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九日古詩詞鑑賞

文學1.12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説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漢魏以後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究竟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九日古詩詞鑑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九日古詩詞鑑賞

九日古詩詞鑑賞1

【年代】:唐

【作者】: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

【內容】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峯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賞析】: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人已老去,對秋景更生悲,只有勉強寬慰自己。今日重九興致來了,一定要和你們盡歡而散。這裏“老去”一層,“悲秋”一層,“強自寬”又一層:“興來”一層,“今日”一層,“盡君歡”又一層,真是層層變化,轉折翻騰。首聯即用對仗,讀來宛轉自如。

“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人老了,怕帽一落,顯露出自己的蕭蕭短髮,作者以此為“羞”,所以風吹帽子時,笑着請旁人幫他正一正。這裏用“孟嘉落帽”的典故。王隱《晉書》:“孟嘉為桓温參軍,九日遊龍山,風至,吹嘉帽落,温命孫盛為文嘲之。”杜甫曾授率府參軍,此處以孟嘉自比,合乎身份。然而孟嘉落帽顯出名士風流藴藉之態,而杜甫此時心境不同,他怕落帽,反倩人正冠,顯出別是一番滋味。説是“笑”倩,實是強顏歡笑,骨子裏透出一縷傷感、悲涼的意緒。這一聯用典入化,傳神地寫出杜甫那幾分醉態。宋代楊萬里説:“孟嘉以落帽為風流,此以不落帽為風流,翻盡古人公案,最為妙法。”(《誠齋詩話》)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峯寒”。按照一般寫法,頸聯多半是順承前二聯而下,那此詩就仍應寫歎老悲秋。詩人卻不同凡響,猛然推開一層,筆勢陡起,以壯語喚起一篇精神。這兩句描山繪水,氣象崢嶸。藍水遠來,千澗奔瀉,玉山高聳,兩峯並峙。山高水險,令人只能仰視,不由人不振奮。用“藍水”、“玉山”相對,色澤淡雅。用“遠”、“高”拉出開闊的空間;用“落”、“寒”稍事點染,既標出深秋的時令,又令人有高危蕭瑟之感。詩句豪壯中帶幾分悲涼,雄傑挺峻,筆力拔山,真可歎服。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當他抬頭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壯觀,低頭再一想,山水無恙,人事難料,自己已這樣衰老,又何能久長?所以他趁着幾分醉意,手把着茱萸仔細端詳:茱萸呀茱萸,明年此際,還有幾人健在,佩帶着你再來聚會呢?上句一個問句,表現出詩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廣的憂傷,含有無限悲天憫人之意。下句用一“醉”字,妙絕。若用“手把”,則嫌笨拙,而“醉”字卻將全篇精神收攏,鮮明地刻畫出詩人此時的情態:雖已醉眼矇矓,卻仍盯住手中茱萸細看,不置一言,卻勝過萬語千言。

這首詩跌宕騰挪,酣暢淋漓,前人評謂:“字字亮,筆筆高。”(《讀杜心解》)詩人滿腹憂情,卻以壯語寫出,讀之更覺慷慨曠放,悽楚悲涼。

九日古詩詞鑑賞2

長安九日詩

南北朝: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譯文

我的心追逐南去的雲遠逝了,

身體卻隨着秋季由北向南飛回的大雁歸來。

故鄉家裏籬笆下栽種的菊花,

今日又開了幾朵呢?

