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數學聽課記錄精選

校園3.16W

教師在聽課的時候需要做好聽課記錄,數學聽課記錄這麼寫呢?下面一起去看看吧!

數學聽課記錄精選

活動主題

第八屆國小數學教學大賽部分獲一等獎教師“精彩課堂、名家評析”互動研討會

對象:

北京市國小數學教師

早就得到這次活動的消息,本想兩天都聽,結果因為昨天又是京師論壇又是開題報告,所以只聽了今天上午的課,現將本人最欽佩的一堂課的聽課筆記在此分享。再次對麻明家老師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謝!

第二節:《圓的面識》 五年級 麻明家 (山東)

課前談話:

1、組織學生整理學具。

2、老師喜歡同學們眼睛看着我。很好,都看着我啦。還記得我嗎?記得我什麼?

來介紹一下自己?“五一國小”這個校名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

3、老師有個習慣,每堂課前都講個小故事,叫做“小故事,大智慧”。上課之前,講個小故事。曹衝稱象的故事知道嗎?本來是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結果去稱石頭的重量,這是為什麼呀?幹嘛不直接稱大象啊?大象的重量在當時的條件下很難稱得出來,所以曹衝通過稱同樣重量的石頭,就可以稱出大象的重量了。……

評:用小故事的形式,課前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為後面學生的探究提供了思維基礎。如果説《圓的面積》一課,探索“圓的面積”相關知識是課堂的一條明線,那麼體驗、反思、改進“轉化”這一思想方法便是一條貫穿整課的暗線。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認識圓面積。

1、出示圓形紙片,這是什麼?

今天我們來學習圓的面積。板書課題。

2、請大家想一想,什麼是圓的面積?

請生上台指出來。揭示:圓所佔平面的大小就是圓的面積。

評: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簡潔清晰。

二、經歷圓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

(一)起

1、啟發思考:怎麼求圓的.面積,在大腦中檢索一下,咱以前要研究一種什麼新的東西,都用的是哪些方法?(把它變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學生以三角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為例説明)

2、那麼圓形能不能轉變成其它圖形?小組合作商量商量,試試看。

小組合作(估計每一小組發到的學具有:8開鉛畫紙一張、藍色圓形紙片若干、剪刀一把、雙面膠一個、直尺等)

3、小組代表上台展示方法:

(1)組1:我們把圓平均分成4個扇形。這樣,其中一個扇形的面積乘以4,就可以求出圓的面積。

師:有什麼問題?

生1:扇形面積不會算。

生2:看成三角形。

師:行不行?為什麼?但是還是比較接近的,對不對?

評:這種方法在以往《圓的面積》的教學設計中很少出現,後面的環節中經過學生的探索,也能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而且比較容易理解。我們為什麼沒有注意到這種方法?據麻老師課後講,設計這節課之前,曾做過前測,發現學生在面對解決圓的面積這個問題時,腦子裏不是一片空白的,有些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會把圓片進行對摺(這是兒童生活經驗作用下的原發思維),發現和三角形類似。因此,麻老師對這種方法有了一些預設。看來,要想克服我們教學設計中的一些盲點,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數學素養,另一方面也要走近學生,尊重學生的一些原發的思維。

(2)組2:我們把圓平均分成4個扇形,再剪下來,拼成一個類似於平行四邊形的圖形。

師:怎麼樣?為什麼説是類似於平行四邊形?還是有點接近的噢!

評:沒注意到老師有否引導學生關注——面積是否發生變化。轉化的前提條件是問題的本質沒有發生變化。如果沒有提到,那麼為什麼不在這裏點出。

4、回顧小結:

兩種方法,一種折一折,折成三角形的方法;一種是剪一剪拼一拼,把圖形變成平行四邊形的方法。

有什麼共同特點啊?(都是把圓形變成了其它的圖形。)

(二)承

1、這兩種方法變化後的圖形儘管目前還不能直接看作學過的圖形,不過還是很有價值的。我們繼續研究下去看看。

2、小組合作選擇上面的其中一種方法繼續研究下去。

3、小組代表上台展示研究成果:

(1)組1:我們用第一種方法繼續折,折成16份,每份就更像三角形啦。

師:為什麼要折成16份?

組1:折得的份數越多,就越像三角形了。

師:那麼怎麼樣折會更像三角形呢?

生:再折下去

師:好折嗎?那老師就用電腦幫大家折吧。

課件演示16等分、32等分,並不斷問:分——像三角形嗎?能更像嗎?——再分

從視覺上看,就更像三角形了。把眼睛閉上,想像分的份數128份、256份,就…… 能想像到嗎?

師又重複演示從四等分到32等分的過程。

引導觀察:這個三角形的底是——這條圓弧。高是——圓的半徑。

這個三角形的面積會求嗎?(底*高/2)那麼這個圓的面積能求嗎?

