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2篇

校園1.64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2篇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1

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又重温了一下歌德的著名作品《少年維特的煩惱》,重温經典,又產生了很多新的感悟。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第一部聞名於世界並具有民族特點的小説。它通過市民青年維特與綠蒂的愛情以及維特的自殺,揭露了十八世紀後期德國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貴族官僚的虛偽庸俗,反映了市民青年要求擺脱封建桎梏而不得的苦悶。

維特是一個受到啟蒙思想啟示的、覺醒的市民青年。他熱愛生活,厭惡等級制度,瞧不起平庸而又趾高氣揚的貴族;他無視傳統習尚和階級偏見,同情敢於反抗、敢於追求自由婚姻的僱農青年;他追求自由獨立的人格,希望有一天能“伸出我的寶劍”,用鮮血使我“安靜下來”。但他又無力向整個社會挑戰,只有在綠蒂的愛情中尋求感情的寄託。他既不見容於世,又不甘同流合污,既追求快樂、自由,又無所尉藉、希望;既反抗陳腐的現實,又意志薄弱無力變革;既易於衝動,又性格脆弱。社會環境的壓抑使他充滿難以排解的鬱悶,最後以自殺來求得解脱。這種消極行為,既深切反映了市民青年要求擺脱封建桎梏而不可得的悲憤,也是對黑暗現實的憤怒控訴。

歌德敏鋭地抓住了當時年輕人所特有的多愁善感和悲觀厭世的心理,並將這兩種心理凝聚在小説的主人公維特的身上,使他成為一個時代青年的典型形象。情節其實很簡單,但小説震撼人心的地方在於他而描寫,情節是以維特寫給他的好友威廉的信的形式展現出來的,所以維特對於自己的立場和自己的心理描述的是非常詳細準確。我在讀這本小説時畫住很多有感觸的句子。現在選一些列出來表達我的感受。 “那些稍有地位的人,以為和普通百姓接觸會玷污了自己高貴的品質,因此對老百姓非常冷淡;而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在有地位的人面前擺出一副諂媚的醜態,更使得老百姓不喜歡那些高高在上的人。”

“我認為一個人倘若需要用疏遠”賤民“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地位是高貴的,那他就和因為害怕失敗而臨陣逃脱的懦夫一樣可恥。”這幾句話表現出維特對於人與人之間等級差別制度的鄙夷,體現了他對於人人平等的追求。 “有種人利用自己對另一顆心的控制力,去破壞別人內心裏由衷產生的單純的快樂,這種任何行為真是可恨!”這是維特與夏綠蒂交談時對“嫉妒”這種行為的評價,表現了他為人的正直和開放。 “當你那年輕的愛人患上了可怕的絕症時,只見她奄奄一息地躺在病牀上,眼睛絕望地望着天花板。這時,你卻只能像個無助的罪人,萬分沮喪地站在她的牀前,無能為力。你內心裏有深深的恐懼,你甚至恨不得傾盡自己的一切,只要能給愛人帶去一點點求生的意念,或者一絲絲的力量,可是,這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勞的。”

這是很真實的感受,每當看到我的`愛人因難過而表情極其嚴肅時,我是多麼想看到她的微笑,我想盡一切辦法,只想換取她嘴角微微上揚,可當我發現我所做的一切根本不起作用時,我是多麼地難過,多麼地無奈,此時在她的面前我還不如空氣。 “我覺得我真像是個孩子,尤其是萬分渴望心儀的人能回首瞥一眼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真是個孩子”這種情況在我身上是發生了那麼多次,這種渴望對我來説是那麼的熟悉自然,有時望着戀人的身影漸漸離去,覺得自己是那麼的幼稚。

維特的處境和心理我們從作者的描寫中可以真切地體會到。我相信讀完之後,人們只有同情,沒有人會表示鄙夷與不屑。歌德在作品中全力投入了他對人類感情和心靈本性的真切關懷,認為人活在世上,就應該向維特那樣敢愛敢恨;人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所愛而活着,他還要向浮士德那樣,為追求自己靈魂的完整而活着。維特有智慧,有理想,有情感,有激情,有正義感,有反叛精神,有超然的生活態度,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

我崇拜維特,我可以理解維特,雖然我始終相信自殺不是唯一的辦法,但我還是要以維特為榜樣,做像他那樣一個有智慧,有理想,有情感,有激情,有正義感,有反叛精神,有超然的生活態度,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青少年。就像維特所説, “愛情的珍貴性,是世界上任何事情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2

