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的意義》教後反思(通用12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那麼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的意義》教後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的意義》教後反思(通用12篇)

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的意義》教後反思 篇1

今天進行了《正比例的意義》這節課的教學,有幾分喜悦,也有幾分遺憾。

《正比例的意義》這節課一直是教學的重難點,以前也曾經執教這節課,但總感覺一節課下來,老師很累,學生卻很迷茫。為了突破這一教學的尷尬,在本次的達標課中,特意選取這節課來上。一開始決定上這節課,自己也是覺得很為難的,不知道從何下手。從網上搜集資料,沒有找到名師的課例,其他課例看了都覺得不令人滿意,所以最後索性拋開別人的設計而進行設計。

首先是這節課的導入,因為教學內容不易被學生接受,所以必須有一個有趣的情境合適的導入來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我思之很久,最後忽然想到了教學《用字母表示數》常用的一個例子,因此決定用此來導入:一隻青蛙四條腿,兩隻青蛙八條腿......想到青蛙,耳邊又響起兩句詞:“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稻花香裏説豐年,不正藴含着正比例的意義嗎?想至此,一陣竊喜,就這樣導入了。在課堂教學中,發現學生對此導入很意外也很有興趣,看來,導入是成功的。

第二,最關鍵的是引導學生來理解正比例的意義。課本上選取的是有關圓柱的體積、底面積和高的例子,對學生來講,感覺是有點吃力的,因此就順藤摸瓜,以青蛙的只數和腿的條數這兩個量來引導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引導學生從左向右觀察,發現兩種數量的變化情況,再從右向左觀察發現變化情況,然後再結合起來觀察,一種量隨着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由此讓學生理解什麼是兩種相關聯的量,兩種量的變化規律是怎樣的。最後引導學生再去縱向觀察兩個相對應的量,有什麼新的發現,得出相對應的兩個量比值一定。從而由三點來理解正比例的意義:一、是否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二、兩種量的變化規律是否一致。三、比值是否一定。這樣的安排,由具體到抽象,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

第三、練習的設計。第一題,看到“速度”你會想到什麼呢?讓學生結合所學的知識來判斷當速度一定時,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兩者是正比例的關係。第二題,判斷兩種量是否是正比例關係。第三題,通過年級和跳高的高度,讓學生去充分的感知判斷兩種量是正比例關係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第四、知識拓展應用。由金字塔古代的測量引出物體和影長這兩種量,通過竹竿的長度和影長的表格,讓學生來觀察判斷兩者的關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興趣。

第五、全課總結。由課始的問題,詩中的哪句詩藴含了正比例的含義前後呼應來總結,教育學生認真學習,祝願學生有付出就有相應的收穫,讓付出和收穫成正比。這樣的結語,讓數學課顯得意味深長。

以上是對本節課認為成功的地方,教學設計有新意,層次清楚,由形象到抽象,很好的融數學學習於輕鬆愉悦中。

課後和領導、聽課老師交流,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一是學生的情緒還欠缺,回答問題不太積極,很害怕出錯。也許是聽課老師較多的緣故,也許是我引導的不夠,沒有很好的創設愉悦的學習氛圍,大多學生顯得很拘謹,尤其是開始,站起來的表情很不自然,到後來慢慢的有所改觀。二是對於兩種量是成正比例的量,兩種量是正比例的關係,這兩種説法強調的不太夠,以至在開始的判斷中學生表述不很清楚。三是在引導學生學會對照三條性質來判斷的基礎上,沒有引導學生怎樣更快的去判斷的方法,完全可以抓住比值一定這一根本性質來進行快速的判斷。因為只要兩種量的比值一定,一定是兩種相關聯的量,兩種量的變化規律一定是以至的。學生在後來的練習中對此有所感悟,但是我沒有讓學生來進一步的總結。其實,原來的教學,最後總是讓學生這樣來判斷的,效果也不好。我想不好的原因是一開始就讓學生這樣來判斷,而省去了依照三條性質判斷的過程,雖然是捷徑,但學生沒有很好的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必經之路。看來,在教學設計上,不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來設計,課下就不得不亡羊補牢了。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首先是在教學設計上。

另外,還有一種強烈的感覺,要想上好一節數學課,僅僅有數學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藴。一節課是我們綜合知識和素質的展示,學習是提高的最佳捷徑,我要努力!

