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培根隨筆讀後感精選15篇

文學2.92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培根隨筆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培根隨筆讀後感精選15篇

培根隨筆讀後感1

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説,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讀後感2

船是註定要在海中顛簸的,而棟樑卻必須是能立定腳跟的。

閲讀《培根隨筆》,獲益匪淺,會發現自己曾經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完美的地方,也許是很多很多吧。培根筆下的優秀品質,如果全部彙集到一個人身上的話,那將會是一個美妙的人生。

對於一件事情,要經過反覆的推敲、斟酌和計議,避免在執行中出現無法預料的差錯;處理一件事情往往需要三個步驟:預備、討論和實施,討論充分來提高辦事效率……

這些都是我在書中學到的!

論財富,依靠善良的方法和正當的工作獲得的財富,是來之不易的;論真理,就算行為卑劣的人也會承認光明磊落是人性崇高的美德;論善良,惟有善良的品格,無論對於神或人,都永遠不會成為過分的東西;論讀書,種種心靈上的缺陷,都可以通過學習而得到改善;論時機,對於危險與困難,勇敢面對,對其迎頭痛擊要比遠遠地躲避,以防其近身的做法更值得推崇;論美德,擁有內在美德的人即便外表並不華貴,卻可以讓人心生敬意;論逆境,逆境因其能夠磨練人的意志恰恰成就了人生的信念與夢想;

人是註定要在人生中顛簸的,而生活的強者卻必須是能立定腳跟的。

培根隨筆讀後感3

讀書能給人樂趣、文雅和能力。人們獨具或退隱的時候,最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談話的時候,最能表現出讀書的文雅;判斷和處理事務的時候,最能發揮由讀書而獲得的能力。那些有實際經驗而沒有學識的人,也許能夠一一實行或判斷某些事物的細枝末節,但對於事業的一般指導、籌劃與處理,還是真正有學問的人才能勝任。

耗費過多的時間去讀書便是遲滯,過分用學問自炫便是矯揉造作,而全憑學理判斷一切,則是書呆子的癖好。學問能美化人性,經驗又能充實學問。天生的植物需要人工修剪,人類的本性也需要學問誘導,而學問本身又必須以經驗來規範,否則便太迂闊了。

機巧的人輕視學問,淺薄的人驚服學問,聰明的人卻能利用學問。因為學問本身並不曾把它的用途交給人,至於如何去應用它,那是在學問之外,超越學問之上、由觀察而獲得的一種聰明呢!

讀書不是為着要辯駁,也不是要盲目信從,更不是去尋談話的資料,而是要去權衡和思考。有些書只需淺嘗,有些書可以狼吞,有些書要細嚼爛咽,慢慢消化。也就是説,有的書只需選讀,有的書只需瀏覽,有的書卻必須全部精讀。有些書不必去讀原本,讀讀它們的節本就夠了,但這僅限於內容不大重要的二流書籍;否則,刪節過的書,往往就像蒸餾水一樣,淡而無味。

讀書使人淵博,辯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精細。如果一個人很少寫作,他就需要有很強的記憶力;如果他很少辯論,就需要有急智;如果他很少讀書,就需要很狡猾,對於自己不懂的事情,假裝知道。

歷史使人聰明,詩歌使人富於想象,數學使人精確,自然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和修辭學使人善辯。總之讀書能陶冶個性。不僅如此,讀書並且可以剷除一些心理上的障礙,正如適當的運動能夠矯治身體上某些疾病一般。例如:滾球戲有益於腎臟;射箭有益於胸部;散步有益於腸胃;騎馬有益於頭部等等。因此,假若一個人心神散亂,最好讓他學習數學,因為在演算數學題目的時候,一定得全神貫注,如果注意力稍一分散,就必得再從頭做起。假若一個人拙於辨別差異,就讓他去請教那些演繹派的大師們,因為他們正是剖析毫髮的人。假若一個人的心靈遲鈍,不能舉一反三,最好讓他去研究律師的案件。所以,每一種心理缺陷,都有一種特殊的補救良方。

