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教學的隨筆15篇

文學2.92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對隨筆應該都不陌生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篇幅短小,表現形式靈活自由。你知道什麼樣的隨筆才是被大家所稱讚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學的隨筆,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學的隨筆15篇

教學的隨筆1

知行統一,即認識與實踐的統一,也是掌握知識與提高能力的統一。從總的來説,教學是一個引領學生求知的過程,即掌握人類科學文化制度化的過程,但是,掌握知識不是唯一的目的,教學的終極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人生的幸福生活奠基。而且,掌握知識的過程也要求既動腦又動手,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樣才能保障知識的有效習得。現實中知行脱節、重知識輕實踐的現象比比皆是,讀死書、死讀書的典型案例時有發生。提高教育質量,貫徹知行統一的觀念是重要的前提保障。

學習知識不能與已有經驗相結合,不能與生活生產實踐相結合,這種現象被稱作“脆弱的知識綜合症”。由於我們的教育過分地看重知識的獲得和記憶,過分地看重考試的分數,使得我們的學生不同程度地脱離生活,脱離實踐,成為知識考試的機器,害了嚴重的知識脆弱綜合症。

“病”在學生身上,“病根”在教師身上。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常常是就教材教教材,嚴重忽視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社會實際,忽視將課堂與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一些教師常常只重視知識獲得的結果,忽視學生對知識的探究過程,這就制約了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他們對促進學生的理解向深層次發展缺乏足夠的耐心,吝惜在探究上花費的時間,往往信奉“精講多練”。而且這裏的練,並非是讓學生動手動腦建構知識的練習,而是讓學生完成大量的習題。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對概念既缺乏深刻理解,又缺乏靈活應用。一些教師對“教育是人的靈魂的解放,而非知識的堆積”缺乏深刻的認識,缺乏對人性、人格的尊重,缺乏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實現的關注。他們僅僅把課堂教學理解為教學任務的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沒有認識到是對師生個性的解放和生命的喚醒。

教學的隨筆2

今年是我擔任一年級班主任的第五個年頭,似乎應該得心應手了。可是,學段沒變,孩子變了。每個孩子都是個性迥異的鮮活生命。即使是前四年的經驗,也不可能搬來套用。今天早上,我和一位家長交談。我説:“今年是我帶一年級的第五年,但我覺得是最費心的一年。因為,一年級的教師,似乎在高年級教師眼中,就是“問題學生的製造者。原來,沒有接觸過低年級,沒想過這個問題。現在,才深深體會到,一年級老師的苦和累,只有教過一年級的老師才能感同身受。研究低年級課程的專家們説過這樣一句話——沒有教過一年級的教師沒有發言權。這幾天,我正在讀薛瑞萍老師的《心平氣和一年級》。薛瑞萍老師也説:“我從來不和沒教過一年級的老師談論一年級的事情。今天的班會上,我跟學生談了許多。我只想讓學生知道,老師希望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一年級的孩子本來是可塑性最強的,教育效果最明顯的。可是,卻因為早早的進入幼兒園,沾染上許多壞習慣,而讓一年級教師的工作變得被動而艱難。譬如,語文課上,老師指導生字的書寫,一筆一劃地指導,孩子們也認真看了、聽了、描了——正確的筆順筆畫似乎沒什麼。可是,到了課下自己寫作業時,原來小腦瓜中儲存的記憶就佔了上風。管他三七二十一,把課堂上老師教給的東西又擱置腦後。因為,第一印象對一個人來説,力量不可估量啊!

調皮搗蛋是國小生的天性,也是他們心理髮展必經的階段。教學中遇到孩子們的不停吵鬧時,再怎麼心軟的教師也會變得“兇狠,輕者扯大嗓門高喊“安靜!,重者則直接動手打罵學生了。這兩者都不是最佳的處理方式,因為吶喊或者打罵之後,學生們調皮搗蛋的性子並不會立刻改正,它們依然會在下一節課上繼續自己的行為,並且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完全不會記得之前因為調皮而捱打過。這時候,很多老師選擇了一種方式,那就是讓自己變得兇狠一些,動不動便出手打學生,知道學生學乖了,害怕自己了,每一節課的表現也就自然好些了。這種方法估計不少老師會用到,對於一些富有幾十年教學經驗的老教師來講,想要有效組織好課堂教學,這一招依然很有效。因而我看到的實際情況是,很多教學經驗相對較簡單的教師對學生的打罵甚至可以用“無以復加來形容,只要學生稍微動一下教師就立刻面露兇相,直到嚇得學生再也不敢搗亂了為止。通過這種方式,教師是將課上下去了,但我不知道學生在心裏會怎樣評價這位老師。也許學生會一輩子都記得該老師,但這種銘記更多的只會是恨和怕。

做教師如果做到這一步真可以説是失敗的,懂得教育規律的人都知道愛動愛鬧是孩子成長必不可少的階段,即便是那些常常動手打學生的教師,他們小的時候多半也和現在這些孩子們一樣愛動愛鬧。如此對學生下“狠手或許是為了報復當初自己的老師對自身的兇狠吧?

