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論語讀後感(集錦15篇)

校園2.93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讀後感(集錦15篇)

論語讀後感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以德,是孔子的為政思想,強調道德對國家治理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原則。作為後生,乃十分敬佩,並加以學習思考之,於是作簡單淺顯的認知如下。

一、歲幼時的德化

就個人而言,我認為在歲幼時,養成的生活習慣或道德品行都一直影響着我,有一些甚至是可能會影響着我的一生。我想在歲幼時的德育教化是一個人成長的開始,也將是這一個人的人生根基,因為在歲幼時不懂是非,更不懂德,這時的德育便是最佳時期,有意識的灌輸,一定是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二、成長時的德引

當我們踏入校園後,老師是扮演着道德引領的角色,當然也有其他的引領者。我便斗膽談下我自己。進入大學後,當選學生幹部,初衷為了在服務老師和同學的同時歷練自己,到了這個位置上來,才明白肩負的責任和擔當,當面對的是一個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集體。我想,我既沒有長輩身份的威嚴,也沒有過勝過強的能力,用什麼來博得民心,用什麼來做好工作,那就是“德”。

在面對一開始同學們不支持工作的情況,用什麼去讓他們有所改變,是退步、自我反思、自我總結並自我改變,這是“德”。是用適合同學們的方式去開展工作,是站在他人、集體角度去思考事情該如何處理,且在一定程度上要竭力降低集體負能量,提升同學們的思想素質,我想這是“德引”。我一直以來堅持重點抓班級學風建設、德風建設,在這一學期,班級情況轉變相對較大。即使我陷入了新的困難旋渦,但依舊不改的工作初心——德引。

三、成年後的德育

工作後、成家後,我想對德的學習和使用更是要注重。當進入到一個工作的集體環境,或多或少都有着來自他人以及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如若每個人都注重“德”的修為,將會有更好的工作氛圍。當有了家庭和孩子後,為人父母不僅要以德育子,更是要從自身做起,在自我的道德品行中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得到教育。

總言之,我認為“德”應該作為我們每一個人的終身修行。從古時的孔子到今天的楷模,時代一直在變,但“德”從未改變,它約束着我們,成為了人生的第一準則。做一個講“德”有“德”的人吧,智慧居左右,讓“德”點亮人生!

論語讀後感2

我讀了《論語》後,我知道了很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讓我來告訴你吧!

我明白了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它的意思是説:“學的知識要時常去複習的,不也很快樂嗎?”單單這句話就不僅教會了我一個道理,還教會了我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呢!從前,老師教過的知識,我放學回家後從來都會自覺去複習,總以為自己腦子聰明,很輕鬆地在課堂上就能把這些知識全部記住。可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到了即將段考的前幾天,媽媽一檢查我的作業和試卷,才發現我學的知識很多都沒有鞏固,有印象的東西並不多。在離段考的前幾天裏,為了能考出優秀的成績,我被迫每天晚上“開夜車”很辛苦地補缺補漏到深夜,熬到眼睛變成“熊貓眼”。導致嚴重睡眠不夠,第二天起牀晚了上學遲到,耽誤上課。即使是這樣,加班加點還是不能把所有的知識都記牢。後來在段考時我果然吃了大虧,雖然很努力,但是考得並不理想,語文才80分。後來讀了《論語》之後,我開始學會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我學會了每天晚上對老師當天教的知識進行復習,知識不知不覺記得牢固了,學習變輕鬆了,期考成績竟然提高到了90幾分,我別提多高興啦!《論語》教會了我一個絕好的學習方法,使我學得更愉快了。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意思説:“君子心地光明磊落,小人卻經常侷促憂愁。”記得小時候,媽媽買來了牛奶,我常把牛奶藏起來,不讓姐姐知道,想一個人獨佔。上學時,我經常擔心:“姐姐會不會找到我藏起來的牛奶呢?媽媽會不會發現呢?”當我讀完《論語》之後,我主動地把牛奶拿出來和姐姐分享。媽媽也表揚我大方。《論語》教會了我做人的方法,就是不能有小人之心。從此以後我做事光明磊落,越來越有君子之風。

