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薦】《我們仨》讀後感12篇

校園1.9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們仨》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薦】《我們仨》讀後感12篇

《我們仨》讀後感1

是因為自己老了吧,總覺得自己和家人分散了,這是一個萬里長夢……

這本書很好,很深,必須要仔細研讀才行。

這本書的作者是楊絳,這時她大概在1981寫的,文中的我們仨指錢鍾書,錢媛,寫了我們仨在一起的時光,作者在寫的文章時已經有一些年邁,自然,年長的人總會做夢,作者夢見自己與親人失散的情景,一想到我們仨失散了,也就十分難過,十分不捨,不知如何才好,作者文章每一句很樸素,文學味兒特濃,想在讀小詩,字裏行間都寫出了我們仨關係密切,形影不離,相依相隨,但又突然分離,這使文章形成了一種對比,更能體現出作者在夢中的恐懼和無助……

這本書舉例了我們仨在一起的時光,有喜有悲,但大多都是歡喜更多,女兒成了大學教授,笑談父女相,倆夫妻互相理髮等等。但也就是這樣,作者才會更加害怕分離。

作者擔憂自己與家人失散,害怕再也見不到他們的面,這雖然只是一場夢,但更能體現出作者自己已經老了,作者與丈夫都已經老了。

文中多處用到環境描寫,主要背景十分陰暗,而這時年邁的自己突然與自己唯一的親人失散了,再使作者進入這樣陰森的環境,便會無比恐懼,無比害怕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中,雖然文章很短,但起到了序的作用,在文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做的夢和鍾書的解釋更讓我害怕。

這使我想到了我的奶奶,隨着年紀越來越大,每天晚上半夜總會驚醒幾次,有機會總會和我們在一起,可是因為工作,爸爸媽媽一直都不在家,奶奶也就一直跟我在一起,其實我也都知道。

也許,也就是這種恐懼分散,害怕離別的心吧。

不願分散,不願離開。

現在的我們還多陪陪老人們吧,別讓他們為了自己,操碎了心。

《我們仨》讀後感2

楊絳在前段時間去世,可我對她知之甚少。偶然在書櫃中發現了這本泛黃的舊書,便饒興致地拿來一讀。

普通的一家三口,作者已經八十多高齡了,女兒阿園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好老師。故事就從一個莫名的電話展開。錢鍾書先生被邀去山上開會,作者做了一桌好菜,只可惜作者和阿園都太擔心鍾書先生了,幸好一個電話是鍾書先生撥來的,告訴了阿園開會地址——古驛道。在一番波折下,作者和阿園終於與鍾書先生相見。就這樣過了一段時日,阿園卻因病去世。

作者的夢不再輕靈,愈加沉重,在書的字裏行間,都滲透了一份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一份抑制着苦的苦。那本書,彷彿籠罩了雙層的悲哀。讀起來喉中似含了一口黑咖啡,咽不下吐不出直衝眼眸,瞬間朦朧了視線……

不久,錢先生離開人世後,只留作者一人懷念“我們仨”。懷念那段“我們仨”在一起的日子,平凡而奢侈的日子;和丈夫在國外打拼,相對讀書;和阿園一起坐火車,領略巴黎風光;和丈夫在圖書館一心攻讀書籍……在整齊的字排中,洋溢着作者回憶之時,內心的甜蜜。甚至搬家都顯得尤為開心。

只可惜家還在,但那沒有阿園和鍾書的家,還是家嗎?而作者心中的“家”已經消散了。其實,還有一個家勉強算“家”——客棧,古驛道上夢一般的客棧,寄託了多少作者的愁思,現在也早已化為夢了吧。

