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3篇

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1

如今,隨着大學的日漸開放,大學生與社會交往的日漸增多,社會上一些複雜的人際關係在大學生活中也有投射。因此,和諧的人際關係既是大學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大學生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要注意:

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3篇

衝動心理 大學生處於特定的生理髮育期,自制能力較弱,遇事容易衝動。如騎車相撞以及類似的許多事情,是大家都不願意發生的,有時也很難斷定誰是誰非,雙方謙讓一下就相安無事了,即使自己有理,也可以忍讓一點,好言相對,然而大學生往往一時衝動,氣勢洶洶,把事情搞糟。

面子心理 大學生的許多人際衝突,都是發生在沒有什麼原則問題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無意的碰撞、不經意的言語傷害,或區區小利等,本來只要打個招呼、説聲道歉,也就沒事了,但雙方都“賭氣”,不肯放低姿態,結果爭吵起來。更有甚者,一個不讓,一個拔拳相向,頭破血流,事後懊悔不迭。從心理學角度講,則是雙方都在用不適當的方法維護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彷彿誰先道歉就傷了面子,誰在威脅面前低了頭,誰就是孬種,於是層層升級,以悲劇而告終。

封閉心理 大學生人際和諧的表現之一是樂於與人交往,然而有的大學生由於種種原因則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閉心理,阻礙其正常人際關係的形成。有的是因為性格內向,情感衝動的強度較弱,外露表現不明顯,被人誤認為封閉。實際上他們是情感深沉,能幫人一幫到底;有的是整天忙忙碌碌,因為緊張的工作和繁重的家務所累,始終處於疲倦狀態,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漲的熱情,只要緊張氣氛鬆弛了,他們的熱情一般能很快調動起來;有的則是因為心靈上的創傷所致。如過去曾赤誠待人,結果卻遭致欺騙、暗算,因此對人漸存戒心,不輕易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學業屢屢受挫,世界在其眼中被蒙上了一層灰暗的色彩,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對生活的追求,自以為是看破紅塵,新的事物,新的活動難以再激起他的熱情,看不到自己改造世界的力量,只想消極混世,了此一生。對於心理封閉的同學,最重要是要努力改變自我,自強不息。大家要以更大的熱情關心、幫助他們,不能簡單予以責備,甚至孤立他們。

寬容心理 同學之間坦誠相待、互通有無,有利於增進彼此友情,減少不必要的摩擦、衝突。但在和同學交流遇到意見分歧或對方有錯誤時,你是措辭生硬,直道其詳,還是近取諸譬,站到對方的立場上想一想,委婉地讓對方接受你的意見,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另外,培養幽默感也有助於把本來緊張的局面緩和得輕鬆自如;幾句俏皮話能使一個窘迫的場面在笑話中消逝。

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2

(一)大學生自身方面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集體主義意識,學會與人分享。其次,在與同學相處的時候學會聆聽,做一個合格的聆聽者。同時,自己在遇到苦悶的時候可以適當傾訴,這有益於身心健康。再次,要樹立自信心,做到不卑不亢、大方自然。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做一個陽光向上、自信滿滿的新時代大學生。最後,不斷增強自身綜合素質,積極參加各類活動,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在德智體各方面都能夠有效發展,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學校方面

首先,針對大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豐富的課餘活動,構建一個有效的社會實踐系統,為大家進行良好的人際交往搭建一個良好的平台。讓學生們在豐富的活動中展現自己,拉近與同學之間的距離,增強有效的人際交流。其次,建立心理諮詢室,並且配備專職的心理心理諮詢師,構建大學生人際交往預警機制。及時發現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迷茫困惑的大學生給予及時的心理疏導,以免造成不良後果。再次,學校開設相關課程。人際交往對於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以及以後的工作都會產生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他們需要一個“人生導師”,開設相關課程可以最大限度滿足這一點,比如開始社交禮儀課程。最後,高校應該加強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是人要成為“人”的精神需要,人文不僅關係到人性,也關係到做人。高等教育也是育人的教育,教會學生做人乃是高校當前值得關注的問題,因此,加強人文精神教育,注重對人性的終極關懷,才能構建和諧的校園人際交往環境。同時,要注意培育大學良好的校風。大學之大,不在於校園的大小,根本上在於一種氛圍,校風能創造出一種潛伏的、瀰漫的,浸染於整個校園中的精神風範。