《論語》教會我的做學問、做人道理真的令我終身受用!這便是我讀《論語》的寶貴收穫。

論語讀後感3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就要多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孔子是中國儒家學説的創始人,《論語》這本書主要是由他的弟子記錄了孔子的思想及言行而流傳於世的。在我五年級的時候,爸爸就要求我讀《論語》這本書了。

《論語》這本書,教給我許多為人處世的方法。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意思就是説有三種朋友有利於你,也有三種朋友不利於你。正直,誠實,見多識廣的朋友有利於你,拍馬屁,兩面派,誇誇其談的朋友不利於你。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要交對我們有利的朋友,交了好朋友可以彌補我們的缺點,做得不足的地方,可以有好朋友指正,同時朋友有困難,也要伸出援助之手,這樣才可以交到真正的朋友。但交了損友,他不僅使你變得跟他一樣壞,甚至可以使你變得更壞。對這句話,我是非常贊同的。

學習,是我們國小生的主要任務,“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説死讀書而不會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疑惑不解,最終一無所獲。所以我們從小就要既要勤於學習,又要善於思考,不死讀書,把書讀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我們學習了一些知識後,再反覆地温習,總會有新的發現,獲得更多的知識,有更多的收穫,甚至可以成為一代宗師。

《論語》這部書是道德與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們要深入地瞭解這部書,學會放棄,學會寬容,學會捨得,學會立志,這也是孔子所要傳達的思想。學了這部書,我受益良多,在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學會了怎樣做人,怎樣學習,怎樣提高素質。

論語讀後感4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每每讀起美文,久遠的傳統文化紮根於心。

開篇節選的這三句,給人以愉悦,真情,韻味十足,朗朗上口,引領我們徜徉知識的海洋。“學習並時常温習,不是很好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令人不高興嗎?人家不瞭解你,你也不怨恨,不也是個有道德的君子嗎?"其中“學而時習之”點名了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方法,需要來借鑑。學以致用,就要理解。這句話雖説像白水一大話,卻也藴含着深刻的道理。再説“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一句描述的是,當一個人的學問已經完成,有道同的人慕名而來,雙方相見甚歡,有會於心,是一種志同道合的快樂。這個“朋”當然不是指酒肉朋友。酒肉朋友一來,免不了酒酣耳熱,傷身破財,又何樂之有呢?而志同道合的朋友,與你分享胸中之學,笑傲江湖,指點江山,這才是人生一大樂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志同道合而非兄弟義氣,同時,做人也要向君子學習,有寬廣的胸懷,不隨隨便便遷怒於他人。

總的來説,開頭只有短短的三句話,其影響之深。主要講述了學習,交友,做人的道理。學習的內容不是做人做事,因此學習的時間應該是日常生活的分分秒秒,而不應是侷限於課堂之上。與人交往就是學習的過程,也是做人的過程。通過實踐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時刻不忘學習,保持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境界和生活態度。當一個人達到“不愠”的境界時,他已經成為一個大德的人,自然也能獲得無上的歡悦了。

良好的開頭,帶來了很深的道理。這短短的三句話,給了我無限的思考,意識到了學習,交友,做人的缺陷和不足,因為“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又例如這一句,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生活是一種行為習慣,人在其中,只要沒有太大的波瀾,往往會隨波逐流。但這種庸常的腐蝕性後果缺失嚴重的,因為經常性的檢查自己的言行,並及時做出調整和約束,是十分必要的。自查自省是修德建業需要,是少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論語”的哲理性是極其有價值的,值得每一個人去深入研究和學習,並以此為動力,嚴格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

論語讀後感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同學們,這裏説了“知”的三種境界,知,好,樂。這三種境界,

