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琵琶行並序公開課教案(通用11篇)

校園8.66K

作為一名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琵琶行並序公開課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琵琶行並序公開課教案(通用11篇)

琵琶行並序公開課教案 1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盛產詩歌的國度,迄今為止,我們已經穿越《詩經》、《唐詩》走過了3000多年的曲折歲月。《唐詩》是我國詩歌的一座高峯,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燈塔,照耀着歷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將相,而是詩人才子。唐朝有這樣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許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為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這位皇帝是誰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這首詩是這樣的: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師:這位詩人是誰?

生:白居易

師:怎麼知道?

生:名居易,字樂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長恨歌》。

二、作者簡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省新鄭,青年時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九歲中進士,官至左拾遺(諫官)。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屢次上書鍼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由於得罪了憲宗和官僚集團,被貶官。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今存書近三千首。在文學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而別無寄託的作品,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麗著稱。《琵琶行》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長篇敍事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師:白居易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琵琶行》?

生:被貶潯陽。

三、文題背景:

這首敍事詩,主要記敍白居易貶謫江州時,在一個蕭瑟的秋夜,送客潯陽江頭,偶逢琵琶女,從其苦難的身世聯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頓時觸發了天涯淪落的痛苦心境,悲愴之意油然而生,他飽蘸滿腹辛酸之淚,盡情傾述悲憤之情,寫下了千古絕唱《琵琶行》。詩一問世,即廣為傳送,遠揚塞外,直至今天,雖歷時千載,仍傳不衰。

師: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就修建了琵琶亭。於是琵琶亭永遠的記載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潯陽江水又將這個美麗的故事千古的流傳下來。現在我們學習這篇課文。

四、翻譯並疏理課文思路。

序言部分:交待寫作動機。 第三段:江中聽訴身世苦。

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第四段:同病相憐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聽琵琶曲。 第五段:重問琵琶青衫濕。

五、講析課文:

一>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運。

師:在這首長詩(敍事詩)當中,詩人一共塑造了幾個形象?

明確:兩個:琵琶女、詩人

師:在這首長詩當中,詩人是用哪一個詩句將這兩個形象連接在一起的?

師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師:為什麼白居易會發出這樣一聲哀歎——同是天涯淪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有什麼共同的命運

提示: 從樂妓與詩人的人生歷程中來尋找答案。

師:樂妓:早年的境況是“藝壓京城、豔蓋羣芳”(色藝雙絕);

現在的境況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詩人:早年的境況是“身居高位、名動京師”(高官厚祿);

現在的境況是“謫居卧病、飄零天涯”(淪落淒涼)。

他們有着相似的經歷:都是由“盛”(風光無限、春風得意)而“衰”(淪落天涯、境況淒涼)。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們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學藝術形象的再現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盡情地傾述了自己的悲憤之情。是“音樂”將他們聯繫在一起。

師:詩人被貶到此地後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 是什麼導致了他的情感波動。

師:提示:(從小序中找)錚錚然有京都聲。

師:為什麼聽到京都聲後,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強烈的'憤懣,憂鬱之情?

明確:詩人有着偉大抱負和理想,長安城是他施展抱負的地方,他被貶之後,表面上安於現狀,可是不能施展抱負一直是他心頭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樂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這都是非常激越雄壯的曲子,正好能釋放自己隱藏在心頭的深深的抑鬱。也將白居易心頭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達了心頭激烈的情感。

師:請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調,能否激起詩人如此強烈的情感?

明確:江南小調是歡快的、流暢的感情,不能表達白居易的心情。而這首琵琶曲所表達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這種心情正符合白居易當時的心情,二者產生了共鳴。才激起了詩人內心如此強烈的感傷情感?

二、欣賞這千古絕唱的音樂描寫。

師:音樂並不象高聳入雲的山峯,奔騰不息的河流,翁鬱蒼翠的林木那樣形象可感,它有聲無形,縹緲難以捕捉,歷代用詩歌來表現音樂的作品很少,堪稱精品的就更罕見。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對音樂的描寫可以説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謂描寫音樂的極品,自唐以來歷詠不衰,實乃千古絕唱,現在我們就來欣賞它。

整個曲調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這是詩人描寫音樂的開始,音樂的魅力在其能抒發感情,琵琶女是一個演奏的高手,她通過自己的演奏訴説自己悲慘的遭遇和內心的哀愁: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淒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鬱。而白居易則是一個聽曲的高手,他通過聽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聯想到自己遭貶,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後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所以這兩句寫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寫得特別入神。

第二部分是“歡樂曲”: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時歡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風得意的青年時代。那時的她,可謂色藝超羣,名噪京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轉為清脆圓潤、輕快舒徐,形象生動。“大珠小珠落玉盤”更使人覺得在這裏落下的哪裏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語,和歡快時滾燙的淚水,讓人過耳不忘。接着用“間關鶯語花底滑”寫絃音像黃鶯(在)花下唱着輕快婉轉的歌曲,優美動聽。這更進一步寫出了琵琶女內心的歡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生。” 漸漸地,絃聲緩慢,彷彿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發出冷澀的低泣,訴説着琵琶女心中難以言表的苦楚。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在間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壓抑着,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此時此刻真是無聲勝有聲呀。

是呀,琵琶女好景不長,“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她“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於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回憶到這兒,怎不肝腸寸斷?

最後一部分是“悲憤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情緒高漲起來,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這時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漿滾滾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為何?

明確: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常空船獨守。這現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四弦一聲如裂帛”,如裂帛,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詩人被貶九江之後,他的偉大抱負被撕裂,是憤激的哀號。

總之,詩人不但寫出了琵琶女音樂技藝的高超,而且通過樂曲的變化,表達出演奏者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讓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正如詩人所云:“我聞琵琶已歎息。”悲憤的曲調,令普天下傷心人聞聲一哭! 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個筆下寫憂怨,一個弦上彈憂怨,他們都有一樣的愁怨,詩人用濕漉漉的詩行寫出了用濕漉漉的眼淚浸泡得濕漉漉的心。

師:“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有何作用?

它給我們(造成了)一種視覺和聽覺的美感:琵琶女的演奏停息了,東船西舫悄然無聲,這是美妙絕倫的琵琶聲引人入勝,引發了每一個人內心的鬱悶和苦痛的結果;在茫茫的江水上,江面微波盪漾,落花慢慢漂流,只看到倒映在水中的明月,它盛滿憂愁,瀰漫着涼意,將人們引入一個悽清和悲涼的意境。它渲染了當時悽清的氣氛又襯托出琵琶女彈奏的高超技藝,給人造成餘音繞樑的感覺。

師:讀了這一段,你能想到當時是怎樣的社會現實?

塵世太污濁、黑暗,詩人(包括如詩人一樣的有志之士)報國無門,請纓無路,他只能在詩歌世界成為士大夫。憑他的才華,他本來應該是這個塵世王國中的一個寵兒,結果卻成了塵世的遺棄兒。他滿懷的愁怨,就算是甘醇的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詩人的命運是苦楚的,即使醉了也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醒來後又只能繼續走他飄泊的人生路。

師:此段關於音樂的描寫,是不是直接描寫?

生:是。

師:白居易對琵琶曲的總體感受是什麼?

生:如聽仙樂耳暫明(這是對琵琶女的高度讚揚)。這麼美妙的音樂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

三、總結本課描寫無形的音樂所運用的方法:

明確:第一就是運用比喻(修辭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把音樂的音高、節奏、旋律用畫面形象地寫出來,給人以無限的聯想;

第二就是用雙聲疊韻詞(用字方面):“嘈嘈切切”, “幽咽”,能把音樂的韻律和節奏表現出來。

第三就是運用的對比(有聲和無聲)、動靜結合的方法:在國小的作文中,曾經常寫到“我們教室裏非常的靜,連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能聽到它的聲音”,那麼,以這種手法來寫,就能突出教室的靜,這種寫法,在以後的作文中也應借鑑一下。

第四就是運用心情來表現音樂:如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表現了心情的壓抑,就可以體會到絃聲的低沉。

第五就是把無形的音樂化為有形,有了畫面感:比如説“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幽咽泉流冰下難”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詩人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形象化的表達了出來,並能區別音調音色的變化,真是妙不可言。

四、課堂小作文:本文在寫作中不但注意了音樂美,而且也注意了畫面美。比如像《琵琶行》裏面的“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這裏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請大家把它改寫成現代文。

參考:春江花月夜,一彎江水,一輪明月,尋聲凝目月下船,空艙之前一紅顏,追前憶昔信手彈,月浸江水人心寒。

五、聯想積累:古今中外還有許多描寫音樂的詩都給人們以不盡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嗎?

