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

文學1.18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資治通鑑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1

司馬温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偉人哉!——題記

歷有一位大臣名叫司馬光,他遵照宋英宗的命令,用十九年時間編寫了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其內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顯德六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並朝代分為十六紀,內容涵蓋了政治、軍事、民族等等。不管是在史學還是文學,它都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閲讀完這部偉大的史書,讓我最記憶猶新的是“安史之亂”:開元后期,唐玄宗整天過着縱情聲色的生活,楊貴妃一家勢傾天下,任意揮霍,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促使社會矛盾不斷加劇。朝廷是奸臣當道,上層的內部矛盾鬥爭也很激烈。李林甫屍骨未寒,楊國忠就誣告他與人謀反,因而剝奪了其官爵,清洗了其黨羽。楊國忠與安祿山也勢若水火,他奏請哥舒翰為河兩節度使,以與安祿山相抗衡。均田制己破壞,官僚、商人大地主的勢力進一步發展,土地兼併嚴重,安祿山得到皇上皇后的寵愛後,由於害怕楊國忠對自己不利,於是拉起造反的大旗,以“討楊國忠”為名,起兵反唐。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哀的一個轉折點,它不僅結束了盛唐的神話,讓中華民族由開放轉向保守,還使唐朝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如果我是唐玄宗,絕不會因為安定富饒就縱情享樂,給了奸臣和小人可趁之機。但是,安祿山的反叛也很失敗,和他一起反唐的史思明竟投降了唐軍,雖然史思明最後回來了,但是安祿山還是被自己兒子殺了,起義終究難逃失敗的命運。不過,唐朝要是不滅亡,那麼今天説不定就會換個樣子呢!

通過“安史之亂”,我想起了宋朝的岳飛和三國時期的趙雲。岳飛不顧生死,在前線英勇抗擊金軍,但是卻因朝廷奸臣當道,失去了收復中原的時機,他明知回去後定難逃一劫,卻還是回到了朝廷忠於君王的命令,最後岳飛死在了秦檜的手裏。而趙雲在一場混戰中和劉備等人走散了,他走出陣後又殺回陣中,從曹軍的層層包圍之下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救出了劉備的老婆和兒子。與趙雲、岳飛這種臣子對君主的忠心耿耿相比,安祿山為了不死於楊國忠之手而反叛的行為,簡直豬狗不如。

我想:也許很多人都認為安祿山起兵反唐是為了當皇帝的利益,因為他反叛後自立為大燕皇帝,建立燕國。但其實不然,剛開始奸臣楊國忠想殺死安祿山,導致安祿山反叛,在反叛的過程中,安祿山開始為利益所誘惑,才會在洛陽稱帝。如果沒有奸臣當道,也許安祿山也不會反叛吧!

一部偉大的史書,不僅能記載過去,還能像一面明鏡一樣,讓人們從中學到好品質,捨棄壞習慣,可真是不同凡響!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2

《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範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鉅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

《資治通鑑》記載了從周威烈王到後周世宗顯德,前後共1362年,全書記載了十六個紀,即:周,秦,漢,魏,晉,宋,齊,樑,陳,陳……

全書記載從周紀開始的政治,軍事開始的歷史故事,講述了歷史的傳奇。

全書記錄了每個朝代的建立繁榮,強盛,爭鬥,叛亂,衰落,滅亡,記載了一個又一個從強盛轉向滅亡的過程,相當於是一本警示世人的書。

通過閲讀《資治通鑑》,使我對歷史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原本我認為歷史是枯燥的,乏味的,但自從我閲讀了《資治通鑑》,它讓我與歷史拉近了距離,讓我明白了歷史的神祕與長久,歷史是一段神奇的故事,它讓人類探索,探祕這一段神奇的故事。

其中我最熟悉的當然是三國時期了。當我閲讀時,卻發現歷史與三國演義中描繪的大不一樣。原來《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根據歷史記載而編寫的,自然與歷史不大相同。

《資治通鑑》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歷史是隻有一個的,探索歷史的神祕是要揭開歷史被時間掩埋的面紗,,探索歷史的真相。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3

《資治通鑑》是一部史學鉅著,是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用了十九年時間編成的,前後共記載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涉及戰國、秦、西漢、東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北宋等朝代的重要戰爭、人才軼事和重大改革等。其中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給我的感受最深。

