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我們仨》讀書筆記15篇

文學2.43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們仨》讀書筆記,歡迎閲讀與收藏。

《我們仨》讀書筆記15篇

《我們仨》讀書筆記1

以前在微博上看到別人分享楊絳的文字,寫她與錢鍾書一同留學時的生活,記得有一件是寫她生完女兒還在醫院時,錢在探望時每次苦着臉説自己做了壞事,楊便説“不要緊”。洗墨水沾染的桌布、修枱燈、修門軸,錢深信不疑妻子的“不要緊”,而楊在回到寓所後,當真全都修好了。

當時看了好奇。前陣子再亞馬遜上看到《我們仨》,便買來讀。

“我們仨失散了”

古驛道、客棧、每夜行駛的船、從輕靈變得沉重的夢......在看這章時,我覺得自己像飄在雲霧裏,同楊一同在想,這是個夢罷,若是真的,怎能夜裏變成夢去看病了的阿圓,可夢裏又清晰的像真的一樣,連隔壁小馬伕婦的對話都一清二楚。直到再也看不見那葉小舟時,我才確信,這是個夢,如同書裏説的那樣“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她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她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這便是那個長達萬里的夢了。

從夢裏醒來,曾經三人生活的寓所從此成為一個人的客棧。

“料量柴米學當家”

這是我讀來印象深刻的一句詩了,錢鍾書《槐聚詩存》一九五九年為楊絳寫的詩裏説到“料量柴米學當家”,楊説自己無非是做預算然後到店裏訂貨而已,然而這段生活呈現在文字上,我卻覺得非常浪漫。

彼時兩人初到牛津,做了老金家的房客。然而老金家的伙食愈來愈糟,加之兩人生活在一間屋裏,楊愛惜時間,不願每每錢有訪客時“做賢妻”,故此萌生搬家的念頭。學當家便是搬家後的事了。

搬入新居後兩人自理伙食,到食品雜貨商店挑選訂貨,等送貨上門。一同“冒險”烹調,煮紅燒肉、站在電灶旁涮羊肉,頗有趣的是楊內行的剪活蝦的鬚鬚,卻又覺蝦痛的抽抽,想以後不吃蝦了。兩人玩着學做飯,從原始人的烹調走入文明階段。讀書筆記.而這其中楊頗有些得意的(我讀來的感受,不知用得意是否準確)描述了錢做的早餐,除了在大家庭裏有女傭照看飲食及錢生病時,在兩人一同生活的日子裏,早飯總是錢做給她吃,又香又濃的紅茶也總能喚起兩人最快樂的日子。

這段生活的描寫讀來輕鬆快活,而楊也在文中寫道:“這一學年,該是我生平最輕鬆快樂的一年,也是我最用功讀書的一年,除了想家想得苦,此外可説無憂無慮。”

時隔一年,我們家的我們仨依舊如從前。

《我們仨》讀書筆記2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什麼困難都好像迎刃而解了,其實在那個年代,他們受到的苦是不言而喻的,但正因為一家人的心始終聯繫在一起,又有着別人欽羨的相處方式,看起來是那麼輕鬆而美好,彷彿一切外在的壓力的災難都不算什麼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聯繫的方式總是書信,中間他們也分離過,時間也不算短,可是每次相聚總是那麼和諧,三人在家中的角色很自然地分好工,互通又互補,外號既貼切又温馨,我很羨慕他們之間的默契和信任,總有説不完的話,總有共同的趣味,切切實實是這個時代所缺乏的吧。事無鉅細他們都互通訊息,即使再忙,也不忘溝通,試想如今這個時代隨隨便便就能聯繫,卻總是缺少點什麼,遠不如“我們仨”的主人公交流得多呢,也完全沒有他們之間的那種情感。

剛開始前面的文章我有點看懵了,總讓我認為是靈魂出竅了,看得也很難過和悲傷,總希望美好的事情能一直延續,沒有死別,也不會只剩下作者一人孤身在世上了,這多麼殘酷啊!生活不乏趣味,關鍵是你有沒有發現和創造人生趣味的心,“我們仨”的一生都應該是現代人學習的榜樣,家人本應該如此,互相扶持、互相包容,在繁忙的工作節奏下,也能增添家的樂趣,平凡中的樂趣!

