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讀後感

校園2.67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讀後感

  《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讀後感1

這本書斷斷續續的看了很久,常常看一會,又跳去看其他書籍了。不是這本書不好看,而是,我需要一段時間去思考。教育這個問題,自古以來,每個國家都會存在不一樣的問題。“十年寒窗,成敗在此一舉。”其實,我是不喜歡這樣的方式的。

但看了這一本書之後,我又覺得其實這種方式,也有好的一面。雖凡事無絕對,看到的也未必真實。

俄克拉荷馬州的教育一度想要進行改革,未達到標準的學生不能畢業,但一直未能實施。未能實施的原因基本是來自社會和家長們的壓力,他們擔心這樣的改革會導致過多的學生不能畢業,會傷害孩子們的心靈。孩子們的心靈是很脆弱的,教育不應該去打擊學生。美國父母還認為孩子們讀了那麼多年的書,就是為了拿畢業證,讓孩子畢不了業,是不可行的事情。

相對於美國的教育,芬蘭和韓國的教育雖有些不同,但對教育卻高度的重視。從教師這個職業的選拔就能看出其中的不同了,若在芬蘭擔任老師必須經過一系列嚴格的考核,還有為期一年多的實習訓練期。在美國則相對簡單很多,並非主修教育,學歷要求也並不高,通過相對簡單的考試就能當上老師。兩者對比,明顯後者的老師自身的學術專業知識就存在問題。在美國,有部分人存在這樣一種觀點,他們認為勝任教育這份工作不需要很高的學術水平。如果一個老師自己的專業知識就不夠紮實,那又如何去教好其他學生呢?

在波蘭,孩子們似乎已經習慣了考試的失利,他們常常總結失利之處,然後改正。而美國的孩子似乎對考試的失利無法釋懷,或許成年人也是如此。所以,美國的家長善於鼓勵孩子,誇獎孩子。

一般為人父母之道會被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是專制型父母,他們是嚴格的訓導者,説一不二。第二種是寬容型父母,他們溺愛孩子,希望和孩子處於朋友的關係中。第三種是疏忽型父母,他們與孩子的情感疏遠,缺乏對孩子的關注。第四種則是權威型父母,這類型的父母是“專制”和“寬容”的結合體,他們既能與孩子們保持友好的關係,又會有清晰明確的限制要求,以及某些毫無商量餘地的原則。很顯然,芬蘭的大部分父母是權威型的父母,往往權威型的父母更能得到孩子的尊重與信任。

韓國的教育和中國的教育類似,學生們的學習壓力都很大,各種輔導班充斥着生活。國小生的書包裏總是裝滿各種教科書、輔導書,我想我長不高,肯定是因為小時候的書包太重了。但就像文中開頭部分,我寫道,看完這本書,我有另一種看法了。這個社會本來就是弱肉強食的社會,你沒有學歷,你就不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雖然學歷不是萬能的,但它是一個很好的敲門磚,可以讓我們初出社會的時候,有更多的選擇,少走一些彎路。那這樣又有什麼不好呢?

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的生活着,奮鬥着。想要獲取成功,只能靠自己,不要怕失敗。如果像大部分美國學生那樣,對於難學的數學就放棄學習了,放棄困難的事情,只選擇擅長的事情,那我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極限到哪裏。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辦法面對失敗的心。

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到底在哪?哪個國家的教育最好?我想這還是一個未知數,而我們要做的是給孩子們更多的選擇,讓他們有獨立承受的能力,獨立抉擇的能力。

  《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讀後感2

看到書名裏時,我以為這是一本指南書,書裏會詳盡的告訴我們如何培養一個聰明且優秀的孩子。顯然對我封面與封底的文字解讀有誤,但我也很慶幸這不是一本教育指南書,程序化統一標準的教育孩子,這並不現實。