秦孝公即位時,秦國比其他國家落後。那時商鞅在秦國得不到重用,便來到秦國,被秦孝公重用,制定了富國強兵的新法令,廢井田、開阡陌、獎軍功。他還採用徙木立信的辦法樹立威信和誠信。十年後,秦國的國力大大增強,路無拾遺,山無盜賊,從鄉村到城市呈現出安定繁榮、國富民強的景象,為秦國最終滅六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像商鞅變法一樣大刀闊斧進行變法讓國家強盛的還有“孝文帝改革”。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是孝文帝。當時北魏還保留着許多落後的風俗。於是孝文帝遷都洛陽,讓鮮卑人穿漢服,説漢話,實行均田制,確保每個農民有田可種。這一系列的改革不僅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同時使北方各個遊牧民族融入中華文明中,促進了民族融合,進一步鞏固了北魏的統治。

現在我們國家實行改革開放,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從1978年12月到現在已經有了40年的歷史。在這40年裏,我國有了翻天覆地的變,中國從貧窮走向富強,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改革的成果舉世矚目。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作為新時代的少年,將立志圖新、發憤圖強,勤奮學習,長大了投身於改革的洪流中,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盡綿薄之力。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4

不知是什麼時候,我開始對歷史有點感興趣了。愛民如子的孝文帝,殘暴天下的商紂王,喜好美色的唐玄宗,昏庸無比的唐德宗,信鬼神的唐憲宗與唐穆宗……一個個,令人深有感觸。《資治通鑑》,一本記載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曆史的史書,司馬光整整用了十年時間才編成。宋神宗以“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鑑》。

我在裏面瞭解到:毛澤東把這本《資治通鑑》整整讀了十七遍,而我還只看了四遍。十七遍,一本書三百三十八頁,總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頁。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字!僅僅一本書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頁,令人敬佩呀!

年老的唐玄宗,老眼昏花,不明事理,讓楊貴妃出家修行。後來又娶進楊太真(即楊貴妃,太真是老道士給她的道號),但我覺得楊太真似乎也不怎麼好。楊太真喜歡吃荔枝,唐玄宗命他們三天三夜摘荔枝,比現在火車慢不了多少,一路上卻死了很多人。唐玄宗為了楊太真的一笑,竟然犧牲了數十人到上百人的性命,可見唐玄宗的昏庸。

漢哀帝偏寵侍從董賢,所以有着“斷袖之癖”的典故。有一次,漢哀帝與董賢同塌睡覺,董賢翻身,不小心壓住了漢哀帝的袖子,漢哀帝不忍驚醒董賢,就把自己的袖子割斷了。後來,漢哀帝命董賢為大司馬,結果弄死了許多人才,最後,太后把董賢趕出了宮,另擇王莽。可見漢哀帝的同性戀性格,使他拋棄了國家,拋棄了許多人才。多麼可惜呀!同時也反應出了漢哀帝的昏庸,只要有人在精神或事情作為上有一點點反對董賢,漢哀帝就暗殺或把他斬之,可悲呀!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無人能比,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道德精神,司馬光的堅持不懈。但是由於有些人的諷刺,致使司馬光想馬上完書,導致唐朝與五代十國的時候寫得比較多。但司馬光的功勞永遠是偉大的!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5

前段時間讀華衫講論語,提及資治通鑑説,細細研讀三十多遍發現,資治通鑑全篇不過圍繞六個字:親賢臣,遠小人。仔細想想,似乎確實如此。

這本《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不是司馬光版的原文,是沿着原著的脈絡剖析利弊得失,興衰緣由,許多觀點和總結還是非常切中肯綮的。