參考:如劉長卿寫過一首詩:“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寫出了風入松的感覺。

六、小結:

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因為音樂,讓他們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這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詩人白居易也在這個不朽的夜晚,踏着濕漉漉的詩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灑下兩行滾燙的淚水,沾濕了歷史的臉龐,永遠都無法抹去。

琵琶行並序公開課教案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有關文學常識和背景,朗讀整體把握,積累部分字詞;

2、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過程與方法:

3、瞭解運用環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4、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5、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

教學重點:

感受悲劇美,鑑賞音樂描寫是重點;

教學難點:

通過描寫音樂藝術溝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詩意的難點。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早讀教師放錄音範讀,學生熟讀、預習這首詩)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

唐代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寫詩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説:“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過分的誦讀和書寫,竟到了口舌生瘡、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稱“詩魔”。這個詩人是誰呢?他就是——白居易。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首詩歌《琵琶行》。

二、詩人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後遷居下鄧邽(今陝西渭南縣)。早年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地接觸和了解。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授祕書省校書郎。唐憲宗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請嚴緝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後移忠州刺史。唐穆宗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積極興修水利,築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畝千頃,成績卓著。唐敬宗寶曆元年(825)改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卒,終年七十五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在文學上,他與元稹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中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雪,弄花草”而別無寄託的作品。其諷諭詩《秦中吟》、《新樂府》,廣泛尖鋭地揭露了當時政治上的黑暗,抨擊了現實中的流弊,表現了愛憎分明的進步傾向。除諷諭詩外,長篇敍事詩《長恨歌》,《琵琶行》也獨具特色,為千古絕唱。白詩語言通俗,深入淺出,平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跡。其詩刻畫人物,形象鮮明,以情動人,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

三、整體感知: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長篇敍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敍事詩的傳統,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於敍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敍事詩優美動人,可以説是我國古典敍事詩又一新的高峯,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時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因為音樂,讓他們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這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詩人白居易也在這個不朽的夜晚,踏着濕漉漉的詩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灑下兩行滾燙的淚水,沾濕了歷史的.臉龐,永遠都無法抹去。

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就修建了琵琶亭。於是琵琶亭永遠的記載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潯陽江水又將這個美麗的故事千古的流傳下來。現在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

四、誦讀:在早讀、預習的基礎上齊讀一遍這首詩。

五、指導學生學習“序”:

1、快速閲讀,疏通字詞

2、思考“序”中交代了什麼內容?

(1)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經過;

(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點明寫作動機;

(4)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悽切傷懷

六、學生思考、研討下列問題:

1、寫了一個什麼故事?

2、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3、是什麼把詩人和琵琶女聯繫在一起?

4、全詩共寫了幾次音樂?(連帶詩歌結構)是怎樣寫的?

第一次詩人送客聞琴(暗寫、側面烘托)

第二次邀見、彈奏《霓裳》《六幺》(明寫、詳寫)

第三次感我此言“卻坐促弦”(明寫、略寫、側面烘托)

5、哪一次音樂寫得最精彩?(轉入精讀)

第二課時

一、精讀音樂段

(一)詩中關於音樂的描寫(為第二自然段劃分層次)

1、找出第二段中描寫音樂的八個比喻句(板書)

音樂特徵情感

轉軸撥絃和緩低沉(序曲)先有情

低眉信手聲聲思

輕攏慢捻抹復挑(過渡)無限事

1、如急雨粗重急驟

2、如私語輕微委婉

3、珠玉落盤清脆圓潤

4、鶯語花底宛轉流暢

5、冰泉冷澀阻塞壓抑幽愁暗恨

6、銀瓶乍破激越奔湧(高潮)

7、鐵騎突出高亢雄壯

8、如裂帛短促急迫(曲終)、餘韻悠悠

2、八個比喻句分別描摹了音樂的哪些特徵?音樂的旋律有什麼變化?

(1)以聲喻聲,使用大家熟悉的、類似的聲音作為比喻,寫出了音樂的五彩繽紛和疾徐抑揚的變化,使人有親耳聆聽之感。(視覺、聽覺融通——通感)

(2)、以形摹聲(視覺角度)

(3)、聽者與彈者情感交織

(4)、景特描寫烘托氣氛

二、學習3、4、5自然段

1、思考:作者為何聽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感動,詩中有沒有告訴我們原因?

2.閲讀3、4自然段(板書)

比較詩人與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賞析

歌女(悲悽)

少年得意老年失意

年表貌美年老色衰

門庭若市門前冷落

下嫁賈人獨守空船

(詳寫生平,略寫感受)

同是天涯淪落人,

詩人(悽苦)

辭帝京,謫居卧病,

地僻無音樂,不聞絲竹

黃蘆苦竹,杜鵑啼血

山歌村笛,嘔啞嘲哳

(詳寫感受,略寫生平)

相逢何必曾相識

三、重點鞏固,難點突破:

1.《琵琶行》是一首敍事詩,敍了什麼事?

詩人謫居江州,月夜送客江邊,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過敍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共同點?

琵琶女和詩人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

3.“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引導學生用原詩文回答,齊讀相關詩句,感受“淪落”之情)

1)讀序與第三節相關部分,瞭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

當年:豔蓋羣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

京倡商婦怨

2)讀P53註釋②、序、第一節與第四節相關部分,瞭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而今:謫居卧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悽悽。

京官謫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麼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繫在一起?

音樂(琵琶聲)。

一個獨守空船,借樂訴怨;一個送客江頭,有酒無樂。一個善彈,一個善聽,演繹出一出千古傳誦的知音故事。這正如潯陽樓楹聯所言:

楓葉四弦秋,棖(chéng,觸動)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別離情。

5.音樂是溝通詩人與琵琶女情感的橋樑,全詩寫音樂寫了幾個回合?

三個回合:一聞琵琶(第一節)邀相見,再聞琵琶(第二節)訴淪落,三聞琵琶(第五段)青衫濕。

6.是什麼樣的琵琶聲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聞琵琶是什麼樣的聲音,不知道,但可以從兩人當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調:悲涼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繞船月明江水寒”之際,顯然是借彈琵琶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歡慘將別”的主、客的情緒受到觸動,加重了離愁,以至“主人忘歸客不發”。

2)一聞琵琶聞聲不見人,二聞琵琶見人再聞聲。第二節是重點精彩詩節,濃墨重彩地描寫了琵琶女的出場、彈奏情形和樂聲變化。(分層導讀,達到背誦)

①找出描寫琵琶女出場的名句,體會琵琶女的形象特徵。

琵琶女出場,舉止端莊,神態含羞,似有滿腹辛酸心事。

②誦讀描寫彈奏情形的詩句,分析描寫內容和表現力。

調絃定音,非同凡響,聲中含情;信手續彈,聲聲含悲,心事無限;彈奏名曲,技藝高超。雖沒有具體描寫樂聲,卻為下面具體描寫樂聲做好了鋪墊。

③鑑賞具體描寫樂聲的詩句:

詩人是用什麼手法來描寫樂聲的?

藉助語言的音韻摹聲,兼用比喻、通感加強其形象性。

對照註釋,結合作比事物特點,體會比喻所表現的樂聲特點;

依據樂聲特點體會樂曲的發展變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試畫曲線圖示樂曲發展變化)

旋律變化,心潮起伏。

樂聲造像:琵琶女身懷絕藝,心懷哀怨。

3)三聞琵琶,為何“悽悽不似向前聲”,詩人“淚濕青衫”?

琵琶女聽到詩人傾訴後,既悲自己的漂流淪落,又悲詩人的被貶遭際,所以樂聲更悽悲;詩人由琵琶女的傾訴,想到自己的被貶,既悲琵琶女的悲涼身世,又悲自己的謫居荒僻之地,所以淚濕青衫。兩人感情更加相通,達到了相融。

四、整合小結,強化感受

全篇寫音樂三個回合:一聞樂,聞聲不見人,情相觸;再聞樂,見人再聞聲,情相通;三聞樂,知人重聞聲,情相融。琵琶聲中塑造出詩人自身橫遭貶謫、抑鬱寡歡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淪落、悽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淚中表現出詩人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在天涯。作者與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詩高處在此,不在他處。”——毛澤東《讀註釋唐詩三百首》批語)

這真是(讀《琵琶行》有感):

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

樂天潯陽聞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識。

寄語天涯淪落人,莫愁前路無知己。

琵琶行並序公開課教案 3

一、教學目標:

1、學習音樂藝術的描寫技巧,提高學生音樂欣賞能力。

2、培養學生對藝術的領悟力和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方法:

白居易的《琵琶行》(並序)中描摹音樂的片段,歷來被譽為古典詩歌裏描寫音樂的絕唱。作者採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樂,狀無形如在眼前,為學生學習描寫音樂提供了最好的借鑑。引導學生體會描摹的妙處,領略品評作者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是本課的難點與重點。

解決方法:

1、通過觀看電影剪輯幫助理解,增強感性認識。

2、列出思考題發揮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結合《音樂欣賞》課所學的知識,引導學生談談欣賞一些樂曲的感受,啟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重點閲讀琵琶音樂聲調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揚疾徐變化的過程,領略品評作者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體味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一、導入新課:(幻燈片1)

(課前反覆播放在《彩雲追月》、《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

我們現在聽到的這幾首曲子是在《音樂欣賞》課上欣賞過的,大家能説出它的曲子嗎?

學生們能説一説自己聽了以後的感受嗎?

在音樂欣賞課上,我們學習怎麼樣欣賞音樂,在語文課上,我們則學習怎樣把自己的這些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一位唐朝詩人是怎麼樣描寫音樂的。

二、介紹背景(幻燈片2“潯陽江頭”)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被貶江州時,一個秋天的夜晚,潯陽江上,懈逅一位因年長色衰,流落江湖的京城歌女。那女子一曲飽藏憂怨的琵琶曲,引得詩人淚濕衣襟,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

三、思考題1:(幻燈片3:“思考題一”)

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讀課文,請同學們找出詩歌中描寫音樂的詩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問:“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説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這些是不是描寫音樂的呢?