韓耀成翻譯,譯林出版社出版的的譯後記中寫道,《少年維特的煩惱》以濃郁的詩意和強烈的激情宣泄了維特的痛苦、憧憬和絕望,喊出了一代青年要求擺脱封建束縛、建立合乎自然的社會秩序和平等的人際關係、實現人生價值的心聲,而成為狂飆突進運動最豐碩的成果。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維特的形象也一樣有多種多樣的解讀。我心中的的維特不僅僅如此而已。讀完《少年維特的煩惱》時,我的心情是複雜的。小説寫的太好,自己代入感太強烈,就像自己親身經歷了書中的一切。於是有很多疑問,想尋找答案,即使知道沒有確切的答案。社會的不公,愛情的定義,人生的盡頭都需要答案。於是自己總結出來一箇中心:自由的愛。

自由的愛是指對自由的愛。維特對自由的愛,是強烈的。表現在對命運的控訴,對世俗框架的不滿。在一七七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中,維特説了這些話:“這一切全怪你們,是你們喋喋不休地讓我套上這副枷鎖的,而且給我大念什麼要有所‘作為’的經。作為!倘若種土豆和駕車進城出售農物不比我更有所作為,那我甘願在這條鎖住我的奴隸船上再復十年苦役。”這些訴説了維特的痛苦,可以讓維特幸福的是生意盎然的自然,是詩,是愛情。維特曾説世界上人最需要的東西是愛情。得不到愛情的維特也失去了自己的心,他表達自己的煩惱,為何不能自由的追求自己愛的事物?為何自己的靈魂不能自由?

維特的煩惱至今都有。即便文藝復興,思想啟蒙,解放思想,鬆開的枷鎖只是讓我們的手腳得以自由,我們的靈魂還在束縛。真正的愛情都是始料未及的,誰又能在這個始料未及的瞬間,拋開一切世俗,追求愛情?誠然,現今自由戀愛名曰其名的進行着,最終還不是要通過世俗的考驗?誰會在意真正的愛情是什麼,或者人們常説的,愛情能當飯吃嗎?這樣的靈魂即便自由,也是世俗的,不是純粹的,本能的。

想要自由的愛,也想要愛的自由。古往今來,很多文人,浪漫主義者都給愛情下定義。一些定義可歌可泣,一些定義世人追捧。也就是積累的定義框住了最純粹的愛。維特就是因世俗的定義,陷入煩惱。

維特愛上了綠蒂,是自然而然的發生了。愛情使維特甜蜜,使維特煩惱,不是簡單的多巴胺增多,不是簡單的朝思暮想,是不可控制的靈魂顫抖,是無法控制的眷戀。就這樣義無反顧地愛上了,就算綠蒂有了婚約,他也想再陪她走一段時光,他心存希望。阿爾貝特回來了,綠蒂與維特之間的情誼不再縹緲,不再迷離。

維特鬥不過那一紙婚約,也鬥不過眾人的執念。於是維特走了。孤獨地與世界鬥爭,爭取自由。

走得再瀟灑也抵不過思念的羈絆。再度回來的維特,愛情使他變得焦慮。維特想靠近綠蒂,但是阿爾貝特的存在使他變得鬱悶。他無法忽視綠蒂已婚的事實,又不想離開她,也控制不住自己的非分之想。他開始覺得自己的存在讓所有的人都不快樂,綠蒂説的為了自己的安寧,認為維特的愛只是得不到的執念。維特很絕望,他對綠蒂心存的一絲希望都沒了,謝世是最好的選擇和證明。當初心存的一絲希望,是維特以為綠蒂是個有追求的,還是在意他的女人,這樣就有希望衝破世俗的界限。然而,這一切因綠蒂的搖擺不定打破了。維特覺得自己是個可笑的單戀者,破壞了別人家庭的和睦。也許真正的離開能還綠蒂真正的安寧。沒有人給維特自由,維特只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愛的自由。

只是,一切就安寧了嗎?書中最後那裏寫道:“老法官和他的兒子跟在遺體後面,為維特送葬,阿爾貝特沒能來,他正在為綠蒂的生命擔憂。”故事落幕了,生活還在繼續,綠蒂會如何,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種演繹。

故事總是這樣説,道理卻只有自己懂。

不同的人贊同維特不同的特性。維特給我最大的感悟是:敢愛。因而我説自由的愛或者愛的自由,是對維特敢愛卻沒有幸福結局的惋惜。或許有人説,不在一起不一定是不完美結局。可我覺着,至少維特要活着,去追求他的自然,去享受他的詩歌,去感歎愛情的美好。可小説就是小説啊,改變的了藝術追求。我只希望以後有更多的維特,而不是維特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