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精選26篇)

校園1.5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精選26篇)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 篇1

“很顯然,金智英的遭遇並不僅限於韓國這個地域文化圈,實際上,在早期華人社會裏也一直存有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的風氣。早期的歐美國家的女性同樣有着和男人地位懸殊的問題,當今世界上有些國家甚至對女性的態度和觀念仍舊極度保守,限制重重,只是環境背景不一樣、問題改善速度不一樣罷了。

在韓國,許多人為這本書貼上了女性主義標籤,有女明星甚至因為表示自己讀過這本書而引發韓國男性的強烈不滿,慘遭攻擊,也有人刻意將這個主題改寫成男性版,試圖引發男女對立。讀者們紛紛呼籲,希望不要再讓一九八二年生的金智英陷入絕望,而閲讀這本暢銷書的主要讀者羣也為女性,上述這些都一再顯示韓國社會仍需加緊腳步改善性別歧視問題。我不禁想起艾瑪·沃特森(Emma Watson)曾在國際婦女節這一天所説的話,她重申自己的核心理念:

‘爭取的不是女權,而是兩性都能自由。’並清楚地指出‘女性主義從不等於厭惡男性,但凡相信平等的人,都是女性主義者’(Feminism is not about man hate,its really not。 If you believe in equality,you are a feminist)。這段話言猶在耳,期盼這本書在華人圈能有更多男性讀者,讓男性對女性的處境能夠有所瞭解,相互體諒,幫助彼此。

閲讀到最後,你甚至分不清自己究竟是金智英,還是金智英其實就是自己,因為她的人生正好如實地呈現着‘身為女性的人生’。也心知肚明,光靠一九八二年生的金智英是找不出解決對策的。所以我希望閲讀這本書的讀者朋友們一起思考,尋找方法,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金智英。”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 篇2

金智英所在的大環境也是我所在的大環境。在我所在的地方重男輕女也很嚴重,以我為例(相信許多農村三胎家庭,特別是前兩胎是女兒,第三胎得子的家庭),90年代中期計劃生育抓得嚴,我媽生了我姐之後隔了五年才生的我。我很記得我媽當初跟我説過一句話:知道你是女孩的時候,你爸跟我説去打掉你,但我沒同意。(在我出生的兩三年前,媽媽曾流產過。)媽媽連生產的地方也是選了一個隔壁市某一個小衞生站。自我有記憶以來,都是在大姨家生活。

小的時候很怕我媽,因為我經常不上幼兒園,她知道以後都會開摩托到大姨家揪着我的耳朵罵。直到升國小,回到自己的家,真的很陌生。有一次家裏只有我跟爺爺倆,晚上八點我哭着跟爺爺説我要回家。爺爺説:這就是你的家呀!我哭着説不是。爺爺拗不過我,打電話讓大姨接我回去了。小時候好哭,每次奶奶都會説:你不要哭,你一哭,你爸爸的財也跟着哭走了。

儘管現在宣揚男女平等,但是真的太難平等。重男輕女的觀念一直紮根於中國土地,很難連根拔起。我身邊有無數個重男輕女的例子,有多少熟人是因為這個封建落後的觀念而生了三胎(前兩胎女兒,第三胎兒子)?

究竟什麼時候這個封建落後的觀念能夠放過女人?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 篇3

本書從文學價值角度給3星多,給4星少。

從女性角度給5星都不為過。可能由於是譯文的緣故,也可能是因為已婚已育,本書讀起來像喝白開水一樣。我想就大部分女性的人生也就是一杯白開水,從懷孕那一刻起就只為別人解渴,再也沒有自己的味道了。

書本從社會不友好到企業不友好到人文環境不友好到女性同胞不友好都以金智英吐槽的形式涉及,話語如此稀鬆平常,竟激不起半點波瀾。只緣我們正是生活在這樣不公平的情境中,習以為常而不自知。亦或,如金智英一樣沉默,逆來順受就好。

書中很多情景都可以拿出來單獨寫一本書,因為它還沒有道盡全部的辛酸。讀者可以自行去想象,或者問問身邊的已婚已育女性的生活常態。不過看書不應該無病呻吟,還是要落實到它帶給我們的啟發。

產後抑鬱何來?

大部分女性從小女孩到少女到媽媽的轉變,每一階段社會賦予其的角色相比男性而言變化巨大。在這鉅變之下,卻鮮有人告訴女性未來的路是如何的。告訴女性該如何過度由小女孩到母親的轉變。這種轉變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要承受巨大的壓力。首先生孩子很多情況下會一命換一命;其次從孩子的哺乳到日後的照料要花多少心思。女性必須事先明白今後角色轉變後承擔的責任和麪臨的痛苦,只有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在面對產後生理和心理以及角色的變化時才不會那麼手無足措,導致抑鬱。做父母的應該告訴自己的女兒今後的人生路,如果選擇了做一個母親大概要有本事承受什麼樣的生活重擔。那麼我相信大多數女性在擇偶,在選工作,在追求自己人生的目標的時候會少走一些彎路。

作為孩子的共同創造者,父親這個角色通常都是缺失的。很少有當爹的能在上班的時候兼顧月子裏的老婆和孩子。強制要求一個白天上班的人去照料老婆孩子看起來還有點不道德。因為不能對遭遇的痛苦感同身受,因為沒有生理上的劇痛和激素變化帶來的情緒變化,男性更是難以理解此時的女性。其實,簡單來説,無盡的關懷+不説一句狠話+主動承擔能力範圍能夠承擔的育兒內容,就能夠讓大部分女性感受到沒白生了孩子,並心存感激。

生育價值也是書中提到的一點。個人認為這是社會角色長期不平等,以及家庭矛盾和社會人口問題的主要原因。可以簡單來評估一下:生育價值=小孩從出生到18歲的所有花費。如果女性生育可以得到社會統一的價值認可,相信既可以減少產後抑鬱,又能促進家庭和諧,更能促進勞動力發展。這裏提到了一個經濟問題。看到一個讀者説,生育就是政府請客,企業買單,老公吃飯,老婆做飯洗碗端盤子。哈哈,前邊是很形象,後邊就有點反社會了。孕育下一代從社會發展角度來説不應該僅僅是一個家庭的責任,政府甩鍋給企業買單,更造成了女性的窘迫。如果政府能在經濟上買單,在實際生活上給予機構的統一管理幫助,也能解決大部分育兒問題。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 篇4

生活在男女差異對待的環境的金智英,從小就被灌輸家裏最好的東西總是優先給弟弟,上學被鄰座男孩欺負,她哭着向老師傾訴,老師卻笑着説:“男孩子都是這樣的。”上班後不得不去應酬,忍受客户的黃色笑話和無休止地勸酒。三十一歲結了婚,不久就在長輩的催促下有了孩子。在眾人“順理成章”的期待下,辭掉工作,成為一名全職母親。性別刻板印象就是一種簡單的性別歸類,或者説貼標籤。它的規則告訴大家,男人應該是什麼樣子,女人應該是什麼樣子,如果不是你就是另類,就會受到排斥。

