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活着讀書筆記12篇

文學3.79K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活着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活着讀書筆記12篇

活着讀書筆記 篇1

看這本書是我剛開始接整個年段第二週5月9日監考的時候,從1班的班級圖書角借的。一旦開始看,便一發不可收拾,那幾天隨身帶,一有空閒時間就看一點。同事看到了,我便自嘲,我已經到看《活着》的階段了。

前陣子跟朋友聊起這本書,她説她看這本書的時候很想去死,感覺生活太壓抑,太悲催了。我有點驚訝。因為我看的時候,也為富貴的一生感到悲傷。少年春風得意時因賭博家道中落,承受喪父喪母痛,中年從戰亂中回來與家人團聚卻陸續喪子,喪女,喪妻,老年孤獨感最重的時候喪女婿,喪孫子。。這要是換了我,該怎麼活下去?

悲哀的同時又伴隨着一種佩服,雖一生坎坷,命途多舛,可他依然活着,有種樂天知命的感覺。讓我感覺,好像有時候人並不需要為了什麼高大的目標或偉大的意義活着,好像活着本身就是為了活着,活着本身就挺偉大挺值得感恩的。

説實話,挺感謝這本書的。剛好在我身體心理都感覺很辛苦的.時候,接觸了它。我們人似乎有這樣一種心理,看到比自己不幸別人,就會覺得自己還是幸福的。

所以,我想,這本書目前對於我的意義是,讓我更瞭解一點別人的生活,也更感恩自己的生活。

看《一本好書》的時候,記得蔣方舟説過一句話:“書的意義在於重讀。”我希望,在日後重讀這本書的時候,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活着讀書筆記 篇2

我喜歡看書,喜歡看各種各樣的書,看的很雜,文學名著,流行小説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筆不是太差,總能讓我從頭到腳看完整本書。只不過很多時候是當成故事來看,看完感歎一番也就丟下。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看餘華寫的小説《活着》,《活着》講述的是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作者的筆觸很平靜,沒有刻意去烘托一種跌宕起伏的氣氛,隨着作者平實的敍述中,經歷着主人公的一生苦樂哀愁。看完後掩卷沉思,內心沉重,感覺有説不出的悲——悲涼,悲哀,悲傷……似乎人生所能經歷的不幸都降臨到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經歷,禁不住疑問: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徐福貴出生富貴,卻是個地道的敗家子,從小到大幹盡荒唐事,賭博生生讓自己從一個闊少爺變成個窮光蛋。這期間,他唯一做對的事就是娶家珍做老婆。這個同樣出生富貴的富家千金沒有一句怨言的包容迷途丈夫,撐起日後苦難的天空。

從地主到赤貧,徐福貴也不是沒有恨過,恨這個,恨那個,最後恨的還是自個,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誰他活着,接受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説:"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活着的意義並非只是富貴。

自從做佃户,也許勞動是能改變一個人,不,應該説是生活,為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貴努力勞作,再不若從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目標。用書中的話説就是:日子過的又苦又累,心裏反到踏實。他想着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他們徐家從小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慢慢的重新發起來。只是世事難料,他被抓壯丁上戰場。在戰場上歷經生死,成俘虜後面對解放軍是選擇留下還是領盤纏回家時,他毫不猶豫的選擇回家,那一刻,對家庭的牽掛也許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只是現在想想,如果那時他選擇的是留下,也許人生會有所不一樣吧,就如那同樣成俘虜選擇留下參加解放軍的春生。

解放,土地改革,買他家所有田地的龍二被qiāng斃,真當是福兮,禍兮。這一刻,主人公已經想開,認命。用家珍的説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是啊,經歷過分離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團圓的真實可貴。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這樣清貧而又安穩的過去。直到……

"抽一點血就抽一點,醫院裏的人為救縣長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兒子的血就再不停……那時有慶已經不行,可是出來的醫生説血還不夠用。抽血的那個烏龜王八蛋,把我兒子的血差不多都抽乾。有慶嘴脣都青還不住手,等到有慶的腦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去叫來醫生,醫生蹲在地上拿聽筒聽聽説:'心跳都沒。'醫生也沒怎麼當會事,只是罵一聲抽血的:'你真是胡鬧。'就跑到產房救縣長的女人。"?