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的意義》教後反思 篇2

正比例的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比例的好處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好處。正、反比例知識,資料抽象,常常感覺老師教得枯燥,學生學得艱難,我認為讓學生反覆感知,構成充分的感性認識,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是構成概念的良好途徑。因此,我在教學時首先細緻安排學生初步感知,通過讓學生寫出路程與時光的比,求比值,找規律,寫數量關係,讓學生初步感知正比例的.要點。第二,僅有例題的首次感知學生還不能構成正比例的概念,因此,我變換情境,選取與例題不一樣的數量:鉛筆的數量和總價,耕地的時光和耕地總公頃數。讓學生反覆感知正比例概念的規律。這樣既拓展了教材,又進一步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學生高度概括正比例概念打下了基礎。第三有了前面充分的感性認識,我提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有序的思考,以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讓學生進一步突破正比例概念中的一些關鍵詞,如:相關聯的量,相對應的數,比值等,學生在合作學習時互相交流,互相討論,把各自對正比例概念的感知會聚,綜合,從而抽象出正比例的好處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必須,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在這節課中,學生通過對正比例的初步感知,不一樣情境下的反覆感知,討論探究等過程,積累了對正比例概念的豐富的感性認識,並以此為基礎高度概括出了正正比例的好處,從而牢固的掌握了正比例的好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的意義》教後反思 篇3

學生在上學期已經學過比的好處、比的化簡與比的應用。在上一節課也體會了生活中存在的變量之間的關係,這些都為學生學習正比例奠定了基礎。學生理解正比例的好處時比較困難,為此,我密切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設計了一系列情境,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存在超多相關聯的量,它們之間的關係有着共同之處,從而引導學生認識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明確正比例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課堂上我設計了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的變化關係。通過表格、圖像、表達式的比較,使學生體會到雖然正方形的周長和麪積都隨邊長的增加而增加,但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的變化規律並不相同。同時,也讓學生初步感知“在變化過程中,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比值必須”,為認識正比例奠定基礎。之後,我給學生帶給第二個情境:當速度必須時,汽車行駛的`路程與時光的變化關係。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把汽車行駛的時光和路程表填完整,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當時光發生變化時,路程怎樣變化;第三個情境則是,購買同一種蘋果(也就是當單價必須時),應付的錢數與購買的蘋果質量之間的關係。

通過以上實例,引導學生認識到:當速度必須時,路程隨時光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的過程中路程與時光的比值相同;當單價必須時,應付的錢數隨購買蘋果的質量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應付的錢數與質量的比值相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比較,概括出以上實例的共同點,引出“正比例”的好處。最後,通過小結、練習讓學生總結出決定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的依據:

1、兩種變量是不是相關聯的量;

2、在變化的過程中,這兩種量比值是否必須。

在鞏固練習題中我讓學生超多的複習了常見的數量關係。對於一些學生較容易出現錯誤的題目進行重點的講解。例:圓柱的底面積必須,體積與高成什麼比例;圓的周長與半徑成正比例;圓的面積與半徑是否成比例;人的身高與年齡是否成比例;一瓶礦泉水,喝掉的和瓶裏剩下的水是否成比例……等等。

但是在教學中同樣也感覺到,由於這個概念比較長,所以對於學生來説這個好處記憶下來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對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所以我也教給學生必須的方法,抓住句中的重點,通過理解來記憶。讓學生通過相互之間説,前後同桌檢查,到達對該概念的熟練敍述。

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的意義》教後反思 篇4

這節課的教學資料是正比例的好處。整個單元在學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識,認識常見數量關係的基礎上編排,通過對兩個數量持續商必須或積必須的變化,理解正比例關係和反比例關係,滲透初步的函數思想。正比例和反比例歷來是國小數學裏的重要資料之一,與過去的教材相比,本單元進一步加強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學,突出正比例關係的圖像及簡單應用,重視正、反比例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淡化脱離現實背景決定比例關係,不安排應用正、反比例關係解決實際問題。全單元編排三道例題和一個練習,前兩道例題都是關於正比例的,分別教學正比例的好處和圖像,後一道例題教學反比例的知識。