(三)家庭方面

家庭能夠給予良好的社會支撐。家庭是人的第一教育環境,家庭背景、家庭經濟條件、家庭所在城市以及家庭結構還有家庭教養方式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環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圈子。經濟條件良好、民主開放的家庭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條件,擁有較為良好的人際交往圈,這類大學生思維更活躍、更自信、更積極、更主動;反之,大學生則會有自卑、封閉以及不能有效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的情況。因而,在經濟條件一定的條件下,父母應該給予孩子儘可能民主開放的氛圍,鼓勵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創造未來,樹立自信、樂觀的心態。

(一)自我為中心,交往圈子很小

90後大學生主要是獨生子女,在父母的呵護中長大,成長過程中不乏很多“小公主”“小皇帝”,他們擁有家裏絕對的話語權。而進入高校之後,與家裏不同的是集體生活,同學之間需要相互謙讓、相互幫助,而由於家庭成長環境的原因,導致很多同學會出現不適應,忽略其他人的感受,自我中心較為明顯,而且交友圈子比較小,只和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來往。

(二)主動交往動機較低

大學生羣體中,心理成熟度不夠高導致出現影響交際的負面情緒,自卑是當前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每個學生出生在不同的成長環境,尤其是處於較為敏感的青春期,自尊心極強。因為經濟問題或者是長相導致的自卑會直接成為阻礙他們主動進行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因素。另外,性格因素,以及網絡和社會上所宣揚的所謂“個性”,使得他們更是不願意主動與人交往,營造一種他們所謂的神祕感。因而,缺乏主動交往動機是當前大學生極為普遍的一個情況。

(三)功利化傾向嚴重

社會很多不良价值觀通過各種傳播媒介滲入到校園進而影響到大學生,使得他們的人際關係深深地打上了社會印記。處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過渡時期的我國,社會生活裏出現了一些不良現象,比如公平問題、腐敗問題等,這些使得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出現各種變異。在日常交往活動中,學生之間出現功利化傾向,例如,過度關注自身利益,忽略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存在相互“利用”的情況,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別人的身上,這在很大程度成為大學生有效進行人際溝通的障礙。

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3

為了瞭解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分析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瞭解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因素,我們選取信陽師範學院、廣東醫學院等中東部高校作為調查地點,以自填問卷的方式和集中填答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568份,有效回收率85.3%。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普遍認識到人際交往的重要性,但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缺乏交往的主動性、社交能力普遍較差、對自身溝通表達能力的不肯定、交往中多處於被動角色以及部分學生表達能力有待提高成為該羣體人際交往的主要問題。而性格、興趣、文化程度、家庭結構和年齡等成為了影響人際關係的前五位個體因素;老師對大學生溝通表達的重視程度、學校課程設置及推廣、外部兼職機會等構成了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外部因素。

一、大學生校園活動參與情況

校園活動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平台和載體,大學生校園活動的參與情況是其人際交往狀況及能力的重要表徵。

1、大部分學生沒有擔任過學生幹部

在被調查的學生中,擔任或曾經擔任過學生幹部的佔39.1%;未擔任過學生幹部的佔60.9%。由此看出,超過一半的大學生沒有擔當過學生幹部的經歷。

2、多數大學生參加過校園文化活動

至於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的情況,在被訪大學生中,參加過校園文化活動的佔絕大多數,佔到74.8%,而未參加過校園文化活動的僅佔到25.2%。

3、不少學生沒能認識到加入社團對人際關係的影響,而加入社團者多數為培養興趣愛好

加入學校社團是鍛鍊大學生人際交往和溝通表達的重要途徑。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有24.9%的大學生沒有加入過社團;加入過1個社團的佔33.3%;加入過2各社團的佔28.0%;加入過3各社團的佔11.5%;加入過4個、5個和8個社團的分別佔1.4%、0.5%和0.4%。