評:操作、演示、追問、想像、貫通,層次分明。不過,為什麼會越來越像三角形?看着32等分的扇形,學生能理解為什麼最後可以把得到的這個扇形看作三角形嗎?要知道這時候的圓弧弧度還是比較明顯的。我想,第一要引導學生注意隨着等分的份數增加,得到的扇形的圓弧,逐漸在變直,所謂化曲為直;第二要點出,當等分的份數無限地多下去,那麼最後得到的扇形也就無限地接近三角形。

(2)組2:我們用第二種方法,把圓片平均分成八份,剪下來拼在一起就像平行四邊形了。

另一組展示平均分成16分,更象了。

師將學生作品一起展示在黑板上。問:如果要比它還接近平行四邊形,怎麼辦?

師課件演示32等分,拼成平行四邊形。64份、128份。

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來越像……。按這樣等分下去,會變成長方形。

評:不知是聽課時沒注意,還是麻老師沒有點出。按這樣等分下去,最後還是平行四邊形,只不過,如果把其中的一份再等分成兩份,放在兩頭,整個拼成的圖形才會變成長方形。其次,為什麼一定要變成長方形呢?平行四邊形不也挺好的嗎?高與圓半徑的對應也不會太難嘛。

4、回顧小結。

(三)合

1、 我們已經把圓轉化成了已經學過的圖形,數學不僅僅只停留在操作上,你們能不能在剛才的基礎上,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嗎?

師提供給學生輔助用紙(紙上印有圓一個、轉化後圖形各一個),生嘗試推導公式。

2、 反饋:

生1:講述利用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推導圓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

師在其講完後問:(1)長和圓的什麼有關係 (2)寬呢?(3)面積怎麼計算?

聽明白了嗎?再指生講,原生配合在屏幕上指。

師:把圓轉換成長方形,面積是相等的。這樣求長方形的面積,也就求出了圓的面積。

師再講解圓的面積推導過程,板書過程,告訴學生面積的表示方法:S。

生2:講述折成三角形的方法,提出公式:(C÷32×r÷2)×32。

師:除以32是什麼意思?

生2:如果等分成32份,那麼得到的三角形的底就是圓周長的32分之一。所以用周長除以32。

師:為什麼除以2?

生2:求的是三角形的面積。

師:乘32又是怎麼回事?

生2:整個圓有32份。

師表揚鼓勵之後,問:式子有點煩,能不能改進一下呢?

生4:C=2∏r,乘2除2抵消。

師:也得到∏r2。那麼如果是等分64份呢?128份呢?

生:也是會抵消掉,結果也是∏r2 。

3、看來,不管是哪種方法,不管是幾等分,圓的面積計算方法都是——∏r2。

三、鞏固練習

1、那麼求一個圓的面積得知道什麼條件?告知學生黑板上的圓片半徑是10釐米,讓學生自己動手去計算。反饋校對。

2、如果知道圓的直徑或周長,我們怎麼計算面積呢?時間關係,留到下節課去討論。

評:有人説這節課練習量是不夠的。但為什麼要拘泥於練習呢?學生通過本節課在思維上的練習不是最好的嗎?

四、課堂總結

1、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2、總結思想方法,呼應課前談話。

心得:

1、正如專家點評時所説,聽麻老師的課,有一種震撼的感覺。之所以震撼,是麻老師的課是我們一直想要追求的一種理想的數學課堂。這堂課有新課堂所應具備的所有元素:教師組織者、引領者,不越位代替學生的思考,大氣灑脱;學生擁有充分的思維空間,自主探究、參與,數學之美、思維之美,體驗得淋漓盡致。特別深刻的是麻老師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有步驟地探究,通過討論怎麼變——變得更接近——怎麼算的過程,經歷提出設想——嘗試——反思——再深入實踐——溝通建構,對培養學生的探究思想非常有益處。

2、數學思想方法滲透的尺度。

課後互動時,麻老師提出談了一點自己的困惑:數學思想方法滲透的尺度如何把握?其實他的課已經做了很好的回答。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的確非常有意義,相對於數學知識與技能而言,數學思想方法在學生今後的生活與工作中更具有普遍性。尤其是本節課中的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非常有現實意義,花再多的時間也不過份。但是也不是每一種數學思想方法都適合國小生的思維水平,比方説本課中的極限思想。麻老師處理本課時,“轉化”是貫穿全課,並再三點出的,除了沒告訴學生“轉化”這一術語。“極限”只是適當地讓學生想像一下。因此,滲透的尺度應是:根據國小生思維水平與特點,相機點明,不搞模模糊糊一大片,也不做拔苗助長。

標籤:聽課 精選 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