這節課是第一課時,它的設計和教學很關鍵。我把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1.使學生經歷從具體實例中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好處,學會根據正比例的好處決定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讓學生在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中,初步體會數量之間相依互變的關係,感受有效表示數量關係及其變化規律的不一樣數學模型,進一步培養觀察潛力和發現規律的潛力。

3.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從生活現象中探索數學知識和規律的意識。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結合實際情境認識成正比例量的特點,加深對正比例量的理解。教學難點是能根據正比例的好處決定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教學關鍵是重視不一樣數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繫,不斷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

在整節課的設計中,我做了如下的調整。

整合教材,更加關注學生的需要。

我把石頭剪刀布一題設為例題教學,在遊戲的情境中進行教學。而不是採用傳統的路程速度的問題去教學。這樣孩子興趣很濃,容易在簡單中突破難點。為了不脱離書本,我把書上的例題設為了副例題,在學生已經初步感知了成正比例的量之後,較為自主地進行小組探究,得出結論。

利用遊戲、打分,不斷刺激學生的興奮點。

孩子需要一個有效的反饋,我力求在本課的組織中滲透了練習紙,每項的評分。總的反饋,期望能夠有效地避免評價反饋的無效。我從生活情景入手,給學生帶給超多的`時光與空間,鼓勵他們藉助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通過主動參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創造性的思考、特別化地學習。使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建立在自我實踐經驗和主動構建之上,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功和研究的樂趣,讓學生擁有自行探索、自行創造的機會。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讓學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識是最深刻的也是最牢固的。為此我設計了一個石頭、剪刀、布的遊戲,讓同桌進行遊戲,並記錄自我贏的次數,學生興趣盎然,同時也為後面的新課教學做好了鋪墊,使得學生很快的進入了學習狀態。

3、引入操作活動

我組織學生對數學書進行研究,相關聯兩個量的關係便豐富地呈現出來:

▲書的本數越多,疊成的書就越厚

▲書的本數越多,疊成的書就越重

▲書的本數越多,疊成的書的價格就越高

▲書的本數越多,疊成的書的張數就越多

▲書的厚度、重量、價格、總張數隨着書的本數的增多而增多

通過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更加明確本課的概念。

4、從觀察中思考

國小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學生學習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的本質特徵,能夠説,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自我計算遊戲的得分,並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從而得出:得分隨着贏的次數的變化而變化,它們是兩個相關聯的量,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讓全體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5.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着“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了兩個相關聯的量後,敢於放手讓學生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自學例1,在小組裏進行合作探究,做到:學生自我能學的自我學,自我能做的自我做,培養合作互動的精神,從而歸納出正比例的好處。

6、堅持數學是美麗的。

從課件的設計到課堂的教學,我都力求讓孩子感覺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是美麗的,不是枯燥的。

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的意義》教後反思 篇5

在教學過程中,精心安排數學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聯想、觀察、討論、類推、驗證中總結了正比例的好處,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地位,滲透着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無論是學生對正比例過程的描述,還是學生對正比例好處的系統比較與認識,都留下了學生成功的足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讓學生體驗數學,享受成功,找到學數學自信是老師努力探索的境界,改變長期構成的、習慣了的傳統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的理解,直觀展示(課件),讓學生理解“杯子是相同的”真正含義,從而探究變化規律。探究過程學生是比較用心的,但由於學生剛接觸成正比例,因此對其好處表達不完整,為了化難為易,我採取的填充式,建立一個表達的模式,幫忙學生理解和表述。

在學習過程中,由於學生用心參與,效果是理想的`,但在練習中,特別是一些意思不明顯的題目,學生不假思索做出決定的比較多,如:“圓的面積和半徑成不成正比例?”很多學生每通過分析,半徑是可變量(不必須)。針對這種狀況,打算安排一節練習課,練習前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端正學習態度,要求他們要把兩個量的等量關係寫出來,再作分析比值是否必須,我相信通過下節課的練習,學生對正比例掌握是比較理想的。

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的意義》教後反思 篇6

授完了“成正比例的量”這部分資料之後,我有以下感受:

