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管理類優秀讀書筆記範文賞析

文學9.34K

管理類的書籍是很多的,畢竟這是一個需要管理的世界,關於管理的讀書筆記的有哪些呢?下面就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管理類讀書筆記,希望大家喜歡。

管理類優秀讀書筆記範文賞析

  管理類讀書筆記篇(一)

一、校長對教師態度“四要”與“四不要”

1.對教師的進步要“驚喜”而不要“驚訝”;

2.對教師的失誤要“指導”而不要“指責”;

3.對教師的要強要“打氣”而不要“打壓”;

4.對教師的牢騷要“反思”而不要“反感”。

(摘自《中國教育報》2015年2月21日第7版)

二、“雙四”校本研修模式

1.“四人一課”:四個平行班的教師,就同一教學內容先集體備課,再依次在各自的班級中上課,其他教師依次聽課、評課。是四人、四上、四評、四提高的一種羣體教研模式。注重的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雙四”教研模式其本質就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我們以“四人一課”為例:①選定帶有共性的教學內容。②各自備課,集體交流,形成集體“一度“教案。③第一位教師用”一度“教案在他的教學班上課,其他三位教師聽課。④對第一位老師的上課進行點評後再次修改教案,形成”二度“教案。⑤第二位老師用”二度“教案在他的教學班再度上課,其他教師再聽課。⑥依此類推,第三位老師、第四位老師上課、評課。⑦在此基礎上寫出課後反思。

2.“一人四課”:一位教師就同一教學內容,在四個平行班中依次而上,其他教師依次而聽,依次而評。是一人、四上、四評、四提高的個體校本教研模式。注重的是教師個性化的形成和發展。

“一人四課”的流程:①選定研究內容,集體備課形成“一度”教案。②一班張老師用“一度”教案在一班上課,其他三位老師聽課。③評張老師的課,形成二度教案。④張老師用“二度”教案在二班上課,其他老師聽課。⑤對張老師的課再評,形成“三度”教案。⑥依此類推,張老師繼續在三班、四班上課,其他老師繼續聽課、評課。⑦寫出課後反思。其他老師依此上課、評課。

本書共五章內容,分別為導言、公民參與的涵義、公民參與的理論基儲理想的民主治理模式、公民參與的實踐與發展和公民參與的保障機制等內容,圍繞“公民參與”這一主題而展開。本書特點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參考和引用了大量的相關研究,也提出了作者的一些觀點,因此,它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素材,同時又將我們引向政府與公民關係、公民參與等研究領域,其中的一些研究論題引起了我的特別關注。

首先,關於開展公民參與研究的緣由。與其他人觀點不同的是,作者從歷史的視角通過對公共行政學發展的研究,得出了“公民參與”問題已經成為公共行政理論和實踐的重點,他認為,“20世紀前半葉,公共行政主導性論題一直以來都是行政與政治的關係問題。而當代國際公共行政學界關注的話題,已經轉為行政與公民之間的關係問題······公共行政僵化的以‘等級為中心’的形式,如今正在轉向‘公民為中心’的各種形式的變革,這並不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變革或管理風格上的變化,而是在政府所扮演社會角色上,以及政府與公民關係方面發生的本質變化。”[李圖強:《現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參與》,經濟管理出版社 2004年版,第1頁。]這一分析對公共行政發展歷程進行簡單而又清晰的闡釋,也點名了公共行政學在當代的研究重心。為什麼會發生如此的變化呢?簡言之,這是現實的需要,一方面,大多數國家出現了相似的“行政民主”趨勢,全世界都已經感受到它的影響和潛在的力量,“如果説,20世紀前半葉行政與政治的關係所表達的主要是政治民主中的公民資格問題,體現的是間接民主,那麼,20世紀下半葉行政與公民所表達的行政民主中的公民參與問題,突出體現的是直接民主。”[ 同,第2頁。]另一方面,從現實的情況來看,長期以來,公共管理主體一直是政府壟斷,但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複雜度和數量的擴增,正在考驗着政府的行政能力,而政府自身已經感到越來越無力應付,單靠政府的行政能力根本承受不了社會需求的負擔,與此相對,公眾對公共服務質量也越來越失望,政府正遭受“管理性危機”。對此,吉登斯超越了“把國家當着敵人”的右派和“認為國家就是答案”左派,提出了“第三條道路”(作者將“第三條道路”與治理理論進行了有機結合,認為,“第三條道路”實質就是“新治理”),公共管理活動需要外力的“融入和參與”,在作者看來,新治理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公民的參與”。“這就打破了傳統的行政學理論長期存在的二分法傳統思維方式,即市場與計劃、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民族國家與國家社會的劃分模式,有效的公共行政管理活動看着是兩者的合作過程。”[李圖強:《現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參與》,經濟管理出版社 2004年版,第4頁。]在治理模式下,公共行政的核心價值不僅包含在一般意義上的“對公眾的承諾”,也包括了在具體意義上的“對公民或公民團體的迴應”,就像作者所説的,“公民參與在許多方面培育了更積極的國家和政府”,同時,“現代民主行政也造就了更積極的公民和公民組織”[ 同,第9頁。]。作者的這一觀點還是很有新意的,可惜的是,作者並沒有進行清晰的闡述。通過作者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公民地位正在提高,公民應有的主體性地位逐漸顯現。正如作者引用的美國政治學家馬克·彼特拉克所説的,“公民參與是民主的希望”[ 同,第16頁。]。可以預見的是,政府將不得不放下身段,迴歸公民之中,這恰恰是我畢業論文所探討的“公共權力”與“民意”對接的主旨。

