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安塞腰鼓課文賞析(精選5篇)

校園2.36W

《安塞腰鼓》是一篇通過描繪西北“地域風情”來展現人的本質力量和時代精神的抒情散文。它氣勢磅礴而又短小精悍,藝術手法豐富多樣,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欣賞,都可以感受到藴涵其中的藝術美。下面我們來看看安塞腰鼓課文的賞析。

安塞腰鼓課文賞析(精選5篇)

安塞腰鼓課文賞析 篇1

一、虛與實相結合的抒情美

《安塞腰鼓》是一個虛實相生的範例。它以實的描寫給人以最強悍、直觀的視聽衝擊,又把讀者帶入一種虛的境界:寫現場感受,寫安塞腰鼓的強大震撼力“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寫鼓聲,“隆隆隆隆的嚴峻的思索”,鼓聲引發出主觀的情緒,這種情緒又以“思索”的空靈形態附於“鼓聲”之上;寫舞姿,“愈捶愈烈!形體成了沉重而又紛飛的思緒!”由實而生虛,實的形體幻化成虛的思緒,虛的思緒又具有了絲絲縷縷紛飛的若有若無的狀貌和無形的沉重感。虛與實的這種相因相生使安塞腰鼓蒙上了一層迷人的光暈,充滿了藝術的張力。還有用其他實體事物來側面映襯和表現安塞腰鼓的,如:“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甚至化虛為實,如:“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雜着草根的土浪”,這是一種“詩化”的表現手法。讀者能夠在這篇散文中讀到許多具有詩性的佳句,感受到虛實結合的抒情美。

二、隱與顯相結合的含蓄美

《安塞腰鼓》透過傳統樂舞表演的獨特魅力,歌頌人的生命力量,寫得粗獷、雄渾、酣暢淋漓、直抒胸臆、不事含蓄,這是它顯的一面。然而作者又將一些與時代背景相關聯的內容隱含起來。“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扎了、衝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束縛”“羈絆”和“閉塞”指什麼?“掙扎”“衝破”和“撞開”的是什麼?作者沒有確指。“隆隆隆隆的豪壯的抒情,隆隆隆隆的嚴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雜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陣痛的發生和排解……”“思索”的是什麼,“陣痛”因何而生?作者也沒有確指。然而作者是站在20世紀80年代回溯黃土高原的千百年時光,審視着傳統的樂舞,他筆下所要“衝突”“撞開”的東西自然也包含此時此地的貧窮和落後。用心的讀者也會毫不牽強附會地聯想到這些社會背景。作者將這些內容用暗示的筆法寫出,自有其意味深沉、寄寓豐厚的效果,比用顯筆更能發人深思。

三、大與小相結合的視角美

《安塞腰鼓》的視角是獨特的,知覺的選擇性與藝術的創造力被完美地結合了起來。在視角的選擇中,或選其大,或取其小。觀其大則渾然一體,觀其小則細緻入微。

一方面,為適應腰鼓表演的恢宏氣勢,作者採用全景式乃至俯瞰式的視角,使闊大的場面、深遠的背景盡收眼底,我們看不到一個個相對獨立的人的個體以及景物的個體,人的穿紅着綠、山石樹木的參差斑駁,種種繁雜、零亂而無用的細枝末節都被過濾,被省略,於是,“人,成了茫茫一片;聲,成了茫茫一片……”大片的山崖成了一個巨大的鼓面,所有的心靈成了一個巨大的鼓面。這是何等的壯闊啊!但也只有這樣的壯闊才能適應安塞腰鼓的氣勢。

另一方面,作者又把最耀眼的細節提取出來,我們仍是看不見人物的個體,卻看見了這些個體的局部:錘把上的流蘇——旋風一樣,舞姿中的腳步——亂蛙一樣,明眸裏的瞳仁——火花一樣……這些最精粹的局部內容給渾然壯闊的大場面點染上閃閃的亮點,是整個畫面上最靈動、鮮活之處。有了它,那些粗線條的場面勾勒才更具活力而不顯單調。同時,百十條流蘇的飛揚,百十雙腳的蹦跳,那麼多的“火花”的閃射,合起來又是一種獨特的大,獨特的整體。