在我看來,完全不打罵學生幾乎不可能,但通過讓學生害怕自己來樹立教師的權威則是徹頭徹尾的失敗。每一位有經驗的教師總是能夠很好地處理孩子的天性和有效組織課堂教學之間的矛盾,通過提升自己課堂的趣味性和講授的方式,來贏取學生們的欣賞和喜愛。喜歡一個人或許很難,但討厭一個人卻很容易,對學生來講,一旦他真正的喜歡上了你,那課堂上他的表現可就同日而語了。

不要讓學生怕你,而要讓學生喜歡你。因為,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我到現在還是不知道如何做一個讓學生不害怕,又樂於聽從的一年級老師——既做到心平氣和,又達到教學井然有序。我一直在摸索。希望我能很快得償所願。

教學的隨筆3

如何在國小的語文教學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每位國小的語文教師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問題。我認為自國小的語文教學中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根據對外地成熟經驗的學習及各個人在教學工作中所得,我認為自國小的語文教學中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要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要想使學生真正成為認識和實踐的主體,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必須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始終。由於學生年齡小,注意力、控制力差,興趣的激發顯得更為重要。教師應充分運用啟發式的提問、直觀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以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或就文發揮個小故事,做個小遊戲,來個小表演,這些會使疲乏的學生又振奮起來,進入主動求知狀態。

二是要引導啟發學生帶着問題去讀文,去學知。由於學生知識少而有限。能夠真正理解一篇課文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理解課文的內涵尤為困難。如此這樣,就需要教者巧妙設計問題,逐步由淺入深對課文進行探究。

三是要講究課堂上的評價技巧。不論哪個學生提出問題或回答問題後,總是希望得到jiaos的讚揚與肯定。因此,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jiaos還要注意課堂上的評價,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善於發展學生自身的閃光點,以鼓勵為主進行評價。如當學生的回答遠離標準完全不對,或根本無價值時,就可以從他發言的聲音、説話的口齒、站立的姿勢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勵。

如有一次在討論一個比較深奧的問題時,平時一個從不敢發言的同學舉起了手,他們回答引起了鬨堂大笑,但這個同學還是堅持把話説完,就從這一點上表揚了他,使他樹立了信心,逐漸由取舉於發言道有問必答,而且回答問題的效果越來越好。對於基礎差的同學,他們在學習中常常處於不參與或被動參與學習的狀態,他們能問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種進步,評價時就要鼓勵其積極參與。對學生的評價要因人而異。如有些同學性子急、愛衝動,他們往往沒經過深思熟慮就説就問。這時評價就重在幫助其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習慣。另外,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兒童長期處於滿足狀態,會失去進取和探索欲。

教學的隨筆4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重要主張,這一主張是在“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闡述了教、學、做三者之間的關係。陶行知認為,“‘教學做合一’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二是教法、學法和做法應當合一;三是教學不止教人學,更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這一主張針對的是當時以“教”為主的填鴨式教學,陶行知認為“做”反而應該是這三者的中心環節,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應互動起來,通過交往共同發展,這也與我們如今的教學理念説提倡的。“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就是交往、互動。”“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發生教學,那種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

我國的教育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束縛,過於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運用,國小語文教育也不例外。以成績評論學生的好壞而忽略了學生對於語言的運用。在“教學做合一”的影響下,老師在備課時不僅僅要備教學,還要備學法,在思考自己要如何教的同時,也要換位思考處於這個階段的學生該如何來學,學完之後他們又能不能去運用。在課堂上,教師可通過各種方式讓同學們去體驗,面對低年級時,可以通過循序漸進地展示越來越多的鳥的圖片讓同學們感受一羣羣。這比單純地向他們灌輸一羣羣的字面意思更有説服力,接着可以引導同學們去創造更多的這類詞,如一朵朵、一顆顆。我們要充分發揮孩子的主動性,通過體驗來進行創造。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孩子們只有不斷地去運用,才能提高他們獲取知識的能力,而不是知識的積累和應試能力的提高。這一主張與素質教育所提倡的不謀而合。因此,在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始終要貫徹落實素質教育。

教學的隨筆5

轉眼間,一學期工作已經結束,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也暫告一段落。現將這一學期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努力學習,提高自身業務素質。

質教育要求每一名教師都要不斷提高業務素質。為此,我進取學習,發揮每一名學生的進取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真正嘗試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學中,我努力鼓勵學生敢説敢為,引導學生能説會做,不斷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提高。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學,我認真備課、上課、輔導和批改作業。每一堂課我都精心設計,力求做到學生願學。

 二、課堂教學中,努力體現教育新理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與培養本事的主要陣地。為了上好每一節課,我課前認真鑽研教材,吃透教材,並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特點,採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努力貫徹當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創設簡便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踴躍發言,構成羣言堂。以學生為主體,構建探究式課堂模式,挖掘教材與學生的嘗試因素,引導主動探究,自主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本事。此外,注重鼓勵後進生,供給更多的機會給他們,使他們也能取得提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依託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提高學生的知識積累。

1、經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進取性。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本冊教材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有很多文質兼美的文章。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2、重視朗讀品析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國小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資料。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在閲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品析,在品析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

四、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加強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

學生的基本技能的構成以基礎知識的全面掌握為前提。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採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法,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認真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教學工作常做常新、永無止境!但我們只要全身心地熱愛她、並不斷地去學習、以高度的職責心投入其中,就會有沉甸甸的收穫!在今後的教學路上我會繼續發揚優點、改善不足、踏實學習、不斷鑽研,以求更大的提高!

