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讀《培根隨筆》有感(精選15篇)

文學3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培根隨筆》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培根隨筆》有感(精選15篇)

讀《培根隨筆》有感1

讀書就像飢餓人撲在麪包上一樣,書是人精神食糧,書是逆境中慰藉,書房是文人精神巢穴。

在這個假期,我讀了《培根隨筆》,使我收益匪淺。

佛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傑出哲學家與文學家。出身於官宦之家,自小聰明伶俐,被伊麗莎白女王稱為”朕小掌璽大臣。“

《論復仇》中培根説:”只有為國家公益而行復仇才是正義。“《論逆境》中培根説:”人美德猶如名貴檀木,只有在烈火焚燒中才會散發出最濃郁芳香。正如惡劣品質會在幸福邊緣中被顯露一樣,最美好品質也正式在逆境中釋放光輝。“《論善良》中培根説:”善良是人類一切精神道德品格中最偉大一種。“《論友誼》中培根説:”人生命是有限,有很多事情來不及做完就死去了,但如果有一位知心摯友,人就可以安心瞑目了,因為他將承擔你未完成事情。《論讀書》中培根説:“知識能塑造人性格。”

在這本《隨筆》中,培根談論了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與倫理等話題,幾乎觸及到人類生活方方面面。

而培根作為一名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哲學家與思想家,他對所談及問題均有發人深省獨到見解。在他談論中,透露出培根不同個性側面——熱衷於政治培根,自強不息培根,富有生活情趣培根,工於心計,老於世故培根……

這本書以其簡潔語言,優美文筆,透徹説理,迭出警句,在世界文學佔據了重要地位,讀之猶如高人賜教,受益匪淺。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甚至改變一生命運,如同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而且這是一本使人上進好書!

讀《培根隨筆》有感2

《培根隨筆》共五十八篇內容涉及人類的方方面面。人們可以在《培根隨筆》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懂得更多的道理。培根在《談諍諫》一文中寫道;多讀書是有好處的,尤其是讀那些在公眾舞台上扮演過關鍵角色的人寫的書。而培根就是在公眾舞台上扮演過關鍵角色的人,而他寫的書則是一本好書。《培根隨筆》中的名言就足以證明它是一本好書。合理安排時間,就等於節約時間。這不就是我們學校現在所倡導的做好時間的計劃師嗎?天賦如同自然花木,要用學習來修剪。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後天學習的關鍵性。

但是我們要從多個角度看這本書。有在當時缺乏科學知識,所以培根的一些觀點是錯誤的,他在《談無神論》中寫道:誰否認神誰便毀滅了人類的尊貴。所以名人所説的話也不一定正確。隨意我們不能盲目地崇拜名人。在生活中有很多同學認為名人所做的事就是正確的,名人所説的話就是對的,於是我們就用名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向名人學習,把名人作為自己的目標這本來是正確的,但是我們要明白名人之所以被稱為名人,是因為他們在某些方面和某個人領域有着過人的才能和成就,因為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所以我們在學習名人的時候一定要學習他們正確的一面,不要把學習名人變成一個錯誤的行為。

世界有光明的一面也就有黑暗的一面,事物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我們一定要從多個角度看世界,只有這樣我們看到的才是一個真實的世界。

讀《培根隨筆》有感3

歷史的舞台總有人在台前幕後不停穿梭,有的接近尾聲,有的還在候台,然而往往有人早已退去,掌聲卻久久不息。他,可能長得並不起眼,卻顯得最耀眼。

培根,戴着頂圓邊寬沿帽,一頭棕色捲髮被帽子壓向兩邊,零散的遮住耳朵,寬大的額頭下挑着兩道濃密的眉,深陷的眼窩中迸出兩束睿智的光。他,或許在官場上是一個常敗的政客,但在文壇上卻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作家。作為“法律之舌”、“科學之光”,他的目光透過塵世,洞悉真理,而我亦是最愛他的《談真理》一文。

他説,“真理會暴露過多的虛假,而虛假能愉悦人的想象”。從小我就一直認為一個人的肉體是不能長存的,但是他有思想,有精神,這種精神可以永久地留在世界上。若是閲讀好書是思想、精神的溝通與昇華,我想,我那還僅為雛形的思想在經歷了培根犀利筆鋒的洗禮後更為成熟了。他告訴我,真理乃人類唯一的安身立命之處。

