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故鄉的榕樹》優秀教案

校園1.06W

[教學目標]

《故鄉的榕樹》優秀教案

1、知識與能力

能理解本文通過對榕樹及與榕樹有關的人和事的敍寫及回憶性散文的思維特點

2、過程與方法 注意眼前景和故鄉情的聯結點,掌握文章情以物興、寄情於物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把握作品感情基調,解讀作者的的鄉思、鄉戀、鄉情、鄉愁

[教學重點]

榕樹及與榕樹有關的人和事的敍寫所體現的鄉思、鄉戀、鄉情、鄉愁

[教學難點]

掌握文章情以物興、寄情於物的寫法

[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 合作探究法 語感教學法

[ 教學安排]

三課時[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 一 課 時

一、走近作者:

原名黃世連,曾用筆名洪荒等, 1941 年 3 月 27 日生於福建省長樂縣中學時代,酷愛文藝,擅長丹青1960 年考入福建師院中文系,便從詩歌起步,走上文學道路1975 年 9 月黃河浪香港定居,從事繪畫工作1979 年,黃河浪的散文《故鄉的榕樹》榮獲香港第一屆中文文學獎散文組冠軍《故鄉的榕樹》獲獎後,被海內外十多家報刊轉載

二、認識榕樹:

榕樹是世界上樹冠最大的樹

榕樹是一種的樹種,其主幹一般難以存活200年以上,但其身上不斷萌生的氣根入地後會長成新的枝幹,以取代老朽的主幹,因而在歷經滄桑後仍能顯出勃勃生機

榕樹屬桑科椿屬常綠大喬木,生命力旺盛,高2025米,生氣根葉革質,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410釐米,寬24釐米生長於村邊或山林中分佈於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浙江南部、雲南、貴州

福建早在唐代就有大量榕樹自然繁衍,“榕城”雅號由此而來宋代時,福州開始大規模人工植榕,著名書法家蔡襄曾組織在福州至漳泉的驛道旁種植榕樹,開創了官府植榕的先河,而緊隨其後到福州任太守的張伯玉又進一步推行了“編户植榕”,3年間共植榕上萬株,使城區呈現出“綠蔭滿城、暑不張蓋”的景觀

思鄉懷舊是散文常見的主題人們常借別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來抒發思鄉之情本作文的家黃河浪,因為生於榕樹之鄉福建,而把思鄉之情寄託在榕樹這種景上他故鄉的榕樹有什麼獨特之處,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湧動,寫下本文呢?

三、整體感知,思緒輕揚

分組,四人一組在閲讀課文的基礎上思考以下問題

1、課文寫了哪些地方的榕樹?你認為據此可以將文章分為幾個層次?

香港住所榕樹 …… 眼前

大陸故鄉榕樹 …… 回憶 基本思路

香港住所榕樹 …… 眼前

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住所附近的景物,引出對從前故鄉榕樹的懷念;

第二部分(第4—10段),圍繞從前故鄉的榕樹,描述有關的人和事,寄託作者的思鄉之情;

第三部分(第11—13段),抒發蓄積在心頭的對故鄉的深切懷念和真摯眷念之情

四、佈置作業

進一步熟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第二課時

一、檢查複習

課文層次梳理

二、質疑思考,互動合作

1、作者回憶往事舊景,為什麼要圍繞榕樹這個中心?

這是因為故鄉的榕樹給了作者太多美好的回憶

2、圍繞故鄉的榕樹,作者回憶了與之相關的哪些事情?(要求:每件事用一句話概括)

小時候在“駝背”之船上的“水手”夢

有關“駝背榕樹”的古老傳説

女人們對榕樹之神的祈求以及用榕樹汁治病

祖母對作者的疼愛

農人們酷熱時在榕樹下的納蔭乘涼

兒時在榕樹下度過的夏夜生活

3、這些事件和傳説本身並無多少關聯,那麼是什麼使這些事件和傳説能融到一起來,而且讓人覺得融合得很自然?

