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信陽茶文化

研究信陽茶文化對其進行品牌塑造,不僅能夠推廣信陽茶文化;而且可以促進信陽茶文化的開發利用。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信陽茶文化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閲讀

信陽茶文化
  一、信陽茶“源”遠流長

信陽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記載,唐代陸羽《茶經》和唐代李肇《國史補》中把義陽茶列為當時的名茶。宋朝,在《寧史·食貨志》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中把信陽茶列為名茶。元朝,據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光州產東首、淺山、薄側”等名茶。明朝,對名茶方面的記載很少。清朝,茶葉生產得到迅速恢復。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葉生產又一個迅速發展時期,製茶技術逐漸精湛,製茶質量越來越講究,在清未出現了細茶信陽毛尖。

清光緒末年(1903-1905),原是清政府住信陽緝私統領、舊茶業公所成員的蔡祖賢,提出開山種茶的倡議。當時曾任信陽勸業所所長、有雄厚資金來源的甘周源積極響應,他同王子謨、地主彭清閣等於1903年在信陽震雷山北麓恢復種茶,成立“元貞”茶社,從安徽請來一名余姓的茶師,幫助指導茶樹栽培與製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請陳玉軒、王選青等人在信陽駱駝店商議種茶,組織成立宏濟茶社,派吳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帶買茶籽,還請來六安茶師吳記順、吳少堂幫助指導種茶製茶。製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鍋分生鍋和熟鍋兩鍋進行炒制。炒茶工具採用帚把,生鍋用把長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個,雙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鍋用大帚把代替揉捻。這就是信陽毛尖的最初製作技術。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衝、小孫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帶動下,毗鄰各山頭茶園發展均具有一定規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購買茶籽並學習龍井炒制技術。回來後,在“瓜片”炒製法的基礎上,又把“龍井”的抓條、理條手法融入到信陽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鍋用小把炒製為生熟鍋均用大帚把炒制。用這種炒製法製造的茶葉就是當今全國名茶信陽毛尖的雛形。

民國時期,茶葉生產繼清朝之後,又得到大力發展,名茶生產技術日漸完善。信陽茶區又先後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為“八大茶社”。由於“八大茶社”注重製作技術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

為了迎接1915年巴拿馬運河通航而舉行的萬國博覽會,1914年,信陽縣茶區積極籌備參賽茶樣,有貢針茶、白毫茶、已薰龍井茶、未薰龍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覽會上,經評判,信陽毛尖茶以外形美觀、香氣清高、滋味濃醇的獨特品質,被授予世界茶葉金質獎狀和獎章。信陽毛尖從此成為河南省優質綠茶的代表。1958年,信陽毛尖在全國評茶會上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

  二、文化習俗

信陽飲茶的最大特點是普及。無論各色人等,男女老幼,朝野雅俗,幾乎人人皆有嗜茶之好。見客先上茶,這是信陽人一般的家庭禮俗。不倒茶,主人便覺無法顯示熱情,愧對來客;茶成了好客的信陽人交友的重要儀式和內容,對遙遠的友人,信陽人還喜歡寄一包新茗送情誼。用茶運載着縷縷情絲和綿綿厚義。

信陽在喝茶上十分講究,極儒雅,極繁文縟節,貴族氣十足。首先是茶具,一定要用透明的玻璃杯沸水要落了滾才可沏茶。杯中放了茶葉,注入淺水,但並不飲,而是倒去浮沫再注水,這叫“洗茶”。經過了這番洗,茶方可飲。送給客人的茶水不是十足的滿杯,而是八成滿,俗稱“酒七茶八”。茶杯是絕對不可蓋的,這既不同於北京的蓋碗茶,更不同於閩南的功夫茶。信陽人飲茶無論城鄉都講究一個觀賞美,客人到來,一溜十幾個玻璃杯亮晶晶排開,一一放茶葉,又一一注淺水洗茶,再一一斟滿,一杯杯捧到客人手上。主人在陪客人飲茶時,不斷打量客人杯中茶水的存量,如果喝去一半,就會及時續茶,使茶湯濃度保持一致,水温適宜。到信陽做客,飲茶應漫飲細啜,邊談邊飲,不可狂飲暴喝。客人喝足,倒掉殘茶,即示意不再飲用,否則,主人還會給客人續茶。