多少年來,古代的無數哲人苦苦追尋真理,而培根卻直指這背後的根由。“真理是時間之產物,而不是權威之產物。”由此看來,真理實是為人處事的真誠和單純。在這樣的社會裏,要追求真誠並非易事。然而,若我們心中有真誠之柱,真理之火就會將它點燃,照亮心中每一個閉塞的角落。

説到真理,就不得不提一提謊言。培根認為,為人處事的真誠是道德上的真理,而説謊則是奇恥大辱。説謊,不僅要面對來自良心上的譴責,還要逃避別人的懷疑和揭穿。這對於健全的心智來説是一種莫大的煎熬。想必,從小到大,不管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沒有誰從沒説過謊,那就一定體味過這種滋味。他告誡我,不到萬不得已,切勿説謊。

説謊,乃人之醜態。培根的《談美》則揭示了美之本質。容貌美不如行為舉止美,而美總是轉瞬即逝。也許美並不在“點”中,而在於完整的人性和德行的展現。培根説:“青春美其實趕不上成年美。”但我並不贊同,我認為青春美和成年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形式。青春有青春的活力和朝氣,成年有成年的成熟與穩重,兩者並不能比較。培根從他的社會地位、角度和時間軸上發表他的看法,而我則站在現代社會的高度上評價,這便是思想與思想碰撞產生的火花吧。

培根的文字並不是為了自娛,而是為了改造社會、富國利民。有些字句雖然頗顯深奧,但細細品讀後無不歎其妙處所在。他讚揚的,是傳世千古的美德,他批判的,是歷史遺留至今的醜惡,他傳播的,是潛藏在現實的表皮之下,難以發覺卻又被苦苦探求的智慧、理性與藝術。

合上書,我靜靜回想《培根隨筆》陪我走過的多少個挑燈點燭的夜晚,才明白,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培根隨筆》調動我的思想,與他一同思考,一同辯證。正如同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使人善辯”。而這本書恰是擁有使人讀了就放不下的魔力。

讀《培根隨筆》有感4

《培根隨筆》的作者培根,是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培根隨筆》分為《談真理》、《談死亡》《談報復》《談厄運》等。

讀了《培根隨筆》以後,我有許多心得。像《談死亡》讓我明白了不能因恐懼死亡而止步不前,要抓住生命中的每時每刻,讓生活變得更有意義。

《談報復》讓我明白了不可存有報復的心裏,但當法律缺失和讓對方明白報復的來由,使對方悔罪,還是有情可原。但為私憤進行的報復是我們明確反對的。

《談厄運》讓我明白,厄運並不是十分不好,厄運也造就堅忍,能激發出人們的潛能,厄運也最能發現美德。人生不能總是一帆風順,關鍵是要擁有良好的心態,勇敢去面對厄運,陽光總在風雨後的。

在《談大膽》中我明白了大膽的真正用處在於拙於計議,長於實幹等等。

讓我感悟最深的是《論友誼》,培根説:“向朋友傾訴衷腸可以產生兩種效果:它使歡樂加倍,又使憂愁減半。”這是友誼的第一個效果。第二個成效是助長智慧,第三是朋友的幫助。所以我們不能沒有朋友。

讀好書,猶如交良師益友,從中獲得啟迪,引領人思索,讓我們明智。徜徉在書海中讓我身心愉悦。

讀《培根隨筆》有感5

“讀書有三大好處:一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讀書費時太多的人是因為懶散,尋章摘句太過的人顯得矯揉造作,全憑書本斷事則是學究書痴。書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需淺嘗,有些可以不吞嚥,只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培根的話讓我知道:只有會讀書,讀好書,才能將知識轉變為實質,讀書造就未來。只有讀書才能取得成就,獲得未來。

縱觀古今中外,詩人、作家數不勝數,他們為什麼會有如此成就?就是因為他們會讀書,有思想,能夠讀大量的書。當你讀一本書時,能將書中想表達的中心理清楚,記下來,去吸取,那麼你就是成功的。