調查數據顯示:在被訪者中,認為社團活動對人際關係“影響很大”的大學生佔8.5%,認為社團活動對人際關係“影響較大”的大學生佔35.0%,此兩者合計比例為43.4%,不足一半;認為社團活動對人際關係的影響“説不清”的大學生佔25.9%;認為社團活動對人際關係“影響不大”的大學生佔28.6%,認為社團活動對人際關係“沒影響”的大學生只佔2.0%,此二者合計則為30.6%,約佔到三分之一。

通過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多數大學生加入社團是為了“培養興趣愛好”的佔到56.5%,超過了一半;其次是為了“發展人際關係”和“鍛鍊能力”的被訪大學生各佔15.5%,均佔較少比例;仍有部分學生加入社團是為了“打發時間”、“休閒放鬆”或其他原因加入社團的,均佔到5.0%左右。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認知狀況及存在問題

1、大學生對人際交往的認知狀況

(1)被訪者普遍認識到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大學生對於人際關係作用的看法,普遍都傾向於認為人際關係是重要的。調查數據顯示: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為人際關係“很重要”的佔到34.9%,認為人際關係“比較重要”的佔到48.3%,單此兩項合計就達到83.2%,再加之認為人際關係“一般重要”的佔到15.9%,此三項合計可高達99.1%。而認為人際關係“不太重要”或“不重要”的學生僅不足1.0%。

(2)大學生對人際關係作用的認識。大學生對人際關係作用的認識表現在對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影響上。一是人際關係對學習的影響。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為人際關係對學習“影響很大”的佔18.0%,認為人際關係對學習“影響較大”的佔43.6%,此二者合計則佔61.7%,接近三分之二;而認為人際關係對學習的影響“説不清”的佔20.5%,認為人際關係對學習“影響不大”的佔15.9%,認為人際關係對學習“沒影響”的僅佔1.9%。這説明大多數學生普遍都認為人際關係對學習都是有或大或小的影響。

二是人際關係對生活的影響。至於大學生對“人際關係對生活的影響”的看法,在所調查的大學生中,認為人際關係對生活“影響很大”的佔23.6%,認為人際關係對生活“影響較大”的佔51.1%,此二者合計則佔74.8%,接近四分之三;而認為人際關係對生活的影響“説不清”的佔16.6%,認為人際關係對生活“影響不大”的僅佔8.3%,認為人際關係對生活“沒影響”的不足1.0%。這説明絕大多數學生都認為人際關係對生活是有影響的。

三是人際關係對工作的影響。在“人際關係對工作的影響”這一問題上,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為人際關係對工作“影響很大”的佔43.6%,認為人際關係對工作“影響較大”的佔44.3%,此二者合計則佔87.9%,超過五分之四;而認為人際關係對工作的影響“説不清”的佔9.0%,認為人際關係對工作“影響不大”的僅佔2.7%,認為人際關係對工作“沒影響”的不足1.0%。這説明絕大多數學生都認為人際關係對工作是有影響的。

2、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主要問題

(1)多數大學生對人際關係有較高關注度,但卻認為並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通過調查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也大多對人際關係持關注態度。在被訪的大學生中,對人際關係“經常注意”的佔到51.1%,超過了一半;對人際關係“偶爾注意”的佔到39.4%,此兩項合計就高達90.5%。而對人際關係“不注意”或平時“沒想過”的總共不足10.0%。

儘管多數大學生對人際關係保持較高關注度,但他們的期望與現實情況往往是不一致的。大學生總體上認為人際關係是重要的並且平時比較注意,但真正“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卻並不佔多數。在被訪的大學生中,只有33.2%認為自己善於處理人際關係,而認為“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佔36.9%,再加之持“不清楚”模糊狀態的169人,二者合計所佔比例高達66.8%。

對於大學生而言,宿舍內人際關係狀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現實中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狀況:在被訪的大學生中,認為宿舍人際關係“很好”的佔45.2%,還不足一半;而宿舍人際關係“還行”的就佔49.1%,接近一半;不過,宿舍人際關係“説不清”、“不太好”或“很差”的大學生也為數寥寥,只佔5.7%。這説明多數大學生的宿舍人際關係狀況一般,尚有待進一步改進。

(2)多數大學生缺乏與人交往的主動性。能否處理好人際關係,更多的表現在大學生的主動性方面。在被訪大學生中,表示“願意”與陌生人主動交談的佔43.0%,尚不足一半;而表示“不願意”與陌生人主動交談的則有約三分之一;持“無所謂”態度的約佔四分之一。

