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通用5篇)

校園5.9K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山居秋暝教學設計(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通用5篇)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1、欣賞並領會近體詩的藝術特點。

2、品味詩歌的意境。

3、增強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鑑賞詩歌的表現手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認識。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內容

講解《山居秋暝》。

教學步驟

一、課前引入、複習詩歌的知識。

二、課文分析詳細過程: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的山水詩有個很突出的特點,用熱鬧的字面不是寫出熱鬧的境界而是寫出幽靜的境界。我説它是寓靜於動或動中顯靜。同樣是水飛、雲起、鳥啼、花發,在別的詩人筆下,也許只能是熱鬧的鋪排,而在王維的筆下卻恰好就是幽靜的意趣。你看:

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跳波自相漸,白鷺驚復下。(《欒家瀨》)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户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

這一類小詩,畫面上充滿了動態,有些還是十分熱鬧,然而意境還是異常幽靜的。這些在紙上看來又吵又鬧的傢伙,完全沒有破壞作者所企圖創造的意境,反而是構成這意境的主力。你能説不是有點奇怪嗎?照我看來,這就是人們把王維的優秀山水詩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區別開來,認為他的詩豐縟而不華靡的原因之一。

這首《山居秋暝》,通過對於秋色的描寫,説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麗和平的恬靜,從而作出人們可以繼續在山中隱居的結論。開頭兩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説。這裏要着重談的是中間那四句。

中間四句,作者全力描寫秋天的晚景,亦即題中點出的秋暝。寫秋,前人很容易寫出一片哀頹蕭殺:

庭風吹故葉,階露淨寒莎。(雍陶)

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僧無可)

花酣蓮報謝,葉在柳呈疏。(司空曙)

都不免罩上一層黯淡的色彩。比較豁達的是:

大暑去酷吏,清風來故人。

微雨池塘見,好風襟袖知。(杜牧)

可是王維在這裏卻把空山的秋暝寫的如此熱鬧: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見,下一句是所聞。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上一句是所聞,下一句是所見。錯落地把當時的景色、人物勾畫得如此幽美,如此絢麗。看起來,這裏洋溢着一片熱鬧;可是,這些明月、清泉、浣女、漁舟的熱鬧,和作者所要表現的幽靜基調並不牴觸,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正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兩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寫出事物的動態不是為了破壞這個幽靜的境界,而是為了烘托它。人們從這些喧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體味出恬靜中的一片活潑生機,因而它給人的感覺,就不是枯寂陰森,荒涼可怕。它和那些寫幽靜就必然是寂寞悽清的寒瘦詩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風格。被稱為四靈之一的南宋詩人翁卷(字靈舒),他在雁蕩山時,曾寫出他的觀感:

背日山梅瘦,隨潮海鴨寒。平途迷望闊,峻嶺疾行難。

嵐蒸空寺壞,雪壓小庵清。果落羣猴拾,林昏獨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當時的心情如何,也許他認為這樣才算是真實地寫出雁蕩山的景色。然而,他未免把幽靜看得過分死板了,認為只有使用瘦、寒、迷、難、空、昏、壞、獨等類字樣,才顯得幽靜,因而他不能不墮入了枯寂的一途。許多山水詩人也打不破這個圈子,把幽靜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靜並不等於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寫枯寂死寂的話),只有知道幽靜與熱鬧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相反相成的關係,才不難理解王維的優秀山水詩何以與眾不同。

在詩的結末裏,詩人用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來點明自己願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現代漢語就是説,春夏兩季的許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經衰謝了。由他去吧(所謂隨意)!山中的隱士(所謂王孫,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內)完全能夠欣賞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詩,並點出作者作詩的用意。

三、背誦這首詩歌。

四、體會自然之美,最強環保意識。

大自然充滿了和諧之美,人們瞭解自然,欣賞自然,從自然中汲取美的力量,但是,現在我們缺忽視了對自然的保護,讓學生列舉人類破壞自然的例子:

只有從小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讓孩子認識破壞生態環境引發的後果,才能為人類創建一個和諧的生活樂園。才能讓我們的後代生活在一個和諧的空間。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解山水田園詩和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2.技能目標:培養學生初步鑑賞唐宋詩詞的能力。