教學的隨筆6

儘管現代漢語取代文言文已有近百年的時間了,但是由於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和我們偉大祖先所創造出的燦爛文化需要後人的傳承與發揚。因此,文言文仍然佔據着中學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比重。然而,傳承這些不朽的文化遺產卻成為師生們的心腹大患。甚至還有人編成順口溜説: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據調查顯示:當今中學生中有高達86%的孩子討厭文言文。原因何在呢?其一是因為沒有了文言文的語言環境。今天人們的交流和寫作都充斥在現代漢語的語境之中。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文言文幾乎消失殆盡。加上文言文與現代漢語在詞、句以及表達方式上存在着明顯的差異。因而,讀不懂就成為欣賞文言文最大的障礙,正如大多數人不喜歡讀外文和科學著作一樣。理解這關過不去,其他感情就無從談起。其二是由於在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存在着嚴重的問題。現在的文言文教學往往只側重於對文章重點字、詞、句的記憶性積累。彷彿只要背過了這些,解讀、欣賞古文便會不成問題。其實則不然。對文言字詞的積累與理解古文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真正理解了文本,才能有效地記住字詞,進而擴展閲讀範圍,達到更好地鑑賞古文的目標。那麼,在現實的教學中該如何教好文言文呢?許多專家給出的建議便是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語感。

何為文言文的語感?其實就是對文言文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人們常説:形成語感是學好一門外語的關鍵。對於文言文來説也是如此。對文言文語感的形成程度,王寧先生做出了三個階段的劃分:片段語感--斷續語感--全面語感。其中,全面語感是指可以“暢通無阻”地閲讀古代任何典籍,這隻有當今的古漢語專家們才做的到。而大多的學生往往只能達到第一階段的水平。通過不斷的學習、積累才能逐漸向第二個階段過渡。由此觀之,幫助學生實現這兩個階段的跨越,引導他們喜歡上文言文是現代語文教學不可迴避也是至關重要的責任。

如何培養學生對於文言文的語感呢?

首先,在指導學生翻譯的過程中要堅持“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因為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過程實際上也是積累文言知識的過程。所以,只有堅持直譯為主,竭力保留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和語言風格才能不斷加深對文言字詞句,尤其是文言虛詞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鞏固。

其次,要鼓勵學生多查多思。正因為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因此,在閲讀文言文的時候才不能憑空地望文生義。否則,對古文的閲讀能力不但不會得到提高,反而會走入誤區,甚至鬧出笑話。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養成運用工具書的好習慣。與此同時,在遇到疑難問題的時候要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探究,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只有這樣做,才能讓學生的文言天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再次,重視對學生進行文言文的閲讀遷移。在講授課文的同時,精心選擇一些文章立意、語言風格、寫作背景相似的文章作為補充。讓學生在比較閲讀中加深對所學文言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同時還可以擴大學生的古文閲讀面,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文言文語感。

最後,引導學生多讀多背。俗話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今天的學生之所以對文言文感到陌生和恐懼,就是因為他們“囊中羞澀”。著名語言大師王力先生説:“我們必須多讀古文,最好是熟讀幾十篇佳作,涵泳其中。”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幫助學生在他們的思維世界中創造一定的文言文的語言環境,從而形成文言文語感。

教學的隨筆7

針對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經常安排一些學生喜歡的遊戲練習,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使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用以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調動學生鍛鍊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開放式思維。但是遊戲教學中往往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在2年級的一節體育課中,我安排了“找朋友”的遊戲,個別學生為了“逃避”受“罰”,突發氣象,出現有違規則的舉動。針對這一現象,我讓學生展開討論,在爭論中引發出創新的火花,獲得了意外的收穫,創編了“數腳”遊戲。

實例

在師生親切的問好聲中,我們的體育課進入了導入部分。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我安排了“找朋友”的遊戲,當我講清楚規則和要求後同學們沿着籃球場的邊線進行慢跑,開始了遊戲。

我喊“5”,學生快速地自由結伴,5人抱成一團,我檢查後,對人數不夠或者是超過人數的小組,要求每人做3次立卧撐。為了改變遊戲的單一性,增加遊戲的趣味性,我採用了加、減、乘以及喊出的數字加或者減我舉起的打出的手勢,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在一次我喊“4”加我舉起的右手打出的“2”的手勢後,在檢查每組人數時,發現了有一個組是7個人相抱,其中XX同學馱在一位學生的背上。我對該組的同學作出了不符合遊戲的判決,每人做3個立卧撐時,學習同學提出了反對意見。他理直氣壯的説:“老師,你看我們是聯體兒,二個人二個腳,你再看其他小組6個人是12只腳站在地上,我們雖然是7個人,但也是12只腳站在地上,和他們是一樣的,怎麼要做立卧撐呢?對XX同學的講話,我沒有急於發表意見,而是讓大家討論怎麼處理。同學們一下子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有的説要做,有的説不要做,有的説有理,有的説是狡辯。其中有為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老師,我們今天做的是找朋友的遊戲,是數人而不是數腳,他們不符合要求。聽他這麼一説,我突然來了靈感,就對大家説:剛才XX學生的表現和你們的議論,使我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數腳不也是個很好的遊戲嗎?大家來想想看如何來創設這個遊戲。這一下討論的氣氛又熱烈起來,XX同學更來勁,他説:只要老師説出數字後,不管哪個組的人數多少,只要站在地上符合老是的要求即可。

