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關於在人際交往中培養幼兒的親他性心理的研究論文(通用6篇)

在學習和工作中,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在人際交往中培養幼兒的親他性心理的研究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在人際交往中培養幼兒的親他性心理的研究論文(通用6篇)

在人際交往中培養幼兒的親他性心理的研究論文 篇1

【摘 要】大學生具備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大學生成長與成才的需要,作為培養人才的高等院校,應該在培養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中發揮主導作用。本文從高校和學生管理工作者的角度,提出培養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

近些年,大學生就業總是新聞媒體的熱門話題。他們能否順利地走上社會,的確為全社會所關注。各高校舉行的校園招聘會上,一些企業負責人表示,在大學生就業的問題上,除去宏觀形勢、大學生擇業心態等因素外,大學生的交際與溝通能力越來越成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勝的主要動力,因而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更看重求職者的綜合素質,而大學生的能力則成為用人單位關注的重點,特別是人際交往能力。面對用人單位開出的招聘條件,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感受到了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1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涵義

社會交往能力是指妥善處理組織內外關係的能力,包括與周圍環境建立廣泛聯繫和對外界信息的吸收、轉化能力,以及正確處理上下左右關係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分為三種:表達理解能力:表達理解能力意味着一個人能夠將自己內心的思想表現出來,還要讓他人能夠清楚地瞭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達。一個人的表達能力,也能直接地證明其社會適應的程度。人際融合能力:表明了一個人是否能夠體驗到人的可信及可愛,它和人的個性有極大的關係,但又不完全由它決定,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上的意味。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前獨生子女的一大弱點是依賴性強,獨立性解決問題能力差,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交往能力不盡如人意。

2、人際交往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也有可能受到一些人不好的影響,大學生思想尚未成熟,社會閲歷淺,易感情用事,缺乏辨別力,受到不良思想、行為的侵蝕。如:抽煙、酗酒、打架、賭博、沉迷網絡等等。現代大學生面臨着各方面的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經濟壓力等,沒有良性的疏通渠道,就很容易導致心理疾病。沒有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和渠道,就無法形成健康的心理支撐系統,這可能導致兩種情況:一是不良的交往可能會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和加重;二是由於長期情緒、壓力無法排解,沒有形成正確的疏導渠道,而使心理疾病產生和加重。有可能形成小團體,不利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小團體一般都具有封閉性和排外性,思維固化性。在團體內的人已經形成了較為統一的習慣和方式,對外來的人和思想有一定的牴觸性,直接導致了思維的固化性。關心團體內的人多,和外界交流少,無法形成正常健康的溝通交流渠道。這種小團體已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障礙。如老鄉會。人際交往的複雜性。人際交往具有泛指意義,它不僅僅指學校、同學之間的交往。我們的校園同樣不是封閉的,人際交往還包括與社會人員的交往和網絡交往。大學生思想尚未成熟,社會閲歷淺,容易被社會人員利用,陷入網絡陷阱。

3、人際交往能力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3.1年級不同表現不同

大一是適應階段,也是過渡階段。這一階段的大學生有着不同於中學生又有別於大學高年級學生的特點。他們剛剛從競爭激烈的入學考試中掙脱出來,滿腔熱情,對未來充滿希望,特別是面對來自五湖四海、個性迥異的同齡人,更讓他們興奮、好奇。交往的範圍比較廣,認識了許多新朋友。二年級經歷了一年級的大學生活,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了進一步的轉變,通過一年的接觸大家逐漸相互瞭解,交往範圍縮小,學習開始繁忙起來,大都有針對性地交往有限的一些朋友。到了大三,學習壓力相對小一些,並已習慣了大學及所在城市的生活,這個時期會更多地接觸與瞭解社會,進一步擴大自己的社交範圍。而進入大四,面臨就業、考研等各種壓力,很多人都在為自己的將來而忙碌,人際交往的意願和行動會少一些。

3.2性別不同表現不同

不同性別大學生人際交往綜合能力有顯著性差異。在對人和人際交往的認知和評價取向、人際交往的社會退縮取向、對交往的意向性取向維度上,在對交往的自我評估、交往的外傾性、交往的坦誠性等特徵上存在顯著差異,都是女生的得分要高於男生。這表明,男性大學生在交往上可能顯得更封閉些。對不同性別大學生心理健康各維度和特徵的比較可以看出,男生的心理問題要多於女生。這種性別間的差異原因有很多,出現這一結果,除了男女生生理基礎不同,女生比男生早熟外,還與男女生回答問卷的真實性程度有關係。在使用問卷法時,當問卷觸及到的敏感問題,男生回答要比女生坦誠,少一些掩蓋性。此外,男女性別角色的社會期望不同,社會與傳統文化對兩性性別角色及行為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看法或觀念,認為男性應當堅強,要有責任、敢擔當。這種性別角色偏見和期待,使得男性在遇到挫折時,常常選擇壓抑自己的內心痛苦,不願意敞開心扉與他人談論自己的情感問題,更不願意向他人尋求幫助,以維護其男性自尊。而女性則被容許脆弱,在遇到挫折感到痛苦時,往往會主動尋求別人的幫助,並善於通過傾訴等方式來宣泄被壓抑的情緒,來緩解乃至消除心理上的障礙。