註釋

江總,南朝陳人。陳亡,入長安,仕於隋,後辭官南歸,這首詩寫於南歸途中。

岑參,盛唐邊塞詩人。安史之亂中,長安淪陷,故有此詩。

翻譯

江總在陳時,官至尚書令,到晚年,陳滅於隋,從此鬱鬱寡歡。詩人在回揚州途中經山東微縣微山亭所詠的這首重陽小詩,就在強烈的故鄉之念中,流露出亡國的隱痛。

流雲南逝,大雁南歸;後兩句言所想之境:故鄉籬菊,花事何如?但實景虛象,絕非隨意拈來,而是精心擇用。這樣,故土之眷盡在這眼前、遠處的景物之中;亡國之恨,則全藴於景點構成的圖畫裏。

解釋

九月九日,勉強登高,卻無人送酒同歡,遙想故園的菊花,大概在戰場旁,寂寞地開放吧。

江總,南朝陳詩人。陳亡,入長安,仕於隋,後辭官南歸,這首詩寫於南歸途中。從詩的第三句中“籬下菊”的用典可知,詩人在表達對故鄉的懷想和思舊之情的同時,流露出了歸隱田園的情懷。

到了重陽,文人墨客,則常常詩思泉湧,情感難抑。南陳詩人江總的《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賦韻》和唐代詩人岑參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就是兩首的重陽佳作。

江總在陳時,官至尚書令,到晚年,陳滅於隋,從此鬱鬱寡歡。詩人在回揚州途中經山東微縣微山亭所詠的這首重陽小詩,就在強烈的故鄉之念中,流露出亡國的隱痛。

流雲南逝,大雁南歸;後兩句言所想之境:故鄉籬菊,花事何如?但實景虛象,絕非隨意拈來,而是精心擇用。這樣,故土之眷盡在這眼前、遠處的景物之中;亡國之恨,則全藴於景點構成的圖畫裏。

九日古詩詞鑑賞3

《九日閒居》

晉朝:陶淵明

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

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

露悽暄風息,氣澈天象明。

往燕無遺影,來雁有餘聲。

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

塵爵恥虛壘,寒華徒自榮;

斂襟獨閒謠,緬焉起深情。

棲遲固多娛,淹留豈無成。

《九日閒居》古詩簡介

《九日閒居》是東晉詩人陶淵明所作的一首五言詩。此詩描寫了詩人在重陽節這一天賞菊無酒的境況,抒發了詩人惆悵感傷之情。開頭寫出了自然給人間帶來的温馨,接着寫了重陽節的美好氣候和物候;下面點出酒與菊,有菊而無酒,依然是以詩賦深情。全詩融寫景、抒情、説理為一體,語言遒勁新巧,詞簡意豐,體現了陶詩自然流走的特點。

《九日閒居》翻譯/譯文

我閒居無事,頗喜“重九”這個節名。秋菊滿園,想喝酒但沒有酒可喝,獨自空對着秋菊叢,因寫下此詩以寄託懷抱。

人生短促,憂思往往很多,可人們還是盼望成為壽星。

日月依着季節來到,民間都喜歡重陽這好聽的節名。

露水出現了,暖風已經停息。空氣澄澈,日月星辰分外光明。

飛去的燕子已不見蹤影,飛來的大雁縈繞着餘音。

只有酒能驅除種種憂慮,只有菊才懂得益壽延齡。

茅草屋裏的清貧士,徒然看着時運的變更。

酒杯積灰,酒樽也感到羞恥;寒菊空自開放,也讓人難以為情。

整整衣襟,獨自個悠然歌詠,深思遐想勾起了一片深情。

盤桓休憩本有很多歡樂,隱居鄉里難道就無一事成!

《九日閒居》註釋

⑴愛重九之名:農曆九月九日為重九;古人認為九屬陽之數,故重九又稱重陽。“九”和“久”諧音,有活得長久之意,所以説“愛重九之名。”

⑵醪(láo):汁滓混合的酒,即濁酒,今稱甜酒或醪糟。靡(mǐ):無。靡由,即無來由,指無從飲酒。

⑶服:用,這裏轉為欣賞之意。九華:重九之花,即菊花。華,同“花”。

⑷世短意常多:人生短促,憂思往往很多。這句本《古詩十九首》其十五“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之意。