3.情感目標: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教學重難點

①鑑賞詩歌。

②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法學

涵詠、賞讀、點撥、講析相結合。

教學工具

powerpoint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學生活動】以前我們學過他的《鳥鳴澗》、《使至塞上》、《送無二使安西》,現在請幾位同學來試着背誦。

【講述】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唐朝是一個詩的時代。它不僅在詩體上創造出了五七言近體詩(律詩和絕句)、完善了七言古體詩,還孕育出了一個燦若明星的龐大詩人羣體。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三顆才冠古今、風華絕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還有多如恆河沙石的才華橫溢的詩人,在唐詩的天空熠熠閃光。王維就是其中的一顆。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王維,走近他的詩歌。

二、解題

1.近體詩略説

2.王維與《山居秋暝》

生回答,師補充,出示課件。

王維(701—761),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園詩人。他的詩歌創作以公元737年(張九齡罷相,李林甫執政)為界,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在前期他有濟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因此創作了不少思想積極、情調激昂的政治詩、邊塞詩;到後期他先後隱居於終南山和輞川別墅,寫了大量山水田園詩。他的山水田園詩詩風直承陶淵明,似淺而實深,似淡而實腴。他又喜繪畫,擅作遠景,又擅畫人物、叢竹。蘇軾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3.略説山水田園詩

山水田園詩,源於老莊哲學,成於淵明手筆,繼於大謝(謝靈運)小謝(謝眺),盛於唐代王(王維)孟(孟浩然)。

山水田園詩以描繪秀麗的山光水色,和諧的田園生活為主要內容,寄託了作者因懷才不遇,或憤世嫉俗,或厭惡官場,或清貧自守而寧願隱身山林,嘯傲煙霞,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願望。

三、誦讀感悟

(1)教師範背

(2)學生朗讀(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明確:浣(huàn),洗歇(xiē),衰敗

(3)指名讀,生體會語氣語調(結合註釋疏通詩意)。

(4)齊讀,感知詩歌情趣。

四、品味鑑賞

1.欣賞畫中之美

(1)析題

明確:暝:日暮,傍晚。居:停留,住宿。

詩題中四個詞,分別點出了地點、事件、季節、時間,可以理解為:秋天的傍晚,留宿于山中。

(2)“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首聯寫出了什麼樣的意境?

明確: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清新,景色美妙。給全詩創造了一個寂靜,清新,幽雅的環境。

首聯與詩題有什麼聯繫?

明確:首聯緊扣詩題,點出了時間、地點、季節。

(3)“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頷聯寫景如畫,一靜一動,是否都從視覺的角度來寫的?為什麼?

明確:不是。前者呈現於視覺,後者訴之於聽覺。表現出山村的自然美。

頷聯與首聯有何聯繫?

空氣清新方可見月光之皎潔;新雨之後才能顯清泉之聲響。

(4)頸聯的詞序還可作怎樣的調整?

明確:“竹喧浣女歸,蓮動下漁舟。” “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動。”

作者為什麼要做如此安排?

明確:一是為了押韻的需要;二是這樣才符合生活實際:因為浣女是隱在竹林之中,漁舟遮於蓮葉以內,初時未見,後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漁舟;三是可產生“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藝術效果,增添情趣。表現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重在引導學生體味詩句的藏和露,詩句中的詩趣與詩情)

(5)“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結合本詩,你認為哪些詩句可以入畫,為什麼?

