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集錦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集錦15篇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

本節課我的教學設計注重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生活熟知的事物入手。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感悟百分數的生活價值。在教學設計上力求體現新的課程理念,以獨到的教學風格,感染學生。同時,在教學中,我注重課堂適時的評價,小組合作探究,激活了學生求知的慾望,點燃思維的火花,把一個時空有限的課堂,變成了一個人人蔘與、個個思考的廣闊空間。

1、本課從實際生活情景引入,讓學生產生疑問,從而引出百分數。

2、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樑

在學生在初步學習了百分數意義後,舉行了一個生活信息發佈會,讓學生展示課前所收集的有關百分數的資料,並且讓學生自己説説資料中的百分數的意義。這樣,如果説課前學生對百分數的認識只停留在書寫形式上,那麼通過這次新聞發佈會,就使得學生對於這些來自於生活的百分數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通過讓學生同桌合作塗方格的遊戲,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通過“你猜我猜大家猜”的遊戲使學生動起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多創設一些環節使學生能夠把所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數學來自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2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整理與複習”這是一節複習課,複習課一方面學生比較厭煩,積極性難以調動;另一方面是複習課需要將一單元的零散知識系統起來。針對這兩點,本節課顧老師運用“課堂自主整理——集體交流點評——複習綜合提高”的步驟,通過學生之間、組與組之間、師生之間的集體討論,相互交流、補充、完善,相互質疑、辯論、評價,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取長補短,張揚個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整理過程,經歷系統整理和複習所學數學知識的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內在聯繫和相似內容之間的差異。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方法,集體總結方法,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將知識點重新建構,形成知識網絡。讓他們合作設計,也較大程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與合作性。這點做得很好。其次,顧老師很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學會了整理知識的方法,為以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建議:

最好在整理知識的同時,插進一些練習,讓學生在邊整理邊練習的過程中更好地體會知識之間的聯繫。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3

《分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課,是在學生對分數已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學生在三年級雖然已經學習了分數的認識,但是學生對分數的認識都是處於感性層面,都是與直觀形象的具體圖形、整體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而本節課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也是把分數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開始。

分數的意義是今後學習分數四則運算和用分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前提,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重要作用。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從而能夠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因此,我教學這節概念課的基本模式是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鞏固——概念的發展。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我採用的是在複習舊概念的基礎上引入新概念。因為三年級時就接觸分數,新舊概念聯繫緊密,就不用從概念的本義講起,只需從學生已有的,與其相關聯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

我讓學生説出自己喜歡的一個分數,並説出這個分數所表示的意義。此環節讓學生回顧舊知識的同時,學生在説某一個分數表示的意義的時候,發現同一個分數,在不同的情況下可以表示不同的意義,從而對分數的意義提出疑問,對知識產生好奇,學生帶着問題學習,

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的熱情就會高漲起來,我隨即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學習重點。

二、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我大膽地交給學生自主探究,我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利用手上的學具(圓形紙、正方形紙、一條線段圖片、一把香蕉(4根)圖片、一盤面包(8個)圖片)創造出?,並用陰影表示出來。這一環節中,學生在三年級分數認識的基礎上,藉助學具自由地表示?,使學生在動手操作與交流中加深對?的意義的理解,感受分數的意義,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整體既可以是一個物體,也可以是一些物體。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都大概理解了分數的意義,我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出分數的意義,再由我來小結得出分數的意義,接着引出單位“1”,學習單位“1”。

認識分數單位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讓學生採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用一堆圓片代替書本的一堆糖,根據書本的要求將圓片分一分,然後完成書本的問題。這個環節我讓學生經歷實踐的過程,讓他們自己在“分一分”“圈一圈”“填一填”的過程中體會分數的意義,在分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分的份數與分數的分母有關,所取的分數與分數的分子有關,順而引出分數單位和分數單位的個數。