“轉軸撥絃三兩聲”、“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捻抹復挑”是寫琵琶女彈奏的.姿態;“初為《霓裳》後《六幺》”寫彈奏的內容;“未成曲調先有情”“似訴平生不得志”、“説盡心中無限事”是寫聽者的感受,這些是不是為寫音樂服務的呢?

這一段的最後一句:“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一句表面看是寫景,我們能不能把它也歸入描寫音樂的句子呢?

請同學們齊讀正面描寫音樂的這一段。思考一個問題:

打出幻燈片:作者是怎樣實現對音樂的描寫的?用到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比喻。

五、(幻燈片:思考題二)這些比喻句本體都是音樂,喻體分別是什麼?通過比喻它們分別描摹出了音樂的哪些特徵?

1、(幻燈片:答案):

比喻特徵

如急雨粗重急驟

如私語輕微委婉

大珠小珠落玉盤連續、重音與輕音交錯、清脆

鳥語花底音調宛轉、流暢、輕快

泉流冰下音調尖細、陰塞、壓抑、

冰泉冷澀音停頓、清冷、凝滯

銀瓶乍破激越奔湧

鐵騎突出高亢雄壯

如裂帛短促急迫戛然而止

2、小結(點擊):九個比喻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急雨的聲音,私語的聲音,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聲音,等等,這些,都是什麼呢?都是聲音。那麼,琵琶彈奏的是不是也是聲音呢?

所以,這些比喻句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以聲喻聲,用大家熟悉的、類似的聲音作比喻,寫出了音樂的五彩繽紛。和疾徐抑揚的變化,使人有親耳聆聽之感。

3、朗讀(幻燈片:朗讀片斷):看錄像剪輯。

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誦這一段描寫音樂的文字。

六、擴展(幻燈片):

音樂是看不見摸不着的抽象藝術,如何把抽象的音樂用形象地表達出來呢?最普遍採用的手法是比喻。比喻是描摹音樂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善於用比喻,能使我們領略音樂的無窮魅力。你還能説出一些描寫音樂的文字嗎?

在我們這個單元課後背育篇目中,就有一篇《李憑箜篌引》,就有關於音樂的描寫。《明湖居聽書》一文中,也有關於黑妞和白妞兩個藝人唱腔的描寫,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後去讀一讀。這裏給大家帶來的是一段關於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描寫:

1、欣賞:(幻燈片)點擊播放音樂同時打出文字

開始,寂靜無聲的短暫的空白。像潔白的稿紙開頭的幾行空格,像沉重的大幕拉開之際的一息,像月明之夜推開臨湖畫窗之時的一瞬,靜靜的,靜靜的……

彷彿從遙遠的天際傳來幾聲叮咚,幾聲鳴囀,隨之,一個悠長徐緩的聲音出現了,像舒捲的輕紗,像幽咽的泉流,像春蠶傾吐着纏綿不盡的絲絲縷縷……

2、比較:(幻燈片)同時列出兩段文字描寫

請同學發言,談談這兩段音樂描寫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這兩段描寫音樂的片斷,《琵琶行》中的音樂片斷描寫寫出了彈者和聽者的感情。我們彷彿能感受到聽者和彈者中存在着某種共鳴。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呢?

引導學生答出:因為詩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

七、思考題三:

(幻燈片)詩人因為琵琶女的身世想到了自己的遭遇,因此產生了心靈的震撼。到底琵琶女的身世和詩人的遭遇有怎麼樣的相似之處呢?(研讀詩歌的第三、四段作答)

答案:(幻燈片)兩人有相同點:

琵琶女白居易

本是京城女我從去年辭帝京來自京城

名屬教坊第一部才能橫溢大詩人出色才能同是天涯淪落

商婦京口守空船嫡居卧病潯陽城

八、歸納

本詩有兩個獨特之處,千百年來吸引着成千上萬的讀者。

一、是詩篇把琵琶女的身世同自己的命運交織在一起,相互映襯,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歎,使人們產生了心靈的震顫。琵琶女的身世就彷彿是作者感情渲瀉的一個突破口。在文學史上許多優秀的篇章都會用到這一種抒情模式。

如《紅樓夢》中的“黛玉葬花”片斷。

花本是沒有生命的,可是黛玉為什麼會想到要埋葬它呢?因為黛玉覺得自己和花會有相似的遭遇。所以對花產生了同情。

二、是對音樂的描摹,更是出神入化,勢入江潮雪湧。本來聲音稍縱即逝,不易捕捉,更不易描寫到位,白居易卻能以生花妙筆,調動想象力,多方比喻,使人們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九、作業:

結合音樂欣賞課上欣賞過的音樂以及今天學到的知識,寫一篇聽後感。

字數:三百字左右。

琵琶行並序公開課教案 4

【教學目標】

1、瞭解詩人白居易的有關常識。

2、學習、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再現音樂形象的藝術手法。

3、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無限同情和共鳴。

教學重點:學習用文字表現音樂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感受“聲中之情”

【教學方法】誦讀、研讀、小組合作學習

【課前預習】

1、反覆誦讀詩歌,閲讀《金版學案》第72走進作者探究背景,74頁的審美鑑賞。

2、結合註釋,疏理課文,初步感受詩意。

[教學過程和要點]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背景和作者簡介。(結合國中學過的`課文及《金榜學案》72頁介紹)。

三、賞析課文

1、聽課文朗誦,引導學生疏理課文。(依據《金榜學案》74頁審美鑑賞)“聞琴聲——品琴音——談琴感”。

2、學生自學並串講小序,瞭解小序的作用。

3、分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琴聲”。

4、課堂小結。

四、【當堂檢測】:試背第一段

五、課後作業:

1、完成《金榜學案》75頁(二)的3、4

2、預習:疏通翻譯第二至第五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完成教學重難點

一、檢查學生的背誦情況

二、合作探究

1、要求學生齊讀第二段,找出比喻音樂的句子,並指明形容了什麼樣的樂聲。(欣賞這千古絕唱的音樂描寫及描寫無形的音樂所運用的方法)

2、朗讀這些句子,師生小結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3、朗讀第三段分析琵琶女

4、朗讀第四、五段分析白居易的命運

5、比較分析琵琶女與白居易的共同命運。(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6、課堂小結。

三、【當堂檢測】:試背第二段

四、課後作業:

1、完成《金榜學案》78頁,79頁14——16題

2、背誦《琵琶行》全詩。

琵琶行並序公開課教案 5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瞭解作者、整體感知詩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標:瞭解李白的放達;

3.能力培養目標:結合詩歌內容講解誦讀要求。

教學重點:誦讀。

教學難點:誦讀要求。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過程與步驟:

一、導語設計:

提起李白,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牀前明月光”了,那裏有真摯的感情,有清麗的詞句,但我們也許只感到它的優美,並不覺得有什麼出奇,因為同樣意境的語句,在其他人的詩裏同樣可以讀到。再後來,讀的詩越來越多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綸送我情”、“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體濃”… …也許從這裏我們開始驚詫於他才思的綺麗,那些打破常規而有無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來的?他的字裏行間,果然帶有一股飄忽飛逸的神仙氣息。大家還記不記得高二時我們學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哪有通篇記述夢境的?人間哪有這般的山水?而李白所用的哪裏是人間的言語!他的句子沒有任何格律的束縛,有的是《詩經》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興遞飛,豪氣縱橫,像天上的雲氣;他神飛八極,自由馳騁,像原野的奔馬。在他的詩裏,在他的夢裏,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塵土,完全恢復了他仙人的姿態:上穿碧落下黃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時空毫無拘束地遊行。今天讓我們再次追隨詩仙,一起神遊《蜀道難》。

二、解題

1、簡介文體知識:

本詩是一首七言樂府詩。樂府詩是漢武帝劉徹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採集歌詞、訓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採集民歌,供統治階級“觀風俗”。後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作的和採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詩就屬於後者。

2、作者及背景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少年時代在四川度過,25歲,出三峽,泛洞庭,東遊吳越,北上太原,有“大濟蒼生”之志。唐玄宗天寶九年(742年),李白奉召進京,他本想此行能夠施展才華,有所作為,但理想很快破滅了,皇帝的不重用,權臣的排擠,加之個人的傲岸不羈,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轉為出世,於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詩酒逍遙,最後客死安徽當塗。他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藝術特色。他兼善各體詩歌,尤以古詩為精,是唐代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家。

對這首詩的創作曾有一些附會史事的説法,如以為它是諷刺唐玄宗避安史亂入蜀的,如課文註釋①等,幾乎沒有定論,同學們若有興趣,可以自己去考證。但有一點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贊同:此詩作於天寶初年,這時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前夕,詩人在表面繁榮的背後,彷彿已經預感到潛伏着的社會危機,深感於人生道路的艱難。

3、課題簡析: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樂府解題》雲:“《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均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據這一詩題傳統的內容,以雄健奔放的筆調,運用誇張形容的手法,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驚險而奇麗的山川,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表現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象力,充分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的創作特點。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誦讀課文,消滅生字詞等障礙。

①學生自由誦讀,標出讀不準的字詞、讀不順的句子。

②對照註釋第二次誦讀,相互討論質疑,教師巡迴答疑。

③放錄音或教師配樂範讀課文,要求學生聽清字音,聽出節奏,把握感情基調。

(2)內容與形式的總理。

學生進一步朗讀,勾畫過渡性的語句,理清思路,完成課後練習二。

這首詩以“蜀道難”的“難”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的隱憂微愁。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1)按照詩人的思路和所寫的情景,全詩大致可分為幾個層次?