隨即,我和學生一起嘗試練習,當我喊到“8”時,學生迅速結伴,為了達到8只腳,大家各出奇想,有的腳踏在另一個人的腳背上,有的單腳站立,更難的是四個人成二隻腳,多種多樣的動作和造型呈現在我的眼前。當我喊“0”時,居然也沒難倒學生,他們坐在地上把腳抬高離地。學生積極動腦,集體創設,互相協作,完全沉浸在遊戲練習中。雖然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受到了影響,但我和學生得到了一個意外的收穫,創編了一個新遊戲--數腳遊戲。

思考

這次遊戲教學給我很大的啟示,在平時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主角,習慣於讓學生按設置好的各種內容和練習手段進行機械地模仿,被動的練習。把愛提怪問題、愛鑽牛角尖、不遵守規則的學生視為為調皮搗蛋,加以批評指責,造成學生在練習中不敢越雷池半步,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如果課中我把XX學生的行為視為搗亂,將他的話視為狡辯,不予理睬,就不會有這以外的收穫。

體育教學是學生身體鍛鍊和思維活動想結合的過程,激活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學生主動地參與到體育教學中,充分體現出師生、學生間相互交往,積極湖動,共同提高的特點。在這遊戲教學中,針對出現的問題,教師不是專制地下結論,而是給學生有交流探討的機會,讓學生髮表觀點,提出看法,在學生思維的碰撞中引發創新的火花。在遊戲的創編過程中,學生積極思考探索,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遊戲的練習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發展,自我表現得到了成功的體驗,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創新教育不是把學生當作機器上的螺絲釘,而是把每個學生看成是發動機。我們要重視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要善於發現學生在練習中有意和無意間所表露出的閃光點,對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的創新舉措,應及時加以鼓勵,要創設情景加以引導。要鼓勵學生去尋找一項活動、一個動作的缺點,包括鼓勵學生尋找老師的缺點,尋找幾個學生同一動作或幾個學生不同動作練習中的交叉點、異同點,瞭解動作學練中的重點、難點,提倡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要給學生自主活動的空間,讓學生積極去嘗試、去探索。無論成功與否教師都應多給予肯定和鼓勵。精心呵護學生,更不應把創新這棵幼苗扼殺在萌芽狀態。

教師還要善於自己的教學創新,要善於運用多種思維創造多變而又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及時讓學生一起去分享、去體驗,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學的隨筆8

舞蹈,是一種人體動作的藝術。但是,這個人體動作,必須是經過提煉、組織和美化了的人體動作-就是舞蹈化了的人體動作。它是以舞蹈動作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着重表現語言文字或其他藝術表現手段所難以表現的人們的內在深層的精神世界,如細膩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鮮明的性格,創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動的舞蹈形象,所以舞蹈必須從小開始培養鍛鍊,在教師仔細的指導下,兒童才能在這藝術的薰陶下慢慢變成能表現各種類型的人物形象的演員。

而在舞蹈訓練中,不可能是每個人都可以每一次訓練每個動作都能做到認真完美,有時候認真也做不好,而有時隨便一做卻完美不一般,不知道為什麼舞蹈就是這麼不可思議,無法解釋。 舞蹈的訓練不僅僅要培養孩子的動作技術的規範,還有發展孩子們未來的行為藝術,讓她們站着美,坐着也美,運動起來更美 。由於一週練一次,沒有太多的時間投入訓練,孩子們必須堅持每週練,所謂“文火煮舞蹈”從小慢慢練舞蹈以後長大了美麗的樣子專業的動作,就是人見人愛的了。

但是往往家長等不急,只要孩子一訓練,家長就擔心孩子不認真,所以就隔窗觀望,看見孩子不認真了,偶然鬆散了就會感到特別失望,失去了繼續訓練的信心了,其實家長應該把心態端正讓孩子自由的聽老師指揮,把孩子交給老師,苦了讓孩子堅持,等到成功時候就陪她開心,多好!如果期待值太高,有時候就會適得其反。

教學的隨筆9

和孩子們在一齊,我既感受到了他們的天真無邪、活潑可愛,同時,對自我的教學也有如下心得:作為教師應學會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語學習於生活體驗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課堂班級層面,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和思維方式,釋放學生的創造潛能。為此在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嘗試,也從中感受到了新課改的實效。