三、概念的鞏固

概念的鞏固是教學的第三個環節,拓展練習,深化理解,迴歸生

活。概念課探究新知用時比較長,所以我精選了兩道練習題。第一是教材第47頁的第5題,此題不但能加深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而且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體會到數學來自生活用於生活。第二題是教材第48頁的第7題,此題緊扣分數單位的知識,更好的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練習反饋出大部分學生都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對分數的意義、單位“1”都有了一定的瞭解,這點達到了預計的效果。

四、概念的發展

概念的發展就是不失時機地擴展延伸概念的含義,每一道練習都是對概念的一次拓展,體現概念的發展過程。所以,我設計了有挑戰性的擴展練習“圍牆後面的祕密”,院子裏種有一排果樹,只有幾棵是伸出牆外,若伸出部分樹是這排樹的六分之一讓學生説出這排樹共有多少棵。此題昇華了本節課的知識,對於個別學生來説會有點難度,對於優秀的學生來説就是一次很好的提升機會。

回顧整課的教學,還是存有一些遺憾。比如一些細節上處理還是不夠好。在新授部分將許多物品作為整體呈現時還是需要用一些符號使學生深入感受到將它們看作一個整體,在學生看書過程中缺少必要的引導和指導。還有就是練習的量還是較少,學生在技能層面發展不夠。

然而,本節課也有好的地方。這是一節概念課,但本節課並不會顯得枯燥,因為我注重教材的開放性和思考性,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和廣闊的思維空間,我給學生提供了一些學具,讓學生自主創造出?這一環節中,我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生在小組合

作時積極主動地參與和探討、質疑、創造,並逐步的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較好的體現了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

我深信,只有教師做到創造性地教,學生才能創造性地學,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關鍵在於老師。在往後的教學中,我還需要不斷努力,不斷學習,不斷更新我的教學觀念,要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觀念,相信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探究思維的空間,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4

本冊中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這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對於單位“1”這個概念學生感到很困惑,難以理解。其實教材無論從內容的編排和知識的呈現上都具有很強的邏輯性,仔細推敲就會心領神會。生動、形象的圖文信息為學生的探究提供了平台。教學時我從教材提供的主題圖入手,創設了測量的物體長度的情境,從而使學生明白了,當測量得不到整數結果時,就要用分數來表示,明白了分數產生的必要性。又在日常生活中分東西也並不是正好整數結果,所以分數是人們解決生活問題所需,接着探究分數的意義也就有了其必要性。探究過程中學生剪、拼、折、畫、想、説好不熱鬧,這樣下來我自我感覺良好,這節課的知識探究清楚了。我長長的鬆口氣,沒想到做練習時,很簡單的一題,學生啞口無言了,就是“八分之三表示什麼意義?”有的.學生説了也是含糊其詞交代不清,究其原因是因為書上呈現的知識是藉助圖形來分析的,現在脱離了圖形的直觀性去談抽象的分數的意義,難怪學生不理解呢,看來正是應了那句笑話“一節課把自己教會了,而沒教會學生”。學生畢竟是根據直觀的圖形來思維的,抽象思維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於是我採取了補救措施。解鈴還需繫鈴人,每寫一個分數,讓學生想一個形象的圖形或動手畫一畫,親自分一分,採取逆向思維的方法,漸漸的學生根據給出的分數,腦子裏就有了形象的直觀圖了,從而真正的從意義上理解了分數。

有時我就想:沒有問題的課堂可就真的有了問題了,學生一堂課都沒問題可提,這樣的課還需要上嗎?尤其數學課堂更應該是在不斷的解決各類學生的各種問題中生成的。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5

1、反思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

本節課通過讓學生全面參與舉例,動手操作,自我創造等主動探究活動,學生理解了單位“1”的含義和分數的意義,並知道了分數單位的含義,整節課教學重點突出,難點也突破的很好,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基本達到教學目標。在整節課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抽象、概括及實踐能力獲得了很好的發展,實際教學效果基本達到備課時的設想。

2、反思教法情況

教法的成功之處是,我綜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情境教學法、活動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舉例、分一分、自我創造分數等,來體驗得到分數過程,感悟分數的意義。從而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內化和建構。