明確:全詩可分為三個層次。

開頭到“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為第一層。這是從歷史上秦蜀阻塞的角度,極寫蜀道隔絕之久與開闢之難。

“上有六龍會日之高標”到“使人聽此凋朱顏”為第二層,從現實山勢高危的角度,極寫蜀道度越之難。

(2)“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詩有什麼含義?它重複出現三次各有什麼作用?

這首詩以主旨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貫穿始終,已經顯示了它的詠歎基調。統觀全詩,詩人之歎有三:一歎蜀道之高,二歎蜀道之險,三歎蜀中戰禍之烈。這三歎其實也藴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這是歎蜀道之高,因為黃鶴之飛至高,猿猱動作最靈,二者皆不得過,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這是歎蜀道之險,用勸遊者的口吻寫出,意味尤為深長。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是歎蜀中戰禍之烈,又與開頭的.“噫籲巇,危乎高哉“一句照應,顯得意味深長。主旨句的第三次出現結束了全詩,將“蜀道難”的內容概括無餘,使讀者興無窮之歎。

由此可知,主旨句的反覆出現,不僅在詩的結構上起着統攝、鈎連、總括的作用,而且對全詩的詠歎基調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3)詩人怎樣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明確:神話傳説: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了歷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於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歎、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悽——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出蜀道之難。

運用誇張:“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誇飾山鳳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4)全詩最後一段寫劍閣,對天寶初年的唐朝社會有什麼現實意義?

明確:在風光變幻,險象叢生的驚險氛圍中,最後寫到了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30里長的棧道,羣峯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目的在於勸人引為鑑戒,警惕戰亂的發生,並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像描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雙關語句,為詩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藴、現實的內涵。

3、欣賞品味。分析詩歌藝術特色:

(1)善用反覆:

文中三次反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每出現一次就給讀者帶拉新的啟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歎之不足而至於再,再歎之不足而至於三的感受。

(2)豐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與其山巒、山路的情形使人覺得怵目驚心,毛骨悚然,大有見蜀山而回轉之意。

(3)誇張到極至的技巧:(學生尋找出詩歌中的誇張語句,談出感受)

(4)多樣的詩歌意境:

為了表達主觀感受與目的的需要,詩歌中構織不同的意境:高峻、宏偉、神奇、悽清、恐怖等各種意境均有描繪,而這些意境又統統表現一個“難”字。

(5) 神祕的傳説:

“五丁開山”“太陽神回車”“子規哀啼”等傳説的出現,使全詩籠罩一種神祕氣氛,也從另一個角度表現出了一個“難”字。

4、賞析詩句:

(1)連峯去天不盈尺……砯崖轉石萬壑雷”這幾句描寫好在哪裏?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後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盪,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峯接天的遠景圖畫;接着平緩地推出枯鬆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後,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着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如果説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麼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2)“蜀道難”這樣一個難以表述的事物,李白為什麼描繪得如此動人?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於他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觀賞,而是熱情地讚歎,藉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峯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詩人善於把想像、誇張和神話傳説融為一體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詩人從蠶叢開國説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像,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讓我們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彷彿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嶽,笑傲凌滄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這一樂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他運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參差錯落,長短不齊的句式,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韻腳也不斷變化,適合表現自由不羈的氣魄,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這對他表現豐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現實的浪漫主義精神也起到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5、課堂訓練。

(1)閲讀課文,經自由討論,完成課後練習三。

(2)背誦這首詩。

6、 課堂小結:

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他襲用樂府古詩,展開豐富的想象,着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並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琵琶行並序公開課教案 6

教學目標:

1、瞭解琵琶女的的涼身世和詩人貶職失意的苦悶心情,琵琶女的飄零身世和詩人宦途潦倒,溝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訴了封建社會摧殘人才的黑暗現實。

2、賞析這首詩的音樂美、意境美。領會運用多種手法描繪音樂形象,運用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寫作特點。

3、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朗讀背誦能力。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引導學生從對物身世命運的分析中解讀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寫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當時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很尖鋭,外族不斷入侵,自安史之亂後,國內連年戰亂,民不聊生。朝廷宦官專權跋扈,藩鎮割據作亂,統治階級內部朋黨之爭日益加劇,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日漸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亂江南,接近人民,對政治的混亂,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為官有“兼濟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擔任左拾遺(諫官),多次向唐憲宗上書,提出一系列改革時弊的措施,同時他又寫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樂府》、《秦中吟》等諷喻詩,結果觸犯了掌握軍政大權的豪門貴族,引起唐憲宗和一些權臣的惱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贊善大夫這一閒職。

元和十年,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派人殺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權示,白居易認為這是重大“國恥”。激於義憤,他率先上疏“急請捕賊,以雪國恥”。但都被權貴們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又造謠誣衊説,白居易的母親因看花墜井而死,而白居易卻作賞花詩,新井詩,“有傷明教”,於是貶為江州刺史,繼而又貶為江州司馬(九品小官)。白居易獲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寫的鍼砭時弊的諷諭詩,正如他自己所説,“始得名於文章,終得罪於文章”。

對於這次遭貶,詩人既感傷又憤慨。到江州後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會世態炎涼,他有滿腔的怨憤無處傾訴。這首詩是詩人貶職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寫的,當時詩人45歲。

《琵琶行》的“行”是古詩的一種體裁,統稱“歌行體”。它的特點是“篇無定句,句無定字”,音節、格律比較自由,句法長短不一,富於變化。唐以後,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詩體裁。

二、整體感知

1、 聽朗讀錄音,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賈(gǔ) 恬(tián) 謫(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間(jiān)關 蝦(há)蟆(má) 名屬(zhǔ)教坊(fāng) 綃(xiāo) 鈿(diàn) 篦(bì) 嘔(ōu)啞(yā)嘲(zhāo)哳(zhā)

2、學生默讀全詩,然後用一句話概括名段內容。

第一段寫潯陽江頭夜送客;第二段寫江心聆聽琵琶曲;第三段寫江心自訴身世苦;第四段寫同病相憐感慨多;第五段寫重聞琵琶青衫濕。

三、講析小序

1、請學生朗讀小序。

2、請學生口譯小序,教師提示注意以下詞句。

左遷:貶官降職。古代以右為尊,以左為卑,所以把貶官降職叫“左遷”。

明年:第二年。

錚錚然有京都聲:音調清脆動聽,有京都流行樂曲的聲調。錚錚,金屬相擊聲,這裏形容絃聲清脆。

倡女:“倡”通“娼”。這裏指歌妓。

命酒:吩咐擺酒席。命,動詞,叫,吩咐,命令。酒,名詞用作動詞,擺酒席。

憔悴:臉色黃瘦。

轉徙:不斷轉換地方,遷移居處。

恬然自安:心境平靜,自覺安適。恬然,平靜坦蕩地。

斯人:這個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覺有遷謫意:這天晚上才感覺到有被貶的不愉快的意味。謫,降職外調。

因為長句:就寫了一首長詩。因,連詞,於是,就。為,動詞,寫,作。長句,指七言詩。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計六百一十六個字。凡,共計。言,字。

命曰:命,動詞,取名,叫它。

3、請學生概述小序的內容及作用。

明確:詩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説明了寫這首長詩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詩悽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敍事詩。

4、小序和詩歌哪些段落分別照應?

明確:“明年秋,……錚錚然有京都聲”和第1自然段照應。“問其人,……轉徙於江湖間”和第2、3自然段照應。“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和第4自然段照應。

5、小序中説“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對此,你有何看法?

明確:“恬然自安”者,是話中有話,實際是説遭受貶謫的苦悶始終縈繞心頭,一直無法自安,而“遷謫意”當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這兩句反話,既是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抑鬱憤慨之情,也是強調這次與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給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淪落人”來説的。

四、賞析詩歌第1段。

1、學生朗讀第1段,教師提示下面詞句。

潯陽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長江,因臨近潯陽,故古稱潯陽江。

主人下馬客在船: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馬,登上船。

2、作為敍事詩的開頭,這一段都寫了什麼內容?這段中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麼?請用詩句中的一個字概括這一段所渲染的氣氛特點。

明確:這一段是全詩的引子,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引了了琵琶聲。

頭兩句寫江頭送客,正當秋夜,楓葉如丹,荻花飄白,風聲瑟瑟,這就烘托了一種惆悵惜別的悲涼氣氛。

中間四句寫船中餞別,“舉酒欲飲無管絃”為琵琶女的出場埋下伏筆,並和後文“潯陽地僻無音樂”照應。在無管絃的寂寞中飲酒,自然“醉不成歡”酒喝得雖多,卻不成歡,言外之意是心情鬱悶,一個“慘”字不但渲染出氣氛的特點,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詩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則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詩人的離情別緒,有如荒江冷月。這些景物描寫不僅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為琵琶女的出場創造了環境氣氛。

最後兩句用“忽聞”造成語氣的強烈轉折,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用水上傳來的琵琶聲打破了寂寞、鬱悶和悽清。用“主人忘歸客不發”突出琵琶聲的藝術魅力,感情由悲抑轉為驚喜。

這種氣氛可用詩中的一個“慘”字加以概括。

五、作業

背誦第1自然段。

第2課時

一、賞析詩歌第2段。

1、“尋聲暗問彈者誰”一句中的“暗”字,有人把這個字解釋為“偷偷地”、“私下裏”,表明詩人因自己的身份不便公開、直接問。把這種解釋與課本中的解釋比較一下,哪個更準確生動?