1、國小生學習數學就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我的數學。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務必迴歸於生活。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賦予其活力與靈性。數學的教與學就應聯繫生活,注重現實體驗,變傳統的“書本中學”為“生活中做數學“。本節課一開始我就聯繫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遇到的數量,學生興趣高漲,一下舉出了許多的實例,之後我又讓學生找一找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之變化的例子,學生又開動腦筋,爭先恐後地搶着説,讓學生明確了我們這天要學習的新知識和生活的聯繫是如此的密切。在教學正比例的好處時,又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讓學生再一次感受到生活處處有數學。

2、重視學法指導,為新知建構鋪路搭橋

學生理解正比例的好處並不難,但是根據正比例的`好處去決定兩種量成不成比例關係就很難,因此我在教學時,為了突破難點有意設計了一組決定題,涵蓋了學生可能會碰到的幾種狀況。學生獨立完成後,再引導學生思考你在做這種題時可能會碰到哪幾種狀況,就應如何去思考,指導學生學會反思,舉一反三。使學生通過解決具體問題抽象概括、構成普遍方法,指導他們及時反思,在回顧反思中理清思路,不斷提升思維的層次。

3、讓學生在探索、分析、理解中學習數學

本節課新知識的學習不是由老師灌輸的,而是學生自我觀察、討論分析、發現規律。我為了給學生自主發現知識的平台,帶給給學生幾個討論交流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空間,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潛力。學生參與了知識的構成過程,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4、在觀察中思考

國小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學生學習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的本質特徵,能夠説,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例如:我讓學生完成表格之後,思考你得到了什麼信息?然後思考下方的問題:統計表中有哪幾種量?哪種是變化的量,哪種是不變的量?體積和高度這兩種變化的量具有什麼特徵?這樣讓學生着重去尋找表中的規律。在學生深入觀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後,必會發現表中的兩個量變化規律。這樣讓全體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

另外,由於事例熟悉,且數據計算起來很簡單,便於學生口算,學生學習時能將更多的時光和精力用於思考這兩種量的變化規律上,進而便於提示正比例的好處。

5、不足之處

(1)在練習方面,學生找不到哪些數量成正比例時應讓學生討論,每個正比例關係都應讓學生互相説一説,這樣或許會懂得更多。

(2)由於本節課所學資料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所以教學節奏有點慢,導致後面的練習不夠充分。

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的意義》教後反思 篇7

“正比例好處”的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比例的好處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好處。正、反比例知識,資料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學好正比例知識是學習反比例知識的基礎。因此,使學生正確的理解正比例的好處是本節課的重點。正反比例關係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間的關係,準確地把握這一關係的決定方法十分重要。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着“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首先給了學生充分的自學時光,後讓學生採取同桌兩人互相説説的方式交流,在小組裏進行合作討論,最後在全班交流時給了學生一些較為形象具體的表格形式進行比較、分析,從而讓學生能輕易地發現兩個數量間的變化關係。通過教學,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一、讓學生的大腦動起來。國小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學生學習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的本質特徵,能夠説,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在自學提示中,圍繞正比例的好處的理解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將提綱資料簡單化、重點化,讓全體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二、讓小組合作真正更有效。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本課的教學中,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將自學中不能理解的問題進行小組交流,因為本課時的教學資料難度相比較較大,所以我給小組活動空出了足夠的時光,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真正到達思維層次上的交流,而不僅僅僅限於表面上的討論。事實證明,在本節課資料的教學中,小組交流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也努力做到:學生自我能學的自我學,自我能做的自我做,培養合作互動的精神,從而到達互助。

三、通過練習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為了及時鞏固新知識,我由易到難設計了大容量的練習,以便讓學生將所學資料在練習中得到加深理解和鞏固。通過練習,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提高;對正比例的好處理解也加深了認識。

在教學正反比例好處時還是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堂課,對教材中幾個概念,在理解上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什麼樣的兩種量叫做相關量的兩種量,課本上的概念是: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那麼一個人的身高和體重算不算兩種相關聯的量,能夠説從必須程度上或多或少有點相關,但是在必須程度上又不相關,比如人到長大以後開始發胖,身高不變,體重變化,這又這麼説?所以,我覺得自我在教材的鑽研方面,還應多探索,多下功夫。