關於“聰明”與“優秀”,在教育界對於這兩者的定義,我個人認識一直很狹義,甚至大眾主流思想很自然將兩者與優異的學習成績和前程似錦掛鈎,這樣的思想不僅在中國,在整個亞洲都極其普遍,所以韓國才會有如此成熟的培訓機構,因為家長們願意在這上面支付大把大把的鈔票。相比有學習機器之稱的中國學生,我還覺得中國學生比韓國學生幸福,雖然我知道有不少小朋友雙休日奔走在各個培訓機構之間,學習各種特長或補習功課。但他們在時間上的分配,絕對不會像韓國學生那樣一再的被學習擠壓,最後變成一塊又乾又硬的餅乾,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關於中國教育,我個人還是持着一種比較樂觀的態度,雖然很多聲音告訴我們,“中國學生缺乏創造力”“中國學生動手能力差”,中國學生在某一方面匱乏,並不全然是我們的教育體系出了問題,就拿創造力和動手能力來説吧,許多學生在未踏入校園前,他們的創造力與動手能力可能就生生被父母長輩給“扼殺”,所以我一直很納悶從小不願意讓我觸碰任何明火或電器的父母,為什麼在我長大後覺得我不會煮飯是一件很不應該的事呢?他們是否想過,這其中有多少次,在我想去嘗試煮飯時,因為他們呵斥,我打消自己動手的念頭。

為何我對中國教育抱有比較樂觀的態度,因為我在教育改革中看到希望,我弟弟妹妹現今在學校學習的方式就與我們當初刻板的學習方式,有極大的不同,至於這種的不同與新的嘗試是普遍存在,還是隻存在小部分學校中,我不得而知。但至少説明中國教育已經開始在反思,它們想教培養出的學生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與才能。是隻會寫標準答案的考試機器?還是具有思辯能力的人才?在中國教育資源分佈不均勻的大背景下,也許這樣的改革果效並不顯著,但我相信只要朝着這正確的方向前行,不日便能迎來改革的碩果。

  《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讀後感3

提起國內的教育,總是很失望。尤其是應試教育,落後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方法,填鴨式的古老教育方式,讓孩子們的思維都被禁錮了,思想也被壓抑了,天性都快被抹殺了。總認為外國的教育才是系統、完善的,總是渴望把孩子送去國外,讓他有個輕鬆的學習環境。但國外的教育體制就很完善嗎?我們所見的大多不過是道聽途説罷了。真實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有幸看到這本書,看到封面就被吸引了。“我們知道的越多,就越能引導孩子走上成功之路。” 用了兩天,通讀了這本書。想起人們常説的一句話,母親的高度,決定了孩子成長的高度。這句話真的是一針見血。並不是説母親的受教育程度,決定了孩子的成長高度,而是綜合來説。比如前兩天熱炒的12歲女孩辱罵空乘人員的事件,就充分暴露出她的家長教育的缺失,決定了這個孩子的高度。如果這位家長不加以反省和改正,他的女兒也不會是心胸寬廣的人,註定不會有所成就。就像孟母三遷、良駒擇木而棲。每個人都想成為優秀的人,但如果連道德品質都不注重,必然無以至千里。

看了PISA的數據統計,亞洲的應試教育下的孩子,成績普遍很高的。並不是人們所認為的,成績與對教育的投入成正比的。而是與貧困無關於投入的資金多少無關。同時也看到了美國教育的寬鬆程度。畢業考試也是無限次的考,直到合格為止。書中描述的韓國學生的狀況,完全和我國的一樣,大學聯考似乎是唯一出路的應試教育,讓孩子們都必須放棄很多自由時間,必須投入到繁重緊張的學習當中去焚膏繼晷。而這種科舉考試開始於中國7世紀,可見我國學生的壓力更大。但美國的情況遠比我們想象的要糟,他們沒有完整的教育體系,整個教育環境鬆散沒有目的。學習內容拖沓繁雜,一個分數可以學習八年,缺乏深度。同時對教師隊伍的要求不高,准入門檻很低。這讓我想起了我國教師培育的現狀。如果對各種院校不進行專業的評估和考核,現在這種教師隊伍混亂現象還是得不到改善。如果准入門檻太高,同時叫停不合格的師範院校,我國學生的總體水平會上一個大檔次,而學生的德育素質也會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現在師德都不完善,怎麼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人呢?現在摔倒不敢扶、各種碰瓷、青少年犯罪率急劇上升都説明這個問題越發凸顯了。如果再不採取措施,真的是道德之風日下了。

這一點芬蘭做得這麼好。老師是全國的尖子生,層層選拔才能進入。學生對老師的尊重是發自內心的。尊師重教在這裏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雖然我也是師範院校畢業的,但我自認為自身差很多。但我比很多其他的教師還要強很多。這就是我國目前的狀況。每所學校都養了很多閒人,還要很多本身師德就很差的人當了班主任或者教授主要科目。更有甚者很多人錯字連篇還在教語文,我也只能呵呵了。看着真是心痛,同時又覺得無能為力。只能認真教育自己的孩子了,不至於被不稱職的老師所荼毒。芬蘭的很多教育改革措施都值得我們學習。比如,對於越偏僻越落後的學校,投入越高,師資水平越高。這是大家都想象不到的吧!這對於教育的均衡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比那些空喊口號的改革實施實際多了。