(參考)“一切景語皆情語”,成為這些事件和傳説聯結點的是榕樹,而作者是把對故鄉和鄉親們的深情厚誼都寄託在了榕樹上,通過榕樹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榕樹既是作者感情的依託、也是作者思鄉的線索,正是榕樹把現實和故鄉瑣碎平凡的生活掠影貫穿了起來因此可以説貫穿這些事件和傳説使始終的是一“情”字,即濃濃的思鄉之情把故鄉瑣碎平凡的生活掠影貫串起來體現了散文的特點:“形散神不散”

4、本文由現在寫到過去,又由過去寫到現在,其間是怎樣巧妙過渡的?

①第三段是過渡段其中,“我的心卻像一隻小鳥,從哨音裏展翅飛出去……停落在故鄉熟悉的大榕樹上我彷彿又看到……看到……”這些詞句,像一座橋,把眼前景物與思想情懷聯繫起來,過渡得巧妙自然

②“那樣的日子不會再回來了”一句,總結了上文,表明了回憶的結束“我彷彿剛剛從一場夢中醒轉,身上還留有榕樹葉隙漏下的清涼”一句,和上面的夏夜描寫承接,銜接自然、巧妙

5、在文章的第11自然段,作者將寫作重心放在對現實的敍述,分別寫了哪些事情?

第 11 段寫從美好的回憶中回到現實中來“彷彿剛剛從一場夢中醒轉”

,“這一覺已睡過了三十年”暗示離童年生活已過了三十載作者身在異鄉仍掛念着故鄉榕樹的遭遇,惦念着把樹幹當船劃的小夥伴們,抒發了蓄積在心頭的對故鄉的深切懷念和真摯眷念之情

三、拓展探究,討論分享

你認為本文一定要以《故鄉的榕樹》為題麼?如果換成《憶故鄉》或《故鄉的懷念》為題,你覺得怎樣?如果你認為不可以換,請説説你認為不可換的原因:

(1)寄情於物

(2)榕樹是本文的線索

(3)榕樹下的回憶

(4)情感表達更加含蓄

四、深層感悟,體味語言

1、同樣事吹着用榕葉捲起的哨笛,“我”與兒子卻有着不同的心裏感受想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

(參考)差別在於“我”有着濃濃的思鄉之情,眼前的榕樹和悠悠的哨音,勾起了“我”對故鄉的回憶,激發起“我”內心連綿不斷的思鄉之情而兒子尚年幼,只是覺得哨笛很好玩

2、作者是詩人,擅長用詩一般的語言描摹事物,抒發感情文中的哪一段最能引起你的共鳴,或者是給你的印象最深? 請同學們找出自己最欣賞的語段,任選一個角度説説你的理由,與大家共享

學生可能出現的參考角度:修辭手法的運用,想象的運用,華麗的詞語,句式的選用和變化

五、佈置作業

練習冊相關練習

第三課時

一、檢查複習

指明同學回答課文寫了和榕樹相關的哪幾件事,哪件事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拓展延伸,比較閲讀:

課文和余光中的《鄉愁》在寫法上、情感的表達上有什麼異同?

參考:

同: 1、都表達了對故鄉的懷念 2、都有能夠觸發作者思鄉的物

異: 1、《鄉愁》用“郵票”、“船票” 等一組意象構成了鄉愁的豐富內涵,使“鄉愁”有了更明確的寄託《故鄉的榕樹》以榕樹為思鄉之情的觸發點,引發作者對往事的回憶 2、 《鄉愁》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於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願望 《故鄉的榕樹》由榕樹引發一組童年的生活畫面,表達對故鄉的熱愛、思念 三、拓展延伸,課內練筆:

1、仿寫例句:

我懷念家鄉那並不挺拔的山峯,上面高聳的高壓電線架,山坡上奼紫嫣紅的杜鵑,山腰上碧波粼粼的人工湖;我懷念家鄉秋季的天朗氣清,晴空下浩浩蕩蕩的東江水,十里綠堤的濱江路,岸邊開懷暢談的人們那江對岸茂密的竹林裏散落着的童年的歡笑,那淡淡的桂花清香,飄灑在我這遠行的遊子心頭,釀成的思念卻比天空的秋雨還要密,還要稠……