存在的問題是,在教學中我對留給學生動手、動腦、交流的空間和時間把握的不夠合理。

3、反思學法指導工作情況

在本節課中,我在學生思維訓練方法指導的比較到位,學生數學遷移能力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指導的還不夠,學生小組內合作探究的意識和效率還有待於提高。

4、反思問題

本節課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個別知識點學生已經掌握並能用語言表達出來,教師還是心有餘悸地展開討論,佔用較多時間;

(2)教師放手的還不夠,在學生進行彙報時,語言表達不是很恰當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補充的較多;

(3)對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指導的不夠到位;

(4)、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

在本次教學實踐中我不僅收穫了很多,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在認識單位“1”時,學生能先將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把一個整體用自然數1表示,這樣為認識單位“1”,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數學概念還是抽象的。他們形成數學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應的感性經驗為基礎,從許多有一定聯繫的材料中,通過自己操作、思維活動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從而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質特徵。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6

本節課的要求是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單位“1“的含義,認識分數單位,知道一個分數是由幾個分數單位組成的,並且能夠運用分數的意義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抓住本課的重點,通過分月餅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分一分,充分體驗、理解分數的意義,並通過分小圓片和分小棒小組交流學習的過程中,結合自已的親身體驗,理解由於單位”1“即整體的組成不同,部分的量也是不同的。同時使學生在數學中感受到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切實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本節課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在學生進行彙報時,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教師沒能順利地引導學生自已去解決問題。當學生語言表述不夠準確時,也沒有及時進行糾正。有部分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老師在課堂中也關注不夠。這些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以注意。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7

教學完《百分數的意義》一課,有不少的感想。因為百分數的知識對六年級學生來説並不陌生,而且百分數這一知識本身就來源於生活實際,並服務於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十分廣泛。所以我就創設推薦罰點球選手這樣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在否定了學生知識結構中已有的各種比較方案後,無形中“逼迫”着學生思考、創造出更趨理想的比較方案,從而引出本節課的重點——百分數,這樣的引入,使學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由於學生已掌握了分數的意義,理解了分數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因而,學習百分數有了一定的知識理解上的基礎,同時在切入主題後很自然地將百分數的讀寫法呈現給學生,也為後面的學習交流提供了方便。 第二層環節主要通過學生自主交流收集到的含有百分數的資料,使學生感悟百分數的意義,同時體驗百分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使數學的學習始終與生活聯繫在一起,其學習的價值不言而喻,學生蒐集到的百分數也很有代表性,如牛奶、飲料、班級合格率、優秀率等。在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後再得出百分數的意義就水到渠成了。

接着,通過讓學生找百分數和分數的聯繫和區別以及兩個句子中哪幾個分數可以用百分數來表示的辨析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認真自學、積極思考、與同伴的交流,獲得知識真諦——因為百分數表示兩個量之間的相比關係,所以百分數不表示具體的量,也沒有單位名稱;但一般的分數既可以表示兩個量之間的相比關係,又可以表示具體的量,當分數表示具體的量時,它就有單位名稱,瞭解了百分數和分數的區別和聯繫。 第三個環節鞏固練習層次,習題比較具有趣味性。第一題鞏固了百分數的意義,並對學生進行了保護環境的教育;第二題既掌握了百分數的寫法和意義,又啟迪了思維。讓學生根據自己寫的百分數的個數説一句有關百分數的話,學生興趣盎然。第三題的成語中的百分數和用百分數來表示學習情緒更讓學生大喜,原來百分數還有這等妙用。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8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經對分數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的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與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數與生活的聯繫。上了《分數的意義》這節課以後,我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關注前後知識之間的聯繫與孕伏

在單位1的引入部分,由1到“1”,對於學生來説,那是最熟悉不過了。一支筆,一個人,一把椅子,可以用數字1來表示。除了一個物體的數量可以用1來表示, 還有什麼也可以用1來表示呢?需要超越和突破,但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説,不難。很多支粉筆裝成的一盒粉筆,很多個學生組成的一個班級也可以用1來表示。既然 由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可以用1來表示,那麼,3個蘋果能看做1嗎?6個、9個呢?都能看做1。但是一旦把3個看做單位1,通常這時的6個蘋果就不再看 做1了,該用哪個數字來表示呢?6個裏面有2個這樣的單位,9個蘋果裏有3個這樣的單位。引出單位1,有幾個“1”就用幾來表示。這時的“1”就成了一個計量單位。為什麼叫單位“1”呢?對於學生來説,建構就水到渠成。因為有了前面單位“1”的建構,第三環節,整數、分數、單位1的溝通,就顯得輕鬆流暢,容易理解了。