3.3專業不同表現不同

不同專業大學生人際交往綜合能力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與王軍的研究結果一致。但在交往的外傾性、交往的互助性、對交往的理念上存在差異,都是理科生的得分要高於文科生。應當説,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和所學專業特點有關。理科學生平時得到的大多屬邏輯推理訓練,思維嚴謹。因此,在交往的理念上會比文科生更明確,更理性,對於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東西,就會主動去追求,因此,也表現出一定的外傾性。由於理科專業的性質,有很多實踐性的知識(比如實驗)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完成,因此表現了較好的互助性。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在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情緒失調上存在差異,文科生的問題要多於理科生。文科生由於平日接受各方面文化的教育,對生活、文化的體悟比較深刻,與理科生相比,有更多的情緒體驗,容易多愁善感,因此情緒更容易失調。

4、結束語

很多專家都把大學生人際關係問題看作是困擾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一個人的人際關係滿意程度與穩定程度狀況,除了受其人格的影響外,直接由人際交往能力制約。但是以往研究都是關於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及人際的作用、原則和技巧等方面,很少有人從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這個角度對心理健康進行研究。可見,探討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是否影響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黃巧香.論大學生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2]周曉虹.大學教育與管理心理學[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在人際交往中培養幼兒的親他性心理的研究論文 篇2

摘 要:網絡在大學校園已經普及,網絡文化已經成為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它給大學生的各個方面都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本文着眼於網絡文化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分別從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兩個方面做了一些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網絡文化;人際交往;大學生

網絡文化是隨着網絡的產生而產生,隨着科學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網絡促進人類進入了網絡時代,而網絡的發展更進一步促使了網絡文化的產生。“網絡文化”(Internet Culture)屬於文化的範疇,是一種新型的文化。網絡文化的形成打破了時空的阻隔和地域的限制,開創了一個新的文化交流時代。它衝擊着社會的各個角落,當代大學生首當其衝的受到着影響,改變着他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也給他們的人際交往帶來了影響。

一、網絡文化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積極影響

1.使大學生人際交往更自由

網絡文化是一種虛擬的.環境,比爾蓋茨的《未來之路》一書中有一幅著名的漫畫,一條狗對另一條正在上網的狗介紹經驗説:“在因特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首先,網絡文化影響下,大學生能夠隨心所欲的結交朋友,只要興趣相投,就可以成為朋友。另一方面,大學生是思想活躍,網絡文化提供了一個自由的生存空間,使大學生人際交往更為自由。

2.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更廣泛

網絡文化是一種動態文化,各種各樣的信息在網上彙集和更新,使其成為一個信息量大、內涵豐富的世界。網絡文化以其豐富的資源吸引着大學生,成為其學習文化、認識世界和聯繫朋友的重要渠道。網絡文化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獲取信息的最佳平台,提供了一個交流思想的開放場所,而且這種交流與溝通是普遍的,因此,網絡文化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具有了空前的廣泛性。

3.使大學生人際交往更加自主

網絡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友平台,在網絡文化影響下,大學生人際交往更具有主動性。網絡文化具有平等性,每一個人都有諸多的選擇權,可以選擇參與各種各樣的論壇,選擇結交各式各樣的朋友,並且能夠發表各種言論。網絡人際交往是一種全新的信息交流形式,大學生可以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4.使大學生的交往更加便捷

網絡文化為大學生的交往提供了許多便捷的渠道,如QQ、微博等,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進行交流和溝通。在網絡文化中,人人都可以是中心,只要雙方願意,無需任何其他的中介就可以實現交往,非常便捷,滿足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需要。

二、網絡文化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消極影響

1.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隨意性增強

網絡文化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人們可以建立各式各樣的虛擬身份,進行交往。這種虛擬的交往有可能使人們更容易態意而為,拋棄現實生活中約束自己的道德律和理想信念。大學生在網絡中過度的追求 “自由”,人際交往變得過於自由放縱,在這基礎上,大學生在網絡中的人際交往就變得不那麼認真負責。這會影響到網絡文化的正常和健康的發展。

