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三年級數學聽課記錄範文(精選8篇)

校園7.25K

一般説來教師之間的互相聽課。都會有聽課記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聽課記錄範文(精選8篇),一起來看看!

三年級數學聽課記錄範文(精選8篇)
  三年級數學聽課記錄1

10月18日下午第一節課我聆聽了張海玲老師執教的《加法的驗算》這節課,我覺得張老師這節課有以下特點;

1. 老師能聯繫實際創設情境——“要開運動會了,學生需要買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課件出示此情境圖後先讓學生觀察然後提出數學問題,最後學生自己列式解決了,接着老師提問:“你們的計算對不對呢?怎樣檢驗加法計算結果是否正確呢?最後引出新課——《加法的驗算》,再讓學生分組交流體驗驗算方法:如驗算的方法有用183-135=48;183-48=135;48+135=183來驗算,讓學生體會算法的多樣化,突破難點。

2.老師非常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應用所學的知識找到驗算的方法,這樣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主要體現在第一、二環節上)。

3. 教學環節緊湊,準備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從這節課中,可以看出學生是在老師創設環境中先提出數學問題而後輕鬆學習新知的。

4. 老師非常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如:強調驗算的書寫格式等。

5. 教師評價學生的方法多元化,能讓學生在學習中受到鼓勵。

在聽的過程中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1、在引入新課題時,由於驗算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非常陌生,所以學生可能會説不出“驗算”這個詞來,我覺得是否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學生把一套運動服和鞋的錢計算出來後就用課件顯示教材中小精靈的話:你怎麼知道這個結果就是正確的呢?讓學生獨立思考大約2分鐘後再回答:學生可能會説出:用口算再算一遍、也會有學生這樣説:我在草稿本上再計算一遍……這時老師就可以説:對!你們的方法很好,在數學中我們把它就叫做驗算,今天這節課老師將和大家一起研究有關“加法的驗算”,大家有沒有信心!

2、練習時,可以讓學生從四道題中任意選一題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驗算;或者分男女兩組各做兩道題後到視頻展台上展示。(讓1—2名學生重點講一講他是怎樣驗算的;如果四道題每個學生都做並且驗算的話會用去很多時間而影響後面的進程。)

3、板書驗算方法時可以不用文字的形式寫出來;當學生彙報驗算方法時,教師直接這樣板書出來:①183-135=48;②183-48=135;③48+135=183再讓學生在下面和同桌互説,比如生1説:“我是用183減去135看它是否等於48的……

4、練習設計雖然有層次性但形式有點單一;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將練習展現在學生面前,如:誰是驗算大師、智慧大門我來開等形式。

總之,在這次聽課活動中,我汲取的一些好方法,將其也要嘗試到自己的教學中,力爭使自己也有一個提高。

  三年級數學聽課記錄2

本節課主要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加減法的驗算,加強減法互逆關係的認識和滲透加法交換律和加減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而以前的加減法的驗算是放在加法和減法的計算中分別學習的,在新課標中則採用了加減法的集中驗算方法集中出現,以利於學生通過加減法的互逆關係理解和掌握加減法的驗算方法。陸老師尊重教科書的編排要求,並非簡單地從一個純計算題入手,而是利用教材設計了兩幅買東西的情景圖,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購買衣服和鞋子的情境,讓學生感到親切的同時,在教學設計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學習機會,又讓學生體驗在實際情況中驗算的必要性,吸引不同程度的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習,在小組討論中愉快的合作。

