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故都的秋教案案例

校園2.04W

導語:故都的“秋”,其實是郁達夫的“秋”,是表現了他主觀感情、審美取向、文學氣質和人生態度的“秋”。本文的悲涼美感,跟傳統的悲秋情結有關,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關,跟作品的創作背景也有關。整理了《故都的秋》經典教案案例供大家賞析、學習哦

故都的秋教案案例

《故都的秋》教學案例

  一、引言

  北大教授錢理羣説:“中學語文教學最基本任務應該喚起人的這樣一種想象力,一種探索熱情,一種人文精神,使人與人的心靠近一點,一個要飯子在雪地裏死亡,某個角落的嬰兒的眼淚,都不應該漠視……不能將他人的生與死攔在窗外,不能將一個人的孤苦當作笑話;第二任務是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就是培養學生欣賞語言的美的能力和對語言的駕馭能力;另一任務是啟發閲讀的創造性,鼓勵學生參與對作品的解釋,因為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的內涵是多層次、多義的、模糊的,甚至是無法言傳,並且常讀常新。”

錢教授的這一番話頗能反映中學語文教學的特點:要教育學生變得更好,更善良,要學會愛,學會一種人文關懷,要關注小人物的命運;要通過品味語言走進人物的內心和作者的內心世界;在教學法上,要儘可能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性還給學生,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激發想象力,鼓勵創造。

二、背景

我任課的班級是文科班,相對理科班的學生來説,知識面較廣,思維靈活,上課氣氛活躍,他們最喜歡上的每週二的閲讀課,在收上來的摘抄本上經常能看到一些精美的小短文,並賦有簡短的點評,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訓練了他們對語言的感受力,所以,這為《故都的秋》教學作了必要的儲備。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在正式上課文之前,先請同學生朗讀以前學過的兩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山 居 秋 瞑 王維 登 高 杜甫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風急天高猿嘯哀,諸清沙白鳥飛回。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師:這兩首詩歌題材相同,寫得都是秋天的景色,但有什麼不同呢?

生:第一首描繪的是秋天傍晚時分山村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居民淳樸的風俗,作者用淡淡幾筆就描繪出雨後山村的傍晚時,清新、寧靜而又洋溢着和平安樂的氣氛,反映了這正是作者嚮往的理想的生活環境。第二首詩歌描寫的是一幅蕭瑟、悲涼的秋天景色,反映了孤獨寂寞、憂愁苦痛的思想感情。

師:你是如何感受出來的,能結合詩歌本身來具體地説説?

生:在第一首中,我是根據“雨、晚、明月、清泉、浣女、漁舟”來感受的,在第二首中,主要是“哀、無邊落木、不盡長江、萬里悲秋、百年多病、獨、艱難苦恨、潦倒”這些詞和意象。

師:回答地很好,能抓住詩歌中景物(意象)的特點,來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故都的秋》一文語言優美,感情真摯,文意平實流暢,這兩首詩歌已在前面單元學習過,這樣導入,是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喚起學生的閲讀課文的興趣,營造一種輕鬆的閲讀氣氛。讓學生通過讀詩歌,對詩的整體感知,獲得對景物特點的感知,從而來體會作者藴藏在“景物”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為散文閲讀教學作了必要的輔墊。

(二)學習課文

1、重視讀,感知景物

師:今天我們也來感受下郁達夫筆下的秋天的景色,品嚐下故都的秋味。作者不遠千里,從杭州來到青島,再從青島趕到故都,目的只不過是要飽嘗下故都的秋味。那麼故都的秋天有什麼特色,作者着重描寫了哪些景物呢?請同學們帶着這兩個問題一起來朗讀課文。

生:(全班讀畢)從第一段中可以明白故都的秋天的特色是“清、靜、悲涼”(原句請學生讀一讀)。

師:那作者當時在江南,江南的秋天也是有的,可作者為何會不遠千里,特意從江南到北平,來飽嘗一下故都的秋呢?

生:在第二段中作者告訴我們:江南的秋天的特點是“慢、潤、淡”,作者對“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

師:作者把故都的秋天的特點和江南秋天的特點進行了比較,從中表現了作者對故都的秋天是懷着一種怎樣的心情?

生:一種喜愛、嚮往之情

感受:這是一篇語言優美,感情真摯,平實流暢的寫景抒情散文,景情交融是這篇散文的最大特點,所以要重視課文朗讀。至此,學生通過讀,能整體地感知故都的秋天“景象”的特色,從而能理解作者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但是這種體味出來的情感是膚淺的,還需要深入地挖掘文章的內在意味。

2、細品味,體驗景物,

師:可是作者為什麼會對故都“清、靜、悲涼”的秋景如此喜愛和嚮往呢?

感受:這個問題是要求學生仔細品味語言,深入地理解作者藴藏在“秋景”的思想感情,但這個問題有點難,在此,我向學生作了必要的提示點拔:散文在內容上最大的特點是情景交融,具體地説,作者眼中的“景”是心中的“情”的體現,心中的“情”是眼中的“景”的源泉,兩者相輔相成,所以“清、靜、悲涼”秋景正是作者當時情感體現。

師:請同學們看課文找找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有什麼特點,要表現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是本文學習的重點。

生:秋花、秋樹、秋蟬、秋雨和秋果

師:北平有許多高大雄偉的建築物,讓人留流忘返的旅遊勝地,有美麗動人的奇花異草,作者一概沒寫,同學生看作者筆下這些景物,卻是北平最常見的,最普通的事物,這也是作者獨到的地方。我們先來仔細品味作者筆下的“秋花”的特點,請讀這一段。(讀畢),牽牛花,同學生都見過,作者沒有寫其搖曳多恣的藤蘿,也沒有寫扶疏映襯的花葉,只寫它的顏色,而且只寫他喜歡的藍色,為什麼,先回答你喜歡什麼顏色,為什麼。

標籤:教案 故都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