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關於戴維森意義理論中的真與意義的探析

20世紀隨着現代形式邏輯的誕生,哲學領域發生了語言學轉向,意義問題成為哲學領域研究的核心問題。意義理論的先驅弗雷格開創了基於現代形式邏輯對語句真的分析來澄清語句意義的先河,從而使得哲學中意義理論的研究必然與邏輯、與真密切相關,真與意義聯繫在了一起。邏輯與哲學結盟了,這並非出於偶然,而且由於這樣的事實,即每一哲學問題,當它接受必要的分析和淨化時,都可發現它要麼根本不是哲學問題,要麼在我們使用邏輯一詞的意義上説是邏輯問題。即,邏輯對於哲學來説是基礎性的。然而,自60年代哲學領域出現了認知轉向,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哲學要面對世界向它提出的問題,否則沒有意義,邏輯的弱點在哲學領域似乎突出起來,維特根斯坦就指出:説哲學裏我們考慮的是與日常語言相對立的理想語言,乃是錯誤的,因為這使得我們好像認為我們可以改進日常語言,但是,日常語言卻是完全正確的。於是,哲學家、邏輯學家都熱衷於研究實踐中自然語言的意義理論,側重於形式研究的邏輯似乎被哲學的光環所掩蓋。尤其是他們探討意義理論、研究自然語言的意義時,與認知主體、認知實踐相結合,真是隱蔽於意義之後的東西,而實質上,意義是真的呈現方式,這又使得意義指向真,真與意義的關係變得更為複雜,邏輯在哲學中的作用似乎被削減了。真是這樣的嗎?率先嚐試自然語言中意義理論研究的戴維森以其成真條件意義理論打破了這種認識,並開創了在自然語言中以邏輯上的真為核心去研究哲學中意義問題的新趨勢。本文就是通過對真與意義理論歷史沿革的系統梳理、對戴維森成真條件意義理論中真與意義的'融合以及它們各自不同的特徵的深入剖析,把真與意義剝離開來,從而突出邏輯上的真是解決哲學意義問題的有效途徑,邏輯依然是哲學的基礎,進而釐清邏輯與哲學的關係。

關於戴維森意義理論中的真與意義的探析

一、傳統邏輯境域下對真與意義的探究

公元前6世紀的赫拉克利特最早有了對真的思考,團隊專業他指出就認識邏各斯的真而言,理解、思想、智慧這種理智認識最重要;塞克斯都。恩披裏柯説:赫拉克利特還設想過,為了獲得真理的知識,人具備兩種器官,即感覺和理性。他和前面提到過的自然哲學家們(指德漠克利特和恩培多克勒等)一樣認為,這些器官中感覺是不可靠的,只有理性才是標準。巴門尼德也曾借女神之口提出了真理之路與和意見之路,他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從認識的角度,認為哲學的任務是要尋求更高一級的真。

亞里士多德,傳統邏輯的創始人、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也以求真為己任,宣稱: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他不僅在哲學上探求世界的真,而且還提供了基於三段論推理求真的詞項邏輯理論。這種詞項邏輯的基本單位就是概念,最基本的句式是是(不是),儘管基於這種句式亞里士多德從形式上構建了其嚴謹的詞項邏輯體系,但對S是(不是)P如何為真卻沒有形式刻畫,只是直觀上説:認為分開的東西分開,結合的東西結合,就是表真,所持的意見與事物相反就是作假。也就是,如果s具有(不具有)P的屬性與事實相符合,那麼P對S的肯定(或否定)謂述就是真的,否則,為假。這也體現為他哲學上經典的真之符合論:一方面,説的不是或不在的是的人為假;另一方面,説的是和不是的人則為真,並把它通俗化為並不是由於我們真的認為你是白的,你便白,而是由於你是白的,我們這樣説了,從而説得真。即,認識與事實相符則為真,與事實不符則為假。這無疑是一種最直觀且最合乎常識的真理論。這種對真的語義闡述因與內涵緊密相關,且對關鍵的兩個問題什麼是事實和什麼是符合、如何符合沒有準確而嚴謹的回答,故引起了很多爭議。然而,在亞里士多德邏輯佔主導的中世紀、近代,這種符合的真理論在很長時間裏一直處於主導地位。