參考:

我懷念家鄉新鮮的玉米香味,甜甜的板栗、噴香的核桃、綠油油的白菜、蘿蔔、像枕頭的大冬瓜;我懷念柿子樹上的紅燈籠,在綠葉的映襯下,閃着金光,棗樹上的紅棗高高掛起,輕輕一搖,便像一陣紅雨似的刷刷落下,串串晶瑩剔透的五味子,惹人嘴饞,一個個又酸又甜的獼猴桃,等待人們去採摘那豐收的田野裏漫天的歡歌笑語,那金燦燦的累累碩果釀成的果酒比商店櫃枱裏標價虛高的名酒還要讓人心醉,還要令人嚮往

2、創造美——這人、這事、這物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誰不愛生養自己的家鄉呢?身在異地求學,思鄉之情也格外濃厚,不免常想起家鄉的人、事、景、物,那麼,你心中的故鄉是什麼樣子?故鄉值得你留戀的又是什麼呢?

請以某一人、物或景為載體,從記憶深處尋找一份曾經的感動

四、課文小結:

文章寄情於物,以榕樹為線索,貫穿全文,語言優美,敍述了很多與故鄉的榕樹有關的人和事普通的百姓、天真的童趣、幽靜的環境、淳樸的風土人情,是作者剪不斷、理還亂的故鄉情結體現了一種濃濃的思鄉之情

五、佈置作業

1、回想一下自己的兒時生活中有哪些和故鄉記憶深刻的人和事,選擇一些把它用趣味的筆法寫下來,和同學們交流分享

2、收集和積累有關思鄉的詩句

板書設計

香港住所榕樹 …… 眼前

大陸故鄉榕樹 …… 回憶 基本思路

香港住所榕樹 …… 眼前

現實(親切)哨笛 深 濃

∣ ∣ 深 濃

回憶 (懷念)(景物、事件、傳説) 的 的

∣ ∣ 思 鄉

現實 (哨音) 念 情

《故鄉的榕樹》説課稿2

《故鄉的榕樹》説課稿

二、

各位領導、老師們:

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説課的課題是《故鄉的榕樹》。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及教學過程五個方面展開。

一、説教材

《故鄉的榕樹》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讀本“綿綿鄉情”板塊中的第一課。本板塊是體驗鄉情板塊。“注重情感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提出的一項重要的要求。在學習《故鄉的榕樹》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關於思鄉之情的《故都的秋》,這為過渡到本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

《故鄉的榕樹》是一篇觸景生情、思鄉懷舊的散文。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謂“形”是指散文選材自由、靈活,材料是“散”的;所謂“神”是指主題明確、集中。怎樣迅速準確地抓住散文的“神”呢?可以從抓中心句、關鍵句入手,比如課文最後三段,它們是理解這篇散文主旨的關鍵。

我認為《故鄉的榕樹》一文,作者是由眼前住所的榕樹,想起故鄉的榕樹及當時的人和事,抒發了對故鄉深情的思念。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文體特徵及大綱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會抓住文章線索,理清文章思路的閲讀方法。

2、過程與方法:瞭解散文的文體特徵“形散而神不散”及本文寄情於物的寫作手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品味語言感受文章表現出來的人性美、情感美,體會作者的濃濃鄉思。

三、説教學的重、難點

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重點有二:一是抓住文章線索,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瞭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體特徵;二是找出與故鄉的榕樹有關的人與事,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學習作者寄情於物的寫作手法。

本文的難點是品味本文優美流暢的語言,探究榕樹的深層內涵。

四、説教法

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任何一節課的教學都不可能採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對於《故鄉的榕樹》這篇優美的散文,我選擇採用引導法,提問法,誦讀法,點撥法,探究拓展法。

五、説教學過程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我將本課設計為九個步驟,一個課時完成。

1、導入新課:

我先播放歌曲《故鄉的雲》創設情景,然後由以往學過的古詩詞導入新課。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温故而知新,使學生能夠知道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繫。二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望。