《我們仨》讀書筆記3

閒來讀到楊絳的作品《我們仨》,這是楊絳暮年寫下的她與丈夫、愛女之間温馨有愛的文字,這是講述親情愛情的感人作品。而我只想借大師的題目,講述一下我現在珍惜感恩的朋友至情,它不只是三人行的友情,是以讓我倍加珍惜。

北京,這個地方説大,它是真的很大,大到從東北角的平谷到南邊的大興,需要兩個半小時;可説小,它卻也很小,小到只要想見,我的摯友就能很快相見。讀書期間對朋友的概念應該還是不甚明朗的,畢業之後,大家都各赴各的前程,相互間的問候也少了許多,才驚覺生命中一兩摯友的重要性。 我自認是一個幸運的人,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可以結交一隻手的數量的摯友,更重要的是她們也互為知己,週末幾個人泡在一起,真真讓我有一種人生大贏家的錯覺。但人生並不會處處是如意,我沒有愛情的眷顧,但友情讓我不孤單;親情不在身邊,但友情常伴!

有時想想,知足常樂,只有對擁有的當下知足,才能保持常樂;只有對現狀保持清醒地審視,才能時刻準備進步。我現在就是這樣的狀態,對生活知足,對工作清醒審視,希望可以一直這樣,在快樂中去追求工作的進步、在進步中追求生活的完美!

《我們仨》讀書筆記4

“此間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行行生別離,去者不如留者神傷之甚也。”這是詩人拜倫寫的一段話,被錢鍾書先生翻譯得生動典雅,如此意遠情舊的來釋解陪伴錢氏走完一生的楊絳先生最合適不過。

每次讀書前,習慣性的將書的前幾頁或後幾頁翻來看看,看看目錄,看看簡介。簡單的包裝,簡單的名字,拿到手裏時就有一種親切的感覺,封面是深紫色的書名和作者名,最上面是手書的“Mom,Pop,圓o”三個名字,這就是一個最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的組成,也是《我們仨》的三位主角。

書中文字温婉平實,卻又一透出厚重的感情,雖然記錄的都是生活中的點滴,卻讓人讀後不能忘懷。年愈九旬的楊絳先生在九七年早春痛失愛女後,九八年一同走過半個多世紀的人生伴侶又離她而去。至親至愛的親人就這樣走遠,失散了,楊絳先生説“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讀到這句話時總會唏噓不已。

書中前兩部《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以楊絳先生的夢境敍述。一個萬里長夢,記錄了她白髮人送黑髮人,夫人送丈夫的悲痛心情。漫長的離別,一程程相送,送一程,道一聲再見,再見一面,再送一程。拉長的離別,對有情的人來説,是痛苦也是快樂。因為,陪着走得越遠,就越怕他從此消失不見。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楊絳先生對他們一家人的細細回憶。從她和錢鍾書新婚去牛津求學一直細述到女兒圓圓和錢鍾書的相繼去世。從國外留學期間自己學做飯攻克學問難關,回國後遇上戰亂文革能相互支持,文革後伴隨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讀書工作中安詳靜默。無論多困難的境地,做學問過生活都有條不紊,既嚴謹又有樂趣,對他們來説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書的附錄裏還有錢媛在病牀上未能完成《我們仨》的部分手稿。其中最感人的一篇是錢媛離世前十來天寫給媽媽的信:“牛兒不吃草(此時錢媛骨癌晚期不能進食),想把娘恩報,願採忘夏花,藉此謝娘生。”樸實無華的語言,卻着實觸動着母親的心,看完不禁讓人倏然淚下。

末了,借用楊絳先生在書中説的那段話。

“人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着煩惱和憂慮。

人間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只歎相聚太短。或許應該惜福珍惜,平平淡淡地走下去,不管前路是近是遠,不管幸福快樂是短是長。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我們仨》讀書筆記5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這本書為我們平靜地講訴着一個家庭的故事,兩個人,三個人,一個人,最後他們都“回家”了……