培根隨筆讀後感4

談這本書感想,個人感覺我必須説説培根本人背景、所處時代、他的地位。培根,1951年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父親尼古拉。培根是伊麗落白女王的掌璽大臣,母親是文藝復興時代一位博學多才的貴族婦女,有這樣的家庭背景和社會關係,再加上才華出從,培根本人已是1584年入國會,1596年被伊麗莎白女王任命為特別顧問,1617年被任名為掌璽大臣,1621年捲入受賄案被捕,1626年因風寒去逝。如些顯赫的人生背景,我們可以感覺到,怎本書的出發點與目的,個人感覺裏面談到國家與政治的隨笑,都不是我喜歡的文章,大多數文章都是以國家利益為眾的前提來寫,所有的思想都是為了國家,為了女王,我個人比較喜歡從人性本生來寫事的書;

本書不喜歡有三,一是基於培根的背景,所處時代,當時所處地位,寫本書的基調,都是為了國家,把女王利益高於一切的基調;二是培根本人已是律師職業,職業和權位使然,需然環環緊扣,所有文字都是在找證據一樣;三是文中太多的小論題,都是在談大道理,教人如何為國,出發點是為國家上層人士,與如現實的生活相距甚遠,我更喜歡發自普通人心底的書籍,描述人心靈的故事。

當然本書肯定是好書,喜歡有三,一是裏面有很多文章,如談天性,談膽大、談愛性……等等都是我喜歡的內容,特別是談天性一文,讓我感觸頗深,對小孩的培訓上有了全新的認識,特別是最後一句很是有道理——“人的天性不生香卉,便長野草,所以讓他適時地給前者澆水,將後者剷除”。二是這本書是本偉大的書,特別是對於青少年時期小孩子,我個人感覺就是必讀,對青少年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裏面很多好文章甚或可讓小孩熟記於心,教與他們做人的道理,指明方向;三是全文都是激勵為主的文章,有很多可細細品味的哲理性語句,當認為生活對自已不公,受盡折磨時可是療傷的哲理文字。

並且可以肯定,他絕不是一個依仗家庭而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在他的隨筆集中可以看出,他對《聖經》是很有研究的,或許可以對其中的篇章信手拈來(雖然一些片段出現了錯誤);他對歷史深感興趣,對於歷朝各代的王侯將相之事如數家珍;至於希臘神話更是融匯在各篇隨筆之中,着實使文章顯得生動有趣。

培根隨筆讀後感5

孔子説過,“尊五美,屏四惡”。人們也常常以“真善美”來評論一個人人格上的美醜。那麼,一位美者需要相貌俊秀嗎?在培根眼裏倒不必,它只需氣度端莊,氣態宜人。

在《培根隨筆》的這篇《論美》中,語言簡潔,內容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一個很廣泛的問題,這篇文章着重論述了怎樣對待外在和內在美。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美猶如盛夏的水果,但卻是容易腐敗而難保持的。”培根在用豐富的閲歷和成熟的思想告訴眾人,美麗的容貌是很多人都渴望得到的,但它並不是真正的美,真正的美應該是內心的美,品質,德行,思想的美。培根這句話更好地闡明瞭外表的美是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消退的,它是容易改變的。

正如培根説的,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因此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揮出光輝。而從古到今也有許多例子印證了培根這一哲理。

王昭君是眾人皆知的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如花似玉,眉如輕煙,且投足如風擺細柳,舉手似雛燕凌空。除了她有沉魚落雁的美貌之外,她在出塞作番時入鄉隨俗,美麗善良的她給草原人了帶來了和平與希望,帶來了歡樂,從此漢匈罷卻刀兵,共享和平。

所以説古代美女也不是隻有花容玉顏,王昭君的美麗善良就是世人難見絕美者兼而至善啊。

在我們佛山,有一位曾經讓無數人感動的“最美婆婆”,她叫陳賢妹。在20xx年的秋天在,一名叫小悦悦的兩歲女孩相繼被兩車碾壓,可是18名路人路過但都視而不見,漠然而去,最後一名拾荒阿姨陳賢妹上前施以援手。因為她的這一善良的舉動,她被熱心的網友成為“最美婆婆”。