似乎從很小開始,我便一直受到慢性咽喉炎的困擾。在我剛開始接觸一個新的環境的時候,身邊就會有朋友或者長輩,一聽到我講話,就充滿了疑惑。有人就會開玩笑問我:“你講話聲音怎麼這麼小,害羞呀?”下一句話一般就是:“像個小姑娘一樣。”在他們看來,似乎聲音小,就等於女孩子,順便得出沒有男子氣概的結論,他們會自然而然地把這三個概念混合在一起,並且形成一種刻板印象,覺得男生就應該高聲大氣,否則就是女性化。

其實於我而言,不過是因為偶爾乾咳,導致講話太累,索性少講話,或者小聲講話。而對於剛剛接觸我的人來説,瞭解一個人需要時間,更需要精力。刻板印象正是大家在不熟悉細節的領域進行快速認知的主要方法之一。它不需果進行比較、分類、選擇等過程,僅僅是預先決定和預先判斷了一個結果。這種缺少思考的方式,為大家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成本的同時,也阻礙了思維的活動,不能客觀描述一個獨立個性的真實性。

刻板印象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洗腦,讓人們誤以為某種性別必須是這個樣子,如果不是這個樣子,就不算個男人,或者沒有男子氣概。從而使得他人不能按自己的願意來生活,形成一種壓迫,造成非常大的焦慮。在被周圍人對於講話聲音小開了好多次玩笑之後,以至於在以後每到一個新的環境,我都要儘量大聲説話,表現出一種極大的熱情,直到嗓子沙啞。當回到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又要喝胖大海、羅漢果或者甘草來潤喉。久而久之,越來越不喜歡社交,更為難堪的是,很少有人能夠相信我這種外向型社交恐懼症的存在。

很多的性別刻板印象在長期的社會和文化積澱中,已經形成了非常強大的傳統。男女被塑造成各自應該的模樣,如果這些模樣與內心的期望有嚴重衝突,出現了不是自己所認為的那個樣子,就會對他人議論紛紛。從深層次上講,其實是一種羣體認知現象,簡單的説就是偏見。認為自己的行為才符合大眾羣體的審美,產生一種羣體的優越感,從而對於不符合這個審美的人羣有一些負面的評價或者印象,乃至具體的歧視的行為。説到底,還是因為缺少理解和包容,才總對別人指手畫腳。就像我,僅僅只是因此講話聲音小,就會引起不知情的人的無端取笑。

或許,我們很難去改變整個社會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但是,清醒的意識就像一個敲門磚,通過自我的覺醒,開始注意到差別對待和以此造成的傷害,並且認識到自己有能力去反抗這些不平等,這或者就是我們想要的吧。如果真的認為做某件事是符合自己內心意願的,認定了就大膽去做,不要因為別人説你是男性或女性就猶豫或者退卻,除非自己內心不喜歡了,否則沒人能讓你停下!

很多時候,我們受到別人的非議,不過因為沒有活成別人習慣的樣子。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不應該被一個固定的模塑造成大家期待的模樣。我們生而不同,都渴望被尊重和理解,尋求自由與快樂,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而不是屈服於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如李銀河所説:“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坦然地接納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性格特徵,能夠坦然地做自己,讓自己活得自由,活得舒暢,就按照自己的本來面貌自由自在地、隨心所欲地度過一生。”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 篇5

一開始的時候對本書有些不以為然,因為寫的是韓國80年代女生的成長經歷,對於出生在上海、從小就被反覆教育要讓讓女生照顧女孩子,家暴女人一般都是新聞裏的事,身邊大部分包括老爸都是妻管嚴的我來説,從來不會覺得有啥性別歧視。但慢慢看下去,才發現那麼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言行可能就是整個社會固化的歧視思維。已經下載了電影還沒看完,但感覺這個故事還是看書體會會更深。

可是反過來説,如果金智英的女領導甚至金智英本人不是打工的,而且企業創始人和經營者,能解決這些問題嗎?怕後面各種所謂的女性專有問題發生不招聘吧,説是歧視;招聘了吧,經期、生育、哺乳、教育假期是必須的,可正在做的那些工作和項目呢,總不見得和客户打招呼,暫停2年之後再重新來吧?我覺得不能由企業而應該在國家層面綜合考慮,否則對企業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因為包括這本書在內的各種藝術作品的呼籲宣傳,我們這個年紀的人,老了以後,這本書裏所控訴的社會環境改善是可以期待的。目前我所能做的,就是比金智英的老公更能換位思考,更為體諒兼職在家帶孩子的愛人,為她持續創造各種更舒適的氛圍。並用自己的言行向身邊的人表明態度:女性在各方面都應該有選擇權,女性為家庭所做的貢獻絲毫不會少於甚至可以基本肯定多於男性。男生照顧女生,是天道。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 篇6

語言樸實,情節平淡,但就是這種平淡卻帶給我深深的震撼。

最震動我是這段話:

“能不能不要再説‘幫’我了?幫我做家務,幫我帶小孩,幫我找工作,這難道不是你的家、你的事、你的孩子嗎?再説,要是我去工作,賺來的錢難道都只花在我身上嗎?幹嗎説得好像是發善心幫別人做事一樣?”

回想我自己,我也總是對媽媽説:“你休息下吧,我來‘幫’你洗碗。”

為什麼是“幫”呢?

國中思品課上我就學習了“權利和義務”一章,裏面説到“家庭成員有做家務的義務”。可是沒有現實做支撐的理論,終究是空中樓閣。

從小到大的生活環境就告訴我“做家務是女性的職責”、“相夫教子是女性的本分”。我如是聽進去,也如是去遵循。把所有女性付諸的一切都當成理所當然。

“理所當然”。這可怕的四個字!

可是,沒有什麼是應該,也別把什麼當成應該。

我不禁想起艾瑪·沃特森(Emma Watson)曾在國際婦女節這一天所説的話,她重申自己的核心理念:“爭取的不是女權,而是兩性都能自由。”並清楚地指出“女性主義從不等於厭惡男性,但凡相信平等的人,都是女性主義者”(Feminism is not about man hate,its really not. If you believe in equality,you are a feminist)。

女權主義。一旦我和身邊的男性朋友聊到這個詞,他們總是直搖頭,不屑地説:“就是社會給慣的。現在女性都要登天了還要去‘要權’。就是沒經歷過舊社會的歷練!”他們根深蒂固地認為,女性所要求的這一切本不屬於她們,她們在“僭越”。

我一直很反感這種説辭。可我今天不得不承認:我認可男女平等,但我在生活中還在踐行着男權主義;女性的權利被壓迫着。

每位女性都是女兒,會成為妻子,也有可能變成媽媽。

認識問題,才能改變問題。可怕的是,社會文化框架從來都不認可這是個“問題”。

推薦本書給更多關愛女性、支持平權的你——愛你的母親、愛你的妻子、愛你的女兒的你。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 篇7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韓國近年來的大熱小説,《82年生的金智英》。