先生的文章,情感總是平和的,我很是喜歡;先生的為人更是讓人肅然起敬,我很是佩服;先生的愛情,更是讓人羨慕。

老爺子和先生於二十四五歲結婚後,直到一九九七年老爺子去世,他們一同度過了六十四載的時光。過去人的愛情總是含蓄的,書中從未提及過“愛”字,但無一不傳遞着“愛”,他們之間的愛,是相依相伴,是互相懂得,“鍾書常自歎拙手笨腳,我只知道他不會蝴蝶結,分不清左腳右腳,拿筷子只會像小孩那樣一把抓。我並不知道其它地方是怎樣的笨,怎樣的拙”、“能和鍾書對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會嫌棄鍾書刻薄了。我們餓不相投的人保持距離,又好像是驕傲了。我們年輕不諳世故,但是最諳世故、最會做人的同樣也遭非議。鍾書和我就以此自解”。這些無不透露着,先生對老爺子做人做事的懂得,欣賞他所擅長的事情,理解他所不擅長的,甚至偶爾他做下所不擅長的事兒,她便會大加讚賞,由衷的開心。誰不愛這樣的女人呢?這樣的愛,是自由,是包容,是理解,是尊重。這樣的尊重還體現在他們有矛盾的時候,“我們講定,以後不妨各持異議,不必求同,遇事兩人商量。”在教育女兒方面,他們也秉持着這樣的理念,“孩子自己決定,不予干涉”,這樣開明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一位優秀的女兒。

她這麼説,“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這就是,我們仨的意義。

《我們仨》讀書筆記6

這些天,在看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感慨萬分。有幸,在歷史的過往中,有過這樣一個温馨單純的家庭,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攜手留下了暖心的痕跡。

《我們仨》分三個部分。楊絳先生以獨特的筆法、一貫的慧心,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一部分是“我們倆老了”,而開篇第一段就為整本書埋下了伏筆。太陽西沉,黃昏薄暮,楊絳先生與丈夫錢鍾書一同散步,有説有笑,走着走着,楊絳先生忽然發現自己的丈夫消失不見了。任憑她怎麼找,怎麼喊,都找不到錢鍾書的影子,也聽不到他的半點回應。空曠的野地,寂靜的夜色,只有她一人,只有她一人的聲音,在空蕩蕩的荒郊野地裏飄蕩着,楊絳先生的孤悽與害怕加深了。她找不到回家的路,夢中的自己悽悽慘慘,好像只要能找到錢鍾書,就能一起回家。就在自己的惶急中,楊絳先生突然醒了,發現自己的丈夫就在自己的枕邊酣睡着,“呼——”楊絳先生如釋重負。之後,她告訴醒了的錢鍾書,埋怨他丟棄了自己,但錢鍾書不為夢中的自己解釋,只安慰她説: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浮生若夢,而這是一個“萬里長夢”。歲月在一季季風雪裏輪迴,倆人執子之手的愛情,終怕有一人會先離自己而去,最後只剩下自己一個人的天長地久。

都説夢有預知的功能,楊絳先生常做的夢還是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了——我們仨失散了。古驛道上,落葉滿地,一棵棵楊柳都變成了光禿禿的寒柳,楊絳與自己的丈夫女兒失散了。夢像沾了泥的楊花,飛不起來。趟過河,攀着山,撫摸着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都是離情。在第二部分中,自己的丈夫與女兒先後得了重病,相繼去世,面對生離死別,楊絳先生用古代詩歌“楊柳”這一意象來折射自己內心的孤單與悲傷,肝腸寸斷後,生命只剩回憶,留下的就只能是悲傷。斑駁的屋子,女兒的聲音,丈夫的身影,往事在腦海不斷出現,怎能用“悽悽慘慘慼戚”來描述。“我眼前一片昏黑,耳裏好像能聽到嘩嘩的水聲。山裏沒有路,我在亂石間拼命攀登……我説:‘你倦了,閉上眼,睡吧。’他説:‘絳,好好裏。’”楊絳先生沒有説“明天見”。一生的情,一瞬的離,明天亦能再見?晨光熹微,水聲嘩嘩,山上的“望夫石”還在期盼着丈夫的歸來。

逝者如斯夫,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可温馨的回憶還在,生活仍要繼續。在書的最後一部分裏,楊絳先生重温了一遍和他們一同生活的歲月,和他們再聚聚——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九三五年七月,楊絳與錢鍾書遠赴英國,千里求學,共讀牛津。時光總在靜靜的日子無聲無息地流過,每個在外的遊子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每每想起,只能用讀書來化解對家鄉的思念,所以他們的大部分時光都在圖書館裏度過。而生活又是百味叢生,換房、做飯……隨着平淡的歲月流淌進心房,為他們的內心增添了一份恬靜與安詳。直到女兒錢瑗出世,宣告了一個家庭的完整……