大家常常羨慕李白、杜甫,他們名垂千史人盡皆知,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他們為什麼會有如此這般成就?並不是像有人所説誰就是做什麼的料,想要做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付出努力。通過刻苦學習而獲得成功的,我們眾所周知的張海迪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張海迪5歲高位截癱,因此沒有進過學校,通過自己堅強的毅力先後自學了國小、中學、大學的專業課程。15歲克服種種困難自學醫學,熱心為鄉親治病。並學習日語、韓語、世界語,通過不斷努力獲得碩士學位。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刻苦學習,獲得了成功,寫出了《輪椅上的夢》等文學著作,得到巨大反響。

如果她因為自身的缺陷而放棄讀書,會有今天眾所周知的張海迪嗎?如果她不努力自學,刻苦讀書,會寫出那樣的名著嗎?如果她不努力讀書,會有今天的成就嗎?當然不會。正是因為她刻苦奮鬥努力讀書,才有今天的光明成就,讀書造就未來。

無獨有偶。海倫凱勒在逆境中沒有放棄,刻苦讀書,獲得了成就。

她在19個月的時候因為一場猩紅熱,失去了視力和聽力。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裏,她自暴自棄,但在導師安妮·莎莉文的幫助下,海倫學會用頑強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熱愛生活並從中得到許多知識,學會了讀書和説話,並開始和其他人溝通。通過不斷努力讀書,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哈佛大學女子學院,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掌握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五種語言的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這正是不斷努力讀書的結果。

海倫正是因為不斷努力讀書而獲得極高的成就。正是因為她不斷努力讀書刻苦學習,正是因為她沒有自暴自棄,不斷自學讀書,正是因為如此,她獲得世人的崇敬,成為大家學習的對象。讀書對我們來説非常重要,只有讀書獲得知識才會有所成就。

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幾乎每個成功人士的共同嗜好都是——讀書。他們通過不斷的讀書獲得知識來豐富自己的思想,從而獲得成功,贏得未來。所謂“惟英明睿智者運用讀書”,讀書獲得知識成就未來。

現代社會,不愛學習現象普遍。我們作為中學生需要不斷努力,不斷讀書,成為國家的棟樑,振興中華,創造美好未來。而在當代,為什麼同學們不願意學習,不認真聽講?討厭讀書,厭倦讀書?因為有很多同學總是認為學習為了家長、老師,覺得沒用,那是大錯特錯。從古至今,名人無不喜愛讀書。我們現在需要的正是這種對讀書的熱愛和追求,只有多讀書,獲得知識,才能在未來有所成就。我們需要不斷努力,刻苦學習。

書是良藥,啟迪人的智慧;書猶藥物,醫治人的愚昧;書如甘泉,滋潤人的心扉。知識是無價之寶,用金錢買不到,需要讀書來獲得。只有多讀書,才能獲得知識,才能有所成就。跟隨着培根的哲理,讓我們像前人學習,不斷努力,認真讀書,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片美好未來吧!

讀《培根隨筆》有感6

在我們所熟悉的西方散文大師中,如果要我尋找出心目中認可的人物,那麼蒙田、帕斯卡、培根必不可少。而其中,我以為培根的思想最為嚴密、深刻。這位十幾歲就進牛津大學讀書,官至掌璽大臣的人物,一生經歷不凡,挫折與失意也不少。人品固然有瑕疵,但閲歷不淺,讀書也多,思考則是深入骨髓。其餘不説,僅僅看他的隨筆《論讀書》,就可窺見一斑。那篇文章讓我感到一位思想者的睿智,其思想十分清晰、深刻,咀嚼再三,收穫頗多。

“讀書能給人樂趣、文雅和能力。”培根出手不凡,開門見山,直撲要害,高度概括,揭示讀書的內涵。仔細審視這個世界,芸芸眾生,為了打發多餘的時間,填補心靈的空虛,在紅塵中,能夠消遣的東西委實太多:麻將、電視、逛街、聽書、觀碟、欣賞音樂等等,都可以,只是不一定能夠長久,除了不良的嗜好的因素,還有攜帶不方便、各類條件的限制,包括、競爭的壓力、心情的影響等。因此可以説,這個世界上的其他任何東西都不會發生持久的作用,唯有讀書可以。