一.採用任務型教學模式

"任務型"課堂教學模式是將英語的教學目標整合到一個或多個具體的活動任務當中,使學生在使用英語完成任務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英語,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高運用英語的潛力。在那裏,英語只是一種完成任務的工具、一種技能,而不是僅僅作為一門知識來學習。

"任務型"課堂教學模式,強調讓學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樣利用英語作為交流的媒體來完成任務,而不只是關心自我所説句子的結構是否正確。這有利於幫忙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英語習慣,構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學生透過使用正在學習的語言來完成貼近生活的真實任務,能在掌握必須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獲得基本英語運用潛力的同時,培養學以致用的意識和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潛力。

對於一年級的國小英語課堂來講,"任務型"的課堂教學就是在英語學科的教學目標確定之後,教師需要分析和設計具體任務,完成任務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識以及需要採用的教學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將每一個教學目標拓展為教學活動中可用的具體資料。由於在我的課堂上採用了任務型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上都有事可做,並且在做事的過程中體驗到了英語的樂趣,英語課也變得豐富多彩,學生從中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創設英語的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是有意識的心理活動和無意識的心理活動的統一,在認知方面有啟迪學生的可暗示性,從而使學生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理解教育輸入。即:如臨其境,觸境生情。如臨其境能夠使學生感知的過程變得容易,觸境生情能夠使學生的認知更加牢固。

語言學習是行為習慣的形式,是具有豐富情感的人的一種智力活動,應始終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語言潛力的獲得不是靠教師教出來的,獲得用外語交際的潛力的決定因素是學習者自我,教師不可能把潛力教給學生,是學生自我在教師的引導幫忙下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

語言的學習最好的方式是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之中,讓學生感知語言,並在感知的過程中自我領會到語言的真諦。尤其對國小低年級的學生而言,教師若能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教學,學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語言的本質,無需教師過多的解釋。

在國小英語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學生感知語言,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語言會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課堂中我經常利用多媒體設備來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把文字、聲音、圖像等融為一體,創設學生主動參與語言交際活動的情境,讓學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語言觀。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更容易進入主角,課堂氣氛也異常活躍。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突破了以往課堂教學空間與時光的侷限,具有信息儲存量大、變換速度快、反應靈敏、視聽效果好等特點,能使聲音和形象、視覺和聽覺、語言和情景有效結合,對學生思維潛力的發展起到了較好的作用。當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教育技術走進了校園。多媒體教學與計算機輔助教學使傳統的"粉筆、黑板"的單調的教學手段,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教師的日常課堂教學中。多媒體形象活潑、豐富多彩、大大促進了學生思維潛力的發展,用計算機創設的與現實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動搞笑,能吸引學生用心參與教學活動,提高學習興趣。

在國小英語課堂教學上,教師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幫忙他們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在國小英語課堂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教學情景,能夠優化課堂教學,有效地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潛力,激活兒童的思維,促進學生綜合潛力的提高。

四.使用合理的評價手段

德國教育家斯多惠説過:"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與鼓舞。"這句話充分説明了對學生評價的作用,評價也是一門藝術,好的評價手段不僅僅能夠滿足學生的成功感,而且能夠激勵學生產生不斷向上的精神。學習評價可採用多種形式:形式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個人評與他人、小組評組合、等級與評語相結合,在教學中要靈活的使用。這樣,對學生的評價才是全面的、合理的。

激勵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成長在充滿激勵氛圍的孩子,會不斷進取。我的評語有:Clever boy/girl。 Very good。 Well done。…被讚揚的同學看到全班同學對他拍手喊出這些評語時,都是神采奕奕。我還採用書後蓋印兒、發放小禮物等激勵手段。有時,甚至親切的對學生笑笑,摸摸他們的小腦袋,都是對他們的一種鼓勵。學生在課後會互相評比書後的"印績"多少,一種你追我趕、不甘落後的局面逐漸構成。

教學的隨筆10

隨筆,顧名思義:隨筆一記,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寫作者慣常用各種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語言靈動,婉而多諷,是言禁未開之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下面是幼兒教師教育教學的隨筆,請參考.

不再直接給幼兒餵飯

工作的第一天,就遇到一個幼兒因為吃了涼的飯菜而嘔吐。嚇壞的我馬上帶幼兒到洗漱間進行清洗,並告訴了其他的教師,而大家卻覺得這個是很正常的事情,熟視無睹。當時給了我很大的刺激。由於幼兒吃飯比較慢,冬天飯菜沒有吃完就已經冰涼。加之教師不停督促讓幼兒吃乾淨,有的甚至一天吃三頓涼飯。所以我從那時起堅持每個中午晚回家一個小時,對平常吃飯慢的幼兒直接進行餵食。

我以為犧牲了自己的時間去照顧好了孩子,是個優秀的教師應該做的。殊不知,由於我的餵食而剝奪了幼兒自己進食技能的培養。代勞不是幫助幼兒。

我們老師平時在工作的時候,往往是關心幼兒吃飯的多少,快慢、挑食等問題。很少考慮到幼兒進食時的心情,胃口等。這樣一味的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幼兒,所以才會出現催食、餵食等現象。有時,教師在反覆催食,或着特殊強調照顧時,也會給幼兒小小心靈帶來無形的'壓力。進而更加恐懼甚至厭惡吃飯。