2.使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缺失

網絡文化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在網絡上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瀏覽各種各樣的信息,結交各式各樣的朋友,信息量的增加很容易導致大學生迷失人際交往的目標和方向,影響其人際交往的能力,進而影響其人際關係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造成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缺失。

3.使大學生人際交往誠信度降低

網絡行為的主體是“虛擬之我”,對象也是虛擬的,這就使得大學生認為“網上結交的朋友是不可信的”,在網絡上,缺少了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監督和約束,大學生的個人行為往往有一定的虛假性,甚至是欺騙性。久而久之,導致了大學生對網絡人際關係的信任度降低,也必然導致大學生自身的誠信度降低,大學生髮布信息的可靠性降低。

4.使大學生自我約束能力降低

網絡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世界,它在促進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同時,也使其人際交往的自我約束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發生弱化。對於豐富多彩的網絡世界,有些大學生不能抵制誘惑,過多時間的漫遊在網絡裏,在很長一段時間後中止網上活動,往往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焦慮感,進而影響大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

綜上所述,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人際交往應遵循平等性、誠信性、有益性等原則,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建立健康的人際交往方式,以實現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而消除其消極影響。

參考文獻:

[1]周柏林,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初探,株洲工學院學報,2003,17(1):56-58.

[2]鍾曉媚,網絡文化的特徵及影響,探求,2003(8),62-63.

[3]嚴薇,大學生網上問題行為心理分析,高校理論戰線,2002(3),25-27.

[4]譚金蓉,論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11),85-87.

[5]張堅強,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華東船舶工業學院學報,2004,4(2),77-81.

在人際交往中培養幼兒的親他性心理的研究論文 篇3

摘要: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是我國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也是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以及新課程實施中應該認真關注的問題。本文在分析了中學生人際交往的一些現狀的基礎上,闡述了中學體育教育中學生人際交往的一些問題,然後重點闡述了中學體育教師是如何利用體育教學的特殊領域,幫助中學生培養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等問題。

關鍵詞:體育教學 人際交往 和諧健康 合作學習

前言

每個人生活在世界上,都需要與他人交往聯繫,當代中學生在這一方面存在着較為嚴重的困惑,據調查有80%的中學生將孤單視為最大的苦惱,他們渴望與人交往渴望能學會與人共處,建立和諧健康的人際關係。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關注學生和諧的人際交往是新的課程對體育教學提出的新的要求。作為一名中學體育教師,如果能利用體育課堂這一特殊的教學領域,幫助中學生培養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既可以讓體育教學更加順利完成,也能幫助班主任和家長解決學生“交友”的難題,還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適應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現將教學中一點體會寫出來,供大家參考。

一、全面瞭解中學生人際交往的實際情況

中學生正是個體生長髮育的第二個高峯期,由於生長髮育的急劇變化,性發育開始使得學生在生理與心理上發育不平衡,而心理髮展相對會落後於生理功能,這些特徵正是中學生具有少年期的半幼稚半成熟型,也正是具有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複雜的時期,也是最容易產生心趣衝動和行為過失的年齡階段。而在這裏中學生隨着社會和集中地位的變化以及人格的形成,社會人際交往的範圍會不斷擴大,但這樣會使得學生的社會關係會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亂套,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過分濫交,荒廢學業;2.分不清益與損;3.處理不好與朋友的關係;4.情感控制不好。

二、體育教學與人際交往

在一定意義上,體育教學活動就是一個“課堂小社會”,在這個課堂社會中的學習活動大多具有集體性和競爭性。而且由於場地大、活動多、內容廣、活動時分組與個人活動多,小組成員之間,個人之間的交往頻繁,這不僅增加了師生之間的聯繫,而且同學之間的交往也很多。同時由於在體育活動中學生所處的角色和地位也會不斷變化,使得學生的人際交往面更加寬廣。在這樣錯綜交叉的人際交往中,學生的能力、修養等都會得到很好的提高,個人的人格也會表現出來,這有利於學生對自己和他人有一定清晰的認識和了解,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從另一方面説,如果學生的人際關係處理好了,在體育課上的表現會更加積極,與同伴的配合也會更加默契,這樣體育教學也能更加順利地開展。因此我們説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也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的人際交往,促進學生建立和諧健康的人際關係。

三、利用體育教學,多方面培養學生的交往素質

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在瞭解了與中學生人際交往的一些情況後,一定會更加關注中學生的人際交往的,那麼怎樣才能幫助學生培養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呢,我從教學中得到一點體會,供大家參考。