俗語説,江山易改,秉性難移,説的是人的本性不會輕易的改變,此為寰內共識,但曾國藩卻説,讀書可以改造人的性格。艱難如人的性格都能改變,那麼讀書為樂趣自然不在話下。只是這樂趣要達到什麼程度呢?魯迅先生曾用個極為普遍的比喻説,就像一個賭徒不停地摸牌那樣,周而復始,持續不斷,樂趣就在那摸牌之中。

顯然,告訴我們讀書的樂趣,就是捨棄其他,把時間都集中在讀書的本身上,有相當大的量下去,才會有懸掛在碧枝翠葉之間的果實。文雅來自於書卷的薰陶,如蘇軾言“腹有詩書氣自華”。有了這般“詩書”的薰陶,氣質自不低俗,言行舉止,不同一般。內在的薰陶久了,自然使人談吐不凡。以實踐著稱於世的民族,可以積累許多經驗,也可以把這些經驗融入本民族的血液之中,但僅僅如此,只能説存活於表面,或者説,只知大海上的波濤洶湧,卻還未知大海下的另一個世界,寧靜、深邃與黑暗。

在《亮劍》作品中,出現的那些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級將領,運用實戰中的智慧,固然可以打敗看得見的強大對手,但在現代戰爭中,或者説在看不見對手的戰場上,就未必能勝利,因為知識結構不佳,所以要對這些戰功顯赫的將軍需要補上現代戰爭一課。這是何故呢?

讀《培根隨筆》有感7

很多人都喜歡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培根,但我卻不!!我討厭這個站在貴族立場與男權視角的培根,我討厭這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我討厭這個擁有着功利主義思想、深諳於官場運作的培根!

不過,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説,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日記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説,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讀《培根隨筆》有感8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十七世紀着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説起他的名字,大家都會想到他的《培根隨筆》。這個暑假,我有幸拜讀了他的文章,從書中我看到了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和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培根隨筆》這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它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説還有不少人曾受到這本書的薰陶。

《培根隨筆》中的隨筆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閲讀、一遍又一遍地品味。在《論求知》中,培根説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在《論美》中,培根説道: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培根的話語既使人們開闊了眼界,也能使人們頓悟。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論友誼》了,我覺得,人生中最不可少的就是友誼。我特別喜歡書中的一句話: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於孤獨的人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獸的。然而他在《論友誼》中的另一句話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話使我們體會到友誼真的太重要了。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就像培根所説的: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讀《培根隨筆》有感9

暑假裏,我翻開了媽媽牀頭的一本書《培根隨筆》。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的弗蘭西斯·培根(活到現在已經四百多歲了)。他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散文家,他同時也是一位哲學家,是英國唯物主義和現代實驗科學的真實始祖。在哲學方面他提出歸納法批判當時的演繹法,這是哲學中一個重要的認識方法。

這本書藴含了培根的思想精華,有培根經過大半生的理解。培根的隨筆更接近於論文學,涉及哲學、宗教、政治制度以及處世、修身、養性等等方面,比如:《談財富》、《談美》、《談友誼》、《談利己的聰明》、《談虛榮》……

而培根的隨筆中有一篇《談學問》,讓我得到許多啟迪,特別是他提到如何運用學問,如何學習得法。他認為運用學問是一種智慧,那是問之外高於學問的智慧,只有靠觀察才能得到智慧。他還叫我如何擬補智力不足學習得法的方法。實際上學習方法是一種根本性的學習,那也是一種智慧,只有靠不斷琢磨總結才能得到的智慧。

讀完這本書,思緒萬千。不僅為培根對人生的理解感到感歎,更為這些真理表示理解。

讀《培根隨筆》有感10

《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讀培根隨筆有感。可以説,《培根隨筆》中的隨筆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們一便又一便地閲讀、一便又一便地細細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歡的,就要數《論美》和《論友誼》兩篇。我覺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誼,所以,我特別將這篇《論友誼》讀了好幾遍,其中,我特別喜歡那句:“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於孤獨的人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獸的。”這句話將“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曠野”這兩句諺語概括起來,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論友誼》中的另一句話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話將友誼的真正含義描寫了出來,而且使我們切身體會到,即使剛剛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這句話,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對對方道歉,因為友誼對我們來説,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將友誼的真諦描寫的那麼自然,無論是誰,都不會否認這兩點。