全書是楊絳先生以夢的形式娓娓道來的。虛實結合,詳細生動地描述了楊絳先生與丈夫和女兒的一生歲月,也是讓楊絳先生撕心裂肺的歲月。同時加上古代詩歌抒情的經典手法借景抒情,把豐富複雜的情感寄予景物之中,讓讀者感同身受。

《我們仨》中楊絳先生的一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清華才子,滿腹經綸,一身痴情;她是大家閨秀,江南才女,一世柔情。從清華校園裏相遇的那一刻起,便註定要琴瑟和鳴,綵鳳雙飛,譜寫一段不巧的人生。一場邂逅,換來了美好的愛情,從此經年相伴,即使繁華逝去,歲月斑駁,彼此的生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回憶。

同時文中的許多經典語錄也是讓人值得去思考的。“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着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這讓我想起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禍福相依,不能只看眼前,目光要學會放長遠,畢竟“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我們仨》讀書筆記7

妞妞,距離你要到這個世界上只有3個月了,我想不光我和_媽,還有很多人都在為你的到來忙碌着,特別是你的媽媽,所以首先,感謝_媽,正因為有_媽懷胎十月的辛苦,才會有我們普通的平凡的《我們仨》!

妞妞,爸爸之所以就着看了楊絳的《我們仨》後寫這個話題,思考的核心還是怎麼實現人生的價值,其實這個問題我和_媽也説不清楚,但是馬上就為人父母了,不能也教育不清楚你吧,你看這就是一個悖論了,自己弄不明白還得要教清楚孩子,所以爸爸決定告訴一個正確的路子,至於你在這個路子上走發現什麼風景,那就看自悟了吧...

第一,要多看書,書是人類總結經驗的載體,雖然現在網絡很發達,甚至有“內事不決問百度,外事不決問Google”但是爸爸還是希望你直接看原著,瞭解其他人的無數個人生,你就有很多重的精彩;

第二,學習語言,這個其實包含了幾小點的:學習語言可以掌握第一手的信息,這個信息可以是技術PAPER也可以是社會經驗,然後學習語言可以直接跟人交流,以後就是學外語也不能走老爸這個不能開口的路子,雖然我在改正;

第三,讀千卷書還要走萬里路,不能侷限在空想和死記硬背中,格物致知啊,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知道語言的魅力以及修辭手法與後現代主義的奧妙;這點看老一輩的人就要好很多的,比如錢鍾書,魯迅,還有王小波,爸爸希望你能就他們的文字去追尋上個世紀的軌跡;

第四,學會反思,所有的人——特別是你的父母——是深深愛着你的,這種愛是無私的,是垂直向下的!但是,爸爸希望你能融會貫通理論後在實踐中相輔相成,這就是反思和計劃的作用了!我們不希望你留名青史,但求物質精神雙小康吧!

妞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烙印,爸爸的認識不知道會不會侷限在20xx年,但是我想至少大的條框是沒有出格的,這都是在善良和平和的心態上完成的,當然我和_媽會做好榜樣!

還是要囑咐一句,從我和_媽的經歷來看,人怕沒自己的目標以及知道了沒有毅力去克服碰到的困難,人最後還是要超過自己!

願_媽和你安康,我們也會是不平凡的《我們仨》!

《我們仨》讀書筆記8

這樣一本三口之家的回憶錄讓我越來越能體會到讀書的意義。

我比現在更年輕,年齡更小的時候,總覺得年老是一件特別可怕的事。“四十歲以後的人生有什麼意思?都老了,活着還有什麼樂趣?”我在很小的時候,就產生過這種想法,小孩子的無知與不懂事讓我對年老的定義非常狹窄,生活經歷的空白也讓我完全不懂得人生百態的精彩。我只是單純的覺得,那個年齡的大人都不玩耍,做的事也都好沒意思,生活有什麼樂趣?後來,慢慢長大的我,對於小時候這種可笑的想法,也早不在意。