貼近生活的教學和快樂的學習是我對本節課最深的印象。就拿加法驗算教學來説吧,根據教材主題圖給出的生活情境:媽媽買一套運動服138元和一雙運動鞋48元,一共要多少錢?怎樣檢驗加法的計算結果?引入加法的驗算教學。整個過程為了體現學生主體,林老師先所以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引導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得出加法的驗算方法,經歷一個探索新知的過程。驗算雖然初次接觸,但是許多學生因為有生活中檢驗的經驗做積累,有少部分學生通過觀察加減法各部分的關係,很快找到驗算的三種方法,在這個動態的過程中,學生獲得是數學的思想方法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自己的探究中得到結果,從而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充分的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本節課中林老師充分實行了新課標的要求:“以學生為本”、“學生是數學的主人”,教師是要成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林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把握好教材,組織好教學,組織學生認真觀察主題圖。向學生提出問題:“請你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畫面的內容”如果要求“一套運動服和雙運動鞋一共要多少元?”。怎樣列式(135+48=183元),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一共在183元,這一道題到底算得對不對?我們除了掌握計算法則外,還要學會驗算方法,養成驗算的好習慣,以便能及時地發現自己的錯誤,及時糾正,那麼,這一道題怎樣驗算呢?請各小組討論。在各小組討論時,林老師積極到各小組瞭解討論的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及時瞭解個別差生的學習情況,參與他們的討論,多給他們學習機會,讓他們多想、多講、多練,發表意見的空間,最後由各小組彙報討論的結果。講授例2的時候,同樣用以上的方法進行教學,營造課堂氣氛,給學生兩次合作的機會,發表意見的機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年級數學聽課記錄3

經過一天的精彩展示,圓滿結束。縱觀整個展示課,我感覺老師們的課堂教學實踐豐富,數學素養深厚,每節課各有所長。反思整個展示課,我認為成功與缺憾並存。下面以寧曉英老師的《周長》一課為例,談談我的一點看法。我認為這節課具有以下優點:

1、注重實踐,形成概念。

寧老師能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生活經驗巧妙地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構建新知是本節課的亮點之一。如:開課之初,從一個“周”開始,利用教具“樹葉、正方形、長方形、半圓形、五角星等”,讓學生動手描出周長,從而建立周長的概念,設計巧妙。老師能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注意創設生活情境,組織教學,密切數學與生活的關係。

2、注重參與,學生合作。

本節課能在體現新的教學理念上下功夫,教師起到設計者、參與者、合作者的作用。老師比較關注學生全程參與,讓學生在玩中學數學。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探索時間。學生學的主動, 學的活潑,敢於發表意見。善於動腦思考,這些都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如:在測量周長一節中,讓學生在紙上描畫每個圖形的周長,清晰建立“周長”的概念。

不足之處:

1、老師講解過多,不敢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

在”尋找周長的測量方法“這一教學環節中,寧老師一個圖一個圖的帶着學生嘗試各種方法,講解過多,包辦過多,顯得改環節顯得單調宂長。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嘗試,而是牽着學生的鼻子走路。和新課標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2、沒有注意引用對比的方法,鞏固學生的概念。

如:在教學“封閉”概念時,老師僅僅限於讓學生認識封閉圖形。而沒有設置對比圖形“不封閉圖形”,讓學生通過對比,加深對“封閉圖形”的理解。這樣教學,學生的認識就比較淡薄,對封閉的理解流於淺表,削弱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年級數學聽課記錄4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談話:在上學期我們學習過有關長度單位的知識,要精確地測量物體長度,需要什麼工具?(用尺子量)

2.請説一説你是怎樣測量物體長度的?(學生彙報)

3.那麼,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長度單位?(學生回答)

4.填上合適的單位(課件演示,指生回答)

5.請同學們看一看,估計一下我們的數學書厚是多少?(生:1釐米)請同學用尺子量一量數學書的厚的實際長度。以小組為單位,對測量結果進行交流。數學書厚:不到1釐米,只有6個小格。(生:大約1釐米)

6.提問: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釐米時,該怎麼辦呢?

