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關於CT灌注掃描意義有哪些

CT灌注掃描與CT動態增強掃描雖然都是在造影劑增強後進行不同時相的掃描,但兩者的側重點是不同的。CT動態增強掃描主要反映造影劑在病灶內的濃集和消退的過程,它對時間分辨率要求不高。CT灌注掃描反映了造影劑從進人組織或病灶的瞬間開始一直到大部分離開組織或病灶為止。它反映的是組織或病灶內造影劑的灌注規律,也即在這些組織或病灶內的血流微循環規律。下面和家庭醫生在線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它的意義有哪些吧。

關於CT灌注掃描意義有哪些

CT灌注掃描對時間分辨率要求很高,每次掃描之間的間隔不能大於0.5~1秒。造影劑的注射速度也要比CT動態增強掃描快,以保證造影劑在短時間內集團通過需檢查的靶器官,避免後處理時的分析錯誤。CT灌注掃描可以更直接地反映病變組織的循環規律,更加精確地計算組織的灌注量和描繪灌注曲線。對鑑別良惡性腫瘤和了解腦缺血病灶的血供情況都有很大的幫助。

CT灌注成像的原理

CT灌注成像是從靜脈團注對比劑後,對選定層面(1層或多層)進行同層動態掃描,以獲得該層面內每1像素的時間—密度曲線(TDC),根據該曲線利用數學模型計算腦血流量(CBF)、腦血容量(CBV)、對比劑平均通過時間(MTT)、峯值時間(TTP)和表面通透性圖(PS)等參數,通過偽彩處理得到組織灌注功能圖,用來表現並評價組織器官灌注狀態的功能成像方法[6]。

CBV指感興趣區(ROI)內單位體積腦組織的血管牀容積(包括毛細血管和大血管在內),單位為ml/100g。CBF指單位時間內流經一定腦組織血管結構(包括動脈、毛細血管、靜脈和靜脈竇)的血流量,單位為ml/(100g·min)。MTT指血液流經血管結構,如動脈、毛細血管和靜脈竇時,通過的血管路徑不同,時間也不同,所以用平均通過時間表示,反映對比劑通過感興趣區毛細血管的平均時間,單位為s。TTP指對比劑首次到達掃描層面內的大動脈至對比劑在腦組織中達到團注峯值的時間間隔,正常值一般為幾秒,單位為s。PS指由於血腦屏障開放或腫瘤原因導致對比劑單向從血管內滲透到組織間隙的速度,主要用於腫瘤評價,單位為ml/(100g·min)。

學者們先後用不同數學模型進行CT灌注方面的研究,主要有非去卷積和去卷積模型,去卷積模型這種方法不需對組織的血流動力學做人為假設,可使用較低的注射速率,還可計算分佈容積和平均通過時間,計算的偏差小,獲得的值比較真實。但其引入的參數多,計算複雜,且對噪聲相當敏感,限制了其臨牀應用。隨着噪聲抑制技術的提高及專用計算軟件的開發,去卷積模型的應用將日趨廣泛。

灌注成像方法

先行常規CT平掃,之後立即進行CT灌注掃描。取感興趣層面(大多為單層)為掃描層面,一般為基底節層面,包括丘腦、基底節、內囊和大腦前、中、後動脈。患者平卧,左臂舉起平行於頭部,通過高壓注射器經右肘靜脈快速注入對比劑,劑量40~60ml,注射速度4~20ml/s。以肘動脈為參照,當注射對比劑後CT值上升到預置值時開始進行同層動態掃描,並獲得40幅以上圖像,將這些圖像輸入計算機,使用Perfusion CT軟件做數據處理。通過動態分析模塊獲得感興趣區的時間—密度曲線,並計算各灌注參數值。最後,根據色階分別形成腦血流圖、腦血容量圖、平均通過時間圖、峯值時間圖,並對這些圖進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

CBF和CBV的絕對值範圍變化很大,取決於成像方法、計算模型和評價的技術等多種因素,CBF和CBV的測量結果也表明,健康個體間差異可高達20%以上,並隨年齡增長而變化。因此,Koenig等[7]認為,精確計算絕對值不可行,用絕對閾值決定治療方案不可取。實際計算中多采取對側半球的鏡像ROI作參考,計算患側與對側灌注參數的相對值(如rCBF,Rcbv),以滿足臨牀及時獲得缺血組織血流狀況的需要。這種對灌注參數的相對值進行量化評估的方法已為研究人員所認可。