第二篇是《論美》,這一篇不得不説同樣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麼,其實沒人能真正説清。我想,對於大多數人來説,無論未來如何,但見到一個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馬探究他(她)的內在。培根的想法應該也是如此,但在他寫的《論美》中卻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的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不錯,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事實上,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人亦卻是如此——每天關注着自己形體和顏色之美,對於自己的內在的美卻一點也不關心,就出現了很多很美麗的女生卻出口髒話連篇,讓人覺得很沒教養,很不穩重的情況了,讀後感《讀培根隨筆有感》。正如培根所説:“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保持的。”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培根能對世上的很多事情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並寫下來讓後人們一代一代傳閲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成的,也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如果想要像培根那樣成為一位有名的作家的話,也要多讀、多練,讓自己的作品也成為作為人的一生中的“卷首語”。

培根,他是命運多舛的一個人,生在官宦之家的他,年幼時就受盡了功名利祿的薰陶,長大後也就順理成章的走上了仕途之路,然而,在經歷浮沉的宮廷政變後,他最終被罷去官職。在滄桑的歲月裏,他的人生受盡了苦難的歷練,也就越顯得芬芳。讀他的文章,就像在聽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賜教,須耐心傾聽,反覆揣摩。《培根隨筆全集》就是一個例子。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美德如同名貴的香料,焚燒碾碎時最顯芬芳……而厄運則最能發現美德。”信手拈來的一句話,甚是耐讀,索性將它摘下來。細細咀嚼一番後,竟被我品出幾分味道來,我想不僅厄運能發現美德,它還能使自己更透徹的看待自身缺點。

今年八下期末考試的結果已塵埃落定,自己馬失前蹄了。在聽到消息的那一刻,如晴天霹靂,本還抱有一絲渴望,但在那一通電話之後,便都無處尋覓了。等自己反應過來,頃刻間淚水翻湧而出,像泄了堤的洪水,再也止不祝我哭了,自記事起自己是很少哭的,因為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太委屈了,可沒人容我傾訴。那好幾個日日夜夜只有我最清楚,“我努力了!”我敢説。而其也得到了收穫,模擬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八上那次我也失利了,我多想打個鹹魚翻身仗呀!對這次的勝利,我已經“蓄謀“很久了,可事與願違。在那幾日,我極度消沉,墮落,不敢和同學通電話,上網也常隱身。悶悶不樂幾日後,父親終於發話了,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説:“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我懂,誰都懂。但必須有個前提,那就是找“錯因”,正如諸葛亮所説:欲思其成,必慮其敗。不然再多的失敗也不足為奇,同時也是徒勞的。經過這一次的慘訓,我悟出了兩個對自己而言的真理:

一、在考試前必須調整心態,不能沉迷於昔日的成就。

二、在今後考試中必須注意的一點,匯成一句話是:“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意思是説能做到的人一定是“説到做到“的人,但説得到的人不一定做得到。我屬於後者。考試前,我刻意的去複習了英語,做足了表面功夫,看似勤奮,卻不然,我還未深入的去複習,那時有太多的“柱子“擋在我面前。

相通這些後,我便不足為奇會得此結果了。再説,經過這一番深思,尚且也對得住那“八二”二字(英語考試得了八十二分)。

現在回眸這件事,心中還為有些遺憾和委屈。但豁達些看待這件事,縱觀歷史,誰無遇到過點小挫折呢?本書的主人公培根不就是嗎?只要我們在犯錯中得到進步,不也是好事,也就應了那句話:“吃一塹,長一智。”

讀《培根隨筆》有感11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但既然苦口,又有多少人願意去喝它;既然逆耳,又有多少人甘心聽它,即使知道那是對身體、對生活有助。現在的青少年厭倦了被人的説教,就連父母的話有時也是一耳進一耳出的,這樣的少年又怎會願意去看一本類似説教的書呢,那隻會增添一份心中的痛苦。

