會。還魂後,她又鼓勵柳夢梅打探父母消息,希望自己的婚姻得到父母的認可。當父親指她為“花妖狐媚”拒不認女時,她勇敢地説出“眼前活立着個女孩兒,親爹不認。”“爹爹,你不認呵,有娘在”。在金鑾寶殿力陳情由,毫無俱色。此時的杜麗娘已由一個“嫩臉嬌羞”的少女成長為為幸福抗爭的覺醒女性,展現出一個勇敢的女性形象。她的性格發展正是在由生到死,又由死到生的過程中完成的。

這種完成是“情”對“理”的'勝利,是對“克己復禮為仁”的勝利,是對宋明理學禁錮的勝利。情到盡處,“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情”已經超越生死,恣意馳騁,是“理”無法抗衡的;人的正常慾望,生命規律是“理”無法消彌的。禮教的束縛再也不能阻止她生命的歡欣流動,真情的恣意張揚。

(三)多種的性格特點

一個永恆的藝術形象,其性格除了典型外,還應該有複雜和真實的一面,這樣的人物形象才是有血有肉的。在杜麗娘身上,這種複雜與真實則體現在她性格中軟弱與妥協的一面。

中國傳統的女性觀是建立在儒家文化基礎上的,講究三從四德和男尊女卑。因此在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任何涉及女性這一“第二性”的言談話語都不會純粹的客觀公正。雖然這種男性本位文化最初是經濟形態決定的,但是在人為的強化男女社會性別差異後,隨着歲月的遞嬗,逐漸形成一種心理積澱。不僅男性認為自己是社會當然的主宰,女性也從心理上認可了自己弱者的地位。

“女性的心態舉止基本上受其文化傳承和環境的制約。因此,出身、教養、職業、社會地位,更能説明女性心理的形成變化。”所以,當我們回到杜麗娘所受的傳統教育與所處的社會氛圍中,會發現她性格中的軟弱與妥協,一方面源於意識形態的壓迫,另一方面源於女性自身的弱點。

首先,她生活的範圍十分狹窄,僅僅拘囿於家庭或者閨房這個小環境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甚至連自家的花園都不知道。這種侷限使她感情封閉,缺少與人的正常溝通和情感宣泄。其次,女性內傾型的性格特點,使她更注重內心的情感變化,而輕視客觀理性的分析,容易產生怕羞、怯弱、依附的心理。“幽媾”中麗娘説“妾千金之軀,一旦付與郎矣,勿負奴心”。“冥誓”中雲“請媒相聘”“怕聘則為妻奔為妾”。可見封建禮教的遺害是無處不在,就像一張黑網,時刻準備吞沒有主體地位的女性。第三,封建禮教傳統提出的一系列女性行為準則,要求女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要求“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些教條阻隔了她們對先進文化、先進思想的追求。即使受過一些教育,也不過是為了“他日嫁一書生,不枉了談吐相稱”。這種歷史的侷限與女性自身的弱點,直接導致了杜麗娘行動上的延宕。

她與柳夢梅成親,雖然出於自願,也是情勢所迫。因為陳最良要“上小姐墳去,事露之時,一來小姐有妖冶之名,二來公相無閨閣之教,三來秀才坐迷惑之譏,四來老身招發掘之罪”。而“婚走”一出還魂為人後,她認為“鬼可虛情,人需實禮”,堅持“必待父母之命,媒約之言”。所以,儘管婦女解放已提了很久,若不從人們的心理層面糾正女性是弱者的觀念,這一問題並不會得到真正的解決。女性要求獨立自主的願望不從經濟上、人格上開始,那麼一切都將是空談。杜麗娘作為一個覺醒的形象,有她的進步性。她所表現的不僅是一種潛意識的律動,更是一種生命本能的追求;不僅是少女情懷之夢,還代表着一些女性反抗封建禮教束縛,追求自我的生命光輝。她性格中的妥協與軟弱並不能掩蓋這種光輝。因為她所受的教育、生長環境、封建社會的荼毒、禮教的戕害已經決定了她