司馬光對歷史事件陳其因果,總結了治世經國的經驗教訓,給古代帝王提供了一本翔實的教科書,所以宋神宗提詞: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書名如是而來。然而對我們而言,到底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去讀?又如何從讀史中明心見性,去學習適合自己經事處世的方法呢?我覺得得搞清楚這些,才能更有利於我們在讀書中獲得成長。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早在一千多年前,唐太宗就把讀史的意義説透了。中華文明五千年,從夏商周開始,自華夏文明以來,中國的政治體系歷經了多次進化蜕變,歷朝歷代統治階層都不斷的汲取前世的經驗教訓來鞏固專制統治,但往裏深究,其實翻來覆去也就那麼些事兒。仁君賢臣的品質大抵是相同的,奸佞小人各有各的特色,整體來看,卻逃不過人性二字。比如,我們會發現,開國皇帝和朝代早期君王大都勤政愛民,因為經歷過打江山的不容易,品嚐過奮鬥的艱辛,所以會格外恭謹。而後期的君主,長於深宮之中,不食人間煙火,生來就有着優渥的條件和尊貴的身份,很難出現有雄才大略,體察疾苦的,因為成長經歷存在太多的侷限,胸懷天下的格局和鞏固地位的權謀本就不是一個層面上的東西。很多優秀的品質是在長期艱苦奮鬥中磨礪出來的,人性有着安於享樂,趨利避害的本能,就像老人們看到年輕人浪費就從內心接受不了,因為他們有過饑荒年代吃樹皮的經歷,而這一代人生在物質優越的和平年代無論如何也體會不到那種感覺,所以我們讀史書就是要在前人的經歷中不斷去尋找這種切己體察的感覺,多去豐富自身的經歷,多去體驗生活的難處,要有憂患意識,才能明白居安思危的好處。

在講領導力這個方面,資治通鑑講了很多,我認為劉邦,劉秀,劉備這一票姓劉的就給了我們最好的示範。創業初期,最好的選擇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領導藝術就顯得特別重要,大事精明,小事糊塗,有容人之量,用人所長而不求全責備,聽進意見能夠知錯就改,這些都給了我們很好的教導。其次,領導的職責是制定戰略,搞好文化,傳播思想,選拔人才,而不是放在具體的事兒上,凡事親力親為把自己累死也達不到效益最大化,這都是值得我們在工作中學習借鑑的。

資治通鑑中最讓讓我感慨的就是王莽那段,王莽的性格其實是那個年代儒家知識分子一個典型的縮影,但他卻做到了兵不血刃和平奪取政權的第一人,真正是民主選出來被推上去的皇帝,但是最後短短几十年就身死國滅,他腦袋中的理想國轟然崩塌,這難道不是從側面也證明民眾的愚蠢無知嗎?讓我想起來三體中的程心,其實很多事情説到底,是因緣巧合,也是歷史的選擇,被推向前台的承載了後世無數的褒貶譭譽,我們試圖從他們身上管中窺豹的去探尋緣由,最後發現竹籃打水一場空,於他們而言:擔當生前事,何計身後平。於我們而言:讀史而明知,鑑古而知今。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6

前不久,經同學推薦,我有幸拜讀了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資治通鑑》白話本。這是最近才出版的一套書,大概是為了方便今人閲讀,十二部白話本中只收錄了周紀、秦紀、漢紀、魏紀、晉紀、宋紀、齊紀等各個朝代的精華文章,而且翻譯的極為通俗。像我這樣沒有功底又渴望各方面歷史知識都有所涉獵的初學者,倒很適合讀這樣的書。

之前,曾經也試過讀文言文的《資治通鑑》,由於自身性格和工作忙碌的原因,只是挑選着看了漢紀和唐紀中的部分內容,感覺也不錯,雖然是文言文,但是絲毫不令人覺得晦澀難懂。相比之下,這一次所讀的白話文倒感覺粗糙了。前面説過了,讀《資治通鑑》,我只是為了瞭解些歷史知識,所以這次看白話文也感到滿足了。但是,沉澱知識的這一段時間裏,我還是反覆琢磨和品位了讀文言文《資治通鑑》的感覺,在內心裏依然傾向於司馬遷的原著,感覺還是原著的行文佈局更好更生動出彩些。我想,這大概就是司馬遷和他的《資治通鑑》之所以名傳千古的原因吧!