為知而知境界最低。功利性學習,的確不能保持學習的持久動力。就像有些高中生,只要一畢業,就開始賣教材一樣。學習是為了考學,不是為了其中的樂趣,更沒有高遠的志向。這個境界的學習,勢必不能讓人走遠。

好之,境界高了一層。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做引領,會把學習帶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但是,興趣要保持很難。只有興趣,是肯定達不到顏回那種“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層次的。

於是,樂之在之前兩個層次的襯托之下閃亮登場。以學習為樂,這真是個高境界。他需要人自覺的“學而時習之”“學思結合之”“日日三省之”“温故知新之”……總之,道路漫長,坎坷不斷。孔子説自己到七十也只是“不逾矩”的程度,可見,學無止境,如果沒有持久動力,那是難有作為的。

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取法乎下,不得法矣。因此,請同學們端正學習態度,以學習為樂,自覺、努力、堅持去學、去品、去收穫,如此才能行穩致遠。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同學們,這則論語中,你能找到孔子表揚顏回的原因。你看,孔子吃的不太好,喝的不太好,睡得也不太好。可他依然有快樂。他的樂是什麼?是學而時習之?是有朋遠方來?抑或是温故而知新。總之,有發現,有收穫,有進步,就足可樂。這不是“樂之”境界的最好體現嗎?這不是和安貧樂道境界的最好體現嗎?比顏回層次還高的在於:孔子不僅有崇高的學習觀,更有崇高的財貨觀,也就是價值觀。“飯疏食飲水”的境況對任何人都是一種考驗,可面對不義之財,孔子只當他是浮雲。多麼的清高,多麼的瀟灑。不為財累,才樂得貨真價實,超然物外。

孔子説的“樂”,不僅境界高,而且是讓人獲得真自由的不二法門。值得我們深思。

論語讀後感6

聰明的,你曾告訴我,看看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智慧的結晶《論語》吧!説實話,我還沒有能力把《論語》都看下來,可是以下兩句就讓我受益匪淺。

子路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為人光明磊落,勇敢正直。他很尊敬老師,但是孔子的課,他聽不明白的就會向孔子提出,有疑問的甚至敢當着同學們向孔子質疑。所以《論語》中這樣説:“子曰:‘由。誨女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認為子路這樣的學習態度實際上是一種智慧啊!孔子的這句話在中國是家喻户曉,可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是這樣做呢?

在班裏老師説完一旦數學題總會問:“懂了嗎?”大多數時間,只要大多數人説懂,小部分不懂的也跟着叫“懂了”。這常常讓我內疚。我有時是那個大多數,有時是那個小部分,但是每當我不懂時,我總會猶豫片刻,開始“天使”和“魔鬼”的鬥爭。“天使”總讓我,説實際情況,而“魔鬼”總是不顧一切讓我喊“懂”或沉默不語。有時“天使”似乎勝利,可當我連“不”的口型都做好時,只要同座輕鬆地説:“太簡單了,早就懂了!”我就乖乖地閉上了嘴。我就沒有子路這樣的智慧,因此我的學習總是讓人不安一。

學習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學習上的誠信。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誠信。有人為了交朋友,明明喜歡深藍色,見朋友喜歡暖色,就也説自己也喜歡暖色。我有一個朋友胖胖的,很可愛,我很佩服她的誠實。一次老師在垃圾桶邊發現7個吃過的口香糖,“誰吐的?”沒人回答,只見她站起來説:“我吃了2個,一個紅的,一個黃的是我吐的。”她的臉因羞澀變得很紅,可是她是唯一誠實回答的人。子曰:“人而無信,不其可也。打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説得真對。一個人如果連説話都沒有誠信,我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是可以的。孔子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我們六年級語文課本中的《兩小兒辯日》中的孔子面對兩個小孩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絕不不懂裝懂,絕不糊弄孩子。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讀書能夠懂道理,更為了好好做事情。國小最後一個學期看我的吧!