現在,偶爾讀書。讀一次書,就是與作者對一次話,讀一讀他們的所思所想,品一品他們的處事哲學,再順便窺探一下他們的精神世界。這樣的對話,跨越時間,跨越空間,跨越年齡。通過讀書,我可以做到如此交流,可是,在實際生活中,平凡普通又不善言辭的我卻不那麼容易做到。這是讀書帶給我的益處。

我熱愛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越來越羨慕那些學者大家的高尚氣度,深厚的文學素養,沉澱濃郁的儒雅氣質,每一個人都獨具魅力。年老之際,內心的從容,精神的富饒,都是讀書可以帶給我的。楊絳先生與鍾書先生的相處與點滴生活,讓我深深體會到了讀書的魅力。

文筆有限,讀書太少,好多想説的話説不出來,想表達的意思也不完善,總之,希望以後的我也會是一個慈眉善目,富有涵養,有自己豐富精神世界的老太太吧~

《我們仨》讀書筆記9

看完了《我們仨》,一直好奇錢鍾書和楊絳之間的恩愛相處之道,在這本書中得以窺見一二。

發現飽腹詩書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而這種世界較其他人有着天然的屏障。

他們不管外在的言語,外界也或許認為他們清高。

像極了俗世中的“你不是人民幣,不可能人人都喜歡你。”

錢楊不與他人爭鋒,秉承謙遜的相處之道,也不免有人詬病。

倒讓我們俗世之人更加應該把他人的言論看法拋擲腦後,可得一身輕鬆。

另外,二老育有一女,老人的心願都是孩子快樂無憂、健康成長,長大之後常回家看看。

與俗世稍有不同的可能是二老會更加支持女兒的個人發展軌跡,為所謂工作、發展做出甘願忍受思念的讓步。

這或許是高知識分子的人生領悟。

而俗世之人或許在個人發展和家庭團聚方面較難抉擇。

又或許,這根本不是俗世不俗世的問題,這只是每個人的個人選擇問題。

自古“忠孝難兩全”,長大之後也更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再有,錢老在84歲高齡仍要服從組織安排,一路顛簸路途遙遠去開會,在外的條件總比不上家裏安心舒適,楊絳女士再心生不願也會尊重錢老自己的決定。

至此發現,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工作難處。

看似光鮮或完美的工作背後或都有其辛苦之處。

應了之前的一句話“沒有一種工作不委屈”。

所以,不抱怨工作,盡力克服困難,大概是人與人之間的最大區別。

最後,錢楊之女錢瑗先於二老去世,真是令人扼腕。

之後,錢老於女兒去世的後一年也因病去世,獨留楊絳女士一人聊度餘生。

至此我們仨走散了,楊絳女士也要在原有的以家庭為中心的團圓氛圍中盡顯孤獨。

至此感概,這一生,或好或壞都是個人“獨活”的一生。

這種“獨活”,不是形式上的孤獨或歡聚,而是精神上的自我寄託。

若終其一生不是為自己而活,然後才為家庭而活,那麼家人走散的那一天,就是世界崩塌之日。

好在,我們仨走散之後,楊絳女士還可以看書、寫作、出書。

形式上雖然一人了,內心還有一隅自己的世界,這個世界則是支撐天不會塌下的頂天柱。

可喜可歎也。

觀他人的一生,可以反思個人需求的渺小。

在他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可以當作參考,要什麼,不要什麼。

少即是多。

在這短暫的一生中,竭盡全力,做減法,去成為自己,從心而活。

《我們仨》讀書筆記10

1.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

2.故人笑比中庭樹,一日秋風一日疏.

3.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4.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5.剛開始是假裝堅強,後來就真的堅強了.

6.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着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7.月盈則虧,水滿則溢,我們的愛情到這裏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來

8.希望的事,遲早會實現,但實現的希望,總是變了味的.

9.愛情是不由自主的`,得來容易就看得容易,沒得到的,或者得不到的,才覺得稀罕珍貴.

10.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站在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婚姻也罷、事業也罷,人生的慾望大都如此.

11.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促,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人自身.

12.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13.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14.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得到金錢,擁有金錢未必擁有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願以償.