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的意義》教後反思 篇8

“正比例的好處”是一個對於國小生來説十分抽象的數學概念性知識。昨日,我試教了這一課,在教學中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用日常概念來幫忙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幫忙學生初步感知,完成對新知的建構。然後,通過例題指導學生主動概括出正比例的本質特徵,學生的理解深刻,準確。

由於學生在上學期已經學過比的好處、比的化簡與比的應用。在上一節課也體會了生活中存在的變量之間的關係,這些都為學生學習正比例奠定了基礎,正比例關係是數學中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關係,它也為學習反比例進行鋪墊,同時,學生理解正比例的好處往往比較困難。為此,我密切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設計了系列情境,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存在超多相關聯的量,它們之間的關係有着共同之處,從而引發學生的討論和思考,引導學生認識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

我首先給學生提共了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和麪積與邊長的變化關係。讓學生獨立填表、觀察,然後與同伴交流,通過表格、圖象、表達式的'比較,體會到雖然正方形的周長和麪積都隨邊長的增加而增加,但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的變化規律並不相同。同時,學生將初步感知“在變化過程中,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比值必須”,為認識正比例奠定基礎。同時,藉助圖形直觀、動態地體現了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的過程,為學生後面學習正比例的圖象積累經驗。之後,我給學生帶給第二個情境:當速度必須時,汽車行駛的路程與時光的變化關係。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把汽車行駛的時光和路程表填完整,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當時光發生變化時,路程怎樣變化第三個情境則是,購買同一種蘋果時,應付的錢數與購買的蘋果質量之間的關係。

通過以上這兩個實例,引導學生認識到:路程隨時光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的過程中路程與時光的比值相同;應付的錢數隨購買蘋果的質量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應付的錢數與質量的比值相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比較,概括出以上實例的共同點,引出“正比例”。最後,通過小結、練習讓學生總結出決定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的依據:

1、兩種相關聯的變量;

2、當一種量變化時,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

3、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必須。

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的意義》教後反思 篇9

《正比例》這一節涉及到的知識點比較多:比的意義、比的化簡、比的應用、比與分數和除法的關係、商不變的規律等等。在上一節學習《變化的量》時學生已經體會到生活中存在着變量之間的關係。這些為學生學習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奠定了基礎。《正比例》一節主要是讓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以及如何確定兩個量成正比例?這一節課我是按照課本上的一系列情境來展開教學的.。首先出示正方形周長與變長、面積與邊長之間變化情景的表格,並讓學生説説發現了什麼?先引導學生填寫表格,並説出兩組變量之間的變化情景,然後找出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引導學生説出不一樣點。之後呈現速度必須,路程和時間這一組變量的變化情景表格,先填寫表格,然後觀察發現了什麼?

最終,引出正比例的意義及確定的依據,並讓學生用自我的話説一説的的理解:如何確定兩個量成正比例。學生總結得出結論:確定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的依據:

1、兩種變量是不是相關聯的兩個量;

2、在變化的過程中,這兩種量的比值是否必須。

可是在教學中同樣也感覺到,當學生在找出兩個量之間的關係時:

部分學生讀出時:一分之四。這樣讀其實也不錯,可是嚴格分析背後原因,學生比較的意義以及比與分數的關係掌握的還是不太好。另外,部分學生對如何確定兩個量成正比例不能有序、有據的思考。繼續讓學生經過理解來記憶。讓學生相互之間、小組之間説説對正比例意義及確定依據的理解,到達對該概念的內化。

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的意義》教後反思 篇10

意義建構需要在認知系統中找到與之相關聯的舊知識作為“固定點”,能作為“固定點”的舊知識,能夠是統一的,也能夠是對立的。在這一課中,我設計了三組相關聯的量:學生經過觀查比較,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意義。在上述的幾種關係中,都是比值不變的關係。經過比較,學生很容易抓住概念中最本質的東西,使正比例關係中的比值必須,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更深刻的印像。在理解正比例意義的同時出示了其他的如和、差、積的關係,經過比較,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心理學研究證明,比較能使人受到更強烈刺激。黑白兩色放在一起,白的更白,黑的更黑,就是這個道理。幾種關係放在一起比較,也能夠到達這樣的效果。