論語讀後感7

作為一個國小生,我每天都要讀書,不僅僅是課本,還有豐富多彩的課外讀物。我喜歡看的課外讀物裏最讓我愛不釋手的是儒家學派的語錄集——《論語》。雖然我還不能透徹地理解其中十分深奧的道理,但我依然想用我淺薄的理解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

《論語》是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語錄集,全書共有20篇492章,其中的內容可謂是博大精深,其中的道理可謂是能讓人受益終身。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想必同學們都聽過這句話,這句話是告訴我們要經常複習學過的知識,從而有新的理解和新的體會,這樣就可以把知識掌握得很牢固,就可以當別人的老師了。作為學生,我們更需要有温故而知新的精神,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學習起來就會更輕鬆地掌握新的知識。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相信大家都對這句話也是再熟悉不過了。這則語錄的完整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它的意思是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必定會有一個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優點,而對於他們的缺點,我們就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可以和另外一句語錄一起理解,“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內省也。”我覺得這都是在教給我們怎樣能更好地提高自身修養。

我還喜歡一則語錄:“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沒錯,你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強壓給別人,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同時也告誡我們,如果你想要求別人做什麼,首先要自己本身也願意去做,這樣才是尊重他人。

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它可以教你怎樣更好地做人和做事。《論語》一書對我的一生將有很大的影響,我要好好珍藏起來,不斷地汲取它的精華,讓它的精髓代代相傳!

論語讀後感8

《論語》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前年經典絕學,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們的提問後所做的記錄;有一部分是回答諸侯國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沒有問題,只是記錄孔子的一些言論。因此,《論語》中記載的言論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對我們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中,孔子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已經學過的知識;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中,我們知道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必然會產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閲讀了《論語》,除了那些我們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們還會找到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嘗無誨焉。”它的意思是:學生主動帶一束肉乾來見我,我是不會不教他的。我認為,當今社會的師生關係融洽,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這些都不需要物質來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學生要送禮才可以得到老師的賜教,這足以反映出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

再如:“朝,於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意思是説,孔子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説話,侃侃而談,從容不迫;與上大夫説話,態度和悦;君子在場時,説話侷促不安。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級的人説話態度明顯不同,他的做法與當今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是不相符的,充分説明孔子所處時代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時代。

此外,從“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説朋友送的禮物如果只有車馬,沒有祭肉,孔子也不會行拜禮)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人們很重視祭祀祖先,即使別人送再多的東西,如果沒有祭肉,主人也不會高興等。

當然,雖然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帶有明顯時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會的腐敗氣息的言論,但從整體上看,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治家治國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因此,它仍是一本好書,孔子也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論語讀後感9

學德,學禮,學態度;學智,學道,學做人;必以《論語》學先。

——題記

古有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其中《論語》最為接觸較多,它是儒家經典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對後人深有影響。本書從世間多方面概括,講述了人應為,人應不為的各種事情。從《論語》中,可以讓我們悟到許多人生中事物的一些道理。

《論語》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讓我明白,無論何時都要向別人虛心學習,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讓我明白學習上應該抱有求實的態度,任何時候都必須誠實對待自己知道或不知道的事情,不讓自己處在半壺水響叮噹的狀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讓我明白,做人不能太自私,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約束別人的想法,應該不自己不想去做的事,換個角度儘量去接受它,不要固執的讓別人去完成,那樣就打破了和諧;“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讓我明白了,在讀書的過程中不能對自己的衣着過於注重,不要以求知為藉口而與人攀比,這種行為完全辱沒了讀書的真正用意,不能做這種人兒讓別人瞧不起。還有許多言語讓我感慨萬千,讓我從中領悟到不少道理,給了我不少的人生啟示。