看到這裏真是説不出的憤懣,一條鮮活的人命,就這樣沒,怎麼會如此荒唐怎麼會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真是什麼樣的人心也許這就是當時社會的沉重吧。

回頭看我們的主人公,他活着,因為家珍。兒子有慶死,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隨時會跟有慶而去,想着往日種種,徐福貴撐下來,跟着他受盡苦難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時候生病成聾啞的女兒鳳霞嫁人,女婿雖然是個偏頭,卻是個極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奔頭。鳳霞的懷孕更是讓這家飽經苦難的人喜極而泣,可是,這簡單的幸福又終結在鳳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來,鳳霞卻死。三個月不到,家珍也死。

徐福貴和他的女婿圍着他們的希望——苦根,艱難的活着。苦根,一個古靈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讓人心疼。四歲的時候,苦根的父親,徐福貴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壓成肉醬。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七歲,發着高燒,幫着徐福貴在地裏摘棉花。徐福貴心疼外孫,沒錢買藥,煮一大鍋豆子,出門下地去。不想回來後就發現苦根被豆子撐死。

"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我總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長,誰知一過又過這麼些年。……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過的平平常常,……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自己的命。"

這是主人公的話,書看完,很壓抑,活着的意義是什麼也許無所謂活着,塵世的苦難,活着的人總得承受,在命運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獨,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並不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活着,只是在陳述活着這樣一個事實。套用徐福貴夫婦對春生的話來説:活着,好好活着。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歎人類的無力吧。改變不活着的事實,就改變活着的態度吧,只要活着,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是可以改變活着的狀態,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盡頭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經努力過。

活着讀書筆記 篇3

我知道,當我拿起筆寫下這兩個字時,一切都不一樣了。

——題記

你問我什麼是活着,什麼是死去,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他們紛紛在這個叫做《活着》的故事裏,一個個死去。毫無徵兆。

你問我什麼是因果報應,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富貴遭到了報應。我想,那是他應得的。

你問我,為什麼這個故事不像《格林童話》那樣,讓作者給它“安”上個美好的結局?這個我知道,餘華先生本意亦是如此。

父親,母親,兒子,妻,女兒,外孫,一個一個離他而去。到最後啊,只剩下那頭老黃牛和他。莫名地難受。

我承認,《活着》是唯一一本讀完了、放下了、卻再也不敢拿起來的書。放在了書架的最後一層,那個小角落裏。

我不明白,為什麼餘華先生要給每一個人“安”上那麼悲慘的死因,還有白髮人送黑髮人。慘不忍睹,甚至荒誕。

兩眼淚汪汪的老牛,因吃豆子而吃撐死的外孫,給縣長夫人“獻”血卻因失血過多而死的.兒子,因生孩子而死的女兒,每一個情節都足以讓你明白“活着啊,就夠了”。

可能每個人看到書的標題都會想“活着,什麼是活着”,我也是。本以為會在讀完這本書後能解答這個問題,但很遺憾,我沒有。我不瞭解什麼是活着,我把這都歸咎於我還是孩子罷,沒有足夠的經歷,也沒資格去回答這個問題。

轉眼,我又陷入了思考。如果當初富貴沒有那麼敗家,而是好好做生意,那麼以後的日子會不會不一樣?所有的事是不是都不會發生?很可惜,我不是餘華,我沒權利來改寫這個故事。倘若真的按我所想的改了,那麼《活着》也不能稱之為《活着》了。

“炊煙在農舍的屋頂裊裊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後消隱了,女人吆喝孩子的聲音此起彼伏,一個男人挑着糞桶從我跟前走過,扁擔吱呀吱呀一路響了過去,慢慢地,田野趨向了寧靜,四周出現了模糊,霞光逐漸退去。”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

活着亦是活着。

免不了潸然淚下。

活着讀書筆記 篇4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老人的歌聲在空曠的傍夜像風一樣飄揚。

隨着歌聲回到了過去70年所發生的一切災難。是時間創造誕生和死亡,創造了平靜和動盪,創造了記憶和感受。

徐家的老祖宗不過養了一隻小雞,雞養大後變成了鵝,鵝養大後變成了羊,再把羊養大,羊就變成了牛,到福貴爹這手裏,徐家的牛變成了羊,羊又變成了鵝,傳到福貴這,鵝變成了雞,現在雞也沒啦。福貴的人生代表了那個時代大部分中國人的命途:從身為地主的浮華到敗家後遭壓迫;從被國民黨逼迫去打仗到遇到解放軍回家團聚;經歷了人民公社化運動、大鍊鋼鐵,再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改革開放。

