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黑土地,我的魂散文隨筆

文學3.61K

黑土地,我的魂

黑土地,我的魂散文隨筆

史忠和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艾青

生自於農村,對農村有着無比深厚的感情,尤其是那肥沃喧軟的的黑土地和從大地深處飄逸出來的清香讓我至今不能相忘;那青痕遍佈的小道連着的那一方土地,在我的心裏有着千斤的重量。我是北方的黑土捏成的,黑土地給了我足夠的營養,土性澆鑄了我的靈魂,黑土地賦予了我生命的原漿。從我呱呱墜地的一刻起,我的胎盤就深深的植入泥土之中,我便生長在這黑黑的泥土上,日出日落、春去秋來、盛夏寒冬、風霜雨雪滋養着我,教導着我。土地對我來説,是賴以生存的必需,並紮根到我的骨子裏。

幼年時,腳踏大地,是邁開了人生的第一步,大地,給了我們一種踏實的感覺。蹣跚學步,立足不穩牽着父母的手,踩着鬆軟的泥土,發出銀鈴般悦耳的笑。跌倒了,爬起來,再跌倒,再起來……學會走路,學會堅強。行走在大地上,頭頂蔚藍的天,呀呀學語。是腳下的這方土地,散發着泥土清新味道的土地,哺育了我。那時的我還很年幼,不懂得成長的煩惱與人生的困惑。

少年時,腳踏大地,充滿着天真和幻想,少年不知愁滋味。每日裏和小夥伴們一起跳躍着、歡樂着走在上學的路上,玩耍於天地之間,沒有憂傷,沒有煩惱。小河是美麗的,她像絲綢一樣温柔地纏繞着家鄉的黑土地,並以飽含生命的汁液,滋潤着兩岸生生不息的稼禾。小河潺潺,流水不息,水裏的魚兒歡快的遊着,我們小夥伴提着小桶、拿着撈魚的土筐,穿梭於河邊的柳墩,半個身子探了出去,把撈魚的土筐往水裏一放,跑到河的上游站成一排,拉網似的往下趕魚,我們對小河再熟悉不過了,哪裏水深、哪裏水淺,哪裏魚多、哪裏魚少也是瞭如指掌的,幾分鐘的時間就能撈上小半筐小魚,收穫頗豐。累了,我們就躺在河岸上,聽着小河的潺潺流水聲,仰望着白雲悠悠,沐浴着温暖的陽光。不一會就昏昏欲睡。

幾度東風,幾度飛花,黑土地一直伴隨我們,我們一大羣朋友在這片土地上瘋跑,在這片土地上歡笑,在這片土地上哭泣。這裏承載了我們的所有歡樂和痛苦。我們把太多的記憶,太多的感念都植根到了這片神奇的土地上。

土地是農民生存的根,是農民立業的本。農民與土地構成農村,村莊是農村承擔的載體。廣闊的田野,到處蓬勃着泥土的温馨。鄉村的土地濕濕的、潤潤的、厚重而深遠,農民荷擔而行荷鋤而作,早起晚歸踏塵來去。河面上,鴨子成羣,魚躍罟中;田野裏,青山秀水,稻穀飄香;農舍錯落其間,翠柳花樹搖風……無不展示着滿溢風雨和陽光的土地與鄉村的.風情。喜唱豐年辭舊歲、走家串户鬧元宵、綠蔭樹下農家樂、鍋碗瓢盆交響曲;一棵樹、一座農家小院、幾隻覓食的小雞、幾頭牛;一行垂柳、一些節日的紅燈籠、一角池塘、一片田野上飄浮的雲彩以及成熟的莊稼和汗浸田畝的農人……所有這些畫面,所有這樣流淌的濃濃的鄉情與意緒,都指向了鄉村命運寫就的這一主題:人,土地,生活……這些真實的生命與生活,把生活在的土地上的風景人情展現得細緻入微,栩栩如生。年復一年,神奇的黑土地,寄寓着鄉村生活的艱辛與歡悦。