1.提高自身的素質,從正面引導學生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師自身的行為往往直接影響着學生的行為與思維,教師的表率作用對學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如果要培養學生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教師應先從自己做起,要處處提高自己的交往素質,生活中要為人大方,對人尊重,上班時要團結同事,對學生要充滿愛心,平等待人……這樣給學生做榜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同時,也會向學生灌輸了文明的交往觀。

2.關愛學生,與學生做知心朋友

教學工作是師生的雙邊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關愛每一個學生,與學生平共處,我覺得在這一方面,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兩點:熟悉瞭解每一個學生充滿愛心和尊重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

3.選擇對人際交往有利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隨着新課改的步伐,體育教學的內容越來越廣泛,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與人際交往也關注得越來越多,我覺得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適當地選擇一些有利於培養學生交往素質的內容與方法。

(1)選擇一些與人際交往有關的健康基礎知識。首先選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和交際健康教育,讓學生對健康的心理有一些理性的認識,同時還要進行一些青春期常識的教育,讓學生對青春期有一整體的認識,從而減輕交往對異性的好奇。

(2)用合作學習促進人際關係。合作學習有以下幾個要素:①積極地相互配合,特別是面對面促進的互動。②積極承擔在共同任務中個人的作用。③期望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並建立起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互相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矛盾。④對個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⑤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價,尋求有效的途徑。從以上的要素,我們可以看出,在合作學習中,學習者之間為了解決問題而需要控制自己的慾望、彼此交流溝通,這樣學習者之間的人際關係就會隨之而和諧統一。

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是中學生健康向上的一種體現,它可以使學生團結進步,幫助學生走上健康的光明大道。作為一名中學體育教師,我們應該更加有耐心和愛心,在平時的教學中多關注學生文明的人際交往,並及時發現學生在交往中的困惑,給予糾正和引導,這樣也會真正提高體育教學的質量,真正從各方面培養合格的社會人才。

參考文獻:

《學校體育學》高等學校教材金欽昌主編

《國中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季瀏、汪曉贊主編

《國中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教學法》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謝正義主編

《走進課堂·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案例與評析》

在人際交往中培養幼兒的親他性心理的研究論文 篇4

內容摘要:大學是培養人才的一個搖籃,其中培養大學生的良好人際交往能力,正是當代社會的要求,更是高校教育中不可以忽視的一課。當代大學生正處於探索人生、掌握專業知識、認知社會的階段,其人際交往的質量直接影響了他們在校的生活、學習。然而,大學生需要建立優良的人際關係,就需要克服影響其人際交往過程中的障礙,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與原則,建立和諧人際關係,只有這樣,才可以在充滿挑戰與競爭的時代,藉助與學習他人的智慧來完成自身人生的奮鬥目標。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交往 心理健康

一 引言

人際交往指的是個體同身邊人之間的一種行為與心理的溝通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人們彼此的交流各種情感、思想、意見、態度和觀點,並且帶着很強烈的目的性。而人際交往過程又存在着主觀性、複雜性、實踐性、互動性、社會性等特點。

當今大學生羣體屬於一個心理幼稚並且又擔負着巨大壓力的羣體。面對來自於社會、環境、學校與個人等方面的各種壓力,有的學生可以建立某一程度的社會守常與社會平衡,保持一種較平衡的心理狀態。然而也有一些學生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之中,往往不知所措,表現出失落、茫然與壓抑,常被無名煩惱所困擾,或者因為無端的恐懼而變的坐立不安,有的甚至導致了人格錯位、精神分裂和心理崩潰等。儘管這一些學生在大學生之中所佔的比例並不算大,但根據相關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幾年這一比例有明顯上升的趨勢。這在當今社會是一個不可以忽視的問題。

二 心理健康的標準

簡單的來講,沒有不適應的症狀,便是心理健康。對當代的中國大學生來説,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能夠歸納為以下幾條適合標準。

1.性格健全。對外界、對自己的行為方式和態度符合社會規範,協調穩定,具備了良好的社會適應性,有一定的自制、自控能力。熱愛學習,積極的參與社會活動,能夠從社會和學習活動中獲取滿足感。

2.智力正常。在觀察、思維、記憶、操作和想象等綜合能力上達到一定水平,能夠勝任大學學習、生活與工作,並且能夠表現出較積極的創造性。

3.自我意識統一。能夠了解並且接納自己,即能夠正確地認識、要求和評價自己,承認並且喜愛自身的本色。對於自身的長處感到的是欣慰而不是高傲;對於自身的缺點不迴避,且不自卑。能夠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信仰的支配之下,認清自身人生的意義,形成切合實際的抱負與高尚的理想。