⑸斯人:指人人。樂久生:喜愛活得長久。

⑹依辰至:依照季節到來。辰:指日、月的衷會點。《左傳·昭公七年》:“日月之會是謂辰。”

⑺舉俗愛其名:整個社會風俗都喜愛“重九”的名稱。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説:“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⑻露悽:秋霜淒涼。暄(xuān)風:暖風,指夏季的風。

⑼氣澈:空氣清澈。天象明:天空明朗。

⑽“往燕”二句:南去的燕子已無蹤影,從北方飛來的大雁鳴聲不絕。

⑾祛(qū):除去。

⑿制:止,約束,節制。頹(tuí)齡:衰暮之年。

⒀蓬廬士:居住在茅草房子中的人,即貧士,作者自指。

⒁空視時運傾:指易代之事。空視:意謂白白地看着。時運:時節,這裏指重九節。傾:斜,引申為轉遷的意思。

⒂塵爵恥虛罍(léi):酒杯的生塵是空酒壺的恥辱。爵:飲酒器,指酒杯。因無酒而生灰塵,故曰“塵爵”。罍:古代器名,用以盛酒或水,這裏指大酒壺。此句意本《詩經·小雅·蓼莪》:“瓶之罄矣,惟罍之恥。”

⒃寒華:指秋菊。徒:徒然,白白地。榮:開花。

⒄斂(liǎn)襟(jīn):整一整衣襟,指正坐。謠:不用樂器伴奏的歌唱。《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毛傳:“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這裏指作詩。

⒅緬(miǎn):遙遠的樣子,形容後面的“深情”。

⒆棲遲:隱居而遊息的意思。棲,宿;遲,緩。

⒇淹留豈無成:反用《楚辭·九辨》“蹇淹留而無成”,意謂長期隱退,難道就一事無成!淹留:久留,指長期隱退。

《九日閒居》創作背景

據《宋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歸隱後閒居家中,某年九月九日重陽節,宅邊的菊花正開,然因家貧無酒,遂在菊花叢中坐了很久,正在惆悵感傷之際,忽然做江州刺史的王宏派人送來了酒,陶淵明也不推辭,開懷暢飲,飲則醉,醉則歸,不拘禮儀,頹然自放,表現了他不受拘束,純任自然的天性。這首詩根據其小序中所説的情形來看,與此詩中所敍之事略同。考王宏為江州刺史始於晉安帝義熙十四年(418年)。此詩當作於晉恭帝元熙元年(419年)或之後,時陶淵明已過五十五歲。

《九日閒居》整體賞析

重陽節自古有飲菊花酒的習俗,據説如此可以延年益壽,《西京雜記》雲:“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然而這一年的重九,在陶淵明的宅邊,雖然有一叢叢顏色各異的菊花,然苦於無錢沽酒,只能空食菊花。古人視菊為一種高雅而有氣節的花卉,因她開在眾芳凋落的秋天,故屈原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話,這裏小序中所説的“九華”也就是指菊花,詩人有菊無酒,遂產生出無限感慨。

“世短意常多”四句,以議論領起,解釋了重九之名,並提出感歎人生的主題。意謂人生在世,不過如白駒過隙,正由於其為極暫短的一瞬,故人們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煩憂顧慮,也導致了人們企慕長壽永生的祈求。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按着時序的推移又來到了,人們之所以喜愛這個以“九”命名的節日,因為“九”與“久”諧音,所以對它的喜愛正體現了對長生的渴求。這裏“舉俗愛其名”與小序中的“愛重九之名”一致。“世短意常多”一句煉意極精,宋代李公煥在《箋註陶淵明集》卷二中認為此句是古詩“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兩句的濃縮,體現了陶淵明駕馭語言的本領。

