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五龍山下軼事之掛草鞋的故事的美文

文學2.41W

“掛草鞋匾”,是古徽州婺源民俗中特有的專用語,是對被表揚人的一種戲謔和揶揄,多帶貶義。但在婺源西南鄉許村鎮五龍山下的金蟬村,確確實實存在掛草鞋的故事,那不是揶揄,不帶貶義,是一段傳奇佳話。

五龍山下軼事之掛草鞋的故事的美文

古時候下樂平去浮樑,金蟬村是必經之路,它是婺源西南鄉的交通樞紐。因此,這條古驛道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絡繹不絕,非常熱鬧。金蟬村的佈局和婺源其它鄉村沒多大區別,有水口、村邊涼亭或茶亭,金蟬村有兩個亭,村上邊一座,村下邊一座,都是茶亭。亭分三間,一間供過路人歇腳,一間是守亭人居住,另一間是廟,供人朝拜。亭內有人專門燒水,免費供人解渴,亭的名字也取的很簡單,村上邊的就叫上邊亭,下邊的就叫下邊亭。古時候車伕和轎伕,是沒有膠鞋和布鞋穿的,大都是穿草鞋,甚至是光赤腳走路的。從婺源下樂平去浮樑來回有兩百五六十里。一般要穿破四五雙草鞋。金蟬村是三縣中點,也是交差點,所以在此必歇腳換鞋。

抗日戰爭時期,村裏有兩位國民軍人,在衢州(徐州?)被日軍的細菌彈污染,一個眼睛長年流淚半失明狀態,被人叫着瞎眼旺根;一個腳被感染,長年化膿,走路不便,被稱着枴腳瘋。他們回到家鄉,做力所能及的事,就來村頭村尾守亭。一個住守在上邊亭,一個住守在下邊亭,每天義務燒水供過往行人解渴。每年冬天閒時,他們就輪流出去收冬(收冬:是古徽州婺源特有的一種民俗,就是守亭人出去要點生活來源,他們無論走到哪個村哪一家,只要報上守亭的名號,人家不管是錢還是物,都多少一定會施捨點的,這就叫收冬。),人家知道這兩位是為打日本而殘疾的軍人,心腸好心地善良都會多給點的。

兩位殘疾舊軍人,為了報答大家的好,看到來往推着樂平車的車伕(樂平車:就是用木頭做輪子的獨輪車,推的時候,老遠都能聽到車輪滾動嘰嘰呱呱的摩擦聲,現在已被淘汰了。)和轎伕,有的穿着草鞋,有的光着赤腳,夏天光着腳,地面很燙,冬天光着腳,地面很冷。他們看到眼裏痛在心裏。於是,一有空就打草鞋,就把打好的草鞋掛在亭的匾額下方,任那些光赤腳的.人自由取換,不收錢。

開始一天打三雙,後來看到還有許多光赤腳的車伕和轎伕。於是,他們就不分晝夜地加班加點打草鞋,一天兩人要打十幾雙。他們的善舉很快就傳遍了西南鄉和這條古驛道上。來往的行人也愈來愈多,但不是為草鞋而來的,而是慕其善名而來。他們的善舉很快就得到了回報,開始他們每年冬天都要出去收冬,後來,那些在此取過草鞋的車伕轎伕和慕名而來的往來客商,都會自覺地帶些錢糧物來感謝和救濟他們。從此,他們再也不需要辛苦出去收冬了。

此事雖然已過去幾十年了,兩位老人早已作古,古驛道已廢棄,上邊亭也早已坍塌,但下邊亭卻修葺一新,雖然起不到實質性的用場,卻讓後人牢記二位老人的善舉,弘揚他們高尚品德,是最好的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