《資治通鑑》在編年體史書領域和中國寶貴文化遺產領域之所以享有盛譽,我想一定與作者創作的思路、方法,以及該書特別的語言形式和經世致用的目的有關。由於《資治通鑑》的確太博大精深了,無論我如何努力,也只能窺見書中的一角,但是就是憑着這種熱愛的精神,我也想談談自己對於《資治通鑑》的一點感受。

首先是感覺到司馬遷著作該書時的細緻和認真。在閲讀《資治通鑑》文言文版本的時候,就被該書中不厭其煩的註釋、考異感染了興趣。從前,我讀書都是“盡信於書上”的,即書中説什麼,我便相信什麼,而當看了《通鑑》之後,我的一個很有體會的想法是,原來歷史書中寫的歷史也是不能盡信的。我們要讀歷史,就應該像司馬遷那樣,進行辨析似的閲讀,對所讀到的史實進行驗證推理,取其精華,積累經驗。而正是因為司馬遷著書的細緻認真,從而才為我們不厭其煩地留下各種線索和史料,讓我們更加客觀地瞭解歷史的。

另一點是從《資治通鑑》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語言運用極其簡練,通俗易懂,脈絡分明。《資治通鑑》全文一般沒有太多的偏僻字,即使橫跨一千多年的今人,只要有點文言文功底都可以讀個明白。記述各種事情和描寫各種場景,尤其是戰爭方面的題材的文章,司馬遷總是將前因後果交代的明明白白,讓讀者能夠一目瞭然。這種重視情節描述的寫法值得今人借鑑。

另外,司馬遷在每一篇文章的結尾處通常都會給出自己的點評,並且把一件原本零散的表面的事件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理論上去。司馬遷的這些觀點和思想這好迎合了發展一個國家政治經濟的需要,今人閲讀起來,也會得到許多借鑑作用。我想,這大概也是《通鑑》流傳至今,仍然廣受歡迎和好評的原因。

總之,閲讀《通鑑》受益匪淺,我想,有機會,我還要把文言文版的《通鑑》繼續讀下去。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7

漢紀還是值得關注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這是個羣星璀璨的時代。最亮的星星當然是項羽。雖然最幸運的傢伙是劉邦。項羽的紫微命盤懶得貼出來了,據説是破軍化祿坐命。在古人的命書裏,破軍星和七殺星一樣,被貶得一塌糊塗,殺破狼就不是什麼安分的主兒,除掉折騰,還是折騰,折騰自己,外帶折騰別人,除死方休。

不過,當今之世,殺破狼們倒是活得非常開心也非常精彩,因為這是個變化極快的時代。殺破狼的另一註釋就是變化多端的意思。殺破狼三兄弟裏變化最快的,就是破軍星。項羽倒是很符合破軍星的特徵。

破軍麼,看這個破字就知道了。什麼東西都弄得破破爛爛的,就是破軍,比如小時候特喜歡拆玩具拆單車看到什麼就想弄破了瞅瞅的主兒,多半就是破軍星入命了。

項羽小時候?雖然出身是楚國頂級貴族世家,世代是楚國大將,不喜歡讀書不喜歡讀書不喜歡讀書,只學了寫自己名字老師就失業了。

學劍,學了沒兩天,老師也失業了。由於父母死得早,歸叔叔項梁教管,項梁的教育很開明,項羽聲稱劍術只是一人敵,要學萬人敵的東東。破軍是最喜歡虛張聲勢的傢伙。項梁大喜,教這個寶貝侄兒兵法,然而,沒有多久,他也失業了——項羽不肯學完,浮皮潦草而已。

破軍星要取得成就,唯一的選擇就是專注專注專注。毅力是破軍星的短板。破軍星是最勇敢也可以説是野蠻霸道的星。項羽的勇力,放在古今將星的排行榜裏那也是數一數二的,畢竟,古往今來能舉起大鼎的人真的不多——那個秦武王雖然諡號為武,卻是一個水貨,他舉鼎不小心把自己的腿骨砸斷了,然後居然就這麼痛得要死感染死了。

破軍星的勇武就不多寫了,鉅鹿之戰,成就了項羽一生的輝煌。不過之後不讀書,小心眼,剛愎自用,婦人之仁,破軍星的各種毛病都冒出來了,終於把自己給作死了。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8

古詩文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人類智慧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起源,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中間多少撼人心魄的文章、字字珠璣的名句,在古典文學的長河中熠熠生輝。《資治通鑑》便是其中不朽的作品之一。