二、體現概念的建構與生成過程

在教學中,通過設計情境,引導觀察比較,發現交流,動手操作等環節建構分數的意義,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從一個個具體感性的單位1中,理解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具體意義,讓學生感悟到不同的單位1,只要平均分成的份數相同,取出的份數也相同,就可以用相同的分數表示,即不管把什麼看做單 位1,都能找到指定的的分數,進而逐步概括、內化為抽象的分數的意義的概念。在下面的設計中,又創設了相同的單位1,相同的陰影部分,卻是用了不同的分數來表示情境,讓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一個分數的表示,不僅要關注單位1是什麼,還要關注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分,表示其中的幾分。分數單位是多少,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等,強化學生對分數、單位“1”的認識。

又如在學生做桃子題時,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提問:“同樣是三分之二,為什麼塗色桃子的個數不同?”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同樣的分數,單位“1”不同,每份的數量也是不一樣的。

三、概念的概括,要讓學生有所憑藉

為突出這節課的重難點——讓學生充分感知理解單位1和分數的意義。我設計了各種情境,提供的感性材料也是大量的。概念的概括呼之欲出,但在引導學生概括概念的環節,總覺得缺少了什麼。後來與組內老師交流後,才明白上面環節幾個分數意義的概括引導得很好,但是黑板上什麼也沒留下,課件像放電影一樣都過去了,最後學生概括起來,沒有憑藉,所以老師只好自己概括。這樣,學生的主體性顯得不夠,教師講得就多了。如果前面概括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意義時,板書留下下面這些意義:

四分之三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3份。

三分之一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的1份。

五分之二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5份,取出其中的2份。

觀察這些分數的意義,它們共同的意義是什麼?這樣一來,學生的概括就有了依據,有了憑藉,就有話可説了。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9

這節課是分數除法教學的起紿課。分數除法的意義及計算方法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理解的困難之處。我是想作為分數除法的第一個知識點,利用折一折,算一算等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藉助圖形語言,利用已學過的分數乘法的意義,解決有關分數除法的問題,從而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並從中總結出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分數除以整數是學生學習了分數乘法和認識了倒數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之前已掌握了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為本節課的新知學習起到了良好的鋪墊作用。

在教學中注重以下幾點。

1、 強調知識的遷移和類推。

在教學中,先複習整數除法意義再進行分數除法意義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和類推很容易得出分數除法的意義。

2、 以自主探索為主。

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允許並鼓勵他們有不同算法,尊重他們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錯誤的,讓他們在相互交流、碰撞、討論中,進一步明確算理。

一節有效的課堂應該建立在有效的小組合作上,整節課下來我發現在小組合作方面我還應多鑽研,如何調動小組的積極性?如何讓小組的每一位成員都樂於參與其中?將是我接下來主要的研究方向,真正做到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0

《數學課程標準》中對學生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作了明確的要求:學習數學知識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百分數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學生會怎樣探索百分數的意義呢?通過看書雖然能很容易的知道,但那只是表層的東西,理解不深、掌握不牢。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不僅可以體會數學問題的提出,數學結論的概括、數學知識的運用,而且通過這個充滿探索和自主體驗的過程,使學生逐步學會數學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數學去解決問題,獲得自我成功的體驗,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依據教改理念,結合我對這堂課的思索,我在百分數的意義一課中,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與技能:通過自主探究性學習,讓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能正確讀寫百分數,感受百分數與分數的聯繫與區別。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思考。收集、分析處理信息,綜合概括,經歷知識的形成、發展的探索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

