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校園2.88W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

通過近一個學期的《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在傳統的課程教學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是老師展示才藝的平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自始至終施行的是“滿堂灌”和“填鴨式”教學,學生的能力得不到培養,智力得不到開發,嚴重製約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明理。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和靈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點撥者,學生真正成為教學過程的學習主體。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在集體中成長》一課中,我們召開了“我的心裏話”發佈會,事先要求學生蒐集各自的心裏話,以便於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於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不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總之,通過教學和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成功與失敗,加以總結和昇華,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教訓,這是難得的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和教學水平,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在老師引導下學會如何做人處事,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2

《打電話》這篇課文是一則相聲,主要諷刺的是那些無話找話、辦事效率低下的人。本來幾秒鐘能夠講完的事情——邀請朋友看戲,卻東拉西扯,海闊天空,足足講了兩個多小時,説完再見的時候,那裏的戲也就差不多演完了。文章是一篇略讀課文,跟前一課劇本相比較,學生都比較感興趣,並且文章淺顯易懂,又有很強的課表演性,於是在簡介了文章體裁等語文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沒有做太多的講解,而是直接由學生表演的方式,來完成對課文的理解。

覺得效果還是能夠的:

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並且班主任教師真好有劇本在讓學生們排演。所以我直接讓學生們都參與到課文裏。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為了演好主角,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的文本的理解本事,需要學生髮揮創造本事,有利於學生很好的理解課文。

但學生總歸是學生,即便有了對課文的理解,但如何表達還是受到學生本身知識和閲歷的限制,表達起來往往難以到達夢想的目標,於是做適當的示範性朗讀,作為相聲雖然是語言的藝術,但跟詩歌的朗誦、課文的朗讀又是有點區別的,相聲説話更接近於平時的聊天,卻又十分更誇張,是表演,所以還需要有誇張的表情、體態語言來表達。雖然不可能有演員的水平,但至少對學生能有所啟發。之後,學生舉手要求表演的一組十分多。

不足之處是,限於課堂的時間,不可能每個同學都表演,可是相信從其他同學的表演中,他們能吸收借鑑到一點東西。從他們對錶演組的評價中能感悟的什麼是更好的,什麼是需要改善的。

這一堂課,使我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平時上課教師自我要放開手腳,偶爾“跑跑題”不要太拘泥課堂目標、程序,開放活動的空間、放開學生的手腳,把活動的舞台交給學生,把活動的時間交給學生,把活動的自主權交給學生,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競爭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本事。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3

核心提示:我講授了《社會生活中的民主》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瞭解了社會生活中一些民主生活形式,知道了公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們的學習積極...

我講授了《社會生活中的民主》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瞭解了社會生活中一些民主生活形式,知道了公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採用了表演的方式,學生們很喜歡這種方式,在表演中,他們進一步理解了所學內容,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很高。

不足:

1.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多提問學生,應多關注學困生。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開闊他們的視野。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爭取做到寓教於樂。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4

《多彩的課間生活》一顆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的課餘生活》的第一個分主題。主要是讓學生願意有計劃,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由於學生在上課期間上廁所、喝水,在沒有老師的允許下扔垃圾等多方面行為。我原本以為這是個別班級的表現,但不是如此,而是整個二年級普遍存在的情況,而且頻繁發生。

當然,習慣的養成非一日之寒,有其對象是國小低年級的學生,他們正是習慣逐漸形成時期,可塑性潛力非常之大,是我們無法估量。如果針對習慣養成,那麼教師可以每天耳提面命,包括家長。不過,大部分學生對於經常説的話往往是不會放在心上,聽之任之。這問題,我主要還是針對國小新生的切身進行分析。