7.能不能用學過的長度單位米或釐米來精確地表示書本的厚度?(這時我們就要用到比釐米更小的新的長度單位——毫米。)(板書:毫米的認識)

【設計意圖:藉助遊戲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出長度單位,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和質量觀念。在活動中產生知識上的衝突,為新知的出現做好鋪墊】

二、動手操作,認識新知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認識釐米與毫米的關係。

觀察自己的直尺,你能發現什麼呢?(同桌交流)

(1)很多個1釐米。(0-1、1-2都是1釐米)

(2)除了釐米刻度外,1釐米中間還有更小的格。每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個小格一個小格地數(一毫米一毫米地數),10個小格就是1釐米。1釐米中有10個1毫米。(板書: 1釐米=10毫米,1cm=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 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釐米多2格,是多長?(1釐米2毫米)

(5)填一填:2釐米=( )毫米 5釐米=( )毫米 70毫米=( )釐米

(6)你能測量出書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個小格,是6毫米)

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長度,形成1毫米的長度觀念。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長?拿出一張光盤,看一看,摸一摸。這張光盤的厚度就大約是1毫米。(小魔術: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盤,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縫隙寬度大約1毫米。讓學生反覆做一做,加深對1毫米的認識。)閉眼想象並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2)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長度接近1毫米。(電話卡的厚度、學生卡的厚度)【通過多次的直觀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讓概念從實際中來,便於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3)説一説,測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會用到“毫米”作單位?(小的物體)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幣、1元硬幣的厚度大約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約10天長1毫米,腳趾甲大約20天長1毫米。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用到毫米。

三、解決問題,拓展練習。

1.在括號裏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或數。

一隻螞蟻長約3( )。

一本字典厚70( ),也就是( )釐米。

2.請量一量下面各圖的長度 (內容見練習紙)

學生量出橡皮、回形針、鐵釘的長度並填空。

3.先判斷下面哪個圖形是正方形,再量一量,看你的判斷對不對。

學生完成P5第1題。

4.量出每條邊的長度(以毫米為單位)

學生完成P5第二題。

5.動動手:

拿出你喜歡的一種文具或者物品,量一量它是多少毫米?

四、總結

這節課,你們覺得開心嗎?説一説你有什收穫?

(開心。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毫米,硬幣、磁卡等物體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知道了當測量長度的結果不是整釐米數時,就可以用毫米表示;還知道了釐米與毫米的關係是:1釐米=10毫米。)

【板書設計】

毫米的認識

1釐米=10毫米 1cm=10mm

12毫米=1釐米2毫米

  三年級數學聽課記錄5

一、創設選擇的空間,喚起“主角”意識

師:同學們的精神狀態真好!看來平常的飲食不錯。你們喜歡吃魚還是喜歡吃肉?我們現場調查一下。哪個小組願意接受老師的調查呢?

(選擇一個熱情高的小組進行現場調查)

師:在調查之前,老師要請同學們聽清要求:每人有兩張寫有姓名的紙條,喜歡吃魚的把紙條貼到“喜歡吃魚”一欄,喜歡吃肉的把紙條貼到“喜歡吃肉”一欄,既喜歡吃魚又喜歡吃肉的可以兩邊都貼,都不喜歡的把紙條貼在右下角。明白了嗎?(學生清楚要求後就讓學生作選擇)

二、提供探索的機會,激活“主角”意識。

1、收集、分析、整理數據

師:這一小組的同學把自己的喜好通過貼姓名條的方法告訴了大家,那現在你能根據選擇的情況,分別説出這幾中選項的人數嗎?你怎麼知道的?(生:數紙條就能知道!)那黑板上一共有幾張姓名條?這麼説,這個小組一共有13人了?(生質疑:這個小組只有10人!)