富貴輸了100畝田,爹也在糞缸邊吹走了。家珍也被老丈人接走了,一個家成了砸破了的瓦罐似的四分五裂。鳳霞便安慰他,一張桌子四個角,削掉一個角,還有五個角五口人,福貴也開始新的生活,一個落魄公子,看得見的時候福貴在田裏地裏,到了天黑,只要有月光福貴還要下田。人活着總要有事情發生,讓人措手不及。福貴被要求跟上了一隻往北去的炮隊。這時的生活他想跑,結果卻發現連裏每天都會少一兩張熟悉的面孔。

福貴回家了,娘死了,鳳霞聾了,後來,妻子家珍得了軟骨病。唯一的希望都寄託在小兒子有慶身上。有慶五年級了,但在醫院的小房間裏,卻被抽血過多而死了,福貴開始很生氣,後來卻發現縣長是曾經的朋友。他埋了他,每天都去看他,去陪他。書裏唯一的温情,恐怕也只有一點點,一絲絲。鳳霞嫁了一個好人家,福貴因為敗家而躲過了土地改革,隊長又幫助他們。

可是這一點點温情都是建立在虛偽的.表面上的。

爹被氣死了。

娘也走了。

有慶死在那間小房間裏。

鳳霞死在了那間小房間裏。

家珍也走了。

偏頭女婿因工傷死在了那間小房間裏。

孫子苦根兒因吃豆兒噎死了。

他親手埋了六個親人。

他只剩下了一頭牛叫福貴。

福貴活着,命大,一種幸運也是一種悲傷看着自己的親人一個個離自己遠去。活着,是一種堅強,晚年只能同一頭老牛度過。“我是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這是福貴對自己的評價。在晚年落寞的生活圖景下孤獨的,但並不寂寞的他,這就是活着,這是鬥爭與生存。其實福貴苦難的經歷裏存在着自己的温情。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她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孫,還有那頭也叫福貴的老牛。

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這是餘華所得經驗。

這本書中每一個沉重的悲劇都是痛苦的,這好像織就了一幅人性的掛毯。當好運垂顧我們的時候,我們會欣然微笑。當我們遭受厄運打擊時,我們又會黯然垂淚。也許活着就是命運,等待着生活給你的一切。也想起史鐵生的母親,讓他好好活兒,好好活兒。

有人稱《活着》是中國的《約伯書》,我認為這更是中國的歷史。

在我的眼前彷彿有許多像福貴一樣的老人。他們臉上的皺紋裏積滿了陽光和泥土。時常留着渾濁的眼淚。坐在石階上,等待着黃昏,霞光褪去。聽着老人粗啞的嗓音在空曠的傍夜風一樣的飄揚。

活着讀書筆記 篇5

活着,本身就是一種意義。學會擁抱不完美的自己,把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以自己的方式認真生活。苦難雖多,但是人間值得。

早前就讀過餘華的《活着》,疫情期間二刷了這部作品。作者以一種平靜的口吻向讀者講述了徐福貴充滿波折的一生。福貴出生在地主家,一出生就衣食無憂,少年時期成為了一名精通吃喝嫖賭的紈絝子弟。在賭博中,輸掉了祖上留下的所有的家產,淪落至為三餐温飽而奔波的佃農。而後,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所有的.親人相繼離去。他親手埋葬了所有的家人,最後與一頭老牛相伴。

初讀《活着》覺得故事很壓抑,整本書裏沒有希望,每當福貴一家燃起希望之時,生活便給他們沉重的當頭一擊,把他們再度拉入痛苦的深淵。有時候我會想結局會不會有什麼反轉。然而作者就是無情地揭露了一個事實:活着註定是要與苦難和挫折相伴的,人生是沒有一帆風順的。活着實屬不易。福貴的一生與苦難為伴,仍活着。不禁感慨到“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相較於福貴來説。我們這一代人是幸運的,卻仍時常抱怨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於是我便時常告訴自己知足常樂,懂得感恩。

疫情期間再讀《活着》,又是一番新的感悟。“活着”這個詞在打擊和困境下,是充滿着力量的。它不單是與命運的抗爭和吶喊,更是一種接受,接受自己肩膀上沉甸甸的責任,接受生命中所有的起起伏伏,坎坎坷坷,接受現實給予我們的無聊,跌宕,苦難和幸福。接受命運給予的種種,感激他,仇恨他,擁抱他,但是不拋棄他。正如作者所説“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和辛苦,無聊和平庸;倖存,不過是旁人的評價罷了。”就像作者説的:“在旁人眼中,福貴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對於福貴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輸掉了家業,家還在;經歷了生死,命還在;福貴更是在苦難中品嚐了生活的滋味。所以除去苦難和不幸,他的生活裏是有幸福快樂的。