我深知手頭的這本《資治通鑑》並不是完整意義上的《資治通鑑》,但正是它使我明白為人要如李白般“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陶淵明般“不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做事要像班超那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像周處那樣敢於“朝聞夕改”,勇於承認並改正錯誤,學習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襟,學習宗愨“乘長風破萬里浪”的崇高志向;正是它使我明白交友要交“良師益友”,拒交口蜜腹劍的狐朋狗友;正是它使我明白“貧賤之交不可忘”、“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親”;正是它使我明白在處事方面切記“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正是它使我明白做事貴在堅持“不積硅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正是它使我明白在學習上不僅要懷揣“非學無以成廣才”的理想,還要有“治亂民猶治亂蠅”的方法再加上“鍥而不捨”的執着,成功自然是“手到擒來”;正是它使我明白在遇到困難時要懷有“不遇盤根錯節,無以別利器”的信念,還要形成“孤則易折,眾則難摧”的團結意識。

知識經濟時代的中學生,閲讀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書籍浩如煙海,而我們的精力又是有限的,所以我們要“好讀書,不求甚解”,要“但當涉獵,見往事耳”,要“擇其善者而從之”。

基於此,《資治通鑑》便是明智之選。

拜讀《資治通鑑》,“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封建統治有此認識,更何況我輩學子?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9

中華民族,是一個珍視記憶的民族,中國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足可見古人對記錄歷史的重視程度。

放眼中華千里江山,高山,河流,平原,草地;山山水水,或壯麗,或秀美,或荒涼;在這山水之間,無數生靈代代繁衍。那人類呢?人,總不滿足於一代一代人,應隨着季節的變化更替,反覆重複着一個出生—死亡的輪迴過程,人不同於其他生靈,人總在追問着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將向何處去?想通過這終極三問,跳出出生—死亡的輪迴,不想再像動物一樣一代代重複複製着自己。

人類如何定位自己?如何認識自己?那隻能通過記錄自己身上發生過什麼,才能感覺到,自己似乎是活着的,才能認識到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並不是不斷重複,而是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不同,每一年有每一年的意義,對於沒有記憶的人,似乎是感覺不到時間是在流動的,也就感覺不到活着與死亡有什麼區別,活着如同死了,死了好像是另一種活着。

史籍,是溝通現在與過去的最好橋樑,有時候,歷史像是一面會講故事的鏡子,我們能通過歷史知道自己的過往,知道自己來自何處,在時間的河流裏找到自己的位置,並且,可以從鏡子中觀照出人類自身,認識到我是誰?什麼是我?什麼是人類?善良是自己,邪惡亦是自己。人清楚的認識和定位自己,才能知道今後自己該怎麼做,該走向何方。

《資治通鑑》,由司馬光編寫,是我國最大一部編年體通史,從公元前403年一直到公元959年,記錄了前後共1362年的歷史,司馬光選取與國家興亡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編撰成書,其目的就是為總結治理國家的經驗教訓以鑑後世。《資治通鑑》一書,既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又有很高的史著價值,司馬光在編撰過程中,不單參考正史內容,也收錄一些野史雜記的內容,豐富的史料,對於後世考證史實有極大幫助,提供了諸多線索和思路,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史書編撰不是單純的記錄事情,作者對歷史的敍述是需要採用文學技巧的,有的篇章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價值,是很值得反覆鑑賞閲讀的,這也使得《資治通鑑》一書有很高的史著價值。

《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一書的作者,張國剛教授,對讀史的意義説過這麼一番話,值得我們反覆去品味:讀史就像看高人下,他們每走一步都留下來一些歷史的印記,這就構成了一個棋譜的殘局。我們熟讀這種殘局,我們就能下棋了;我們熟讀歷史,我們對人間的這些不同的挑戰,就能做到心中有數。道理往往是抽象的,歷史是具體的。抽象的道理在具體的歷史情境當中,就能使我們明白權變的道理。

為何讀史?讀史至少可以讓我們學會如何讀懂棋局,領會棋局中的奧妙,做到旁觀者清。當局者亦清。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10

《資治通鑑》是我國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用時十九年才完成的編年史鉅著,作者按照時間順序根據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編寫而成,當時的'皇帝宋神宗認為這本書中記載的故事可以作為一面鏡子,就像“前車之鑑”,可以讓後人更好地治理國家,因而將此書命名為《資治通鑑》。

長平之戰。趙王受秦國反間計,命趙括代替廉頗為大將,但趙括只知死讀兵書不知隨機應變,紙上談兵使四十五萬人白白喪生,趙國損失慘重。從中我們借鑑到了學習知識不能“死”,而是要“活”,要懂得隨機應變,懂得準確運用。