這幾天,我對《論語》又有了近一步的認識,讓我學到了許多東西。看孔子的為人我學會了品德;看弟子對孔子的行為,我學會了禮儀;看學生積極向孔子學習,我學會了學習的態度;看孔子出事鎮定自如,我學會了鎮定;看孔子以諸多的行為和方法來教育學生,我學會了他的智慧;看《論語》記錄的孔子的話,我學習了做人的道理。也許有時一件相同的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去對待會得到不同的結果。當國家與國家發生矛盾的時候,大多主張兵戎相見,而孔子主張以“仁”治理天下。這本書對我們青年的影響力着實不小,我們應該更深一步地去了解它,讓它對自己以後的人生產生更大的幫助。

四書之一的《論語》,值得去讀,值得去看,因為它給你的人生影響非同小可。

論語讀後感10

《論語》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言論,它就像一座寶藏等着我們挖掘,懷着敬畏之心我打開了這本偉大的著作。品味《論語》的墨香,細細咀嚼聖人之意,我不禁陷入沉思……

孔子推崇“仁者愛人”的思想,推己及人,仁愛待人,不正是我們的中國小生日常行為準則嗎?文質彬彬、學思結合、學而不厭、以德報怨、以直報怨等等這些教誨不正是我的老師常常教育我們的嗎?讀完論語,我忽然覺得孔子就像一個慈祥的長輩,時常在我們耳邊言辭懇切地教誨。讀着《論語》,我感覺觸摸到了聖人。讀《論語》不僅可以聆聽聖賢的聲音,還可以跟着孔子學做人。

學做一個快樂的人。孔子有三樂: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快樂是什麼?孔子告訴我們的答案似乎很簡單,學習知識並按時温習,與高人結交學習他們的學識品德,樂觀面對生活、面對小人。

學做一個有敬畏感的人。孔子説:“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在國家是國運,在個人則是命運。畏大人,是要我們尊敬長輩,敬畏是“敬而近之”而不是敬而遠之。畏聖人之言,是要我們遵守準則,俗話説“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那麼不聽聖人言,吃虧在後面。

學做一個反躬自省的人。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要多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有錯。

學做一個有温情的人。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孔子不僅對學生有愛心對朋友更是有情義。

學做一個好學的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學問,聖賢都如此謙虛向學何況是我們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更要做一個謙虛好學的人。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句子曰益終生。聆聽聖賢,跟着聖賢學做人。

論語讀後感11

《論語》每個人肯定多少都讀過一些,一開始我也覺得很無聊,一些讀不懂的古文放在誰面前都會覺得無聊,但有一次,我又從書櫃裏發現了我那本陳舊的《論語》,閒來無事就坐在沙發上看了起來,誰知一看就是兩個小時,裏面的內容好像無師自通,一看就懂,也許是讀過好幾遍的緣故吧,這已經是我第四次讀《論語》了,從中我不僅體會到了孔子淵博的知識,更體會到了孔子流傳千古的儒家思想。

孔子是個自強不息的人,他生在世風日下的亂世,但孔子卻從不放棄自己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來殉人生的理想。孔子又是個品德高尚的賢人,他不因為自己地位卑微而隨波逐流,正像曾子所説的,他吾日三省吾身。不停地反省自己,去偽存真,終生提醒自己除惡向善。孔子還是一位充滿睿智的聖人,這絕不是個人的小聰明,而是紮根於民族文化又立足於個人創造的大智慧,無論是歷代權貴、士子文人還是普通百姓,都從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説中汲取精神的乳汁,培育心靈的花朵。

讀過《論語》之後,最敬佩孔子的就是他的思想,在教育上,孔子重視“文、行、忠、作”。不僅重視課本知識,更強調社會實踐,這正是當今世界很多人所不具備的。如果拿孝道與學業來比的話,那就像孔子所説的“行有餘力,則以學之”。

《論語》其實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史書,不光講了文、史、哲、人生、教育這些大的方面,在很多生活瑣事上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沒讀《論語》之前,我覺得歷代文人都只注重“文”,對“道”視而不見,讀過《論語》之後,我發現孔子與歷代文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是站在以人為本的更高境界上,喊出了“人以德為本”的千古絕唱。