去過的地方,見過的人,那都是屬於自己的經歷。不斷的提高思維的寬度和內心的包容度。學會擁抱不完美的自己,以一種姿態去抒寫自己的人生。把每一天都當作是最後一天,認真生活。苦樂參半的人生裏,愛自己,便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活着讀書筆記 篇6

寫在前面的一句話總結:人活着怎麼這麼苦啊。

這本小説裏有個想傳達的意思,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

對於中國的絕大多數農民來説,是不會去考慮活着的意義是什麼這樣的哲學命題的。他們紮根在這片土地之上,也順應着上天一開始賦予他們的天性——那就是活着。活着,是一種生物最基本的本能。

小説以一個叫徐福貴的農民為第一視角,講述了他的一生。從他身為一個富家子弟,到淪落為社會底層人民,成為農村裏辛勤勞作的一員。隨着時間的過去,他經歷了中國最急劇變化的那些年,身邊的親人也一個一個隨之而去,只留下他一個老人和一頭老牛。

但是他還能清晰地記得自己的'過去,記得命運加在他身上的種種磨難,而不像其他的農村老人那樣,不知不覺就把過去忘了。既忘記了過去的不幸,但也同樣記不起曾經有過的幸福。

現在生活好了之後,大家才開始注重追求精神上的安定,開始探討活着究竟是為什麼這樣的命題。但是對於以前的底層人民來説,活着就是活着,有飯吃,有衣穿,有地方住,還有家人。

不知道以前在哪裏看到過一句話,説中國的農民是最容易被安撫的,只要讓他們能有口飯吃,就不會起來鬧事。是的,中國這些勞動人民太能忍了。就是因為太能忍,反而有時候表現出來反而會被現在的城市社會解讀為不近人情。

上次回家的時候,我和我媽晚飯後去街上散步。路上遇到一個阿姨推着嬰兒車,帶着一個小女孩也在路上走着,我雖然不認識她,但是她是我媽的熟人。於是兩個人站在那裏攀談了一會兒。

當時我並沒有在意,結果等她們聊完了,我媽和我離開的時候,小聲告訴我,那個阿姨的兒子今年過年的時候在河邊的淘沙工地上出事故死了,死得特別慘,腦袋都沒了。那是她的獨生子,死了就沒了。她帶着的那兩個孩子是她的孫女。

雖説有孫女吧,但自己唯一的兒子死了,對他們夫婦來説真的是毀滅性的打擊。聽我媽説,一開始那個阿姨就一直想着乾脆跟着自己兒子去了算了,但是為了兩個小孫女還是慢慢想開了。

我聽到的時候覺得特別驚訝,因為那個阿姨看起來特別平靜,和我媽説話時的語氣也不是那種傷心欲絕的感覺,我不知道怎麼描述她那種狀態,那種感覺就好像是——死了兒子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其實這種感覺不僅僅在這個阿姨身上體現,包括我爹媽在內,我老家那個城鄉結合部裏的大部分長輩都給我這樣的感覺。初時覺得他們活得不明不白,活得毫無人情味,但是到了這種重大關頭,才知道他們是見識和經歷太多的苦難,所以才不去想,不去沉浸其中,這樣才可以忍受,可以繼續活下去。

這就像福貴一樣。農村裏有千千萬萬個福貴,只是很多人忘卻了過去而已。因為對於他們來説那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太苦了,太苦的日子如果記得太清楚,可能也會活不下去。

活着不是呻吟,也不是吶喊,活着更多的是忍受,去忍受命運加在身上眾多的苦難。

活着讀書筆記 篇7

半夜蚊子咬醒,怎麼也睡不下,打開看見已經買了這本書,早有耳聞但一直沒有看過,就當消磨時間看看。

看的時候有很多很多很多話想説,可是看完之後又感覺什麼都説不出來了,就融匯成一個字:堵。心裏堵的慌,每一段劇情,每一個時段,每一篇每一句每一個字,都看的很難受。

從開篇的敗家,到結尾經歷完一切之後的放下,誰也不知道富貴是不是真的`放下了,哪有什麼感同身受,旁人能感受到的遠不及當事人的萬分之一,苦不苦難不難只有他自己能體會。

福貴要是能回到過去,見到以前的自己,一定要抽自己三個大嘴巴,一個為爹孃,一個為家珍,一個為自己!説他很慘,可是又不然,不經歷過那些,那富貴或同下一代,還會是這種樣子,總有一代會承受他需要承受的這些東西。