願您還變為一個輕靈的夢,在天堂自由飛翔,還繼續着“我們仨”的日子,楊絳女士。

《我們仨》讀後感3

用了三個小時停不下來的節奏看完。在讀完《圍城》之後品讀這本書,才能領悟這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的感情。一開始的小船客棧和不斷的噩夢是形容作者女兒和丈夫疾病纏身一程一程的送他們走,其中的悲傷無法言喻,文章大部分都是易懂的白話,每個簡單的小菜譜每封寄託思念的家信和每次見面互相取樂的“小石子”。和父親親如哥們的錢媛女士工作認真生活中可愛,為父親畫像畫的尤其是好,在病痛之中還總是形容自己丑圓,自己吃不下飯還擔心爸媽。楊絳先生在至親走之後忍着難過把他們之前點點滴滴的生活一字一句記錄下來,還原了他和錢鍾書老先生在國外輾轉留學之後生下圓圓以及回國之後所有的經歷。

可以看得出對愛女和丈夫深深地思念。從那些動盪不安的政治背景和搬家的經歷中,體會到文學工作者的艱辛和付出,“一寸光陰一寸金”但他們也是苦中有樂,簡單的西餐,牛奶紅茶,日子過得跌宕起伏卻也有小資情調的一面。一家三口互相學習也互不打擾,爭分奪秒讀書看書積累。這是我第一次看電子書,截取了一些我喜愛的句子和道理,看到很多評論都在回憶自己小時候和父母動情的感人瞬間,我也淚目,每個母親都是偉大的,女兒做了母親也是為了體會和回報自己的母親,“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珍惜時間和光陰珍惜身邊的親人吧

《我們仨》讀後感4

願此生唯有死別,沒有生離。

讀完此書,是對楊絳先生升起萬丈敬意!她用平實的筆調,有時還捎帶愉悦的,輕快的感觸,來敍述一家人為求學,為工作,為避難,為團聚而顛沛流離的坎坷人生。在她娓娓敍寫的文章中,我們都知道在文字背後所經歷的苦難與艱難,但是我絲毫沒有讀出憤怒,不平,埋怨這些負面的情緒,讀到的盡是樂觀,平和,慈愛,滿足這些積極的心態。有如此豁達之胸襟,有如此從容不迫之氣度,有如此與世無爭之情懷,不可不讓人敬佩之至!

生活是瑣碎的,而如何對待生活之瑣碎,如何去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能決定一家人生活是否幸福和快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多行善舉之事,不行有害家人之事,禍端自會遠離。一家人如若能同舟共濟,家和萬事自然會興,而名利,財富,都是家和的附帶之物,不刻意求之它也會隨之而來。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今生能有緣成為一家人,是前世各自修來的莫大福分。所以要珍惜我們的家人,要愛我們的家人。看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有如此恬淡,平和,充滿温情的家庭生活,讓我想到了《浮生六記》的沈復與芸娘,都是一家人志趣相投,相互幫扶,相濡以沫,憑藉對彼此的愛,對生活的熱愛,共同度過各種難關。給世人呈現平淡且又真實的生活。

人是家的最基本要素,如果人不齊,失散了,也就不能成之為家。而只要人在,不管在哪裏,到哪都能成為一個家。願我們都不會是一葉浮萍,願我們都能常伴親人於左右,願我們都能有一個美好的家。

《我們仨》讀後感5

中學的時候,我就聽説過錢鍾書與楊絳的名字以及他們之間的愛情,卻沒有閲讀過一本,包括《圍城》。近期心情多有不佳,於是不斷閲讀,不知為何,突然想起了楊絳先生,以及她寫的《我們仨》。

這本書我是在微信閲讀中看完的(通常我只看紙質版,但這次微信閲讀居然給了我一週的會員權利,讓我可以隨時在微信閲讀),閲讀過程中得知小帥以及她的朋友也在看這本書,世間的事情就是這麼的巧妙:當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於是你會發現,你身邊有許多人也在做着同樣的事情。

如果要用簡練的語言來總結,應該是楊絳先生在書本末提到的一句話:”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楊絳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她與錢鍾書先生以及女兒阿圓的一生,一個女人的一生,一個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凝練的字句、平靜的敍述、鮮明的人物,大多數時候都覺她彷彿一個旁人一般,卻能步步引人入勝。從民國到新中國,人們經歷了許多的苦難,但在書中從不見過度的呻吟,看不到生離死別的過分的哀痛,看不見抱怨,這種豁達的情懷以及處世之道,是我非常的佩服的。如果我也活在那個年代,我會怎麼樣去面對這般生活呢?

