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腸套疊護理的注意事項

一、腸套疊有5個症狀

腸套疊護理的注意事項

1.腹痛 腸套疊的主要症狀。以典型的痙攣性腹痛就診者為90%以上。腹痛突然發生,陣發性疼痛。患兒表現為突然性劇烈哭鬧、尖叫,面色蒼白,出冷汗,下肢屈曲或腹部翻挺。多於數分鐘內平靜,短時間隔後再次發作。間歇期內,神志自如。多次發作後間隔縮短,間歇期嗜睡,24h以後則發作頻繁度可能下降,腹痛劇烈程度也可因嗜睡而掩蓋。發生腸壞死、腸麻痺後,腹痛可失去陣發性發作特徵。對晚期就診患兒要仔細詢問陣發性哭鬧病史。此外,約有不足10%的嬰兒可表現為無痛型腸套疊,就診時即已精神萎糜、嗜睡、多因疼痛刺激劇烈或大出血引起休克所致。

2.嘔吐 為腸套疊的早期症狀。多因腸繫膜被牽拉而產生的反射性嘔吐。吐出物為胃內容物或腸內容物。患兒常常拒絕哺乳或飲食。較晚期發生嘔吐物為糞臭性液體,此説明腸套疊引起梗阻已十分嚴重。

3.便血 是嬰兒腸套疊的一個特徵。起病24h內可有便血出現,多為暗紅色果醬樣便。有時為深紅色血水,也有時僅為少許血絲。回結腸型腸套疊早期就有血便。小腸型腸套疊血便出現較晚,無自行排便者,肛管直腸指診指套可見染血。

4.腹部包塊 約80%的病例腹部可觸及腸套疊所形成的腫塊,腫塊多沿結腸區分佈。表面光滑、可活動,形狀為臘腸或香蕉狀,中等硬無壓痛,略帶彈性。此為確立腸套疊診斷最有意義的體徵。

5.全身情況 隨着腸套疊病情的進展,患兒逐漸出現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呈重病容。48h後可出現腸壞死,產生明顯的腹膜炎體徵。全身情況惡化,表現出發高熱,嚴重脱水以及電解質失衡的明顯中毒症狀與休克徵象。

二、腸套疊的護理需要注意這些

1.保持孩子的腸道正常功能,不要突然改變小兒的飲食,輔助食物要逐漸添加,使小兒嬌嫩的腸道有適應的過程,防止腸管蠕動異常。

2.平時要避免小兒腹部着涼,適時增添衣被。預防因氣候變化引起腸功能失調。

3.防止腸道發生感染,講究哺乳衞生,嚴防病從口入

小兒腸套疊應該如何預防?

1.飲食改變和輔食刺激

嬰幼兒期為腸蠕動節律處於較大變化時期,易發生腸蠕動紊亂,且外界引起腸套疊的因素較多,如增添輔食或食物性質,環境,氣温的改變,腸管本身疾病如腸炎等誘發腸蠕動紊亂而引起腸套疊。

2.局部解剖因素

嬰幼兒回盲部較遊動,迴盲瓣呈脣樣凸入盲腸,當迴腸蠕動發生異常時,即可牽拉腸壁形成套疊。

3.病毒感染或其他

原因 引起回盲部集合淋巴結腫大因素:小兒腺病毒或輪狀病毒感染後,可引起末端迴腸集合淋巴結增生,局部腸壁增厚,甚至形成腫物向腸腔突起構成套疊起點,加之腸道受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刺激,蠕動增強,導致發病。

4.免疫反應不平衡因素

原發性腸套疊多發生於1歲以內,恰為機體免疫功能不完善時期,腸壁局部免疫功能易破壞,蠕動紊亂而誘發腸套疊,繼發性腸套疊多因腸壁或腸腔內器質性病變,如腸息肉,腫瘤,腸壁血腫,梅克爾憩室,腸囊腫翻入腸腔,牽帶腸壁作為起點而引起腸套疊,發病率約佔2%~5%。

