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我的家鄉我的夢隨筆散文

文學1.08W
  我的家鄉我的夢

  ——“不忘初心,永跟黨走”返鄉感悟

我的家鄉我的夢隨筆散文

三十七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十八歲讀師範離開家鄉,後來參加工作,結婚,養育子女,進修讀大學,一晃已是歲月久遠、白髮叢生的季節。

儘管年輕時常回去看望父母,父母去世後,每年也總有一兩次回老家走走,或是作些祭拜之類的活動,但對家鄉的發展知曉甚微、少有關注,沒有切實感受到家鄉發展的負重與無賴,沒有悉心關注過家鄉發展的現狀與未來,面對生我養我的故土,面對山水同源的鄉親,在外漂泊的遊子,滿心是痛,身感慚愧,倍覺人生渺小。

州委開展“不忘初心,永跟黨走”主題實踐活動,要求州內工作的黨員返回出生地,回顧入黨心路歷程,回顧成長經歷,瞭解貧困羣眾疾苦,瞭解扶貧政策落實情況,回望家鄉經濟社會發展,回望村容村貌變化,增強使命感、責任感、自豪感,堅定愛黨、護黨、為黨工作的決心,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凝聚力量。

2016年6月2日 ,上午10時,星期四,中到大雨。我所在水布埡鎮大面山村在外工作的全體黨員齊聚村委會議室,參加主題實踐座談會,重温入黨誓詞,聽取村書記的村情介紹,返鄉黨員為村的發展建言獻策,共商發展大計。受村委會的委託,我為全體黨員上了一節“不忘初心,熱愛家鄉,做合格黨員”的黨課,然後是走訪老支書、老教師、貧困户、致富帶頭人等。

返程途中,甚至晚上,我始終被當天所見所聞感染着、糾纏着,對村的現在和未來隱隱擔憂,久久難以入眠。

大面山村是由原獅子埫村和大面山村合併而來的,位於水布埡鎮中部,倚白巖雄峯,瞰清江碧波,東臨長陽縣漁峽口鎮,南接楊家埡村,西抵石門台村,北靠顧家坪社區,全村轄20個村民小組, 665 户,1998人。總面積1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580畝。平均海拔1200米,主要作物有玉米、土豆、黃豆、紅薯、磨芋、獨活、貝母、白肋煙、油菜、小麥等,盛產核桃、板栗、茶葉、金竹、獼猴桃, 傳統工藝以木器、篾器、石器、鐵器、繡花鞋為主。旅遊資源豐富,有腰懸河瀑布、穿拱背溶洞、白巖頂觀光平台、蔣胡坪滑雪場(擬建)、張家灣茶園風光,是土家族撒葉兒嗬、花鼓子舞發源地。

據村書記報告,該村白肋煙產業垮掉之後,目前還沒有一項替代產業可以支撐當地經濟,儘管鼓勵發展銀杏、貝母、獨活、蔬菜等品種,但要在短期內形成規模、初見成效,相當困難。大多數老百姓收入來源主要就是賣豬、賣糧食,加上少量的煙葉、魔芋、茶葉,其餘來源全部是外出打工。全村沒有一個成熟的支柱產業,沒有一個象樣的加工企業,沒有一個真正算得上富裕的帶頭人。

在走訪貧困户鄭開舉的途中,大雨滂沱,雨刮器調在快檔也無濟於事。車子停在公路邊,打着雨傘向他家行走,褲子打濕半頭,一路泥濘,濺得衣上、臉上滿是,雨霧籠罩着家徒四壁的木屋,水不停地在屋周圍打轉、肆虐。

兩層的木屋,只有一樓有板壁,從透縫的樓板一眼就能看見屋頂上的瓦片,二樓以上就幾根孤零零的柱頭,在大風的推搡下吱呀作響,似乎隨時都有倒掉的危險。整個屋場安靜得讓人可怕。我們叫了幾聲,無人應答,問村民,家中應該有人。

反覆敲擊歪斜的側門,良久,從裏面應出虛弱的回聲。開門,一個黑瘦的老頭兒不規則地立在我們面前,一把老式躺椅上面放着一牀破舊的被蓋,旁邊是一個拄着雙杖的老婦人。除了那把老式躺椅,再沒有可以坐的東西。我們遞上從在外工作黨員交的特殊黨費中安排的並不算多的慰問金,在他只有哭聲、不見眼淚的感動中,我們分明感到了他那久久無望的淒涼。兩老生病多年,長期治療不見效果,妻子下肢癱瘓不能行走,老頭兒身患癌症,更是幾次從死神中轉來,唯一的孩子幾年前因故離開他們,雪上加霜。儘管有政府的低保、社會的救助,但老人的生活來源和生活的不便卻始終無法解決,政府曾想把他們接進福利院,但二老故土難離,沒有辦法。周圍的人各有各的事,偶爾看看就非常不錯了,旁人能做的唯有同情和辛酸。

站着結束看望老人的活動,大雨依然,行在雨中,心情更添了幾份沉重與潮濕。聽村幹部説,全村象這樣因病至貧的家庭還有好幾個,村裏沒有產業,國家扶貧資金有限,也只有將就着往前走。