活着,故事裏的人都在為活着而活着,可最後都沒有真正的“活着”過,特別是家珍,一想到她就會覺得特別難受,她越是善良通情達理就越讓人心疼,她真的有好好活着嗎,還是從有慶死的那天起,就沒有真正的再“活着”了。福貴能娶到家珍,他説是上輩子當狗吠了一輩子才換來的,那最後他所有的經歷,又是造了什麼孽才會這樣。

福貴是悲慘的但也是最走運的,餘華筆下的故事現實到窒息,又真實到可怕,從第一個文字開始就再也出不來了,前面以“自己”為第一視角來講述自己聽故事,待老人開始講故事之後,又以老人的第一視角來描述所有的故事,讓人能夠更直觀的代入劇情,更深刻的感受故事,真的很厲害。

所以我對於這本書,只敢看一遍,不會敢再去看第二遍。

活着讀書筆記 篇8

《活着》講述的就是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一生的故事,作者餘華用平實的敍述手法,平靜地敍述了歷經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現實生活。看完後,不覺悲涼,悲哀,悲傷起來。似乎時間所有的苦難都他經歷了。不禁自問:活着的意義何在?

司馬遷説有的人活着比泰山重,有的人活着比鵝毛輕;雷鋒説,活着是為了讓別人生活得更好;保爾柯察金説為了人民的解放而活。但對於徐福貴而言活着的理念在於:“人只要活着,窮也不怕。”他覺得人活着的意義並非只是富貴,更應該懂得生活,學會勞作,為一家人而活着。那樣即使日子過的又苦又累,心裏卻踏實了。妄想可以嘗試把家從小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使自己窮苦的家變得重新發達起來。而在他被抓入伍,受恩回家的那一刻,足見他活着的意義只是為了家人,對家庭的牽掛便成了他活着的唯一理由。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他選擇留下,或死於戰場,或者高官厚祿。但像他這種無文化無社會主義理想的舊社會底層人民羣眾而言是終究不會選擇留下的`。當解放了以後,他看到佔他家地的龍二被槍斃,家珍的話使他明白: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

而即便是這麼一個看似尋常的幸福,他竟也不能夠擁有。先是兒子獻血,糊塗送命;女兒難產而亡;妻子病重身亡;女婿被水泥板壓成肉醬;外孫被豆子撐死!而他只能感歎:“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麼些年......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的平平常常,……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想想現實中的我們,還在爭麼?肯定是的啊!試問誰能真正放下呢?

書看完了,覺得異常壓抑!活着到底有什麼意義?也許無所謂活着,塵世的苦難,活着的人總得承受,在命運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獨,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並不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活着,只是在陳述活着這樣一個事實,套用徐福貴夫婦對春生的話來説:活着,好好活着,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歎人類的無力!改變不了活着的事實,就改變活着的態度吧!只要活着,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可以是可以改變活着的狀態,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鏡頭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努力過。而不會被20××這樣的“世界末日”感到惶惶不安,尊重生命,熱愛生活,擁抱未來!才是當代學生的基本生活態度!

活着讀書筆記 篇9

時光向來刻薄,像吹散一朵蒲公英似的,把我們吹往不同的地方。大抵人生總是這樣,充滿一場場盛大的邂逅與別離。——苑子文《我們都一樣,年輕又彷徨》

餘華的《活着》可以稱得上是名貫中西,光是讀再版又或是國外版本的序言,就有很多,我也不記得寫的都是什麼了。

從知道這本書至今已經有數十年時間,從來沒主動去看過,甚至有段時間覺得就是文人的無病呻吟,機緣巧合,在圖書館偶遇,花一上午時間匆匆看完,放下書,還沉浸在文字營造的悲傷之中,走到圖書館的台階下,還在思考着書中的情節和人生苦短。

本來也是寫不出來這篇讀後感的。《活着》的內容太過於沉重,太過於真實,將所有的機緣巧合和近百年的所有不幸,用一筆一畫的方式勾勒出來,籠罩着你、逼迫着你,留給你的是無盡的遐想和不禁地悲傷。這種讀後感寫不出悲情,無話可説,滿腔都是揹負的無奈和揪心。

前幾日遇到一篇關於此書的本科畢業論文,仔細讀了,又遇到一些家長裏短的家鄉事,覺得也是有些東西可以寫一寫,不談活着生命的張力,談一談每個人怎樣活着,又如何選擇這樣活?