楚霸王項羽。誅殺宋義,威震楚國,聲名大震。鴻門宴,義放劉邦,雖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大破秦軍卻在烏江之夜聞得四面楚歌最終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自刎烏江。得民心者得天下。善於用人的漢高祖劉邦,手下三傑韓信、張良、蕭何輔佐劉邦完成大業,可見得民心的重要性。

再看唐太宗李世民。結交豪俊,收天下英雄為己用,在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看到人民羣眾力量的偉大,便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愛民如子,輕徭薄賦。他善於納諫,聽取正確的治國方法,最終開創貞觀之治。唐太宗的成功又一次證明了納諫與得民心的重要性。所以,我們需要在平時生活中廣交益友,善於聽取別人真誠的勸告。雖然忠言逆耳,良藥苦口,但是它們卻對自己有很大的利處。

歷史是一本集錯本,而且是鐵皮封面的,其中穿插的竟都是刀光劍影。但是這樣的血教訓就讓我們能夠更加的改正自己的錯誤,讓自己不在犯古人犯過的錯誤。真的感謝司馬光先生,假使沒有《資治通鑑》,時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提供一個輪廓;作為一個讀者,我是何等幸運。問題是,讀史者的幸

運,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運。因為我在其中聽到了太多佞臣的假話謊言,和太多人民的哭聲喊聲。這就讓我在緬懷歷史的同時,也該從中學到些教訓,不讓歷史重蹈覆轍。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11

“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遂被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這是中國第一部編年史鉅著名字的由來,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所著。全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內容包括政治、軍事、商業、農民起義等,以史為鏡,警示後人,而張國剛教授以更深層次的角度和論點剖析了領導者頭腦和決策、審時度勢對團隊發展的重要性等問題,以全新的視角來解讀《資治通鑑》。

商鞅的變法是多勢造就的,秦孝公廣發求賢令,招募天下能人志士,力求在秦國變法是一勢;商鞅以先進的思想和過人的智慧舌戰羣臣,駁斥“法古”,“巡禮”之見,為變法贏得輿論準備為一勢;“南門立木”,一諾千金,將法治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一勢,以法為綱常,取信於民,是以最後變法獲得空前的成功。雖然商鞅最後車裂而死,但其所立之法,所倡導的價值觀卻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中流傳。

項羽——天不亡我,是自取滅亡。“羽之神勇,千古無二”。一代天驕西楚霸王以自己的勇猛精進,號召天下能人志士破秦立楚,建立霸業。其有將能,而非帥才,以威服眾,以強服眾,沒有團隊意識的領導者只會眾叛親離,成為光桿司令,終將團隊連同自己推向滅亡的深淵。

民間常言劉邦是位“流氓皇帝”,不學無術,吊兒郎當,這樣的人是如何成為一位出色的領導者?他又是怎麼在羣雄並起的亂世中脱穎而出?他又有哪些異於常人的智慧呢?善納諫,有判斷,以禮待人,統籌帷幄,立制度明文法,能用人,用好人是一個出色的領導者帶領團隊走向成功的諸多要素。後人不懂劉邦而笑之,文不如張良,武不如韓信,不過流氓無賴之徒。然而聰明的領導者不必事事展露鋒芒,因勢利導,隨機應變,紮實沉穩的不斷向着目標奮鬥。

作者以領導者的對團隊的重要性作了現代化的解讀,讓我們用現代人的眼光讀懂這本書,觀古人治世,亦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12

《資治通鑑》由北宋司馬光所主編,是繼《春秋》後的一部編年體的史學鉅著,記載的歷史達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共計1362年的歷史,逐年詳細記載。

"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這是《資治通鑑》的宗旨,"資治"兩字意味着"幫助"和"治理"."通"則意味着博通古今的"通史","鑑"則有引為"借鑑"之意(以史為鏡),寓意深刻。

在《資治通鑑》中遨遊,彷彿穿越時光,腦海中浮現出歷代風流人物;軍人武將們英明機智、英勇無畏,縱橫馳騁,殺敵衞國,哪怕是最終血灑疆場,馬革裹屍,也必是無怨無悔。文人墨客們或者縱橫捭闔,致力於國家大事,甘願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或者逍遙於世,縱情山水之間,在揮毫潑墨中間盡情舒發胸中豪情;這些人無論是他們的事蹟,還是他們的作品都連同他們自己而流芳百世、美名傳揚。

在《資治通鑑》中出現的眾多人物中,我唯獨對項羽情有獨鍾。

司馬遷評價項羽: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峯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遂亡其國,自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豈不謬哉!

