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合集【15篇】

文學1.7W

在學習、工作中,説到隨筆,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也可以是聽課、讀書時所作的記錄。想要更多的瞭解隨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教師教育隨筆,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合集【15篇】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

西安新概念未央區第一幼兒園結合園所的實際情況及教師的特長,積極申報了“幼兒園户外活動中開展體育遊戲的策略研究”小課題,結合課題內容多方入手、開展各類活動,提升體育活動的成效,更為了培養寶貝們從小愛鍛鍊身體的好習慣,特此編排了別出心裁的體操,新體操與以往體操有所不同,主要體現在選材大膽、形式創新方面。

幼兒體操是一項集音樂、舞蹈、基本動作於一體的新興幼兒體育項目,是以學齡前兒童為主要對象,形式包括徒手操、器械操,配上節奏鮮明歡快的'音樂、集體協作完成的一種體育活動。

在新操的音樂選擇上,打破了以往的常規,向着幼兒需求的方向靠攏,《功夫小子》的選擇主要是針對幼兒園目前所存在的女性多而考慮選擇,目的是讓幼兒從新操的樂感中感受到男子的陽剛志氣,遇到困難時的不棄不餒,對生活的無限嚮往與追求。《馬蘭花兒開》選用傳統的民間童謠,民間童謠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有它自身的歷史意義與價值,目的是讓幼兒從小感知民間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祖先們的睿智,不斷的去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

新操結合《指南》的教育方針,依據健康領域的教育目標進行編排深思熟慮的編排,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重點鍛鍊不同的肌肉羣,使各年齡階段幼兒的體能都能得到鍛鍊和接受。例如:《馬來花兒開》我們對小班、中班、大班進行了相同音樂不同器械的動作編排來吸引寶貝更加喜歡運動。

通過新的體操形式培養幼兒熱愛運動,像寶貝們傳遞運動無處不在,愛運動,愛生活,生活無限的精彩的情感。讓新概念的寶貝們在鍛鍊身體的同時做得到快樂、健康!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2

在班級中總有這樣一些幼兒,他們課堂上比較安靜,發言聲音小,不夠自信;遊戲中相對活潑,但是一旦發現被老師關注會感到不自然;交往時稍顯退縮,在與同伴交往方面顯得不夠主動。服從居多;生活中不添麻煩,大部分能很好地照顧自己,從不主動尋求老師的幫助。這樣的孩子往往容易被忽視.我們將之稱為“中間區”孩子。讓“中間區”孩子重塑自信、陽光的積極品格,需要教師實施有效的教育策略。

一、啟動信任引擎。建立安全依戀

梓涵——對老師持懷疑態度的選擇性緘默

梓涵看上去很文靜.平時面對老師經常一言不發,喜歡用眼神或手勢等肢體語言來回答老師的提問。但是,和小朋友們自由活動時,卻顯得很活潑。

梓涵的語言表達能力其實是很強的,和老師進行交流時的反應是一種選擇性緘默,這往往是幼兒因為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影響在某些特定場合沉默不語的現象。像梓涵這樣的孩子大多在幼兒園沒有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教師要做的就是努力讓這樣的孩子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信任。一旦有了信任感,他們就能將愛的感受從父母身上延伸到老師身上。

我開始每天和她保持一段時間的親密接觸,多看她幾眼,多和她微笑,多説幾句鼓勵的'話,最重要的是堅持每天如此,並表現出真誠。漸漸的,我發現梓涵會有意無意地走到我身邊,有一句沒一句地和我説説話。信任的引擎開始啟動,這正是孩子形成安全依戀的起點。

二、運用“期待效應”,促成發展質變

心宇——害怕展示自己,又讓人充滿驚喜

處於“中間區”的幼兒不太會展示自己,可一旦給機會讓他們站上舞台,帶給你的往往是驚喜。一次科學課提問:“襪子口有彈性有什麼用呢?”平時不愛舉手的心宇怯怯地舉起了小手。他的回答儘管聲音很小但非常準確:“這樣襪子就不會往下滑了。”我沒有提醒他要放大聲音而是連忙誇獎並走過去,給了他一個熱烈的擁抱。第二天我照例打開班級網站。忽然發現了一篇“感謝褚老師”的新帖子,是心宇的家人寫的,字裏行間充滿感激,説孩子回家興奮極了,告訴家人褚老師抱他了,而且把他抱起來了,他開心極了。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給了心宇更多的關注.只要發現他舉手了就請他回答問題,而我發現他回答問題的聲音也越來越響亮,並常有與眾不同的觀點。某天午睡起牀,他居然將被子摺疊得和保育老師不相上下。其實我在不經意間做了一個期待效應的實驗:孩子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所以,作為教師用充滿肯定和期待的影響和暗示給“中間區”孩子帶去燦爛的陽光,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給予持續關注,點燃表現熱情

木子——自主自理.卻缺乏展現熱情

“中間區”的幼兒很多都是自主性強的孩子,不給老師添亂,以至於容易被人忽視。木子就是這樣一個不用人操心的孩子。她從進幼兒園開始似乎就不曾麻煩過老師:入廁後會自己將衣褲整理好,午飯從不挑食,午睡時能很快睡着……她幾乎從不舉手發言,每次又能很好地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如果不在意,你幾乎會忽視她的存在。

我覺得木子就像一支美麗的煙火,等待有人將她點燃。但是,對於我表現出的熱情,木子似乎不太領情,對我的鼓勵和表揚很少表現出高興的樣子。我並不氣餒,始終對她保持積極的關注,注意她每天的活動,將她的良好表現記錄下來,時常在集體面前展示,並瞭解她喜歡吃什麼、玩什麼……這種持之以恆的熱情關注逐漸拉近了木子與我之間的距離,漸漸地她會主動要求做一些事情了,小手也開始舉起來了……這支美麗的煙火終於被點燃了。

四、發揮同伴互動,實現個人價值

小鑫一從不主動交朋友.始終處於被動位置

要讓一個幼兒覺得他是集體中有價值的成員,就要讓他感覺到自己受到關注,感到被他人需要。“中間區”幼兒在集體中顯得相對較安靜.他們在被需要這一點上明顯感覺不足。這就有賴於教師創造機會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

小鑫很安靜。從不主動與人交往,遊戲時,他也總是跟隨者,從不主動提出要求,他似乎沒有在集體中的主動意識。兒童心理學曾揭示:同伴可以作為一種社會模式或榜樣影響兒童的行為發展。我決定找一個能帶動他的同伴。我觀察到他比較喜歡藝木,藝木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於是我安排他們坐在一桌,經常鼓勵他們玩同一份材料或參與同一項活動,為他們提供充足的互動機會。取得一定進展後,我將兩人的活動範圍擴展為小組合作,在這樣的過程中,小鑫逐漸地認識到了自己的重要性.發現了自己有價值的一面,笑容也漸漸地在他臉龐綻放。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3

第一學期很快就過去了,我們相繼打破了遊戲的時間、空間、規則、材料的限制,通過一次又一次園本教研,老師們達成共識,為幼兒的遊戲提供更充分的環境保障,但也同時發現過去的生活環節安排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原來的區域遊戲時間是從8:30開始到9:10結束,接着進入收玩具以及集體喝水的生活環節。而新調整後的區域遊戲時間跨度長達一個多小時,孩子們的喝水問題怎麼解決?另外,原來的加餐、喝水、如廁等生活活動常常需要教師組織幼兒排隊進行。我們看到,依然是一段音樂響起,小朋友們魚貫而出、排隊吃喝,或者是按着地上的小腳印站成幾隊。小班的孩子們會拿好小水杯,靜靜地坐在小椅子上等着,老師則像鳥媽媽餵食一樣,拿着奶壺,挨個兒給孩子們的水杯裏倒好牛奶,再發乾果……

遊戲與生活如此脱節,老師們也戲稱:“玩起來是國際班,生活上是中國式!”生活活動的安排可不可以也像遊戲活動那樣自主?集體活動又可以發生什麼樣的改變呢?這些問題只能留到第二學期來解決。

老師們雖然還沒有像幼兒園管理者那樣敏鋭地覺察到兒童觀、教育觀、發展觀、學習觀是統一的整體,但至少感覺到即便自己在遊戲中已經充分尊重孩子,但生活上還在管理孩子。

但是,如果要改變,保育員老師就會發出很多疑問,並能説出很多反對的理由:“孩子自己能幹嗎?…讓他們自己來,容易撒奶啊?…有快有慢,不好管!…讓他們幹,多慢啊,還不如我都幹了!”