明確:前者的解釋與語境不合。詩人“暗問彈者誰”説明他並不知道彈琵琶的是歌妓,所以不存在顧慮自己為官的身份問題,後來知道是歌妓,詩人也沒有因自己的身份顧慮什麼,相反,對歌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尊重。把“暗”解釋為“輕聲”準確生動,因為琵琶聲太動人了,致使“主人忘歸客不發”,在冷寂悽清的氛圍中,琵琶聲越發顯得悽楚動人。“輕聲”問才能表現出詩人被樂聲所吸引而不忍去打斷琵琶的彈奏這樣一種心理狀態,同時也從一個側面顯示出琵琶女彈奏的高超技藝。

2、“琵琶聲停欲語遲”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幾句反映了琵琶女怎樣的心理情態?一般的都認為是表現了她的“羞澀”,你以為如何?

明確:一個紅極一時的歌女年長色衰之後,嫁作商人婦,又遭到重利薄情商人的拋棄,面對這世態的炎涼,她有滿腹的哀怨和苦衷。她彈奏琵琶不是招徠顧客,而是借琵琶抒發自己哀怨的心曲。這一系列不同尋常的舉止情狀,表現了她不願隨便重新拋頭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着不同尋常的生活經歷和藝術才能。

3、琵琶女本不願拋頭露面,可為什麼最後還是出來了?請從詩句中找出答案。

明確:由於詩人“尋聲暗問彈者誰”,又“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又“千呼萬喚”,琵琶女深感盛情難卻,卻之不恭。詩中用了“尋”“問”“移”“邀”“添”“回”“開宴”這一連串的動詞,生動地表達了詩人聽到琵琶聲後所激起的驚喜心情和邀見琵琶女的急切心情。在淪落天涯的不幸際遇中,覓得知音,這對於琵琶女來説是一種莫大的慰藉和鼓舞。詩人的舉動表示了他對琵琶女應有的尊重和禮貌,這是以藝會友,決不同於一般文人墨客狎妓,徵歌點曲。所以琵琶女終於擺脱了重重顧慮,登上了詩人所在的船頭。然而畢竟是陌生人,不免有些拘謹,也許還夾雜着一點兒羞澀,故而“猶抱琵琶半遮面”。

4、從“轉軸撥絃三兩聲”起以下24句是寫彈奏琵琶的全過程,這是全詩描寫的重點,也是全詩寫得最精彩的地方。這部分都寫了些什麼內容?請歸納概括一下。

明確:前8句中主要寫了彈奏者的動作和彈奏者(也包括詩人)的心理,中間14句集中描繪琵琶樂聲,其中也融進了詩人的感受。最後兩句寫周圍的環境,烘托彈奏的效果。

5、反覆誦讀這24句,你能否感受到詩人在描繪琵琶聲樂時是圍繞一個什麼字來寫的嗎?

明確:注意詩人表達感受的語句,可知是緊緊圍繞一個“情”字來描繪的。“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這是演奏前的調絃試音,卻已使聽者感到了一種動人的情韻,可見琵琶女身手不凡,造詣頗深。“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這是概括地總寫一筆,依然扣住“情”字,“弦弦”“聲聲”“似訴”“説盡”,充分顯示出樂曲的表現力,樂聲是如此哀怨低沉。一開始就把琵琶聲音與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了。

6、“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捻抹復挑”兩句表現了琵琶女怎樣的神態?

明確:這兩句既傳神地寫出了琵琶女從容自若的神態,揮灑自如的'風度,又表現了她沉穩端莊的性情,還寫出了她精湛嫻熟的技巧,詩句凝鍊而含義廣博。高超的演奏是琵琶女感情、心靈、性情的表現,而知音者的聆聽歎賞表現他對樂聲的深刻感知和透徹理解,也反映了聆聽者的感情、心靈、性格和藝術修養。

7、詩人用了哪些比喻描寫琵琶的聲音?

明確:

比 喻 琵 琶 聲

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語

四弦一聲如裂帛 粗重急驟

細輕委婉

強音收束

喻 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

銀瓶乍破水漿迸

鐵騎突出刀槍鳴 輕脆圓潤

宛轉流利

阻塞不暢

低沉停滯

突然爆發

激越雄壯

8、請學生歸納樂聲旋律的變化情況。

明確:樂聲由舒緩流暢--逐漸沉咽--間歇停頓--雄壯激越--強音收束。從這個變化中,我們再結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緒的起伏變化,似乎聽到了她在訴説不幸的平生和心中無限的幽愁暗恨。

9、在樂曲終了之後,詩人以“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結尾,這兩句作用如何?

明確:詩人沒有直接寫聽者的熱烈反響以説明琵琶女技藝非凡和樂聲的感人至深,否則過於直白就不含蓄,不含蓄也就顯不出深沉了。用“東船西舫悄無言”的寂靜無聲,反襯“有聲”的音樂效果,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了。人們無聲地沉浸、陶醉在藝術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動人的樂聲彷彿繚繞迂迴耳際,不由得使詩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緒上的波瀾。在這片刻的沉寂中,只見一輪迷濛的冷月盪漾在江心的微波之中,它提醒詩人從樂聲中回到現實中來。這句景物描寫點染烘托了濃重的氛圍,與複雜的樂聲融為一體,共同表現了琵琶女與詩人息息相通的複雜情感,是那麼的憂憤、哀怨悽楚、蒼涼,給整個音樂形象補足了畫龍點睛之筆。

10、試比較《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與《明湖居聽書》對王小玉歌聲的描寫。

明確:

①二者都用比喻手法來描繪音樂,各有特色:《琵琶行》主要是以聲喻聲,用人們熟悉的聲音作比,把琵琶的樂聲旋律描繪得變化多彩多姿,淋漓盡致,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明湖居聽書》主要是以形喻聲,把登泰山的體驗移到對高亢唱腔的欣賞上,使人領略唱腔一疊高似一疊,每疊唱腔都有與眾不同的新奇境界。寫唱腔的陡然低落,用一條飛蛇遊走於崇山峻嶺之間來作比,給人印象深刻。

②二者都寫了聽後的感觸。不過《琵琶行》寫得凝鍊、含蓄、更耐人回味;而《明湖居聽書》則把自己的感受全盤托出,缺少《琵琶行》那動人的神韻。

③二者在描寫音樂時都用了烘托手法。《琵琶行》的高明這處是融情於景,景中生情,創造了深邃的詩的意境。例如“惟見江心秋月白”,烘托了蒼涼幽寂的氛圍,一掃琵琶的急響繁音,令人轉眼之間回到了現實世界:還是那“楓葉荻花秋瑟瑟”的秋夜,還是那“別時茫茫江浸月”的秋江,只是浸在江心的秋月已升到中天,把月的清輝灑向人間,令人有所思,有所待。此刻,詩人也許在痛惜自己在孤獨中度過良辰美景,思念着親人,慨歎自己不幸的遭遇……而琵琶女也許會想到“秋月春風等閒度”的過去,想到“繞船月明江水寒”的今宵,正為自己的淪落天涯悲傷不已……《明湖居聽書》側面烘托較為直白、缺乏那種詩的意藴和情味。

中和答案:相同點:

①描寫的過程基本相同(起始——舒徐流暢;發展——起伏跌宕;間歇--悄無聲息;高潮——激烈高亢;結束——戛然而止)。

②寫聲時都採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

③都運用了比喻、摹聲等修辭手法。兩者的不同點:《琵琶行》寫音樂,意不在寫音樂而在寫人,在慨歎琵琶女身世的淒涼和抒發自己的不滿。《明湖居聽書》只為極力形容唱腔的美妙而無弦之音。

琵琶行並序公開課教案 7

設計説明:

《琵琶行》是白居易詩歌創作中藝術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長河中,也佔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確定了三個教學目標:第一,簡介白居易詩歌創作及其生活經歷,以便為學生理解課文奠定基礎,第二是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情感。第三是瞭解描摹音樂的方法技巧。其中教學目標第二和第三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是這首詩的精華所在。借這兩個教學目標可使學生從內在內容和外在形式兩方面對詩歌內容進行理解和欣賞。同時插入了比較閲讀、課外拓展和寫作訓練,不僅有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達到了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

教學目標:

1、體味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瞭解白居易和琵琶女兩人遭遇的相似性。

2、欣賞詩中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抓主旨句,結合詩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2、欣賞詩中的音樂描寫。

教學難點:

掌握作者描寫音樂的高超技法。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講授法

3、研討法

教學時數:兩個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課前用PPT播放“高山流水”音樂(配一組意境與高山流水音樂相符的圖片,自動播放),營造氣氛。

導語:雨果説:“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學,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符。”貝多芬也説:“音樂使人類的精神爆出火花。”是的,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古今中外因為音樂編織出了無數的佳話。剛才我們聽的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説的是兩千多年前,樂師俞伯牙操琴遇到樵夫鍾子期,一個鼓琴,一個善聽,高山流水兩情依依,是音樂將他們聯繫了起來,於是世上便流傳着“知音”的佳話。