4.情緒穩定協調。能夠穩定、持續地保持愉悦的情緒,自信的心境,有着充分的幸福感與安全感,充滿着生活的樂趣與生命的活力。能夠保持心理的協調與平衡,不為消極情緒所困擾,能夠甩掉精神包袱,排除心理障礙。能夠儘自己最大的努力,靠自身的智慧與勤奮去取得成就,從而獲取成功的喜悦。

5.人際關係和諧。樂於與他人交往,能夠用尊敬、友愛、信任、諒解、寬容等積極的態度同他人相處,既熱情於給予他人的愛與友情,也欣然的接受他人的愛與友誼。對人真誠、忍讓、寬容、和善,喜愛集體活動,歸屬進一定的集體中,並且在集體生活之中尋找樂趣。

6.行為表現得體大方。人在不同年齡階段,有着不同的行為表現及心理特點。行為表現符合其自身年齡特點,是其心理健康的標誌。青年學生應當開朗、活撥,步伐矯健並充滿活力。然而老氣橫秋與委靡不振,並不符合其年齡的特點,屬於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三 大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問題調適

1.害羞的心理調適

具備害羞心理的大學生需要正確認識到自身不正常的心理問題。對於害羞心理障礙治療應當以心理治療為主,可以採用暗示療法、行為療法,並且結合了有效的社交與技能訓練來消除和克服自己的害羞心理;另一方面大學生需要增強自信,多去參加集體活動,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有利於避免和預防害羞心理的產生。

2.自卑的心理調適

首先需要正確認識到自卑心理,逐步形成出正確的自我認識。當大學生因人際交往的不利而陷入自卑時,可以通過參加活動、傾訴、聽音樂等方法來擺脱不良的心境。因為這一種方式一方面發泄了自身的不良情緒,同時也或多或少增加自身人際交往的機會,無形之中培養了自身人際交往的能力。在校的大學生一定要建立起信心,只有這樣,克服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自卑心理的各種措施才能夠得以暢通無阻,發揮出最大作用。

3.戒備的心理調試

大學生應當對於戒備心理存在着正確認識,不需要顧慮重重,產生交往恐懼。應當培養自信心,只有充滿了信心地去與人交往,才不會對於交往充滿了恐懼。當大學生髮現自身出現了不適當的心理戒備時,要迅速地剋制自我,要告訴自己,無端懷疑是不合適的,會給自身的人際關係帶來不好的影響。大學生在有一些時間需要適當地進行自我暴露,消除自身封閉心理,坦誠地同交往對象透露出自己的一些祕密,能夠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形成,也能夠使得自身的心理戒備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緩解。

4.孤獨的心理調適

大學生需要克服其孤獨心理,首先就要做到開放自我,多與外界進行交流,以誠相待。其次,要大膽的交往不怕挫折,善於在交往的挫折中、過程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增強其交往能力。再次,大學生需要加強並培養自身的愛好與興趣,有了愛好便有了追求,也就不會感受到孤獨。最後,大學生應當儘量去克服自身的自卑情緒,由於自卑導致的孤獨狀態,就像作繭自縛,不衝破這一層繭,就很難走出孤獨。

此外,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常見問題還有完美心理、嫉妒心理等。

大學生在其成長的過程之中出現了一些缺點、還有一些做的不夠到位的地方都是十分正常的,我們應當以包容、平和的心態來看待對方的不足,即使是要指出,也應通過真誠溝通,而不是大加指責。

四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

1.學校方面對於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

學校是對於學生實施教育的主要場所,只有注重了實踐與理論的結合,人際交往的教育才可以真正發揮作用。大學生人際交往在教育訓練方法上主要包括了個體輔導、團體活動訓練、案例討論以及研究。

①個體輔導。個體輔導指的是針對了學生個體所存在的交往問題實施個別指導,以求改善他們交往的現狀,促進他們的交往能力向健康發展的方法。

②案例討論和研究。案例討論和研究是在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課堂教學之中應用案例教學法對於學生實施交往能力訓練的主要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之下,根據教學的目的,採用案例討論和研究來組織學生實施研究、學習的方法。

③團體活動訓練。團體活動訓練特點主要是適用於有着共同交往問題或者是有着共同的心理困擾的人,而成長之中的大學生的確有着共同的心理問題及交往問題。團體活動訓練的主要優點在於了團體成員的互動,形式多樣、實踐性強、適用而廣、生動有趣。隨着人際交往的教育所需的逐步增強,這種方式也必會成為高校生人際交往訓練過程中的主要方式。