走進田野,就走進了自我。純潔的菜蔬和時令瓜果桃李,一片片綠油油的稻浪,一株株茂盛的高粱、玉米、大豆……就是土地的驕子,就是老百姓的魂。閃着光芒的鋤探進植物的根部,鬆動着堅實的泥土,根系蔓延,蔓延了整個土地。廣闊的原野處處閃耀着黑土地的渾厚和沉重,每一粒糧食、每一季糧食都沿着大地的血管流動,紮根於我們的每一處神經,與天地相接,經受悽風苦雨,享受鳥語花香,看藍天白雲,大地晨嵐,沐浴着和風細雨,和草木蟲魚為伴,與日月星辰為伍,臉朝黃土背朝天,練就了堅強;彎腰曲背幾十年,學會了成熟。從而讀懂的是生命,品味的是生活,創造的是生命的價值,提高的是生活的質量。

因為大地在的腳下,鄉親們的的脊樑才如此堅挺,強壯。

樹,是鄉村土地特有的景緻,就像其它鄉村特有的事物一樣,代表着鄉村的某種表情。桃、杏、梨、核桃等果木樹,或者槐樹、榆樹、柳樹、松樹……密匝匝地圍繞着屋舍,甚至院子中央就挺立着一棵或者幾棵梨樹,杏樹,既果實豐碩,又給一家人撐起一片陰涼。清晨,樹上鳥兒婉轉的歌聲把你喚醒;夜裏,風兒的陣陣低鳴伴你入睡……春日的新芽,夏日的蒼翠,秋日的落葉,冬日的嶙峋……從亭亭如蓋到繁華盡散,然後又枝繁葉茂……這就是樹的一生:在肥沃的黑土地的庇護下,從黑土地的心臟裏吸取養分,水份,吸取充足的陽光,成長為枝繁葉茂、蒼勁挺拔的大樹,坦然、豁達、勇敢,執著的嚮往着新生。沒有樹木的鄉村是不可能富有韻味的節奏和線條,所以,樹對於鄉村的美麗來説,是少女流暢的黑髮間跳動的紅髮卡,或是她潔白的裙襬上的一圈考究的綠邊。是很土地上最美麗的傳説。

黑土地見證了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的興衰起落,它作為物質傳承的載體,哺育了我們多彩的文化和情感,一脈相承着這個民族的血統和性格。土地是鄉村的魂,是鄉村充實、豐潤、壯碩的臉龐,她承載着多少艱辛和苦難,孕育了多少快樂和幸福,她喚起人們多少憧憬和嚮往,她托起了鄉民們永不彎曲的脊樑。無論歲月如何輪迴,無論時光如何綿延,人們總是忘不了那種忙碌於土地上的節奏,總是忘不了那種內心渴望土地豐收倉廩充實的激情,總是忘不了這飽滿的情緒流淌在土地與鄉村,總是忘不了悠悠黑土地上的的美麗畫卷和幸福時光……

“東北黑土地正面臨日趨板結、可耕性變差的問題。東北黑土地原來有一米厚土層,現在只有40釐米至60釐米,要知道形成一米厚的黑土層需要3億年,而現在的退化速度是一年一釐米,如果再不注意提高耕地質量,農業可持續發展將受到嚴重威脅。”中國工程院院士、瀋陽農業大學教授陳温福説。龜裂、乾涸、裸露、酷曬,潤濕的土地在一點點萎縮,漸漸變成沙漠、泥石流、洪災。無度的砍伐、不盡的攫取、沒有限量的污染排放……大地被撕裂,無知的人類對土地的橫徵暴掠不僅使黑土地受到了傷害,也使人類自身受到嚴重傷害。黑土地象一具被遺棄的軀殼,在無聲的哭泣。面對被傷害的黑土地,我彷彿看到了母親的憂傷、父親的痛苦,我彷彿看到了人類的倒退、良性的泯滅,我們有何面目去面對自己的祖先,去面對為了黑土地的繁榮而生生不息奮鬥的從前。

走進很土地,與泥土磨合,與泥土親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耐得住清歡,守得住艱辛,耕耘出一種種希望,儲存下一次次豐收,保護黑土地,保護環境,尋找我們失去的綠色、失去的驕傲,把自然生態留住,讓鄉村文明延續,已經成為我們迫在眉捷的神聖使命,像保護熊貓一樣的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黑土地是我們每個人的共同責任。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陶淵明《桃花源記》裏的場景頓時浮現在了我的眼前。是的,那一片沃土,那一粒種子,那一方景緻,一縷鄉愁,才是我們永遠的心靈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