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故鄉的榕樹教學設計

校園2.49W

一、教材情況分析:

故鄉的榕樹教學設計

1.本文語言優美但篇幅較長,所以宜片段朗誦, 不宜全文誦讀。(讀一遍需近20分鐘)

2.本文用了不少引起回憶的銜接句,但片段之間的內在聯繫並不明顯。所以宜由教師點撥,使學生理解。

二、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多半能體驗思鄉情緒,也能感受到文章很美,但他們自己往往“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會抒”。所以教學本文意在啟迪如何以我手寫我情。

三、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選材特點:(榕樹多、奇) 2.理解文章組材特點:(物→事→情) 3.品味文章語言的特點:(情韻悠長、描寫細膩)

四、教法媒體選擇及課時安排

1.點撥、誦讀教法 2.投影膠片等 3.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2—3分鐘)

思鄉懷舊是散文常見的主題。人們常借別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來抒發思鄉之情,比如蕭乾的友人因為當年住北京總布衚衕時,院裏有一棵棗樹,所以她把思鄉之情寄託在“棗核”這一物上;香港作家黃河浪,因為生於榕樹之鄉福建,而把思鄉之情寄託在榕樹這種景上。他故鄉的榕樹有什麼奇異之處,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湧動,寫下本文呢?請大家一起從第5節瀏覽至第10節。

二、故鄉的榕樹有什麼奇異之處?(15分鐘左右)

明確:駝背的榕樹形狀奇,傳説奇,功用奇;另一棵樹也為農人遮陽歇涼提供場所,為我幸福酣眠提供場所。它們在我心中,不僅僅是樹,還是理想的啟迪放飛者,道德的見證教化者,愛心的賜予傳達者,農人的庇護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樹,匯聚了濃濃的友情、親情、鄉情,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故鄉風物之一。這部分回憶片段猶如一個個電影分鏡頭,回憶畫卷徐徐展開。

三、為什麼不直接以《憶故鄉》或《故鄉的回憶》為題?(20分鐘左右)

明確A作者所懷念的人、事、物莫不與榕樹相關,對故鄉的懷念是通過對榕樹的懷念來表達的。所以,用《……的榕樹》作標題,準確、貼切。

B這樣的標題含蓄、深情,有藝術感染力。

C此外,榕樹在文章結構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請看課文1—4節和11—13節,分析課文是如何拉開回憶的序幕,又如何收起回憶的畫卷的。

明確:1.從第3節開始回憶 2.1—2節的序幕裏突出的背景是什麼?畫面中流動着怎樣的情?(明確:是榕樹;濃郁、幸福的感情。寫狗是為了烘托情。)

3.第3節是故鄉榕樹的一個特寫鏡頭。這一節裏“迷濛的煙水,蒼茫的羣山”表明他現在距故鄉很遙遠,但,再遠也擋不住思鄉的視線,割不斷思鄉的情感。你瞧,他對榕樹葉子的記憶多麼細膩真切!請齊讀3節末句。 4.第4節是與榕樹有關的兩個廣角鏡頭,注意一下句子的`銜接特點,頗似頂針格修辭。好處是有連綿不絕之勢,彷彿悠長的鄉思,纏綿温馨。請讀一遍。 《彎彎的月亮》寫憶中故鄉,語言與本文有異曲同工之妙。大家一起欣賞一下。(放歌曲,放投影膠片:“歌詞”)

5.為什麼不説“記憶裏的故事”象天上星星一樣多,而説“象榕樹的葉子一樣多”?