劉邦對項羽的評價: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項羽雖然最終失掉江山,落得烏江岸邊自刎而死,身首異處的悲慘下場;雖然他也有很多的缺陷,也做出過很多讓我不敢苟同的事情,但他依然還是我最喜歡的人。在那風雲突變的年代,出生於名將世家的他不但精通兵法、武藝高強、力能扛鼎,竟也是才氣過人。年僅十一歲的少年面對國破家亡,立下了反秦之志,敢於對始皇誓言"彼可取而代之".垓下之戰。四面楚歌,他仍在烈烈的戰火中唱起生命的悲歌!雖然他不如劉邦那樣能屈能伸,審時度勢,重用人才,把握機遇,當機立斷;雖然帝王的史冊裏沒有他的名字,可是西楚霸王何人能比?何人不曉?又何人能及呢?他剛直正義,一腔熱血和勇氣也能感天動地;他光明磊落,海一樣的胸懷讓敵人顫慄。他的一生可歌可泣——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古人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吸取經驗教訓,可以面向未來;以人為鏡借鑑古人得失,可以提高自己。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在他們身上,我懂得了人要守信用,守信方能立足,守信方能取信於人;韓信能忍胯下之辱,成就日後功名,讓我懂得了要學會忍耐,小不忍則亂大謀;劉秀登基,韜光養晦,這就不難理解為何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採取韜光養晦的政策;諸葛亮審時度勢,讓我明白應該知己知彼,把握機遇,方能百戰百勝……

清人王鳴盛説:"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指的就是《資治通鑑》。閲讀這樣的經典,感受經典的深厚魅力與內涵會使人受益匪淺。雖然在今天,我們的時代潮流、我們的方針政策、我們的大眾思想以及我們的追求目標都已然不同於古時候,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像《資治通鑑》這樣的經典就是失去了它的作用,無論是從國家的治理還是個人的修養以及長遠發展方面,我覺得依然有它的借鑑意義,依然有它鮮活的生命力。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13

最近,因為校訂《資治通鑑》,讀到通鑑裏很多故事,尤其是有一類故事,體現了古人對事情發展的預見性,可以説是見微知著。正如《周易》裏説:“知幾,其神乎!”這些故事,對我們今天做人做事依然很有啟發。

今天,我們先講一個趙簡子的故事。

趙簡子的兒子,大的叫伯魯,小的叫無恤。趙簡子準備設立繼承人時,不知道該立誰才好,於是把一些訓誡的話,分別寫在兩塊竹簡上,分別交給兩個兒子,囑咐他們説:“好好牢記這些話!”三年之後,趙簡子問他們簡書的內容,大兒子伯魯回答不上來;問他竹簡在哪裏,説早就丟失了。再問小兒子無恤時,他把竹簡上訓誡的話背得滾瓜爛熟;問他竹簡在哪裏,馬上從衣袖中了抽出來。於是,趙簡子認為無恤具有賢能,就立他為正式的繼承人。

趙簡子派尹鐸治理晉陽,臨行前尹鐸請示説:“此行您是讓我搜刮民脂民膏呢?還是要把晉陽作為晉國的保障之地?”趙簡子回答説:“要把晉陽作為保障之地。”尹鐸去了後,於是就減少户數(這樣可以減免賦税,增進民生。)趙簡子告訴兒子趙無恤説:“假如晉國發生了災難,你不要嫌棄尹鐸地位低下,更不要嫌晉陽路途遠,一定要去晉陽投靠尹鐸,作為你的歸宿。”

(無恤繼位以後,就是趙襄子。)

(後來),智襄子向趙襄子索要蔡與皋狼兩地,趙襄子不給。智伯大怒,於是統率韓、魏兩家的甲兵攻打趙襄子。襄子準備出外避難,説:“我逃到哪裏才好呢?”