在對待陌生人的態度問題上,在所調查的大學生中,表示會“真誠相待”陌生人的佔50.5%,勉強超過一半;而表示會對陌生人“小心謹慎”的佔到45.5%,居然接近了一半。另外,還有4.0%的人表示對陌生人會“儘量躲避”。

對於是否有勇氣在公開場合發表看法的情況,在被訪大學生中,表示有勇氣在公開場合發表看法的佔到46.4%;而表示沒有勇氣在公開場合發表看法的佔到27.2%,超過了四分之一;另外,持模糊態度“不清楚”的也有26.3%,超過了四分之一。

同老師的溝通狀況也是大學生人際關係的重要表現。調查發現,在平時,大學生與老師溝通的情況不容樂觀。在被訪大學生中,“經常”與老師溝通的僅佔9.3%,“偶爾”與老師溝通的佔18.5%,兩項合計僅為27.8%;而“極少”與老師溝通的就佔47.9%,“從不”與老師溝通的佔到24.3%,此兩項合計則其所佔比例高達72.2%。

(3)大學生社交能力普遍較差。社交能力是影響大學生人際關係的重要方面。調查發現,大學生社交能力不容樂觀。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為大學生社交能力狀況“很好”的佔5.4%,社交能力狀況“比較好”的佔29.5%,此兩者合計佔到35.0%,剛剛超過三分之一;認為社交能力狀況“一般”的佔55.7%,超過一半;認為社交能力狀況“不太好”的佔8.1%;認為社交能力狀況“很差”的佔1.1%。

(4)大學生對自己的溝通表達能力不太肯定,溝通更看中“語言”因素。調查發現,對於自己的溝通能力狀況,大學生普遍不太肯定。在被訪的大學生中,對於自己的溝通能力狀況表示“非常滿意”的僅佔7.5%;表示“比較滿意”的佔32.7%;表示“一般滿意”的佔45.6%,接近一半,表示“不太滿意”的佔14.2%。

對大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狀況的調查發現:在被訪大學生中,表示“很容易與他人溝通”的佔63.1%,接近三分之二;而表示“別人經常不理解自己的話”的佔6.5%;表示“反覆敍述才能表達清楚”的佔30.3%,約佔到三分之一,這一比例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

對於“溝通時應注意的因素”這一問題,在被訪者中,有70.8%的大學生認為是“語言”,佔絕大多數;有11.5%的大學生認為是“表情”,有11.0%的大學生認為是“心態”,只有5.9%的大學生認為是“動作”。

(5)大學生社會交往中多處於被動角色,應對“冷場”策略不一。我們對於大學生在社會交往中角色的調查,其結果更值得我們思考。在被訪大學生中,社會交往中作為“主角,引導談話的主題”的佔33.9%,約三分之一稍強;作為“配角,被動跟隨他人談話”的則佔61.1%,接近三分之二;另外,還有4.9%的大學生,在社會交往中“常常被忽視”。

對於溝通中的冷場狀況,大學生的應對策略各有不同。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在面對溝通中的冷場狀況時選擇“保持沉默”的佔16.0%;選擇“引出新話題”的佔73.2%;選擇“藉故走開”的佔6.5%;另外還有4.3%的大學生根本“不知所措”。

(6)部分大學生表達能力有待提高。通過調查發現:在被訪大學生中,能夠“清晰準確”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僅佔9.3%;能夠“比較準確”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佔49.7%,不到一半;可以“一般準確”地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佔34.3%;“需要重複表達”的佔1.8%;還有4.8%的被訪者“不善表達”。

三、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因素分析

1、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個體因素

大學生個體背景情況構成了影響人際交往的內部因素。而調查數據顯示出性格、興趣、文化程度、家庭結構和年齡等成為了影響人際關係的前五位個體因素。

(1)性格因素。超過一半的被訪者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第一位的因素主要是性格。就被訪大學生的回答中,對於“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一位因素”的看法情況如下:超過一半人次的被訪者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一個因素是“性格”,佔57.6%;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一個因素是“年齡”的人次佔13.5%;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一個因素是“興趣”的人次佔10.2%。而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一個因素是“地域”、“文化程度”、“民族”、“家庭結構”或是“其它”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不足10.0%。