中國有人生四大悲劇,其中有三:青年喪父、中年喪偶(配偶)、晚年喪子。都被此書中貫穿的主人公富貴所經歷,作者筆鋒犀利,毫不留情。

筆下的主人公富貴,從開篇沒過幾天的好日子開始,直到結尾處,一直經歷着、面對着生死對抗,幾度浮沉。面對命運的折磨、錘鍊和禁錮,主人翁無法逃避、無法施展個人英雄主義,他首先要考慮活着,要考慮責任,考慮傳統社會和鄉土生活給他套上的原始枷鎖。

他甚至不會考慮,沒時間考慮,他都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他也不用考慮結果,只需要知道沒錢治不好病,人死了要埋掉,要把地種好,總之活着一天就是一天。

話説回來,尋常百姓家誰又不是這樣呢?

富貴的.精神世界中其實是充斥着平庸和貧瘠的。面對生存,面對死亡,沒有誰能自信的用鮮活的生命去不停地揮舞着。一次、兩次、三次…一生中任何一個人都會面對離散、面對生命的消逝,直到最後,剩下的是空洞的眼神、乾癟的皮膚和沙啞的聲帶的組合。

我覺得富貴到最後可以説是一種麻木,靠着活着的慣性生存下去。回到這種平庸和貧瘠的精神世界上,難能可貴的是接受現實,再在平庸和貧瘠中堅持生活。這大概是這本書中最能引起共鳴的地方。

每個人都是在矛盾中對抗着生活的,富人有富人愁,窮人有窮人酸。費先生寫的鄉土中國就曾提到過,一個鄉下人去城市裏,可能會被城市人叫土,讀書筆記。一個城裏人去鄉下,也可能會被鄉下人説傻乎乎,連個鋤頭都不會扛。這就是矛盾和對抗的存在,在個人身上存在,在階層身上存在,更在社會環境中存在。

我們常常談要回歸生活,又被現實中各色各樣的夢想挾裹着。我們奮力的吶喊着,不用發出聲音的那種吶喊,喊出的是內心中的不甘平庸和拒絕貧窮,説到底也不比富貴好到哪裏去。無非是一個在温飽線上掙扎,一個是在小康水平以上掙扎,所謂的掙扎,都是在歷史洪流中被推動着的,旋轉着的,不知道要流向何方。

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我們無法讚美高尚,也無法詆譭懶惰,那些痛點隨着時間的消磨,變成一個結着硬痂的傷疤,你看着它,觸碰着它,感受不到痛。

坐下來想想怎麼活着吧?想了想,還是趕緊把手頭上的事做了,晚上睡個好覺。

這就是活着,你還想怎樣活着?

活着讀書筆記 篇10

一個不是那麼華麗的名字,一個不是那麼有鮮明特色的故事。餘華的《活着》只是以簡單的筆觸記錄着一個普通人的一生。簡單的語言,巨大的能量,衝擊着讀者的心靈深處,而我恰好是其中一位讀者。《活着》全文以主人公的生活經歷講述着人是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千鈞一髮之際,我們該如何承受這萬般重量,我們又該怎樣堅強的走下去,我想文中的主人公完美地詮釋了一切。

其實讀完這本書,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有人説“如果我們有更多的選擇,我們就不會有那麼多咄咄逼人的慾望。”已經成年的我們,不可能因為一本書而徹底改變我們為人處世的方法,但它總會在潛移默化中給予我們照亮黑暗的光芒。就像《活着》,縱然是悲觀的感覺,卻在無形中告訴我們,活着就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總要學會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第一章中,作者以“我”遇見老人而引出了福貴這一個主人公,藉着福貴的描述寫出了他的一生。“我”在遇到老人時正值他開導老牛,有這樣一句話:“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老人解釋為鼓勵牛耕田,可讀到後面才明白,這都是他去世的親人的名字,不禁心酸,老人的親人一個一個離去,到最後只能用這樣的方式來懷念他們。接着講到了老人少年時,家境富裕,有天有地有工廠,還有着妻子家珍,但卻是他這個敗家子,因此後來在場上敗光了家業。讀到這裏,身為一個讀者心裏也怨恨着,原本這麼龐大的家業一念之差就全沒了,這是造了多大的孽啊,沉迷讓自己從一個闊少爺淪落為了窮小子,還讓家人跟着遭罪,讓讀者都為他感到不齒。最可恨的是,妻子家珍懷着身孕來到賭場想制止他,卻被他打併拖出了賭場,試問這是一個有良心的人會做出來的事情嗎?這讓我們明白,無論家裏多麼富有,產業有多少,依然敵不過一個遊手好閒、沉迷花花世界的敗家子。

