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有關詩詞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的鑑賞

文學1.8W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南宋愛國詞人。他的詞多寫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慷慨縱橫,雄渾豪放,與蘇軾並稱“蘇辛”。

有關詩詞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的鑑賞

詩詞鑑賞: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南宋辛棄疾

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創作背景]

這首詞寫於1176年。當時辛棄疾南歸十餘年,在江西任刑法獄頌方面的官吏,經常巡迴往復於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不捨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註釋

菩薩蠻:詞牌名。

造口:江西皂口鎮,在今江西省萬安縣西南。

鬱孤台: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田螺嶺上,為風景名勝。

清江:指贛江,它經贛州向東北流入鄱陽湖。

長安:漢唐首都,在今西安市。這裏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可憐:可惜。

愁餘:使我憂愁。

鷓鴣:鳥名,傳説它的叫一聲像“行不得也哥哥”,啼聲悽苦。聞鷓鴣:漢代楊孚《異物志》:“鷓鴣其志懷南,不思北,其鳴呼飛,‘但南不北’。”詞人用它來嘲諷南宋小朝廷不想恢復北方。

[古詩今譯參考]

鬱孤台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見到無數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於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

[名句賞析]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辛棄疾的畢生志願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大宋江南的統一。他有將相之才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他的報國之志和悲憤之情。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往贛州。四十七年後,辛棄疾途經造口,想起從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況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復,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青山遮斷;但浩浩蕩蕩的江水衝破重重阻礙,奔騰向前。這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強了他爭取最後勝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歸後的遭遇,又愁上心頭,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啼聲,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詞一波三折,極盡迴環宛曲之美;善於運用比興手法,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

[賞析]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於南宋小朝廷 敗無能,準備不足,金兵趁機大舉南侵,如入無人之境。金兵兵分兩路,一路下建康,陷臨安,猛追高宗,直搗福建。另一路從湖北進軍江西,緊追隆祐太后,隆祐由南昌倉猝南逃,直到贛州才得到喘一息機會。當時,贛西一帶遭受金兵的侵擾,人民的損失極其慘重。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贛州任江西提點刑獄(主管司法與監察併兼管農桑)時所寫。作者路過皂口,見景生情,由鬱孤台下的江水聯想到當年逃難人民的血淚,想到淪陷的中原,禁不住產生了江山易主卻無法收復的悲痛。這首詞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南宋統治集一團一屈辱求和這一錯誤政策的不滿,抒寫了他關心祖國統一的.愛國情懷。

上片從江水落筆寫懷舊之情。作者着眼於四十年前金兵侵擾江西時給人民造成的苦難,並由此而聯想到淪陷的中原地區長期未能收復,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統治集一團一的 敗無能。"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這種心情。下片即景抒情。"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兩句,體察細膩,感受深刻,構思新穎,饒有詩意。這兩句説明,青山可以遮斷人們的視線,但卻阻攔不了人們對中原淪陷地區的關懷與想念之情。暗示南宋統治集一團一可以設置重重障礙,把祖國分裂成南北兩半,但卻無法阻撓人民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末尾兩句以鷓鴣的悲鳴反映作者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

這首詞大處着眼,小處落墨,善於通過具體景物烘托複雜的內心感受。暗示複雜的鬥爭形勢,形象鮮明,語言簡潔,含義深刻,耐人咀嚼。(古詩詞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