"一個女孩要經歷多少看不見的坎坷,才能跌跌撞撞的長大成人"。這是書中的一句話,也是給金智英34年人生的一句總結。

金智英,1982年4月1日出生於首爾的一個普通家庭。上了一個姐姐,下有一個弟弟,還有爸爸媽媽,和一個重男輕女的奶奶。金智英從小,家裏最好的東西總是先給弟弟,弟弟的東西也永遠都是成雙成對的,而智英和姐姐恩英每次只能共享一件東西。上了國小,經常會被鄰坐的男生欺負,跟姐姐和媽媽傾訴,她們卻認為是同學間的玩笑。到上中學的時候,還會經常在公交車上碰到一些圖謀不軌的人,但這常常會受到"裙子穿那麼短幹嘛""為什麼這麼晚回來"等斥責。

大學畢業進入職場後,還會因為是女性而得不到升職空間,而拒絕智英她們的理由竟然是女人要生孩子,遲早要回歸家庭,這種荒唐的理由。直到31歲結了婚,有了孩子,在眾人"順理成章"的期待下,智英辭掉了工作,成為了一名全職母親。然而成為母親後,依然會被外界所岐視,甚至連在閒暇時間裏喝上一杯九塊錢的咖啡,都會被旁人罵作"媽蟲"。直到這時,智英終於明白了,她要面對的是,整個韓國社會對女性,無數的傷害和岐視。

看完這本書,我的感觸頗深。既為金智英打抱不平,也對韓國當今社會表示不解,為什麼女孩一生下來就應該受到那些不平等的待遇?為什麼女性遲早就應該回歸家庭?這些真的不能僅僅用不平等而概括了。這本書對我來説,很真實。裏面沒有什麼狗血的大惡人,然而這才是讓人最心疼的,是整個韓國社會對女性的岐視。裏面所有人都沒有做出傷天害理的事,他們對女性的傷害,也是從數以百計的小事中看出來的。

最後用作者的一句話總結:由衷期盼世上的每一個女兒,都可以懷抱更遠大,更無限的夢想。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 篇8

《82年生的金智英》為什麼能那麼火?大概是82年出生在大韓民國的金智英的人生是無數女性曾經經歷過,很多女性正在經歷,未來還會有不知道多少女性將會經歷的。《82年生的金智英》描述了一個女性從出生,童年,學生時代到職場,婚姻,成為父母所面臨的各種不公和歧視,書中幾乎都是一些無任何文學色彩的再普通不過的語言,卻因為描述的場景過於真實,真實到在讀這本書的你我她都或多或少的經歷過,所以才能這麼戳中人心,引發如此多的共鳴吧。

82年生的金智英,智英小時候會因為偷吃弟弟的奶粉而被奶奶教訓;上學了永遠是學號排在前面的男同學們可以先吃飯;被同桌男同學一直欺負的時候卻被老師告知其實這只是男同學喜歡你的表現;等再長大些去上補習班晚上回家被猥瑣的男同學跟蹤時,父親會教訓她説要注意自己的穿着,要行為檢點;工作以後發現核心崗位都是男人們的天下,即使他們的能力並沒有公司裏的其他女同事好;結婚後每逢節日要隨丈夫回婆家忙前忙後,其間還會被逼問為什麼還沒有懷孕,是不是有問題需要吃藥;終於有小孩了,因為沒有人照顧,只能是智英辭職迴歸家庭…

同樣作為女性的我,不是想替智英説話,不是説男性的人生就不辛苦不累,沒有犧牲。只是這個社會的價值觀裏總有一種刻板印象,讓人接受一些很多沒有道理和邏輯卻理所當然的事情。比如為什麼學號排在前面的永遠是男生?為什麼危險的人出現不去指責那個人卻要怪罪是女孩子不會迴避危險?為什麼結婚後過節了,不能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為什麼小孩沒有人照顧就得是女性辭職,就算是書裏的智英比她丈夫賺的少,可是就因為這個,就得剝奪其工作的權利嗎?

91年生的我,必須要慶幸,我比金智英幸運很多。雖然同為生在東亞國家,但是我們相差的這10年,好像真的也改變了一些東西。因為是家裏的獨苗,所以我幾乎體會不到家裏重男輕女的思想,父母家人把所有的愛都給了我一個人。上學後,因為成績各方面都很優秀,我一直是班裏的班長,男生只能是副班長的份兒。工作了,也許是語言培訓機構的關係,我們公司裏男性本身就不多,高層也幾乎全部都是女性。談戀愛也是,我一直要求的都是男女雙方是平等的,沒有誰必須聽誰的。

但你要問我,有沒有一刻曾經感受到社會對男女的差別對待,當然有。小時候每逢過年,奶奶總會趁弟弟妹妹不注意的時候給我偷偷塞紅包,因為我的紅包錢數總是比我弟弟妹妹們的多。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爸是家裏唯一的男丁,他下面是三個妹妹(也就是我的三個姑姑),所以即使我是女孩子,藉着我爸的男性優勢,我從小到大,在奶奶家也是被寵到天上的那種。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別的父母都催着自己的子女談戀愛結婚,我媽大概算是極少數不催婚反倒不讓早結婚的家長了。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媽告訴我步入婚姻之後女性的犧牲會特別大,幾乎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可是為什麼她會這麼説?因為她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她就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丈夫在家做甩手掌櫃不幹事,家裏的大大小小瑣碎之事,都是我媽一個人扛下來的。她心疼她女兒,不想讓她重蹈覆轍而已。要問我有沒有受影響?那也是必然的。我有時候問男朋友,未來生活在一起了,你會和我一起幹家務,養孩子嗎?男朋友都是毫不猶豫地説“當然”。我不否認説“當然”那一刻他的真心,但是心裏更多的是懷疑未來的現實情況可能並非如此。

未來他忙碌一天回到家,我説“老公你能幫我拖一下地嗎”的時候,他一句“我上了一天班都累死了,改天再拖不行麼“就能把我堵得啞口無言。如果我再爭執下去説”那我也上了一天班啊“,他極有可能的回覆是”你那個班有我累麼?有我辛苦麼?”我會再次啞口無言。養育小孩也是,我曾經和他説過不想要小孩,不想養。他也會非常輕巧説“我們一起養啊”。那試問半夜孩子哭鬧要喝奶,我拍打在我身旁那個説要和我一起養小孩但卻昏睡如死豬一般的人的時候,我該怎麼辦?等着孩子哭死過去嗎?每每想到這些,我對未來的婚姻和有小孩的生活就一點都不向往了。

就像智英的丈夫讓智英樂觀一些,不要總是想着成為父母會失去什麼,而是要多想你會得到什麼。要想成為父母是多麼令人感動又有意義的事情的時候,智英反問:“所以你失去了什麼?”女性懷孕生產後面臨着失去青春,健康,工作,同事,朋友,還有未來的人生規劃和夢想。而男性呢?男性失去的是什麼?男性會反問説“那我作為一家之主,養育一家三口壓力不大麼?”是,賺錢養家餬口也很不容易,可是平心而論,成為父母后,男性的轉變相較於女性就是微乎其微的。但在眾人眼中,社會眼中,男性卻反倒成為了那個犧牲更多,奉獻更多的人。再説回我自己,男朋友説我會變的,有一天想法就不一樣了。我也好奇我的想法會怎樣變化,是不是也像金智英一樣,每次回婆家,就被婆家人洗腦,最後終於不得不妥協?

