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沙和尚人物形象分析

沙僧,又叫沙和尚、沙悟淨,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人物,是中國四大名著《西遊記》五主人公之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沙和尚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沙和尚人物形象分析

沙僧:法名悟淨,原是天宮玉帝的捲簾大將,因觸犯天條,被貶出天界,在人間流沙河興風作浪。他使用的兵器是一柄月牙鏟,武藝高強,不畏強敵。經南海觀世音菩薩點化,拜唐僧為師,與孫悟空、豬八戒一起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他身上有兩件寶,一件是菩薩葫蘆,一件是九個骷髏組成的項圈。後來,他用九個骷髏作為九宮,把菩薩葫蘆安放在其中,成為法船,穩似輕舟,順利地幫助師徒四人渡河西去。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路上,任勞任怨,忠心不二,取經後被封為金身羅漢。

沙僧憨厚、老實,忠心耿耿,別於孫悟空的叛逆和豬八戒的吊兒郎當、色心不改。心不旁騖,篤而行之,寧靜淡泊,矢志西行求法者唯沙僧一人而已。但對其還是貶多於褒。

西遊記裏第二十二回沙僧的正式出場與悟空八戒對仗,先是自命不凡,若能欺就欺,而欺不過就跑。“那妖的手段,與老豬是個對手”,見猴子上“那妖物不敢相迎,颼的又鑽入河內”,打得過你我和你纏到底,惹不起安能還躲不起?倒有些不登殿堂的小伎倆,藉着地勢之利與八戒水底鬥法,水上的罵嘴。沙僧出場便有此一憨厚。確實憨的可愛。

憨厚之説,褒意居多,換個層面不妨説是一個封建時代普通民眾的寫照。被點化後就一直順從,少有自己的主見,多的是亦步亦趨,對於孫悟空甚是依賴,稍微鈍悟,便是猴子不在就往菩薩那走,一個“帶刀侍衞”鬥個小妖精尚可,道行不過如此,貌似在説“你等着,我去搬兵來也”。但也不是僅有其愚鈍,“三十回黃袍怪疑心渾家百花羞送信去寶象國請兵來救,要殺她,就拿她與被擒的沙僧對質。沙僧急中生智,説是國王畫影圖形,唐僧因較早時被捉在洞中見過公主,向國王説起經歷,這才救了公主一命。這情節既顯示沙僧的急智,也體現他為他人着想,不欲恩將仇報之精神”,而這亦不過是滄海一粟,倒更讓人感覺有點小聰明的意味。

沙僧並非生性老實,前面“河當中滑辣的鑽出一個妖精,十分兇醜:一頭紅焰發蓬鬆,兩隻圓睛亮似燈。不黑不青藍靛臉,如雷如鼓老龍聲。身披一領鵝黃氅,腰束雙攢露白藤。項下骷髏懸九個,手持寶杖甚崢嶸”此為一副凶神惡煞,貌似見人吃人,遇鬼撕鬼,可被唐僧剃度,連脾氣也一併“剃度”掉,充當起這個團隊的“和事佬”角色。趙天池(1983)《西遊記探微》引張易克的話説:“沙僧確實經常擔起調和與凝聚的任務。沙僧的調和通常是表現在止爭與順從兩方面。”止爭是止息悟空與八戒、唐僧之爭,“以和為尚”;凝聚則體現在比其它三人專一,除了七十六回因誤會悟空已死,“豬八戒與沙僧解了包袱,將行李搭分兒,在那裏分”外,沙和尚從不説散夥一類的話。四十回連悟空也想散夥,反而沙僧勸大家不要散夥,意志十分堅強。他從不埋怨路途遙遠,是一個任勞任怨的苦行僧。

“和事佬”的身份,使他不能像孫悟空一樣,敢説敢幹,充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苦行僧”意識,使他不能同豬八戒一樣,無所顧忌地追求世俗的七情六慾。這是贖罪意識與奴僕身份決定了他的性格缺陷。苦行僧倒真,比起悟空的大鬧天宮和八戒的調戲嫦娥,沙僧失手打碎玻璃盞並不算什麼罪過,可他受的苦難卻最多。但他卻連一點抗爭的念頭也沒有,只是默默忍受,其形象體現奴隸文化的本質特徵,又代表了農耕文明背景下普通民眾的基本性格特徵。似有些大而泛了。