齊耳的短髮有些蓬鬆,瘦小的臉龐刻着歲月的滄桑,58歲的年齡,一米四的個子,七十斤的體重,看起來弱不禁風,卻行動靈便説話利索。這就是陳賢妹,從相貌來看就是一個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阿婆。但她在小悦悦事件中的平凡舉動所折射出的高尚的品格讓人感動。陳婆婆這一內在美在她和所有人心中都是永恆的,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平常樸素而又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培根文中有一句:“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他的這句話揭示了在當今社會上美的概論。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培根隨筆讀後感6

讀了《培根隨筆》,感覺自己深受教育。

培根是哲學家,遠在萬里之外的英國,還是幾百年前的古人。這三點對我來説都是距離。我對哲學家一向不怎麼感冒,總覺得哲學太深奧,我搞不懂也不想搞懂;作為一個歐洲國家的英國,隔得那麼遠,遠不像祖國的某個省,某個城市那樣能給我親切感,所以我對這個國家也不怎麼感冒,因為暫時也不奢望有朝一日能去牛津或者劍橋留學,所以也不想對它感冒;幾百年前的古人,我一直以為與他們之間的代溝太大了,我對他們總是敬而遠之的。

但是,一讀《培根隨筆》才發現,所有的距離都不是問題,我和幾百年前的英國哲學家培根原來也可以親近。這實在是《培根隨筆》的魅力的功勞。

哲學是深奧難懂的,有康德的三大批判為證,據説黑格爾的《小邏輯》也繞暈了不少聰明人的腦袋。但《培根隨筆》給人的感覺不一樣,它很好懂,沒有艱澀的哲學名詞,也不故弄玄虛。僅僅從文字的語氣看,完全是一個大叔在跟你拉家常,只不過談的不是柴米油鹽,而是人生、智慧、愛情、友誼等高雅的話題,當然這些話題也是很多哲學家喜歡討論的。要是所有的哲學書籍都這麼好懂,我一定會喜歡哲學。這感覺,完全就是一個知識廣博、生活經驗豐富的大叔在和你談心,談着談着,你就被他征服了,你也就信服他説的那些道理;聽着聽着,你不知不覺中就長了見識,明白了很多事理。

讀《培根隨筆》所長的見識之一就是,知曉了不少西方世界的事。作為一個生活經驗豐富的人,培根在他的書中談了不少的見聞,當然談的是他所在的英國和歐洲的事情。讀他的書,彷彿就是一個歐洲通在帶着我們遊歷,歐洲各國的風士人情,歷史掌故,山川地貌,由他娓娓道來,我們再一一聽下去,如沐春風。原來遠在萬里之外的歐洲,那裏的風俗人情跟我們這裏的大同小異,好人也同樣熱心腸,壞人也同樣搗蛋。高鼻子藍眼睛的那些傢伙,其實很幽默風趣善良。

讀完《培根隨筆》,我對這幾百年前的古人也產生了親近感,不覺得有什麼代溝,除了覺得他博學、幽默、機智外,並不覺得他高高在上,也沒覺得他板起一副面孔。由此我覺得,古人並不是古板之人,在感情上與現代人完全是相通的,我先前對他們你印象,實在是偏見。

以上算是讀《培根隨筆》的感受,也算是收穫。我想,以為有機會,我一定多讀讀這樣的書,讀書的好處看來還真的不少呢!具體的好處肯定不止這些,培根在他的《論讀書》中,對讀書有全面的洞見,我以後一定再好好學習。

培根隨筆讀後感7

在《論友誼》中,培根説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主角,能夠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説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能夠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説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好表露於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論美》篇。這是一篇關於“美”之作,語言簡潔,內涵土獨特,充滿哲理性。“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就應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人生觀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因此,不好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因此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彼此越瞭解,嫉妒心將佔據越高。人能夠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正因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畢竟的道路,同情心總是醫治嫉妒的一味良藥。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培根隨筆讀後感8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而我聽到哲學家這個稱謂。不經撇了撇嘴,哲學家不就一片長篇大論嗎?有什麼好看的?於是不情願地翻開了這本薄薄的書。看看目錄,全是什麼論啊,談啊,説啊,必然是一本無味的書。然後我繼續翻開閲讀,手裏無奈的拿着準備批閲的綠色熒光筆。