我不是女權主義者,我只是希望男女平等,世界能減少對男女差別的刻板印象。當然,我也沒有想過説憑藉一己之力改變這個世界。但我會銘記智英前男友和母親對智英説的那句話“將來一定要少點難過,少點痛苦,不再忍氣吞聲,要勇敢地為自己發聲。”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 篇9

文筆一般,每個情節都過於簡單和臉譜化,內容倒是很有意思,值得探究。

從小到大,沒有人會因為我們是女性而優待幾分:大學聯考不會因此降分錄取(相反,有些專業還會因為男生少而對男性降分,呵呵);找工作時,雖然中國的職場性別歧視不如韓國那麼嚴重,但大多數工作中也絕不會因為我們是女性而優先對我們開放。到了“該結婚生子”的年齡,同齡同階層的男性,一個個成了香餑餑,而女性卻被傳媒污名化為“剩女”…

作為一名工作職位叫做scientist的女性,我是幸運的——作為家中獨女,有通融開放的家長引導,也不常被逼婚。可是我周圍的小夥伴們呢?小時候成績高高在上、讓我仰視的同桌,從鼎鼎大名的大學畢業,結婚生子,畢業十多年後也只是在外企做個祕書;當年無話不談的好友,為了“嫁出去”,甘心嫁給從智商到家境到工作乃至身高都不如自己的相親對象,老公可以藉口自己工作繁忙夜夜晚歸,她賺着比老公多了近一倍的工資卻要為孩子和家忙裏忙外…

聽聞這本書和相關影片在韓國引起巨大社會波瀾。以“理性”著稱的知乎近兩年來也常常給我推送與性別對立相關的文章。看到這些,我忍不住想,那麼多人忙着結婚、哺育後代,可如果大家的後代面臨的是一個如今天一般、比我們小時候的性別平等環境更倒退的社會,那為什麼還要把孩子帶來這個世界?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 篇10

獨立個體,都有自我實現的權利!

文學創作,多是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82年生的金智英》,來源於生活,同源於生活。平淡簡單不失力量的文字,讀完之後,內心擠滿無力感。

趙南柱在2015年創作《82年生的金智英》時,表示當時的創作基於一種記錄的形式,大多數女性一生平淡的生活與作品所表現的相差不大,在那個時期,韓國對性別的區別對待儼然很大,金智英是那個時代女性的縮影。作品出版後,引起分化的討論,也有輪番的惡評湧向作者與出演電影的女演員,她們承受這些惡意,堅強而勇敢,這些熱議也側面驗證了平權運動仍然還有很長的路。

金智英思想是獨立的,從小也受有着獨立自主的思想的姐姐金恩英的影響,對於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思考,也受整體社會的影響,與大多數女性一樣,停留在思考的層面,並未有很多的行動去稱合自己的想法。金智英處於社會的中層,生活物質方面沒有出現很大的危機,家人與丈夫都未傷害她,她也沒有受過周遭人的傷害(非言語),生活總的來説屬於不錯。她後來抑鬱並且嚴重到去看精神醫生,也是她個性使然。

金智英認識到作為女性的自己與男性應該擁有一樣的權利,是獨立自主的個體,有權利去實現自我---青春、健康、職場、同事、朋友等任意一方面的追求,是當時社會加諸於女性的不公,限制了女性作為自我個體的實現,金智英意識到這一切但並未做過任何行動去反抗,也許作為寥寥可數的更容易被當成“異類”而被當時社會排斥。

在作品中,時不時有獨立自主的女性,敢於反抗不公平,雖着筆不多,但她們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每個時期,都有女性敢於爭取自己的利益,抗爭社會對女性的不平等,她們以不同的方式,為女性爭取更多應得的---社會應該以對待男性的方式去平等對待女性。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 篇11

總體感覺,非常現實。

記得有這麼個故事,學生問老師,為什麼有婦女節呢?老師説,直到哪一天我們不在慶祝婦女節,那就説明社會達到男女平等了。

我想我是贊同的,首先,我們要先正視這個社會問題,男女不平等。可是,我們也發現:第一:部分男性的不理解,或者裝聾作啞。僅僅因為出演了這部電影,男女主角都被網絡暴力,僅僅因為推薦本書,很多男粉絲就火燒女星的海報,我不覺得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這種社會問題,可是他們選擇視而不見,甚至想要掩耳盜鈴,想要女性一味地付出,想要女性不斷妥協。性別歧視一直存在,如果一直以簡單的追求利益為核心,那麼我們將如何區別人類社會呢?體現在對女性正常權利的漠視?職場上的歧視?甚至生男生女都會怪罪女性?金智英的丈夫,相較於一般男性多多少少他還是比較好的。婚前填寫表格,孩子隨誰姓的問題,以及他説下班後會幫助她處理家務,幫助她給孩子換尿不濕。這個“幫”字,真的很刺耳啊,第二:女性本身不作為?金智英的.母親一味地付出,供出大舅,二舅,三舅。最後她也發現了不平等,不公平,開始稍微的反抗?可是,作為金智英的奶奶,她也是女性啊?當前兩胎都是女兒時,她就那般不願意,甚至不會幫助金智英的母親照顧孩子,還要讓她及時做飯給她吃。可真是媳婦熬成婆啊。她這是目光短淺,只關注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另外也是她受到的教育給她帶來的巨大影響。金智英的母親,金智英都意識到這個問題,並希望能有改變,一代代的女性逐漸覺醒,都會不斷付出努力,來改變這個問題。

“誰讓你去那麼遠的補習班,不要穿這麼短的裙子,不要對誰都笑”作為一個父親,竟然會對女兒説出這樣的話?讓我真的很無語。這時候又想起網上有鍵盤俠評論女性在遭受強暴時為何不還手?難道你以為每個女孩其實都是魔童哪吒嘛?心裏住着個大力士嘛?

金智英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下長大的——女孩子凡事要小心,穿着要保守,行為要檢點,危險的時間、危險的人要自己懂得避開,否則問題出在不懂得避開的人身上。所以,如果是這樣的話,女孩出生後就待在家裏吧,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當個文盲就很安全了唄?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關愛弱勢羣體。女性是弱勢羣體,這個是共同的認知。那麼我們是否該給予更多的關愛,來保障女性的權利呢?

邏輯不通,想到哪裏寫到哪裏?