從幼兒園到上國小,對於兒童來講,使他們生活中的一個重大轉折。他們的社會角色、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活動環境都將由此發生巨大變化。一般來講,國小新生對於國小新生活都充滿了期盼和憧憬,但同時也伴隨着對國小新生活變化的心理不適應。幫助國小生適應新生活,解決好他們的心理適應問題,是完成從幼兒園到國小教育銜接的重要途徑。同時,幼兒園和國小的各種規定、制度和秩序有着千差萬別,在快樂教育和賞識教學過程中,國小生的良好習慣培養對他們的發展有着重要作用。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些拙見,如有不足之處還希望指正。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5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自己看書,然後舉例説明,在此基礎上,請學生分組討論,談感受。不僅重視了“知識和技能”,而且注重“過程和方法”的引導,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領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方法,並在師生互動中,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真正得到提升。在本堂課中我重點引導學生了解了弱勢羣體的生活困難,學習弱勢羣體自強不息的精神。

對學生來説,弱勢人羣一般難以成為他們的關注對象,通過教學使他們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對弱勢羣體的關愛不再是出於同情,而是出於尊重,再為他們喝彩的同時,給予關愛。學生通過蒐集和了解弱勢人羣頑強奮爭、自強不息的典型事例,瞭解他們每一點成績的來之不易,激發敬佩之情,學會尊重和關愛弱勢羣體。為他們喝彩。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6

課堂的主人是學生,把課堂教給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是關鍵。如何讓學生好學、樂學、主動學習,是老師的任務。在課堂上,老師的肯定和表揚,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只有得到肯定,才能鼓舞學生大膽發言,激發他們的好勝心。

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了解網絡給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方便,讓學生認識到網絡的優點,然後轉換話題,通過具體事例來了解網絡對我們青少年的危害,讓學生小組討論,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網絡給我們帶來的危害,最後昇華感情,小組合作,完成網絡公約的制定,使學生在以後的生活中避免陷入網絡陷阱,合理利用網絡,讓網絡能夠造福於人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到一個“線”的作用,把學生蒐集到的資料串起來,並讓他們積極的動腦思考,把資料內容上升到思想上來,從思想上認識到網絡的危害,提高自我防範意識,合理利用網絡,做到健康上網。

在本次課中,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順利地完成了教學目標,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學生的思想很靈活,有的問題也許教學過程中沒有涉及到,但是學生提了出來,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堂上的隨機應變能力,使得學生圍繞本課進行思考討論。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7

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教學資源是豐富多彩的,自然、歷史、地理、人文、科學,涵蓋了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學中,我充分挖掘和利用社會生活中的隱性教育資源等,並且能把這些資源進行整合和提升,着眼於對學生學習興趣的誘導,着眼於教學內容的挖掘,着眼於對認知過程的內在邏輯的呈現,使學生對學習材料本身產生直接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獲得認知和感悟。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認識社會,正確瞭解社會,同時還得養成良好習慣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更是要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正確瞭解祖國,通過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實踐等活動,不斷修煉自己,教會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下面是我總結出的幾條小經驗:

1、拓寬教學的天地。讓學生了解社會,僅僅在課堂上拿着書來讀是遠遠不夠的,要讓學生真的走近,親臨去體會。所以在教學中,我打破了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強化“知”、“行”統一,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角色。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會創設很多教學情境,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有時,我會組織辯論會,讓學生們各抒己見,碰撞思想的火花。有時,我會組織故事會,讓學生講述自己收集的資料,……在平時的課堂上,我會結合有關教學內容,採用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遊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境表演”。使整個課堂成為學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場所,使課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3、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我們的作業設計要衝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祖國,我為你自豪”這個單元教育學生愛祖國;要求學生知道祖國的變化,關心祖國的發展變化;我佈置學生與爸爸媽媽一起,通過上網、看報、走出家門等方式,瞭解為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昇華愛國情懷。

還有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相信我們的學生!他們是學習的主人,而且要相信他們的能力。要佈置好預習作業和課後拓展的作業。我們面對的學生是活生生的,決不能將品德與社會課上成老師一言談的説教課,要讓學生“動”起來,接受“活”的教育,閃爍“活”的思維。在“動”中去體驗,在“動”中獲得真知,培養能力,養成勇於創新、勇於探索的品質,也讓課堂成為學生髮展個性的舞台,在學習中掌握知識、體驗快樂。要讓學生在我們教師的引領下了解社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8