“露悽暄風息”至“寒華徒自榮”十句寫景抒情,感歎自己有菊無酒,空負良辰美景。露水悽清,暖風已止,秋高氣爽,天象清明,飛去的燕子沒有留下蹤影,北來的大雁還有聲聲餘響。詩人説:據説酒能祛除心中的種種煩惱,菊花能令人制止衰老,而為何我這隱居的貧士只能讓重陽佳節白白地過去!酒器中空空如也,積滿灰塵,而秋菊卻在籬邊空自開放。這裏描寫了一幅天朗氣清的深秋景象,與詩人自己貧寒潦倒的處境正成鮮明對照,自然景象的美好反襯出詩人心緒的寥落,大好的時光在白白消逝,盛開的菊花也徒自爭豔,詩人於是感慨系之。

“斂襟獨閒謠”即寫詩人的感歎,他整斂衣襟,獨自閒吟,而思緒遼遠,感慨遙深。想自己遊息于山林固然有不少歡樂,但留滯人世不能就一無所成。詩人在這裏不僅感歎人生的短暫,而且對人生的價值重新作了審視,詩中關於“深情”的內容並沒有加以明確説明,只是隱隱約約地點出了作者悲從中來的原因不僅僅是為了無酒可飲,而更大的悲痛隱藏在心中,這就是詩人對人生的思考與對自身價值的探求。全詩一氣直下,其主旨似在表明人生短促而自己又不能及時行樂,空負秋光的悲歎,然忽又説“淹留豈無成”,更翻出一層意思,所以延君壽説是“一意兩層收束”(《老生常談》)。

因為此詩結語的含蓄,似有不盡之意在於言外,因而歷來解此詩者就以為陶淵明在此中暗寓了他對晉宋易代的悲憤,藉此表示了對前朝的留戀,並有志於恢復王室之事。“空視時運傾”一句中也繫有感於時事的傾覆,“塵爵”二句則表達了願安於時命,自保貞心的願望。最後所謂的“淹留豈無成”,即暗指自己所以羈留人間是由於還抱着復國的希望,等待一展宏圖的機會。這種説法自然也不無道理,自來論陶詩的`人也曾指出過陶淵明並非渾身是靜穆,而是一個頗有感時傷世之情的人。龔自珍就説他“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樑甫》一分《騷》”(《己亥雜詩》)。考此詩序中所謂“寄懷”,詩中所謂“深情”,都似乎確有所寄託,以此推斷,可能此詩確有寓意。魯迅評陶潛説:“於朝政還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這是他詩文中時時提起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此詩即體現了他對政治和生命兩方面的認識。

此詩以説理與寫景與抒情融合在一起,體現了陶詩自然流走的特點,其中某些句子凝練而新異,可見陶淵明鑄詞造句的手段,如“世短意常多”、“日月依辰至”及“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等雖為敍述語,然遒勁新巧,詞簡意豐,同時無雕飾斧鑿之痕,這正是陶詩的難以企及處。

《九日閒居》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漢族,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

曾做過幾年小官,後因厭煩官場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九日古詩詞鑑賞4

九日原文

萬里飄零十二秋,不堪今倚夕陽樓。

壯懷空擲班超筆,久客誰憐季子裘。

瘴雨蠻煙朝暮景,平蕪野草古今愁。

酣歌欲盡登高興,強把黃花插滿頭。

【瘴雨蠻煙】氣的煙雨。宋辛棄疾《滿江紅·送湯朝美自便歸》詞:“瘴雨蠻煙,十年夢,尊前休説。”清王韜《宜索歸澳門議》:“至歲以中國十數萬生靈擲於洪濤巨浸之中,殞於瘴雨蠻煙之地。

【季子裘】季子的貂裘。指戰國時蘇秦入秦求仕,資用耗盡而歸之事。《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説秦王書十上而説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絶,去秦而歸。羸縢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犂黑,狀有歸色。”後以“季子裘”謂旅途或客居中處境困頓。唐殷堯藩《九日》詩:“壯懷空擲班超筆,久客誰憐季子裘。”宋陸游《舟中夜賦》詩:“千里風塵季子裘,五湖煙浪志和舟。”明唐順之《十五夜旅懷》詩:“鏡有潘郎鬢,囊無季子裘。”