不寫了,表達不清楚,眼睛疼。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 篇12

趁女兒午休,看了這本《82年的金智英》。

當然會感同身受,雖然我是92年的,但女人的煩惱是不分時代不分種族且無國界的。

家裏兄妹多且是女兒身的應該都經歷過:從小習慣把好吃的讓弟弟多吃,而且弟弟爸爸幾乎不用做家務,童年的自己並不反抗還給自己找了好多理由去解釋應該這樣。

我自己上學時,女老師比較多,很奇怪的是她們大多數偏愛男生,女孩們經常憤憤不平卻又無可奈何。

我國小三年級開始上所謂教學條件比較好的私立學校,一個班的男女比例大概是9:1。

金智英並非叱吒風雲的職場女強人,她是一個工資低於男性的普通女職員,也許有人會説,那她為什麼還不甘心做全職媽媽?那麼後面又出現了一位心理醫生的妻子,她是一位能力高過丈夫的數學天才,卻也為了孩子家庭選了興趣之外的安穩工作。也許又有人説:總得有一個人犧牲,女人適合做這個角色……

是的,當這些問題發生在絕大大大多數女性身上時,大家便習以為常地認定這沒問題呀!甚至當事人也會稀裏糊塗地認為自己沒有理由去抱怨什麼。

只是,曾是女兒的媽媽們,要怎樣去撫平內心不小心被激起的波瀾?像金智英那樣,通過病態地演繹着別人的角色去訴説內心的苦楚?或者像那個當了醫生的數學奇才媽媽一樣,一遍一遍地去解國小兒子的數學題?

小説無解,且很短,短到我以為還沒到高潮情節,竟這樣戛然而止了,留下的盡是自己對此的思考。

這麼一個平常又被人述説良久的話題,該稱為女權運動嗎?我並不贊同。據我所知,女人並不想凌駕於男人之上,我們只是想,在做女兒做妻子做兒媳做媽媽的同時,做自己。作者:真真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 篇13

第一本韓國文學作品,最近的熱度很高,也追了下潮流。

在當時的韓國社會裏,女子處於一種較為糟糕的環境裏。金智英的母親早早就為家計、為家裏的男丁奔波努力,放棄了自己的夢想,但絲毫得不到眾人誇讚,所做的一切都成了哥哥的功勞。結婚後也要忙於家務並照顧頑固的婆婆,沒有懷上男孩就像是犯了莫大的罪一般,甚至一個人去醫院拿掉第三個女孩,唯一的温暖竟來自於醫生的問候關懷。

她明白自己的一生喪失了過多本該屬於她的美好,所以她儘量為自己的兩個女兒創造更好的環境,鼓勵她們追逐夢想,但悲哀的是最後也只是清醒的走入絕境。

所謂的成長不過是在逐漸的失去自我。

現在女性的地位雖然在不斷提高,但還是承受了許多沒道理的惡意。

如果惡性 事件出現了,還是有很多充滿惡意的聲音在叫嚷着:“誰叫她們這麼晚出來呢?”“誰叫她們穿的這麼暴露呢?”總有各種不檢點的罪名冠之於受害者。女孩在白天穿着整齊規矩的出門就能保證沒有侵害嗎?不然。

“她很漂亮”也可以成為犯罪的理由。

正如書中金智英下完補習班,男生尾隨她的情節中説道:“她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下長大的——女孩子凡事要小心,穿着要保守,行為要檢點,危險的時間、危險的人要自己懂得避開,否則問題出在不懂得避開的人身上。”

我們也何嘗不是如此呢。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但我們不能不看見,女性權利提高的同時,那些過去的觀念思想仍然存在。現在仍然有許許多多的金智英,她們被時代束縛、被觀念綁架。

“由衷期盼世上每一個女兒,都可以懷抱更遠大、更無限的夢想。”

少些難過,少些痛苦,少些疲累,不再忍氣吞聲,勇敢地為自己發聲。

願我們都不是金智英。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 篇14

這樣的金智英在中國也是到處可見,與我國的傳統相似,家務、育兒也是在多數家庭中是由女性承擔,女性更加細緻、温柔的性格在這些工作中具有優勢,男主外女主內是傳統,是習慣,大家也沒有覺得不對。韓國顯然對女性特別不友好,文中的幾個關於女性的職場數據都證實這個事實。

所幸我出生在中國,而不是韓國,雖然今後可能也會有育兒與職場的困擾,但是我國顯然對女性更加友好的多,比如與男職工享有相對平等的就業機會,同樣的休假權利,還有產假、嬰兒餵養室等。而且即使重返職場依然能找到工作。

父母幫忙照顧或者請保姆也都相對容易一些。而且祖國越來越強大,大家生活越來越好,充滿了希望。感恩~

同時希望男同胞看到這本書時能多想想自己的父母及妻子女兒,體諒她們的辛苦。一個家不是靠一個人就可以,需要共同參與,否則就如網上説的:錢我會賺,燈泡我會換,飯我會做,衣服我會洗,地我會拖,架我會打,街我會逛,車我會開,出去我也會玩。有了老公還要給他洗衣做飯收拾家務,還要照顧他家人!憑什麼?!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 篇15

“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我們會為悲劇感到壓抑對其擁有同理心,或許不是因為悲劇結局本身有多麼悲愴,更多的是為其中的人物所動容,所謂命運使然下的蒼白無力。《82年生的金智英》之所以能成為亞洲十年來少見的現象級暢銷書也是有原因的。金智英的生活就是一杯“白開水”,普通上學普通工作普通婚育,是為普通又大眾的典型。其一定程度上隱喻着女性普遍意義上的集體困境,而在這種集體困境中,所表現出的又是女性的自覺意識,給予人們情緒上的共鳴。最可怕的是這部象徵韓國女權運動的小説能讓你隱約有種錯覺,這不是金智英,這可能是“我們”。

另,關於很多非議作者格外偏愛女性、詆譭男性,也曾有統計被拍為電影的《82年生的金智英》韓國電影評分出現嚴重兩極化,女生評分十分男生零分,亦是備受爭議,聲稱這是“被害妄想症的狂歡”。而“女權主義”在現今網絡社會中,算是個飽受污名化的詞,我們習慣性將其視為女性特權的代表(事實上是男女平權主義、男女平等主義)。同時我們忽略了這個詞在19世紀曾是多麼具有革命性與先進性,人們將社會對於女性的態度視作其是否文明的標誌,婦女解放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標準,又有多少人為“平等”喜極而泣。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 篇16

韓國的社會問題,客觀來説像是比中國更加嚴峻,但這不代表中國文化下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即使在如此包容開放的西方發達國家,依然在發聲。

我家裏兩個女兒,我和我妹妹。對重男輕女的第一認識是我的奶奶在我小的時候不願意照顧我,她要照顧我爸爸哥哥的兒子。願意給爸爸哥哥的兒子買糖,而我的糖是之後媽媽知道後留錢給奶奶才開始有。好在生活在觀念日益改變的江浙沿海地區,家長的想法也認為生男生女都一樣。

再次意識到性別問題的時候是大學,武漢。一個班級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但居多來自湖北省各個市。4年的大學生涯,年年投票選出來的班長都是男性。不是那種巧合性。像是對性別的約定俗成。

對於職場要是在2020新年伊始之前,我可能不會有如此深刻的性別困惑。一畢業選擇了上海,是那種能力説話的地方,女性在職場風生水起。2019年年底,考慮結婚的問題回家發展,開始投簡歷、面試。而面試官一定會聊到的話題,不管是直接還是側面,結婚後多久要孩子的問題。説白一點,如果近期要孩子我們不要你。