CT腦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應用

3.1腦梗死

由於急性腦梗死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以改善其預後,而且溶栓治療的發展、時間窗的限制使早期診斷成為迫切需要。腦缺血後,首先出現功能異常,隨後才出現形態學改變。作為功能成像手段的,灌注CT可以早期顯示腦缺血灶。有學者報道灌注CT最早可在症狀出現30min後顯示病變,異常灌注區表現為CBF下降;CBV正常或輕度增高,嚴重時下降;MTT基本正常或延長;TTP延長[10]。普通CT則要到24h後才顯示病灶。腦缺血早期階段,CT灌注發現梗死和腦血流動力異常的敏感度約90%,明顯超過普通CT。有多項研究[7,10~14]表明,CT腦灌注成像可通過CBF、CBV、MTT、TTP等指標分析瞭解急性腦梗死超早期的組織灌流情況,從而發現急性血管閉塞和灌注缺乏,進一步指導治療方案的確定。但每個參數在顯示梗死範圍和嚴重程度方面仍有差異,而且缺乏嚴格的診斷性試驗來確定各參數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因此每個參數的重要性仍有一定爭議。

3.2缺血半暗帶的研

究缺血半暗帶(ischemic penumbra)是梗死周邊的組織具有可生存能力的低灌注區,它位於正常區與嚴重缺血區之間及邊緣帶,是功能性電活動可恢復區,其結局一是恢復正常,一是發展成梗死或自發凋亡,但這種恢復具有一定的時間限制。實驗及臨牀研究表明,腦卒中發病3~4h後,缺血半暗帶將發展成為不可逆的梗死灶,儘可能地保存、挽救缺血半暗帶內有活力的組織是近年來的治療重點。所以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成像的關鍵在於尋找一種特徵性判定可恢復性腦組織區域及梗死灶範圍的成像方法,以利於確定適當的治療方案(包括選擇溶栓的時機),目前的多數研究證實了半暗帶的存在[7,15,16],但對半暗帶範圍及大小的影像學判定缺乏簡便、科學的`方法,對區別梗死和半暗帶的最佳指標亦無統一標準,難以明確指導臨牀治療。有學者認為半暗帶腦血液灌注正常或輕度減低而血流通過時間延遲[17],但並未獲得其他研究者的認同。

CT灌注成像的概念及臨牀意義、

CT灌注掃描與CT常規增強掃描雖然都是在注入對比劑後進行不同時相的掃描,但兩者的側重點是不同的。CT常規增強掃描主要反映對比劑在病灶內的濃聚和消退的過程,它對時間分辨率的要求相對不高。CT灌注掃描精細地反映了對比劑從進入組織或病灶的瞬間開始一直到大部分離開組織或病灶為止。它反映的是組織或病灶內造影劑的灌注規律,也即在這些組織或病灶內的血液微循環規律。因此,CT灌注掃描對時間分辨率要求很高,每次掃描之間的時間間隔不能大於0.5-1.0秒,一般CT設備難以完成這一檢查,而我院128層螺旋CT是進行該項檢查的最好選擇。

CT灌注掃描檢查可以更直接地反映病變組織的血液循環規律,更加精確地計算組織的血液灌注量和描繪灌注曲線。因此,這一檢查主要適用於:

1、 全身各部位良惡性腫瘤地鑑別:一般而言,惡性腫瘤血液灌注量大,而良性腫瘤灌注量較低。

2、 指導臨牀抗腫瘤血管形成的準確治療:腫瘤的抗血管形成治療是目前治療腫瘤的新理念、新方法,CT灌注成像可以準確、精細地判斷腫瘤組織局部的血流灌注情況,從而對於指導腫瘤的抗血管形成治療及療效評價具有很重要的臨牀意義。

3、 早期、精確判斷腦內缺血灶的病變範圍及分佈情況:早期、準確知曉腦缺血病灶局部灌注情況,對於及早挽救尚未梗死腦組織暨指導臨牀溶栓治療等,具有重要的臨牀應用價值。

4、 腎功能不全患者腎臟血流灌注量的評價與測定。

FDA調查腦部CT灌注掃描輻射過量問題

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與地方健康當局合作,調查了腦部CT灌注掃描輻射過量問題,找到了50位CT灌注掃描時過量暴露於達到八倍於預計劑量的病人。這些病人中的一部分報告了掃描後頭發減少或皮膚變紅。高劑量的放射線能引起白內障,增加患一些種類癌症的風險。因此,FDA要求放射技術員在一項檢查前應檢查CT掃描對象的顯示板確保將要釋放的放射量對於該病人處於合適的水平。

FDA對影像機構、放射學家和放射技術員提供了臨時性建議,以幫助預防額外的過量暴露。這些建議包括:1、機構評估進行CT灌注掃描的病人是否接受了過量放射線。2、機構審核他們所有CT灌注研究的放射線劑量方案,以確保每一項檢查都計劃了正確的劑量。3、機構實施質量控制程序以確保劑量控制方案得以遵循並給予計劃的放射線劑量。

標籤:CT 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