退休的文顯成老師住在16組腰懸墩,因下雨,道路泥濘打滑,且有幾處垮塌,無法通過,大家決定分頭行動,派我等當代表前往。從15組的岔路口進入文老師家,約2.5公里,是去年老百姓集資整修的新公路,雨後被淤泥堵住邊溝,鋪的石子被大雨沖走,還有幾處因缺錢沒有做培坎,上面塌方佔據了路的大半,泥漿漫過整個公路,我們趟着積水,從田邊繞過泥漿路,小心翼翼地觀察前行。

傍晚時分到達文老師家,見我們渾身濕透,滿身是泥,問在做什麼,我們説明來意,文老師聲音哽咽了:“我們這些老的,沒給國家作好大的貢獻,你們這麼辛苦來看我,受不起啊!”硬要我們換衣服,都説沒事,堅持不換,其實是不願意給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添麻煩啊。給我們沏上茶,文老師接着説:“其實不需要看得我,我雖然年齡大,是個癌症患者,但自己有點退休工資,生活沒有問題,就是不方不便,沒什麼的。你們來了,我就想説一下我有生之年的一個願望,希望上級支持一下,把我們腰懸墩的公路和別處一樣打成水泥路就好了。這個路是我們12年前每户集資2千塊修的,後來損壞嚴重不能跑車了,去年每户又集資4千多塊錢,加寬、改線、做涵洞,本來還可以,這次一下大雨衝的衝、垮的垮,車子又不能跑了,如果打成水泥路,就不存在這個問題,老百姓也就享福了。習主*有中國夢,也是全國人民的夢,我就這個夢,這個夢實現了,我就覺得中國夢在我們這兒實現了,我不想把這個願望帶進過土裏啊!”

老人的願望不高也不大,也不是為自己,他是為了這片堅守了一輩子的`故土,為了這裏的子孫後代,為了一個小小的心願。我們無語,只是連連説,您的願望我們一定給上級帶到。

從致富帶頭人張永柱口中,我們瞭解到,他的“張家灣茶葉加工合作社”,場子是鋪起來了,光廠房就花了十多萬元,收購水葉子基本上沒有錢,主要靠來料加工,效果不是很明顯。前些年在外打工,總想回鄉幹一番事業,回來正二八經幹起來,卻是相當的不容易,現在積蓄花光了,壓力挺大,一臉的無奈。

此外,我們還走訪了九十高齡的黨員譚章端老師,離任老支書秦開照同志,以及其他幾位困難羣眾。譚章端老師説,大面山村要想有點出路,一定要修好大楊公路(大面山村到楊家埡村),這是五峯牛莊、巴東龍坪和石門幾個原來的小公社上萬人出行的必經之地,我在石門工作生活了幾十年,這條路是這些地方通往水布埡集鎮、野三關、巴東、恩施、宜昌等地的最近的線路,比經過麻石坪要近十公里左右,而且毛路已通,希望幹部組織把這個路修好,打成水泥路,建成幹線,這才是真正為老百姓做好事、辦實事啊!

老支書秦開照説,我當書記是在原來的獅子埫村,一個地方的發展,除了解決水電路而外,還要把中心村的功能培育好。原孫坪公社幾千人,買點東西要到50裏外的楊柳池、30裏外的四淌、20裏外的水布埡集鎮和外縣的枝柘坪,何不規劃一下,你看孫坪小街從老合作社到原高中一帶(約一公里),地勢平、線型好,如果在現有基礎上擴大規模、完善功能,讓老百姓就醫、就學、購物更加方便,真正起到中心村的作用,形成以水布埡集鎮為中心,北有長嶺,南有孫坪,西有四淌,東有鹽井(鹽井寺景點)的四地輻射格局,借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機遇,推動我們村的快速發展,不是更好嗎?

聽了這些老同志的肺腑之言,我深受震撼,儘管地方貧困,但他們不沉淪,不埋怨,自食其力、自我加壓,都在作小小的努力,嘗試着改變一切。其實,他們的想法與國家大政方針有驚人的巧合,就是要發展、要致富、一條街、一條路。於是,我打趣地給他們編了個村域發展順口溜:

大面山村很落後,黨的政策未學夠,精準扶貧暖風吹,項目救助到田頭。

大面山村條件差,就醫就學困難大,老弱病殘找政府,助學醫保錢直達。

大面山村開發遲,人的思想在升值,不等不靠民風純,自力更生立大志。

大面山村機遇好,黨員返鄉出奇招,解放思想興產業,一街一路是座標。

是啊,老百姓的事是大事,是天大的事。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所以,通水,通電,通路,通商,通信息,能致富;就醫,就學,就業,就養、就方便,有進步,這是村級領導要思考的重要課題,也是一個地方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的鋼性指標

帶着遺憾走訪,帶着思考觀察。在家鄉,在故土,父老鄉親的心願就是我的心願,父老鄉親的夢就是我的夢。但願人有夢,但願夢常圓。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我能為家鄉做點什麼?……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我想,家鄉兒女對家鄉的那份深情、那份期盼、那份責任,定將化作促進家鄉發展的原動力,不斷改變家鄉的面貌,持之以恆,與時俱進,家鄉的發展變化一定會頻傳佳音。

反璞歸真,不忘初心,家鄉富強之夢一定能夠實現。我有一萬個理由相信。

標籤:隨筆 散文 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