師:假裝數一數,咦,真的是10人,那多出來的3人是哪來的呢?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如果還是找不到原因就再和同桌討論。交流反饋,得出原因為有3個同學兩樣都喜歡。

師:那誰能説説這組同學的選擇我們可以把他們看成是幾類?(生1:兩類,喜歡吃魚,喜歡吃肉。生2:三類,兩樣都喜歡,只喜歡吃魚,只喜歡吃肉。)教師板書。

2、重新排列

是: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現在,我們再請一個同學上來説説兩樣都喜歡的有哪些人?(學生上台指。)教師在一邊繼續問:你能把他們的名字找出來,重新放在合適的地方嗎?(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關注學生放的位置,如果沒有放在中間,則將讓學生展開討論。)

3、引出集合圖,加深理解

師:剛才這位同學真能幹,通過他的重新排列,大家看這些數據是不是更清楚了呢?好,我們再請一個同學上來點一下“兩樣都喜歡的同學”,並説出有幾人。老師怎麼數數有6(學生説的人數的2倍)人?(生:每人有兩張名字,重疊了,應該是3個人)

師:哦,原來有3個人名字重疊了,那這3張姓名條我們如何處理?(生:把相同的名字拿掉一張)

師:好,我們請一個同學上來拿!(學生上來拿走3張重複的。)

4、畫集合圖

師:同學們現在你知道,為什麼人數會多出來嗎?

師:人數是弄清楚了,誰願意向老師和同學們指一指哪些人是喜歡吃魚的?如果學生是一個一個指的,就要求他:你能一下就找出喜歡吃魚的是哪些人嗎?學生再指。老師在一邊用黃顏色的筆把喜歡吃魚的紙條圈起來。

師:老師用黃圈把喜歡吃魚的人圈起來,這樣大家是不是一眼就能看清楚呢?那誰能用同樣的方法表示喜歡吃肉的有哪些同學嗎?

5、各部分的意義

師:在紅色圈裏的是表示喜歡吃什麼的同學?在黃色圈裏的呢?生:略

師:有了這兩個圈和原來對比一下,你覺得怎麼樣?生:略

師:中間部分表示什麼?除了這種兩樣都喜歡的情況,還有一些同學呢?

師:請同學們先自己看圖説,然後再説給同桌聽。

6、掌握算法

師:現在,你能看着這張圖,利用上面這些數據,能列式計算這一小組的人數嗎?生:列式計算師生反饋交流,理解各計算方法的意義(略)

  三年級數學聽課記錄6

教學重要流程:

一、情境導入

(一)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懶洋洋、大灰狼”等一羣小動物動畫形象。

師:小朋友認識他們嗎?

生:認識。

師:這些小朋友他們還想看咱們小朋友誰在課堂上表現得比較好哦,待會他們會有禮物送給咱們。

二、出示動畫:懶洋洋,展示問題:這盒蛋糕有多少個?

師問。

生自由答:20個。

師:你是怎麼數出來的?

生:4個一組,4個4個數。

展示學生思維過程的直觀圖片。

三、師:咱們別的同窗呢?你們怎麼數?

活潑筆作練習(在一張印有20個圈的紙上畫出自己數數的方法)。

同桌交換評議。

指名展示。

四、學生將各自思路進行彙報,例舉種種不同的圈法(窮盡其圈法):

一組5個 一組4個 一組10個 一組2個 一組20個

教師板書:4個5 5個4 2個10 10個2 1個20

其間,有學生提出每三個一組,餘下兩個一組。

師:你看這樣行嗎?

生:這樣不行,因為不一樣多。

五、讓各種類型數法的學生展示自己的數法成果。

類別相同的同時展示給大家看。

六、練習,課件展示

生自主練習。

師指名答。

課件展示學生數數思維過程。

七、情境設置

幾個小動物的學習利用情況斷定(課件出示情境圖)。

懶洋洋説:2個4應當是4×2。

大灰狼説:4組2和兩組4都是表示2個8。

學生出示手勢語(不作聲)。

手勢:拇指+食指作“√”狀,表示精確的。

兩個食指相交作“×”狀,表示過錯的。

八、完成課本練習(共三道)。

其間,有學生提出“可以斜着數”,師提醒:今天我們學的是幾個幾,你這樣行嗎?

九、情境練習

洋洋他將送18根棒棒糖給小朋友,每個小朋友一樣分,又不能有剩餘,可以怎麼分?比一比誰的方法最多?

師要求:

1、看看誰想的辦法多?