3、情感、態度、價值觀:滲透數學應用思想。培養學生善於觀察、比較。勤于思考,勇於探索創新的精神,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但在第一次教學中卻事與願違,經過第二次教學和深入的思考,我認為向學生提供充分經歷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百分數的意義,真正貫徹這個教學目標,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讓學生經歷新知呈現的過程

在國小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把數學內容放在真實有趣的情境裏,引導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把生活原型轉化為數學模型的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發生的過程。為此,在“百分數的意義”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真實體會百分數產生的由來,在課始我設計了學生身邊幼兒園時的籃球投籃這一情景。,讓學生真正體驗到了百分數的好處,明白了“生活中有了分數,為什麼還要使用百分數”。尤其是“在比較哪個班罰籃水平高?”,學生在經歷了分數的不便後,體會到了使用百分數的優越性,感悟了分數和百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繫。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探索的快樂,充分體現讓學生參與經歷數學知識的呈現過程,瞭解新知產生的由來,既有利於學生掌握和理解知識,又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讓學生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

國小數學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徵就是對知識的認識過程轉化為對問題的探究過程。兒童具有好奇、好問、好動的特點,具有探究的天性。這種寶貴的天性只有通過教師恰當的引導才能使之轉化為數學探究的熱愛和興趣,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充足的、較為完整的感性材料,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全方位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實踐中親身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比較”哪班的罰籃水平高”這一問題入手,讓學生在輕鬆愉悦的課堂氛圍中通過觀察、分析、討論、計算,一步一步由光知道“每班的罰進數”到還需要“罰籃總數”再到“兩數進行比較”,由分數的不便到把分數變成分母相同,再到產生需要百分數解決,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灌輸式的講授,而是讓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情景中,自己探索發現百分數的意義,保證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經歷了百分數的產生以及百分數意義的探索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一定的探究精神,並在探究活動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1

百分數是在學生學過整數、小數、特別是分數的概念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百分數在實際中有廣泛的應用,是國小數學中重要的基礎知識之一。

本課為百分數教學的第一課時,在教學中我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可供獨立思考,開放的課堂教學環境,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比較分析、歸納整理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能力,並充分體會到百分數與我們的生活實際是緊密相連的。其次在教學材料的安排上大量的結合具體的生活素材,以孩子們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在學習的過程中,以多種教學形式,吸引並激發全體學生積極參與。

新課程標準要求:“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為此,我是從這幾個方面入手的。

1、讓學生經歷新知呈現的過程。

本節課我把教材進行了合理整合,設計了投球比賽這一環節,先呈現投中球個數的信息,在學生爭議中引導學生建構新的分析材料,出示投中球個數、投球總個數兩個量的信息再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決策。通過“哪位老師投球更準” “只知道投中球個數能進行比較嗎?”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這樣就有效地激起了學生的認知衝突激發學生心中探索新知識的慾望與興趣,同時自覺地參與到知識的構建與生成中來。並隨着“哪位老師投球更準?”這個問題的最終解決,使學生在認知衝突與爭論中看到了知識的成因,突現了思維的過程,這樣就把原本靜態知識動態化,將數學教材實踐化。學生學到的也就是“生活中有價值的數學”。這樣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了百分數意義的探索過程,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並讓學生深切理解了百分數在實際進行比較時起的作用。

2、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

百分數是一個非常生活化的內容,於是在教學時,我從生活實例導入,又讓學生蒐集大量的百分數,在充分理解每個百分數意義的基礎上,讓學生把自己對百分數的認識用抽象的語言概括。新授教學充分揭示了知識的發生過程。知識發生過程藴含着極豐富的推理方法、思維方法和思想方法,它們是知識結構中最活躍的元素,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最好素材。

3、練習體現一個“精”字。

練習,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一環。它既是促進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重要途徑,又是使學生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礎。我在練習時,注意練習的目的性、典型性、針對性、層次性、多樣性和趣味性。特別是小遊戲和百分數意義理解題的設計,是針對本課時的教學難點設計的,引導學生在對比中弄清區別,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聯繫。使得學生對於分數和百分數的區別的認識又更進一層。