明確:全詩構成一幅雨後山村的晚景圖,清新、寧靜而又洋溢着和平安定的氣氛。頷聯可入畫:雨後青山,山上的松林一塵不染,顯得格外蒼翠,皎潔的月光穿過樹葉的縫隙在林間留下斑駁的影子,給人以明淨、清幽的感覺,好像連自己的心也被洗淨了一樣;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勢增大,那白練似的泉水從石上流過也淙淙有聲,像優美的奏鳴曲一樣在身邊響起,更反襯出山中的寧靜,使人感到彷彿是大自然的脈搏在輕輕地跳動着。頸聯也可入畫:忽聽竹林裏笑語一片,呵,原來是那洗衣的少女踏着金色,沐着清輝歸來了,只見河塘裏蓮葉紛動,清瑩晶亮的水珠滾下來,晚歸的漁舟盪出來,好一幅情趣盎然、魅力無窮的山村生活畫面。

2.教師引導,咀嚼畫外之意。

(1)教師略説王維與“佛”。

(2)學生再次咀嚼詩歌中的重點詞、句,體味其深層意藴。

思考、品味:

①頷聯和頸聯寫得十分熱鬧,這與作者要創造一個寂靜,清新,幽雅的環境是否和諧?並説説原因。

明確:是。頷聯側重於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於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看起來,此地洋溢着一片熱鬧,然而,這些明月、清泉、浣女、漁舟的熱鬧,正是為了烘托出山村環境的寂靜、清幽。如同“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一樣。人們從這些熱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體味出恬靜中的一遍勃勃生機。

②詩中明明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説是“空山”?(調動積累,學生言之成理時,教師要善於點撥,引導)

③翻譯尾聯,並體會其中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春天的芳華景物已在不知不覺中衰敗,秋景卻很美,我還是願意留居山中,不想歸去。

尾聯表達了作者欲遠離塵世歸隱山林,不再回到紛紛擾擾的官場中去的強烈願望。體現了作者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3.配樂朗讀,進一步品味詩情。

五、課堂練習

1.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首聯把題目全部點了出來,山、晚、秋即地點、時間、季節,還點出了題目中沒有但對全詩意境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雨”。

b.中間兩聯從自然景物和社會生活方面寫出了山村特徵——既幽靜又充滿活力,給人以極為深刻的感愛。

c.尾聯用典抒情,把詩人自己留戀山中的心情含蓄地表現了出來。

d.王維是盛唐時人,詩意暗喻了當時的社會環境。

明確:d項與作者詩的意境和表現的心情願望矛盾。

2.下列詩句與“空山新雨後”手法意境相同的一項是( )

a.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b.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c.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d.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

明確:b(a反襯出環境的靜。b突出環境的幽靜。c描寫夏日之景的的深邃廣闊而又

色彩繽紛。d顯示出一種恬靜美。)

六、作業(2題選1題)

1.根據全詩或部分詩句的意境繪一幅圖。

2.研究性學習

有人認為王維如果生活在現代社會,他除了寫詩之外,最適合的職業是從事旅遊業。請你為他的旅遊公司策劃一份企業創意書,要求:

結合王維的山水田園詩,讓遊客在緊張工作之餘走進自然,走進農家,找到輕鬆、閒適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覺。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推敲詩意,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2、理解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風格特點。

3、培養學生探究、質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學重難點:

1、要求學生掌握“抓詩眼,品意境”,“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層意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難點)

教學安排:

一學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作者簡介

由英文詩歌《紅豆》引出詩人王維。王維字摩詰,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歲為限分前後兩個時期。早年王維積極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詩筆寫愛情,如《紅豆》,寫親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四十歲後,則清心寡慾,流連山水,寄情田園,於是有了“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他在長安東南置下宋之問的輞川別墅,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從此,暮鼓晨鐘,青燈黃卷,沉迷於佛法禪理當中。今天我們選學一個反映他後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課題)

二、教師範背或指名學生背誦默寫。

三、誦讀指導。(節奏停頓,語氣語調)

四、學生談初讀感受,自由評析,教師點評。

五、鑑賞全詩,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山居秋暝》課案(網友來稿)教案》。(引導學生探究、質疑、批判。)

要點:1、 新雨——清 空山——幽 秋意清明 首聯交代節令天氣,秋雨過後,羣山如洗,空明清幽。“空”為全詩之眼,言山空實則為心空,詩人晚年已經參悟世間萬相,看透人事紛爭,心境歸於寧靜。