我無法在一夜之間表達完自己所有的感情,只知道這段時間的不停閲讀,性情逐漸得到了改變,刺頭在逐漸拔去。放不下的,學着放下,拿得起的學着拿穩。

《我們仨》讀後感6

這是一個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聚相失的經歷。在我重新觀看《我們仨》後,你七年級的感覺全然不同,一不明白的是,現在已經清晰,從七年級的看不懂到九年級看到楊絳所表現的對家的眷顧。

這本書介紹了楊絳,錢鍾書,錢媛三個人的故事。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楊絳老年時的一個夢境,講述了楊絳與錢鍾書在夢境中的談話。第二部分則寫了楊絳他們一家人在人生最後階段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回憶了丈夫。女兒先後去世的過程。第三部分寫的則是楊絳與錢鍾書在牛津大學相遇,相知,相愛的故事。

這本書以虛實相生的手法所寫,以實筆寫生,虛筆寫死在內容上,夢境與現實交錯,看起來讓人難以瞭解,需要讀者區別夢與現實。在文中也有許多象徵手法,這些事物往往都象徵的每一樣東西或精神,如楊絳在文中所寫的寒流和禿柳,他們在文中象徵的是死別與永別,還有文中出現多次古驛道,他所象徵的是人生旅途的終結,也代表着黃泉路。要讀懂這本書,需要讀者用心去看在文中古驛道中所提到的規則,不能説,這代表了楊絳想告訴人們,給家人一點私人空間,他們也有自己的隱私,不要追根求源,家人之間要互相尊重理解。

這本書原來也並不是這樣,我們仨原來計劃是丈夫錢鍾書寫一部分,楊絳寫一部分,他們的女兒錢瑗寫一部分,可這一家人前後,化為一堆塵土,只留下了楊絳一人,最後他懷着對家人的思念寫下了如今的《我們仨》,這本書也從原來的開心變成了如今孕育無限思念,讀完這本書,楊絳奶奶所想體現的是我們要好好愛護自己的家,好好愛護自己的父母。

我也明白了,無論發生什麼,不管經歷了什麼,家總是你人生記憶中最美好的。

《我們仨》讀後感7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只念其一二”。今天聽過最有意義的話,記住生活中美好的部分,好平平安安度過這漫漫歲月。

真是好巧,剛翻出一篇舊文章來正準備另存為新的稿子,結果發現居然是北京生活記錄的第一篇。而上段話正是那篇的結尾。看着自己當初來北京的一些體悟,還有文章中出自楊絳的這句話,真感覺緣分如此奇妙,正愁苦不得解脱的心情,也突然被莫名安撫了一頓。

看這本書前,對錢鍾書和楊絳兩位先生的印象,大概就是兩位學識淵博不求名利的兩位老人。看過書後,對兩位先生的崇敬之情又多了許多細節,譬如愛書如命又熱愛生活的積極態度,樸實平和與世無爭的處事風格等等。另外,一家三口經營生活和婚姻的小細節,也讓我這個準媽媽有了頗多感悟。

在書中,楊先生大致敍述了從夫妻倆去英國讀書,到後來回國,經歷各種戰爭和政治運動時期中的家庭生活。雖然有時候時局危急物資緊張,一大家人擠在一套房裏應該也不很不容易,可是從文章字句中,卻沒有一絲辛苦艱難的感覺,所有的困難像一陣微風,吹過就過去了,就這麼波瀾不驚地度過那些艱難甚至驚恐的歲月。推及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國破家亡的危險是完全不用擔心,家境普通卻也能從容生活,比上不足比下也是有餘的。可是,消極的情緒總是不時折磨自己,既不滿意現狀,也對未來憂心忡忡,總是沒法簡單快樂的過日子。這樣的狀態自己也很不喜歡,卻總是被消極情緒左右,備受其苦。看看楊先生的經歷,也許還是得沉浸在某些事務中,才能從憂慮中解脱出來吧。所以重新寫起文章,希望能調整自己的心態。