《論語》無論在語言上還是在思想上,都是一部有巨大吸引力的著作,只要用心去讀,就會讀懂其中的道理,領悟人生的真諦。

論語讀後感12

初讀《論語》,無外乎“之乎者也”,無外乎“仁”,無外乎“克己復禮”,隨着年齡的增長,閲歷的增長,越來越覺得,《論語》是我一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汪國真曾經説過:“我不管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是啊,人生百態,誰能夠一生無憂呢,孔子在許多人的眼裏,不過是個渺小的夫子,可真正懂得孔子的人,都認為孔子是個聖人,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論語》一書,有很多精闢的話語,其中我認為能夠真正形容孔子的就只有這句:知其不可而為之。

生活中的我,不善辭令,苟於言笑。是《論語》教會我堅強是人生的準則,永不放棄,永不拋棄。於是,我對生活中的許多應接不暇的事情都付諸一笑,無論前方的道路多麼泥濘,我都會堅強到底,永不服輸。我堅信,堅強為人是智者的選擇,我無悔於青春,因為我有堅強的人生。

堅持,是一種無愧於心的表現。孔子一生周遊列國,在當時,它的.學説並沒有被應用,也很少有君王重視,但孔子堅持了一生。它認為自己是對的,不被採納的意見,不能阻止孔子前進的道路,孔子一路坎坷,但是他的成就是當代人無法想到的,一絲文明的曙光照耀着中華大地,映出來的是孔子,是大成至聖的先師。這是孔子一生堅持的結果,當年嘲笑孔子的人,都被淹沒在歷史的波濤之中,只剩下了孔子。

《論語》一書,可以説的上是中華民族的根,是我們的民族之魂,而珍重堅持到底的精神更是《論語》教給我們的瑰寶。有了它,我們可以戰勝一切艱難危險,不畏人生中的坎坷,不屑於路人的嘲笑。

每當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都會靜下心來,默默地詠讀《論語》,覺得有一位千年前的智者在告訴我一些道理,這已經使我一生受用。

在低谷裏,我遠眺山峯。

在挫折中,我笑納苦果。

在淡薄裏,我靜思明志……

論語讀後感13

雲遊書海,翻閲古籍,經典無處不有,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令世人驚歎不已,儒學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影響着世代炎黃子孫,讀其《論語》,滲透人生真諦,學會處事原則。讀《論語》,懂待人接客“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流傳自今的名句從小就教導着我們要善對朋友,禮貌待人,人生在世,朋友是我們最不可缺少的,正是因為有了朋友,我們的生活才不會那麼單調,我們的生命才不會那麼枯燥,而與朋友相處,我們又應該做到什麼呢?

就如《論語》所道,我們應該以熱情樂觀的態度去對待朋友,這樣,友情才會更加珍貴,朋友才會伴你一生。讀了《論語》,讓我以後會以更真誠的態度去對待朋友,讓我更珍惜那些來之不易的友情。讀《論語》,知生活智慧《論語》道:聖人千慮,心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再偉大的人物考慮問題,都會有不周全的地方,然而再笨的人思考問題,也可能會想出一引起有益的意見,就如契訶夫所説: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應該因為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在生活,我們不能因為自己某些方面不如他人,就放棄自己,就夫去自信,即使我們沒有別人聰明,我們也應該勇敢地面對每一個問題,不怕愚昧,只要勇氣。

像貝多芬一樣,即使雙耳失聰,也用心靈譜寫奇蹟;像愛迪生一樣,即使失敗多次,也用智慧帶來光明;像海倫·凱特一樣,即使身體殘疾,也用毅力戰勝病魔,永遠的相信自我,超越自我,就一定可以做到。讀《論語》,解學習人生學習乃人生之大事,而方法又是學習的心臟,《論語》就告訴了我們“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要思考才會得以昇華,才能從中提取珍寶,我們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在一起,才是學習最高的境界,學習不只是學習,而是給予我們一個思考的大舞台,展現的大世界,所以,結學與思兩者融為一體,是《論語》給予我的,也是告訴天下每一位學者的。