2、頷聯起筆寫景,先高處着筆,神聖靜穆,展現畫面的高度。再低處收束,流動延伸,拓開環境的深度。這是一幅清泉映月圖:朗月如鏡,纖塵不染,照徹詩人靈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當為人生倥傯。一靜一動,一色一聲,和諧安適。“鬆、泉”兩象言歸隱之情趣,古人歸隱,均言埋跡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聯寫自然萬象,此聯起,寫人物活動。“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因要符合詩律,故用倒文,實為“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籟,尚有人籟。故詩人並不孤寂。“竹、蓮”均為高潔之物,浣女漁舟則寫出鄉居安適之氛圍。

4、最後一聯乃言志之語,自然萬物盛衰榮枯已不為詩人關心,“自可留”是自可隱,順應天性,恬然自適在結尾顯露無遺。

5、小結。法國藝術理論家凡貝爾説:“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詩歌亦如此。此詩之“意味”在於詩人心中埋跡山林,閒適自足之真性情。中國古代也有“歌詠言,詩言志”的説法,本詩之志又體現在詩的景和畫中,因此蘇東坡曾評價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

6、關於“空山”。《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空”不光寫出清幽安閒之境,也正是詩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禪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質疑和批判。黃培芳在《唐賢三昧集箋註》評“寫景太多,非其至者。”

六、學生將此詩改寫成散文短章,相互交流。

七、課堂遷移訓練。(見課件,從略)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4

教學設想:

講古詩最常見的套路,就是讀讀講講,這也是很難講出新意的講法。詩歌要講出新意,關鍵在於根據所講詩歌的內容特點,安排合適的形式。王維詩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詩中有畫”,這一點也是後世所公認的。而《山居秋暝》恰恰最能體現這一特點,同時也能鮮明地反映王維創作後期的思想上的隱逸傾向。引導學生學習這一首詩,對於瞭解王維的創作風格,可以收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我覺得,讓學生把握王維詩的“詩中有畫”的特點,最好的方式莫過於把詩歌的文本還原為一幅山水圖畫。在授課過程中,我先帶着學生熟悉詩歌內容,然後在黑板上現場手繪一幅橫幅的卷軸,接着把詩歌的內容,轉化為卷軸畫的各項內容:把詩題“山居秋暝”作為畫的題目,放在畫幅的右上角;把“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四句是畫面的主體,把它放在畫幅的中央;把“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變化成“雨後秋晚”,作為時間放在畫幅的左側,再把“王維作”作為落款放在“雨後秋晚”下面。這樣能比較直觀地表現“詩中有畫”的特點。最後會發現,詩的尾聯無法放到畫幅中去,這時候介紹王維的生平和思想,使學生理解王維的隱逸情懷。

教學目標:

1、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2、認識王維創作後期詩歌中流露出來的隱逸傾向。

教學難點

品味詩中所描寫的山村景色,體會詩人嚮往隱逸生活的情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學習了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和白居易的《琵琶行》兩首古體詩之後,今天我們轉入近體詩的學習。

自東晉陶淵明、南朝謝靈運開創山水田園詩派以來,他們的山水田園詩深受一些優秀詩人的稱讚。到了唐代,它開始受到人們的推崇,王維、孟浩然就是這一時期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王維的一首近體詩《山居秋暝》。

二、近體詩簡介

我國的古典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近體詩產生於唐代,分為律詩和絕句:

(1)律詩:詩體名。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故名。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八句,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分五言、七言兩體。簡稱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則為排律。

(2)絕句:即“絕詩”。亦稱“截句”“斷句”。詩體名。截、斷、絕均有短截義,固定格僅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為主,簡稱五絕、七絕。也有六言絕句。平仄和押韻都有一定要求。

作者介紹

王維(約701-約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其詩似淺而實深,似淡而實腴,體物精細,狀寫傳神,具有獨特成就。他又精通繪畫,擅作平遠之景,擅繪人物、叢竹等。有《王右丞集》。

三、詩歌朗讀指導

1、聽朗讀。

2、結合註釋,讀懂全詩。

3、誦讀全詩。

誦讀指導

詩的首聯點題,交代時間、地點,可用敍述口吻讀。

頷聯、頸聯是詩的主體部分,寫的是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同時寄託了詩人閒適的感情,當用輕快的調子誦讀。