無獨有偶,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又是音樂讓他們共同演繹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一曲《琵琶行》,司馬青衫濕。那絃音究竟觸動怎樣的情懷,而使有淚不輕彈的司馬青衫濕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白居易遭貶謫之後,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憐而信筆寫來的經典樂府名篇《琵琶行》。(板書課題:《琵琶行》)

二、作者簡介

1.讓學生説出對於白居易的認識和了解。

2.教師進行總結並適當地補充。

(1)白居易詩歌創作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今陝西渭南人。白居易才華橫溢,16歲創作《賦得古原草送別》,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顯現出不凡的文學才華。貞元十六年,29歲的白居易考中進士,後來任翰林學士、左拾遺。

白居易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併力求通俗,與無稹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長篇敍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作品收錄在《白氏長慶集》中。

(2)白居易主要生活經歷

白居易生平與詩作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從入仕到貶江州司馬以前),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併力求通俗,與元稹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以諷喻詩為主。代表作品為《賣炭翁》。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後期(即自貶江州司馬到死)是他“獨善其身”的時期,揉和儒家“樂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來作“明哲保身”的法寶。悔恨“三十氣太壯,胸中多是非”。以閒適詩和感傷詩為主。長篇敍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現存詩近三千首。作品收錄在《白氏長慶集》中。

(3)《琵琶行》寫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統治階級內部朋黨之爭日益加劇。唐憲宗元和十年,在河北擁兵自重的藩鎮李師道、王承宗派刺客刺殺主張用武力平處叛亂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疏,長安城頓時一片混亂。白居易首先上疏,請求緝捕兇手,以雪國恥。因為白居易當時是太子左贊善大夫,是個陪侍太子的閒職不能過問朝政,因而被人認為是越職言事,再加上白居易寫了大量諷刺社會政治的`詩歌,得罪了很多權貴,遭到許多人的嫉恨,因此藉此機會被貶為江州司馬。對於這次遭貶,詩人既感傷有憤慨。到江洲後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態炎涼。他有滿腔的怨憤無處傾訴,到江洲的第二年秋天他就創作了這篇著名的長詩《琵琶行》。

三、簡析詩前小序

1.指導學生朗讀,要求其他同學正音。

2.指導學生結合課下註解進行口頭翻譯,把握重要文言詞句的含義。

教師重點提出下列詞語:左遷:貶官

明年:第二年,古義異義詞。今義為今年的下一年。

命酒:命:吩咐;酒:擺酒,名詞活用作動詞。

因為:因:於是就;為:創作。“因為”是古今異義詞,今義為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

歌:作歌,名詞活用作動詞。

命:命名、取名。

3.組織學生討論:小序有何作用?

①簡短討論之後,鼓勵學生自由發言。

②教師小結:

詩前小序,扼要地交代了交代的時間、地點、人物,概述琵琶女的身世,點明寫作動機,併為全詩定下悽切悲涼的感情基調。

四、體會情感

1.聽誦讀錄音,把握詩歌的內容。

2.問題(1):詩文按什麼順序寫?請理清行文思路,並概括每段內容大意。

明確:全詩按時間順序寫。

(一)江頭送客聞琵琶

(二)江上聆聽琵琶曲:(邀見歌女;演奏名曲;聽者陶醉)

(三)歌女傾訴身世苦:(少年歡樂;晚年淒涼;悲苦心境)

(四)同病相憐傷遷謫

(五)重聞琵琶青衫濕

3.問題(2):通過敍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

明確:琵琶女和詩人自己。

4.問題(3):詩人用哪兩句詩將兩個形象連接在一起的?即本文的主旨句是什麼?

明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5.問題(4):“同是天涯淪落人”,作者與琵琶女的相似之處有哪些(有什麼共同的命運、遭遇)?試做具體比較。(用原詩文概括回答)

①教師鼓勵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

思路點撥:讀序與第三節相關部分,瞭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藉助註釋、序、第一節與第四節相關部分,瞭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②教師進行總結:

(1)讀序與第三節相關部分,瞭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

當年:豔蓋羣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

(色藝雙絕、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歡笑紅顏)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

(飄零憔悴、飽受冷落)

(2)藉助註釋、序、第一節與第四節相關部分,瞭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京城作官、高官厚祿、身居高位、位至諫言,名動京師)

而今:謫居卧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悽悽。

(謫居九江,淒涼落魄)

6.問題(5):“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麼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繫在一起?

明確:音樂(琵琶聲)。一個獨守空船,借樂訴怨;一個送客江頭,有酒無樂。一個善彈,一個善聽(善寫),演繹出一出千古傳誦的知音故事。

7.問題(6):“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時。”詩人白居易為何在一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淚灑青衫呢?

教師鼓勵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教師進行總結:

明確:詩人淚灑青衫,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①傷琵琶女:“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卿卿。”琵琶女憤激幽怨的曲調本引發詩人情感的共鳴,在聽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傾訴後,更是激起詩人深深的憐憫。(琵琶女也深深憐憫詩人)

②傷己:詩人才華橫溢,譽滿天下,然而今朝淪落,幽愁悲憤;再加上朋友一別,更感孤寂難耐。兩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淪落人”。傷人,傷己,兩重感傷交融一體,積累沉澱,詩人怎不悲愴滿懷,淚灑青衫?這“淚”,既是詩人對被壓迫婦女的同情與尊重,又是對當時社會的控訴。

五、比較閲讀

讀下面白居易寫的另一首詩《夜聞歌者,時自京城謫潯陽宿於鄂州》,聯繫《琵琶行》,選出説法錯誤的一項()。

夜泊鸚鵡洲,秋江月澄澈。鄰船有歌者,發調堪愁絕。歌罷繼以泣,泣聲通復咽。尋聲見其人,有婦顏如雪。獨倚帆檣立,娉婷十七八。夜淚如真珠,雙雙墮明月。借問誰家婦,歌泣何悽切?一問一沾襟,低頭終不説。

A、兩首詩描寫的對象都是處境孤寂淒涼、情感悽切哀愁的歌女,詩人都表達了深切的同情。

B、兩詩都用秋江月夜之境來渲染悲涼的氣氛,都運用了貼近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C、《琵琶行》在表現手法上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敍述、抒情、議論相結合,並大量運用比喻的修辭;而《夜聞歌者》則基本上採用白描手法。

D、《夜聞歌者》以樸素簡練的筆墨勾勒了一個楚楚動人的如琵琶女一樣完整豐滿的少婦形象。

分析:此題的答案為D,《夜聞歌者》中的歌女不如琵琶女完整而豐滿。

六、佈置作業:背誦《琵琶行》。

板書設計:同是天涯淪落人

琵琶女——白居易

怨——恨

京倡——琵琶聲——謫官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由檢查名句背誦導入新課:

①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②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③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④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⑤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二、宏觀把握

學生快速瀏覽全詩,思考:

音樂是溝通詩人與琵琶女情感的橋樑,全詩寫音樂寫了幾個回合?

明確:一聞琵琶邀相見(第一節)

再聞琵琶訴淪落(第二節)

三聞琵琶青衫濕(第五節)

三、閲讀第一段

學生齊讀第一段,思考第一段的作用。

環境描寫:意象:楓葉、荻花、江、月,渲染悲涼氣氛,奠定全詩基調。

側面烘托:音樂的美“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四、閲讀第二段,分析詩中描摹音樂的方法

1.分析琵琶女出場描寫的句子,探討下列問題:

①“尋”“問”……這一系列的動詞,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

明確:欣喜、急切。

②琵琶女為何“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A.拘於禮法,男女有別,不能見男人

B.技藝高超,彈奏能手,不屑見官人

C.深懷怨恨,內心痛苦,無心見生人

D.世態炎涼,人心叵測,不可見路人

明確:表現了琵琶女的難言之痛。她內心痛苦、羞愧、矛盾,不便明説,也不願見人。

2.分組討論:作者運用了哪些手法來描摹音樂的,這些手法有什麼好處?

師生共同分析,總結:

①比喻修辭的運用。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中用“急雨”比喻大弦彈奏的聲音的粗重急促,用“私語”來比喻小弦彈奏時聲音的親切温柔的特點,這樣使抽象無形的音樂變成生動可感的實體。

②疊音詞、擬聲詞的使用:如“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説盡心中無限事”中運用“弦弦”、“聲聲”、“續續”等疊音詞,不僅表達準確,而且讀來具有節奏感。

③以議評聲。“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④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從聽眾的角度,突出彈奏水平的高超。

⑤提示補充:通感修辭手法的運用。

詩中“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句描寫了音樂高亢激昂的特點,這應該是用聽覺來感知的,作者卻用“鐵騎突出”的視覺衝擊來表達,這樣就形成了“通感”。

五、探討品味

琵琶女彈奏的琵琶曲,曲調旋律有沒有變化,如果有,是怎樣變化的(旋律特點)?能從這種變化過程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嗎?