2、音樂開始大家就開始,音樂停大家就停下來。

播放音樂,生開始做練習。

彙報。

師要求:看誰説的多,但別人説過的方法大家不能重複。

十、出示課題

《各人眼中的20》。

十一、小結。

評析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重視學生的學習經歷和經驗,關注學生體驗、感悟和實踐的過程,通過學習情境的創設、實踐環節的開發和學習渠道的拓寬,豐富學生的經歷和經驗,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知識傳承、能力發展、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統一。”

本節課的設計分成了“直觀感知------探究規律--------動手操作-------聯繫生活”四個層次,以教材為基礎,以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為依託。提供有趣的數學素材,讓學生學會學習。要利用一切機會創設學生探究創造的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多次反覆實踐,使他們養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並能從日常生活中,探究出屬於他們自己的、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

下面就沈老師的這一節課作如下的看法:

1、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通過小胖小巧小亞和小丁丁四人數雞蛋作為情境,引出了各人眼中的20各種不同的數法。各人眼中的20有不同的分割方法,能否先請學生自由發揮,然後上台説一説,並把他圈的方法在黑板上擺一擺,讓其他小朋友能夠直觀清晰的看到。在説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強調説出“我是幾個一圈的,圈了幾次,表示幾個幾”,並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反覆不停地動口操練,我相信,只要學生會説,他必然就會做。學生彙報時運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圖表示幾個幾,加法算式一一對應,通過學生的觀察和討論,讓學生知道個人眼中20的共同小祕密,不管哪種數法,每一份都是相同的,就能用幾個幾來表示。

最後的總結讓學生學會有序的思考方式,這樣就能有不重複不遺漏的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慮到。注重孩子有序思考的培養。

2、通過學生用雙色片動手擺一擺6引入新知,一年級的學生非常樂意動一動手,由此引入不但能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2個3和3個2的不同,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每個學生都興致勃勃地想學習今天的知識。但在這個環節處理中,張老師只是點到為止,學生還沒有真正理解2個指的是什麼,3指的又是什麼,因此對後面的説一説造成了一些困擾。

3、練習部分設計的習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通過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練習,學生對於習題不但不感疲勞反而覺得富有挑戰。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另外,教學設計中既考慮到教師的教學方法,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學中教師啟發、引導、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讓學生從原來的被動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讓學生有獨立思考和探究的時間,使他們在實踐活動中慢慢體會知識的由來,不知不覺中掌握所需學習的數學知識,充分融入了二期課改的理念:以學生髮展為本,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學力

  三年級數學聽課記錄7

我覺得羅老師的這節課講得好,讓我受益匪淺。羅老師的課堂能以新課標為教學準繩,以學生的學為主線,處處體現教師活用教材,創設性的使用教材,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入手,把數學課上的輕鬆、愉快、紮實。

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放手讓學生探究。

本節課從學的角度安排教學過程、呈現學習內容、提供操作材料,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活動中主動完成認知結構的建構過程。因此,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探究精神得到培養,創新潛能得到開發。教師聯繫實際從“超市買東西”創設情境入手,觀察課件所示圖片,引起學生注意,先讓同學們動手計算,然後提問:同學們計算的對不對呢?怎樣檢驗加法計算的結果呢?引出課題(加法的驗算)。讓學生展開討論,交流總結驗算方法的多樣性,鼓勵學生説出不同的方法,如:用183-135,看得數是不是48。用48+135,看得數是不是183。用183-48,看得數是不是135。師:同學們的方法這麼多,你最喜歡哪種?學生自己發現規律,教師點撥引導,體會算法的多樣化,突破教學難點。

2、關注每一個同學的發展。

由於學生原有認知背景的不同,他們對解答本課時的題目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在同樣的題目中,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有一定的層次。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並沒有提出統一的要求,允許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在交流時,各種合理的方法教師都給予了肯定。從教學效果上分析,我覺得教學效率較高,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學生受益面大,學生學得輕鬆愉快。