明確:就近取譬,扣題、新穎。 6.這句話起什麼作用? 明確:開啟下文回憶

7.11—13節先以“快搖鏡頭”的方式徐徐收束畫卷。再由哨音、榕樹回到現實,讓我與憶中樹對話詢問,產生一種彼此思念的意境美。結尾輕聲呼喚,傳達了綿綿不盡的鄉思。 8..總結:本文是由眼前樹而引起回憶的。憶時先特寫再廣角,前者使榕樹的形象清晰而遙遠,後者為下文分鏡頭回憶榕樹設下了背景。 下文以分鏡頭的方式展開回憶的畫卷,分別有兩次集中抒情。所以,以《……》為題,還起了使形散神聚的作用。

四、學習過本文後,你有什麼作文方面的收穫?(2—3分鐘)

明確:1.寫思鄉之作,要注意選擇,對你別別具深意或故鄉富有特色的景或物。

2.思鄉之作,常常以“眼前→回憶→眼前”的方式結構全文。

3.類於頂針格的語言組織有情韻悠長的效果,細膩描寫所憶之人、物,有真切動人的效果。

五、作業 課後請仿照本文,寫一篇寄情於物的懷舊之作

六、板書設計:

故鄉的榕樹

膠片一

一 特殊 形狀奇 理想的啟迪者 放飛者(夥伴) 友情

傳説奇 道德的寄寓者 教化者(爺爺)

株 一般 功用奇: 愛心的傳達者 實現者 (祖母) 親情

兩 特殊 勞人的廕庇者 慰安者 (鄉親) 鄉情

株 夏夜的造境者 催眠者 (我)

膠片二 膠片三

眼前樹 思鄉之作:選材(寄情於物)

別具深意,富有特色

憶中樹 組材(插敍方式)

容量很大,開合自如

特寫鏡頭,廣角鏡頭 語言(類於頂針)

分鏡頭(5、6、7、8、10) 情韻悠長,綿綿不絕

(細膩描寫)

真切動人如在目前

不豐不殺恰到好處

眼前人與憶中樹交融

(兩地交通,彼此相思)

七、教學後記

教學本文,我有一些深刻體會①正確解讀本文。全國中語會會刊《語文教學通訊》96年12期P26上,有寧夏/朱宗明的.教案,是借《鄉愁》導入的。我以為十分不妥。a.《鄉愁》與本文雖同抒鄉愁,但作者具體情況不同;在台與在港心態絕不會相同的。 b.《鄉愁》有苦味,《故……》有甘味;《鄉愁》有悲觀悵惘氣息,《故》則是神祕感恩氣息。市一中的曹德山説,授課結束時應提一下作家之所以會如此思鄉,是因為港陸分離。我也覺得不妥。因為香港迴歸指日可待,且未必在港才會有此情調、此內容的懷鄉,在他處也一樣會懷鄉的。

②長文如何短教?本文很長,讀一遍要20分鐘。只讀精粹之處甚至應會背,其餘可略過。其次,內容較好懂,僅須在結構關鍵處,內容難解處指點一下即可。我在市一中上這節比賽課時,只用一節課不僅教完全文,還詳析了特寫處、第4節、第5節寫理想處,第10節寫玄想處,還讓學生當堂背誦了3、4、5、10節中以上詳析之處;聽了《彎彎的月亮》的部分旋律。

③語言美應當領略,如以上所説之處。尤其讓學生頗有收穫的是:a.怎樣借語言加強抒情意味?可以用類於頂針之法,如4節,又如《彎彎的月亮》,它與所想表達的綿長不絕的思鄉之情相一致。b.可以對一細節處詳描。如第3節對葉子,給人之感覺是雖距離(時空)遙遠而記憶極其清晰。再如寫老祖母處亦然,祖母神態栩栩如在眼前。c.可以充分想象,如寫放飛理想時,理想美好在何處,遠大在何處等等,俱通過相關詞語表達,且>3句,若去掉其中一句,效果立即大減。

④結構上,此類文章有一常見模式:眼前—回憶—眼前。本文之長處在於:它把瑣碎思緒借榕樹以串聯凝聚,形雖散而神不散。

⑤文章材料的選擇、排序、銜接的道理應跟學生講清,才能有效指導今後作文。

⑥先在廣角鏡頭中兩樹合寫,再寫形狀、功用、傳説皆奇的老榕樹,然後合寫兩樹的共同功用;寫共同功用時,又先寫一般功用:眾人歇息乘涼;再寫特別功用,單寫我乘涼時的獨特感受。這樣安排材料,整體感覺是從特殊→一般;細部感覺則從一般→特殊。

標籤:榕樹 故鄉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