師生共同分析,總結:

明確:“前奏曲”:傾訴悲情。(低沉抑鬱)

“歡樂曲”:回憶歡快事。(清脆圓潤、輕快舒緩)

“沉思曲”:生活變故,想到不幸。(幽愁暗恨,冷澀凝絕)

“悲憤曲”:命運不平,身世之飄零。(激越雄壯,高亢急促)

六、課外拓展

在眾多的詩歌作品中,都有對音樂進行了描寫,例如李賀的《李憑箜篌引》。

李憑箜篌引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1、學生朗讀,瞭解大意。

2、師生共同分析詩中描摹音樂的方法和技巧。

①襯托的手法:用“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藉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

②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是正面寫樂聲。而“空山凝雲頹不流”、“江蛾啼竹素女愁”、“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則是側面的烘托。

③以形寫聲,具有通感的修辭手法: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而以“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達到形神兼備之妙。

七、課堂總結

兩條線索:明——琵琶女的身世;暗——作者的感受

兩個人物:琵琶女、作者

三次演奏:三聞琵琶

一種感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八、佈置作業

1.完成配套練習《琵琶行》。

2.欣賞一首歌,然後寫一個200~300字的語段來描摹音樂。

板書設計:

①比喻

②疊音詞、擬聲詞

③以議評聲

④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

⑤通感

琵琶行並序公開課教案 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習詩歌對琵琶聲的描摹技巧,欣賞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感受詩歌的語言魅力。

過程與方法--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詩歌意境,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慧眼擷取詩歌精華,匠心傳承燦爛文化。

二、教學重點

學習詩歌對琵琶聲的描摹技巧,欣賞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感受詩歌的語言魅力。

三、教學難點

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詩歌意境,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

四、課時:2課時

五、教學方法:探究法、誦讀法、創設意境法。

六、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七、教學過程與步驟:

(一)、 導入:

一千多年前,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與一位曾藝壓羣芳,名滿京城的琵琶女在潯陽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樂器演繹出了人生的起伏與世間的冷暖,白居易則用筆下的詩句演奏出了不朽的.樂章與無盡的唏噓,今天讓我們踏着詩人的詩行走進琵琶女的音樂世界,聆聽這美麗而動人的旋律。

(二)、 賞析詩歌描寫音樂的藝術技巧。

思考1:本詩幾次寫到琵琶曲?分別是怎樣寫的?

1、第一次描寫琵琶曲:忽聞水上琵琶聲, 主人忘歸客不發。

明確:側面描寫。側面描寫的效果:側面描寫往往比正面描寫更機智,往往能起到烘雲托月錦上添花的作用;它能以較經濟的筆墨表現所描寫的對象,卻能收到以少勝多的功效。

舉例強化: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脱帽著帩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2、第二次描寫琵琶曲: 詩人對琵琶曲進行正面的描寫,這一段描寫歷來被人們所稱道,堪稱音樂描寫文學史上的絕唱,請把你最喜愛的語句找出來並加以賞析。

(1)總結運用比喻、摩聲描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2)“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明確:此句道出了“無聲”與“有聲”之間的辨證關係,道出了音樂上停頓的奇特功效。

(3)“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所運用的寫作手法?

明確:側面描寫。用悄寂無聲的環境來襯托演奏的效果,樂聲已停,然而餘音饒樑,經久不息,人們還久久沉醉在音樂創造的氛圍中。從側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藝的高超絕妙。

(三)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

思考2:琵琶女為何能演奏得這樣好,對樂曲有這樣深刻的感悟?

明確:師出名門: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

傳奇身世:這一部分採用了對比的手法:少年得意--老年失意;年輕貌美--年長色衰;門庭若市--獨守空船;昔日歡笑--今日心酸。

思考3:詩人為何能對琵琶女的演奏有這樣深刻的領悟?

明確:用詩人的話來回答--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思考4:“同是天涯淪落人”,作者與琵琶女的相似之處有哪些?

明確:都是從京都長安來到遙遠偏僻的江州;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才;一個因年長色衰而嫁商人,一個因直言敢諫而遭貶謫,都有由榮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樣懷着滿腹的“幽愁暗恨”,過着冷落淒涼的寂寞生活。

思考5: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這是千古傳誦的名句,這兩句詩揭示出了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情緒,所以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激起廣泛的同情,成為後世飽經憂患的人邂逅時的共同心聲。(美學價值,現實意義。)

(四)第三次寫到琵琶曲:“滿座重聞皆掩泣……江州司馬青衫濕。”

描寫方法:側面描寫。

思考6:“男兒有淚不輕彈“,白居易的淚只為琵琶女而灑嗎?

(五)小結。

(六)課後作業(任選一題):

1、古今中外還有許多描寫音樂的詩,都給人以不盡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嗎?並加以賞析。(如:《李憑箜篌引》、《穎師彈琴》、《聽蜀僧浚彈琴》、《琴歌》等)

2、“相逢何必曾相識!”你還知道哪些這樣的故事?你有過這樣的相逢嗎?請以《相逢是首歌》為題寫一段融記敍、抒情為一體的文字。(200字左右)

琵琶行並序公開課教案 9

學習目標:

1、通過自讀欣賞、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領悟藝術與生活的關係。

3、瞭解一些有關印度文化、藝術方面的知識。

學習過程:

一、導入:

許多同學喜愛繪畫,喜歡唱歌;也有些同學有樂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長,具有一定的藝術鑑賞力。在上課之前,我們先欣賞一段舞蹈,請同學們説説這是哪一個國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樂的片段)。

不同國家和地域的音樂、舞蹈能夠反映不同的文化風情。比如説我們的鄰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獨具特色的歌舞聞名於世。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我們敬愛的冰心奶奶記敍自己觀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觀舞記》。

二、初讀,整體感知:

在第一遍閲讀時,一般採用默讀的方法來通讀全文,注意整體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內容。現在,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朗讀課文。

(教師範讀全文,語速稍慢)

想一想,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內容呢?請你試着用最簡潔的語言説説本文主要內容,如果能寫在筆記本上則更好。

——本文主要是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描繪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現了印度舞蹈的美。

本文是怎樣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描繪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再次閲讀文章。在這次閲讀時,我們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筆來,邊讀邊動筆做些圈點勾畫:

1、先給課文標上小節號。(共22小節)

2、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優美,也有一些生字詞,請同學們參考註釋自讀全文,讀的時候用直線勾畫出不懂的詞句,可以查找字典、詞典;用波浪線勾畫出你認為用的好的詞語、句子和段落。

三、研讀課文: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寫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語句或語段表現了舞蹈的美?

——第2——6小節

——第13——18小節。

體會這些語段從服飾、姿態、神情、動作等多方面來表現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

四、閲讀探析:

(找出精彩語句或語段,認真思考)

1、思考題一:

請你從修辭手法、和表現方法等方面思考,簡單地説説這些語句好在哪?

——生動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態,以及作者的讚歎之情。

——正面描寫結合側面描寫,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發讀者的想象和聯想。

2、思考題二:

能否引用文中語句,並加上自己的理解,説説什麼是舞蹈?或説説印度舞蹈主要表現些什麼內容?

——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可以表現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現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樂伴奏。

——印度舞蹈主要表現神和人的故事,模擬自然界生物的姿態。(在第17、18節)

3、在自讀過程中,有沒有感到的不理解的語句?

問題一:

為什麼第17小節説卡拉瑪“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自己”?

——卡拉瑪的舞蹈非常優美,好像“飛動”起來。但是僅有“飛動”是不夠的,還要心靈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渾然一體,才能達到美的境界。

問題二:

第19小節中説:“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為什麼看了她們的舞蹈會體會到她們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麼特點?

(朗讀第19小節)

首先,藝術上的交流,能增強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瞭解和溝通,所以,“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

其次,所有優秀的藝術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養料,卡拉瑪姐妹也是一樣,“吸收着大地母親給予它的食糧的供養”。沒有印度悠久文化的薰陶,沒有印度文化歷史的內涵,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就不會這樣優美動人。

4、用多媒體介紹印度宗教及文化概況。

——雖然現在印度屬於資本主義國家,但宗教勢力極大,所以也有人説印度是一個宗教國家。印度幾乎所有的文化藝術形式、內容也都受此影響,多以表現宗教為主題。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也同樣如此,例如第18小節中提到的蓮花、鹿、孔雀、蛇等動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徵意義。所以……

五、練習:

延伸思考一:

引用原文説説,為什麼卡拉瑪姐妹的舞蹈能那麼樣地打動人心?

——第19、20小節原文:“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舞蹈、音樂、雕刻、圖畫……都如同一條條的大榕樹上的樹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還會不斷地給她們以滋潤培養的。”

延伸思考二:

這篇文章的文字很優美,值得我們一讀再讀。能否結合自己的感受或學習生活體驗,説説為什麼冰心奶奶能寫出這樣一篇優美的文章,像卡拉瑪姐妹的舞蹈那樣打動人心?