【夕陽樓】古蹟名。在河南滎陽。唐李商隱有《夕陽樓》詩。清王士禛《夕陽樓》詩:“僕射陂頭踈雨歇,夕陽山映夕陽樓。”

九日古詩詞鑑賞5

哀箏一抹十三絃,飛雁隔秋煙。攜壺莫道登臨晚,蝶雙雙為我留連。仙客玲瓏玉樹,佳人窄索金蓮。

琅琅新雨洗湖天,小景六橋邊。西風潑眼山如畫,有黃花休恨無錢。細看茱萸一笑,詩翁健似常年。

  古詩簡介

這是元代散曲作家張可久一首詠重九的元曲小令。描繪了重陽節時的西湖景色,表現了作者賞花的興致和愉快的心情。通篇充滿了歡快樂觀的氣氛。

  註釋

哀箏:悲涼的箏聲。

十三絃:唐宋時教坊用的箏均為十三根弦,因代指箏。

秋煙:秋日的煙靄。

窄索:緊窄。

金蓮:三寸金蓮,指纏足婦女的小腳。

琅琅:象聲詞。形容清朗、響亮的聲音。

六橋:浙江省杭州西湖外湖蘇堤上之六橋: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蘇軾所建。

潑眼:滿眼。

黃花:此處指菊花。

茱萸:植物名。落葉小喬木,開小黃花,果實橢圓形,紅色,味酸,香氣辛烈,可入藥。古俗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佩茱萸能祛邪辟惡。

  賞析/鑑賞

創作背景

元代時期人們重視重陽賞菊。客居杭州的張可久也在重九日到西湖出遊,仲秋時節,金風送爽,菊蕊飄香。張可久寫下了這首作品,表達自己愉悦的心情。

作品鑑賞

這支小令描寫重陽節的西湖景色,表現出觀景賞花的興致和樂觀愉快的心情。在作者看來,重陽之日,只要有黃花,即可賞心悦目,實為一大快事,不要歎恨無錢。

曲中毫無歎老嗟卑之辭,洋溢着歡快樂觀的氣氛。

九日古詩詞鑑賞6

古詩原文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譯文翻譯

九日在龍山宴飲,黃色的菊花盛開似在嘲弄我這個逐臣。

醉眼看看秋風把我的帽子吹落,月下醉舞,明月留人。

註釋解釋

龍山:在當塗縣南十里,蜿蜒如龍,蟠溪而卧,故名。見《太平府志》。

黃花:謂菊花。菊花有多種顏色,古人以黃菊為正色,故常以黃花代稱。

逐臣:被貶斥、被驅逐的臣子,詩人自稱。

風落帽:用晉孟嘉九日登高落帽事。詳見《九日登山》詩注。東晉大司馬桓温曾在重陽節登龍山,其部下參軍孟嘉被風吹落帽,孟嘉仍渾然不覺,桓温命人作文嘲之,孟嘉作答,揮筆而就,一時傳為佳話。

創作背景

此詩與前詩《九日》或為同時之作。約作於寶應元年至廣德元年(762—763)間。龍山,在當塗縣。《元和郡縣誌》江南道宣州當塗縣:“龍山,在縣東南十二里,桓温嘗與僚佐九月九日登此山宴集。”