所以不論是多麼有能力,表現多麼優秀,只要解決不了育兒問題,女職員都免不了會帶來這些困擾。

最後,無關本文,因為今天發生的一件事,用文中的一句話勉勵自己。

因為要是沒把想講的話説出口,之後一定會有説不完的委屈和憤恨。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 篇17

在兩波等待衣服洗好的空空檔裏看完的一本頁數很少但話題沉重的小書,82年生的金智英,像極了我曾見過的那些迴歸家庭之後找不到自己和意義的女性朋友們。

開篇的金智英像是得了精神分裂症一樣,以自己母親的身份説出心中對丈夫和公婆的不滿,因為她不能以自己的身份講這些話,她從小被教導要懂事、考慮別人,所以連説出心裏不滿也要錯亂成別人才行。

全書幾乎沒有什麼歡樂的地方,全部都是讓人心生悲苦的日常,我看得有好些地方觸動,也深覺女性追求的自由和平等是依舊是遙遠的東西。

有多少男性在選取女性對象的時候,會首先考慮對方有過幾個男朋友?有是不是會因此而看輕對方?金智英在和第一任男友分手之後,喜歡她的學長和別的男生議論她是“被人嚼過的口香糖”,然而,這個男子還是那種第二天可以面無變化繼續噓寒問暖哭腫眼睛的金智英發生什麼事的人;男生感情經歷豐富一般意味着會照顧人、懂女生情緒,女生則多半會被説玩得開什麼,我一直相信,就像Emma Waston曾説過的一樣,女性不是非要爭取特權,而是隻要平權,“女性主義從不等於厭惡男性,但凡相信平等的人,都是女性主義者”(Feminism is not about man hate,its really not. If you believe in equality, you are a feminist)。

請為家務的工作量正名。金智英有次去看醫生,五十多歲的男醫生説,現在洗衣服有洗衣機、打掃有吸塵器,真是搞不懂現在的女人有什麼好辛苦的。可是,衣服不會自己跑進去洗衣機或者晾曬的撐衣杆上去,吸塵器也還沒有到不需要人手持操作的地步。男性多半會説我會盡量幫忙分擔,而很少從心底裏覺得這是自己的工作。所有領域都在被技術的日新月異改變,但所有領域都有新的挑戰出現,為什麼就不能有人為家務的重擔正名呢?一個人的家務都夠搞半天,一個家庭的家務當然是要兩個人合理分配共同承擔啊。

今年三八婦女節的時候,看理想公眾號發過一篇文章,叫《請停止歌頌母親》,我覺得寫得特別好,母愛也許並不是本能,是一種被賦予的必須要有的本能,文中婆婆質問妻子的一句話是,”這些都是煮來給家人吃的,怎麼會辛苦?過節本來就是這樣一起做菜、一起吃飯才有趣啊“沒錯,是應該一起做飯一起吃飯,可本來也是辛苦的啊,女性為什麼不能明確表達自己對家務的感受呢?

女性在徹底迴歸家庭之後很容易丟了自己,文中寫到曾經是數學競賽冠軍的妻子在反覆演算國小數學題目並説找到樂趣的妻子,真是讀來心酸,沒有完整時間睡覺、閲讀,在餵奶、洗衣服、換尿布、準備早餐等一系列活動裏看不見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低價值感和無意義感很有可能摧毀一個人的意志力,精神本科是長期神經衰弱的結果啊

結局並未出現期待的反轉,去精神科的金智英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光明的以後,希望每個女性都能勇敢堅強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吧。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 篇18

有時候打動人的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故事,而是這些潤物細無聲的生活細節。感覺沒什麼大不了,但是卻個個説到心裏,因為和我們的生活太貼近了。

我的家庭以前也是很重男輕女,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有了我這個三女兒,還好我生長在黑龍江,一個外來文化逐漸成為主流,在我們這裏,沒有祖輩給壓力,沒有所謂老規矩怎麼樣,父母輩按照自己的喜好養孩子,所以現在滿大街都是姥姥姥爺在看孩子,因為沒有那個觀念一定要爺爺奶奶看孩子。所以對應的,女兒也是寶。在這樣的環境下,我生活的非常幸福,自由。而且爸爸媽媽在我依然是女兒,以及計劃生育的壓力下,不再奢求兒子,於是我這個老幺就成了香餑餑,現在爸爸媽媽,姐姐們還把我當孩子一樣寵。

可是金智英沒有我的幸運,他們國家的大環境,父輩的傳統觀念,以及他們骨子裏的妥協,一起早就了她的悲劇。至於要怎麼改變,這個説不好,因為不是短時間可以改變,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就能推翻,只能自己不要太糾結這個,心裏放過自己和別人,也就沒有那麼辛苦。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 篇19

3月29日,我看完了小説《82年生的金智英》,看這個小説題目中的人名,就知道是韓國的小説,確實如此,小説不長,所以我才可以在大半天的時間就讀完了全文。小説樸實如華,就如同講述鄰居女孩,故事看起來特別的真實,就如同存在於我們周圍的朋友、姐妹、同事、鄰居,那麼平凡無奇,隨處可見。她的故事可以説是稀鬆平常到毫無爆點可言,可以説,無論是作為韓國的女性還是中國的女性,我們基本上過着這樣的生活,在結婚辭職帶孩子方面,中國的女性好像比韓國更好些,這一點更感謝中國的國情。

金智英在生完孩子後由於得不到家人的特別關照,她得了嚴重的抑鬱症,小説的結尾,是她的先生帶她去進行心理諮詢,希望通過心理諮詢和治療,抑鬱症得到解決,好了之後呢,她會怎麼樣?小説沒有寫,到這裏,就結束了。看到這個結尾,我的心情是壓抑的。相比之下,我很喜歡智英的媽媽,我認為她的媽媽一輩子活得明白,也活出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她生於傳統的韓國家庭,只上到國小,就出去打工了,因為在她那個時代,家裏都認為女孩是賠錢活,長大後是要嫁人的,所以,家中不主張女孩讀書,而是供家中的男孩讀書,生在那時候的家中,她的母親也認為是正常的,因為家家如此。15歲後,她與姐姐外出打工,供兩個哥哥,後來是弟弟讀書,而也就是外出打工開闊了她的視野,她自己補習功課,自學完成了國中、高中的學習,並取得了國中、高中的學歷,也正是因為學習增長了見識,所以,她結婚後堅持讓自己的女兒上大學等等,並一直堅持工作補貼家用,換了大房子,並開了店,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實現了從小的夢想。

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我們每個人走的路,都帶着家庭的烙印,但長大後,你的學識,你的視野覺得了你的人生的寬度和深度。只要有夢想,只要堅持,所有的都會夢想成真,女人要想過得好,從個人的經歷來説,一定不要指望別人,記住,你的貴人是你自己,你要用你的努力,換取你自己想要的生活。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 篇20

讀完《82年生的金智英》,我感到一種從內心深處迸發出的震撼,原來男女不平等的現象如此嚴重,這是我從未想過的。

平日裏,我們總是讚頌母愛的偉大,孕育生命的美好,卻忽略了女性的坎坷與犧牲。可當媽媽真的不只是表面上的那麼幸福與欣喜,那是一連串的難以言喻的恐懼,疲勞,混亂,挫折,不知所措,甚至會出現一股背叛自己的感覺。