我不得不真實的説,我讀過一本談論哲學的書,叫《蘇菲的世界》。而這本書充滿魔幻色彩,而且能用一種奇幻的文風,帶着我走近哲學的世界。蘇菲這個普通的小女生,因為有了那一封封娓娓道來的哲學問題,漸漸愛上了哲學。我的表姐因為讀了這本書,就報考了哲學系。這本書讓我看到,雖然哲學聽起來是枯燥的,但是也有它的樂趣所在。

可這本《培根隨筆錄》我也不得不看,帶着一點對哲學的啟蒙知識,我開始了閲讀,裏面的很多知識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至少,我看到了一個知識淵博的培根,一個善於總結的培根,一個有藝術情趣的培根,一個堅持真理的培根。

就拿《論園林》來説吧,讀了前面的《論真理》等一系列的較高深的哲學問題後,看到這一篇不禁讓我覺得耳目一新。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培根不僅僅只是鑽研學術方面的問題。對這樣的美的藝術也有很深的修養。

他能辨清一年各個月份、季節中園林應種植的花木,能分別花木之中最芳菲的花的名字,並給它們排名。在這篇文章中,我看到的培根不僅僅是個作者,更像是一位園林藝術師,將如何種植美麗花木,如何使自己的園林更加美麗的知識毫無保留的告訴我們。

我認為我今後也應該像培根一樣,隨時把自己的思想記錄下來,最後翻翻本子,重新閲讀自己以往的思想和心路歷程,一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畢竟我的生活閲歷還有限,不能對這本書內的哲學知識全部理解。媽媽也看了這本書,和我一起探討。這裏面的許多知識媽媽也不能理解,覺得很深奧。所以可見培根對生活的理解,對生活獨特的見地是多麼的到位。雖然我不太喜歡這種較為枯燥的文風,但是我能感受到其中所展現的哲學的魅力。

培根隨筆讀後感9

暑假期間,我讀了一本書培根隨筆.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的哲學家和文學家弗朗西斯培根.這是一部世界性的經典著作,它語言簡潔,直接犀利,文筆優美,格言警句迭出,大多是論述人生重大問題以及人與國家,社會的關係,思想深刻而精彩,見解獨到而精闢.這本書中講述的培根對人生的感悟,許多的處事方法和思想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絕對是青少年閲讀課外讀物的不二選擇.這本書中中最讓我感興趣的有論死亡,論逆境,論友誼等.培根隨筆讀後感

讀到論死亡,我明白了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規律,是人生旅途的終點,也是人生旅途的另一起點.培根從人們害怕死亡,不敢直面死亡這一個逃避心理出發討論了有關死亡的話題,論述了自古以來的一些英雄人物都直面死亡,戰勝死亡,説明了死亡其實並不可怕,也沒有那麼痛苦.我認為人們之所以對死亡的到來感到恐懼和害怕,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他們在生活中受到他人及社會的影響,根深蒂固的認為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二是伴隨着死亡而來的東西將死亡襯托得極其可怕.其實只要我們坦然面對死亡,就會克服這種恐懼心理,就會發現死亡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而且,人類的有些精神是可以無視死亡的.愛國之心獻身死亡,勇敢之心蔑視死亡.

論逆境中的一句話使我受益匪淺,那就是塞內加的一句高論;順境的好處固然令人羨慕,但是逆境的好處則令人讚歎.培根在文中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和順境相比,逆境更能鍛鍊人,塑造人,而人的一些美好品質和崇高精神往往都出自逆境.而我也是如此認為的,不經歷風雨怎能遇見美麗的彩虹,不經歷逆境怎能更好的成長.

論友誼這篇文章告訴了我朋友的重要性和友誼的可貴,朋友在陽光來臨之時陪我們一起享受温暖,在暴風雨來臨之時和我們一同面對.所以説,朋友既可以在我們鬱悶脆弱時給我們心靈的支持,也可以是我們變得更加理性.正因為友誼如此可貴,我才更要珍惜自己的.好朋友,使我們的友誼在前行的路上更加深厚.

