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關於《道士塔》的讀書筆記

文學2.64W

  【第1篇】

關於《道士塔》的讀書筆記

讀了餘秋雨的《道士塔》,我的心和指間都是蒼白的。

我看見了一個民族的血痕,深深的,還滲着血。

  一、王圓祿其人其事

“歷史已有記載,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這個人的名字的確是足以令人唾罵萬年的。如今流落到海外的敦煌國寶們終日的抽泣,很多是因為他,才用不幸的自己見證了一段屈辱的歷史。

他是一位道士,卻看管着佛教的聖地。與其稱他為道士還不如説他是地道的農民,那個時代到處可見的農民。當一個農民把持着一個民族最燦爛的文明時,其實悲劇列車就無可挽回的向前開動了。

不對,不對!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向前的小丑”。當我們咬牙切齒地痛惜。撕心裂肺地憤恨時,“最大的傾瀉也只是對牛彈琴,換得一個默然的表情。”我不禁苦笑,敦煌之不幸,文化之不幸,民族之不幸,怎能由這位認認真真做錯事的農民扛起?他扛得起嗎?

華美的壁畫,是這位老農仔細地用石灰刷抹,他不喜歡豔麗。那唐代的笑容,悲苦地向慘白的牆壁歎息一聲,隱在了王道士滿意的粉白中。“乓乓”幾錘下去,“婀娜的體態變成了碎片,柔美的笑容變成了泥巴。”在她們的位置上,王道士膜拜的靈官、天師穩穩坐定。

讀到這裏,我恨不能早生一個世紀,飛身奪下他手裏的刷子和鐵錘,大聲呵斥:“你這愚人,你知道你在幹什麼?住手啊!”

誰知道呢?或許,他卻會迷惑的反問上一句:“我在整理我家院子,關你何事?”説罷,拾起地上的刷把,得意地望着白灰刷過的牆,“嘖嘖”地盤算着刷牆的花費,漫不經心地把散落的雕塑隨片踢出洞外,踢入凜冽的溯風中。

想到這裏,我突然發現,我腦子也一片慘白。

  二、遠行的車隊

如果還有什麼稱得上掠奪美麗,那麼,一看圓明園,二看敦煌。

當二十世紀初,西方文化一派欣欣向榮的時候,國外的學者不止一次的把目光投向我們這個美麗的國度。而此時的王道士的腰帶上正栓着敦煌文化寶庫的鑰匙。在他手上,是剛從外國探險者那裏得到的小費,在他身後,是牛高馬大的洋人,自稱來取經的“洋唐僧”。道士掂掂手中的銀圓,心花怒放的想真是交了好運,這破玩意還能換錢?於是,他把一卷又一卷的經書、畫卷從深深的洞穴裏取出,裝滿了一輛輛牛車。臨行還依依不捨地目送“取經人”遠去,恭恭敬敬給人家鞠上幾個躬。

嘿!這是多大的便宜啊!足不出户就能得錢!他心中竊喜着。

“沙漠上,兩道深深的車轍。”

  三、餘秋雨的痛與恨

貫穿本文的是作者餘秋雨感情的軌跡。

在悲涼的圓寂塔前,作者吃驚的發現了“王圓祿”的名字。由此,他開始了回憶。從他讀過的關於敦煌的史料裏,搜索着他的影子。

王道士給作者的印象是一個“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索索”的農民。作者心裏發涼:中國最燦爛的文化竟然是這樣的人把持!繼而,我國當代的敦煌學者們在進行研究時,拿着從國外買來的微縮膠捲,歎息着走到放大機前的情景,開始縈繞在作者心裏。他開始痛心。

望穿時空,他似乎看到外國冒險家,也是文物販子斯坦因,和他滿載敦煌精華的'車隊,徐徐走出我們的視線,他感到一陣等同於戈壁溯風的悲涼。

餘秋雨不愧是餘秋雨,沒有指着王道士鼻尖的漫罵,卻鋒芒畢露地轟擊了他的愚昧與無知。儘管有無數條足以讓他傾瀉憤恨的江河,然而,他內心的苦痛卻不僅僅指向一個農民。大量反語的運用,如嗆天呼地,他已經痛不欲生。

全文最富有意味的是,那些靠從“強盜”手裏買回的膠捲加緊研究的專家們,在國際敦煌學討論會上,因日本專家的發言而“默默”着。這是最沉重的一筆。無論別人是讚譽還是安慰,歷史都無法改寫。他仰天長歎。

這篇文化散文很沉重。它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

作者的痛與恨,就是我的痛與恨。

  【第2篇】

餘秋雨的散文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散文,它表現的情懷慷慨豪邁,體現出一種沉甸甸的歷史感和滄桑感,它是一種俯仰於古今之間的內在衝動與感悟,是一種湧動着激情和靈性的智慧與思考。

讀完《道士塔》後,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靜,莫高窟的神祕壯麗讓我激動不已,然而王圓籙道士的愚昧、迂腐又令我痛心。當我看到王道士拿着刷子刷去了唐代的笑容,刷去了宋代的衣裳時,我又何嘗不恨,恨我沒能早出生一個世紀,去阻止這個蠢道士的愚蠢行為,可是就算我當時出現在了他的面前,奪過他們的刷子,踢翻他們的石灰桶又能怎麼樣呢?當時那樣一個偌大的中國都容不下這些小小的卷軸和壁畫,任憑這莫高窟的千古罪人,將令人驚羨的中國藝術文化,用極少的錢財給換取走了;任憑難以數計的敦煌文化就這麼流失了;任憑任憑一個古老的民族讓傷口的血滴在沙漠,是敦煌文化走向黑暗……我又能怎麼辦!

文章中,餘秋雨寫道:“今天,我走進這幾個洞窟,面對慘白的牆壁,慘白的怪像,腦中也是一片慘白。我幾乎不會言動,眼前直晃動着那些刷把和鐵錘……我在心中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過臉來,滿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閒人何必喧譁?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麼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這是何等的痛心,又是何等的無奈,他不忍心,不忍心那些婀娜的體態,那些柔美的淺笑就這樣被摧毀,不忍心那些歷史就這樣在一個道士手中灰飛煙滅。這裏,我品出了這本書的名字--苦,歷史重現,我們卻無力改變,只能不住的惋惜,無奈的流淚,遍遍的哀歎,再次眼睜睜地看着那些本屬於中國的文化從面前掠過卻挽留不住。

千百年前的一個洞穴,開啟了敦煌文化的壯麗,散發出了誘人的光彩,千百年前的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送上了駛往外國的、散發着陣陣惡臭的馬車。然而,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夠引起人們的注意,並非它外表炫目,而是因為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它藴藏着一種深層的美,縱使它曾經殘缺。

餘秋雨帶領我們走在中華文明的土地上,深思這些古老的文化,用極其細膩的文筆寫出了這趟“文化苦旅”,其中的悲痛、心酸與無奈成為了一個個驚醒炎黃子孫的驚歎號!

標籤:讀書筆記 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