2.大學生自身對於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

①提高認識。大學生應當正確地去認識自我,以樂觀、積極的心態而且對於交往過程之中的問題;從客觀的角度來出發去評價他人,充分地尊重他人和肯定他人;以積極樂觀的觀念來看待人際交往,贏得他人的友誼和熱情;學會理解和包容,維持交往環境的融洽與和諧。

②掌握社交的技巧。大學生應當樹立良好自身形象,掌握體態語言和行為規範,與人溝通交往需要講究談話和語言藝術,善於去傾聽對方的談話,做到真誠、虛心和耐心。還有就是大學生需增強人際交往吸引力,形成優良的人際關係,把握好對象的特點,靈活應對,有的放矢,擴大其交際圈。

五 結語

總之,大學生需要建立優良的人際關係,就需要克服影響着人際交往的障礙。做到加強修養,平等待人,融人集體,培養風度,以誠相待。只有這樣,才可以在充滿着挑戰與競爭的時代之中藉助和學習他人的智慧並完成自身人生的超越。

參考文獻:

1.王寧.大學生人際交往挫折應對與心理健康[J].法制與社會.2008, (1):259-260.

2.劉文、韓靜、張麗娜.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與心理健康關係的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8,(3):71-72.

3.吳智茹.大學生心理健康維護與促進[J].職業規劃.2010,(6):61-62.

在人際交往中培養幼兒的親他性心理的研究論文 篇5

摘要:本文從學生個人方面、家庭教育方面、學校教育方面、社會環境方面提出相應的人際交往障礙調適策略,進行干預和調適,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人際交往障礙,完善他們自身人格,增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人際交往障礙;調適;策略

綜合研究發現大學生在認知方面、情感方面、能力方面和人格方面存在人際交往障礙,我們需要提出切實可行的辦法,進行干預,幫助高校生找到自己身上所遇到的問題,學習並解決自身的困惑,將自己的人格儘量做到完善,提升大學生素質,為社會輸送健康的人才。同時也為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提供補充,以便對日後的研究有所借鑑。

一、學生個人方面

(一)樹立正確的交友觀念

正確理解認識交往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應以開放的態度去接受。尤其是性格比較內向的,應努力調整自己的心態,擴大交友範圍,讓自己的生活也因朋友而變得豐富多彩,樹立一個積極向上的交友觀念。

(二)全面發展興趣愛好,提升自身交往能力

進入大學會遇到在語言、文化、興趣、人格、價值觀等不同方面的差異的交往對象,使我們的交往變得不再簡單,我們需做到全面發展自己,才能應付自如。多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參加學生會、班幹部等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例如,舞蹈、游泳、書法、繪畫等,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豐富,在學習中多結識志同道合的人,多學習,以此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

(三)掌握必要的交往技巧

大學生要處理好和他人之間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就需要學習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這樣和別人交流時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第一,給別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第一次見面會因你身上的某個特質而願意和你再次見面。第二,學會換位思考。第三,運用正確的語言藝術。第四,學會幽默。第五,主動熱情。第六,學會讚美別人。第七,給自己進行積極地暗示。

(四)正確處理現實與網絡中的人際關係

大學生應當正確認識網絡的兩面性。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分清現實與它的區別,現實生活才能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吃穿住行。網絡世界雖然美好但它是虛擬的,我們所需要的精神追求通過在現實生活努力去創造也能獲得。

二、家庭教育方面

(一)改變家庭教育理念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子女應該做到嚴厲和慈愛相結合,給孩子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對待子女的態度應該鬆一些,大氣一些,父母應與孩子多一些交流,少用命令式的語氣,用道理去説服孩子,不要強制孩子去做你所認為對的事,多些笑臉,少些發怒,多些朋友之間的親密,儘量不用父母的威嚴來壓制孩子,多給孩子講些道理。

(二)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和諧的家庭氛圍有助於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不健全的人格會形成人際交往障礙,父母應多與孩子溝通,不能一味按照父母想為孩子設想的未來發展,多與孩子溝通,父母注重自身的素質,不因孩子做錯事亂髮脾氣,應給他們講道理,採用合理的方式解決問題,做到家庭中每個人都有發言權,不獨斷專行,制定相應的規定,有問題講出來家庭中的成員一起解決,父母與孩子共同構建一個和諧而又民主的家庭。

三、學校教育方面

(一)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諮詢的工作

學校應重視學生心理方面問題,開設相關的課程。幫助他們解決自身所遇到的心理障礙,學習自我調節,增強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處理好人際交往關係。具體應遵循幾個原則:遵循學生髮展規律,明確學生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老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引導學生正確客觀地面對人際交往之間的障礙。