《我們仨》讀後感8

倒一杯清茶,開始讀這本書

楊絳先生從在英國和錢先生開始回憶起,一個家兩個人,慢慢磨合着生活,好在兩個人合得來,有着相同的愛好,後來有了女兒錢媛,三個人互相在塵世裏攙扶着過活。

生活不易,那些濃墨重彩的歲月在楊絳先生筆下也能晃晃悠悠地過去了,沒有細緻入微的寫實,也沒有刻意誇大的艱苦歲月,寥寥幾筆,勾勒事情的大致面貌,少了許多驚心動魄,多了些質樸平淡,我沒有那個年代,也沒辦法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從細枝末節也能體會到當時的生活,只是覺得他們在一起就是件頂幸福的事情。

音樂,書籍,天真總是我們渴求的東西。無論經歷了怎樣的動亂,他們三個人總在學習,在讀書,像毛姆説的那樣,把書籍當做避難所,在兵荒馬亂的日子也能讓心守一處安寧。在看到最後附錄錢媛寫給父母親的信時我看到她畫的大頭像,在我看來幼稚的筆跡,像小孩子一樣,在信裏和媽媽講一些細枝末節的小事,我覺得很是觸動,六十幾歲一如孩童,難能可貴。

物質生活發展的速度早已超過我們的精神財富的積累速度,難免看到一些匪夷所思的現象,就像狄更斯説的,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經歷幾件不好的事情就開始懷疑人生,由於幾個評論開始拒絕相信人心,這是我自己的寫照。現在想來,着實可笑,就像我沒有到過遠方,就不相信會有天堂。

這本書文筆説不上多好,更像是偶然碰到的老婦人給你在一個悠閒的午後和你一起飲茶時絮絮叨叨地給你講的家事,裏面關於家的記憶裏總是讓人温情四溢,明明質樸平淡,但讀到最後一句“世間好物不堅勞,彩雲易逝琉璃脆”就濕了眼眶。

《我們仨》讀後感9

一週內,斷斷續續,終於在今天清晨,讀完了楊絳先生這本不算長的紙質書。

前兩部分,只是先生個人的感發,無法感同身受,很想放棄。

直到第三部分,娓娓道來的回憶,才讓我慢慢走近,融入其中。

人生如此漫長,尋到一個志同道合,琴瑟和鳴的伴侶,攜手走過坎坷的一生,着實不易。最好的感情,未必非要愛得炙熱,情深,容易相傷。你有你的缺點,我有我的不足,兩個不完美的人,走到一處,輕輕相擁,互補而後完整。你人生得意時,有我; 你失意落魄時,有我。無論順境逆境,有你,有熱愛的事業,鍾愛的書籍,縱使身處陋室,食不果腹,依然心安。錢先生與楊先生的感情,讓人豔羨。

一個家庭的組建,源於兩個相愛的人,而後,有了愛情的結晶。三口之家,再平凡不過,卻也是最有暖意的存在。一直覺得孩子就是父母的責任,從TA降生,就需要付出一切來愛TA,照顧TA,父母是無私付出的一方,孩子是理所當然接受的一方。看到楊先生一家三口的相處方式,才意識到,原來,孩子不僅僅是父母的責任,也可以是朋友,是兄弟,是姐妹。平等的看待親子關係,是我從中學到的,也是值得反思的'。

每一本讀過的書,即便記不住,卻也會在心中留下些許痕跡,當在另一本書中遇到相似的時期,地點,人物,甚至只是相似的感受時,睡去的記憶就會被喚醒,它們如同一顆顆閃閃發光的珠子,彼此連接在一起,形成一串串完整的珠簾。

《我們仨》讀後感10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真情在平凡瑣碎的生活中如此偉大,生命在病痛折磨和生離死別時刻,即使那些卑微的幸福,也無法持久,平淡樸素的文字一次次催人淚下,讓人痛徹心扉。我們仨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忍受此岸的種種折磨?