今天,我講授了《神奇的中醫》一課,學生們發現了中醫和中藥與當今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進一步認識到中國人的生活智慧。

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了學生們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時間還給了學生。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採用了討論的方法,學生們可以互相啟發、共同提高。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能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

不足:

1.教師沒有發揮好自己的引導作用。

2.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有待於提高。

改進措施:

1.教師要注重自己的引導作用,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及時地進行點撥,這樣可以節省教學時間,能較好地突破重難點。我們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應充分地備學生,還要做好預設,這樣在課堂上才能做到遊刃有餘。

2.在教學時,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演一演、畫一畫、議一議、説一説等,爭取讓學生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教師還應做好課堂評價,讓學生們找到自身的價值。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演一演、畫一畫、議一議等,爭取讓學生們在樂中學、玩中學。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9

設計理念:

《品德與社會》新課標指出:“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本節課以現實生活為基礎,重點讓學生了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

教材分析:

《交通與我們的生活》是人教版《品德與生活》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了解現代多種多樣的交通運輸方式特點的基礎上,着重感受交通運輸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又是怎樣影響與改變我們生活的。教材主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感受交通的作用,增強學生社會生活的能力。

學情分析:

交通是社會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它與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在與學生的交談中,我發現四年級的學生説起交通都很熟悉,但對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以及它的作用認識還不夠全面,所以,我就想憑藉《交通與我們的生活》這一文本,引領兒童進行一次觸動心靈的成長之旅。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從衣食住行等方面瞭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通過了解“山區裏的交通”,進一步瞭解交通對經濟發展、文化交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標:讓學生認識交通的同時,注意對學生社會生活能力的培養,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分析社會現象,嘗試合理、有創意地解決實際問題。

情感目標:瞭解家鄉交通的發展變化情況,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同時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重點難點:瞭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①找一找走進我們生活的外地物品。②瞭解本地外銷產品及交通建設發展狀況等。

教師準備:製作相關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設情境,感知交通”

1、播放北京奧運交通實時畫面以及我縣社會經濟發展概況視頻。

2、師引入課題並板書。

【設計意圖: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其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切,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學生熟悉的奧運和本縣實際生活背景導入,激發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活動二:“結合生活,談論交通”

1、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開展研究活動:衣、食、住、行與交通的密切聯繫,學生可收集照片、圖片、新聞、數據等資料(課前)。

2、小組相互交流各種資料,談談交通為生活帶來的便利之處。

3、學生選擇自己生活中最喜歡的物品,畫出它的運輸經歷,感受交通對生活的作用。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集眾人的智慧於一體,在活動中做到動腦、動口、動手相結合,並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從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活動三:“交通使山區變了樣”

1、課件出示:我縣以前山區生活、經濟圖片。談談你的感受。

2、引導學生對“要想富,先修路”開展討論。

3、課件出示:山區裏由於有了交通後,人們生活和生產發生的變化。

4、教師小結。

【設計意圖:提供材料,引發學生經歷;前後對比,感受交通魅力。】

活動四;“課外延伸暢想交通”

引導學生制定一個開發我縣交通的方案,着重描述交通開發的重要性。

【設計意圖:結合我縣的實際情況,

制定交通方案,讓學生體會到品德課程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享受成功的樂趣。】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品德與社會課程強調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把兒童的現實生活作為主要的教育資源,緊密結合兒童生活實際開展教育,提升兒童的生活品質和能力,促進兒童發展,本節課力求體現課程“迴歸兒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1、生活化背景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是實現教學目標的範例,它給予教師巨大的創作空間。在目標的引領下,實現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有效整合,會使課堂更富個性風采,更富創意。我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和我縣縣情,特別是展現我縣山區的變化,採用大量的圖片和視頻,這些新穎有趣的信息補充,在層層推進的過程中,相得益彰,不僅提煉出對生活的新的感悟,還表現出對社會生活的關切與熱愛。