尾聯出句是陪襯,對句“王孫自可留”是全詩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語氣緩慢讀出,表現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滿足心情。

四、詩中有畫

(一)題解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於王維隱居輞川之時。他在那裏建造了別墅,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標題“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隱居的別墅,點明瞭地點;“秋”點明瞭季節;“暝”,傍晚,點明瞭具體時間。整首詩所寫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見的景物。

(二)後人評價

王維是我國盛唐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的詩筆觸清新自然,使我國的山水田園詩在陶淵明、謝靈運之後達到又一高峯。後人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蘇軾稱讚他説:“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本詩即是“詩中有畫”的代表作。

(三)詩中有畫

詩人用淡淡的幾筆就勾畫出一幅雨後山村的晚景圖,清新寧靜而又洋溢着和平安樂的氣氛,猶如世外桃源一般。

既然説“詩中有畫”,我們就把詩還原為一幅古典的卷軸畫。(教師在黑板上手繪一幅橫幅卷軸的圖形。)

1、我們首先找出詩中的寫景部分。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2、“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首聯寫出了什麼樣的意境?

明確: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清新,景色美妙。給全詩創造了一個寂靜,清新,幽雅的環境。

首聯與詩題有什麼聯繫?

明確:首聯緊扣詩題,點出了時間、地點、季節。

3、頷聯“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和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都是寫景,有什麼不同?

明確:頷聯用了“明月、鬆、清泉、石”等意象,表現出山村的自然美。頸聯用了竹、蓮、浣女、漁舟等意象,表現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頷聯側重寫物,頸聯側重寫人。

頷聯與首聯有何聯繫?

空氣清新方可見月光之皎潔;新雨之後才能顯清泉之聲響。

4、頸聯寫得十分熱鬧,這與作者要創造一個寂靜,清新,幽雅的環境是否和諧?並説説原因。

明確:是。浣女、漁舟的熱鬧,正是為了烘托出山村環境的寂靜、清幽。如同“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一樣。人們從這些熱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體味出恬靜中的'一遍勃勃生機。有動有靜,動靜結合,以動襯靜。

5、六句寫景的句子,哪幾句可以作為畫面的主體?學生概括。

明確: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教師把這四句寫到畫幅的中央)

6、、這四句作為畫面太過簡單,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把畫面具體地描繪出來,大約200字。

參考範例:“明月鬆間照”——暮色蒼茫,皎潔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銀色的月光透過鬆樹的虯枝翠葉,星星點點地灑落下來。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瀉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輝映之下,宛若一條潔白的綢布閃閃發光、隨風飄蕩,這是多麼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歸浣女”。竹林裏傳來一陣銀鈴般的笑聲,那是一羣勤勞淳樸的山村姑娘剛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歸來了,也許她們正為什麼開心的事兒在竹林裏嬉戲追逐着,笑鬧聲傳出翠竹林外。

“蓮動下漁舟”——密密的荷葉紛紛倒向兩旁,蓮花搖動,水波盪漾,原來是順流而下的漁舟正輕盈地穿過荷花叢,弄亂的荷塘月色,劃破了大山的寧靜。

7、總結畫面內容

畫面總合空山雨後的秋涼,鬆間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聲音,浣衣村女的笑聲,漁舟穿過荷叢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聲有色,有景有人,有靜有動,構成了清新秀麗的鄉村生活圖景。

8、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們體會了“詩中有畫”,假如為畫取名,應是?

明確:山居秋暝。(教師在畫幅的右上角寫上“山居秋暝”四字,作為畫的題目。)

再為這幅畫的落款處補些説明,寫上時間,可用哪些詩句?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概括為“雨後秋晚”寫在畫的左側)

還缺什麼?