説實話,我很佩服弗蘭西斯?培根的,因為他能體會到人生百態,品遍人生百味,見解獨特。但是,《培根隨筆》在我的眼中,就是一本酷似説教類的書,我討厭看它,原因就在於它只會一味的評論、批判,只會一味的發表言論,只會……

我討厭這樣的書,或許它能觸及我們的傷口,打動我們的心靈,但是,這種感覺又能持續多長時間呢,它對我們的影響只有一時,當這個時間段過去後,它又失去了作用,這與不看又有何區別呢?更何況,只有少數的文字能博得現在少年的認同。

現在的青年都變了,心胸要麼十分寬廣,寬廣到什麼都無所謂;要麼就十分狹窄,一個小小的刺激就能使“火山”爆發,保留着那一份真的,在茫茫人海中又能有幾個?所以不是書籍無用,也不是它不能給予我們什麼,只是人在變化,以前的教育方法已經過時,不適合我們了。

時間在流,社會在發展,人們的品味也隨之變化,過去的書籍能給我們的東西也日益減少,我此刻想説的是,廣大教育者們,可不可以對症下藥,不要在死板硬套以前的教育方法,另創蹊徑,換個角度來體會我們的感受,讓我們的藥不再那麼苦口,對我們的忠言也不要那麼逆耳。還有一些書籍,不要只是一味説教,因為説的容易,做起來卻很難,而且那隻會讓我們厭倦。

讀《培根隨筆》有感12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着。書籍由《論真理》、《論死亡》、《論大膽》、《論自私》等篇章組成的。書的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等等,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看了《培根隨筆》,讓我感觸頗深。事實上,我並非每一篇文章的內容都能看懂,如:《論宗教統一》、《論放貸》、《論世道滄桑》我就無法體會其意旨是什麼,因為裏面涉及到的內容實在太廣,我一個國中生怎能深刻品味一位大文豪家的傑作呢?藉助了註釋我有些仍是似懂非懂地領略了一些皮毛而已。可就是這點兒皮毛卻已經讓我感慨萬千了。

正如法國人文主義作家米歇爾·徳·蒙田所説的:“認識自己的無知,是認識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我的無知在看了《培根隨筆》之後展現得淋漓盡致。《論真理》讓我知道“人生至樂莫過於高踞清新純潔的真理之巔,俯瞰谷底種種繆誤迷惘,雲遮霧障。”,《論死亡》讓我明白死亡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與死亡俱來的一切。《論逆境》讓我發現原來順境容易暴露惡習,而逆境卻能展示美德,其鑄就出的品質更令人折服。《論作偽與掩飾》讓我知道有時我們竟能“説一句假話,套一句真話”。《論善與性善》讓我學會了如何正確的為善,明白了何謂真正的正確的善。《論貴族》讓我知道新貴與世族的內在品質與分別,知道“新貴憑藉權力的烘托,世族則經受過時間的洗禮”。《論旅遊》讓我瞭解到旅遊並不單純只是一種休閒娛樂活動,旅遊對年輕人而言是一種教育,對年長的人而言是一種經歷。《論狡猾》讓我明白狡猾其實不是一種惡,也是一種充滿智慧的技巧。《論言談》讓我明白言談的措辭恰當、説話的得都勝過雄辯滔滔、美豔闊論。《論野心》讓我領悟野心的真諦,野心也會有積極的作用,它可以使人進取,但野心也不能過大。《論建築》讓我瞭解了建築選址的重要性以及其它方方面面有關建築的事情……。此刻,我赫然發現我的無知竟是如無底的深淵般,種種言論使我受感頗豐。

但我也並非是全都能理解,也有些是我的意料之外,心中困頓。如《論婚姻與獨身》中,作者為何那麼肯定地説“有家室之累者難成大業,只能聽任命運的擺佈,無論為善為惡均成不了氣候,妻子兒女將成為他行動的絆腳石”。難道真是如此嗎?如《論大膽》中,作者為何肯定大膽就是無知之子、卑劣之子、是等而下之的伎倆呢?難道大膽就不是偉人所能具備的嗎?如《論殖民地》中,作者開頭為何説道:“殖民是先民的英雄業績。”等等。諸多不解也許會是我錯誤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或者是我學識不夠,無法去體會出其涵義,甚至可能是作者的觀點比較不符合現在的世界……種種疑問與分歧我想或許只能隨着我閲歷的不斷增長而會有所改變吧!