詩文賞析

在詠菊詩中,“龍山之會”、“落帽人”是常被引用的典故。李白把這個典故與自己的龍山之遊緊密結合在一起抒發了內心的失意憤懣、曠達灑脱的複雜感情。

在重陽節之際,詩人登上了當塗附近的名勝之地龍山,與好友痛飲菊花酒,借吟詩來傾瀉胸中之情。首句點明時間地點,既寫詩人的宴飲,也扣晉桓温同賓僚的宴飲,這樣寫就使以後的用典不僅自然吻合,且合情合理,亦即順理成章。次句“黃花笑逐臣”,着重寫宴飲時菊花的神態。“笑”,十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菊花盛開時的美豔的容顏。“逐臣”,追隨詩人。這是説菊花開得到處都是,無論詩人到了哪裏,都能看到噴吐異香的黃花,同樣,詩人無論到了哪裏,都有朵朵怒綻的黃花向他微笑。在登龍山之際,聯想起這裏曾經上演過的名士清流之事,以“逐臣”自比的李白,暫時忘卻了政治上的不得意,把自己比作被風吹落帽的名士孟嘉,表達了對名士的嚮往和對自然的熱愛。三、四句“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前一句用典,重在“醉”字,後一句寫實,重在“舞”字。飲美酒賞黃花,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能舞人自舞,體現出飲酒賞花的樂趣,表現出詩人放曠的性格、浪漫的氣質。“陶然共忘機”,正是此情此景的真實描繪。可見,後兩句詩是前兩句詩的深化。詩的最後一句“舞愛月留人”,巧妙地將月亮擬人化,以“月留人”收尾,顯得生動別緻,表面上是説月亮挽留詩人,而實際上是詩人留戀這脱俗忘塵的自然之境,不願割捨而去。

孟嘉九日龍山落帽事,是魏晉名士飄逸風度的典型體現,歷來文人多愛誦之。李白在這裏以孟嘉自比,臨風醉酒落帽,對月起舞弄影,自有一分超放的情味。但“逐臣”一語,也透出了他胸中的牢落不平,這就使本詩不僅僅是一篇吟賞前輩風流之作,同時也有其現實遭際的感慨在。

九日古詩詞鑑賞7

古詩原文

秋晚佳晨重物華,高台覆帳駐鳴笳。

遨歡任落風前帽,促飲爭吹酒上花。

溪態澄明初雨畢,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頭太守真愚甚,滿插茱萸望辟邪。

譯文翻譯

我特別看重這晚秋九月九美好早晨的風物清嘉,命人在高台上張起雙重帷幕,讓樂隊奏響動聽的琴瑟琵琶。

尋求歡暢任隨帽子在風中掉落,彼此勸酒爭吹杯裏的菊花。

雨後溪水的形態多麼澄淨空明,初晴的淡淡日光不能映成彩霞。

我這白頭太守真是過份痴愚,指望避邪把茱萸插滿了鬢髮。

註釋解釋

九日: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置酒:安排酒宴。

物華:自然景物。

覆帳:雙重的帷帳。駐:駐留。鳴笳(jiā):泛指奏樂。笳,胡笳,古管樂器名,漢時流行於西域一帶少數民族間,初卷蘆葉吹之,與樂器相和,後以竹為之。

邀歡:尋求歡樂。落風前帽:用孟嘉事。《晉書·孟嘉傳》:“孟嘉為桓温參軍,九月九日,温宴龍山,僚佐畢集。······有風至,吹嘉帽墮地,嘉不覺之,……温命孫盛作文嘲嘉。”

促飲:催人飲酒。酒上花:指菊花。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

溪態:猶溪流。

日痕:日光。

白頭太守:作者自指。

“滿插”句:古俗於九月九日重陽節佩帶茱萸,以祛邪避災。茱萸,植物名,有山茱萸、吳茱萸、食茱萸三種,生於川穀,其味香烈。闢,同“避”。

創作背景

宋祁晚年外放,歷知壽、陳、許、亳、成德、定、益、鄭等軍州。詩人平生喜賓客,好遊宴,尚奢華,但他卻能以坦蕩的胸襟、豁達的態度,來對待宦海的沉浮,這首詩即作於一次宴會後。體現了詩人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