2、釋題環節:介紹作者、榕樹、榕城。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及作者的情感。

3、整體感知階段

這部分我讓學生自由朗讀,找出本文重要的兩處過渡段、表達情感的主旨句,引導學生理清本文的寫作思路,初步把握作者情感。

4、理解內容階段:

這是本節課的重要環節,我設計了三個問題。第一,文章開頭作者沒有直接寫思鄉,而是以哪幾個圍繞榕樹的小片段來引出對故鄉的思念?(學生概括)第二,圍繞故鄉的榕樹,作者回憶了與之相關的哪些景、人和事?第二,這些景、人和事本身並無多少關聯,那麼是什麼使這些事情融到一起來,而且讓人覺得融得很自然?

通過三個問題的回答,我再引導學生總結本文兩個重要的寫作特色,一是“一切景語皆情語”,榕樹是情感的載體,借物抒情,情景交融。二是作者回憶了一系列不同的人和事,所有這一切由榕樹貫穿起來,體現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5、揣摩語言、情感共鳴階段

這也是本節課的重要環節,我讓學生從修辭手法、用詞、句式、內容與情感等角度任選一方面自由鑑賞最能引起情感共鳴或是印象最深的語句。通過此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分析鑑賞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又能通過品味語言喚起學生的共鳴,更好地品味出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還能讓學生學習作者的遣詞造句。

6、合作探究階段

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分析榕樹形象,把握其深沉內涵。通過教師的一步步引導,由榕樹的自身形象深入探究內涵,師生合作就能很容易得出結論。

7、拓展延伸、比較閲讀階段

在此環節我設計了讓學生將余光中的《鄉愁》從內容、情感和表現手法等不同方面與課文作比較,説説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通過對比閲讀,強化學生對本文寄情於物的寫法的認識。

8、交流學習心得階段

學生自由發言,讓學生養成每節課學有所獲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9、課堂小結

播放背景音樂《彎彎的月亮》,強化學生對作者鄉愁情思的感悟。

板書設計: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略)

三、

作者:蕭山第十一高級中學 童桂香 陸明麗

金秋十月,蕭山區中學語文教研組長會議在我校舉行,區教研室要求我們開設兩堂文學作品鑑賞教學的觀摩課,本案例的教學組織者是陸明麗老師。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文學鑑賞提出了“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的要求,陸明麗老師在備課的時候注重了知能人文並重,希望通過文學作品鑑賞教學關注學生個體的精神生活,賦予教材以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案例陳述

課前利用多媒體投影榕樹的圖片、榕樹的植物屬性及福建、台灣一帶的“崇榕”習俗。

一、導入環節

師:同學們在早自修進行了預習,讀了之後你有什麼感受呢?

生1:文章的語言很美,作者對故鄉榕樹的描寫充滿了靈氣。

生2:題目是《故鄉的榕樹》,但我感覺到了其中藴涵着很深的思鄉之情。

生3:榕樹是作者的故鄉的一個典型的物,寫榕樹就是寫家鄉。

師:三位同學説出了他們閲讀之後的感受,那麼就讓我們帶着這樣的感受再來讀一讀《故鄉的榕樹。

二、那山那水

多媒體投影這一環節的要求。朗讀品味你最喜歡的`一段文字,要求:1、有感情的朗讀;2、進行評價(用一句話概括你的評價,再陳述具體理由)

生:自由朗讀,選擇喜歡的語段,並寫下評價的提綱。

師:好,現在請同學來説説你喜歡的語段。

生4:我最喜歡第3段,我認為這一段文字優美,比如“春天新長的嫩葉,迎着金黃的陽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裊裊的風中晃動,如耳墜,搖落一串串晶瑩的露珠。”繪形繪色,從這樣精細的描寫中,可以看出作者對故鄉的一草一木甚至一縷陽光都懷着深深的情感。

師:評得很好,你讀的一定也不錯。

生4:朗讀(感情投入較充分)。

生5:我也喜歡第3段,因為這段文字感情細膩,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那榕樹“濃得化不開的團團綠雲”,正是作者濃的化不開的思鄉之情。

生6:我最欣賞第10段,故鄉的夏夜“似夢境,似仙境”,撫摸着我“慢慢沉入夢鄉”。這一段的描寫突出了美的意境,現在生活在“大都市”的“我”已經沒有機會再享受這一切了,這已經成了“我”的一個夢,一種懷念,一個理想。

生7:(深情地朗讀第11段)老師,我讀得怎麼樣?