這本書真的很不錯。對我們的教育理念是一種挑戰。同時我也不再對美國的教育抱有更多的幻想了。美國教育下的孩子真不是我們所要看到的,而且我也不再希望我的孩子去美國上學了。

  《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讀後感4

“我們知道的越多,就越能引導孩子走上成功之路。”以黑板為背景的封面上,白色的這行字打動了我,勝過其它任何信息。因為這,恰是我讀這本書的目的所在。

成功的定義是什麼,可能答案千百種。有人站在金錢的數字上笑傲江湖,有人立在科技的雲端俯瞰世間,有人手握重權殺伐決斷,有人隱於市井焚香洗硯,有人左右逢源浮華一世,有人孤身一騎黃沙漫天。

然而無論哪一種,大概都不會脱離“活的像個人”這一核心。人類自詡為地球最高級動物與智慧的結晶,目前處於所有物種統制者的地位,因此,你得活的像個人,和其它低層次的動植物區分開來,才算不負這生命,也才能摸到成功的門檻,之後,便各顯神通吧。

我自己也有對於孩子的期望,期望她能做個自信、獨立、快活的人。聽起來要求很低,養起來無從下手。

生活在當下的中國,不太可能以一己之力去做出某種教育改革,更何況,何種改革走向進步,何種改革逆流倒退,怎樣的孩子有用,怎樣的孩子沒用,沒有人能給出肯定的答案。我們在否定中國的“填鴨式”教育,抱怨中國的大學聯考重壓,憤恨不平等的錄取分數線,但是卻忘記了自己根本沒有資格去批判。您覺得現在的中國教育一無是處,能給個可行的方案麼?每一種教育制度都不可能得到百分百的稱讚,只要這個教育體系是開放進取的,是不斷向着上升方向努力的,那就是一個有希望的教育體系。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擁有完善的教育體系,包括PISA中飽受好評的芬蘭、韓國與波蘭。美國高校享譽世界,然而美國教育面臨的難題似乎並不比中國好多少。當我們所瞭解的事情越多,視野就越廣闊,見識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才有依據給出一些論斷,哪怕這種論斷極具主觀性,卻也比兩片嘴脣一碰值得尊重。

《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就是這樣一本紙上紀錄片,帶你來看這個大千世界裏形形色色的教育體系,還有這些體系裏發生的故事。很遺憾此書並沒有談及09年成績異常優異的中國,也許中國的地域、貧富差距顯著,上海的成績無法代表中國教育水平,也許是因為其它的原因,多少讓這本書在中國家長看來不太接地氣,但能通過此書瞭解我們平時無法看到的他國孩子與教育,還是很有意義的。起碼,能讓盲目推崇美式教育的家長警醒,能讓厭惡中式教育的家長從韓式教育中聊以慰籍。

前幾天,國家衞計委出台的一份文件引起軒然大波,為了緩解兒科與急診醫生的缺口,針對短線醫學專業推出了加分考試,意味着有可能兒科與急診這些分秒必爭的崗位缺口都會被“學渣”們補上。到底是事有權宜還是飲鴆止渴,對比這本書裏面芬蘭教育體系的選拔制度看看,很有意思。

中國的職業技術教育近年來愈加看重與市場和實用的結合,並通過教材革新,平台搭建和教師素質提升來實現職教的有效性。這本書也有提及不同國家的職業教育問題,美國的職業教育無法使資本家滿足,從而在芬蘭建廠,波蘭的職業教育使得提升的PISA成績被打回原型,韓國接受職業教育的孩子們臉上居然有笑容。

……

這本書的作者阿曼達裏普利在書中感謝了很多幫助她促成此書的人與組織,而作為讀者的我,真心感阿曼達,是她的不懈努力,帶我看到了這個世界的大不同,看到了別國孩子真實生活中的點滴。也許這本書不夠專業、不夠精深、不夠具象,甚至沒有什麼行之有效的建議,但是它能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的世界,引起了閲讀者的思考與暢想,如此,足矣。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