(2)興趣因素。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二位因素集中於興趣。在對於“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二位因素”的回答中,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二位因素是“興趣”的人次佔33.9%;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二位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佔22.6%,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二位因素是“性格”的人次佔20.0%,而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二位因素是“地域”、“家庭結構”、“年齡”、“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不足10.0%。

(3)文化程度因素。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三個因素集中於文化程度。對於“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三個因素”的看法,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三個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佔30.3%;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三個因素是“興趣”的人次佔20.7%;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三個因素是“年齡”的人次佔14.4%;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三個因素是“家庭結構”的人次佔13.5%;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三個因素是“性格”的人次佔11.5%;而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三個因素是“地域”、“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尚不足5.0%。

(4)家庭結構因素。影響人際關係的第四位因素主要是家庭結構。對於“影響人際關係的第四位因素”的看法,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四位因素是“家庭結構”的人次佔20.6%;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四位因素是“興趣”的人次佔20.2%,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四位因素是“年齡”的人次佔19.4%;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四位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佔17.9%;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四位因素是“地域”的人次佔12.3%;而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四位因素是“性格”、“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尚不足10.0%。

(5)年齡因素。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五位因素主要是年齡。對於“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五位因素”的看法: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五位因素是“年齡”的人次佔24.3%;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五位因素是“地域”的人次佔23.2%;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五位因素是“家庭結構”的人次佔19.5%;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五位因素是“興趣”、“民族”、“文化程度”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在10.0%左右;而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五位因素是“性格”或“其他”回答人次就更少,均只佔到不足5.0%。

2、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學校因素

老師對大學生溝通表達的重視程度、學校課程設置及推廣、外部兼職機會等構成了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外部因素。

(1)大學老師對大學生溝通表達的重視程度不足。大學老師對溝通表達的重視程度往往會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調查發現,大學老師對大學生溝通表達的重視程度還很不夠。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為其大學老師“經常強調”溝通重要性的只佔29.3%;認為其大學老師“偶爾強調”溝通重要性的佔59.4%;其大學老師“從不強調”溝通重要性的也有11.3%。

(2)大學中有關人際交往的講座不多。學校開設有關人際關係的講座是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調查發現,被調查大學生所在學校開展關於人際關係講座的情況並不樂觀: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為自己的學校關於人際交往的講座“很多”的只佔9.1%;有41.5%大學生表示自己學校關於人際交往的講座“一般”,不到一半;表示自己學校關於人際交往的講座“很少”的佔40.8%,將近一半;而有8.6%大學生則表示自己學校關於人際交往的講座根本“沒有”。

(3)明確知道所在學校開設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課程的人數不足一半。所在學校開設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課程是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和溝通表達的重要途徑。但調查數據顯示明確知道所在學校開設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課程的大學生並不多。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有46.9%的大學生表示其所在學校開設有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的課程,不足一半;有27.9%的大學生表示其所在學校沒有開設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的課程;還有25.0%的大學生根本“不清楚”其所在學校是否開設有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的課程。

談到是否希望學校開設此類課程時,大多數學生表現出渴望與期待:在被訪的大學生中,高達70.0%的大學生表示“希望”開設此類課程;只有7.2%的大學生表示“不希望”;有18.8%的大學生表示出“無所謂”的態度;還有4.0%的大學生表示“沒想過”。

(4)大學期間做過兼職的過半,過半的大學生認為兼職對溝通能力影響較大。兼職對於大學生溝通能力的影響是明顯的。調查數據表明:被訪的大學生中,在大學期間做過兼職的佔到58.5%;沒有做過兼職的大學生佔40.6%。至於兼職對溝通能力的影響,多數大學生還是持肯定態度的:在被訪大學生中,有16.3%的大學生認為兼職對溝通能力“影響很大”,有37.8%的大學生認為兼職對溝通能力“影響較大”,二者合計佔到54.1%,超過一半;另有28.6%的大學生認為兼職對溝通能力的影響“説不清”,而只有很少大學生認為兼職對溝通能力“影響不大”(14.1%)或“沒影響”(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