4、注重課堂人文關懷

在本節課中,我通過“中國國中生的近視率為49%”請學生説説自己的想法,指出眼睛是心靈的窗户,不要讓窗户蒙上灰塵。提醒學生馬上就要進入國中學習,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與學習時間,注意保護眼睛。通過學習“大腦的開發使用率約為3%”指出目前提高大腦使用率的最好方法就是學習,鼓勵學生現在多學習知識,將來能揭開大腦神祕的面紗。通過最後課堂小結時愛迪生的名言激勵學生勤奮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機會都是給有準備的人。課堂中我處處滲透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充滿了人文的關懷。

當然,在本節課中,存在着不少的問題:

1、在處理學習百分數的意義方面還須進一步思考如何更好的使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讓孩子們深刻領悟到意義的內涵。

2、讓學生提前準備的生活中的百分數素材利用的不夠,造成資源浪費。

3、本節課中過多強調小於100%的百分數,對大於100%的百分數意義理解上涉及不夠等等。請各位專家及老師不吝賜教。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2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對分數已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因此,課中我能緊緊抓住本課的重點,從以下幾方面着手,引導學生領悟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

一、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課一開始,就從古人測量物體長度遇到的疑惑,接着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再讓學生舉出一個自己喜歡的分數,並説説其含義,以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

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為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二、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本節課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而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如把全班人數平均分成6組,每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兩組佔幾分之幾;聯繫生活中常見的分東西的情景,分別讓學生説説各用什麼分數表示分得的結果,並對分數的意義作出解釋。這樣教學,讓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為今後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三、本節課我主要想探索三個問題:

1、作為數學本身應該關注什麼?概念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難題,比如:圓的認識、面積與面積單位、體積與體積單位、小數的認識等我以前都嘗試過,很多時候,過於關注了數學的定義,而淡化了概念本身所代表的實際意義,就本節課而言,在以前的教學中我花了很大力氣去幫助學生理解“單位1”、“若干份”、“一份或幾份”等抽象名次,可是這些真的就僅僅是孩子們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嗎?讓學生建立起分數的數感、引導他們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是不是也重要呢?所以本節課淡化定義、強化心像是我努力探索的一個問題。

2、課堂的教學結構能否適應並引導學生學習?本節課我沒有設計什麼複習題,也沒有對知識的本身創造多少情境,就直接引導學生思考“關於分數我們已經知道了什麼--------我還想知道什麼------書上又能告訴我們什麼?-------我還有哪些問題不明白”這樣促進學生主動回憶、交流、閲讀、思考,同時也感悟一點學習方法。試想,我們承認的學習是否在很多時候不自覺的也運用過此方法呢?至少我認為它是一種比較有效的學習方法,所以我把他推薦給孩子們。

3、學生的學習能更具有創造性嗎?怎樣的學習才是更有效的?根據自己的思考與探索,我深信:只有讓孩子在體驗中學習、再創造中學習,學生才會真正的理解知識,同時創造力也在不斷的得到培養。設計這節課時,我基本是把所謂的新知與鞏固融為一體的,想辦法讓學生在各種想象、交流、畫圖、猜測、操作中去體驗並創造分數的意義,新知在不斷的實踐中慢慢的、不知不覺的內化到孩子們的認知結構中,同時孩子們的學習具有了鮮明的個性與創造性。

四、本節課的遺憾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值得改進,比如:對於數學概念的教學把握不夠準確,教師不敢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不多;在時間的安排上有所不合理,前緊後鬆;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板書不夠規範等等,這些都需要今後在教學中不斷地磨練。希望各位老師誠懇的提出您對本節課的建議與意見,以促進我能更快的成長,也同時讓我們一起打開數學“概念教學”的新“天窗”。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3

《分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教學課,它是在學生已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是今後學習分數四則運算和分數應用題的重要前題,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重要作用。

本節課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和分數單位,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

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是把分數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開始,怎樣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及認識分數單位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怎樣引導學生理解單位“1”是我們這節課的難點。因此,課中我牢牢抓住重點與難點,引導學生領悟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認識分數單位。為此本節課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加強數學學習與生活的聯繫。

