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山居秋暝教案

校園2.32W

  一、導語設計

山居秋暝教案

自東晉陶淵明、南朝謝靈運開創山水田園詩派以來,深受一些優秀詩人的稱讚,山居秋暝。到了唐代,它開始受到人們的推崇,王維、孟浩然就是這一時期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王維的一首詩《山居秋暝》。

 二、近體詩簡介

參書p56

我國的古典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他們的區分源於唐代,分為律詩和絕句:

律詩詩體名。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故名。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八句,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分五言、七言兩體。簡稱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則為排律。絕句即“絕詩”。亦稱“截句”“斷句”。詩體名。截、斷、絕均有短截義,固定格僅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為主,簡稱五絕、七絕。也有六言絕句。唐代通行者為近體,平仄和押韻都有一定。我們學習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別是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越中覽古》是絕句。

 三、誦讀提示

1、詩的首聯寫的是傍晚時分小村的旖旎風光,同時寄託了詩人閒適的感情,應當用輕快的調子誦讀。

2、末聯均是陪襯,對句“王孫自可留”是全詩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語氣緩緩讀出。

  四、教師範讀,學生自讀

五、介紹王維及《山居秋暝》

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人。開元九年(721)進士。累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晚年閒居藍田輞川。詩與孟浩然齊名,稱為“王孟”。前期寫過一些邊塞詩,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園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蘇軾曾贊:“味摩詰詩,詩中有畫;觀摩詰畫,畫中有詩。”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維晚年閒居藍田輞川是寫的一首五言律詩,描繪了秋日傍晚雨後山林的秀麗景色,表現了詩人樂於隱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極富生氣的氛圍中,表現出詩人潔身自好的品格,堪稱王維詩的代表作。“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六、明晰詩意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譯:空曠的山野一場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氣顯得格外涼爽。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譯:靜靜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譯:姑娘們洗罷衣服,笑語喧譁地從竹林裏回家去,漁船順流而下,水上蓮葉便搖動起來。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譯:春花春草,任憑它枯謝吧,我要留下享受這無比風光。

七、總體賞析提示

可從光、色、形、靜態、動態等方面展開聯想。

第一幅“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霽,萬物一新,樹木繁茂,空氣清新,高山寂靜,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鬆間照”——暮色蒼茫,皎潔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銀色的月光透過鬆樹的虯枝翠葉,星星點點地灑落下來。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瀉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輝映之下,宛若一條潔白的綢布閃閃發光、隨風飄蕩,這是多麼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歸浣女”,高中二年級語文教案《山居秋暝》。竹林裏傳來一陣銀鈴般的笑聲,那是一羣勤勞淳樸的山村姑娘剛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歸來了,也許她們正為什麼開心的事兒在竹林裏嬉戲追逐着,笑鬧聲傳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蓮動下漁舟”——密密的荷葉紛紛倒向兩旁,蓮花搖動,水波盪漾,原來是順流而下的漁舟正輕盈地穿過荷花叢,弄亂的荷塘月色,劃破了大山的寧靜。畫面總合空山雨後的.秋涼,鬆間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聲音,浣衣村女的笑聲,漁舟穿過荷叢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聲有色,有景有人,有靜有動,構成了清新秀麗的鄉村生活圖景。八、討論分析

1、“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詩中明確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説是“空山”呢?

  明確

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又由於這裏人跡罕至,“峽裏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雲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來了。“空山”兩字點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2、怎樣理解“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動”的藝術畫面?明確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筆調,勾畫出一幅有聲(泉聲)、有色(青松)、有動(泉流)、有靜(月照)的幽靜雅緻的山間月夜圖。上句側重寫空中,下句側重寫地下,各個景物非常協調,組成一個立體感很強的完整畫面。

“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動”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

(1)上句寫女子,先聲奪人,先聞其聲、後見其人。詩人先寫“竹喧”“蓮動”,是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情畫意。(當然,還有平仄押韻方面的考慮)

(2)以“喧”來反襯“靜”。正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兩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寫出事物的動態不是為了破壞這個幽靜的境界,而是為了烘托它。人們從這些喧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體味出恬靜中的一片活潑生機,因而它給人的感覺,就不是枯寂陰森,荒涼可怕。

3、最後一句中“王孫”指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

詩人曾屬“王孫”,來自官場、來自社會,而今別居輞川。從“誤入塵網中”到“復得返自然”,一個“自”字表達出詩人獨特的“山居”領悟,更顯秋韻之圖乃是對羈絆人性的官場社會的強烈反駁。“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僅有自然的深情召喚,更是詩人心靈的駐足。正是在這種精神背景下,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詩人眼中就顯得不足為怪了。

  九、概括四聯的內容(板書呈現)

  目的

瞭解詩中的意象,便於記憶。

首聯:時間、地點、天氣

頷聯:靜景。明月、鬆、清泉、石

頸聯:動景。浣女歸家,漁舟順流而下

尾聯:詩人的願望

 十、如何理解這篇詩作的意藴?

明確

春芳雖歇,秋景也佳,雨後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鮮潔,寄託的是詩人一種恬靜悠閒的歸隱之心。秋,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一個重要意象,這個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敗的悲秋含藴。如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零落露為霜。”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王維《山居秋暝》卻掙脱了悲秋的傳統審美視野,營造出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清腴”(沈德潛《説詩啐語》,意謂風清質腴)雅潔、自由輕靈的慕秋意境,頗具創造

標籤:山居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