在信陽,不僅客人登門要以茶敬客,真誠恭謹,而且親朋好友之間的往來,也多以茶為禮,絕不疏忽。這是信陽流傳了千百年的純樸習俗。信陽民間,逢年過節或日常拜親訪友,都有饋贈茶葉的習慣,雖然包裝簡陋,卻是他們親情和友情的真誠傳遞。友人,特別是來自遠方的好友,短暫的歡聚之後,臨別之時意猶未盡,以自產的茶葉為贈,不僅是友情的展現,也是對友人深深的祝福。赴外地看望多年未見的好友同窗,戰友同事,一包信陽毛尖必不可少。送茶表達的不僅僅是濃濃的故鄉情和同窗情,還有互相的思念和永不褪色的友誼。在外地學習工作的信陽人從故鄉歸來,也總不忘帶點上好的信陽茶,簡單而質樸的信陽茶,成為友誼的厚重載體。

  三、茶文化節

為帶動老區脱貧致富,長期閉塞、落後的信陽,緊緊抓住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發揮自身優勢,迅速投入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原信陽地委、行署於1991年年底決定:以融貫古今的信陽茶葉為媒介,舉辦中國信陽茶葉節,利用這一獨特的舞台,實現打開山門、走向世界的目的,並明確提出“以茶為媒,廣交朋友,擴大開放,振興信陽”的指導思想,確定了“茶葉搭台、經貿唱戲”的辦節方針。

1992年5月15日至22日,第一屆中國信陽茶葉節在信陽隆重舉行,來自海內外的5000多位賓客參加了茶葉節。開幕式上,舉行了規模空前的文藝表演,並請著名藝術家和歌星前來助興,茶節以茶葉搭台,經貿唱戲,成交總額達7億多元。從1992年開始,信陽茶葉節將於每年5月舉辦一次。信陽茶葉節已成為信陽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窗口。

從1992年5月15日首屆中國信陽茶葉節開幕,到2008年4月28日第十五屆中國信陽茶文化節開幕,信陽連續舉辦十六屆茶節。十六個春天裏,巍巍大別山敞開寬廣的胸懷,擁抱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美國、德國、英國、日本、俄羅斯、加拿大、新加坡等20多個國家的外商,以及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共5萬多人次光臨信陽,洽談合作,共謀發展,為信陽發展獻計獻策,為信陽帶來先進的管理信息和技術,為信陽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活力。前十四屆茶節,共實現商品貿易成交額100多億元,簽訂經濟技術合作項目900多項,總投資達281.8億元。

信陽茶葉對信陽市的發展有着不同凡響的作用,所以,針對信陽茶文化今後的發展,要在樹立“中國茶都”形象、規劃茶城市、弘揚茶文化、開發茶旅遊上做文章。一是廣泛開展茶文化教育活動。舉行各種形式的專題茶文化知識競賽活動,廣泛渲染茶文化。進一步確立以文化創造價值的茶葉發展戰略,挖掘信陽深厚的茶文化內涵,營造良好的茶文化氛圍,打造信陽茶文化品牌。二是繼續辦好茶文化節。圍繞創建信陽“中國茶都”這一城市品牌主題,藉助信陽茶文化深厚獨特的歷史底藴及魅力,精心辦好每屆茶文化節,同時,辦節與日常宣傳要有機結合,加大深度。有組織地參加全國茶葉博覽會,積極擴大信陽茶葉影響。三是深入開展茶文化科研活動。以“中國茶都-信陽”的名義與國內外相關知名文化機構或單位,聯合舉辦信陽茶文化專題研討會、專題論壇等;與國內外相關科技、教育機構協作,研究解決信陽茶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藉助外力推動信陽茶科技、茶文化、茶經濟的發展。四是大力開發特色茶葉旅遊文化。首先,充分利用信陽境內自然生態、人文歷史等資源豐富的優勢,開發建設一批具有觀光休閒功能的茶韻莊園項目,開發集採茶、製茶、品茶與吃、住、樂於一體的農家樂休閒旅遊活動場所,讓遊客參與其中,探知種茶、採茶、製茶、品茶、賞茶的知識,領略茶趣,品味茶文化。其次,大力開發外形、材料、文字等具有信陽地域特色的茶葉旅遊商品,滿足旅遊市場需要。此外,借鑑信陽國家級生態示範市建設經驗,在有條件的茶產區,扶持開發、建設一批茶旅遊生態觀光園區,實現旅遊和茶產業的相互帶動,相互促進。


標籤:茶文化 信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