“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這些平實的話之所以擊中心靈,因為這也是我們自己掙不脱的宿命的寫照,向死而生,唯有珍惜當下,珍惜眼前人。

我們都是平凡的人,都希望有個人能懂我們的脆弱和逞強,能知道我們的温柔和倔強還願陪伴我們度過餘生。我更佩服那些把平常瑣碎活出生命韻味的人。看透生活卻仍舊熱愛生活,知世故而不世故。

百歲之際,楊絳寫道:“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告誡自己要努力工作,多讀書,保持平和,追求平淡,嚮往平靜,拒絕平庸,希望有朝一日我可以領會這些話一二,足矣。

這是一本讓人看了心疼的書,

這是一本軟化硬心腸的書,

這是可愛的一家三口,

這是一曲平凡生活的讚歌。

願你們仨在天堂重聚,相親相愛,永遠不再失散。

《我們仨》讀後感11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楊絳做了一個老人夢)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看着真的很揪心,眼淚嘩啦啦的掉一地)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記錄楊絳一家人温暖的故事)

這本書的第二部最感人,楊絳先生以夢境的形式回憶自己的愛人錢鍾書大病住院期間自己每天往返醫院的生活。錢鍾書住院不久,她們心愛的唯一女兒因骨癌被迫住院,楊絳先生每天只能做夢迴到女兒身邊,靜靜的看着女兒身邊發生的一切,自己卻無能為力。

我們不能理解白髮人送黑髮人是什麼感覺,不知道楊絳先生是怎麼忍住內心的痛苦才出版了這本書。

本書的第三部,從錢鍾書公費去英國留學,楊絳先生作為家屬也跟着去留學,不久之後,她們的愛女圓圓就出生了。我覺得那段留學英國的時間應該是他們一家子最幸福的時候,因為本書從那時候説起。

他們一家三口總是以相互攙扶的形象作為整體出現,書中有一句話看着非常感人“我們一家人只有死別,沒有生離。”只要3個人在一起生活,哪裏都是温馨的家,平淡的生活中,他們總是能發現生活中的“樂趣”。把每天的散步當成“探險”,把去餐館吃飯當成“看別人唱戲”,無論生活多麼艱辛,他們每天的讀書和工作沒有斷。

他們一家三口,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經歷過亡國、戰爭、解放、改革運動等等,她們相互扶持,相互依靠,互相鼓勵,一切並未改變她們,也未改變她們,也並沒有打倒她們,她們就這樣簡單的做着她們最愛的學問。她説:“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

我覺得楊絳和錢鍾書夫妻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彼此理解,彼此欣賞,彼此贈詩。

《我們仨》讀後感12

昨晚看本書看到了夜裏十二點多,看到楊先生描寫阿園去世的文字,不禁淚如雨下,不能自已。媽媽的愛,永遠伴隨着她的孩子,在媽媽眼裏,即使是六十歲的老人,始終是一個孩子。依然有着孩子的調皮,稚嫩,全部因為面對的是自己最親的人。楊先生記得女兒去世的年紀,六十歲欠兩月。這樣的數字恐怕也只有母親能夠記得住了。

楊老師一家三口的生活讓人羨慕,雖然自始至終都沒有多富裕,一家人在一起卻過得十分幸福,這就是家,是能讓每個人嚮往,魂牽夢縈的地方。而只有他們三個人在一起的時候,這個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家。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能夠一生以書為伴,不受世俗的束縛,做着最真實的自己。這一點讓人特別羨慕。

楊先生在孩子和丈夫都不在了的情況下,多次組織中關村大講堂,還是照常做自己的事情,恐怕只有自己知道漫漫長夜,她是怎麼樣度過的吧,每每想到這個場景都覺得好心痛,我在想要是人世界沒有生離死別該有多好,可是如果沒有生離死別又有誰會重視情感呢!就是因為有太多的不得已,才會讓我們能夠珍惜已有的幸福。正如楊先生自己所説,這一生過得很幸福,雖然他們都不在了,可是還有回憶可以作伴。

而現在,楊先生應該在另一個世界與自己心愛的丈夫和女兒團聚了吧!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因為時間一去不復返!

標籤:讀後感 我們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