2、過程性探究

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結構化的材料,我安排四個活動,讓學生經歷感知、談論、辯論、暢想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悟,最終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掌握交通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在活動中也得到情感的體驗。

3、創造性實踐

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為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因此,本節課我拓寬兒童實踐的渠道,課前瞭解本地外銷產品及交通建設發展狀況;課中分成四個小組開展活動,作探究性的實踐;課後進行創造性的實踐,引導學生制定一個開發我縣交通的方案,逐步提高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0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須採用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而遊戲、童話永遠是國小生喜歡的話題。因此我在上《平安回家》一課時讓天天和學生相伴的人物小剛引領學生走進交通王國,通過生動的錄像把人們在常用的交通標誌下的活動呈現在學生的面前,既把靜態的圖片和文字活動化,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又使學生初步瞭解了交通標誌的作用,而豐富的內容又給下文的畫交通標誌、知道交警的基本手勢等作了鋪墊。

對於天天接觸紅綠燈、十字路口的城市學生來説,認識常用的交通標誌不是難事,可是對於農村的孩子就比較困難了。因此在教學常用的交通標誌時,我不僅讓學生進行了連線,又讓學生進行搶答練習,及時對交通標記進行識記,使知識得到鞏固。而小芳的話則把畫面和現實生活連接了起來,並且巧妙地告訴學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從學生的練習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掌握了基本的交通標誌知識,而且在搶答時情緒活躍,興趣盎然,深深吸引了學生的參與。

在教學三個基本的指揮交通手勢時,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畢竟能力有限,我採用了觀察、模仿、表演三步曲,讓學生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知道交警最常用的三個手勢的意思,降低了表演的難度,使大部分學生能進行表演,切身感受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不僅如此,學生表演後讓他們談體會,適當補充其他內容,讓學生在表演中獲得交通知識,使新課標所要求的寓教育於活動之中真正落實到實處。

接着生動的課件把沒有安全標誌的岔路口人車混雜,橫穿馬路的危險情境清晰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想象可能發生的事故引起自身的警惕,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最後告訴學生把他們設計的安全用語交給警察不是哄騙學生,而是讓學生們感到自己的設計是有用的,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而且起到警示作用,可以保護他人,使他們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活動的結束並不等於教育的結束,應該是新的教育活動的開始和延伸,因此在活動結束時,讓學生利用交通標誌牌繼續學習,使課堂教育繼續向課外延伸。最後的過馬路活動使全班的學生都動起來,再一次切身體會怎樣正確過馬路,體會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同時極自然地點明瞭課題,使本課的教學活動前後呼應,餘音裊裊。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1

《當危險發生的時候》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二單元的第三個話題。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定位為:1、通過交流學習,使學生掌握火災發生時的自護自救或互救的方法,培養學生自我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2、通過創設情景,讓學生了解火災發生後的危害性,增強學生的珍愛生命、遇事沉着冷靜的態度,逐步提高學生應對危險的素質和能力。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瞭解火災發生後的基本的緊急求助和自救辦法。

本課教學我採用利用煙味的活動創設情境,問問同學們,煙味意味着什麼,“有火災!”接着説明剛才發生的一幕就是九月的一天東東家發生的事情!