難道只是保育員的觀念比教師落後嗎?還是我們所有人並沒有從思想深處發生改變,深埋在頭腦中、表現在行為上的舊習慣依然牢牢存在。

每認識一個新觀念、做一件新事、成就一些改變,都需要經歷能夠看到新目標但又受到舊思想阻礙這一過程。當人們的想法、做法已經根深蒂固地存在於人的腦海中、融化在人的血液裏,就形成了習慣。這種習慣像身上的“鐵布衫”,阻擋住了新信息、新理念、新知識。這種習慣導致人侷限在自己的一種視野、心境的範圍內,雖然一直在動,但其實還是留在了原地,還是在不斷重複,並沒有在改變,更沒有真正在前進。

所以,我們必須要首先打破那些限制發展、有礙前進的習慣! “一切為了孩子…生活既教育”“保教結合是幼兒的基本教育宗旨”等等,這些都是中國幼教工作者長期以來追求的目標、內容和宗旨。那麼,幼兒在園所經歷的一切、所做的一切事情應該都是學習的機會和成長鍛鍊的過程,包括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環節。

教研支持

在教研活動中,大家圍繞“生活活動中怎樣尊重幼兒的需要”“有哪些事情可以放手讓孩子幹”“怎樣儘量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進行了研討。當一直在説卻一直沒有真正落實的話題擺到了桌面上,老師們一下子重視起來。

在思考和交流後,大家發現,有些內容早就落實了。如值日生的工作內容都在做自我服務的事情,而日常生活中老師也會經常鼓勵孩子來承擔組織、服務、整理、評價的事情;加餐、午點、進餐、睡眠、盥洗等環節都隨時可見幼兒參與的身影……看來,在生活環節做出調整,做到儘量自然、自由、自主是完全可以的。

自主加餐

在實驗班中一班裏,保育員老師也漸漸懂得後退會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於是,每天的加餐都由保育員老師擺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到了9點lO分,在一段輕柔音樂的提示下,幼兒自由安排自己的加餐,可以放下手裏的事情先去,不願意離開的也可以堅持把手裏的事情告一段落後再去,正好避開人多的情況。進餐時,保育員老師把夾主食的小夾子擺放好,幼兒洗完手,看到夾子的提示就知道排成兩隊,自己拿起夾子取主食。

總之,班裏不再出現一段音樂一刀切、一個提示全班於、一個要求都執行的場面,而是一個時間段內,由孩子決定前後順序和參與時機。

午後的閲讀時光

在實驗班,過去每天下午起牀後,孩子們吃完午點是自選玩具玩一會兒,到3點開始分組集體教學。而這段時間,總會有孩子選擇看書,實驗班裏有一套“揭祕系列”圖書很受孩子們喜愛,包括《揭祕海洋》、((揭祕動物》、((揭祕美術》、《揭祕數學》、《揭祕船舶))、《揭祕地下》((揭祕大腦》、《揭祕太空》、《揭祕物理》、《揭祕建築》等。所有的書都是翻翻看式的,生動有趣的畫面裏藏着答案。孩子們想探尋某個地方的真實情況時輕輕揭開,就出現了答案。書被孩子們捧在手裏、小心翼翼地翻看、尋找、發現。

漸漸地,愛看書的孩子越來越多。我們及時發現了這個情況,把起牀後的遊戲時間改成了閲讀時光。每天下午,陽光灑落在孩子們可愛的身影上,大家抱着心愛的圖書,像面對寶貝一樣認真、仔細地指着、看着,還會悄悄交流自己發現了什麼。

其中一本書裏神奇的地下世界被一個孩子發現了,孩子還讓老師也和他一起抱着書仔細看:紅包管道輸送電線、紫色管道輸送電話線、黃色管道輸送煤氣、黑色管道輸送寬帶光纜線、深紅色管道輸送電視的電纜線……孩子當起了老師的引路人!

一天,浩宇拿着《揭祕大腦))對我説:“劉老師,我今天上午就用這兒來着!”他正在看大腦各個反應區的圖,指着負責運動的區域對老師肯定地説:“我今天上午在外邊玩的時候,這兒就指揮我了!”我真為孩子對書的興趣和把書裏內容轉化為自己理解的有趣的聯繫而驚喜!

實驗班的小朋友在書中發現了和自己生活、遊戲、學習有關係、有幫助的事,更加喜歡看書了!我也很會烘托氣氛:“哎呀,老師得給小朋友梳頭,不然,也像你們一樣,抱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坐在陽光下、靜靜地看書,多幸福啊!”愛看書、愛護書的習慣漸漸養成了,每天送書時,小朋友們都特別不捨得,把書緊緊抱在胸前,小心地把它送回原處,記住它的號碼和對應的位置,明天還來看……

一年之計在於春

一日生活做到自由、自主,一段時間、一個週期、一個季節呢?

春天是個萬物復甦的季節,也是為一年打下基礎、做出計劃的時候。因此,實驗班的四位老師一起制訂了各自的健身和工作計劃、並把計劃張貼在牆上,以督促自己能按照計劃完成。

老師的計劃裏有一項特別流行的健身內容就是平板支撐。老師之間相互學習着、比拼着,孩子們自然而然地給老師們計數,宣佈哪位老師獲勝。最後的結果是,劉老師堅持的時間最短,只有一分鐘,孫老師和班老師能稍微長一點,最厲害的是訾老師,能堅持5分鐘呢!老師們的比賽也激發了孩子們的模仿興趣,開始是老師做時孩子們趴在旁邊跟着做,後來孩子們向最厲害的訾老師發起了挑戰。班上的柯宇小朋友居然超過了訾老師!很多小朋友在柯宇的帶動下也對平板支撐產生了興趣,也有孩子制定了自己的健身計劃和遊戲計劃。就這樣,老師的“春季計劃”影響了孩子們的生活。

老師立刻鼓勵孩子,定一個自己的週末計劃吧。孩子們説得非常有趣:有的説要上課,有的説看爺爺奶奶,有的説要和好朋友去踢足球,有的説要和媽媽去看一部新電影,有的説要約小區裏的朋友去比賽騎自行車……一個個有趣的週末計劃誕生了。老師請孩子們畫出計劃,並鼓勵大家一定要執行,還要在週一拿來自己實施計劃的照片,向大家展現自己的執行能力。

菲菲小朋友的計劃是和媽媽一起去看電影。她帶來了電影票根,和她的計劃貼在一起!

浩然小朋友的計劃是早起早睡不遲到。星期一,他來園是第一名,計劃實現了!

