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數學教學隨筆: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

文學2.5W

相對於美術音樂、語文而言數學就根本沒有樂趣可言。而在教學低年級的學生中,興趣就更加重要了。

數學教學隨筆: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

當然培養學生學數學的興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要不斷嘗試,聯繫實際,大膽探索,學生學數學的興趣會隨着你的努力不斷增加的。所以我在這堂課的設計上創設他們感興趣的事。

首先老師一回到家裏看到桌上放着些水果,這是每個小朋友都可以想象的也是一些小朋友遇見過的,在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於是很快就在小朋友們大腦中出現情景。而且對於他們來説,水果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而且一般都比較愛吃,可能有些小朋友看着這些水果還直流口水呢?這就吸引了他們的目光。再請小朋友們幫助老師動動腦筋,對於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説幫助老師是非常光榮的事情,當然就非常樂意動起腦筋,所以在課的開始就處於積極思維狀態。然而低年級的小朋友專心一件的時間一般只有幾分鐘的時間,針對這點我就通過動手、動口,來轉移他們對別的事情的注意,培養他們的耐心,同時也幫助他們對題目的理解。在擺小棒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些小朋友用紅色小棒來代表蘋果,黃色小棒代表菠蘿,這就是他們對顏色、聲音、動作等感興趣吧。

當然,在這堂課中我還有許多不足,比如課堂用語、結構安排等地方還需要我學習進步的。

做好後進生轉化,是廣大教師常抓不懈的工作。可有時又成了人們喊的口號。在一個班級真正能讓一兩名學生後進轉先進絕非易事。需要教師認真的觀察、分析、座談、鼓勵付出常人難以付出的勞動。而後進生轉化工作應從草根抓起。

今年教二年級,天真的孩子們如同一張張白紙。如何在一張張白紙上繪製他們喜歡的顏色、書寫輝煌。記得在開學不久,一名女同學悄悄的告訴我:某某同學讓我給她明天請假就説她病了。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個孩子要逃學。悄悄的找到她問其原因,小女孩怯怯的説:“我笨,啥都不會。明天不想來了。”聽後我為之震驚,一個六、七歲的孩子就承認自己笨,開學不到一個月就想要逃學,祖國的花朵還沒有開就要枯萎了!如果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辦?一種強烈的教師責任感驅使着我,看看你到底有多笨。

第二天把她從最後一桌調到了第一桌,從此這個孩子成了我特殊關注的對象,上課觀察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找其座談、到家家訪。總結出學困原因如下。

1、學前基礎差。部分學生一百以內的加減法能口 算,而她五以內的加減法數手指都困難。

2、上課不聽講。傾聽是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一種能力。要學會傾聽、善於傾聽。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課堂上讓學生看黑板,大多數學生抬起了頭。提高聲音再説一遍看黑板,還有幾個人沒反應。用教鞭敲一下桌子,會把他們嚇一跳,不知幹什麼?

3、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丟三落四。上學前不檢查書包,書本無序排放,用時找不到。上課愛搞小動作。自習課不知自己該幹什麼,沒主見。膽小,不會的從來不問。

4、父母不在家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基本上不做家庭作業。

找到了病根就要對症下藥,通過幾個月的努力孩子有了實質性的變化。孩子的臉上有笑容了,課堂中善於表達了。見到師長主動打招呼,課下和同學們玩的很開心。成績從原來的二三十分上升到七八十分。

也許不是那名同學悄悄告訴我我真的要誤人子弟。孩子是無辜的,教師更應該多一些愛心。

2010年的暑假,我有幸再次觀看了全國著名教育專家吳正憲老師執教的《估算》一課,看後使我受益匪淺。吳正憲老師是一個重感情、充滿人情味的老師,她的課知情交融,師生互動,她的課,充滿了童趣、樂趣,40分鐘的數學課,像磁鐵那樣把每一個孩子的心緊緊地吸在一起,把時空有限課堂變為人人蔘與,個個思考地無限空間,由此我得出了以下體會:

一、讓我看到了“自主學習”的魅力。

吳老師的課堂上的自始自終充滿了濃厚的人情味,“以學生為主體”在她的課堂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課堂上,我們見到的不是一位淳淳教導的長者,而是一位處處撒播火種的老朋友。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吳老師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每種估算方法的理解給這種估算的方法取個名字。例如:小估、中估、大估、大小估、四捨五入估…。學生可能會想,自己能想出一個估算方法名字,自己是很了不起的,會增強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斷探索,不斷學習的興趣。她的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沒有刻意追求形式與熱鬧,而是圍繞如何構建有效的數學課堂精心組織教學素材,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巧妙預設教學過程。在課堂上,教師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在吳老師的帶領下,真正的步入到數學的思維中。

二、幽默而富有童趣的命名

“大估”、“小估”、“中估”、“大小估”、“近估”、“湊估”、“精算”。一個個灰諧幽默而又富有童趣的名字,同學們在吳老師的引導下,幾乎由學生獨立完成命名的,雖然是非專業的命名,卻透着各自的估算方法特點,鮮活可愛,使學生對估算的多種方法,有了深刻的理解,也非常有利於學生的記憶。當最後吳老師讓學生總結本節課的學習收穫時,同學們如數家珍,非常流暢説出這些名字,即各種各樣的估算方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使嚴肅神聖的課堂變得輕鬆活潑起來,使同學們在愉悦的環境中學習。科學規範的命名達不到這樣的效果。

反觀我們的“估算”課堂常常是為了估算而估算,為了算法的多樣化而多樣化,將估算看做一種具體技能來教,學生體驗不到估算的必要性,認為“估算只在課堂上有用”。對於估算教學的另一核心“如何處理算法多樣性”這一問題,在教學時我們雖然也會先讓學生自己估一估,然後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出估算方法,但我們強調的僅僅是不同的估算方法,把估算方法當作一種技能教給學生,其教學價值往往是為了得到一個正確的答案。

對比吳老師的教學不難發現我們缺少的是大教育價值觀。要做大氣的國小數學教師,而“大氣”就是要在多思考教學行為的大教育觀,而非簡單的技能、技巧的運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