——我個人認為,冰心老人之所以能寫出這樣一篇優美的文章,首先可能是她從小就對文學懷有極大的興趣,觀察或寫作時能全身心地投入。

其次是她在文學以及其他方面堅持不懈的學習,從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吸取了許多寶貴的養料。

三是由於她的勤奮。從她十幾歲開始發表文章到她逝世,一直筆耕不輟,堅持寫作近八十年。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六、比較閲讀:

下面,讓我們來閲讀當代詩人艾青先生的詩歌《給烏蘭諾娃》,這也是作者在欣賞了一場優美的舞蹈表演後的所思所感。

再讀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選段,看看他怎樣用語言來描繪音樂的美。

七、結束語:

同學們,生活和藝術是分不開的,無論我們將來要從事什麼職業,即使是與寫作或舞蹈離得很遠,也應當時時刻刻注意觀察和學習。我們的中華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樣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一世紀的青年,應當珍惜、熱愛、學習、弘揚這些優秀文化,才可能真正成為一個高素質的現代人,才可能創造出更優美的現代文明。

八、家庭作業:

1、反覆誦讀課文。

2、摘抄本文中優美語段,做一點語言積累。

琵琶行並序公開課教案 10

教學目的

1、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2、瞭解運用環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3.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

要點:瞭解有關文學常識和背景,朗讀整體把握,積累部分字詞

過程:

第一課時

一、瞭解有關文學常識和背景

1、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中唐時期現實主義的偉大詩人。青年時期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讀書時期特別刻苦以至於舌上生瘡。少年就以詩成,曾以《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到京城拜望大詩人顧況,深得讚賞。29歲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左拾遺、刑部尚書。白居易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揭露現實黑暗,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的詩篇,即被稱為的.“諷喻詩”。白居易的詩通俗好懂,傳説“白傅作詩,老婦皆懂”。生活在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青年時因戰亂曾四處漂泊,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有“兼濟天下”、“為民請命”的理想和信念,屢次上書鍼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長篇敍事詩有《琵琶行》、《長恨歌》。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2、簡介寫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遺官職後,由於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歲被改職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次年由於上書皇帝,言辭急切,被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先被貶為江州刺史,又被貶為江州司馬,《琵琶行》就寫於第二年秋天。詩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鳴自身天涯淪落的不幸。

3、本文屬於樂府詩,簡介樂府:

樂府本是漢武帝劉徹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採集歌詞、訓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採集民歌,供統治階級“觀風俗”。後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作的和採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這首詩屬於後者。

4.關於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後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行,又叫“歌行”,它源於漢魏樂府,是樂府名曲之一。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平仄不拘,用韻富於變化,可多次換韻 。

琵琶行並序公開課教案 11

【教學目標】

1.欣賞對音樂的描寫,品味詩歌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具體內涵。

2.培養學生運用想像分析鑑賞詩歌的能力。

3.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培養學生感悟美、欣賞美、發現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

1.鑑賞音樂描寫。

2.引導學生結合琵琶女和白居易的經歷遭遇,透過琵琶曲旋律的變化想像琵琶女和白居易。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文字描寫,品析琵琶曲旋律的起伏變化。

2.培養學生運用想像分析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方法】

1.小組討論法。將全班分為8個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共同感知,小組代表發言。

2.點撥法。在關鍵處,教師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3.誦讀法。學生集體讀重點段落,在誦讀中去感知。

4.情感體驗法。在教學中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在情感體驗中培養學生的欣賞、感悟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1.教師方面:做好課件,準備上課所用的教具。

2.學生方面:

(1)利用工具書,自己解決生字詞。

(2)通讀全篇課文,熟悉故事,談自己的感受,探討自己感興趣的句子。

(3)上網查找白居易、琵琶行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自始至終,輕輕低放《長門怨》的琵琶曲,作為背景音樂。渲染氣氛,進入情境。

一、激趣導入

(激趣引導,渲染課堂氣氛,創設氛圍,配置圖畫,讓學生漸漸進入詩的意境,激發學習熱情。)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迄今為止,已經穿越了《詩經》的河流,走過了幾千年的光輝

歲月。一提起唐代,人們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將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代就有這麼一位皇帝,也許他的名字早已被人們所淡忘,但他為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地流傳下來,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這首詩是這樣的: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已愴然。

師問:

1.詩中所寫的這位詩人是誰呢?

2.怎麼知道的?(學生立足悼亡詩,不難答出白居易,出示:白居易頭像。)

師: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就修建了琵琶亭。(出示琵琶亭的投影)琵琶亭位於九江長江大橋的東側,因白居易的《琵琶行》而得名的。琵琶亭是一座詩亭,是一個讓古人流淚今人感慨的地方,站在亭閣上看盡千帆遠影,聆聽滔滔的江聲,蕭瑟淒涼湧上心頭。琵琶亭永遠記載了一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潯陽江水也將這個美麗的故事流傳下來。

二、檢查預習

1.本首長詩記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2.讀一篇文章,會產生知覺的感受和體驗。請各位用一句話,説説自己初讀後的感受和體驗。(小組討論,代表回答。)

師評:傾聽了大家的心聲,我也深深地被感動了,彷彿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千年前潯陽江頭的那個夜晚,走進了琵琶女和白居易的心靈。的確,本文是一首真正的好詩,心底的歌。那今天我們師生要放開心靈去感悟,去評判,去表達,好嗎?

三、小組合作、探究

1.讓我們首先聚焦音樂描寫,化身為詩人,走近琵琶女,用心靈去聆聽,去感受美妙的音樂。

(1)誦讀第二段。

①集體誦讀第二段。

②師指導朗讀。(幫助學生確定詩文的感情基調,分辨重音,掌握節奏和速度。體驗作品的意境、領略音樂的`無窮魅力,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如急雨:形容樂曲之濁重沉響,節拍急促。應大聲速讀。

如私語:形容樂曲之輕柔尖細,委婉纏綿。讀時應輕緩低沉。

大珠小珠落玉盤:形容樂曲之錯落有致,明快清脆。讀時應輕快有力。

間關鶯語花底滑:形容樂曲之悠揚婉轉,悦耳動聽。讀時應流暢。

銀瓶乍破水將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潮部分應讀出雄壯激昂。

③欣賞配樂朗讀,要求大家閉目靜聽,把語言轉化成我們頭腦中的形象。

④請學生再讀兩遍,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悟,用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

(2)教師啟發思考(多媒體投影):

①假如説琵琶女演奏的是一首江南小調,能否激起詩人內心的情感?

②長安對於詩人意味着什麼?為什麼聽到京都聲後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強烈的憤懣?

生回答,教師小結:

①江南小調所表達的是一種歡快的、流暢的感情。而這首琵琶曲所表達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這種心情正符合白居易當時的心情,二者產生了共鳴。

②《霓裳》、《六幺》是唐代的宮廷名曲,容易引起詩人對往日宮廷生活的回憶,刺激了他敏感的神經,撥動了它脆弱的心絃。

(3)賞析音樂描寫。

師:琵琶女的彈奏讓詩人將這種憤懣的情感釋放出來,自己的感情之門也打開了,現在我們就欣賞有關音樂描寫的千古絕唱。我相信大家對描寫音樂的句子喜愛的程度決不相同,對你最喜歡的句子進行賞析,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好嗎?

(欣賞音樂美,感悟語言,讓學生大膽發言談自己的理解。學生沒有豐富的人生閲歷,這一教學過程,須由教師激發學生的興致,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生暢所欲言,品味本小組喜歡的句子,然後選代表發言,教師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並啟發深化。出示部分多媒體課件供參考。)

2.小組討論樂曲的旋律。

教師用多媒體播放四段精心剪輯準備的琵琶曲,讓學生品判這四段琵琶曲分別屬於旋律起伏的哪一階段,並結合琵琶女和白居易的經歷遭遇,想像琵琶女彈奏時的所思所想和白居易聽到琵琶聲時的所思所想,體味琵琶曲中滲透的縷縷情思。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給予必要的點撥。(播放四段樂曲)

(讓學生感悟音樂美,展開想像的翅膀,勾勒腦海中的畫面,將聲音轉化為文字,小組內交流,小組代表展示本組的最高水平。)

(1)第一曲是前奏曲。潯陽江邊,瑟瑟秋風,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淒涼,調絃定音中不

經意流露了對往事的傷懷,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鬱,彷彿從沉寂中喚醒記憶,白居易聽到此曲想到自己貶謫江州的境遇,也不禁心情低沉。

(2)第二曲是歡快曲。琵琶女彈奏此曲時陷入了對昔日生活的回憶。當時她紅極一時、色藝雙全、藝壓京城、豔蓋羣芳,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所以旋律清脆圓潤,輕快舒緩。白居易聽到此曲可能回憶當年高官厚祿、才華橫溢、名滿朝野的驕傲。

(3)第三曲是沉思曲。琵琶女“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回憶到這兒,琵琶女彈奏此曲時,怎不肝腸寸斷?所以旋律變得艱澀凝滯。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白居易聽到此曲則可能想起晚年因犯顏直諫貶江州的遭遇。

(4)第四曲是悲憤曲。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常獨守空船,難以派遣幽怨,所以旋律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薄情的強烈控訴。白居易聽到此曲則可能引起壓抑在內心的對不公平現實和命運的抗爭。

(本環節理解“感人心者,莫乎於情”,情感是音樂的靈魂。琵琶聲中滲透的兩人哀怨愁苦的縷縷情思,雖然他們的身世不完全相同,但淪落天涯的命運卻完全一樣,體現全文的主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四、請大家用一句話,代教師為本節課做一個結束語

(本節課師生配合默契,真正做到師生互動。開放的課堂中,讓學生親自感受學習語文的快樂,激發參與的興趣。)

學生紛紛談本節課的收穫、感受。

教師順勢總結:一千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是音樂讓他們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那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頭的悠悠流水,瑟瑟的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那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如今,那哀婉的琵琶仍在迴盪,迴盪在歷史的長廊,迴盪在我們心間,那就讓我們從中學會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做一位生活的有心人吧!

五、佈置作業(任選一題)

1.欣賞自己喜歡的一段音樂,用文字描寫出來。文體不限,字數不限。(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能力,用文字描繪生動的圖景)

2.“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也可以指同時代的人同病相憐,你有這樣的經歷嗎?把你的感受寫下來,下節課交流給大家。(在情感體驗中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