慢慢地,孩子們已經不侷限於完成老師建議的計劃內容。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計劃,並努力地去完成計劃,並想出了用收集照片、門票、電影票、打對鈎的方式記錄自己的完成情況。

從制定一個遊戲計劃開始到自己的週末計劃,再到自己的“五一”計劃,孩子們徹底從“老師讓我幹什麼”過渡到“我想幹什麼了”。到了最後,老師們由於各種原因並沒有完成自己的春季計劃,可是,孩子們卻依然興致勃勃地按照自己的計劃行動着。

就這樣,我們的生活環節、白紙黑字的表格裏面規定的作息安排等都隨着孩子的興趣而自然改變。只要是對孩子的健康、發展有益處的,一切都可以做出調整。也許,在幼兒園的每一天,過得好、玩得好,都是我們起碼要讓孩子能夠體會到的。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4

我們班是個混齡班,“愛與幫助”是我們的生活主題。玉玉年齡不大,個頭卻不小,在班裏表現得比較要強。一天,我組織的活動馬上要開始了,只見玉玉硬拉住佳佳坐在她的身邊,佳佳不願意,但玉玉就是不鬆手。最後佳佳哭了,我走過去示意玉玉鬆手:“別人不願意和你做朋友,你就不能硬拉人家,現在佳佳哭了,以後更不願意和你做朋友了。”因為急着組織活動,我沒有多説什麼。事情就這樣過去了,沒想到接下來的幾天裏,玉玉又發生了幾次類似的情況。

一天午睡前,孩子們在脱外套,我看見玉玉在抱偉偉,眼看兩個人馬上都要摔倒了,我急步跑過去一把拉住他們,着急地對玉玉説:“馬上要睡覺了,你抱他幹嗎?差點摔倒,多危險!”玉玉委屈地説:“偉偉個子太小了,上牀有點困難,我想抱他上去。”聽到玉玉的話,我的內心頓時變得不安起來,原來玉玉是想幫助偉偉,可我卻粗暴地批評了她。她的心裏一定很委屈。我慢慢地蹲下來拉住玉玉的手,輕輕地對她説:“對不起,老師錯怪你了,謝謝你幫助小朋友!你幫助弟弟是對的,可是你抱不動弟弟,這樣你們都會摔倒,以後要小心。”聽了我的話,玉玉點點頭沒説什麼。我突然想到最近我班出現的問題好像有許多和幫助人有關:宇宇和龍龍搶着幫小朋友端水果,結果水果撒了一地;誠誠和欣欣搶着幫老師搬椅子,結果欣欣摔倒了;琦琦不想讓潤潤幫忙,抬手在潤潤的臉上抓了一把。我想問題在我們身上,是我們從來沒引導孩子懂得怎樣的幫助才是真正的幫助、才是別人需要的。

於是,我們組織孩子們討論“怎樣幫助人”,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説開了。這個説“我幫弟弟穿鞋”,那個説“我幫妹妹搬椅子”……孩子們都是熱心腸,特別愛關心身邊的人。接着我又問:“如果別人不願意你幫助,怎麼辦?”孩子們又討論開了,有的説“那就不幫助他”,有的説“不同意也要幫,因為他需要幫助”,也有的説“要徵得別人的同意”……最後我們總結了幾條:幫助別人時,先要徵得別人的同意,要尊重別人;要看自己的能力,如果自己沒辦法幫忙,就去找其他人幫助,要懂得保護自己;哥哥姐姐可以一塊兒幫助弟弟妹妹,要做一個熱心幫助別人的孩子,每個人都會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雖然我們有時無法事先了解孩子某種行為的用意,但我們要相信孩子是善良的、純潔的,這樣的觀念會在無意中影響和改變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和行為,引導孩子朝着積極的方向發展。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幫助幼兒在活動中瞭解社會角色

班裏的足療部是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的區域。最近我們在這個區域又添了一些新材料,各種瓶瓶罐罐,並做上記號,用來代表各種足浴材料,如:牛奶、精油、姜花等等。孩子們看到了新材料就更感興趣了,紛紛要求去足療部。

可是活動開始以後,我發現原來足療部的“足浴師”們都會非常認真仔細地為“顧客們”服務,可添了新材料以後,“足浴師”們的興趣都轉移到那些瓶瓶罐罐上去了。即使有“顧客”坐着等“足浴師”來服務,他們也會不由自主地去擺弄那些瓶瓶罐罐。於是我趁機挑了個空位坐下,並對“足浴師”説:“我要牛奶足浴。”估計因為顧客是我,“足浴師”很快地拿好材料過來為我提供服務了。我立刻表揚了他:“你可真像一位真正的足浴師,這麼熱情地接待客人,看見我來了你馬上就來為我服務了,我下次還來你這裏。”這時,旁邊的“足浴師”聽見了馬上也拿了材料過來為另一位顧客服務起來。接下來的活動中,幾乎只要有顧客光顧足療部,“足浴師”總會熱情地接待“顧客”,為他們服務,可像一位真正的“足浴師”了。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China,我愛你

中國的英文名字叫china,意思就是陶瓷,説起陶瓷,人們就會想到中國。既然我們是中國人,既然幼兒園裏的小朋友是祖國未來的希望,何不讓這些孩子接觸它呢?於是幼兒園在幾年前就開設了特色課程——陶藝。對幼兒陶藝而言,每個孩子都是玩泥高手,一批批的孩子在學習陶藝的過程中都獲益良多。

快樂

老師説:“今天,我們要去陶藝……”話音未落,孩子們拍着雙手連忙叫好。老師問:“為什麼這麼高興?”孩子説:“因為又可以去做陶泥了呀!”一邊説還一邊傻傻地笑着。玩泥巴是孩子最開心的一件事。在每一個孩子的眼裏,世上的萬物只分為好玩與不好玩,而陶藝無疑屬於好玩的行列。每當孩子們來到寬敞的陶藝室,通過隨意地揉捏、用力地敲打、自由地組合創作了一件件作品之後,他們所享受到的快樂不正是他們所盼望擁有的嗎?

自信

當孩子發現自己不會製作的時候,嚷嚷着説:“老師老師,我不會。”老師會親切地告訴他:“你行的,試試看吧!”當孩子在製作過程中遇到了不小的麻煩、需要老師幫忙時,老師會主動地伸出大手。當孩子完成作品時,不管是粗糙還是精細,老師都會對着所有孩子大聲地説:“你們看,他的作品完成得真不錯!”學陶藝是手、眼、腦協調互動的過程,不僅可以開發幼兒的智力,還可以發展他們的感知力、觀察力和創造力,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陶土是不定型的粘土精靈,任憑孩子怎麼捏、揉都會是一件很有特色的作品,而孩子想象力越是豐富,出現的作品就越是充滿童趣的美。當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完成後,一定會對自己更有信心。

温馨

老師:“明天,我們將開展親子陶藝製作比賽。”孩子們開始議論紛紛。老師:“記住,先和爸爸媽媽商量製作什麼,明天才不會手忙腳亂哦。”

第二天,陶藝室裏擠滿了大人與小孩,在大手與小手的共同努力下,豐富多彩的陶藝作品出爐啦!

大人們揣着兒時的夢想與孩子一起製作一件陶藝作品的過程是美妙的,而跟孩子共同動手的過程又是親切的、温馨的。這對親子關係的促進起着重要的作用。想到陶就會從心裏微笑出來,還會想到莫名其妙的聯想:樂陶陶、淘氣、桃花、逃之夭夭……都是些可愛的字眼兒,叫人喜歡,我想古人一定也有同樣的體會,才會把tao發音的字都造得如此機靈有趣。手指深陷在陶土裏,沉浸在陶的世界,享受着陶的感覺,不禁感歎:China,我愛你!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多觀察 真幫助

小迎在我班屬於小年齡孩子,運動能力較弱,經常不參加體育活動。我們一直鼓勵他,他總是説:“我不想玩,我看着他們玩。”但從他看同伴活動時羨慕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還是想參與運動的,只是有些害怕。