身為女兒,女學生,女朋友,女職工,妻子,兒媳都無母親辛苦。這份辛苦,卻並非單純來自撫養另一個生命,還有來自社會,家庭以及自我價值的缺失。

如今,雖然男女教育程度相當,女性的薪金和社會地位不斷上升,各種法律面,制度面開始關注男女平等,但是在社會的各個層面,人與人交往中對女性的諸多限制,甚至歧視卻大有存在。

比如:職位晉升,工作機會,質疑女性的工作能力,“男主外,女主內”的慣性思維。

撫養小孩,維繫家庭更是將女性禁錮在一個死牢籠中。一個女人若解決不了育兒問題,就會千夫所指,受人擯棄。金智英也就是在親友的撮合下,父母的要求下,一步步地走向撫養小孩,維繫家庭的道路。

故而,撫養小孩,維繫家庭不只是女性的任務與使命,男性應承擔更多的責任。金智英那麼努力,那麼敢於拼搏,積極進取,卻最終因育兒問題拋棄了一切,事業全都半途而廢。

而整個社會對女性的偏見也讓金智英沉悶抑鬱。明明為了孩子犧牲了那麼多,卻始終無法獲得社會的認可。因為在很多人眼裏,女性撫養孩子是天經地義的,無可置疑的。

所以,男性就更應當承擔更多的責任,減少女性的壓力,讓女性有更多的上升機會,更大的發展可能,使女性地位不斷上升,男女平等才有堅實的土壤。

換位思考,互相理解也許才是男女平等的最佳良藥。只有相互理解彼此,才能瞭解雙方訴求,才有一種感同身受的共鳴,才能更好地服務於男女平等。

金智英之所以被貶低成“媽蟲”,是因為貶低她的人不理解當媽的辛苦。金智英之所以被老醫生嘲笑一無是處,是因為那個醫生不懂得家務的辛苦。

金智英之所以孕期請假被男性員工羨慕,是因為男性員工不懂得孕期身體的不適。

只有每個人都理解了女性的處境,才會放下那些偏見,那些種種關於女性的刻板印象,真正實現男女平等。

《82年生的金智英》雖是描述因為韓國女性,揭露韓國社會的男女性別歧視。實際上,性別歧視在各國普遍存在,只是嚴重的程度不同。所以,我真切地希望世界的人們闢除偏見,用温暖的目光注視每一位女性,用真誠的行為關懷每一位女性。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 篇21

一本有趣而且閲讀流利的小小説。曾經對韓國一無所知,由於公司組裏有位最好的朋友是韓國人,從而對韓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雖然她和我同年,很早移民來了美國,她的很多思維方式,育兒,職場理念和我驚人的類似。(比起中國人,韓國人應該更加傳統,重禮節,以及有等級觀念)。

我們經常探討美國人和亞洲人的文化思維方式的不同,經常相視而笑。探討我們無法丟棄的民族文化,談及對孩子的教育,傳承,以及職場(亞洲人,女性)。被兩種文化同時強烈衝擊,切身體驗到各種好以及無奈。也許這也是人生另一種不同的體驗和經歷吧……

由於韓國特殊的地域性-前後左右都受敵,北有北朝鮮,邊上有日本中國,依賴美國卻遠隔重洋。韓國是個人人需要服兵役的國家,大部分婦女都沒有接受解放運動,男尊女卑嚴重,商業也沒有太大的超級大企業,應該説是沒有多少個性而依賴性比較強的小國家;而在這個地方,貧富差距,等級,腐敗確是驚人的厲害。

也許我只是瞭解到了一個膚淺的韓國。日韓曾經在我眼裏區別不大,走進才瞭解原來文化地域和歷史造就了兩個如此迥異的東亞文明,很有趣,願意深度瞭解。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 篇22

就是想支持一下為女性發聲的書籍。站在預備結婚步入婚姻生活的分水嶺,似乎文中的一切都讓我擔心的事變成了現實。例如對於需要工作年限才能考級的工作而言,當我脱離工作(產假、哺乳假)一年之際對我的職業規劃影響是巨大的,如何在休假完畢之後儘快投入到工作中會成為很大的困擾。以至於在可預見的時間裏不會將孩子納入計劃中。

之前有和男友提及生育孩子對自身生活的影響,會很辛苦,而男生會輕鬆很多,事業甚至不會影響。男友道自己同事也在家幫忙照顧孩子也很辛苦之類,我覺得首先就要達成一個共識就是:孩子是我們的,我們應該共同養育,如果不在你分內,那才能稱之為幫忙。

:-(唉。這個社會對男性在照顧孩子方面的容忍度真的是極高,比較常見的是孩子淘氣衣服容貌出現髒污,總是覺得是母親的責任。而當男性參與到照顧孩子的事情中就會得到極度的誇讚,會予以顧家的評價。難道照顧孩子就只是母親或者女性的責任嗎?父親、男性應該和母親、女性在社會以及家庭生活中承擔同樣的責任,是我們這個社會都應該達成的共識。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 篇23

説起這本小説,自然而然會想到由這部小説改編的同名電影。雖然票房很高,但也身陷輿論風暴,一大部分韓國男性抵制這部電影,向青瓦台請願禁止該片上映。理由五花八門:醜化男人形象,三觀不正……飾演金智英的演員,在SNS上推薦這部電影、小説的女藝人等都遭受了“網絡問候”,更有極端者燒燬、撕毀周邊、照片小卡等寄往經紀公司以示警告。究竟是怎樣一部電影,一本小説引起軒然大波?究竟是怎樣的一位女性人物激起了如此大的矛盾?雖然對於韓國男性為何反應如此激烈的問題最後還是無解,但不至於毫無收穫。

這本書的女性人物無一不遭受不公平對待,只因為她們是女人,他們口中沒用的女人。金智英的奶奶卑微到覺得不偷腥、不打妻子的男人就是好男人,金智英的媽媽的人生從來不屬於自己,青春讓給家裏的兄長,往後的時光讓給丈夫,活着的從來不是她自己,那副軀體裏面的靈魂已經麻木,她們所謂的樂意,其實是觀念下的馴服。於是她儘量給她的兩個女兒更多偏愛,讓她們追尋自己的夢想。金智英高中補課時,回家遭陌生男子尾隨,後經人幫助才逃過一劫,向父親訴説委屈,父親的回答則是:“下次衣着要得體,不要穿那麼短的裙子了。”長大後在職場中的金智英也不易,被人貶低,升職難升。婚後迴歸家庭做全職家庭主婦,被年輕上班族諷刺為“媽蟲”,還要處理婆媳關係。後來她生病了,時常用她母親等人的口吻説話,算是一種短暫解脱,借他人的語氣才能有勇氣説出一直不敢説的話。最後在醫生幫助下用寫作來治療疾病,延續她年輕時的作家夢想。但電影結局始終沒有説到解決女性偏見,逃避寫這個問題,也是無奈之舉。