隨從的官員建議説:“長子縣較近,城郭也堅固完好。”

襄子説:“人民精疲力竭地去鞏固城郭,又要拼死命防守,有誰能與我同心合力呢!”

隨從又説:“邯鄲倉儲存糧充裕。”

襄子説:“搜刮民脂民膏得來的糧食,現在又讓他們去作戰送死,有誰能與我同心呢!還是到晉陽吧,晉陽是先主的屬地,尹鐸又仁厚愛民,人民必定團結和睦。”於是前往晉陽。

於是,趙襄子固守在晉陽,聯合韓、魏兩家兩家消滅了智伯。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14

有一樣東西,它每天都在革新,這便是歷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確,歷史是不容質疑的,是不會改變的,它已成為一種定局。但我們卻能從這歷史中得到許多感悟,從而規劃自己的人生,防止自己犯與歷史中同樣的錯誤,這大概這是這本《資治通鑑》所要告訴我們的吧!

我愛看史書,卻常常沉迷於其中,我曾經幻想改變歷史,但這卻是不可能發生的。我為那些壯志未酬身先死的英雄感到歎息;也為那些奸險小人無故弒君感到悲哀;我為那些奇才智土屢屢取勝感到高興;也為那些浪子能夠半路回頭感到慶幸。但我們更應該吸取其中的教訓,防止我們犯與他們同樣的錯誤,這才是最重要的。隋朝結束了南北兩朝多年分裂的現象,但卻二世而亡。

這無不是因為楊廣這個欺世盜名的暴君沒有能力,卻又裝成正人君子,多次進勸父母,廢了楊勇,立自己為太子,導致自己窮奢極欲的作風禍亂國家。他還開鑿了京杭大運河,多次沿運河乘舟南巡江都,擺出全國大豐收的樣子裝給外國人看,致使國庫空虛,民不聊生。這段歷史告訴我們,如果你知道了自己的缺點,就應該努力改正,而不是加以掩示,每個人都有野心,渴望獲得更高的地位,但我們不能沒有能力就去獲得與自己配不上的榮譽和地位,更不能像楊廣那樣偽裝自己,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不斷提升自己的水平,即使你有較多的野心,例如宋太祖,但你最終總會成功的。這僅僅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小段,或許歷史中要我們領悟的道理就像大海里的水一樣,領悟也領悟不完,但我們至少也要領悟一籮筐吧!當然,領悟只是基礎,我們更要學以致用,改正我們的缺點,完善自己的人生,這樣我們才會成功!

歷史的車輪正在慢慢駛向遠方,也許我們以後的作為便成了一段歷史,那麼,我們是希望自己流芳百世呢?還是希望自己遺臭萬年呢?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15

“真是一個大丈夫呀!”我合上《資治通鑑》感慨地説。

《資治通鑑》記載了春秋時期到後梁大約兩千多年的一段歷史。齊威王以人為寶: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毛遂十二歲當上卿、韓信背水一戰、張騫開闢絲綢之路……但是最讓我忘不了的是蘇武牧羊的忠誠。他從漢朝來到匈奴,流放到現貝加爾湖一帶,放牧了十九年回了漢朝,去時壯年歸白髮,拳拳愛國之情在歷刻下了永恆的記憶。

蘇武的忠心打動了我。當時忠臣被害死的就有數十人。連李廣的孫子李陵也勸蘇武投降。當匈奴人拿起刀,假裝砍蘇武,想讓他投降,蘇武不但不退縮,反而把脖子一挺,匈奴人被震懾住了。可是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今生怕死,還有的甚至為了生活背叛祖國,他的忠誠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如果蘇武生活在當代,一定會受到我們的尊敬;如果蘇武生活在當代,我們都會敬重他的勇敢;如果蘇武生活在當代,他的忠義會遠近聞名;如果蘇武生活在當代,他會用他的道來感染他身邊的人;如果蘇武生活在當代,他會用他的堅強毅力去走他那一條很長很長的路;如果蘇武生活在當代……

總之,在這本書裏,我彷彿回到了幾千年的時候。不論忠義、勇敢、賢明、高尚的人我都敬重他們,同樣如果他們是嫉賢妒能、卑鄙無恥的人,我都憎恨他們。這本書彷彿讓我在歷史的長河中蕩流了兩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