今天,我帶着孩子們玩大型玩具——蜂巢。孩子們鑽來鑽去的,玩得很開心。有幾個孩子還邊玩邊説“這個是我的家,紅色的”,“這個是我的家,綠色的”……這時,我觀察到小迎眼睛發亮,直直地盯着正在活動的同伴。我想,他已經有了想參加活動的意願了。於是,我走過去對他説:“小迎,你也想玩嗎?”他説:“是的,我也想爬上去。”聽到他這樣説,我開心極了,隨即説:“那快爬上去呀。”他的手剛剛搭上玩具,馬上説:“太危險了,我不敢。”看到他恐懼和無助的表情,我鼓勵他説:“不危險的,如果危險的話,老師就不會讓小朋友們玩了,而且老師就站在你身邊保護你。”説着,我就手把手地教他手腳如何配合,告訴他最關鍵的是手要抓緊。我還對他説:“先爬到第一格試試看,老師就在你身後保護你。”他轉身看到我真的站在他身後,似乎不那麼害怕了,就小心翼翼地把手搭了上去,按照我教他的方法,終於爬上了第一格。我馬上對他説:“老師的話沒錯吧,你順利地爬上來了。”他開心地笑了。我便趁熱打鐵,接着跟他説:“你再試試,一定可以爬到第二格。”大概是受到剛才成功的鼓舞,他真的嘗試着爬上了第二格。這時,他卻説:“你把我抱下來吧,我不玩了。”我想,小迎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不錯了,就沒再勉強他。我便説:“你自己下來吧,你可以的。”他説:“不行,太危險了,你抱我下來吧。”我沒有抱他下來,只是用一隻手扶着他,在我的幫助下,他迅速地爬了下來,然後笑嘻嘻地對我説:“下次我還玩。”在上述案例中,我通過多觀察,瞭解到小迎其實是有參加體育活動的意願的,只是因為膽小、依賴性強而不敢嘗試。在繼續觀察中,我找到了契機,為他提供了幫助,讓他克服了膽怯的心理,願意嘗試,最終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小迎的一句“下次我還玩”已經讓我們看到了他的進步。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幫助孩子做真實的自己

剛上幼兒園的多多比較內向、敏感,每天都會哭鬧。今天是爸爸送多多來園的,多多又照常拉着爸爸的手哭了起來,爸爸卻打了一下多多的手,大聲地説:“都多大的孩子了還哭,一點都不乖,有什麼好哭的,不許哭!”

這樣的場景我們並不少見。孩子在生活中會遇到各種不同的情形,自然而然會有不同的感受。比如,自己的物品被同伴拿走了,他們會生氣;心愛的玩具丟了,他們會傷心;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他們會害怕。然而很多成人無法接納孩子的這些情緒表達,認為這樣是不乖的表現,有些成人甚至禁止孩子表達負面情緒。殊不知,如果孩子的負面情緒長期找不到宣泄的渠道及解決的辦法,他們的負面情緒就會演變成負面行為,使孩子成為不敢面對自己、沒有自我、甚至心理不健康的人。因此,幫助孩子做真實的自己,即讓孩子瞭解自己的真實感受,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接受真實的自己,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記得繪本《怎麼會這樣》中的小女孩因為失去了心愛之物,便雙眉緊鎖,滿面愁容,氣急敗壞地向人羣走去,她對着草地上、遊船裏的人們一遍遍地大聲喊道:“怎麼會這樣?”然而幸運的`是,她遇到了一羣友善又智慧的朋友,他們不僅接納了她的消極情緒,還幫她解決了問題。故事以懷念和眼淚開始,以擁抱和歡樂結束。繪本《生氣湯》中的媽媽更是鼓勵孩子盡情宣泄自己的情緒,使孩子感到放鬆和幸福。

通過閲讀相關的心理學及教育學書刊後,我們認識到,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我們首先要接受他們的感受,接納他們的情緒。比如,我們可以用“寶貝,你好像很生氣”“這一定讓你很失望”“心愛的小鳥突然不見了,你肯定很難過”等這些肯定孩子情緒的話語,來取代“你就知道生氣”“別為這種小事難過了”“不就是死了只小鳥嗎,有什麼好難過的”等這些讓孩子難過的話語。然後,我們要幫助他們找到一個合理的宣泄情緒的渠道,如,鼓勵孩子去開拓視野、廣交朋友,教會他們如何與人交往,如何應對困難,等等,讓孩子內心強大起來。當然,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以“真”作為自己的做人之本,展現給孩子真實的自我,這樣才能讓孩子成為自信、勇敢、坦然的“真孩子”,而不是失去自我、擔驚受怕的“乖孩子”。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遊戲,幫助幼兒積累多種經驗

説到角色遊戲,很多人都覺得它能滿足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的積極情緒,還能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其實,角色遊戲中還藴涵着大量的教育契機,能幫助幼兒獲得各種經驗。娃娃家只有兩個男孩,一個在擺弄鍋碗瓢盆,一個跪在地上玩球。“醫院”裏的“醫生”來敲門:“爸爸,等會兒帶你的孩子來醫院檢查身體哦!”一個男孩頭也不回地回答:“我家沒孩子,我家只有我和一條狗!”好吧,原來那跪在地上的是一隻“小狗”哦……

第二天,科科不願再當“小狗”,他説:“做小狗,總是跪在地上,一點也不好玩,膝蓋都疼了!”這是幼兒在遊戲中獲得的經驗嗎?遊戲就是能給幼兒帶來如此豐富的感性體驗。為了能玩得更開心,幼兒會更積極地參加遊戲活動。家長和孩子們星期天一起去參觀昆蟲館,昆蟲館中最吸引孩子的是那台會説話、能回答問題和玩遊戲的多媒體電腦。回到幼兒園,孩子們玩起了“昆蟲館”的遊戲,他們也想要造一台“多媒體電腦”。大家用一個大大的紙板箱製作“電腦”,還在“電腦”上安裝了一個大大的顯示屏,顯示屏上有數字,還有紅藍開關按鈕。孩子們説使用電腦時必須先按紅色按鈕,這樣機器才能正常運作,而使用完機器必須按藍色按鈕關機。怎麼讓這台機器能講話呢?這可是個難題,不過男孩子們還是想出瞭解決問題的辦法。瞧,一個孩子躲進了紙板箱,前來使用電腦的孩子按對顯示屏上的數字,紙板箱裏的那個孩子就模仿機器人的聲音告訴他這個數字所對應的有關昆蟲的知識。躲在紙板箱裏的孩子會對按動按鈕的夥伴説:“你按的是5號圖片,這張圖片介紹的是螢火蟲,螢火蟲的屁股後面會發光,如果晚上你在黑夜裏走路怕黑的話,捉幾隻螢火蟲裝在玻璃瓶裏就像拿着手電筒一樣,亮亮的,就不害怕了。”

大衞最喜歡玩這台“昆蟲電腦”,他喜歡鑽進紙板箱,模仿機器人發出那緩慢的、低沉的聲音,他也喜歡向夥伴們介紹自己知道的一些關於昆蟲的零星知識。這天,他又躲進了紙板箱,等待着夥伴們來遊戲。娃娃家的大姐姐丫丫來到“電腦”前,大衞看着丫丫走近“電腦”十分高興,他從紙板箱後面探出腦袋對丫丫説:“你按數字,我告訴你昆蟲的知識。不過,你不要按8號,8號的內容我不知道,你按9號吧,9號的內容我知道。”丫丫毫不介意,她快樂地按了9號按鈕,心滿意足地聽着大衞介紹蟬……

終於有一次,大衞碰到了一個不依不饒的小夥伴,他執意要按8號,不然就報告老師“這台電腦出故障了”。大衞沒轍,他伸出腦袋嘟着嘴哀求道:“這台電腦沒出故障,我明天會告訴你的!”在以後的日子裏,大衞把機器上十個數字所對應的昆蟲都研究了個遍,他終於可以“趾高氣揚”地成為一台“本領特棒”的電腦了!

