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老街舊事散文隨筆

文學2.58W
  老街舊事散文隨筆

天高雲淡,一個適合懷念的日子。和老媽逛逛廈門老街,重走她的大同路。

老街舊事散文隨筆

雖然時常走走這條老街,但每次都會有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一式的騎樓、高高低低的路段、擁擠雜亂的住家和鋪面,失卻了往日的繁華和喧鬧,頗有些破落貴族的光景。

當我記得這條路的時候,它叫作“人民路”。每天清晨,朦朦朧朧聽得樓下的叫賣聲。外公踱到窗前,將用繩子繫着的鋼精鍋,從二樓的窗户裏放到樓下。樓下送牛奶人便將奶瓶放進鍋內,一上一下,方便又默契。那時的大同路似乎每天都鈴聲不斷:送牛奶的、賣油條的、賣冰棍的,賣小吃的、甚至收垃圾的,都以搖鈴為號,只是搖鈴之後的吆喝聲,告知人們這鈴聲的功能。

對於孩子們來説,最喜歡的應該是賣冰棍的鈴聲和賣麥芽糖的用鐵片敲出的“釘釘”聲。天熱的時候,大同路上就出現了“鈴鈴”的鈴聲和“霜條”的叫賣聲。衝下樓去,5分錢一條果味的,1角錢一條牛奶味的。從保温壺裏取出, 一路捧着跑回家,忙不迭的撕開包裝紙、送進嘴裏,冰冰涼涼甜甜的,真是人間美味啊。那時的`牙膏殼是鐵皮的,喜歡麥芽糖的孩子,將家裏用過的牙膏殼攢下,待賣麥芽糖的來的時候,用牙膏殼換糖。沒有牙膏殼的,也可用錢買。看着小販用鐵片在一大塊白色麥芽糖上敲出一片片的小糖來,還沒到嘴裏,就已滿口生津了。有些孩子家裏牙膏還沒用完,就急着把牙膏送來換糖。現如今,更好吃的各式雪糕冰激凌,卻已然沒有了當年的滋味。曾經在中山路買過一種“古早味”的冰棍,也和當年的 “霜條”不可同日而語。 而做成各樣的麥芽糖,更少人問津了。

那時的“人民路”,有許多當時看起來很繁華的百貨商店、糧店、藥店、煤店、食雜鋪、畫像鋪、紙花鋪等等,每日裏熙熙攘攘。外公外婆家教甚嚴,對女孩子更有嚴格的言行規範。除掐着點上學、買東西之外,如無大人隨從,不得隨意外出。因此,趴在窗台看樓下的風景,也成了我一個小小的樂趣。外公家樓下是家理髮店、對面有個燒餅攤。兩家似乎都是福州人,血氣方剛的,常常此起彼伏的聽到樓下的聲音。 理髮店人來人往,燒餅攤也生意興隆。做燒餅的是一對老夫妻,賣的兩種燒餅:包肉餡的1角一個、小光餅2分一個。端午的時候,他們也賣些粽子,那種QQ的、黃黃的鹼棕。我常常在下午上學的時候,和同學一起到樓下買個那種狀似甜甜圈的小光餅,一路滿口香香脆脆的上學。

走進騎樓人家,一式狹窄的過道、狹窄的木梯。二樓的外公家,有7個大小房間。後面的陽台,與隔壁人家的陽台緊緊相鄰,一抬腳就可以跨過去。表哥説:他們小時,那家的男孩經常抱着餅乾盒躲在陽台偷吃海苔,一被人發現,便跳將過來躲藏。陽台上有個天窗,從那可以看到樓下人家的卧室。原來那棟四層樓是外公一家居住,後來被分給了其他人,那天窗卻原樣留了下來。雖然大人們嚴禁往下看,但底下有大動靜的時候,幾個孩子偶爾還是會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

常常在隔壁陽台看到一個膚色白淨、衣着整潔的老太太,外婆讓我喊她“六嬸婆”。那曾是個大户人家,老太太是他家的六太太 。據説大同路上的許多房子都是他家建的。

離開廈門、再回廈門,“人民路”又成了大同路。沿街的屋子大多成了店面。經過一段熱鬧之後,又蕭條了許多。家人已搬離了大同路,在外地的親人回鄉時,走走大同路成為一個保留的傳統項目。

走在老街上,依然響起同學在樓下喊我一同上學的聲音、依然看到天晚時外婆到路上接我的身影。街上人家飄出的飯菜香依然很熟悉、很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