無論如何,《培根隨筆》讓我感覺到一位不受出身貴族家庭的身份的影響的人的崇高的思想意志與不凡的精神品質。他用他的心聲給予了我一場思想的盛宴與精神的昇華!

讀《培根隨筆》有感13

培根這個名字我們並不陌生,在我們的英文本上,印着他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讀《培根隨筆》有感:感悟人生。他是英國17世紀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有一種肉也叫培根,所以有人開玩笑説《培根隨筆》是教怎麼做培根的。可大大相反,《培根隨筆》是一本令我們受益匪淺的書。

《培根隨筆》是培根一生心血的結晶,該書所涉及的問題可謂應有盡有——政治、經濟、愛情、友誼、藝術、教育……大到國家問題,小到個人內心世界的情感問題,幾乎觸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讀後感《讀《培根隨筆》有感:感悟人生》。每一個問題,都能讓我們體會到培根獨到的見解。全書共五十八篇,那些發人深思的語句隨處可見。因此,這是一本藴含豐富哲理的書。

從《論嫉妒》中,我知道了如同巫術一般的嫉妒需要我們嚴加防範,因為它會不斷詆譭那些世界上原本美好的事物。從《論厄運》中,我明白了當幸運來臨時要欣然接受,但不要止步向前;當厄運降臨時要頑強抵抗,即使慢如蝸牛也不能停。從《論友誼》中,我懂得了友誼能平和我們的心態,增強我們的理智,給予我們幫助。因此,我們要交好的朋友,讓他們來幫助自己。

《培根隨筆》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趣味雋永、説理透徹、警句迭出,需要我們在閲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感悟培根、感悟社會、感悟人生。

讀《培根隨筆》有感14

在我兒時記憶中,總認為培根是一個貪慕榮華富貴虛浮小人,他為了名利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但通過讀《培根隨筆》一書,我才瞭解到了真正他。讀了《培根隨筆》後,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培根,我看到了他對哲學執着,對政治熱衷,對生活熱愛,對理想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精神與態度。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都是美、德兼備男性帝王不説,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經典之作。它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與內在美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培根一生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論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進步思想與崇尚知識進步口號,一直推動着社會進步。培根隨筆集,對我來説就像是一位人生導師,每當我思想陷入迷局之時,總能為我點破玄機,柳暗花明,又見一村。書籍是人類進步階梯,《培根隨筆》正是像這階梯一般,破除一片又一片迷霧,引領着人們向真理進發。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而且每個人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事物與追逐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嘛!應多看看別人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基礎。

讀《培根隨筆》有感15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等,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培根隨筆》讀後感600字,讀書筆記。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説理透徹,警句迭出,意義深刻,包含着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這本書中的文章從各種角度論述了他對人與社會、人與自己、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許多獨到而精闢的見解,使許許多多人從這本書中獲得薰陶指導,讀後感《《培根隨筆》讀後感600字,讀書筆記》。如:“一個自身無德的人見別人有德必懷嫉妒”。“沒有友誼,則世上不過是一片荒野”。“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預防藥,就是朋友的忠言規諫”。“狡猾就是一種陰險邪惡的聰明。一個狡猾人與一個聰明人之間,卻有一種很大的差異,這差異不但是在誠實上,而且是在才能上的。”“順境的美德是節制;逆境的美德是堅忍。這後一種是較為偉大的一種德性。”

從《培根隨筆集》的“論真理”、“論死亡”、“論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從“論高官”、“論王權”、“論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衷於政治,深諳官場運作的培根。從“論愛情”、“論友情”、“論婚姻與獨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從“論逆境”、“論幸運”、“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從“論作偽與掩飾”、“論言談”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

我最喜歡的就是《論美》,美是一個很廣泛的問題,它包含着外在美和自然美。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我們不能光注重外在美,也要重視內在美。就如培根所説的:“美人底秋天也是美的”,外在美是不可能永遠都有,但是內在美卻可以。所以我們要把外在美與內在美結合起來,體現出一個人舉止談吐的高雅,心靈的純潔。《《培根隨筆》讀後感600字,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