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課堂的曲線之美的讀後隨筆

文學3.1W

曲線之美 差異之玄

課堂的曲線之美的讀後隨筆

----李仁甫《課堂的曲線之美》

讀畢特級教師李仁甫《課堂的曲線之美》一文,腦海瞬間想起:曲線---- 差異。

不久前,記得李先生聊天中提過,“生成思想”的形成,曾經受到法國後現代哲學家德勒茲“差異”觀點的啟發,... ...。那麼,課堂的曲線不正體現着差異的韻味嗎?

德勒茲與加塔利在差異中發現了重複,發現了超越不同領域的可能性,藝術、科學和哲學因與混沌保持着如此密切的聯繫而變得難以辨別,差異與重複一體化,模糊性與明晰性一體化。... ...而,李先生的課堂曲線之美,異曲同工於差異之玄。

另類思考:21世紀的“迴歸原始”不等於回到公元之前。向前,才是迴歸原始的一條生命正道。----就像李先生文中所言:... ...優秀教師一定能通過關聯與聚焦,讓學生在走過曲曲折折的彎路之後還能推門回家。... ...其實,世上本沒有路,學生自由思考的腦圖即“曲曲折折的彎路”。只是,這些曲曲折折的彎路(互聯)是一條生命大道。而,大道朝天;天,是每個學生不同的課堂歸宿----“回家的門(聚焦)”。... ...故,大道至簡是學生(教師)走過曲曲折折的必由過程和應有收穫。

語文課堂裏的曲線之美一:學生常常苦惱,我看到了門外,卻找不到門... ...。

語文課堂裏的曲線之美二:教師常常歎惋,我找得到門,卻看不到門外... ...。

李先生在《課堂的曲線之美》一文裏面,告訴同志們的答案是:... ...不必擔心這種“牽扯”,這正是內爍、內化的過程,是知識真正變成能量的過程,也是課堂由低效走向高效的過程。

歎服。----幸甚至哉,感以覺悟。

----20xx年6月28日夜,長春成長學堂----

【附錄】

課堂的曲線之美?

在一些語文教師的眼裏,“文本切入—問題研討”永遠是他們的“教學圖騰”。他們往往試圖從文本中找出一個所謂“最佳切入點”,精心設計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問題,讓學生一同順着這個“最佳切入點”與一系列問題進行思考。但是,教師尋找的這個切入點,一定就是最佳的嗎?這些問題是不是學生閲讀時產生的真正問題嗎?

由此,我聯想到一則案例:一堂課上,教師開場在黑板上很漂亮地畫了一個“月”字的甲骨文字形,然後激情地讚歎蘇軾寫月無人出其右,例舉了蘇軾詩詞中的“月”,要求學生找出《赤壁賦》中含“月”的句子來談體會。學生一段段地找出,教師也一句句地分析,從“月出於東山至上,徘徊於斗牛之間”談到末段,最後水到渠成地闡述了文中傳遞出的蘇軾從本我到超我的一次心路突圍。課堂上學生髮言積極,整個教學過程行雲流水。

然而,這堂課並沒有獲得好評。有人如此點評:“這節課所謂的‘行雲流水’,其實是缺乏課堂教學最富魅力的徘徊式曲線之美……不求順流直下,但要百轉千回,讓教學過程成為一個真實的、漸進的、多層次和多角度的非線性序列,讓學生在教學場中有一種徘徊式的掙扎——思考、討論、表述、爭鋒……然後在教師的引導下看到亮光打開小口,獲得突圍的快感,最後融進語文的大海。”教師預設了最佳切入點“月”,並以此為線索安排了教學流程“學生找月—學生評月—教師析月”,雖然課堂教學流程如行雲流水,但還是因為缺乏課堂應有的曲線之美而留下了遺憾。

那麼,課堂教學的曲線之美究竟從何而來?

讓學生切入文本,就有可能帶來曲線之美。有人説,倘若文本是玻璃球,我們自然便可洞悉其中的奧義;然而,真實的狀況是,文本猶如蘋果,我們無法直入其內核,而只能以眼光為刀子,從皮層的某個地方探入,讓文本這隻蘋果漸露深處無窮的隱祕。這“某個地方”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切入點”。在大多數情況下,總是教師選好一個切入點,帶着學生走進文本。其實,“漸露深處無窮的隱祕”之處有若干,不獨教師選擇的切入點為最佳,學生眼中也存在發現的智慧。學生的每一次切入,對於教師的預設來説,都可能是一次旁逸斜出。優秀教師一定能通過關聯與聚焦,讓學生在走過曲曲折折的彎路之後還能推門回家。

讓學生提問,就有可能帶來曲線之美。教師的提問,往往刻意設計最短的線段,希望快速抵達重點與目標。而來自學生的問題如果摻進來,就相當於推着教師走斜邊,在沒有腳印的地方走出一條曲曲折折的路。這樣的路雖然走得有點漫長,但學生親自探路,印象深刻,終身難忘。

讓學生細細思考,就有可能帶來曲線之美。學生的思考,尤其是慢思考,藴藏着各種可能性,這無窮的可能性無疑會把教師的思維直線牽扯得歪歪扭扭。不必擔心這種“牽扯”,這正是隻是內爍、內化的過程,是知識真正變成能量的.過程,也是課堂由低效走向高效的過程。

讓學生慢慢表達,就有可能帶來曲線之美。學生對文本無疑有自己的感受,對教師的解釋也會有不同想法,對其他學生的觀點更會產生反駁的衝動。因此,學生一旦有機會發言,就會使教師預設的思維路徑面臨改道,把課堂引向充滿想象的空間。

總之,曲線之美來自教師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在學生主體性被嚴重抑制的情況下,很難生成這種曲線美。

語文教師的眼睛,最好是一隻看文本,一隻看學生。只看學生,將文本束之高閣,課堂就只剩下熱鬧的花架子,那是表演化、淺表化的教學;但是隻看文本,將學生棄置一旁,課堂無疑就只剩下權威的獨角戲,這是無對象、非人性的教學。只有給學生生長、發展和創造的空間和機會,他們才會質疑、商榷和反駁。而這些質疑、商榷和反駁,雖然是教學過程中岔開的線段,但是它們會和教師預設的直線共同連接成一個美麗的幾何圖形,編織成一個迷幻般的立體課堂。

標籤:讀後 隨筆 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