反抗的不徹底性。唯其不徹底,更凸顯出封建禮教滿口的“仁義道德”,不過都寫着兩個字“吃人!”。

三、結語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今天的社會已經是一個文明開放的時代,一個個性解放、講究自由民主平等的時代,再來讀《牡丹亭》,已經不會像俞二孃、商小玲、馮小青那樣自哀身世,慟傷而死。今天的人們會以新的目光、新的評價接受這部劇作,這一人物。

儘管由於歷史的侷限,作品帶有明顯的唯心主義色彩,女主角也並沒有實現真正的自我價值,她的獨立自主、勇敢抗掙還是建立在男性本位的價值觀上的,但作家提出的問題卻不容忽視。幾千年來的男權思想讓女性的從屬成為一種本能,這是女性真正的生存困境。即使在當今時代,要解決這一問題也非易事,因為它不僅受到社會環境的制約,還要受到女性自身生理和心理條件的影響。這就需要當代文學家繼續挖掘這一主題。不僅要關注人的命運,更應該站在整個人類的角度思考生命價值,探索生命意義,為女性、為人類的更深層次的解放作出貢獻。

杜麗娘人物形象分析 篇2

一、杜麗娘人物形象的自然性

杜麗娘是一位名門閨秀,父母一個是國家棟梁,一個是典型的賢妻良母,在嚴厲的家庭教化下,杜麗娘被塑造成標準的淑女;塾師陳最良,是個考白了頭髮的老秀才,只是拿社會教導自己的東西來教導杜麗娘,同樣給予杜麗娘深重的壓迫。而春香雖然是她的貼身女侍,但是由於無知,她無法理解杜麗娘。因此杜麗娘是孤獨的。

在春香的扶持下,杜麗娘走出長年拘束自己的繡房,到空無一人的花園中游玩。在這裏她第一次看見了真正的春天,也第一次發現自己的生命是和春天一樣美麗。她惋惜眼看青春轉瞬即逝去,而她卻無能為力,不能自主,感到自己生存的荒蕪和生命的空虛。自然春光觸動了內心情懷,感歎“天呵,春色惱人,信有之乎!常觀詩詞樂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誠不謬矣。”把這少女在封建禮教壓制下難言的苦悶和酸楚都表現出來了。湯顯祖所展示的是作為一個健全人的自身天性對於情愛的需求和渴望,在此作者肯定人類對愛、青春和美的渴望的合情合理性。

夢中與持柳書生相愛,夢醒後卻無依無靠,仍是冰冷的現實。於是第二次遊園,杜麗娘支開了春香,獨自來到花園,以安心尋夢。她追夢尋夢,苦苦尋找着夢中的美妙。在對梅樹的傾訴中可以看出,這個夢是她全部生命的寄託。然而現實的一切不曾有絲毫的變化,反而更加冷酷,為此一病而亡。杜麗娘不是因愛情的被阻撓而亡,而是死於對愛情的徒然渴望。在陰間,她的魂魄再次領略了生命的自由快樂。在夢中和陰間湯顯祖展露了人的自然性的一面,將人的天性還原放大,賦予其合理存在和實現的權利,湯顯祖大膽地承認和肯定了人的性慾和情慾的一種客觀存在。

二、杜麗娘人物形象的社會性

《牡丹亭》中杜麗娘死而復生之後,念念不忘媒妁之言,不忘柳夢梅的科舉功名,這似乎與她在夢中與陰間一往無前的追求愛情的行為互為矛盾,實際上如此的描寫和安排也許正是為了反映人性的另一面人的社會性的需求。

明代統治者大力推崇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空前強化;皇帝后妃親自編寫提倡貞操節烈的婦女道德教科書,束縛了婦女的身體和精神。杜麗娘根本沒有機會像崔鶯鶯一樣邂逅一個少年郎。對於愛情,她只能依靠自己的本能覺醒,依靠自己不懈追求。所以她的反抗比鶯鶯主動、徹底、頑強得多,也更艱難得多。