15.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我們仨》讀書筆記11

看罷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總覺得要寫下點什麼!不寫的話,就好像有一件心事沒去完成一樣,深夜也難以入睡!這就如同我每去一個地方,總要留下幾張照片,以證明我來過···

説實話,看先生的《我們仨》只花了我很少的時間!我是禮拜天去圖書館借的這部作品,昨晚深夜的時候就已經看完啦,而這一切只因我沉迷於先生的故事中,難以自拔!而在看完的那一刻,我卻有一股巨大的衝動,一定要寫一篇讀後感,一定要寫!所以説,在夕陽下沉的這個時候,我坐在窗户邊寫下這篇讀後感!以證明看完這部作品後,我曾有這樣的感動,心悸有如此顫動過···

要我來説,先生的這部作品是談不上偉大的!因為它畢竟只是一部甚為簡單的回憶錄!或許用“動情”來形容更為貼切!對,是這樣的,這是一部絕對的動情之作!是一位已達九十二歲高齡的老人,面對着喪夫逝女的巨大悲痛,在牀榻前完成的動情之作!先生以她那純樸的語言將讀者們拉入到她的生活中,感受她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所以在字裏行間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先生對逝去親人的無比追憶與懷念,甚至於為之落淚!而就我個人而言,當讀到作品最後時,我彷彿感覺到先生一下子變成了一個趴在牀上不斷啼哭的嬰兒,她需要親人的懷抱,她需要親人的温暖···任身邊的人在怎麼相勸,她卻始終啼哭着,因為她太思念她的親人啦!是那種痛徹心扉的思念!所以我説,這部作品撞擊着讀者的心靈,澎湃着讀者的真情···

一對夫妻,一個女兒,構成了先生的一家!這確實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家庭!但是,這也是一個悲情的家庭!起先,我並不這麼覺得,只是在讀完整部作品後,我才發出這樣的慨歎!我總結了一下,這種悲情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我該説,先生的一家始終顛沛流離,從國外輾轉到國內,而後在國內又不斷地移居,只是到先生年老時才有了一個穩定的居所!

是啊,先生家庭的這一路上,飽受了太多的心痠痛楚,而這又是常人所無法體諒的!第二,我該説,先生並沒有一個快樂的晚年!事實情況也確實是這樣的,當先生與丈夫錢鍾書還在世的時候,他們那被先生喻為“此生唯一傑作”的可愛女兒便因病先離他們而去!

一年後,丈夫錢鍾書又離先生而去!此後,在這個世上便徒留先生一人,孤獨地承受着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想想,一個年過九十的老人是如何一個人承受着這巨大的悲痛的!我們雖能想象的出,但我們絕不會理解出先生的痛楚!!!

細看書中,先生無比的懷念着自己的女兒!那書中所描寫的場景一一再現,讓我們感受着一個平凡母親對孩子的百般疼愛,看出一個可愛孩子對母親的萬般孝敬!而當女兒真的離自己而去時,先生便將對女兒的思念幻化成了這部作品!因為在一開始,先生並沒有寫回憶錄的想法,反而是自己的女兒在生病住院期間一直在寫着《我們仨》,只是後來女兒離去,先生為完成女兒的這一心願才下筆寫這部回憶錄!而我們所要清楚知道的是,當時先生的身邊已沒有了女兒,沒有了丈夫,只先生自己···

我在想,先生寫這部回憶錄就只是為了單純的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嗎!想必沒這麼簡單吧!先生或許是在用她的方式叩問着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始終銘記一個永恆的話題:親情!是啊,偉大、無私的親情!先生的家庭是那麼的平凡,但為何當我們這些讀者去拜讀時,仍會被深深地打動呢!我想,這是因為在我們的心中,我們也一直懷有着一份親情!只是我們都太過於遺忘,只是在被別人感動時,我們才想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人啊,為何一定要這樣呢!難道一定要等到失去後才學會珍惜嗎?

最後,我得説明一下!先生的《我們仨》是指丈夫錢鍾書,女兒錢媛(先生與丈夫都叫女兒為“阿圓”)還有先生自己楊絳!而我為何要稱呼楊絳女士為“先生”呢!其實是這樣的,我看完這部小説後,查閲了相關的資料,我看到很多的讀者都稱呼楊絳女士為“先生”,想必都是為了表達心中的那份崇敬之情吧!所以我也沿用着這個傳統,稱楊絳女士為先生,同樣,也是為了表達我的崇敬之情!還有,作品中有一段寫的極為動情,也倍為傷感,看到這段話時,我的心中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淒涼!