在教師眼裏,大衞真的超可愛,他預先告訴夥伴“千萬不要按8號”,説明他清楚自己的“軟肋”。然而這樣的遊戲讓大衞獲得新經驗:原來,與有些人合作簡單明瞭,即使要求對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能獲得體諒;而與另一些人合作卻不那麼容易,面對不依不饒的夥伴,解決問題才是“硬道理”。

分析大衞的轉變,很明顯,遊戲激發了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敦促大衞自發地走進那些未知的領域。據説,大衞還在爸爸媽媽的支持下新買了一本《昆蟲世界》,主動學習了好多種昆蟲的知識,他終於能夠遊刃有餘地應對所有夥伴的問題,成為了一台受人歡迎的、問不倒的“電腦”……

有人説“親身經歷,能收穫直接體驗”;還有人説“學自己想學的,這樣的過程最有效”—其實,遊戲就給了幼兒這樣的過程,自編、自導、自演的眾多情節中,有成功、滿足的體驗,也不乏失敗、沮喪的經歷,這些都是寶貴的經驗;而很多時候,為了能玩得更帶勁兒,幼兒會自發面對問題、自覺開展學習,他們自主開動腦筋解決問題,顯示出無窮的學習潛力。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5

一、表揚時機的掌握

教師的表揚可以説貫穿在幼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表揚無處不有、無時不有。但是表揚不是簡單地對好的行為的肯定,表揚也需要掌握時機。

你需要孩子們做到什麼,你會在孩子中尋找一種好的行為表現,然後對它進行表揚。因為孩子易模仿,經表揚之後,其他孩子馬上會模仿該行為。這樣老師對孩子提出的行為要求無需語言,就不言而喻了。

1、前瞻性表揚——為孩子的行為樹立榜樣

2、過程性表揚——為孩子的行為提供推力

3、總結性表揚——為孩子的行為找到歸宿

二、表揚場合的選擇

1、在集體中進行表揚

2、在具體的場景中進行表揚

三、表揚方法的運用

1、表揚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

2、個別性表揚與綜合性表揚相結合

總之,表揚在幼兒園的教育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表揚如同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一盞“導航燈”,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正確地運用表揚的策略,能夠使我們的教育更加輕鬆,更加有效,同時也將更好地發揮它在幼兒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6

今天孩子們的早點是豆漿和麪包。麪包被一個小塑料袋包着,兩邊有鋸齒,只要用手對着一用力,就能撕開。但孩子們都跑到我跟前:老師你給我撕開;老師,我弄不開;有的內向的孩子乾脆自己抱着麪包哭。

這次我沒有像平時一樣一個一個幫孩子撕開袋子,而是鼓勵孩子們:"大家都有一雙能幹的小手,今天咱們就用這雙能幹的小手來自己撕麪包袋子好嗎?"孩子們聽了半信半疑,老師:"怎麼撕呀?""你想什麼辦法都行,只要撕開了,你就是最棒的'寶貝!"這下孩子們來勁了,有的用手撕,有的用嘴咬,還有的象磕雞蛋皮一樣在桌上磕。過了一會,有幾個孩子把麪包袋撕開了;十分鐘以後,有一半的孩子都在津津有味的吃着麪包,還有幾個孩子將袋子弄了個小口,把麪包揉碎了一點一點吃。

個別實在撕不開幼兒,我沒有幫他們,而是讓旁邊會撕的幼兒幫助他們。結果跟往常不一樣,今天孩子們都迅速的吃完了麪包,沒有一個説吃不上或者不喜歡吃的。本來我讓孩子自己打開面包,是為了鍛鍊他們的自理能力,沒想到,孩子們自己動手後卻還能讓親自體會到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開心享受這份成功的喜悦,這比老師幫忙更有意義。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7

上中班以後,為了進一步鍛鍊幼兒的勞動能力,培養他們的責任感,我們經常邀請孩子為集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整理器械箱,分發點心和碗筷,整理牀鋪,等等。每天午飯後的散步時間,我們會請兩三位孩子留在活動室裏,幫着拎拎桶、掛掛毛巾什麼的,不少孩子總是積極響應。於是,我們便輪流邀請一些主動請纓的孩子,分配適當的勞動任務,讓他們學習簡單的勞動技能。在與教師一起勞動的過程中,這些孩子變得越來越能幹,也樂於與教師交流。可是一段時間後我們發現,踴躍參加勞動的總是那些活潑、動手能力較強、平常願意和教師交流的孩子,那些比較內向、做事較慢或平素就貪玩的孩子幾乎從不舉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孩子的性格因素外,還與我們的選擇習慣有關。剛開始,由於我們擔心孩子能力不足,所以邀請的'都是一貫比較能幹的孩子,他們在不斷的參與和我們的肯定中獲得了成功與自信,因而表現更加積極。那些能力較弱的孩子原本就自信心不足,加上教師沒有邀請他們,他們自然而然就置身事外,漸漸喪失了主動性。而那些調皮的孩子只想着遠離教師的視線嬉鬧,對勞動自然不感興趣。那麼,有什麼辦法讓所有孩子都積極投身到為集體服務的活動中呢?我們的策略是:

1.把勞動作為獎勵內容

中班幼兒已有一定的競爭意識,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讚揚,願意在集體中承擔一定的任務,表現自己的能力。我們將參加勞動作為對錶現好的孩子的一種獎勵措施,有效激發了孩子的內在動力。

一次午餐後,我們對孩子半天的表現作了一個簡單的總結,對有進步的孩子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表揚,然後提出要求:“因為你們表現很棒,所以老師請你們來幫忙。你們願意嗎?”受到邀請的孩子自然開心不已,看到周圍羨慕的眼光,自豪感油然而生。後來,隨着參與勞動的人越來越多,我不得不制定值日表,安排孩子輪流參加勞動。

2.讓勞動富有遊戲性

在教師心目中,參與勞動是一種鍛鍊。而在孩子眼裏,勞動可能更多的是一種遊戲,他們享受這種和教師一起把活動室整理乾淨、充分顯示自己能力的感覺,享受水流衝在抹布上、拖把在地面遊走的過程。如果這種“遊戲”更具趣味性.那麼它就會更具吸引力。所以,我們和孩子一起給每一種勞動內容都取了一個有趣的名字,例如,將擦桌子叫作“給桌子洗臉”,將拖地當成“給地板撓癢癢”,將掛毛巾變成“數數比賽”……孩子們沉浸在遊戲情境中,勞動也變得格外快樂。就連那些原本調皮的孩子也願意參與其中。

3.降低工作難度

對大多數孩子來説,如果教師要求過高,勞動強度太大,他們會很容易對勞動失去興趣。所以,我們每次都降低勞動要求,詳細講解勞動技能和方法。比如:有米粒和湯漬的桌子,孩子往往是擦不乾淨的,於是我們教師先用清潔劑擦洗一遍,然後要求孩子兩人一組面對面站在桌子兩邊,將擰乾的乾淨抹布攤鋪在桌面上左右移動,每人負責自己面前的一半,從這頭擦到那頭,然後再沿桌子四周擦一遍。這樣孩子會產生勝任感,並通過自己的行動體驗到挑戰自我的快樂,不僅勞動技能有所提高,參與勞動的熱情也更高了。

4.促進合作與交流

合作勞動總是更有樂趣。於是,我們鼓勵幼兒兩三人一組,共同完成勞動任務。孩子有時會分工協作,有時會相互競賽,有時會相互提醒和糾正,當然偶爾也會調皮玩鬧,但都體驗到了勞動的快樂,也逐漸習慣了合作這一重要的勞動形式。午後散步時,是活動室裏一天中最清靜的時候,此時我們可以邊勞動邊和孩子聊聊天。在這種非正式、平等的交流中,即便是性格內向的孩子也願意敞開心扉,積極迴應。