作者。教師把“王維”寫在“雨後秋晚”的下面。

五、畫外之意

1、説到這兒,我們把握了詩中藴含的畫面,對“詩中有畫”有了初步體會。學詩不但要把握內容,還應體味作者的感情。從畫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對山居秋景的喜愛,對山村生活的嚮往,始終流露出詩人遠離人世、迴歸田園的願望。

如此,我們還不能算是完全讀懂了這幅畫。因為這幅畫不能把詩的尾聯概括進去。

2、翻譯尾聯,並體會其中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春天的芳華景物已在不知不覺中衰敗,秋景卻很美,我還是願意留居山中,不想歸去。

尾聯表達了作者欲遠離塵世歸隱山林,不再回到紛紛擾擾的官場中去的強烈願望。體現了作者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3、看詩的尾聯,我們有一個疑問:王維本在做官,為何嚮往隱居生活呢?做官是入世,隱居是出世。唐代詩人,尤其是盛唐詩人大都渴望步入仕途以實現人生抱負。要解開這個謎,我們必須瞭解一下王維的生平和寫作背景。

知人論世:

王維早年曾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但由於身在仕途,也曾一度有過匡世濟時的理想。特別是在張九齡拜相以後,王維曾極力稱頌張九齡的一些政治主張,得到張的賞識與信任。但隨着張九齡的罷相,王維的仕途也漸趨坎坷,對當時的官場開始感到厭倦;在這種情況下,早年對佛教的信仰開始在他的心中佔據重要的位置,40歲以後便“吃齋奉佛”,曾一度在終南山和輞川別業過着亦官亦隱的生活,以與友人賦詩唱和相酬為樂,表現出厭惡世俗、逃避現實的隱逸情趣。本詩便較為典型地體現了詩人的這種情緒。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山居秋暝》表現了王維嚮往田園生活的思想傾向,也流露出對仕途失望,厭棄官場的情緒。同時,我們還學會了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知人論世。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 從意象入手,認真品味詩歌

(1) 自然美、生活美、音樂美

(2) 形成熱愛自然的生活情趣,培養高潔淡雅的生活情操

2、品讀同類詩歌,古為今用,在認真鑑賞的基礎上,組合同類詩歌,進行古為今用的創新實踐活動:為旅遊公司做一個創意策劃

二、教學重點

(1) 分析意象,進入意境的想象

(2) 品讀詩味,初步學會鑑賞近體詩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蘇軾曾説:“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瞭解到王維能詩善畫的人,然而他的本領其實還不止這些,你們知道嗎?(講一典故:王維任太樂丞,音樂上有着非凡的天賦,有人藏有一幅“奏樂圖”,在誰都不知道奏的是什麼曲子的情況下,王維看了看畫,僅僅憑畫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勢,便斷定彈的是《霓裳羽衣曲》,並且説出是此曲中第三疊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馬上召來樂工奏之,結果奏到第三疊的第一拍的時候,那樂工的姿勢和畫中人物的姿勢果然無一差錯。王維對音樂的功力精至於此,不能不讓我們驚歎。)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他的一首優美的山水詩。

(1)欣賞圖畫,導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放映《山居秋瞑》圖及朗誦錄音,營造欣賞氛圍。

(2)、品讀詩畫美

學生齊聲朗誦。

想象、描述“詩中畫”

(參考:(一)天色已瞑,卻有皓月當空;羣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洌,淙淙流瀉與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有月光下閃閃發光,多麼幽清明淨的自然美啊!(二)竹林裏傳來了一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着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

感悟“畫中詩”

——學習討論詩的前三聯畫圖中所藴含的詩意。

(首聯以“空山新雨”構圖,使人頓生“空明”之感;頷聯以“明月、清泉”寫意,物蓄謀而明志潔;頸聯描繪“浣女喧竹、漁舟蓮動”的活動之景,表達對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2、 讓學生找出意象

(意象:暗含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事物。)

意象--------(空)山、雨、鬆、月、泉、竹、浣女、漁舟

請一些學生談一談自己比較喜歡的意象,答案不定。

A、 山的美

就像大海吸引普希金一樣,王維對山也有着一種特別空靈的愛。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人都迷路了,一下子讓人感覺出山的遼闊和荒遠,就如本詩第一句的“空”字,一下子讓人想到山的空曠、靜謐。寫來都極為精彩,不像我們有些同學寫文章,只能説:啊!山真美啊!