(笑,鼓掌)

生7:作者的感情很細膩,“一覺已睡過了三十年”,故鄉的一切已經改變,而“我”仍懷念着故鄉的榕樹、小橋、流水。在物改人非的淡淡的悲哀中,是一杯濃濃的思鄉的酒。

(鼓掌)

師:説得太好了,淡淡的悲哀,濃濃的鄉情。

生8:第4段寫得很樸實,用“我懷念”領起自己對老榕樹的懷念、對童年生活的懷念,而且這種懷念是訴諸於視覺的、聽覺的,最主要的是引出了全文“愛家鄉,懷念家鄉”的主題。

師:是啊,故鄉之於我們是什麼呢?是那榕樹、小橋、流水,是那夏夜,是那嬉水的鴨子……

三、故鄉的榕樹

多媒體投影這一環節的要求:圈畫出文中描寫榕樹的詞語或短語,概括作者筆下榕樹的特點。

師:請圈畫出文中描寫榕樹的詞語或短語,並概括作者筆下榕樹的特點。

生(全體):閲讀圈畫。

師:説説你找的。

生9:青翠、樹葉茂盛、頑強、蒼老、依然頑強的活着。

生10:蒼老、蓊鬱、清涼、青翠、遮風當雨、親切、默默的、有無限愛心、温柔、高大、魁梧、捲曲。

師:同學們有沒有聽出來,這兩位同學找出來的“榕樹”的特點分成了兩類。哪兩類啊?

生(全體):外在的形狀和內在的精神。

師:對了,作者筆下的榕樹形神兼備。請看屏幕(屏幕投影寫榕樹特點的詞語)。為什麼由榕樹會想到故鄉呢?

生11:榕樹是那樣的温柔,富有愛心,庇護着小村莊裏的人們,榕樹可以説是一種象徵,是故鄉的象徵。

生12:榕樹頑強、默默地精神正是故鄉人的品質和性格,因此,想起榕樹,就會想起故鄉。

師:是啊,故鄉的平常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會引發我們無限的鄉愁,你體會到的作者的“鄉愁”有什麼特點呢?

生13:鄉愁是一種平凡中的不解之情。

生14:鄉愁是一種自豪感,為家鄉的精神而自豪。

生15:鄉愁是普通的人、事、景,又是濃濃的心情。

師:淡淡的回憶,濃濃的鄉愁。鄉愁是遊子心中永恆的主題,是詩人歌者永遠的吟詠。我們來聽聽羅大佑是如何吟唱余光中的“鄉愁”的。

四、名家筆下的鄉愁

播放羅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鄉愁四韻》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血一樣的海棠紅/沸血的燒痛/是鄉愁的燒痛/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樣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鄉愁的等待/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母親一樣的臘梅香/母親的芬芳/是鄉土的芬芳/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生:聽,沉思。

師:鄉愁也許是一些小小的東西,是醉酒的滋味,是等待的滋味,是一方雪花白,是窗前的臘梅香。我們雖然還沒有真正離開過家鄉,沒有親身經歷過作家筆下的鄉愁,但我們對家鄉也一定有過一份曾經的感動。

五、這山這水

多媒體投影這一環節的要求:請以某一景、物或細節作為載體,從記憶深處尋找一份曾經的感動。

生:思考,同桌交流。

生16:(舉手)我們家前面有一條官河,河堤的都是青石板砌,小時侯我和同伴們會赤着腳在上面走,石板涼涼的,柔柔的,象母親的撫摸。現在,所謂的成長使我失去了那份體驗,那份來自心靈的體驗。