(二)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培養成功交往的品質

學校應讓學生重視鍛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的安全需要是每個人都追求的,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從中獲得安全感,收穫友誼。通過他人對自己積極的評價,增強我們完成工作的積極心,在學習和生活中更加遊刃有餘,鍛鍊好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社會環境方面

(一)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大學以開放、民主的態度對待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關係。健康安全的社會環境更有利於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觀念、人際交往觀念以及社會價值觀念。社會應宣傳積極健康的思想,引導學生正確學習社會中大眾認可的觀點,常開展事例教育,讓學生學習。營造一個健康經濟的社會風氣。

(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上網觀念

現代社會是互聯網時代,大學生處在其中經常接觸網絡中虛幻的信息,難免分不清對錯而沉迷其中,打遊戲或在網絡上結交網友,忽視現實中的人際交往。引導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上網觀,我們應遵循這幾個原則:社會管理和學校教育相結合,自我管理和他人約束相結合,社會相關管理部門與宣傳健康的網絡知識相統一。社會相關部門應注重宣傳健康上網的意識,引導大學生學習有關網絡的法律知識和自我保護知識,建立和促進良好的榜樣。

五、小結

本文在以往研究結果基礎上,詳細闡述了人際交往障礙的調適策略。第一是自身方面,大學生應正確認識在和他人交往時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學會調節自己的問題,提升自己的魅力,讓別人喜歡和你做朋友。第二是家庭方面,父母應採取正確的教育方式並建立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第三是學校方面,應重視心理健康教學工作,設置心理諮詢室,老師引導學生正確提升自身人際交往的能力。第四是社會環境方面,社會應營造良好的風氣,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

參考文獻:

[1]温永慧.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及人際交往技巧[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07,(05):31-33.

[2]張宏偉.大學生常見的人際交往障礙及對策探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06):72.

[3]章梅珍.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障礙分析與改善途徑[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01):28-30.

[4]吳丹.當代大學生交往心理分析及交往障礙調適[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4.

在人際交往中培養幼兒的親他性心理的研究論文 篇6

摘要: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的使用日趨廣泛,微信作為手機必備的一種APP軟件,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青睞。微信轉變了傳統的社交格局,對人們的日常社交方法帶來巨大的影響,絕大多數大學生採用微信實現社會人際傳播,其對人際關係的好壞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結合微信和人際交往的相關概念進行分析,詳細闡述了當代大學生的微信使用現狀,旨在探討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

關鍵詞:微信;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

一、概述

(一)微信。微信是騰訊公司於2011年重磅推出的一款通信軟件,支持短信、語音、圖片、視頻的實時發送,通過二維碼、QQ、搖一搖等添加微信好友,支持多人羣聊和查看附近正在使用微信的用户,可使用漂流瓶、QQ同步助手、QQ郵箱、語音記事本、實時對講、朋友圈等功能。 [1]微信之所以倍受青睞,源於其獨特的優勢。微信各項功能設置十分人性化,可直接通過QQ賬户登錄,可自主搜索已開通微信賬號的好友並直接添加,有效擴大了大學生的社交範圍。微信不收取任何通信費用,大大降低了社交成本,為大學生提供了便利。

(二)人際交往。交往即為兩個或多個人相互交流的具有評價性或認識性的相互過程,簡單來説,即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溝通,各類信息情報的相互傳遞和相互作用的重要過程。交往具有兩大特徵,其着重強調了信息溝通。在雙方交流的過程中,信息發送者即為主體,所發出的信息被及時傳遞到接收對象,影響信息接收者的行為或觀念,進而實現交往雙方的相互影響和交流。

二、微信環境下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徵

(一)構建真實的人際網絡溝通平台。在現實世界中,大學生的交往活動一般都侷限在某一特定區域或時間段,而微信能構建即時便捷的人際交流平台,實現與好友用户之間的一對一雙向傳播。好友來源通常為騰訊QQ好友、手機通信錄及部分陌生人賬號,用户身份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因此,人際網絡溝通平台的真實性得到了良好保障。[2]

(二)打造多元化的大眾傳播平台。在傳統的網絡溝通平台中,用户更新個人信息容易受到多種條件的限制,如地域、時間等。而在微信平台中,除了普通的文字信息以外,用户還能選擇多種新興多媒體手段,隨時隨地記錄自己的感受,因此,使用微信的用户都可成為大眾傳播者,從而打造多元化大眾傳播平台。

(三)交往行為更加直接。採用微信平台交往不受年齡、身份等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無需特定人或物作為交往媒介。在微信平台中,可實現多人交流或“點對點”交流,進行多種元素相結合的交流方式,不需要面對無聲的交流,交往行為更加趨於直接化。