3、體驗探究的樂趣。

這節課讓學生獲得親自參與探究學習的積極體驗。探究性學習的過程是情感活動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參與類似於科學家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喜愛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激發探究和創新的積極慾望。

羅老師這節課帶給我了很深的啟示:在素質教育不斷髮展的今天,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並把先進的教學理念化為教學行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改變長期形成的、習慣了的舊的教學方式,才會樹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課堂理念,“以學生髮展為本,在實踐和探索中豐富和改善教與學的方式“,讓學生充分從事數學探究活動,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選擇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斷地發展!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是快樂的事,學會了更是幸福的事“。

在這次聽課活動中汲取的一些好方法,我將其也要嘗試到自己的教學中,力爭使自己也有一個提高。

建議:情境導入簡單些,可節約時間,這樣鞏固提高就有時間了。

  三年級數學聽課記錄8

一、複習口算、估算

1、師拿着一個導遊證:今天,老師想帶同學們去旅遊,想跟着老師一起去嗎?(想)想跟老師去旅遊得要先通過這一關:口算關,獲得資格證才能跟我去旅遊。

2、出示口算題目(要求3分鐘內做完)

20×4= 7×40= 600×7= 9×400=

2000×3= 9×1000= 7×0= 0+7=

0×0= 5000×0= 56÷8= 25÷5=

4×3+3= 5×6+3= 3×7+4= 7×10+6=

69×3≈ 309×6≈ 297×3≈ 131×3≈

(1)學生在3分鐘內在練習紙上完成。

(2)集體評講,評講時抽40×7問:你是怎樣口算的?(生説)師總結:

要注意,是幾個十就要在後面添一個0,400×9問:你是怎樣口算的?(生説)師總結:要注意,是幾個百就要在後面添兩個0,2000×3問:你是怎樣口算的?(生説)師總結:要注意,是幾個千就要在後面添三個0。

(3)在評講估算的時候,以69×3≈,497×4≈,131×3≈為例讓學生説

説是怎樣估算的,總結出:在估算時一定要注意看成了那一個最接近了整十整百的數。

4、集體訂正完問:全部做對的請舉手?恭喜同學們拿到了旅遊的資格證。

【設計意圖:複習課容易出現沉悶的狀態,針對三年級學生好奇的年齡特

點,本課以帶學生去旅遊作為整節課的主線,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口算的題目當中包含了本單元口算和估算的要點,並在讓學生説説“你是怎樣口算(估算)的?”歸納口算和估算的要領。幫助學生做好知識模塊的構建。】

二、複習筆算乘法

1、師:同學們都拿到了去旅遊的資格證,請同學們想想,我們去旅遊要準備些什麼呢?

2、生:準備水、食物、雨傘、交通工具等等。

3、同學們説得很對,去旅遊我們要乘坐交通工具,這次我們要乘坐的交通工具是:先坐飛機(出示飛機圖片)再坐麪包車!(出示麪包車的圖片)

4、出示題目:一輛麪包車準乘12人,4輛麪包車可以坐多少人?

(1)學生讀題。(2)列式計算。(一生板演)(3)評講時問:為什麼要用乘法?我們在列豎式的時候4為什麼要對着2來寫?(4表示4個1,所以寫在各位上)你是從那一位乘起的?

5、師:當然,我們還要準備食物,出示題目:三(1)班有48人,每人準備2份小蛋糕,一共需要準備多少份小蛋糕?

(1)學生讀題。(2)列式計算。(一生板演)(3)評講時問:在計算這道題目的時候你覺得應該提醒同學們要注意那裏?(生説)師總結:先乘那位?再乘那位?遇到個位上的積滿十應該怎麼辦?(個位上的積滿十需要向十位進位)

6、師:去旅遊,水是很重要,我們必須要準備水。出示題目:三(1)班班一共有48人,每人配備7瓶水,一共需要多少瓶水?