學生感知的數學材料,離學生越近,學生越感興趣,也就越容易理解,對探索自我提出的問題具有更高的'熱情。本節課開始所舉的三個例子,遵循了尊重學生已有知識水平的原則,選取的都是學生十分熟悉的例子。這是學生一開始就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來的重要原因。這些例題不僅僅有必須的趣味性,並且其中包含的道理很容易理解(學生已學的數量關係)。在此基礎上,要學生將其中變量與不變量的規律找出來,就顯得容易多了。找出規律後,再建立數學模型,也就水到渠成了。當學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關係的特點,心中構成一種朦朧的概念後,讓學生舉例,例子來自學生,不僅僅創設了開放的問題情境,並且營造了寬鬆的學習氛圍。在這樣的一系列例子的基礎上,抽象概括出完整、明確的正比例意義,更貼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向學生供給部分的素材,還有部分素材來自學生。整個探究過程中給學生較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間,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性的數學活動。如找量的變化規律、變中不變的因素、比較找出本質特徵、猜想、給出定義、字母公式表示、解決問題、畫圖等,主要由學生進行,學生經歷“觀察、分析、比較、歸納、應用”過程。

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的意義》教後反思 篇11

其實我們這部分的資料在五年級就已經學過了,只是沒有告訴學生這樣的兩種量的變換規律就是成正比例。特別是我們在上學期學過了比的意義、比的化簡與比的應用。聯繫比例A式子體會到生活中存在這很多像這樣的變量關係。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存在很多相關聯的量,它們之間的關係有着共同之處,從而引導學生認識成正比例的量。

課堂上我設計了情境:當單價必須時,總價與數量的變化關係。先讓學生觀察數量是怎樣變化的,再看總價又是怎樣變化的。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當數量發生變化時,總價怎樣變化;之後一個情境則是,購買同一種蘋果(也就是當單價必須時),應付的錢數與購買的蘋果質量之間的關係。引導學生認識到:當速度必須時,路程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的過程中路程與時間的比值相同;當單價必須時,應付的錢數隨購買數量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應付的錢數與質量的比值相同。讓學生總結出:

1、兩種變量是不是相關聯的量;

2、在變化的過程中,這兩種量比值是否必須。

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的意義》教後反思 篇12

《正比例》是北師版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資料,是學生在學習了比、比例的概念及求比值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本節課引導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學會分析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研究到學生學習的難度,這節課,我採用以教帶學的方式,利用多媒體的手段逐步展示教學資料並依此突破教學難點。我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幾點:

1、突出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數學教學要讓同學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和必需的數學,就應當密切聯繫同學的生活,使同學感到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正比例的教學,研究的是數量關係中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這一點理解起來很抽象。經過教師的舉例,説明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中的許多事物相互之間有必須的聯繫。一個量發生變化,另一個量也隨着變化,從而十分自然地引入相關聯的量並且它們之間具有更強的規律性,這樣即使同學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繫,又有效地激起同學探求新知的慾望。最終,聯繫生活結束全課,讓數學到生活中去。

2、多供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和空間。正比例概念有點抽象,應當多讓學生表達自我思考的機會,在表達和交流中不斷梳理自我的思路與理解,從而加深對正比例的理解。如果教師不斷地插話提醒,只能造成學生無法完整表達的習慣。學生回答不完整,也應當讓他説完,教師需要用的是“還有嗎?”的親切詢問,而不是扶着走。即使一個學生答得好,也要多叫幾個學生來表達,教師需要多聆聽孩子們的見解和方法,瞭解孩子對知識的理解和梳理情景。

3、課堂練習要注意循序漸進,有層次、有針對性。由於本課是第1課時,在提高練習的文字確定題中,沒有表格的直觀數據後,確定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難度就增大很多了,特別是對學困生。應當適當地減少題目,難度大、不容易理解的題目能夠留着下一節提高課中出現。在課堂結尾,能夠讓學生分組選擇其中一個數量關係設計一道正比例的題目,這樣不僅僅前後呼應,應用已學知識,又能夠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

當然,還有不足之處。比如課堂中沒有清晰地、反覆地強調正比例的概念,沒有引導學生舉出不成反比例的例子,個人的語言組織本事、課堂評價本事還不太好,課堂預設和生成本事還有待提升等。總之,教學路上,要多琢磨、多學習、多研討、多實踐、多反思。期望以後的教學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