四、繁與簡相結合的和諧美

《安塞腰鼓》的表述總體而言是很簡練的,一切煩瑣的交代都被省略掉,只見粗獷的線條輪廓,只見粗線條輪廓中的數個亮點。但在這樣的總體風格下,在短短的篇幅中,又令人驚奇地存在着許多繁筆。如:“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它震撼着你,燒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痛苦和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脱和追求,都在這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昇華!”以及上面提到的“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脱了、衝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在這些地方,充滿了對同一個內容的多重表現。“發狠”“忘情”“沒命”;“束縛”“羈絆”“閉塞”;“震撼”“燒灼”“威逼”,一組組近義詞的鋪排連用,雖然沒有產生出新的語義內容,但多層次的復沓表述形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情感衝擊波,具有明顯的強化效果。古人談文筆的詳略,形容詳處是“密不透風”、略處是“疏可走馬”,《安塞腰鼓》已深得此語的精髓。

五、動與靜相結合的映襯美

《安塞腰鼓》中,為了增加行文的跌宕感,調動一切手段映襯安塞腰鼓的表演,作者刻意安排了兩次動與靜的轉換,分處散文的開頭與結尾。

先是由靜入動,意在蓄勢。“一羣茂騰騰的後生”好似一組沉靜的塑像,一片靜默的莊稼做了他們最好的背景,除了風的吹動,一切都是靜止的,就連響鼓也“呆呆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但突然之間就爆發了,火烈地動起來,響起來了,一種“驟響易徹”的表達效果由此而生。這裏的妙處還在於大的動靜關係中套着小的動靜關係。開始時高粱、後生的靜像映襯了後來腰鼓表演的動感,而風吹高粱葉子與衣衫的動感又襯托了後生及高粱的靜默。結尾處的第二重動靜轉換,意在餘味。當腰鼓最響、舞姿最狂的時候,卻戛然而止,一切歸於靜寂,留下一個巨大的感覺空白,靜到空洞,靜到陌生,靜到讓人滯留在上一刻無法自拔,難以適應,“像來到另一個星球”。與開頭一樣,這裏也有兩重動靜關係,安塞腰鼓的“愈捶愈烈”到復歸靜默是大的一重以靜襯動,那一聲“渺遠的雞啼”又映襯了眼前充滿陌生感的寂靜,似真似幻,讓人難以確定是否真的置身於天外,因而留下獨特、悠長的餘味,這是小的一重以靜襯動。

安塞腰鼓課文賞析 篇2

1、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脱了、衝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

(那麼一股勁要掙脱衝破撞開什麼?是什麼束縛羈絆閉塞了那麼一股勁?)

提示:那麼一股勁要打破人們身上層層堅硬的外殼,讓生命宣泄在天地間,讓人遺落了一切宂雜,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為人,生命之所以為生命。

2、它使你驚異於那農民衣着包裹着的軀體,那消化着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麼奇偉磅礴的能量!

提示:他們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經人工雕飾的、沒有半點污染的、不摻雜任何雜質的完完全全的生命。這是他們力量的源泉。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

(為什麼多水的江南打不得這樣的腰鼓?)

提示: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現柔媚的風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載這樣原始、粗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4、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

提示:當鼓聲停止後,人們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熾熱後的沉寂,這時以雞啼反襯寂靜(也可認為這是實寫)。

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覆的修辭方法,語言氣勢充沛,節奏鮮明,感情強烈。排比,是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密切關聯的一組句子或詞語排列起來,以增強語勢,加深感情。例如痛苦和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脱和追求,都在這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昇華!反覆,是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特意重複某個詞語或句子。在本文中,它常常是與排比結合起來使用的。例如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試從課文中找出一段單用排比的和一段綜合運用排比和反覆的文字,仔細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

排比和反覆的修辭手法

高原生命的火烈頌歌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讚

二、排比和反覆

1、排比:

把內容緊密相關、結構基本相同或相似、語氣基本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遞相排列,用來表達相近或相關的語意。例如: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作用:便於把內容表達得更集中、更透徹。把強烈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2、反覆:

根據表達需要;使同一詞語或句子一再出現。反覆可以連續,也可以間隔。相同的語句緊緊連接在一起,沒有其它語句相隔的反覆為連續反覆。如:讀書呀,讀書呀,不錯,學生是應該讀書的,但一方面也要大人老爺們不至於葬送土地,這才能夠安心讀書。間隔反覆乃是指相同的語句隔開來反覆出現,當中插入其它語句的反覆。如:他們不驚詫;他們不驚詫。他們也不驚詫。

作用:可以強調突出某一事物或某種感情。

安塞腰鼓課文賞析 篇3

這是一篇歌頌激盪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一羣茂騰騰的後生”,“樸實得就像那片高粱”,在“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麼壯闊、多麼豪放、多麼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後生”,年輕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輝耀眼,“茂騰騰”地沸騰着生命的熱烈;年輕的生命“樸實”、不做作、不招搖、不浮耀,像“高粱”一樣無華而茁壯,自然健康;這樣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經人工雕飾的、沒有半點污染的、不摻雜任何雜質的完完全全的生命。這樣的生命奔騰踴躍於“黃土高原上”,古老的溝壑縱橫的土地,承載着這樣年輕熱烈完美的生命,“安塞腰鼓”給予他們宣泄的方式。

充溢着生命力量的“後生”們,“神情沉穩而安靜”,生命在積蓄激情,等待爆發。果然,他們“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生命的熱情一旦被釋放出來,就沒有什麼東西能阻擋得住力量的噴湧。來了:“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人已經不是概念上的“人”,而成了單純的生命的載體、力量的載體,只有宣泄宣泄再宣泄,噴射噴射再噴射,人與生命合一與力量合一。“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睏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這些旋轉的生命噴湧出的火熱的力量灼熱了周圍的一切。生命如雷霆萬鈞,如山崩地裂壓頂而來,使一切都變得渺小,天地間只有生命的能量呼嘯不已,“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這樣的生命,這樣的力量,又有誰想束縛,又有誰能羈絆呢?生命化成“掙脱了、衝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偉大、雄渾、激昂、粗獷,也許有點狂野甚至具有一定的破壞力,但它是真正的'、原始的、自然的生命的流露,還有什麼比這樣的力量更可貴、更激動人心、更讓人歎為觀止呢?──“後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着,疾速地搏擊着,大起大落地搏擊着”,他們的動作不會像舞台上的舞蹈那麼精緻整齊富有韻律,但是他們的力量卻撲面而來,“震撼着你,燒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使人不能相信人“居然可以釋放出那麼奇偉磅礴的能量”。面對這樣的生命、這樣的力量,人們會怎樣呢?──或許有人覺得這樣的生命太赤裸裸、太霸道、太蠻橫,但是它會打破人們身上層層堅硬的外殼,讓生命宣泄在天地間,而不必計較功名利祿,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蒼白憔悴,讓人“遺落了一切宂雜”,“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為人,生命之所以為生命。

作者把這樣生命的宣泄、力量的噴發賦予了“黃土高原”“安塞腰鼓”,是有其深刻含義的。“黃土高原啊,你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後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驚心動魄的搏擊!”相比作者對黃土高原的讚美,對水鄉江南,卻覺得“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然後再次感慨“除了黃土高原,哪裏再有這麼厚這麼厚的土層啊!”作者為什麼對黃土高原情有獨鍾?在作者看來,黃土高原的'人“樸實”“沉穩”“安靜”,他們還保存着生命的“元氣”,相比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少了些浮躁,缺了些世故。厚土藴藏着原始的生命,積蓄着騷動的力量,而多水的江南,已經流逝了許多許多,改變了許多許多。這篇文章,內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統一。