詩文賞析

近人陳衍説:“九日登高,不作感慨語,似只有此詩。”(《宋詩精華錄》)評價得很好。

詩的首聯破題。起句點明節令,音調高揚。絢麗的物華,宜人的秋色,令詩人為之神馳。一個“重”字流露出詩人流連光景之意,領起全詩。同樣寫秋晨,則“雲物悽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趙嘏《長安秋望》),有送目傷秋之愁;“白雁南飛天欲霜,蕭蕭風雨又重陽”(魯淵《重九》),則有去國懷鄉之思。而宋祁此句,不作愁語,氣局一新。這也是詩人境遇氣質使然。

次句由“重”字引出。“高台覆帳駐鳴茄”,氣派十足。又是“高台”,又是“覆帳”,又是“鳴茄”,其場面之闊綽,氣氛之熱烈,歷歷如繪。這決非庶民之登高,而是富貴人賞秋的情景。詩人少年得志,一生顯達,歷任知制誥、工部尚書、翰林學士承旨,晚年知成都府,該詩中有“白首太守”之句,應是晚年在成都所作。

頷聯承上,寫佳日興會,形象鮮明。出句與對句分寫登高與飲酒兩個場面。“遨歡”、“促飲”二語,道出了高朋滿座、觥籌交錯的盛況。“任落風前帽”一句活用典故。《晉書·孟嘉傳》:“孟嘉為桓温參軍,九日遊龍山,風至,吹嘉帽,温命孫盛為文嘲之。”古人把此事作為風流美事,杜甫曾反其意而用之:“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九日藍田崔氏莊》)甚為宋人所激賞。宋祁又反杜詩之意。一用“羞”,一用“住”;一沉鬱,一灑脱。顯示心境不同,詩境亦不同。“爭吹酒上花”,意謂爭飲菊花酒。重陽節登山飲菊花酒是自古以來的傳統雅事。“任落”、“爭吹”兩詞相反相成。詩人興會淋漓之狀畢現。

頸聯一轉,以景語出之,寫登山所見。詩人把酒臨風,遊目騁懷,只見上下天光,一片清明。“溪態澄明初雨畢,日痕清淡不成霞”,經過一番秋雨刷洗之後,天宇澄淨,秋容清淡。二句境界開闊,氣象恢宏。“明”字與“清”字道出了秋晨的特色。其意境與韓琦“雖慚老圃秋容淡,且着黃花晚節香”(《九日水閣》)約略有相似處。宋祁修唐書十餘年,晚年“彌為進境”(《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語)。他“博學能文章,天資藴藉,好遊宴,以矜持自喜,晚年知成都府,帶《唐書》於本任刊修……遠近觀者,皆知尚書修唐書矣,望之如神仙焉。”(《東軒筆錄》)此詩的境界與他積極處世的態度有關。

尾聯筆力所聚,精彩益顯,以欣喜的心情、活脱的形象作結。“白頭太守真愚甚”一句,幽默詼諧,乃詩人自畫像,形神俱出。“愚甚”兩字,表面自嘲,實卻矜持。“白頭太守”,不僅刻畫詩人與眾不同的外貌,更表明了詩人的太守身份。意謂“九日置酒”非一般登高,而是太守在宴遊。一股富貴氣從中透出,照應首聯。結句“滿插”為“愚甚”作了註腳。古人有重九登高插茱萸以壓邪的習俗。《續齊諧記》:“費長房令桓景九月九日囊茱英,登高以避禍。”詩人故用“滿插茱萸”的誇張筆法,描繪自己放浪形骸,豁達開朗。杜牧有“菊花須插滿頭歸”(《九日齊山登高》)之句,乃故作曠達語,強顏歡笑;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一詩,亦以茱萸作結,“醉把茱萸仔細看”,乃辛酸語,寄寓了身世飄零之慨。而宋祁此句與之異趣,原因在於身世際遇不同。

此詩俊逸流暢,屬對工巧,尤其是末聯,給全篇平添喜劇氣氛,生活情趣極濃。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詩人適逢其會,發為詞章,寫成了這首充滿興致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