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課一開始我由生活中的測量桌面長度得不到以米為單位的整數結果問題導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明白分數產生的原因及歷史。

二、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通過四分之一,喚起學生對分數知識的回憶,再從一盒巧克力既四塊巧克力平均分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白再進行平均分時,先要把四塊巧克力看成一個整體。然後通過在8顆棋子和12根棉籤中找四分之一的活動,通過同桌間的討論與合作,不僅加深學生對一個整體的意識,還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在這個操作活動中讓學生髮現不同整體數量不同,認識到這些整體都可以看成單位“1”,通過舉例,讓學生真正理解到此時單位“1”不僅可以表示一個物體還可以表示一些物體,從單位“1”的數學意識到與自然數1的不同。多媒體演示及動手操作,加強直觀教學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

三、自主學習,培養創新能力

在做一做中,我由整數單位小數單位遷移到分數的單位,引發學生思考,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來,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更好的掌握分數單位。教學中通過闖關遊戲,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讓學生在説一説信息中分數的意義時,深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分數。然後在精彩的分糖遊戲中讓學生主動積極的加入到分數的意義的拓展練習中來。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4

昨天作為一名年輕教師,能和名師劉雲娟老師去龍洲校區同課異構是榮幸的。同時我也很珍惜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百分數的意義》我在上一屆學生時也上過。上一次我是以三位足球運動員罰點球的命中率引出的,但隨着學生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見識面的拓寬,我發現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過百分數,並且對百分數有了自己的理解,儘管這些理解不是系統、抽象的。因此我大膽嘗試使用學生隨處可見的兩張衣服的標籤。讓學生從衣服面料上來挑選穿得舒服的衣服。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百分數容易比較。把課堂時間節省後放到了本課重點之一----百分數的意義。百分數的意義我分兩次不同層次的理解。第一次是把它放在學生自學前,讓學生自己説説對收集的百分數的理解。考慮到學生已是高年級學生,因此我放入了自學,讓學生帶找兩個問題去自學。當學生自學後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後,我引導學生來嘗試説説課一開始出示的兩個百分數的意義。然後讓學生同桌間説自己收集的百分數的意義,再指名來説一説。當學生理解了百分數的意義後,我引導學生學生來思考百分數和分數的區別與聯繫。當然,這個是本課的教學難點,考慮到這一點,我讓學生讀了這個問題後,帶着這個問題去嘗試做判斷題,當學生遇到第一題今年宜昌的柑橘產量是89%萬噸。部分學生知道是錯的,但説不上原因也在我的意料之中。此時,我讓學生繼續做後面的題目,目的是讓學生在做完4題判斷後,在一次次的説明理由中,讓學生漸漸找出百分數和分數的區別與聯繫。此時,我再引導學生到第一個判斷題,説明判斷錯誤的原因。我再適時引導,和學生一起總結出分數和百分數的區別與聯繫。

當我聽了劉老師的課後,感覺劉老師的課上,學生很放鬆。自然學生學得就愉快也紮實。劉老師的課堂紮實有效,是我要學習的。讓我聯想到自己的不足:

1.在教學百分數的好處時,沒有讓學生切身感受;對於百分數是分母是一百的分數的另一種寫法,我沒有引導。而是把它放到了學生自學的環節。

2.對於百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學生對於百分率的解釋還不是很好。

3.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與聯繫效果不是很好。

也希望老師們能幫我出出主意,怎樣才能有效教學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與聯繫。同時我的教學語言也欠簡練。課堂調控能力也欠好。

在教學的道路上,我還是一個嬰兒,需要學習模仿,更需要有自己的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越走越寬。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5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的產生

2引導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3通過分數的學習,培養學生觀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4通過分數的產生,使學生體會到分數就在我們身邊,運用分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分數意義的理解

教學難點:對單位“1”的理解

 教具學具:水果圖片若干,實物(4個蘋果),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分數的產生)

1.出示4個蘋果,問:如果把它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那麼每人分得幾個?(2個)

2.出示2個蘋果,問:如果把它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那麼每人分得幾個?(1個)

3.出示1個蘋果,問:如果把它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那麼每人分得幾個?(半個或1/2個)

這裏的1/2是什麼數?