對待吃飯慢的,可以先給幼兒少盛,循序漸進。不要刻意的強調或者批評幼兒吃飯慢,少。或者直接代勞,拿過碗勺餵飯。但是我絕不讓幼兒吃涼了的飯菜。飯前食慾的調動,舒適進餐環境的培養,及時的表揚等等方面做足功夫,也會有利於幼兒的進食。看似無所為,其實功效卓著。

孩子是我們的監督者

記得我第一次下幼兒園見習時……

早上,我起了個大早來到幼兒園,跟主班老師打過招呼後,便來到洗手間洗手。這時第一位到園的孩子也來到洗手間洗手,小女孩望着我叫“老師”。“哎”我心裏高興的應着。不一會兒小女孩突然瞪着我説:“鄧老師昨天才説要節約水資源,洗手時不能開那麼大的水,你還開那麼大,哼!”我聽完她的話後又驚又羞地冒一身冷汗。愣了一下後,我連忙整理一下臉部尷尬的表情。蹲下來對孩子説:“不好意思,我昨天沒來聽課,不過謝謝你告訴我,我以後一定注意的。你真聰明,老師説過的話都記着呢!”這時小女孩高興的對我説:“不用謝。”然後蹦蹦跳跳地出去了。真是深受教育啊……在幼兒園裏你的一行一舉都有這麼多的孩子在監督着,可不容得有一絲的錯誤和馬虎啊!

見習生活中,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真的讓我學到了很多!

不要剝奪孩子動手的機會

現在的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只可惜太多的家長卻因為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而在有意無意中剝奪了孩子許多成長的機會。比如,生活中一個司空見慣的現象----孩子吃的橘子、雞蛋、蘋果、核桃等等,都是父母事先去了皮的,為的是孩子吃起來容易,更不會遇到什麼危險。可是不知道這些父母有沒有意識到,他們在為孩子提供這些方便的同時,不僅剝奪了孩子親手實踐的機會,而且剝奪了孩子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喜悦,甚至會因此養成孩子害怕挫折、不思進取的不良品性,從而耽誤孩子的一生。

多給孩子講故事

幼兒園的孩子們,大多3-6歲,正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如果能讓孩子多聽故事,多説兒歌,多朗誦散文,將對孩子以後的口語表達、説話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班的孩子年齡不大,但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聽故事。

早上,孩子們到園的時間等等不一,為了充分利用這段時間,不讓早到的孩子感到無事可幹。每天早上,我都播放故事磁帶或音樂磁帶。我發現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針對孩子們愛聽故事的特點,我將聽故事這一環節穿插在午飯、睡覺前後和放學前,個多月下來,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孩子們在午飯期間邊聽故事,邊做飯前的準備工作,一舉多得。

孩子們從聽的故事中學到了不少的生活常規,自覺性提高了。

孩子們敢大膽舉手講話,並且口語表達能力大幅度提高。

講故事有諸如以上的好處和功效。我們當老師的又何樂而不為呢?

關注每一位幼兒

今天剛走進活動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掉在地上的兩幅畫。通過我的仔細觀察,屬人為破壞。

“一定是維鎮乾的。”我心想。

維鎮是我班年齡最小的孩子,活潑聰明又調皮,類似的事件他幹過不止一次,這次肯定也不例外。

維鎮來園後,我把它摟在懷裏説:“告訴老師,你昨天干了什麼?”“我跟媽媽去姨媽家,跟妹妹玩了。”我這才記起維鎮昨天沒來園。

“老師,這是寒寒弄下來的。”鑫源大聲喊道。

怎麼可能呢?寒寒是個愛靜的孩子,説話聲音也很小,經常讓人注意不到她的存在。

“真的是你弄下來的嗎?”我問寒寒。她笑眯眯的看着我沒有辯解。“是不是你看到畫太陳舊了,想換張新的?”“不是,我想讓老師叫我的名字。”

原來是這麼回事,每天老師都會表揚很多優秀的孩子,鼓勵一些表現較差的孩子,而寒寒既不優秀,也不頑皮,所以老師極少叫到她的名字,她想用這種方法引起老師的注意。

這件事給了我不小的啟示,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時刻關注每一個孩子,讓他們都能享受到老師的關懷和照顧,這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對於搶站排頭的孩子我是這樣做的

每次放學,我們班的孩子總喜歡搶佔排頭,喜歡插隊。目的是想跟老師挨的近一點,以“小老師”的身份在前面帶隊。隨着時間的推移,我發現站隊搶排頭的孩子們越來越多。

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滿足孩子們的心願,我想出了一個辦法。站隊前,我對孩子們説:“請把你們的小手伸出來”。孩子們高興的伸出自己的小手,我走到他們身邊,一一和他們拍手,親切地在他們的耳邊説一句:“你的小手真有勁”。或者説:“你的小手熱乎乎的……”孩子們笑了,高興的也在我耳邊説一聲:“你的手也熱乎乎的。”或者説:“你的手和我媽媽的手一樣大。”“我爸爸的手比你的大…….”隨後孩子們臉上都露出得意和滿足的表情。我説:“站隊吧!”話音剛落,孩子們個個忙着找位置,很快就站好了隊,沒有搶排頭的了。