曾看到一篇報道,説國外有一些高校明確表示拒絕接收中國獨生子女入學,原因是這些孩子自理能力差,缺乏獨立生活能力。所以,我們應該從娃娃開始,讓孩子愛勞動、會勞動、有機會勞動,真正成為“腦子指揮雙手、雙手鍛鍊腦子的手腦健全的人”。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8

常規培養——我喜歡你

幼兒園裏,小朋友們玩玩具,總會有人把玩具亂扔一地。一次,梓越在玩玩具時,把玩具扔了一地,我過去告訴他:請你把玩具放到筐裏,我喜歡你。”孩子聽了“我喜歡你”這樣的話語,往往會當成是表揚。果然,他一回家就告訴了他媽媽“老師今天表揚我了,説我是個好孩子。”

其實孩子常常因為認識不足和理解不當產生心理錯覺,用想象的.情節代替記憶中不確切的部分,也就會發生這種現象。針對這種情況,我通常採用隨機教育,讓梓越和其他小朋友明白,究竟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自己應該怎麼做。

現在,孩子們玩玩具都知道了,不玩的玩具放筐裏,不亂扔。如果誰扔了,小朋友還會去提醒亂扔的小朋友“亂扔玩具,不是好孩子。”

瞧瞧,多懂事的孩子們哪!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9

剛剛入園的孩子被老師帶進了圖書館,大家散坐在地毯上,接受人生第一課。老師的背後是一排排擺滿了書的書架。“孩子們,我來給大家講個故事好不好?”“好!”老師從身後的書架上抽出一本書,講了一個童話故事。老師講完故事後對孩子們説:“孩子們,這個故事就在這本書中,這本書是一個作家寫的。你們長大了,也一樣能寫這樣的書。”老師停頓了一下,問:“有哪位小朋友也能來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呢?”一位小朋友馬上站起身講起來:“我有一個爸爸,還有一個媽媽,還有……”稚嫩的童聲在室內迴盪。老師用一張上好的紙,很認真地把這位小朋友講的“故事”記錄下來。“下面,我請一位小朋友來為這個‘故事’配個插圖。”一位小朋友主動站了起來,走上前,在紙上畫了一個“爸爸”,一個“媽媽”,又畫了一個“我”。老師認真地伸出雙手把它接了過來,附在剛才記錄的“故事”的後面,然後取出一張精美的封皮紙,把它們裝訂在了一起。老師在封面上寫上了作者和插圖者的姓名,並寫上“出版日期”。最後,老師把這本“書”高高舉起:“大家瞧,這是兩位小朋友‘寫’的第一本書。孩子們,你們看到了,寫書並不難。雖説你們現在年齡還小,只能‘寫’這樣的'小書,但我相信等你們長大了,學會很多知識以後一定能寫出大書,成為偉大的作家。”

其實,簡單也是教育藝術。這節“作文課”因其“簡單”,才格外富有感染力,讓孩子初次品嚐就喜歡上了學習。我以為,越是高超的教育藝術越是簡單的。無論是活動氣氛的營造,還是具體過程的展開,抑或材料的準備,都毋需刻意,簡單才顯自然。這其中,關鍵在於教師要能巧妙、合理地利用“簡易的環境”,讓教育在這“純淨如水”的滋潤中獲得效果。

活動過程的簡單,一是行動的“簡約”,教師“惜言如金”“惜力似銀”,只在必須説和必須做的時候才給予必要的幫助。教師要充分提供機會、平台,鼓勵孩子動口動手,不要怕孩子説得不流利,做得不準確。二是程序的“簡約”,環節應“格外清晰”,轉折少一些,節奏緩一些,以照顧到孩子的差異,充分展示教學過程的細膩和精緻,讓每個孩子都尋找到自己喜歡的“美味”。

此外,對於成功的體驗也應是簡樸的。一是讓參與者成為成功者,就像本案例,聽故事的、講故事的、畫插圖的,每一個孩子都可以獲取不同程度的成功。二是讓努力者成為成功者,讓努力者多一些體驗、多一些收穫。

簡單也是好的教育。與其讓過於花哨的形式、過於繁瑣的過程、過於迷茫的模式捆綁住孩子,不如充分利用好身邊的“簡單資源”,讓教育呈現出美好、温馨的形象,煥發出迷人的光彩。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0

幼兒園門口哭泣的爸爸

金秋9月,迎來了新入園的小班的寶寶們。

在孩子們來園的第三天,我像往常一樣,早早來到幼兒園門口,迎接每一個孩子。當我把帥帥從爸爸懷中抱過來時,帥帥大聲喊着:“我不要上幼兒園,我不想上幼兒園!”爸爸的服角這時也濕潤了……我把帥帥抱回班,安撫好情緒後,繼續迎接來園的孩子。這時,我發現在幼兒園門口的樹叢中,有一個高大的身影,眼裏充滿了淚水,望向幼兒園大門,那正是帥帥的爸爸。

晚上一到接孩子的時間,帥帥爸爸站在家長隊伍的最前面,第一個把帥帥接走了。當我一一給圍上來的家長們反饋孩子的情況後,已經是6點多了,剛想轉身回班,突然聽到帥帥的聲音:“甄老師,我喜歡你!”循着帥帥的聲音望過去,帥帥正在和媽媽一起玩耍,爸爸走到了我的身邊,説:“甄老師,已經3天了,每天早上送兒子來幼兒園實在太痛苦了,他每天都哭着不願意來。昨天晚上我問了他為什麼不喜歡來幼兒園,他就説因為幼兒園裏沒有媽媽,我問他喜不喜歡幼兒園,他説喜歡,因為喜歡甄老師……”還沒等我回答,帥帥爸爸繼續説:“甄老師,您知道麼?他媽媽好不容易懷孕生了兒子,而且為了兒子已經辭職全職在家帶孩子了,我們真的受不了孩子有一丁點兒委屈,看着他哭,我們心裏特別難受,他哭着説不想來,我這一天什麼都幹不下去,就盼着您發微信,盼着您給我們發孩子的照片……”就這樣,帥帥爸爸反反覆覆説了半個小時,我也針對帥帥爸爸的擔心給予了細心、細緻的解答,帥帥爸爸説:“可能是我和他媽媽的分離焦慮太嚴重了。”

“分離焦慮期”是小班幼兒入園時必然經歷的一段時期,是孩子離開熟悉的家人時出現的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我們嘗試多種方法幫助孩子們緩解分離焦慮,例如,通過家訪走進孩子們熟悉的家中陪伴幼兒一起玩耍,讓孩子們儘快熟悉老師;開展豐富多彩的預入園活動,使幼兒在熟悉老師的基礎上熟悉幼兒園的環境,熟悉同伴,等等。近年來,80後家長增多,自己是獨生子女,孩子也多是獨生子女,所以對於孩子的呵護、關愛尤為明顯,家長對於孩子的依賴也更加深刻,入園焦慮情況越發嚴重。很多家長送孩子來園時,孩子在班裏哭,家長在門口流淚,不斷地囑咐老師要多關注孩子的一切,逗留在幼兒園門口不願離開,一天坐立難安,度日如年,不思飯菜……家長同樣面臨“情感斷乳”的心理衝擊,他們擔心孩子不適應幼兒園生活常規,擔心孩子自理能力弱,老師照顧不好自己的孩子。這些現象在師帥爸爸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對帥帥爸爸的這種情況,我採取了以下措施。

措施一:每天預約談話

在和帥帥爸第一次溝通後,我發現帥帥父母的分離焦慮比孩子更加嚴重。每天早上,帥帥爸都要不停地和帥帥講道理,一直到幼兒園門口;當我們抱起帥帥的時侯,帥帥已經鬆手找我抱,可帥帥爸的手依然還在兒子的身上,不捨得鬆開。在帥爸向我訴説了他的`心情後,我和帥爸約好,每天晚上我都會和帥爸進行溝通,細緻地反饋帥帥在園一天的情況,帥帥爸爸對於此項舉措非常開心。

一週很快就過去了,帥帥早上來園的時候,牴觸情緒好了很多,能夠主動找老師抱着入園,但是帥帥爸爸的情緒絲毫沒有緩解,早上剛把孩子送到我手中就説:“甄老師,別忘了晚上的預約談話啊!”

