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家園印象抒情散文

文學2.44W

離開家鄉已經整整二十年了,但對於家鄉一些美食的味道仍然記憶猶新,那種味道是渴望已久的,是年輕時的記憶,更是家鄉的味道。

家園印象抒情散文

在農村,每到傍晚時分,一位挑着擔子的老者會準時出現在村口,用沙啞低沉的嗓音一遍又一遍的叫賣着“豆腐腦”,漸漸地,老人、小孩、上地歸來的漢子,各自從不同的方向聚攏過去,或立或蹲,一邊聊着家事,一邊吃着豆腐腦,你來我往,直至夜幕降臨。

“乾州四寶” 鍋盔、掛麪、餷酥、豆腐腦。作為乾縣發展旅遊經濟,開發飲食文化產業的一塊招牌,已經享譽全國。尤其是豆腐腦,作為乾縣數百年來的小吃,不僅豆腐細膩,而且嫩滑順口,且營養價值較高以"酸、辣"為特色,是補品中的瑰寶。堪稱"乾州四寶"中的一絕。

而豆腐腦最為傳統地道的做法是選用上等優質的白豆,用河水或泉水經過一夜浸泡、去皮,然後用小石磨細細研磨出豆漿,用粗白布過濾,大火煮至沸騰,去掉沫子待用。製作豆腐腦最為關鍵的環節就是點制,取一定比例的石膏水和勻,倒入瓦缸,最後將豆漿倒入。十來分鐘後,鮮嫩細白的豆腐腦就製作成了。它雖是半固體,但凝而不散,翻而不碎,用淺勺輕輕舀到碗中一片,晶瑩剔透,色如白玉,形似凝脂。再輔以食鹽、姜、蒜泥、醬油、五香醋、油潑辣子等佐料,真是紅白相映,入口即化,味濃辣香,引人食慾。

如果説豆腐腦是傳統手藝人的專利,那麼“澆湯麪”的做法則更為簡單,也是家家户户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美食。按照縣內地域不同,“澆湯麪”的做法與口味也大相徑庭。以泔河為界,南鄉人稱之為“酸湯麪”,北鄉人則稱之為“辣湯麪”。

“酸湯麪”是製作相對簡單,是食材也最為普遍的。將掛麪煮熟過涼水待用,雞蛋攤餅切絲,葱、白菜切末,韭菜切成小段備用,調製湯汁則較為講究,取高湯(燉肉湯)幾勺,加水燒開,根據口味需要,放入適量食鹽、五香醋、大油,再加入薑片稍加熬製,最後將葱花、雞蛋絲、白菜末(韭菜)撒在湯中。食用時取小碗乘面,澆上湯汁,這樣酸湯麪就製做好了,再配上一碟醬辣子,輕輕吸溜一口,那酸香味真是沁人心脾。澆湯麪又稱“一口香”,其精髓在於“汪”“煎”“稀”,意即油要汪,湯要煎,面要稀。

“辣湯麪”較之“酸湯麪”的最大區別則在於將辣味運用的恰到好處,用大油潑好的辣面,少了辣椒單純的幹辣,多了厚重綿柔的醇香。取適量放入湯中,在辣味的遮蓋下,食鹽、五香醋、大料等調味品的量也要適當增加,所以其湯味更為醇香渾厚。北鄉人在食用掛麪的同時,更喜歡烙面,烙面的製作工藝相對複雜,所以只有在冬季農閒時,騰出專門的時間進行製作。烙面是將麪粉和成較稠的面水,攤成煎餅,晾涼後切絲,澆湯烙面的吃法則講究及時,忌浸泡,烙面吸湯,所以口感更佳,是逢年過節的必備佳品。

乾縣的澆湯麪,與流行於西府、製作繁瑣的臊子面可以相媲美,如果説臊子面是關中傳統麪食裏盛開的牡丹,澆湯麪則是水仙,不事繁華,恬淡酸香,回味無窮。它也就成了乾縣人待客的傳統美食。

鍋盔是“乾州四寶”之一。相傳,盛唐王朝當年修築乾陵時,動員了眾多的工匠、民夫、士兵,吃飯問題供應不上,有的'士兵就用麪粉製成餅坯,放在頭盔裏在火上烤熟而食,這種餅不但味道香酥,而且還便於貯存,被當地民間運用。因為餅是以頭盔代鍋而制,故名鍋盔。其外觀呈圓形,饃邊壓成帶輻射狀的一高一低的波紋,火色均勻,看上去宛如一個大菊花圖案。也俗稱“毛邊鍋盔”,其顯著特點是邊薄心厚,表面鼓起,饃瓤幹酥,色形美觀。用手掰開,層層分明,聞着香,吃起酥,回味無窮,耐飢,耐貯,攜帶方便。數百年來,是乾縣人制作羊肉泡饃特有的必備食材。

家鄉的美食有好多種,其實全國各地也都有各自的特色,家鄉的美味何嘗不是四川人心中的龍抄手、擔擔麪;雲南人的餌絲或餌塊;湖南人的油炸臭豆腐呢。而每一種都會以其獨特的風味不斷刺激人們的味蕾,在每個人心中都會留下獨特而美好的記憶,讓人流連忘返,欲罷不能。當你身處異鄉回味那些美食的時候,其實你的心已經飛回了家鄉。

標籤:抒情散文 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