教學的隨筆11

作文難寫,這是許多學生的心聲;作文難教,這是不少語文教師的苦惱。怎樣讓作文教學更有效果呢?根據自己多年的作文教學經驗,總結以下幾點:

1、作文教學要不遺餘力地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積累生活、積累思想。積累語言,大多數的語文老師都覺得很有必要,並在教學中積極踐行,但引導學生積累生活、積累思想的語文老師則不多。須不知,沒有生活的積累,學生作文時再華麗的辭藻都是空洞而蒼白的。積累生活一是要讓學生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在日常教學時要多和學生聊身邊之事、社會之事、國家之事、世界之事。在發現與交流中,學生的思想就會滋生,有了思想的作文等於有了“魂”,自然更耐讀。

2、作文教學要與單元課文、口語交際、交流平台相關聯。課文、口語交際、交流平台就好比是寫作的上下文,要充分利用。新教材以主題構建單元,每一篇課文都是單元習作的優秀範文,大部分口語交際、交流平台與習作一脈相承。利用好這些資源,尤其在閲讀教學時進行讀寫結合,能有效降低學生習作的難度,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

教學的隨筆12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求知的心奮感與成功感的結晶,是教師不斷引趣、啟發、練習、創造、反饋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説、聽、唱、做、想等多項活動,把學生從簡單低級的趣味性階段,引向求知的樂趣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聽、視等多種途徑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

如果説“聽”是引導學生對音樂形象的初步聯想,那麼“視”就是把這一聯想進一步深化到具體形象。音樂離不開聽,但又不能僅僅停留在聽覺階段。因為音樂總是在表現和探索並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過分強調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排除干擾專心的聽,這只是注重了音樂藝術本身的個性。如果能運用各種輔助手段,多元化的幫助學習者消化、吸收音樂,這就注重了音樂與其他藝術的聯繫。可以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理解多元文化。這些與音樂相關的領域、相互溝通、彼此強化。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學習者能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更準確,更能有效的把握學習對象。如動態的、視覺衝擊等參與音樂的感知與體驗,收效會不錯。因此,採用視聽結合的教學模式更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從而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有一項調查顯示:視聽與只聽獲得的收益,視聽明顯大於只聽效果。而視聽結合的教學模式,最重要的是學生積極的參與。新的課程中也給學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與參與空間。

第一,角色轉換。即以學生為本位,改變以往被動的角色,讓學生承擔一定的課題,給學生以發揮的空間。組織學生生機勃勃的參與。帶給學生以快樂。使課堂內充滿笑聲。學生設計,教師的補充。師生共同討論。教學容量大,學生印象清晰、受益匪淺。

第二,設疑。這是教師有目的有選擇地向學生提出問題。設疑是為了啟發學生探索的慾望,這是為了一步步引導學生通過探索找到正確的答案。“疑”可以是針對教學重點而設,也可以是為解決教學難點而設,還可以為啟發誘導加深印象而設。

第三,音樂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讓學生在課內多聽幾首好的作品,而是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利用有限的教材去激發學生欣賞音樂興趣的火花。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學生有了這種動力就可以利用多餘課內教學時間的多少倍,去尋找比音樂課堂內多若干倍的音樂作品。傳統的音樂教學把內容與注意力重點放在過去是被中西文化的闡釋或演繹,而這些東西雖具歷史性,然而歷史感太沉重,與現代生活的藝術相隔的時間太過久遠,無法跟上時代的脈搏。無法跟上學生前進的腳步與需要。如將視聽的教學模式貫穿於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創新潛能開發,強調他們的創新性,使學生不僅聽到聲音,同時能欣賞到形象,從而陶冶性情,加深對學習音樂的愛好。

愛因斯坦曾説過:“在學校和生活中,工作中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興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種結果的社會價值的認識。”所以,我們作為基本教學中的一員,要不斷創設出符合時代需求,符合學生髮展需要的新思路。

教學的隨筆13

水煮者,亂談也。近來聽多了公開課,忽然發現“公開課”上的老師越來越像明星了。明星演唱習慣眾多舞者羣星拱月,教師上課經常一班學生綠葉扶紅。

課文導入,教師激情洋溢。或大量排比傾巢而出,華麗辭藻狂轟濫炸;或一首哀樂裊裊而來,眼淚鼻涕唏噓不已;或精美畫面奪人魂魄,沉浸其中欲看卻止;更有甚者,課文早已預習熟透,可教師卻神祕兮兮故弄玄虛,出個謎語讓學生猜猜題目,學生當然一猜即中,不由讓人想起著名相聲藝術家馬三立的名言“逗你玩”,哎,誰逗誰啊!如果我是學生,定説,老師,您比倪萍阿姨煽情多了,不是課文感動了我,是您感動了我啊!