到了和帥師爸爸約談的時間。“甄老師,帥帥怎麼樣?早上進去後哭沒哭?中午吃飯怎麼樣?吃沒吃?上午哭沒哭?有沒有跟着老師一起做遊戲?”沒等我説話,帥爸一連串的問題向我襲來!“帥帥一進幼兒園門就不哭了,今天上午玩得特別開心;早上吃了一個豆包,兩塊餅乾,喝了一碗牛奶;中午吃了一碗米飯、兩個丸子、一點白菜,喝了兩碗芙蓉湯……”帥爸迫不及待地打斷我:“中午睡覺了麼?玩兒得好不好……”等我一一解答完,半個小時過去了。我再次分析帥爸的情況,父母的分離焦慮比孩子還嚴重,而且很難自己度過這個焦慮期。於是,我和帥爸預約了第二次家訪,和家長在家中進行更加細緻的溝通。

措施二:“特殊”家訪

之所以稱為“特殊”的家訪,因為以往的家訪都是因為孩子,而本次的家訪是因為“家長”。帥帥爸媽都非常清楚如何度過分離焦慮期,也非常明白應該怎樣配合老師,只是自身的焦慮太嚴重,以至於身陷其中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在家訪過程中,我們主動向家長説了我們瞭解的帥帥:平時都是媽媽陪伴;最喜歡吃麪條、包子、雞腿,不太喜歡吃蘑菇、油麥菜;語言表達能力強,敍事清楚,最喜歡的繪本是《好餓的小蛇》,而且能夠完整地把故事講下來;能夠很清楚地表達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喜歡和同伴一起玩耍,社交能力較強;最喜歡奧特曼和汽車……當我們把這些內容説給帥帥爸媽聽的時候,他們邊聽邊點頭,帥帥爸説:“甄老師,沒想到僅僅一週時間,您居然這麼瞭解我兒子,我真的是有點兒瞎擔心!”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和帥帥爸媽溝通後,我還和帥帥一起玩耍、唱歌、畫畫,帥帥爸爸看到兒子如此喜愛老師,頓時放心了許多。

措施三:大班家長現身説法

至此,帥帥爸媽稍微寬心了些。但是,帥爸是所有家長們的縮影。為了幫助家長們順利度過此階段,我們請來了大班的三名家長現身説法,分別講述自己孩子入園時的真實表現和自己的解決辦法,用自身的經歷幫助新生家長們用正確的心態對待幼兒的分離焦慮。

其中一位家長分享了“臨走前給孩子裝十個吻”的方法,用來解決孩子的分離焦慮,並建議家長不要把焦慮、不放心的情緒展現或傳遞給孩子;還有一位家長分享了她當時記錄孩子每天入園情況的日誌,幫助新家長了解孩子入園適應的過程以及作為家長心態的轉變;另一位家長提出:“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同樣也是幫助幼兒緩解分離焦慮的好方法。”在會上,新老家長進行了互動,老家長們知無不言、事無鉅細地解答着新家長們的疑問和顧慮,着重介紹了新家長們最關心的園所伙食情況,幼兒間出現交往問題時家長的心態和解決方法,及如何配合班級教師開展好育兒工作等。

座談會後,新小班家長紛紛發來信息表達感謝,家長們一致認為:相信孩子,相信老師,同時自己也要講究方式方法,要放心放手,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幫助孩子們愛上幼兒園。帥帥爸爸在兩天後又找到了我,説:“甄老師,我發現了,不是孩子離不開我們,是我們離不開孩子,當我們不再那麼焦慮的時候,我兒子真的沒事兒了,現在每天都能高高興興地來幼兒園了,真的太謝謝你了。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1

20xx,做孩子永遠的鏡子

中班活動區“小醫院”,“小護士”筱筱忙得不亦樂乎,但是“小護士”卻把“藥品”弄得東倒西歪。我發現後多次提醒她要把藥品擺整齊,不知什麼原因擺放藥品的地方還是亂七八糟,我該怎麼辦呢?或許我可以換個方法試試。於是,我戴着“護士牌”來到藥品櫃,開始整理櫃子上的藥品,大聲説:“喲,藥品櫃這麼亂,要是病人來取藥,一點都不好找,我來把藥品整理一下,等會兒病人來取藥就方便了!”好像筱筱意識到了什麼,也加入我的行列,開始收拾整理“藥品”。

我以“同伴”“參與者”的身份介入,既可以開闊幼兒的思路,引導遊戲繼續開展;又可以規範幼兒的行為,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品質。雖然是一個小小的`、簡單的行為示範,卻涵蓋了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從自上而下的“指揮者”變成了“平等對話”的參與者,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孩子面前就要少説多做,以身作則,做孩子永遠的鏡子,這樣比做“指揮者”“馴獸師”來得有效!

教育猶如海上行船,必須按正確的航線行駛,否則,船越大越有觸礁沉沒的危險。雖然孩子小,但人與人之間的本性是一樣的,我們大人不喜歡聽嘮叨,小孩也是_樣,簡單的説教肯定達不到最好的效果。我們要做孩子的一面鏡子,如果想讓孩子做一個有責任心,有愛心的人。那麼你就要是一個有責任心、有愛心的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他們,孩子們會看、會學。

“鏡子”的作用不只是讓孩子來學,還要給孩子正確的指導。孩子尚小,很多時候做過的事情、説過的話是分辨不出對與錯的,他需要教師及時反饋,孩子們只有認識自己才能不斷進步。但他們通常只能依據他人的反饋來認識自己,這就需要我們對孩子的行為給予正確的判斷,當一面正其身姿的好鏡子。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2

一位教育家曾經説過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話:“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當年幼的孩子有點滴進步時,我們—定不要忘記誇獎他,這樣會給孩子增強自信心,讓孩子獲得成就感——這是在我剛工作的兩年裏給我觸動最大的一點。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孩子都不同程度地擁有八種智能,每個孩子的優勢智能是不同的,也就是説每個孩子學習方式的差異是由其優勢智能決定的。比如,有的孩子語言智能突出,有的孩子空間視覺智能突出,有的運動智能突出,所以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通過鼓勵、表揚、引導克服不足,盡力彌補他的短處。

剛接受我們班級時,我和搭班老師都很快注意到了這樣一個男孩子——不敢看着老師的眼睛説話;當老師一靠近他時他的全身就會緊張,特別是在學習新操的時候,老師糾正他的動作時他的身體硬到掰到掰不動的地步;從來不舉手回答問題;美術、音樂、語言等方面的能力都比其他幼兒發展的要慢一些……看到這樣的孩子,我們都很心疼。是什麼造成了現在的他,我們已無從去追究,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從現在開始給他新的教育,新的起點。於是,我們關注他的.一舉一動,希望捕捉到他的亮點和進步的地方,給他鼓勵,給他讚美,給他希望。當我們發現他在運動方面很出色時,就在全體孩子前面表揚他,並讓他做示範。當他在老師的引導下和老師打招呼的時候,我們會抹抹他的頭,給他一個讚許的微笑;當他在老師的要求下能簡單地回答老師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會給他鼓勵的掌聲以及一個小粘紙……在這些不同的讚許、鼓勵下,他漸漸大方起來,肌肉不再僵硬了,眼睛也敢正視老師了,這些進步就是簡簡單單的鼓勵與誇獎就能改變的。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育人就是教育他對未來的希望。”而我們給孩子希望的一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不斷的誇誇他們,鼓勵他們——好孩子是誇出來。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3