其實整本小説不過是想讓男性更關注女性的心理,更重視女性的存在,更尊重女性,如果真的要醜化男性,那就會將書裏所有男性描繪得十惡不赦。而與此相反,書中金智英的丈夫是個挺體貼細心的人,回到家也會盡自己所能幫助妻子,第一時間發現妻子的異常,照顧妻子情緒。所以我一直覺得他們抵制的理由莫名其妙,説到底還是在逃避現實,固執己見。尤其是某些網民藉機諷刺女權,不過是躲在鍵盤背後的懦夫罷了。

“家庭主婦有什麼累的,飯是電飯煲煮的,衣服是洗衣機洗的。”沒有體驗過金智英們的人生,沒有感受過她們每天經受的窒息感,請別高高在上,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別人。願未來的金智英們能不受非議,勇敢追尋夢想。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 篇24

82年生的金智英,在曲曲折折,承受了那麼多的偏見、歧視、不公之後,終於在孩子上幼兒園的年紀深度抑鬱到有點人格分裂。

因為她是女孩,所以她不能擁有所有男孩擁有的權利,她的學號必須排在男孩後面,她必須什麼都讓給弟弟。被男生欺負調戲了也是她的錯,誰讓她上補習班上到那麼晚,誰讓她穿那麼短的裙子。傾盡全力考上大學在找工作的時候卻受盡歧視,工作了以後也沒有男同事那樣的機遇——就算她的能力並沒有問題。結婚了之後作為妻子的她只能辭職生孩子,做全職媽媽,還要被別人指指點點説她是寄生蟲。被嫌棄的金智英的,作為女性的一生。

韓國的男女非常不平等,我在讀的過程中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了這一點。在讀這本短短的小説過程中我一直非常的憤怒。我憤怒她遇到的所有不公平的待遇,我憤怒她一直沉默不敢為自己發聲,可是看完了我才意識到,她生活的環境已經剝奪了她發聲的本領。看到醫生的太太,明明是個數學天才卻因為婚姻不得不待在家,我想到了《使女的故事》中本來是大學教授的醫生,因為是女性而被基列發配去做女傭。而這本書和《使女的故事》構成一種虛構和現實的對應,讓我非常非常難受。女明星因為推薦這本書給粉絲竟然遭到男粉絲的極端惡意攻擊,就是這兩年的事情。國內的環境要比韓國好很多,但我們依然有太長的路要走。女權主義永遠都是平權主義,正是因為不公平,我們才要發聲。

願天下所有的女兒,都能夠懷抱更遠大、更無限的夢想。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 篇25

這是一部講述韓國女性地位低下和權力被剝奪的書,裏面揭示了許多韓國社會中對女性不平等的現象。雖然本書是以金智英的個人生活為例,從她出生的生活一直寫到為人母,直到現在,然而就像看過這本書的許多韓國女性一樣,她們覺得自己就是金智英,自己遭遇的事情與她有許多相同的地方。

本書例舉了金智英從高中生活、職業生活與家中生活的幾個例子,從不同角度描述了女性在韓國社會中被歧視,或者説放在次於男性的位置。例如上學時男生學號會被排在前面,男同學欺負女性是喜歡她的表現,甚至到了尾隨女生而沒有法制去保護的局面。到了求職季,女生被許多公司所歧視,懷疑她們生孩子後的工作能力和時間,給與的工資和機會也都比男生少。

到了結婚後,更要把自己的生活讓位於老公和孩子,捨棄了職場生活的女性,反過來還要落得被男性和社會嘲笑的地步。女性在很多方面受到了社會的限制,並且是潛意識當中認為女性天生的職責就是在家帶孩子,在外拼搏和掙錢以及事業上發光發熱是男人的事情,與女人無關。這種社會上潛意識當中對女性不平等的定位,才是韓國這個可以被稱為男權社會的問題根源。

然而沒有人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女性的權力雖然有所加強,但現在也是在男性的管控下,在本書的最後金智英仍然也沒有逃脱這個權利不平等的怪圈。我作為男性,的確吃了許多性別上的便宜,尤其在最近的找工作中,男性自然地被認為能夠勝任工作,持續性地作戰,而女性往往成為第二批當中的候補。在當下的競爭環境中,僅僅是因為天生的性別差異,我不需要做任何努力就能夠獲得這麼大的優勢,是我的幸運,也是對占人口一半的女性的不幸運。

《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 篇26

中國的女性可能是比韓國稍微住在一個好一點的情境,但是感覺金智英就是生活在身邊的一個普通女性,或者説可能就是我的媽媽。

我的媽媽劉女士在我從小到大一直唸叨着她的理髮店夢。説着自己以前的手藝有多好,一直想開個店但是沒去做,後來有了我和弟弟就更沒有去做了。還説他以前的工資隨隨便便就可以買雙快八百多的耐克鞋了,這還是在二十幾年前。具體數字我記不太清是不是這個了,但是應該是媽媽的光輝歲月。劉女士還老是後悔的説你看那條街上一直沒有理髮店,要是以前開了店現在可該多有錢生意多紅火。

但是隨着我越來越大,我和弟弟都上了大學。我出國讀書,弟弟也是平時住宿只有週末才回家。我想着每天在家落寞的媽媽,提出讓媽媽出去找她自己喜歡的工作的時候。她説她現在年紀這麼大了沒有人會要的,她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一技之長,也就會做做家務,出去了頂多給人家去打掃衞生。我每次聽了都心很酸,但是又很生氣我的媽媽在家裏被磨平了稜角。

劉女士,每天要在家拖兩遍地,把家裏所有的傢俱擦一遍,前一天所有的髒衣服都手洗一遍再丟進洗衣機洗一遍。再每天只要我們其他三個有一個人在家,他都要燒三頓飯,不論我們多晚起牀,還要洗好削好至少兩種以上的水果。感覺只要我在家,她就沒有閒着的時候,我們隨時被勒令着抬起腳或者從房間換到客廳裏去坐。在家的時候感覺媽媽的眼睛像雷達一樣,每分每秒都能捕捉到我掉落的頭髮。但是,“不論哪個領域,技術都日新月異,儘量使用勞動力,而唯有家務事終得不到大家的認同。”媽媽也總覺得我們不認可她的努力,雖然我們可能的確表現的有點坐享其成了,但是我心裏不是這麼想的。

除了劉女士,家裏剩下三口人最常説的就是“我幫你做點什麼”。我覺得,我弟也這麼覺得,幫你掃下地,幫你擦下灰,就是很正常的中國人語言表達啊。但是總是激起媽媽的怒吼,什麼叫幫我做,難道我做這些都是應該的?為此總是引起我和弟弟的不滿,覺得媽媽真的無理取鬧。但是看着金智英積蓄已久的怨言“能不能不要再説幫我了?幫我做家務,幫我帶小孩,幫我找工作,這難道不是你的家、你的事、你的孩子嗎?....幹嗎説的好像是發善心幫別人做事一樣?”我才意識到這原來不只是我的媽媽特別敏感,這真的是個問題。一年沒見到媽媽了,這句話又被提起,我寫在筆記裏提醒着自己,希望以後不要再犯這樣子的愚蠢的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