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忍讓的散文

文學2.27W

有人説,忍讓不僅是一種功夫,更是一種境界。我覺得此話一點不假,忍讓並非簡簡單單的膽小懦弱,也不是息事寧人的無為思想,它是一種處世的智慧與哲學,也是一種化解各種危機的人生百寶箱。當然,要有此功夫,並非一朝一夕就可煉成,必須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總結一點一滴。昔日,韓信甘受胯下之辱,才有了後來一統天下的劉氏漢江山;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若不忍辱負重、卧薪嚐膽,又怎能成就春秋霸業;西漢張良,三次忍讓拾鞋橋下,才得《太公兵法》輔助高祖成就帝王。

忍讓的散文

歷史上,關於忍讓的故事層出不跌,有人因忍讓成名天下,當然也有人因一時義氣用事而遺憾一生。其實忍讓雖是一個詞,但本質上卻截然不同,我覺得清末曾國藩對其的定義最為恰當,他在家訓中説:“忍是小智慧,讓才是大境界。”曾國藩不只是説説而已,他在當時如此複雜的環境中能夠長期屹立不倒,與他的忍讓功夫有很大的關係。為什麼説忍與讓不同呢?我覺得忍是被動地接受別人的侮辱或逆境中的困難,而讓卻是變被動為主動,在矛盾未爆發前就主動讓利與人,因此,我更推崇讓,因為在現實社會中,各種情況複雜交縱,瞬息萬變,我們只有掌握了主動性,才能化解危難於搖籃和無形中,從而成就一番大業。那麼,怎樣在面對具體的事物時,變被動為主動?我們就舉下面一個小例子見證讓的不凡魅力。

我曾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讓我震撼不已,雖然這個人的名字和背景我都忘了,但故事的內容我卻銘記於心。他只是簡簡單單的一種讓,卻能夠化解危機,保全自己。古時有一位姓李的臣子他因家中有事,必須離開朝堂許多天。在向皇帝請好假後他卻心中顧慮極多難以離去,原來他這一去要好多天,他怕這一段時期與自己不和的那個小人會向皇帝進讒言詆譭自己。就在他思索不出對策時,一位朋友對他説了一段話,頓時讓他茅塞頓開,話語大意是:既然你管不了他的嘴,你何不讓話語權於他,讓他極力去説。這時他又去見皇帝,此去才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極力在皇帝面前誇讚與他不和的那位小人。這樣他才安心離開,後來果然不出他所料,那位小人在皇帝面前説了他的'一堆不是,可是他沒想到皇帝居然大怒道:“李大夫昨日在我面前大力誇讚你,並且推舉你升官,想不到你卻在這裏説他的壞話,可見你居心不良。”後來這位臣子回京後就聽説那位小人被皇帝貶了。這就是讓帶來的不凡效果。很多時候,我們管不了別人的嘴,何不給他機會,讓他竭力去説。

我覺得曾國藩在這方面做得最為完美,他提出:“有利不可獨享,一定讓利於人,否則必有後患。”這又是怎樣的一種處世哲學?我們都知道禍福相依,世事無常,有時候你獨享了一個巨大的勝利果實,不僅引來其他人嫉妒,而且一旦利變成害,那麼嚴厲的後果也是你自己獨攤。當時曾國藩帶領湘軍討伐義和團運動,每一次戰勝之後他都把功分給大家,從不獨享,並且無論如何也要將第一大功——指揮之功讓與其他人,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聚集了一大批才人與將領,我細心研究湘軍史後,發現其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站鬥力和凝聚力,與曾國藩的讓利於人的指導思想分不開。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要學會讓,讓不是懦弱,更不會損失什麼,我們都聽過“千里求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故事中因為讓反而得到了六尺巷,所以很多強求得不到的東西,善於讓的人卻能得到。當然讓這門學問深不可測,我經歷尚少難以理解透徹,文筆欠佳,難以詳述其內涵。今關羽門前耍刀——獻醜了。

標籤:忍讓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