在整節課的各個活動中我也緊緊通過東東家着火這一情景創設開展如何撥打119火警電話、如何進行逃生自救和救人。並通過三種生活中常見的着火(當然小火)情景交流簡單有效地滅火方法。這裏重點講述如何使用乾粉滅火器進行滅火的方法。最後結合我校經常開展的消防演練活動進行非常有實效的消防演練。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課程目標我確定的非常準確,並且活動也都緊緊圍繞目標開展,且很有實效性。

本節課最為成功的我認為是如何撥打119這一重點的處理,首先播放東東同學撥打119的情景,學生進行評議,總結出撥打方法,學生根據總結的撥打119的四要素進行情景模擬,練習彙報。這裏教師也作為一個活動的參與者高興的説太好了,下面我就用手機撥打119驗證一下我們撥打119的方法是否正確,孩子們説不能打,我問為什麼,在爭議中我們進一步瞭解《消防法》中有關亂撥打119是違法行為,加深了學生的理解,也進行了相關的法制教育。

安全是關係到學生正常生活和學習,乃至生命的重要問題,學生的安全教育已成為我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也結合學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安排了火警演練。

總之,這節課引導學生要“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充分運用媒體資源通過系列活動把空洞的説教變成激發學生情感的有效手段,使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參與中得到啟發,受到深刻的安全教育。明白當危險發生的時候要沉着機智,不蠻幹,提高學生的自救能力,以積極的方法保護學生的安全。

不足之處為各種活動的練習時的方法説明,待孩子們聽明白後統一進行。這也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進行長期訓練的。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2

通過參加聽課和評課一系列活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懂得自己應有的權利,並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3

今天,我講授了《不一樣的你我他》一課,學生們向大家介紹了自己,他們知道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和想法,懂得了要理解、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選擇。 孩子們很喜歡畫畫,他們畫出了自己的自畫像,並且寫出了自己的特點。學生們非常瞭解自己,他們畫得很像,大家一下子就能猜出是誰。我又讓學生用一個圓圈來展開想象,他們有的畫了一個紅紅的太陽,有的畫了一張笑臉,有的畫了籃球。

看着同學們的一張張作品,大家都開心極了,孩子們感受到了每個同學都有不同的想法。 我在課上採用了激勵機制,經常表揚鼓勵學生,孩子們學習得特別積極主動,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爭取讓學生們在樂中學、玩中學。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4

《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應該體現從教材走向生活。《發生在我家裏的事》這一課正是基於此的一種教學實踐。通過學習教材讓學生了解節儉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與作用,懂得節儉是珍惜勞動成果的表現,並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前讓學生觀看《洗手》、《打包》兩段錄相。看後,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自己的看法,並適時給予評價,給學生營造寬鬆、民主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能夠區分什麼樣的行為是節儉,什麼樣的行為是浪費。

二、聯繫實際,實話實説

先讓學生認真閲讀教材中的三個故事,聯繫實際想到自己家庭是否也有類似的情況。然後通過小記者採訪,讓學生髮現一些源於生活的節儉與浪費現象。

三、課前調查彙報

構建開放的課堂,課前讓學生到社會去調查,並把蒐集到的資料進一步加以整理。課上各小組採用照片、幻燈片、錄像、實物展示、小品等豐富多彩的形式進行彙報。使學生深刻地理解節儉是珍惜勞動成果的表現,節儉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年輕一代應該繼承的。

四、反思自己,指導生活

以學生現實生活為基礎,聯繫我國經濟不斷髮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資源與人口矛盾日漸突出等國情,使學生學會從不同方面思考節儉的意義,並且把這個傳統美德與自己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將節儉轉化為自覺、持久的行為習慣。

通過本節課“從教材走向生活”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髮現所學對自己的意義:以節儉為榮,以揮霍為恥。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

我講授了《交通與我們的生活》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瞭解和感受到了交通與生活的密切關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教學中,我注重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了表演的方式,孩子們很喜歡,他們在表演中進一步理解了所學內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很關注學困生,為他們設計了一些簡單的問題,同學們勇敢地舉起了自己的手,孩子們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悦,他們笑得是那樣開心。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他們要多表揚、少批評,讓他們多在學習中找到一些樂趣。

不足:

1.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多關注學困生,應為他們設計一些問題,爭取讓孩子們都能嘗試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多查閲資料,爭取使孩子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一些。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我們要不斷地去探索、去實踐,爭取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