培根隨筆中的文章無一不是能夠對我們青少年的成長有着深刻教育的,每讀一篇文章,我都能從中找到值得我學習的東西.如;我明白了死亡並不可怕,也不值得恐懼,那只是我們人生的另一種開端.逆境是我們走向成功的基石,我不再抗拒逆境,我開始坦然接受它,戰勝它,將它變成我成長道路的墊腳石.友誼可以慰籍心靈和加強理性,只有與朋友一起同行,互相學習才會更好的取得成功.

培根隨筆讀後感10

“伴隨死亡而來的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不錯的,死亡只是一瞬的交錯,而他所衍生的東西卻往往使人們痛苦萬分,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在死亡之際,都是過往雲煙,僅存的只是面對死亡的淡然那我們在顧慮什麼?這樣看來,死亡其實並不可怕,而真正令人恐懼的是死前的掙扎,在這段痛苦的時光中,時間只是過得緩慢,而驚恐無限瀰漫,日積月累,這便成了人們對死亡的一種錯誤的認知----死亡是可怕的!

從《培根隨筆》中,我們不難看出培根對死亡的曠達,正如他所説的“生命的終結乃是自然的一種恩惠”,對死亡抱有的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人總是會死的,這是一種必然的自然規律,亦是無法逃避的----倒不如泰然的面對他,或許你就不會認為死亡有多麼恐怖了。

看淡生死,不僅消除了自己的顧慮,也是一種對自己的寬恕!

培根隨筆讀後感11

前些日子,我讀了《培根隨筆》這本書,讀後感想很大。

這本書主要講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簡潔,警句迭出,深受各國人民喜愛。

在《論友誼》中,培根説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這本書很不錯,建議大家都去讀一讀。

培根隨筆讀後感12

《培根隨筆》,可謂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説理,迭出的警句,字字珠璣,是培根生活的結晶,是人生的智慧之作。它雖是隨筆,篇幅幾乎都不長,但每一篇都凝聚着作者對於人生、哲學、社會結構和思想體系的認知與思考。

這本書,呈現給你的,是多少精闢的哲理!潛移默化中,你會從中逐漸領悟到這些老練鋭利的文字的振聾發聵的力量。而這些文字之所以會具有這種力量,我想,這與《培根隨筆》的作者——弗朗西斯·培根四十多年的宦海沉浮有着密切的聯繫。弗朗西斯·培根出生於位高權重的官宦之家,他聰慧而富有才華,被伊麗莎白女王稱為”朕的小掌璽大臣“,他十二歲就上了劍橋大學,但父親早逝,又是次子,所得的遺產並不多。弗朗西斯·培根自立謀生,成為律師,經歷幾次沉浮成為朝廷重臣,卻又牽連因一樁受賄案而罷官為民。培根一波三折的經歷,為他寫《培根隨筆》奠定了豐富的社會認知經驗與人生閲歷,但同時也不難看出,封建時代英國王朝所統治時期思想文明的日漸落後,而培根正是對於時代新思想文化熱潮所提出的革新觀點。

這其中,也有培根對於人的性格、行為所提出的建議。譬如《談報復》,但有人做了對不起你的事,你是不是會報復呢?培根認為,”報復是一種野道,人性越是趨之若鶩,法律就越應將其剷除“,道理確實如此。當你的仇恨埋藏在心裏越久越深,仇恨越會吞,噬你的心靈,但你的心中卻不會認為自己的仇恨有什麼錯,會給他人帶來如何之深的傷害,那麼,我們為何不放下這不可挽回的令人耿耿於懷、心痛不堪的仇恨,去寬恕他人?“寬恕別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若干年後,回首這歲月的往事,你不會因為報復而無奈、悔恨亦或是悵惘,寬恕了,氤氲心頭的,只會剩下縷縷的感動與安慰。

在相似的人生追求與軌跡下,很多的靈魂都在迷失,在彷徨,在苦悶。閲讀《培根隨筆》,可以讓我們的心靜下來思考。《談厄運》教給我們厄運可以造就堅韌,培育美德,使人的意志愈加堅強,在厄運過後總會有春風十里;《談父母與子女》則啟示我們父母對於子女的溺愛會加劇自己的不幸,同時也會影響子女之間的和睦,加劇勾心鬥角;《談花銷》則使我們懂得如何去花銷……