杜麗娘的對手不是某個人、某個家庭,而是由這些人物所代表的整個社會意識和社會勢力。這個有情的人與無情的世界就這樣無形而尖鋭地對立着,造成麗娘性格的反叛但卻壓抑,熱情卻又矛盾,人性的舒展與理學的壓抑在她身上交織着。杜麗娘是世間多情女子的揉合,又具有獨特個性:實現生命價值,超越生死,不懈追求。她無疑是古代少女追求自由愛情、反抗道德約束的先驅和代表。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杜麗娘的命運具有普遍性。

三、杜麗娘人物形象藴含的作者自況

《牡丹亭》的故事題材取自話本小説《杜麗娘慕色還魂》,湯顯祖把一個幾千字的話本小説改編成長達55出的傳奇作品,傾注了他的人生體驗和感悟,藴含了深沉的感懷身世的自況內容。與話本小説相比,湯顯祖的改編是創造性的,所以説杜麗娘就是湯顯祖的化身,作者把生命的激情、命運的慨歎,全部傾注在這一形象身上。湯顯祖所遭遇的種種痛苦、苦悶和不幸,都藉着鮮活動人的藝術形象與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得到曲折而深刻的表達。

湯顯祖有胸懷天下的理想,但命運多舛,不得施展抱負。作品中杜麗娘對愛情的苦苦尋覓與作者對理想政治的孜孜以求異曲同工,杜麗娘的青春苦悶就是作者政治失意的苦悶,杜麗娘以生命為代價換來的成功愛情是作者仕途失意的某種補償。湯顯祖既是一個想要幹一番事業的有志之士,又是一個深惡痛絕於弊政的剛正之人;杜麗娘既是一個深受封建教育的淑女,又是一個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實現愛情理想的封建叛逆之人。可以説二人從心靈到現實遭遇,從對理想的執著到對生命自由的認同,都表現出深刻的對應關係。

拓展:杜麗娘作文

杜麗娘生於太守之家,照理説是位幸福的千金小姐,卻為何一夢傷春致死?其中最重要一點在於父母的迂腐管教。母親對女兒極度不信任,她有一段唱詞“怪她裙衩上,花鳥繡雙雙”。女孩家閨房刺繡,本是隨心所欲。母親卻用過來人的心思去揣摩女兒,生怕她會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

自小,父母給了她太多的壓力。母親要她“長向花陰課女工,且春多益添線”,父親要她“刺繡餘閒,寓目架上圖書”。偶然睡了個懶覺,父母大為不滿。讀書刺繡之餘,即使是自家花園,父母也不讓她去逛。只去閒耍一回,便被母親絮了多時。又在夜半時分,叫起丫環春香訓誡。從春香抱怨“閨中圖一睡,堂上有千呼”得知這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杜麗娘追求個人自由,卻不得不折服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就連偷偷遊個自己家後花園,連個小小花郎也不能見。所以,杜麗娘與其説是在傷春,不如説是在承受心理上的折磨。父親杜太守對女兒心理更是一竅不通。至她傷春快死去時候,杜太守還固執地説:“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兒這點點年紀,知道個什麼!”她母親看到女兒將死,才幡然悔悟“恨不呵早早乘龍。夜夜孤鴻,活害殺俺翠娟娟雛鳳”。

可是,這悔悟已晚。在一個風雨瀟瀟的中秋夜,杜麗娘與世長辭,杜府上下哭聲四起。

杜麗娘死在了封建傳統的禁錮之下。作為父母,難道不該反省嗎?讀書也好、刺繡做活也罷,都是為了更好的享受生活,不能本末倒置。

孩子到了青春期,更不能封閉在一間繡房了事。如果她不與人接觸,怎麼戀愛找對象,怎麼結婚生子?怎麼延續生命?所以,對於麗娘,與其束縛,不如引導她走出狹小閨房,去認識這個社會。這樣做效果反倒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