(似乎點燃了學生的情感,躍躍欲試者很多。)

生17:我們家在雲石,原來有很多老房子,舊是舊的,但整體的感覺很好,特別是夏天的傍晚,家家户户都會到場院上吃飯,左鄰右舍,展現出一種融洽的氛圍,彷彿我們是一個大家庭。也許當時,沒有覺得有多少感動,讀了《故鄉的榕樹》後,我發覺,當我回憶起這個情景的時候,我想流淚。

生18:家鄉的小路,家鄉的老屋是我們永遠的依戀,家鄉的方言更是我們心靈深處的感動。我有過這樣的經歷,雖然我現在沒有離開蕭山,但在回家的汽車上,當我聽到我們那個地方的方言的時候,感覺是那麼的親切,撲面而來的是家鄉温暖的風。我想,當有一天,我身處異地他鄉,我聽到鄉音時,我會怎樣呢?各位想象一下,你們會怎樣呢?

師:的確,家鄉,有許多讓我們感動的點點滴滴,讓我們銘記這點點滴滴,因為愛這點點滴滴,就是愛家鄉。

案例分析

關於文學作品鑑賞教學的體驗和生成性問題,本案例給了我們如下啟示:

啟示一:文學鑑賞的審美生活與學生內心道德情感需要建立共鳴。審美生活是建立在情感活動基礎上的感受美、識別美、鑑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過程,進而發展到高層次的樹立美。《故鄉的榕樹》是一篇聲情並茂的美文,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充分利用文本的特點,讓學生首先自主地去感受文本的景美、人美和情美。比如“那山那水”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求學生朗讀品味自己最喜歡的一段文字並進行評價。從具體的教學效果看,學生感受體驗了文本的語言美、情感美。然後通過層層鋪墊,在“這山這水”環節中,從學生的表現看,明顯地體現出學生與文本的情感共鳴,而這種共鳴因為有了生命主體參與,又可以進一步激發主體的生命體驗,使他們在本質上產生道德情感:對自己家鄉的熱愛之情。有過這樣的審美和道德情感體驗的主體一定比那些缺乏體驗的主體,更能生成有價值的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這是一切牽強附會的德育滲透無法做到的。

啟示二: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本案例從教學設計上看,學生的學習是自主的,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都有獨立的空間,讓我們的學生有選擇的權利。教師善於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教師並沒有把眼光僅僅停留在文本上,而是着眼與學生能力的提高和精神品質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創設的“那山那水”和“這山這水”兩個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與教師對話,與自我的心靈對話,在這種對話中提升學生的精神品質,在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真正做到了學科教學和德育教育的有機融合。再如“名家筆下的鄉愁”這一環節,教師利用多媒體的效果,創設了富有詩意的,有着濃濃的鄉愁氛圍的音樂情境,在這個空間中,余光中的詩和羅大佑的音樂中的那種鄉愁、鄉情和鄉思,隨着音樂符號,流過學生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這是更深層面的心靈對話。任何的道德説教都無法起到這樣的效果。 啟示三:學科德育是在學科教學中生成的,而不是灌輸的。學生課堂生活的基本形式是認知、體驗和感悟。審美活動需要體驗和感悟,理性活動、道德活動也需要體驗和感悟,學科德育的滲透需要在體驗和感悟中生成。在本案裏中教師並沒有講述很多“愛家鄉”的大道理,而是在開放的、自主的教學環境中,在學生對文本的體驗感悟的過程中生長出德育的因子。在具體的操作上,通過感知和評析語言、感知和體驗形象的外在美和內在美、感悟意象的象徵意義、體驗和領悟生活中的感動等環節,讓學生體驗和感悟作者對“故鄉”的依戀和懷念之情,進而遷移文本中的情感,在結尾讓學生走進自我的生活中,説説自己對家鄉有過的那一份感動,而這份“感動”生長的土壤正是我們對文本的體驗和感悟。教學生成知識是必要的。那麼,教學生成情感呢?生成德育體驗呢?本案例給了我們一個圓滿的答案。

標籤:教案 榕樹 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