虔誠敬佛的沙僧同時又是宗教門檻內的一個一心求得功名的俗人。這個人物的性格世界構建在“再度成仙”這一支點上,有所求才會有所懼,從而外顯為謹慎怕事、敬佛忌俗的性格特徵,並且有精緻的外包裝緊裹,就是許多論者點評的“沒有性格”。既為包裝,那麼,所謂的“沒有性格”就不是一般人所認定的“空無”了。沙僧的這種“沒有性格”實屬大千世界中別具一格的性格。現實中有這樣一類人,他們遇事或打哈哈矇混過關,或不作聲置若罔聞,誰都不得罪,彷彿超然物外,卻還要直奔個人的既定目標,沙僧就是吳承恩將這類人的共性加以概括、抽象,經過藝術創造而成的典型形象。

沙僧曾經做過捲簾大將,見過世面,故説話做事都十分得體。悟空要和紅孩兒認親,沙僧就説:“哥啊,常言道: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哩。你與他相別五六百年,又不曾往還杯酒,又沒有個節禮相邀,他那裏與你認甚麼親耶?”。紅孩兒三昧真火厲害,是沙僧提醒悟空“以相生相剋”的道理,用水來滅火。八戒、沙僧疏於防守,地湧夫人趁機擄去了唐僧,氣得悟空大嚷大叫要打死二人。面對悟空的怒火,八戒“慌得走也沒路”,“沙僧卻是個靈山大將,見得事多,就軟款温存,近前跪下”,説道:“無我兩個,真是單絲不線,孤掌難鳴。兄啊,這行囊馬匹,誰與看顧?寧學管鮑分金,休仿孫龐鬥智。自古道,打虎還得親兄弟,上陣須教父子兵。”一席話平息了悟空的火氣。可見,《西遊記》的作者並沒有按照雜劇《西遊記》中的那個“不怕神明不怕天”的桀傲不馴的沙僧形象來刻畫自己的沙僧形象,而是以他自己對現實生活的認識,塑造出了“這一個”具有獨特個性特徵的藝術典型。假如我們聯繫沙僧的身份,聯繫農耕文明條件下中國社會的構成和文化特徵,將會更清楚地看到這個形象最本質的東西。

中國封建社會是一個奴隸制解體很不充分的社會,奴隸制和封建制並存於同一社會形態中。其最高統治者皇帝除了後宮大量的宦官、宮女外,還有不少專門為皇帝日常生活服務的侍衞、儀仗等,實際上都是奴僕。奴僕地位的低下,在文學作品中也有反映。早期話本《碾玉觀音》寫郡王府養娘璩秀秀和玉匠崔寧私奔事泄,崔寧被送往臨安府治罪,而養娘秀秀竟被郡王打死埋在了後花園中。究其原因,就在於崔寧雖是待詔工匠,但仍是自由人,縱然犯罪,仍應經官府判決。而秀秀卻是養娘身份,養娘即是婢女,因而便可私自打殺。《紅樓夢》105回寫到賈府被抄家,其中一款重罪便是“強佔良民妻女為妾,因其女不從,凌逼致死”,顯然説的是尤二姐事。可是,同樣被“凌逼致死”的晴雯、瑞珠、金釧、鴛鴦,卻未見提起。其原因也在於尤二姐是“良人妻女”,是自由人,而其他女子則是奴隸身份。

當我們閲讀了這些材料,便會知道為什麼沙僧僅僅因為打碎玻璃盞,卻受到那樣重的處罰了。實際上,正是沙僧的奴僕身份,使玉皇大帝可以不受限制地大發淫威,以“快其忿毒”。作者通過沙僧不公正的待遇,客觀地揭露了玉皇大帝的殘酷無情,揭示了奴僕地位的低下和毫無生命保障。

沙僧的奴性人格,當然是奴隸文化薰陶的結果。但同時我們還應看到,沙僧的這種性格,在中國古代民眾之中又是極具代表性的。換句話説,奴性人格不僅僅是奴隸的主體人格,也是我們民族性格的.一個突出表現。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人們就對奴性有客觀描述,並稱之為國民劣根性。因此,沙僧形象實際上有着更為廣闊的典型意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視野便不能僅僅侷限在奴隸文化這個層面,而應該深入到民族文化的更深層次,探討其性格形成的社會的和歷史的原因。筆者認為,形成國人也是沙僧奴性人格的主要原因,就在於農耕文明背景下的宗法制度,以及建立於其上的君主專制制度,幷包括為之服務的儒家倫理型政治思想等。

中國的宗法制度起源於由血緣關係構成的氏族社會,健全於奴隸社會家國一體化與政治、經濟、軍事一體化的宗主專政制度。進入封建社會之後,宗法制雖然一度受到衝擊,但由於其披着温情脈脈的“親情”面紗,故仍然頑強地存在下來。漢唐時代的門閥制度,就是這種存在的明顯表現。唐宋以後,隨着門閥制度的衰微和科舉制度的確立,庶族地主大量進入封建政權,宗族非但沒有被削弱,反而表現出多極化發展的趨勢,形成多如繁星的宗族共同體,成為比較普遍的社會基層組織形式。