其次,關於公民參與的涵義。針對這一問題,作者並不是簡單地給出一個定義,而是將這一概念相關的問題,比如參與主體、參與動機、參與範圍、參與限度、參與的發展、參與途徑等,進行了梳理性的分析,力圖更全面的把握這一概念。就作者的分析而言,只能説是“中規中矩”,不過作者引用的一些學者的觀點似乎更有説服力,比如,陳振明對公民權利、義務與民主關係的論述很有見地,“個人與國家互負義務,從而避免了暴-政;個人之間的權利是平等的,從而排斥了特權;個人作為治者與被治者的統一,表明政治的民主化。”[ 陳振明:轉引自李圖強:《現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參與》,經濟管理出版社 2004年版,第28頁。]

  管理類讀書筆記篇(二)

《管理的實踐》是彼得·德魯克較為早期的作品,而作者是管理學經驗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通過分析企業的管理經驗與教訓來作為研究內容的管理學派。

德魯克的書讀起來是生動形象的,較之其他的.管理學著作而言。書中比比皆是各種公司的管理案例,雖然本書出版於1954年,但是其中的言論對於管理的通病仍舊是一言中的,發人深省。這源自於作者對於管理案例的充分收集,以及對於管理問題的系統總結。這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對大數據理論的應用,大量的案例之中藴含的就是規律。

本文的邏輯尤為清晰,這也是外國作者的特點之一。全書448頁,讀來有一氣呵成之感,雖然是學術著作,仍舊不覺枯燥。而且輔以大量的實際案例,尤其是有豐富經驗的人能夠有強烈的共鳴。時代在進步,但是管理的問題仍舊是想通的。唯一的隔膜來自於翻譯,畢竟語種有別,翻譯總有生硬之處,如果讀讀原版英文理解定能更深一步。作者擅長行文鋪墊,上下文之間聯繫緊密,雖然書中系統的介紹了管理學種種,但是因為文章組織縝密,故而觀點雖多,但是十分清楚明確。

最後,作為本文的引言,對書中最為突出的觀點做出總結:

1、管理並不僅僅是一門知識,不僅僅是一門學術研究的內容,而是一門實踐的工作。管理工作中的難題並不是通過照本宣科的科學研究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斷地實踐。

2、管理並不是為了適應經濟環境,被動的進行任務的完成。管理的真諦在於對惡劣環境的預測、控制以及對困境的解決。

3、利潤最大化並不是企業的根本目的所在,企業首先應該保證的是生存。那麼利潤的目的首先在於使得企業能夠長久的生存下去。

4、管理的工作主要包括三個,分別是:對企業的管理、對管理人員的管理、對工人和工作的管理。全書的章節就是從這三個方面開展的。

5、僱傭的工人並不是機器,而是一個完整的人,企業生產率的提高有賴於工人的自願參與、主動參與。

6、目標管理是管理人員進行管理的主要工具。

  管理類讀書筆記篇(三)

《管理學精要》此書結構簡單明瞭,對管理學原理的闡述有着深入淺出而又充滿思想的火花,引用大量的案例使之與理論分析緊密結合,內容新穎。大量的案例激發了學習者的研究興趣。在閲讀此書時我感覺案例能夠幫助更好的理解所學的知識和原理。這些具體實際的實例開拓了我的眼界,而且它們給了我創造思考的機會,通過對信息進行思考則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並能長時間地記住。

對於一個初次接觸管理學的學習者來説,這本書的結構也很合理,在每章開頭都有“學習目標”,這些學習目標列出了每一章中重要的主題,並且將這些重要主題相關的內容融合進正文中。每章結尾的“本章提要”以本章的學習目標為基礎,對關鍵點進行總結,歸納出本章的中心思想。用“開篇案例”闡明每章所要講述的重要主題。“管理實例”等欄目展示了每章中特定的個體或者組織是怎樣在管理方面進行實踐的。每章結尾的“複習題”和“思考題”鼓勵讀者複習並回顧本章的學習目標,還有“技能訓練”、“網絡技能訓練”可以使我們通過因特網擴展管理學知識。有趣的“自我測試”使我在測試的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所擅長和不足的領域從而取得進步,在這些自我測試中受益。另外案例也位於每章的結尾,它們綜合了每一章中所講述的概念並模擬了實際的管理行為。

另外本書中有很多與這個新時代相緊密相聯繫的部分,例如,在第二章中闡述了國際化管理和文化差異,裏面涉及對人權侵犯問題的進一步描述、全球化的優勢和劣勢,以及跨文化技能和態度的自我測評;還有第三章講述了信息技術、因特網和電子商務。因特網的影響有對顧客和其他外部關係的影響和對內部運營的影響,還談到了一個在當今網絡普遍存在下的很現實的問題,即無線環境對管理者和專業人員的影響;還有第四章中作為道德研究的一個部分,有部分內容講述了計算機道德和網絡禮節……這些內容是新形勢下作為一個成功有效的管理者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

我覺得需要注意的是作為一個美國學者寫出的書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意識形態的問題,對於這一點我們需要把持着自己的價值觀,唯物辯證地看待書中的觀點,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相比之下《檔案管理學基礎》這本書的內容與我們的專業知識及技能環環相扣,裏面包括了檔案、檔案工作概論以及檔案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兩部分的內容。它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有關檔案和檔案工作的總結,第二部分是有關檔案管理的一般原則和方法,第三部分是有關歷史檔案的專論,第四部分是關於檔案管理自動化問題。這本書帶給了我很多專業

上的收穫,使模糊的檔案管理變得逐漸清晰,使我瞭解了真正的檔案管理中的各個步驟,和工作中的原則、方法和內容要求。這本書的知識較為綜合,裏面涵蓋了《檔案學概論》、《文書學》還有計算機基礎理論中的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