《培根隨筆》使我們在時光荏苒中,懂得了成長,懂得了人生。當你的心累了、傷了、亂了,不妨暢遊在這本書當中,放飛心靈,同時亦在品味道理。細膩之處,如明亮璀璨、馨香流轉……

培根隨筆讀後感13

《培根隨筆》為英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弗蘭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友誼》中,培根説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説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説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論美》篇。這是一篇關於“美”之作,語言簡潔,內涵土獨特,充滿哲理性。“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人生觀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彼此越瞭解,嫉妒心將佔據越高。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為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畢竟的道路,同情心總是醫治嫉妒的一味良藥。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培根隨筆讀後感14

説到培根,誰都會想起他那句遐邇傳揚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的確,當今社會,知識才是最寶貴的財富。在這個暑假,趁着閒暇時間,我有幸拜讀了他的著作——《培根隨筆全集》。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猶如當頭棒喝,擊醒了不知多少夢中人。

培根,他是命運多舛的一個人,生在官宦之家的他,年幼時就受盡了功名利祿的薰陶,長大後也就順理成章的走上了仕途之路,然而,在經歷浮沉的宮廷政變後,他最終被罷去官職。在滄桑的歲月裏,他的人生受盡了苦難的歷練,也就越顯得芬芳。讀他的文章,就像在聽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賜教,須耐心傾聽,反覆揣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説,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美德如同名貴的香料,焚燒碾碎時最顯芬芳。而厄運則最能發現美德。"信手拈來的一句話,甚是耐讀,索性將它摘下來。細細咀嚼一番後,竟被我品出幾分味道來,我想不僅厄運能發現美德,它還能使自己更透徹的看待自身缺點。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説,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讀後感15

“真理是什麼東西?”彼拉多當年玩世不恭地取笑説。他提這個問題是不指望得到答案的。世人多數心隨境變,他們認為堅持一種信念就等於自戴一種枷鎖,會使思想和行為無法自行其是。雖然作為一種學派的懷疑論早已消逝,但持這種觀點者仍大有人在——儘管他們的觀念未必像古人那樣清晰而透徹。

使人們寧願追隨詭言,而不去追求真理的原因,不僅由於探索真理是艱苦的,也不僅由於真理會約束人的幻想,而且是由於詭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那些惡習。後期希臘有一位哲學家曾探討過這個問題,因為他不能理解,為什麼一些欺世詭言竟能如此迷人,儘管它們既非像詩歌那樣優美,又不像經商那樣能使人致富。我也不懂這究竟是為什麼——難道人們僅僅是為了愛好虛假而追求虛偽嗎?也許因為真理好像陽光,在它照耀下人世間所上演的那種種假面舞會,遠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燭光下來得夢幻和華麗。

對世人來説,真理猶如珍珠,它要在陽光的照耀下才變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種紅玉或鑽石,需要藉助搖曳不定的燭光而幻化出五色繽紛的浮光。

真真假假的詭言會給人帶來愉快。假如一旦把人們內心中那種種虛榮心、虛妄的自我估計、各種異想天開的揣想都消除掉,許多人的內心將會顯露出原來是多麼渺小、空虛、醜陋,以至連自己都要感到厭惡。對這一點,難道有誰會懷疑嗎?

感悟:謊言——虛偽的代名詞(不包括善意的),文中説的一句話我很認同,人們之所以願意去追隨詭言是為了是“由於詭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那些惡習”,人性,一個強壯到不能再偉大的事物,,卻又同時渺小到不能再脆弱,追隨詭言,是在逃避,去逃避那些內心中的某些事物被活生生、血淋淋地揭開。文中説得不錯,氣炸地行為像蛇,只能靠肚皮爬行。沒有任何罪惡比虛偽和背叛更可恥的!所以蒙田在研究“騙子”這個詞為何如此可憎時説得好:“深思一下吧!説謊者是這樣的一類人,他敢於狂妄地面對上帝,卻不敢勇敢地面對世人!”

正是如此!曾經有一個預言,説基督返回人間的時刻,就是在大地上找不到誠實者的時刻——而謊言就是請求上帝來執行末日審判的喪鐘之聲。對於虛偽和欺詐者們,這乃是一個嚴肅的警告啊!別真的讓童年成為最“純真”的時光,然後永遠塵封在回憶最深的角落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