B、雨的美

雨是我們生命中很特殊的一個情結,極易呼喚出深埋在我們內心的情感。也許是你有一次被雨淋得特別慘,因此你永遠記憶猶新;也許是因為你曾經和自己最心愛的人在雨中,同撐一把傘,度過一個美麗的黃昏,因此每逢下雨,你就柔情滿懷;或者下雨讓你想起你愛的人的流淚,惆悵不已。

而詩中的雨給了詩人什麼感覺呢?

雨後的山-------更一塵不染

雨後的鬆-------更蒼翠

雨後的泉-------更動人

雨後的月-------更亮晶

那是一種朦朧又清新的感覺,有機會到山中,同學不妨也去感受一番。

C、 明月

提問:這裏的明月有什麼妙處呢?

月亮通常能帶來一種神祕的力量,之所以稱之為神祕,是因為這種力量我們不可捉摸,但確實又存在。因為月光的皎潔柔美,情侶通常會選擇在花前月下,對心愛之人表達愛慕之情,想象一下一個人頂着炎炎烈日向別人表白那其中的感覺少了多少味啊?呵呵,多半表白不成功。如果有人在月下對你深情的低語,那種感覺一定很難忘。

我們一起來體會一下這裏的月光:

雨後的明月

明月下的雨滴------------交織在一起

明月下的鬆

明月下的泉

D、 鬆、清泉

(1)、月光鋪灑松林的景況美嗎?月光從疏疏朗朗的松葉之間傾瀉下來,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數一數,而這些能讓你想起哪部電影的哪個鏡頭?

(2)、在月光下,清泉從石上流過,你首先看到一條白練,還不僅於此,“噓-------”等悄無聲息的時候,還讓我們彷彿聽到了清澈的泉水流經石上的潺潺、淙淙之聲,並且在空曠遼遠的山間傳得很遠很遠!

王維在音樂方面的天賦,使他能比一般的詩人更能敏鋭地捕捉到自然的各種聲響。

E、 竹與浣女

浣女:洗衣服的女人,讓人很容易想起朱自清“剛出浴的美人”,都寫出一種纖塵不染的美。而且這些浣女是隔着竹林來看的,因此更具一種美學效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所謂:遠看一朵花,近看是地瓜。

F、 漁舟

生活之美,勞動之美

3、 詩人理想

——思考:如何理解“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的含義?

(這一句,可謂詩人情不自禁的流露,這裏一草一木,一泉一石,是如此的美,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是如此的美,因此詩人大發感慨“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春草就隨它衰敗吧!如此清幽、恬靜、淡遠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孫去靜靜地欣賞,這裏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因而,歸隱的願望便油然而生。)

以自然美來表現人格美和社會美,寄慨言志,含藴雋永。

4、鑑賞要點:

A.動靜結合

這首詩就是一幅極動人的山水畫。筆下意向明月皎潔,泉水清澈。竹林喧鬧,蓮葉搖動,漁舟穿梭。……竹喧、泉流、蓮動是動態美,襯月靜、山幽,動靜結合。

B.意境優美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與“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一類的小詩,畫面上充滿了動態,有些還是十分熱鬧的,然而境界卻又是異常幽靜。這些在紙上看來又吵又鬧的傢伙,完全沒有破壞作者所企圖創造的意境,構成這種意境的主力。這難道不是一種意境的優美嗎?品味,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四、作業:完成企業創意書。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假日閒居”旨在讓遊客在緊張工作之後的週末或假日,走進自然,走進農家,找到輕鬆、閒適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覺。

——景區設置:新雨村、陋室、故人莊、山居、田園居、南山。

——日程安排:新雨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莊(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園居、南山(第二天)。

——具體景點設計:以“山居”為例:

①松林散步,傾聽天籟,體味自然。倘有月亮,會有“明月窺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現。

②清泉漂流,體會“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

③溪中泛舟採蓮,時有“驚起一灘鷗鷺”的情景再現。

④泉邊浣衣、竹林篝火。

——經營方式:與廣東省電視台合作開發,或與其他影視機構合資開發,既作旅遊景點,又作影視劇外景基地。

標籤:山居 教學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