“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樂樂地一起過日子。””

“人世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此刻,夜幕已經降臨,略有涼意!從窗户向外望去,校園裏的路燈都已亮起,為步行的人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我們仨》讀書筆記12

楊絳先生優雅而博學,從她的文字中書香君能感受到她那顆高貴、生動而深刻的靈魂。她的文字温暖而安寧,幽默而睿智。她有一個被時代熟知的稱號“錢鍾書夫人”,錢鍾書先生曾這樣評價他的妻子楊絳:“最賢的妻,最才的女,贈予楊季康(楊絳本名),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這是錢老對於夫人的評價,同時也是一位丈夫對妻子的最高讚歎。她是一個從容優雅的精神貴族,卻有着一個令人感動的平民情懷。

一本好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帶給我們人生的啟迪。《我們仨》是錢鍾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1998年,錢鍾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讀《我們仨》,書香君在她樸素的文字下感受到這是一位淡泊名利的老人在歷盡滄桑後無聲的探尋,是寧靜生命裏擲地有聲的娓娓道來。

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從“我們倆老了”到“我們仨失散了”,再到“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在楊先生一貫平實而温婉的文字中,將“我們仨”一生相依相守的苦難和美麗展現在世人面前。在那樣一個被漂泊、戰爭、分離、貧窮充斥着的特殊年代,一家人相互扶持、鼓勵,依然對生活保持着樂觀而積極的心態。在楊絳先生清新雋雅的筆下,生活的苦難沒有難為到充滿愛的家庭,幽默而生動的場景躍然紙上,讓書香君回味而嚮往。

我們仨讀後感:在楊絳看來苦難是一部荒誕的喜劇,即使“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碎琉璃脆”,書香君也能在這樸實的文字中感受到“我們仨”真實而温暖的生活。她的文字如同一面鏡子,教人正視世間的悲歡和人生的磨難,平靜面對並學會坦然接受,同時積極地追求人生理想,在不斷體驗和實踐中提升生命的質量。

《我們仨》讀書筆記13

這本書買了一年多,本來是想這個月把這本書和那本高大上的《the power of habit》同時進行的,結果發現我自己還是避重就輕,三天就把這本書看完了,結果那本好像才第五頁而已。

選這本書是因為作者是錢鍾書的老婆,因為關於《圍城》總是聽到這一樣的一句旁白——裏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多少有點悲觀的意味。在我的潛意識裏,小説和生活是分不開的,但之前看了一篇關於他們一家三口(錢鍾書、錢瑗、楊絳)的報道,這種家庭我不僅僅是嚮往而已……一個百歲老人,在女兒、老公相繼走了之後,寫了這本書。穿插在整本書的都有種淡淡的悲涼,沒辦法,楊絳説“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但撇開這已成定局的實事,過程的回憶,他們經歷的點點滴滴。

這一家三口都超級無敵愛看書,而且把看書這件事給予了很高的優先級,不願意和不相關的人閒聊浪費時間,感覺錢鍾書是個偏內向的人,他認為有了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他希望有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聲。楊絳這麼評價他“人家口蜜腹劍,你卻是口劍腹蜜。與錢鍾書對等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人就會嫌他刻薄了。”他們自得其樂。

以前讀書時,覺得那些作者都是作為一個個獨立的個體而存在。最近看書才發現,這些人都屬於某個朋友圈裏,這種感覺就像有了微博後,你發現那些你喜歡的明星、過的也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只是你意外的發現別人有多努力。看到了一點點描寫紅茶的句子,簡單明瞭,就當為自己下次選茶或談資多點參考吧——滇紅取其香,湖紅取其苦,祁紅取其色。

他們的生活很少吵架,因為他們踐行“各持異議,不必求同”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尊重吧!沒有太多的甜言蜜語但有些話會讓你感受到承諾的分量,而且他們做到了。是哪一階段我忘了,錢鍾書對楊絳説:“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有生離。”

這是錢鍾書説過的一句話:“一個人二十不狂沒志氣,三十猶狂是無識妄人”。

《我們仨》讀書筆記14

這本書最開始是在網上看到的,很多人都説這本書非常感人,於是我去學校圖書館找了,可是這本書並不能外借,我在圖書館看了大半本。這本書很薄也就一百來頁,剩下的是假期在網上找的盜版資源,但是感覺比紙質書差很多。

