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巴蜀美景抒情散文

文學2.65W

重慶市萬州港乘船沿江而下,駛過巴陽峽狹窄水域,即可看到長江南岸,雲陽縣城對岸,樓台亭榭,矗立於一堵巨大的巖壁之上,紅牆綠瓦,掩映在古蔓藤蘿之中,水光山色,交映生輝。這便是號稱“巴蜀勝境”的張飛廟。因張飛死後諡封桓侯,所以又稱張桓侯廟。它始建於一千七百年前,後經歷代修葺和擴建,逐漸形成一個佔地一十四畝、建築面積達一千四百多平米的建築羣,成為長江流域一百二十個重點文物之一。

巴蜀美景抒情散文

據歷史記載,張飛是在閬中遇害的。閬中在川北,雲陽在川東,其間相隔千餘里,雲陽又非張飛故里,何以在此為他建立規模宏大的廟宇呢?説來耐人尋味。

相傳在蜀漢章武年間。蜀將關羽敗走麥城,被吳將殺害。其時,張飛駐守閬中,聞聽噩耗,旦夕號泣,淚濕衣襟,限部下三日之內備齊白旗白甲,掛孝出征,為關羽報仇。末將範疆、張達深知張飛治軍嚴格,苦於不能如期覆命,便乘張飛醉卧之時將他殺害,取了首級去東吳邀功求賞。當時,吳王孫權得到了劉備興兵伐吳問罪的.情報,為了保存實力,便派人與蜀國講和。範疆、張達在雲陽途中聽到這個消息,驚恐萬狀,連忙悄悄將張飛首級拋到江中,奔逃他鄉。當日,有個老漁翁在銅鑼渡口撈起一個人頭,以為是不祥之兆,隨即拋回江中,不料那人頭一直在船頭回旋。這天晚上,老漁翁夢見張飛跪在他面前,淚流滿面,説:“我立志匡扶漢室,與東吳勢不兩立,豈能抱着遺恨去見東吳人呢?請你將頭顱撈起,埋在蜀國的土地上。”老漁翁驚醒,忙打撈起張飛頭顱,含淚安埋於渡口側畔的飛鳳山麓,並邀請鄉親們籌資,背靠琵琶山,面向銅鑼渡,蓋了一個小小的祠堂表示紀念。此後便有了“身在閬中,頭在雲陽”的傳説,張飛廟也由此而不斷興建擴大。

從雲陽縣城泛舟過江(現已修通長江大橋),老遠便可見廟前臨江石壁上“江上風清”四個赫然大字,每字有六尺見方,這是清代書法家彭聚星的手筆。離舟登岸,一條整齊的石級古道把遊人引到張飛廟大門。廟的右側,有一樹皮蓋的小亭,超然卓力,雅緻精巧,名“得月樓”,杜甫詠“江樓”詩即在此所作。亭下,一道飛瀑自幽潭之上傾瀉而下,如噴珠灑玉;潭上,爬藤盤錯,小橋飛跨。清幽之境,令人歎絕!

入廟便到“結義樓”,它取意於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之説。從結義樓東行,穿過一道月門,可至“望雲軒”;南行,便是正殿。望雲軒是由雅室數楹組成的一個閉合院落,棕青竹翠,古藤纏繞,盆景生趣,巖泉餘音,與巍峨宏麗的結義樓互映益彰。正殿以琉璃作頂,紅漆染窗。殿中原有張飛塗金泥塑,另塑有兩匹栩栩如生的戰馬,“四害”橫行之日被砸毀。

出“正殿”東行,來到一座造型古雅的五角亭,曰“助風閣”。相傳張飛曾大顯神靈,保佑着往來於廟前的舟船,給他們吹送三十里順風,故後人集資修了這座“助風閣”。“助風閣”落成後,舟人至此多登岸拜謁,祈張飛“助風”。有一日,一位專橫跋扈的宰相回鄉祭祖,行舟至此不肯拜謁,於是張飛給他吹去逆風三十里,以示懲罰。驕橫的宰相“甘拜下風”,只好恭恭敬敬地前往拜謁。

張飛廟又有“文藻勝地”之稱。據《雲陽縣志》載:“張祠金石,甲於蜀東,紙墨流傳。常有日本賈人,餅金購致。江山文藻,稱勝地矣。”廟內現存石碑、摹巖等石刻三百六十餘幅,木刻字畫兩百一十七幅。其中石刻岳飛所書“前校正後,由工匠勾勒上石,經一年零五個月精雕細刻而成。因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是有名之文,得岳飛剛勁之筆書之,又得名家之手雕之,故有“文章絕世、書法絕世、雕刻絕世”之譽。

飽覽張飛廟的景色,緬懷先賢事蹟,人們不禁對廟中的一幅對聯連連稱讚絕:

慕漢宋兩完人,文章絕世書法絕世;

稱巴蜀一勝境,琵琶有聲銅鑼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