軻軻上小班不久,我們就發現他比較特別。

建構區裏,一會兒傳來哭聲,原來是軻軻搶了小朋友的玩具;一會兒“嘩啦啦”的聲音震耳欲聾,原來是軻軻把小朋友搭好的積木推倒了。在集體活動時,軻軻常常一邊插嘴一邊不停地用手去摸旁邊小朋友的頭或搖他們的椅子,影響小朋友活動。户外遊戲時,軻軻就像一頭力大無比的牛,把小朋友們圍起來的圓圈一會兒拽到這邊,一會兒拽到那邊,小朋友被他拽得東倒西歪。他則沉浸在其中,樂此不疲。

通過觀察,我們還發現軻軻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特別強。他不是不懂規則,有時他是故意為之。為什麼軻軻會故意做出一些讓老師頭痛的事呢?我主動和軻軻的.媽媽進行了溝通,從中瞭解到軻軻之前很乖,可慢慢長大後就經常做出一些調皮的事情來,爸爸媽媽開始也是跟孩子講道理,可是效果不明顯,慢慢地就演變成打罵軻軻了。可打罵並沒有讓軻軻“斯文”起來,相反,軻軻越來越調皮。

上幼兒園後,當軻軻做出一些調皮的事情時,教師也只是簡單地提醒他:“軻軻,不可以這樣!”有時教師還會以威脅的口氣説:“軻軻,再這樣,老師可要生氣了!”……這樣看來,軻軻的“故意調皮”與家長和教師的簡單而求速成的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關聯。軻軻是個好奇心、求知慾特別強的孩子。開始他並不是調皮,只是由於好奇心而不小心做了看似調皮的事,成人簡單又缺乏耐心的教育方式讓他無所適從。

讓我們試着走進軻軻的內心,站在他的角度揣測他的所思所想:

當積木“嘩啦啦”時——我只是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不小心推倒了積木,你們大聲批評我,弄得我好沒面子……

當在集體活動中插嘴時——我也想回答問題,可你總是不叫我,我只能大聲説出我的想法了……

當故意弄壞東西時——你們答應我要和我去玩的,現在又不去了,我很憤怒……

當大聲尖叫時——我很想和你們説説話,可你們總是説“忙忙忙”,不理我,除非我做出一些大動作才來理我……

當捱罵時——反正,我做什麼事情都是錯的,那就錯到底吧……

軻軻“故意調皮”的背後是家長和教師都太主觀了,沒能從孩子的角度去想問題。因此,要改變軻軻,首先要改變我們自己,我們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努力去了解孩子、讀懂孩子,要讓自己變得更理性,用發展的眼光、正確的方法去看待和引導他,促使他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4

一天,陰雨連綿過後,天空突然放晴,我讓孩子們畫雨後的春天。孩子們正在認真作畫,忽然活動室後面傳來吵鬧聲。我走了過去,只見幾個孩子正在取笑旭旭:“你見過天上有兩個太陽嗎?”“如果天上有兩個太陽,夏天怎麼辦?”“老師不是講過,古代有十個太陽被后羿射死九個,還剩一個嗎?”旭旭想説什麼卻又覺得百口莫辯,只是低着頭、撅着嘴。我向旭旭的作品望去,畫面上真的畫了兩個太陽:一大一小,大的雖只露了半張臉,卻能看見臉上的皺紋。顯得蒼老而又慈祥。而小太陽卻畫得天真、活潑。旭旭發現我在看他的畫,不知是怕我批評還是怕我修改,他馬上用雙手捂住畫面。要在以前,我真的會讓他擦掉一個太陽。可今天我沒有這麼做。我對孩子們説:“旭旭平時的想象就很豐富,今天他畫了兩個太陽,一定有他的道理。"然後,我蹲下身温和地對旭旭説:“這畫裏一定有一個好聽的故事吧?能給我們講講嗎?”旭旭立即直起腰,大膽地講述起來:“這個大太陽是媽媽,最近她生病了,所以我們一直沒見她上班。小太陽是她的孩子。他覺得自己長大了,應該替媽媽分擔工作了。這不,今天是太陽寶寶第一天上班,媽媽不放心,她在一邊偷偷地看着呢!”多麼生動、感人的故事啊!充滿了愛和責任。我激動得抱住旭旭説:“太陽寶寶真是個孝順的孩子!你畫得好,説得更好!”

這以後,我更加註重傾聽孩子,努力讀懂隱藏在孩子心靈深處的聲音。由此,我瞭解到了許多的“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妮妮大把大把地拋撒彩色積塑玩具,是想“下場五顏六色的雪”;濤濤拿走養在自然角的小蝌蚪,是打算“放回河裏,讓它長成會捉害蟲的小青蛙”;晨晨把太陽塗成綠色,是希望“太陽光不再刺傷人們的`眼睛”……

有人説,“傾聽花開的聲音,我們能讀懂花兒的心思;傾聽溪水的歌聲,我們能讀懂山林的呼吸;傾聽孩子的心聲,我們能走進孩子的心靈。”確實,傾聽孩子,我有了與以往不一樣的發現:孩子的“嘰嘰喳喳”是一種“真知灼見”;孩子的“胡亂塗畫”是一種“妙筆生花”;孩子的“手舞足蹈”是一份“怡然自得”;孩子的“搗亂破壞”是一種“敢於探索”……驀然回首——我也和孩子們一起成長着!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5

這幾天連續的陰雨把孩子們困在了教室裏,今天中午看見外面雨停了,我便對孩子們説:“把玩具收起來,太陽出來了,我們一起到外面散散步吧!”“耶!太好了……”孩子們一邊歡呼一邊動作迅速地整理好玩具,手拉手開始排隊啦!這時恆恆卻若有所思的站在一旁,我便走上前提醒他:“恆恆!快點和好朋友手拉手,我們現在要去外面散步了!”“老師!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下雨天好還是有太陽好?”原來恆恆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滿心期待地去散步,他的小腦袋裏竟在思考這樣“深”的問題?我該怎樣去回答和處理呢?恆恆的問題引起了我的思考:對於個體孩子提出的隨機問題,我是與這個孩子產生互動討論呢?還是把這個問題拋給更多的孩子,讓更多的孩子一起參與交流討論,從而引發孩子發現和提出新的問題!

於是第二天的中午,我便組織了一次雨天好還是晴天好的談話活動,把問題再次拋給孩子。我説道:“昨天恆恆問了我這樣的問題,下雨天好還是有太陽好?老師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你們是怎麼想的,把你的想法大膽地説出來!”,這下孩子們議論開了,孩子們一邊説我便把他們的觀點記錄了下來:

1.喜歡晴天的理由:太陽出來讓植物生長;曬曬太陽人不會生病;太陽出來可以曬衣服,太陽出來可以出去玩,我們可以鍛鍊身體……

2.喜歡雨天的理由:下雨天植物不會乾枯,下雨天河水不會幹,可以穿漂亮的雨鞋,撐着傘出去玩,下雨天的雨聲特別的好聽,水滴很好看……

從孩子們闡述的觀點中,他們的思維方式、認知能力還是比較單一的(因為沒有哪個孩子是既喜歡雨天又喜歡晴天的),因此我又隨即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有的`喜歡下雨有的喜歡有太陽,那麼如果一直下雨或者一直有太陽,這樣好嗎?今天回家好好想想,也可以問問爸爸媽媽,明天我們再來交流!”

在這次的交流討論中,大部分孩子都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但顯然這次談話並沒有結束或者説得到一個標準的答案,又引發了新的問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日常活動中隨機生成的問題,可以變得非常有價值,可以引發一次次的集體活動,把個體孩子的問題和經驗轉化為集體孩子的問題和經驗,在觀點的碰撞中、經驗的分享中、情感的交流中讓孩子們更多的去關注、去發現、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