三、小兒腸套疊的治療方法

(一)治療

隨着醫學的發展,從20世紀40年代中期開始,腸套疊的.死亡率明顯下降,且少見重症患兒。

陣發性哭鬧、排果醬樣大便和腹部觸及包塊的患兒要高度懷疑腸套疊的可能。若全身情況良好,可即刻行空氣或液體(鋇劑)灌腸。空氣或液體(鋇劑)灌腸既是診斷也是復位方法。

腹膜炎、腸穿孔、敗血症、可疑腸壞死等均是灌腸禁忌證。症狀持續時間越長,灌腸復位的可能性就越小,危險性就越大。

較之鋇劑灌腸,空氣灌腸具有快速安全、操作更簡單、併發症更少、射線照射時間更短等優點。因能夠準確獲知灌腸壓力大小,故有更高成功率。特別是一旦穿孔,鋇劑灌腸危害嚴重。目前國內已普遍採用空氣灌腸復位法,復位成功率為75%~94%。若首次復位不成功,可在麻醉下再行試灌。

復位成功後,一般需口服炭片,觀察其排出情況,並告之家長,無論是灌腸還是手術,復位成功後均有復發可能。

腸穿孔是空氣灌腸最危險的併發症。一旦發生,應立即在劍突與臍連線中點處插入一粗針頭,減張排氣,並行急診手術。

少數腸套疊有自發復位的可能。

手術治療:如果患兒已有休克或腹膜炎症狀,或灌腸復位失敗,需行剖腹探查。術前應予胃腸減壓、靜脈輸液和預防性抗生素應用等。術中須探查是否存在誘發腸套的器質性病變。腸套疊複發率為2%~20%,其中約1/3發生於首次發病當天,大多數則在6個月內復發。復發者往往沒有固定套入部,同一病人可復發多次。手術復位或行腸切除者較少復發。與首次發病者比較,無手術治療史的復發腸套疊,灌腸復位成功率幾乎完全相同甚至略高。復發病人通常就診較早,症狀較輕,僅表現為不適和煩躁。需要注意的是,復發腸套疊應考慮存在腸道病變可能。胸腹部手術術後均有繼發腸套疊可能。患兒術後出現腸梗阻表現時,往往首先使人想到絞窄性腸梗阻,因此很少在再次探查術前明確腸套疊診斷。大多術後腸套疊發生於術後1個月內,平均10天左右。造影檢查有助於診斷,可表現為小腸梗阻。術後腸套疊多為回回型,需手術復位,但無需腸切除。

(二)預後

嬰幼兒原發性回結型腸套疊如能早期診斷,早期應用灌腸復位均可治癒。如病程超過1~2天尤其是已有嚴重脱水、中毒或休克等症狀,多需手術復位或腸切除,其病死率顯著提高,達2%~5%。

四、小兒腸套疊的偏方

1.乳食積滯

治法:消食導滯,理氣止痛.

方藥:消乳丸(《論治準繩》)加減.香附10g,神曲、麥芽各12g,陳皮、砂仁各6g,炙甘草3g.腹脹而痛者加青皮、檳榔、延胡索理氣以止痛;肉、奶食所致者加焦山楂、焦神曲.

2.温熱內藴

治法:清化濕熱,通腑導滯.

方藥:大承氣湯(《傷寒論》)加減.生大黃15g(後下),芒硝12g,枳實9g,厚朴12g,黃連15g,二花15g.若腹脹較重加炒萊菔子;若見果醬樣血便則加側柏葉、地榆以涼血止血;若腹痛較重則加白芍以緩急止痛.

3.氣滯血瘀

治法:理氣活血、祛瘀止痛.

方藥: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加減.小茴香15g,乾薑3g,延胡索15g,沒藥9g,當歸15g,川芎15g,肉桂8g,赤芍、五靈脂、蒲黃各9g.若氣滯脹痛者,加川楝子,枳殼,理氣止痛;腹部包塊者加三稜,莪術、山甲片化瘀消積.

標籤:腸套疊 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