全文共30個自然段,多用短句來表現內容。如“一羣茂騰騰的後生”,簡潔地表現了年輕生命的熱烈奔放;“忘情了,沒命了”,有力地表現了生命沸騰、力量噴湧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無不鏗鏘激昂。

本文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不僅交錯出現,而且一連許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連用三個排比句,猶如江河一瀉千里,不可遏止。許多排比對偶工整,如“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一段,氣勢昂揚;還有的排比層層遞進,如“掙脱了、衝破了、撞開了”“震撼着你,燒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讓人透不過氣來。

課文自始至終,一直保持着快速的節奏。一個排比接一個排比,一個高潮接一個高潮,不讓人有半分喘息的機會。快節奏使得內容表達得更熱烈、更激盪,充分表現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的神韻。

安塞腰鼓課文賞析 篇4

本文題為“安塞腰鼓”,但並沒有寫成一種傳統民間表演藝術的簡單介紹,而是大膽地運用聯想和想象,在描摹聲音、舞姿的基礎上,激情滿懷地讚頌表演者的氣質和偉力,讚頌黃土高原世世代代人民羣眾不屈追求和奮力拼搏的精神。學習本文,既要學習作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具體表現一種表演藝術的寫法,更要學習作者運用聯想和想象來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由鼓及人、由形到神、由藝術感及社會感的思維和充滿表現力的語言。

例如第12自然段“容不得束縛,那麼一股勁”既是審美感受,又是獨特的現實感悟:黃土高原的農民正在擺脱思想上的“羈絆”和“閉塞”,以不可阻擋的“一股勁”奔向新生活。又如第14、15、16三個自然段,初看似是描寫鼓聲的沉重和響亮,實則每段暗聯着現實和歷史,鼓聲已成為一種思想和力量的象徵:“山崖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只聽見……”一句不是顯示出這種思想和力量改造大自然的威力嗎?“隆隆隆隆的嚴峻的思索”一句引導讀者總結沉重的歷史教訓,去思索那些”陣痛的發生和排解”,從而激越對改革開放新時代的熱愛之情。

文章運用比喻、借代、比擬、排比、反覆、誇張等多種修辭手法,增強了文章的形象美和內藴美。語言多鋪陳和短句,與全文急促的節奏和強大的氣勢相適應。這些都要反覆品讀。

安塞腰鼓課文賞析 篇5

 這是一首生命的讚歌,力量的讚歌。

在文章裏,安塞腰鼓,並非只是單純地在作為人類生命力量的一個載體、一種象徵;其自身,就是人類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徹底的表現。這樣,作者自然要傾注下全部的熱情與筆力歌之、頌之,一歌二頌難以盡致,則有三歌之、三頌之。

在作者筆下,幾乎分不出哪是形式與內容,哪又是客體與主體,兩者真正地獲得了無間的統一。

不取拖沓累贅、沉悶疲軟的長型句式,而多簡潔有力、脆生響亮的短句;也沒有宂長繁複的段落,一言兩語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運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樣:既有句內的排比,更多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又能連段而下,交錯互出。

不獨直接地描寫這腰鼓釋放的磅礴能量,也從人的感覺、人的聯想和羣山、大地等周圍環境的迴響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應。

自始至終採用行進的、動態的描寫,不作靜止的形容,並使那人體的動作與腰鼓的聲響,在共時態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從藝術上組成一個表現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體。

──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種快速躍動的節奏,熾熱灼人的氛圍,排山倒海般的氣勢,恰與作者所要歌之頌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輔相契。

安塞腰鼓,是屬於黃土高原的。惟有生存於這方土地上的人羣,才能創造出此等奇觀,也才能憑藉它而釋放其內蓄的偉力。作者是陝西人,從其描寫中,可以看到他對黃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無限神往與傾心愛戀。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寫得酣暢淋漓,曲盡其妙。

這一篇,與喬良的《高原,我的中國色》,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説,喬良的作品,是對中華民族性格特徵的總體性的把握,那麼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則是把它對象化和具體化。讀者能把兩篇作品一併閲讀,相互比照,必將更深切地體察到我們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