也許對於敗家子來説,只有真的失去,才會覺醒,才會明白生活不易,才會念得家人的好。賭輸了所有家產,氣死了自己的.父親,看着妻子離開、母親年邁、女兒乖巧可愛,才會知道自己應該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好在“人之初,性本善”,福貴放棄了自己曾在意的面子,肯低下頭向賭贏了他們家的房產地產的龍二租五畝地,福貴為了母親、為了妻子、為了孩子願意重新開始,願意笨鳥先飛、願意吃苦耐勞,躬耕農田,不分日夜。本以為這將會是一個童話式美好的結局,就像福貴説的那樣“我想着我們徐家也算是有一隻小雞了,照我這麼幹下去,過不了幾天小雞就回變成鵝,徐家總有一天會重新發起來的”。畢竟浪子回頭金不換,誰知在那個大的時代背景下,當時中國戰亂紛爭、貧瘠落後、動盪不安,誰能倖免呢?福貴在給母親買藥的路上,又因為打鬥被抓去當壯丁,接下來是兩年的在戰場後方輾轉流亡。聽過戰場傷兵的絕命哀嚎,見過血流成河,與好友分散,與好友生死離別。當解放了他們之後,讓他們選擇去路時,福貴選擇了回家,我第一反應是指責他為什麼不能夠去抗日、去為中華民族的未來奮鬥,但仔細一想,也許對於一個曾經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沒有接受過進步的思想,能在此時想到他的至親,為他們而活已經足夠,這對他來説已經是質的飛躍,能給自己的妻子兒女一個幸福的家對他來説也不是易事,對他來説一生足矣無憾了。

可造化弄人,屬於福貴的悲劇才剛剛拉開帷幕。懷着欣喜的心情回到家中,大概原想的是一家人歡歡喜喜,自己奮發圖強,而後享天倫之樂。但是迎接他的卻是女兒因病成了聾啞人,年邁的母親也積勞成疾,家中沒有一點餘糧。這該是怎樣一種衝擊,又讓歸來的福貴該以什麼樣的心情去面對,我想他是喘不過氣的,就像有座大山,但他得活着,去做這個因他而不幸的家的頂樑柱。生活如果不給你點苦難,你永遠不會發現他曾經給你的是天堂。我想此時的福貴大概便是如此,然後為生計奔波。其實,即便浪子回頭金不換,也不一定換來命運的寬鬆。

緊接着悲劇又接連發生了,作者餘華把重複的死亡寫進福貴的日常生活中,讓福貴這個被命運和時代捉弄的人,一次又一次白髮人送黑髮人,不得不去承受命運中這般的無奈與痛苦,從他被俘虜歸來後,本來剛剛過上好日子的聾啞人大女兒鳳霞因為難產死在了產房,留下了丈夫二喜照顧生下來的兒子苦根,然而二喜也沒有受住這般打擊,在一次工地事故中喪失性命。苦根這個可憐的孩子只好福貴來照看,可是又因為窮困沒吃過好東西,在生病時,吃福貴給他做的豆子撐死了。這不僅給福貴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也讓我們讀到此章節時有着出乎意料的震撼,更加彰顯了我們要活着的意義和活着的可貴。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們活下去的信念,我們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其他外物而活。

餘華所寫的《活着》,是把人生的酸苦無限放大。我們生活在普通的大千世界,人生很少會像餘華書中寫的那樣跌宕起伏,如此的悲劇收場。也許這就是餘華先生的寓意所在,把悲劇無限放大,讓我們通過戲劇性的人生來反思自己的生命。當我們看過了福貴的衣食父母、妻子兒女、女婿外孫相繼離世,一個本來不愁吃穿的敗家子淪為了孤苦伶仃、孑然一身的垂暮老人後,我們才意識到自己生活中的煩惱是多麼多麼的微不足道。因為一個人的無心言語而糾結敏感,因為合作的不合意見而記恨於人,因為別人的一句批評而耿耿於懷,因為別人的優秀美麗而心生嫉妒,這一件件在我們看來天大的事,在福貴的悲劇之下不都變成了顆粒大的小事?因此,我們更要學着看淡生活,平靜自己的內心。

有些人説,活着如果只能是受苦,是辛勞,是痛苦,那我為什麼還要活着,所以就有人選擇了自殺;但餘華的《活着》卻不是如此,主人公富貴的一生,除了年輕時的放蕩歡愉外,其他都是痛苦的,就算這樣卻還是有着對生活的熱情,把生活一天天的過下去。其實,我們不應該每天抱怨着生活的不公與失落,活着就應該是我們對未來最大的盼頭。用有限的光陰,去釋放無限的價值,這不僅僅是這個時代的奏曲,更是我們人生亙古不變的真諦。活着,活出希望,活出價值,活出精彩。