論語讀後感14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出自《論語》,這是我最喜歡的名言之一,每當讀起這些,我都會讚歎經典的中國文化。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意思是:如果我們三個人一起走在路上,他們身上必定有值得我效仿的地方,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不好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句話教導我們虛心是一個人非常重要的品質,看見別人比自己強的時候,要向他學習;看見別人做得不好的時候,也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這樣的缺點。

如果我們沒有虛心精神,自己只顧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不聽別人的意見,那我們就不會進步,只能停留在原地,時間一長,你就會退步,成功的機率會越來越小,失敗的機率會越來越大,這樣一來,你也跟一兩歲小孩沒什麼兩樣了。

這樣的道理,都是《論語》這本書教給我的。《論語》這本書是一些簡短的句子合成的,但這簡短的句子卻深含了意義深刻的道理,告訴我們該怎麼去做,怎麼去面對。但有些話,卻要結合實際來理解。

比如説,《論語》裏有:“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的意思是,當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父親去世後,要觀察他的行為,若是他還堅持父親在世時的行為準則,就可以稱他為一個有孝心的人。其實這樣的孝,片面強調了兒子對父親的依從,歷史在發展,人們的言行舉止不能總停留在過去的水平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後代超過前代,這是歷史的必然。

你的父母如果是一個小偷,按照這個道理,你要繼承父母,做一個小偷,那這一定是好的嗎?不是的,因為你繼承的是壞的,不善的,這樣對自己不好,對自己的家庭也不好。

對自己不好的是,你可能因此會進監獄、坐牢,和一些壞人關在一起。這樣,你有可能會變得更壞,做更多壞事。

對自己家庭不好的是:一,你的家人會非常傷心,漸漸跟你疏遠,不再跟你在一起了。二,你的孩子有可能會跟你一樣做一個小偷,這樣下來,你的子子孫孫都會變成小偷。

所以,我們要多看書,多知道更多的知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他們的優點,這樣我們就可以少犯錯誤,更快進步了!

論語讀後感15

今天,我讀了《論語》,使我懂得了很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其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就是説,“對於學習,懂得它不如喜歡它,喜歡不如能以學習作為快樂的事情。”我覺得孔子説的很有道理,特別是在我們這個時期,剛剛在學習的起步階段,對於學習不能嘴上説説喜歡,沒有實際行動,不然就不會有好的成績,今年暑假媽媽給我報的興趣班就説明了道理,兩門興趣班,一門是寫作,一門是奧數,兩門當中,我比較喜歡奧數,所以經常做奧數課外練習,把做奧數題目當成了一種樂趣,寫作就是完成了老師平時佈置的作業,所以在考試時,奧數成績比寫作好,這説明我們如果把學習當成是一種樂趣,會很成功的,所以我以後在學習時,不能偏向學科,要全面喜歡,這樣才會全面進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意思就是説“三人在一起行走,另外兩個人當中,一定會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那好的跟着學,對不好的地方則加以改正。”意思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虛心向別人學習,因為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但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記得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班有一位同學,好多同學都不跟她説話,甚至有的同學看不起她、嘲笑她,有一天,我們在操場上玩,突然一個小班的小朋友在爬繩梯的時候,爬到一半,爬到半空中,晃來晃去,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很危險,只能在大喊大叫,這時老師卻不在,好多同學着急了,有的大喊大叫,有的跑去找老師,只有她不慌不忙,跑到傳達室裏拿了一把椅子,讓小班小朋友站在椅子上,這才脱離危險,這時操場上響起了一陣掌聲,送給她一個大拇指,雖然她學習不好,但她也有自己的優點。所以,我們應該虛心學習他人的長處,改正他人的短處。

老師和家長常説,書中自有黃金屋,通過這次暑假古詩詞學習,使我更加懂得了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