(1)學生讀題。(2)列式計算。(一生板演)(3)評講時問:在計算這道題目的時候你覺得應該提醒同學們要注意那裏?(生説)師總結:個位上的積滿十需要向十位進位,十位積加進來的數又滿十又要進位。

【設計意圖: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兩位數乘一位數上,兩位數乘一位數體

現了多位數乘法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掌握好了,多位數乘法就可以在此基礎上遷移、類推。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計算方法,在本環節的複習中是以為旅遊作好準備引出了準備交通工具、食物、水等一系列貼近生活的問題,並把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不進位、一次進位和連續進位用層層遞進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在評講時用讓學生説:計算這題時我們應該注意哪個地方?的方式幫助學生抓住每種類型計算的要點,這樣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結構會更加清晰和明朗。】

三、複習三位數乘一位數、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和一個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

1、師:我們準備好了旅遊的東西,請跟着老師出發,今天馮導遊帶我們班的同學去那遊覽呢?九寨溝!

介紹:黃山歸來不看山,九寨歸來不看水。九寨溝這塊神奇的仙境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被一羣伐木工人發現。1982年,成為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1978年,被列為國家自然保護區,有“童話世界”的美譽。我們一起走進那童話的世界裏!

2、播放九寨溝的錄象!

3、師:九寨溝裏的小朋友在學習數學的時候遇到了難題,想請我們班的同學幫幫忙,願意嗎?(願意)

4、出示題目:讓學生在練習紙上完成並展示學生的作品分析。

改錯題:

師:他們不知道這三到題目究竟有沒有算錯,同學們幫幫檢查檢查!

(1)7 0 3 (2) 2 3 6 (3) 2 6 0

× 4 × 4 × 5

2 8 5 2 8 9 4 1 0 3 0

5、遊覽完九寨的風光,馮導遊我呢想請同學們看馬戲,想看嗎?(想)但在馬戲之前,同學們必須要通過以下這個關口哦!

出示題目:列豎式計算

(1)127×5= (2)345×3= (3)102×3= (4)1300×7=

(1)學生在練習紙上完成。

(2)集體評講,讓學生説説每到題要注意的地方。

6、播放馬戲。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複習主要是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和一個因數末

尾有0的乘法。課到這裏學生已經感到有點累,因此,以幫助九寨溝的小朋友檢查作業和做對了列豎式計算才能去看馬戲表演等多種形式激起學生的興趣並在讓學生説説我們在計算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和一個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時要注意的事項達到鞏固計算方法目的,並在九寨的介紹、欣賞中讓學生對大自然產生一種熱愛的情感!】

四、選擇合適的算法

1、師:還想看馬戲嗎?(想)我們這個單元學習了口算、估算和筆算,那究竟什麼時候用口算?什麼時候用估算合適?又什麼時候用筆算合適?看看同學們會不會選擇合適的方法。

出示:

你會選擇合適的算法嗎?

(1)希望國小有6個班,每班人數大約是29人。這個希望國小大約共有多少人?

(2)一盆鮮花4元,學校買來200盆,一共用了多少元?

(3)學校運動會上,有8個方陣的體操表演。每個方陣有128人,參加體操表演的共有多少人?

學生在練習紙上完成,並讓學生説説選擇什麼算法是合適的。

播放馬戲給學生看。

【設計意圖:本單元學習了口算、估算和筆算三大塊的知識,如何根據實

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相當重要。為此,在本環節的複習中主要通過學生先自己根據題目的實際情況自行選擇方計算方法,再讓學生在交流和辨析中明確在什麼情況下需要什麼樣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靈活應用的能力。】

五、總結全課

1、師:今天的旅遊開心嗎?(開心)那你要提醒同學們在計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時候要注意些什麼?

六、小測試。

【設計意圖:讓學生説説計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時候要提醒同學們注意些什麼能達到再一次歸納本單元的計算要領。剛剛複習完讓學生進行一個小測試能及時檢查學生複習的效果和及時發現學生的錯誤以便以後的複習中找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