宗法制度只所以能在中國延續數千年之久,與農耕文明社會自給自足的經濟特點和一家一户的生產方式有着密切關係,並由此決定了家長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一家一户抵禦自然災害和社會災害的能力都比較低下,於是又形成建立於其上的宗族制度。在這樣的制度下,一家之長有一個家庭的絕對權威,一族之長有一個家族的絕對權威。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人們不由自主地便養成了對家長和族長的絕對服從。由此昇華,便是對天下的大宗──皇帝的嚴格服從。《孝經》“廣揚名章第十四”引孔子所謂“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就説明了這一點。這樣,宗法制便滲透到國家的政治制度中,形成了專制君主“家天下”的“家國一體化”的國家政治結構模式。皇帝習慣於把天下看成自己的私有財產,百姓也習慣於對於皇權的絕對肯定。當這種意識經過長期的積澱在人們頭腦中形成一種理性觀念的時候,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奴性哲學。

但是,如果把沙僧全部形象都概括為奴性人格,也並不符合這個形象的客觀實際。毫無疑問,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農耕文明社會耕種──收穫周而復始的生產過程、少有遷徙的村落定居生活,人與黃土地那種相互依存又相互鬥爭的生存模式,都養成了中華民族的務實精神和善良品格,並由此形成為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正是在這些優秀傳統的支撐下,我們的國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沙僧身上的種種優點──善良老實、埋頭苦幹、任勞任怨、默默奉獻,都是我們民族優秀傳統的具體體現,都帶有農耕文明條件下國民性格的基本特徵。

在《西遊記》中,作者的確是有意把孫悟空和沙僧作為一對對比鮮明的人物形象來塑造的。孫悟空從不將大鬧天宮看成什麼難以饒恕的罪過,動不動便神采飛揚地宣揚自己大鬧天宮的英雄壯舉;沙僧卻有着自覺的贖罪意識。孫悟空傲視一切權威,對玉皇大帝、普天神祇乃至於如來佛祖,都表現出最大的不恭,沒有絲毫的奴顏媚骨;沙僧則對一切權威均表現出最大的馴順。孫悟空敢於鬥爭、善於鬥爭,以“鬥”為人生最大的樂趣,以鬥士的瀟灑直面慘淡的人生;沙僧卻以和為貴,缺乏最起碼的抗爭精神。孫悟空身為取經僧,卻是個“闖禍的個都頭”,一路上“專尋人的不是”,把那“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古訓遺忘得一乾二淨;沙僧則明哲保身,不干己事不開口……。通過這樣的對比描寫,藉助悟空形象,作者重塑了一種富有抗爭與進取精神的全新的理想人格,又藉助沙僧形象,對國民性格中的奴性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

總之,沙僧形象既體現了奴隸文化的本質特徵,又代表了農耕文明背景下普通民眾的基本性格特徵。他的善良老實、埋頭苦幹、任勞任怨、默默奉獻,都表現為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進行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這些美德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沙僧身上這些“美德”,又都和他的安分守己、循規蹈矩、馴順服從、明哲保身的奴性不可分割,渾然一體,而奴性又是妨礙我們民族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根本大敵,是我們事業成功的大敵。因此,表現在沙僧身上的“美德”,只有與強健的個性和富於抗爭與進取的精神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只有“訴之自身意志”,才有可能煥發出真正的光輝。

  沙和尚人物經歷

人物出身

原是天宮玉帝的捲簾大將,因打破了 琉璃盞,觸犯天條,被貶出天界,在人間流沙河興風作浪。

收徒經過

流沙河中妖怪徑搶 唐僧,八戒 悟空去戰,妖怪鑽入水中,不肯上岸。悟空去見 觀音,觀音讓 木吒與悟空同去。木吒叫出妖怪悟淨。悟淨以頸下骷髏結成法船,渡唐僧過河。

後與孫悟空、豬八戒一起保護唐僧西天取經。後被封為“金身羅漢”。

  沙和尚角色評價

沙悟淨不像孫悟空那般傲氣張揚,不愛聽領導的話;也不像豬八戒,毛病太多,貪吃貪睡,還總給領導瞎馬騎,幹一些髒活累活兒就要抱怨。少僧沉靜而不求回報,淡泊卻堅認不拔,以將自己看得輕的智慧和對取經事業的忠誠,維繫着取經隊伍的和睦,服務着取經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