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風波課文賞析

校園1.85W

《風波》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0年創作的短篇小説,收錄於小説集《吶喊》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風波課文賞析,歡迎閲讀。 

風波課文賞析

一、謀篇立意

小説描寫了一九一七年張勛復辟事件在江南某水鄉所引起的一場關於辮子的風波,展示出當時農村的真正面貌,揭示了封建帝制還在向農民肆虐,農民還處在封建勢力和封建思想統治之下,愚昧落後,缺乏民主主義覺悟。這説明辛亥革命並沒有給封建統治下的中國農村帶來真正的變革,指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今後的社會革命若不換喚醒民眾,是難以成功的。

二、文章脈絡

《風波》以辮子事件為中心線索安排故事情節。

開始敍述七斤因“皇帝坐了龍庭”自己沒有辮子而煩惱,這是事件的起因。

接着寫趙七爺出場胡謅“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引起七斤夫婦的恐慌,這是情節的發展。

爾後寫土場上村人們的種種表現,七斤幾乎陷入絕境,這是情節發展的高潮。

最後描寫十多日後七斤從城內回家,帶來皇帝不坐龍庭的消息,一切復歸原狀,這是情節的結束。

小説外加一個尾聲,不僅一切復歸原狀,“六斤的雙丫角,已經變成一支大辮子”,而且“新近裹腳”“在土場上一為瘸一的往來”。

三、寫作方法

這篇小説在總體上採用白描手法,主要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的描寫,刻畫了七斤、七斤嫂、趙七爺、八一嫂、九斤老太的形象。

1.作者善於通過與個性色彩和鄉土氣息的人物對話來刻畫人物性格的,展開矛盾衝突,推動情節的發展。全文雖然有不少作者的旁插和介紹,但作品的主要情節衝突辮子的風波和危機卻是通過人物對話展開的。在簡潔、生動的對話中,把七斤那惴惴不安的神態、七斤嫂那潑辣尖刻的性、趙七爺那張狂得意,又故作高深的嘴臉,乃至村人的膽小怕事,又幸災樂禍、愚昧落後的羣體心態展示得惟妙惟肖。

2.作者精選生動貼切而富有表現力細節來展示人物的內在心理和暗示深刻的主題內藴。如寫趙七爺的迂腐和淺薄,是他一個字一個字的讀《三國演義》;寫他頑固不化而又善於韜晦的性格,他一會將辮子盤在頭上,像道士一般,一會又變成了光滑頭皮,烏黑頭頂。寫七斤為沒有辮子發愁,是他忘卻了吸煙,象牙嘴六尺多長湘妃竹煙管的白銅鬥裏的火光漸漸發黑了。這些細節雖然沒有直接刻畫人物的心理,卻有內在的表現力,展現出人物的心理活動。此外像九斤老太一再重複的口頭禪一代不如一代,以及小説結尾六斤新近裹了腳,在土場上一瘸一拐的往來,都是有深刻寓義的細節。前者高度濃縮的概括了農民保守復舊的心理,後者則是農村生活代代延續、毫無變革的象徵之筆。它們豐富的內藴烘托着主題。

3.作者善於描寫特有的'環境來烘托主題。如作品開頭所描寫的臨河土場上的傍晚風景,不僅是一幅充滿地方色彩生活氣息的風景畫和風俗畫,而且以場景的恬靜與結尾相呼應。對辮子風波的波瀾起伏起到了對比襯托作用。

四、問題探究

1、篇名風波的含義指什麼?

本篇是以張勛復辟事件在江南農村中激起的風波為題材的,風波由辮子問題引起,船伕七斤的辮子在辛亥革命中被人剪去,可是在張勛復辟的時日裏,聽説皇帝是要辮子的,便因怕坐牢、殺頭而全家惶惶不安,並且村裏人對七斤的態度也有改變,封建勢力代表趙七爺恫嚇七斤,普通村人則圍觀看熱鬧,最後,由於皇帝未坐成龍庭,也就一切歸於平靜了。張勛復辟事件在農村引起了如此一場風波,很快就平息了。這些描寫表明:民主革命如果不是建築在廣大農民覺悟的基礎上,即使像剪辮子這種事,也會在風吹草動之中引起慌亂與騷動。

2、以辮子為主線貫穿全文的結構。小説以辮子風波為中心事件,按照事件發生、發展、平息過程的時間順序,自然的使全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引發風波的特定環境及風波的起因與發生。第二部分表現風波的發展與高潮。在這一段中,作者刻意描寫七斤一家的恐慌以及村裏人的種種表現,使辮子問題發展成一場吵吵鬧鬧的風波。第三部分描寫辮子風波的逐漸平息及其原因。第四部分表現風波消解後的影響和村裏的大致情形:一切又都恢復如故。這一結尾不只在結構上與開頭呼應,而且進一步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風波顯然具有結構完整緊湊、脈絡清晰、有層次的特點。

3、七斤的性格。七是個辮子風波的主角,他的身份經歷與一般農民有所不同,不捏鋤頭柄,只是幫人撐船,幾乎每一天進城,眼界寬些,因而也比別人多知道一些事。在村裏人裏面,的確已經是一名出場人物了。可是這樣一個有條件多接觸外部世界,有機會多接受新事物的人,在辛亥革命過程中,只是在城裏勉強被人剪了頭髮,頭髮短了,見識卻未長,他所知道的事僅僅侷限於什麼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麼地方閨女生了一個夜叉而已,一旦聽説皇帝坐了龍庭、皇帝要辮子,便惶惶不可終日,守着門檻坐着發呆,頭腦中一片混亂,他根本無法認清形勢,根本不能整理思緒,他仍然是一個愚昧無知、不覺悟的農民形象。見識稍多的七斤尚且如此,一般農民也決不會有高於七斤的覺悟程度的這一形象無疑表明辛亥革命未能使農民覺醒。

4、環境描寫對烘托主題的作用。小説的開頭描繪了江浙一帶農民納糧吃晚飯的場景,無論是烏桕樹葉、小桌矮凳、大芭蕉扇,還是烏黑的蒸乾菜、松花黃的米飯,都洋溢着江南農村的生活的氣息,為風波提供了真實可信的特定環境,表現了一種因循守舊的傳統生活方式。小説的結尾又描寫了這一村落有過一場風波之後的情景,一切恢復原樣。開端與結尾前後呼應,説明了辮子風波不過是死水微瀾,辛亥革命之後,農村並無真正的變革,這樣的環境描寫,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主題。

標籤:賞析 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