二、現代形式邏輯境域下真與意義研究的新突破

真與意義研究的新突破,都得益於弗雷格,弗雷格既是現代形式邏輯的奠基人,又是意義理論的提出者。而他對真與意義的貢獻顯然應該歸功於其對現代形式邏輯研究的新發展。

現代形式邏輯的創始人萊布尼茲提出通用代數,通用語言的構想,開創了以數學方法研究邏輯的新方向,使傳統邏輯得到新生,但終因他仍侷限於亞里士多德邏輯的主謂結構而無實質性進展;直到1879年弗雷格引入函數和自變元,第一次構設出基於概念文字的邏輯演算系統,才使這一構想成為現實,促使邏輯真正走上形式化的道路,初步完成現代形式邏輯的變革。現代形式邏輯突破了傳統邏輯的框架,打破了主謂結構的研究傳統,以命題為基本單位,區分了對象和概念,認為句子是由專名和概念詞構成的函項。概念詞是帶空位的不飽和的函數,空位由專名補充,這就構成一個句子,而這個函數對不同自變元的值就是真值。弗雷格宣稱:邏輯以特殊的方式研究真這一謂詞,真一詞表明邏輯。在現代形式邏輯中,真不再是內涵的,而成了外延的,並且是形式的、能行判定的,自此,對真的研究出現了新的突破,現代形式邏輯開始以一種不同於哲學的方式研究真。

三、基於邏輯與哲學的真與意義

在戴維森成真條件意義理論中,真與意義、邏輯與哲學實現了融合,凸顯出了真與意義在本質上的一致性,它們都是對自然語言中某語句真進行的理解與解讀。但這種融合並沒有抹殺它們各自的獨特性,真與意義畢竟不同。它們的不同是:戴維森自然語言中的真理論是對經典邏輯中塔爾斯基真理論進行修改後形成的,但這種改變並非意味着離開了形式化,其真理論仍然是基於經典邏輯對某語句如何為真進行形式的刻畫,從而給出語句真的真值條件;而意義理論則是與世界、與具體事實相聯繫對這種形式刻畫的量化結構給以哲學的、認識論的回答,即基於哲學、認識論對自然語言中某語句真進行的解釋。這樣看來,真與意義理論都是基於邏輯與哲學對語句真的不同解讀:基於邏輯對語句真進行解讀而形成的自然語言真理論,我把它稱作邏輯意義上的真,基於哲學、認識論對語句真予以解讀而構建的自然語言意義理論,我把它稱作哲學意義上的真。在戴維森成真條件意義理論中,我們看到,即使是在自然語言中,真仍然是意義的核心,意義理論是其真理論的顯現,邏輯上的真仍然與哲學中的意義理論的基礎。

正如魏斯曼所言:哲學和科學是人的心智的兩種根本不同的態度。科學的心智尋求知識,即真的、與實在一致的命題。在較高的層次上,它上升到理論形式。通過哲學人們能獲得日漸增多的內在清晰性。哲學推理的結果不是命題,而是對命題的闡明。真與意義實質上是基於科學和哲學的不同態度對語句的真做出的不同理解,所以,我們要清楚邏輯意義上的真與哲學意義上的真的不同,絕不能混淆真與意義;同時我們還要看到,實質上真與意義都是一樣的,它們都是對語句真的解讀,只不過是基於邏輯與哲學兩種不同的方式;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注意到,戴維森以基於經典邏輯的自然語言真理論為核心建構了其成真條件意義理論,達米特以直覺主義邏輯證實的真為核心完成了其反實在論意義理論,也就是説,正是基於對邏輯意義上真的架構,才實現了對哲學意義上真的釋義。

由此可見,邏輯中真的探求正是哲學中意義研究的基礎,邏輯的發展、邏輯學對真研究的深入,必將促進人們對意義理論的解決,經驗豐富邏輯終究是解決哲學問題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