(四)交往關係平等。在現實的人際交往活動中,人們容易受到多種社會因素的影響,無法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交往平等。而在微信平台中,日常交往規則被淡化,人人都能平等地參與到網絡交流中,實現交往關係的平等。

(五)交往意識自主。在微信平台中,人際交往屬於開放、個性、多元、自由的系統,任何交往角色都擁有決定權與話語權。交流行為人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自由地選擇交往方式、交往對象等,並且利用微信平台的交互功能,使用、分享和製造各種信息資源。

三、當代大學生微信使用現狀

本研究主要選取某大學586名在校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採取問卷等形式對大學生使用微信的行為進行調查研究,從多個角度和層面分析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其中收回問卷586份,有效問卷581份。

微信一經發布就成為一種熱潮,受到了大學生的大力追捧。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微信正在使用率達77.7%,微信曾經使用率達17.1%,未曾使用率為5.2%;使用微信超過半年以上的大學生超過70%;超過50%的學生經常登錄微信接收信息。[3]可見,在大學生中,使用微信的人數較多,且使用時間較長,頻率較高。在微信好友的調查中顯示,大學生的微信好友主要是朋友和同學,父母及親人所佔比例較少。

四、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微信可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一方面,微信給大學生的相互交流帶來了便利,打破了大學生實際交往中時間、空間上的侷限性,信息可實時傳送到信息接收者的手機上。微信增加的實時對講功能更加便捷,無需支付通信費用,便可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另一方面,微信好友全面轉移了大學生的人脈資源,進一步拓展和延伸了其社交網絡,給不善於交往的學生提供了平台。

2.微信更好地滿足了大學生的情感訴求。微信與社會人性化、社會粘性化相符合。微信具有平等性和匿名性,大學生通過微信可以擺脱現實束縛,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方式構建人際關係。大學生可以通過深層次的交流和溝通,使心理狀態得到放鬆。

3.微信中的虛擬社區可以增強歸屬感。微信具有高效性和便捷性,可以實現人與人之間各項信息的快速傳播,集中社會人脈資源,通過聚集故舊和新朋,逐步形成網絡羣體。[4]微信使用個體可以通過朋友圈分享和獲取各項信息,形成社區化和虛擬化的人際傳播模式,個體通過信息傳播來保證人際交往的社區化發展。

4.朋友圈可增強人際交往的嚴謹性。朋友圈是一種新型的虛擬社區,朋友圈成員應通過嚴格的身份審核,才能查看同一圈子內部、各成員所發佈的觀點和信息,分享和記錄生活體驗。其將人際交往關係由線下拓展到線上,需得到用户同意,陌生人才能查看各項信息,確保了朋友圈的感情牢固性和嚴謹性。

(二)消極影響

1.使大學生與現實脱節。微信在為大學生帶來便捷性的體驗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大學生使用微信擴展人際關係,必然會佔用大量的人際交往時間,淡化了現實生活與個體之間的直接聯繫,造成個體傳統意義上的人際關係逐漸淡化和鬆弛。微信是基於高新科技手段,實現現實人際關係的轉移,在媒體空間中,人類淡化了對真相的追尋,部分大學生寧願相信虛擬網絡,而忽視客觀事實,導致其與現實生活脱節。

2.造成個人隱私的暴露。女大學生更傾向於與陌生人交流,導致其容易輕信他人,極易上當或受騙。微信雖然有隱私設置功能,可以針對好友開放,但在其開發初期,對於隱私的保護還存在諸多問題,犯罪分子可以通過“搖一搖”開展詐騙活動,給大學生的財產安全帶來巨大的威脅。

3.使不道德行為增加。許多大學生會偶爾或經常通過微信中的“搖一搖”功能與陌生人交流,這樣就有更多的機會將現實中受到擠壓的一面或不為人知的一面展示在微信交友平台中。由於沒有社會道德的束縛,許多人在微信交友平台上僅憑自己的喜好發表言論,監督體制無法體現其應有效用。在微信平台上,大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自我觀察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都會有所下降。

微信在有效降低人際交往成本的同時,迅速增進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為朋友間的相互聯繫提供了便利。微信雖然具有較強的便利性,卻極易產生社交依賴,且部分不良信息的傳播還會破壞社會風氣。因此,大學生應該正確、適度地使用微信,注重保護個人隱私,避免給自身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參考文獻]

[1]劉小瑋.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14.

[2]温如燕.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研究[D].蘭州大學,2014.

[3]郭燕榮,麻文斌.試析微信對於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以蘭州大學在校生為個案的實證研究[J].社科縱橫,2014(6).

[4]田芳.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學理論,2012(36).

[5]徐靜.微信對大學生社交的影響[J].新聞傳播,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