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人們在進行測量和計算的時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數的結果,常常就會用到分數。分數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那麼,究竟什麼叫做分數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題)

二教學新課

1引探分數的意義

剛才老師把1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人分得1/2個。(板書:貼蘋果圖片,平均分成兩份,表示這樣的一份1/2)

現在老師要讓你們隨意説一個分數,並説説這個分數表示什麼意思

指名回答,板書:大餅3份1份/2份1/32/3

剛才我們分的都是一個物體,現在老師這裏有一條線段,如果我把它平均分成五份,那麼其中的一份,表示幾分之幾?其中的4份呢?

指名回答,板書:—————5份1份/4份1/54/5

小結: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2份、3份、5份等等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都可以用分數表示。板書:若干份一份或者幾份

2進一步認識分數的意義

出示蘋果圖片(4個),把它看成一個整體,並演示把4個蘋果裝進一個袋子裏,問:這表示什麼?(一袋蘋果)是一個整體。我們可以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幾個蘋果?1個蘋果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3個蘋果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

把4個蘋果看作一個整體,還可以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幾個蘋果?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

板書:4份1份/2份1/42/4

2份1份1/2

這裏的2/4是幾個蘋果?1/2是幾個蘋果?

2/4和1/2表示的蘋果個數相同,意義相同嗎?(不同)

小結: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

3歸納分數的意義

(1)單位“1”

看來我們不僅可以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拿來平均分,還可以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拿來平均分,這樣的一份或幾份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這裏的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或一個整體,我們可以把它取名叫做單位“1”板書:單位“1”

誰能説説單位“1”的含義?

(2)完整概念

什麼叫做分數?誰能用一句話表述出來?板書:叫做分數

(3)練習

教材76頁練習十三第3題

4理解分數各部分意義、寫法

剛才我們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1份是1/5,4份是4/5,那麼3份是幾分之幾?板書:3/5

説出分數各部分的名稱,並説出各個名稱表示的含義

板書:分數線分母分子

寫分數應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什麼?用手指描描

拿出筆來寫寫分數,任務是8個。學生在寫的過程中,老師突然叫停。問:你寫了幾個?能用一個分數表示你任務的完成情況嗎?請學生用分數來表示其任務的完成情況,其他人猜其寫了幾個。

三鞏固練習

1教材74頁練一練

2教材76頁練習十三第一題

3摘桃子游戲

(1)把6個桃子看作一個整體,請一

名學生隨意摘幾個桃子,其他人説摘了幾分之幾

(2)師説一個分數,請學生上來摘

四課堂小結

1什麼叫單位“1”?

2分數的意義是什麼?

3分數個部分名稱是什麼?

五課堂作業

教材76-77頁練習十三第四題

教學反思:

本課是在學生已有“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進行教學,其教學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力求數學問題生活化

本節課,我所選的教學內容,儘量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如學生喜歡的蘋果桃子等水果進行教學,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變傳統的“書本中學數學”為“生活中學數學”。

2、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本節課,我對一些重點和難點的地方,儘量讓學生結合各種操作活動,講透和理解透,讓學生多説,老師只起引導作用。如在教學把幾個物體組成的整體看作單位“1”時,教師利用學生感興趣的4個蘋果,把它放在一個袋裏,這裏的“一袋蘋果”就可以看作“單位1”,這裏就讓學生很好地突破了這一知識點。這裏形象的引導操作使學生非常明瞭,所以一下子使學生舉了好多例子。

3、學生的主體意識較強。在讓學生探究分數意義時,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興趣較濃,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如在摘桃子游戲中,一學生到前面摘桃子,其他學生能根據前一位學生摘的桃子個數很快説出表示哪個分數,且方法多樣。這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與主體精神。又如在總結分數的意義時,教師沒有把書上完整的概念出示出來,而是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逐步歸納、修正、完善概念,也使學生真正理解了分數的意義。這裏也較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