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我們仨》讀書筆記

文學9.33K

整個假期,我把這本書讀了兩遍,每一次閲讀,穿越平淡樸素的字跡,用潺潺柔水寫成的文字,字裏行間那無言的感動,相失之後的痛楚與難過。團聚,生死離別,感情的大起大落,全部藴藏在楊絳先生的文字中,文字敍述很簡潔,很平靜,但是我們心裏卻掀起一層又一層的波瀾和無言的感動。

《我們仨》讀書筆記

故事很簡單,普通不過的一家三口。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很簡短,就一頁。講了一個夢的故事。我記住了鍾書先生安慰楊老的那句話: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仍是楊老在講給我們一個“萬里長夢”。夢中她是一名交通員,住在客棧,往返於三地,在病中的鐘書先生和忙碌的女兒阿圓(後來也病重)之間不停地遊走奔忙,卻又無可奈何地看着他們父女倆一點一點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實在不想動了,先得到女兒“回自己家裏去了”的消息,然後又看着載着鍾書先生的船變成一葉小舟,“變成了一個小點,看着看着,那小點也不見了”消失在茫茫雲海中……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附有很多張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種其樂融融,看了讓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輕時,夫妻倆在倫敦和巴黎留學時的合影;也有錢瑗的成長照片、英國留學的紀念照。最喜歡他們父女倆的合影,老先生愛説女兒像他,一樣的有着聰明的頭腦,含蓄的微笑。他們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讓人感動。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的真實寫照都在這些圖片中定格了。最後兩張老倆口相互理髮的照片,拍得真好。楊先生會用電推子,鍾書先生會用剪刀。我看到這裏,才真正領會了什麼叫做相濡以沫。

第三部一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淺顯的文字記錄了他們這個三口之家共同經歷的快樂。“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在這第三部裏,我印象深刻於他們夫婦二人留學期間的苦讀和自得其樂的生活。想像着兩個不嗜家務的學者是如何打理每日的柴米油鹽,他們的真實生活都在楊先生的筆下復活,讓我看到兩個抽空去探險(散步)的快活人。鍾書先生的西式早餐做得真棒,讓我也提起興趣早起為家人用自制豆漿和五分鐘白水蛋當早餐,看他們爺倆吃得心滿意足。

讀到第七章,阿瑗兩年不見父親,看見爸爸帶回的行李放在媽媽牀邊,很不放心,猜疑地監視着。晚飯後,她對爸爸發話了。

“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她要趕爸爸走。

鍾書很窩囊地笑説:“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

“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

——真是絕句啊,這父女間的對話!

還有,寫到當時有些落迫的鐘書先生“留在上海沒個可以維持生活的職業,不得依仗幾個拜門學生的束脩”,卻不想在一個夏天,收到學生送來的一擔西瓜。圓圓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眾人,自己還留下許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經對爸爸説:

“爸爸,這許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兒。”

顯然她是覺得“與有榮焉”!她的自豪逗得大家大笑。這樣聰慧的女兒,媽媽怎能不記得她吐露出的每一個音符句語?所以,當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楊先生是如何的不捨。她説:“自從生了阿圓,永遠牽心掛肚腸,以後就不用牽掛了”她嘴上這麼説,心上卻牽扯得痛!阿圓去世時,還差兩個月才滿六十。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如何摧殘着兩位體弱多病的老人……

當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先生去世。這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讀到這裏,還能有人不動容嗎?

最後的附錄裏,有錢瑗打算寫的她的那個版本的《我們仨》的手體本初稿(未完成),還有她在病中寫給同樣生病的父親的幾封信,寫給母親的新年賀詩,阿瑗去世前自己不能進食了,但不放心阿媽,特寫信教媽媽如何做簡易飯食……那種父女親人間的濃情和俏皮讓人感慨萬千。最後附錄三裏,收錄有女兒給爸爸的速描畫、鍾書先生給煮飯阿姨的抽象寫生實物畫……這點點滴滴碎紙片都讓楊先生視為珍寶一一收藏其間,那是屬於他們仨的寶貴財富和回憶傳記,沒有人能走進,只能在遠處觀望與唏噓……

楊絳先生用她的樸實的文字,娓娓道來講述了“我們仨”,一生,也因為有“我們仨”,感覺並不孤獨,生活很有意義。逝者不可追,往者不可留。留在楊絳先生心裏的,是“我們仨”在一起的美好時光。這樣的回憶,有些痛楚,有些温暖,有些感動,有些回味。再平凡不過的一個小家,因為有“我們仨”,很快樂,很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