課中對話,短兵相接,一來一往,精彩紛呈。教師巧設疑問步步進逼,學生兵來將擋一一拆招。可細聽學生語言,或破綻百出,或簡單直白,或語不對題,更多的是未經組織,信口而來,毫不講究語文課的語言質量。試問一堂課中學生得到了什麼呢?他們的語言有何發展呢?關鍵時候更來個“你們喜歡讀嗎?”天哪,誰説我們的課堂不民主?可惜,你喜歡,得讀;不喜歡,你照樣還得讀!如果我是學生,定説,老師,聽您的課,比聽馬季伯伯的羣口相聲熱鬧多了,可光顧着跟您熱鬧,我還沒來得及思考呢!

我常想,現在就好象是教育界的“戰國年代”,羣雄紛爭,百家爭鳴,我們一線教師如何把握教學的真諦呢?這需要我們有“慎獨”的精神,“思辨”的能力。

我思考,我存在。思考着,也便快樂着。

教學的隨筆14

兒童畫的想象與創作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美術手段,把自己對生活的認識、感受、理解、評價、願望等,表現出來就是兒童想象畫。兒童創作畫教學中應該培養兒童從直覺思維到邏輯思維,使兒童充分顯示思維過程,在創造活動中可依靠直覺思維,提出大膽假設,然後再通過邏輯思維去周密地表現.如以我教學兒童創作畫“能幹的機器人”為例:在五花八門的眾多機器人玩具模型面前,我先啟發孩子們討論,機器人怎麼能幹?孩子們討論得熱火朝天:能上天、能下海、能救火、能蓋房、能治疑難病症、能講課輔導、能下棋彈琴、能清除污染…… 我又啟發學生考慮,機器人為什麼這麼能幹?有些孩子沉默了,有些孩子回答:是科學家讓它們這樣能幹的。

有的孩子説:是科學家給它們設計了電腦軟件,讓它們幹什麼它們就會幹什麼……我接着告訴孩子們:科學家為什麼要發明機器人呢?那是科學發展的結果,要讓機器人幫助人類工作,幫我們完成危險、複雜、困難的工作,人類可以節約時間、精力去做更多的事情。隨着科學的發展,還會發明出更能幹的機器人。別看學生年齡小,老師的話聽明白了。當號召他們畫能幹的機器人,甚至畫出自己設計出的心中的機器人時都信心十足。並在老師與他們共同利用基本形的組合完成機器人各種形象以及從事什麼工作(環境、背景)後,很自信地大膽地用筆畫起來。有的畫宇宙中工作的機器人、開快餐店的機器人、汽車加油站上一下子就把很多汽車同是加滿油的機器人,還有具備非常複雜裝置的清除各類污染及垃圾分類的機器人、碼頭上同時能裝卸大量貨物和集裝箱的機器人、指揮交通的機器人……畫面內容豐富多彩。正是因為學生理解了機器人的作用,又有了可創造的從微觀到宏觀的知識等級和怎樣創造畫面的程序性知識,從而增加了學生創造的可能性。

教學的隨筆15

這周天氣漸漸轉涼,由於季節更替,自己身體出現了不適,人的心情也不由的躁動起來。

課末,我朝着四個三年級的男孩子怒吼着,近乎歇斯底里。

他們被我責罵的原因是:沒有訂正課堂活動手冊——不是沒訂正好,而是壓根兒沒有訂正!最讓人不能忍受的是,他們的四本作業還是我“揪”出來的。如果不是我這麼自討沒趣地“點將”,它們還不會這麼快浮出水面。

對於作業,我可是想了好些招兒的:加分、小組比賽、批評、講道理等等,但這些辦法的效果甚微。這不,今天的這檔子兒事,還是發生了。那時,自己原本乾燥火燎的喉嚨連頭大腦神經冒起火來。

第三節課後,原本是孩子們放學的時間。我還是將他們叫進了辦公室。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將他們一頓訓罵。坐在我旁邊的王老師聽了,忍不住開了金口:“還不趕快向李老師承認錯誤!”

他們還是怔怔地沒有一點動靜。他們也許是還不知道錯在哪裏;或許,他們知道錯得一塌糊塗,卻不知如何開口。

我將身體沉沉地落在椅子上:“今天的作業,我不讓你們訂正了,都放在桌子上。”夾雜着生硬且忿怒的語氣,我累得不想與任何事物交流。

此時,我們都餓了。

可是,我還是和他們對峙着。因為,我不知道,接下去是擺擺手讓他們回去呢,還是,繼續這樣“懲罰”他們。如果不痛不癢地草草收場,説不定他們以後會更加肆無忌憚;如果繼續這樣所謂的“懲罰”,可能也起不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

進也不是,退也無奈 。最後,還是無奈“放虎歸山”。

吃午飯時,我思忖良久。關於孔子的因材施教——平和地將天地人結合在一起的理念,對現今能起多大的作用?對我和我的學生們能起多大的作用?

也許,是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錯了?!

這幾天,看了一點于丹的《論語心得》。其中有一句話:天上的兩朵雲,只有在同一高度時,才會成為雨。

是的,我不該用自己的標準強加給這些“小水珠”,因為孩子們都有各自的高度,我能做的是:將自己置身於無比遼闊的天空中,迎合他們各自的高度,共同合成“滿城風雨”。這才是教育的魅力所在。

標籤:隨筆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