楊絳先生寫這本書的實話已經九十二歲高齡了,很難想象一個快百歲的老人突然遭遇女兒和丈夫的離世,內心是一種怎樣的悲痛。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整本書中並一味地表達喪夫喪女的痛苦,而是寫一家人之間温情細節,着筆細膩,娓娓道來。有時候我會因為他們説的一句話一個動作會心一笑,我並不懂什麼高深的寫作技巧,複雜的內涵藴意,只是單純的因為這一家人平淡的相處而感到温馨親切。有時候會因為他們的經歷和情緒而感到莫名的難過,看着錢媛在病牀上仍然執筆寫《我們仨》的目錄,記下與父母生活的點滴,讓我感受到濃烈的悲哀。看着楊絳與錢鍾書依偎在一起,這一刻沒有文學家沒有翻譯家,只有一對老夫妻,只有彼此的濃濃愛意。在這本書中沒有豪言壯語沒有心靈雞湯,它呈現給我們的只是一個簡單的三口之家,淡淡訴説着夫妻間的愛情,母女間的親情,以及家人離世後的種種掛念與不捨。

其實剛看這本書的時候是有些看不懂的,裏面總是夢境與現實不斷切換,讓我分不清到底是夢境還是現實。慢慢看下去,我才發現原來那不是夢境,那是真實發生的事,只是楊絳先生以做夢的形式講述了親人的離世。以一種虛幻的手法讓我們看到死亡。我看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是不忍心的,一個九十多歲的老人在經歷了這麼大的悲痛後,盡然還要寫出一本書來,難道不是傷上加傷嗎。但當我真的看過這本書後,才發現並不單描述喪失親人的悲痛,而是寫了很多親人在世時的温暖回憶,這也許是一種紀念與祝福吧,把和丈夫女兒相處的細節記錄下來。雖然他們已經離去,但是有關他們的記憶不會逝去,會永遠留在楊絳先生的回憶裏。

這本書的後記裏還有許多錢媛小時候寫的信、簡筆畫,還有錢媛生前為母親《我們仨》寫的目錄。有些字跡不清晰,內容也很簡單,但是看着這些他們留下的東西,我感觸良深。人活在世,並不一定要留下什麼供世人談説的曠世美名,而是要留下一些有意義的東西,讓人紀念的東西。

看這本書的時候其實總體感覺淡淡的,所有的感觸都是在全書讀完後才有的。雖然不能説因為一本書而看透生命的意義,也能從這本書中讀到自己的感悟。我並沒有因為它看破生死,但它的可貴就是在於讓人能夠重視和尊重生命。我想一個人如果能像楊絳那樣淡定從容,那麼死亡就不會那麼可怕,離去何不是又一次相聚的開始。在以後的日子裏,我會珍惜時間,珍惜每認識的一個人,感謝生命中路過的每一個人。

《我們仨》讀書筆記15

2號開始讀這本書,雖然不長,到今天才讀完,想是因為害怕在無法聚神的情況下閲讀,輕浮了楊先生的質樸。

説實話,我在楊先生回家之前並不太瞭解“他們仨”這一家人。楊先生離世的時候,微博、朋友圈盡在追憶她和錢老的過往事蹟,而我依然只知道他們是大文豪。

邊讀這本書,邊看其他讀者的評論,溢美之詞皆是肆意揮灑。這一家三口,相親相愛相敬相幫,一路走來彷彿世界上只有他們三人,這樣説倒不是無視他們的社交和對這個社會文化進步的貢獻。楊先生這本書更多的是對三人過往的追思,淡泊名利,從未敢向世人索取過、苛求過。錢老更是“不值得‘忌’的人”,他們的孩子同樣是拖着病體努力發光發熱。

生命的意義之於他們就是學習、自省、進步、貢獻。經歷的風風雨雨也只是回憶中的驛站。分離聚合過數次,那一脈血緣的思念從未薄稀。

“此生只有死別,再無生離。”錢老的這句話正是他們仨的一生追求;楊先生生怕迷路,卻也還是孜孜以求;錢瑗生前借“我們仨”之名的未完回憶錄。樣樣都是他們對彼此的認真和珍惜。書中倒是弱化了太多的疾苦、迫害和分離,因為他們早已明白“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的道理,僅僅是那麼努力的活着,那麼努力的付出着,那麼努力的找尋着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