活着讀書筆記 篇11

這本書主要講了福貴玩物喪志,貪圖享樂導致家業凋零,父親慘死,母親去逝。中年時的福貴黑髮人送走白髮人,他是家裏唯一的男人,家人的離去或許是對他的一次解脱,就連他自己也在想自己的身後事,活着便是也一同和自己同名的黃牛活着僅僅是為了活着而活着。

不得不説這樣的.結果與社會有很大的聯繫,主人公福貴的一生也反應了那一代人的坎坷一生土地改革使農民得到了緩歇,緊接着的人民公社化大運動、全民鍊鋼和文化大運動讓人民喘不過氣來,福貴的親人也因此離去……

那為啥福貴還笑得那麼坦蕩,那麼的真誠,卻又沒有駱駝祥子的頹廢,麻木,更像是一種超脱世俗的平靜。現實世界中的痛苦遠比想象的多,活着不一定如意,甚至生不如死,但這是蒼天給我們的考驗,我們要忍受,當到了最後不要想你這一生經歷了多少磨難和挫折,不要去遺憾;而是要回想一生中的到了什麼,是幸福?還是感激?我們沒有理由去拋棄任何人,更不要去埋怨!

活着,真好!我曾出生並在這裏經歷過一生真好……

活着讀書筆記 篇12

對於看書,有的人會喜歡先看評論瞭解個大概,再細品文章的內容,而我更喜歡自己賞析領悟文章,用這種方法去品味文章的細膩,獲益良多。

經典是不變的永恆。我前前後後共讀了三次餘華的《活着》,每一次閲讀後我都感觸頗深。這篇小説講述了福貴這個男人年少敗家,中年生活艱苦,親人相繼離世,最後只剩下他和一頭老牛相伴繼續走剩下的人生的故事。這其中交織雜散但又血淋淋的悲痛,讓人落淚難盡。

全書顯現的主題是“忍”這一精神。或許餘華秉持着人生多磨難,事事皆艱辛的寫法,讓福貴忍受向龍二借田的屈辱;忍受有慶、鳳霞、家珍、二喜、苦根一個個從身邊死去的痛苦;忍受沒有家人的孤寂。也許是這份“忍”讓他參悟了人生,讓他能夠輕鬆的談起往事。“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説錯,牀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是他留給自己和後人的警醒。

“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成長必須學會的東西。我們必須學會“忍”即處事臨危不懼,採取積極避其鋭氣,迂迴化解的辦法解決問題的衝突。“忍”讓我們學會了謙虛,讓人與人之間以禮相待。“忍”讓人受益匪淺,忍住小脾氣,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忍一時風平浪靜,也許你需要忍受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也許你會感到很難受,但它能讓你驅使自己變得更強大,這就是“忍”的力量。

福貴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農民形象,他身上有着勤勞、善良、任勞任怨、樂觀、堅韌、、正直的優秀品質。餘華將福貴塑造成了一個真正的英雄。當這部小説結束時,活着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我們應該學會感激,正是像福貴一樣的廣大農民任勞任怨為國為家默默付出才有瞭如今的和諧與繁榮。我們也應該學習福貴活着的意志,勇敢地面對磨難,即使命運坎坷,也要堅持走下去。

其實在我看來,書中還顯露着濃濃的愛與守望相助。家珍沒有因為福貴生活落魄而拋棄他,福貴雖然因為生活貧困把鳳霞送給別人,但最後還是不捨得把她送出去,因為那一份“就算全家餓死,也不送鳳霞回去”的親情已經深深地捆住了福貴。福貴一家是經歷了大風大浪,我想正是他們之間的愛如此之深 ,才讓無數人在看到他們生離死別時悲痛萬分。當活生生的有慶變成一具冰冷的死屍時,我想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只是親人已經逝去,愛也無法挽回罷了。

《活着》中的“忍”的精神品質只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連綿不斷生生不息,哺育了中華民族,也為世界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甚至閃耀出更為明亮的光輝。我們要堅持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文化星火相傳,永不斷絕。

後來,我發現看評論摘要並非無所得,它能給我第二次的情感回味,也能讓我瞭解別人對於這篇小説的看法和理解。的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思想的交流恰能更好地促進文學的發展。

標籤:讀書筆記 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