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物理教學反思(精選10篇)

校園1.38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物理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物理教學反思(精選10篇)

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物理教學反思 篇1

1、使學生掌握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實驗裝置和操作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學會實驗儀器的選擇。

重點)

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實驗裝置和操作方法

難點)

從實驗室製取氣體的設計思路出發,研討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氣體的方法。

教學過程)

在化學課程改革中倡導科學探究,要和化學學科的特點即實驗緊密結合起來。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方式,學生具備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是學習化學和進行探究活動的基礎和保證。製取氣體實驗技能是國中化學實驗的重點和難點。根據《標準》,H2的製取實驗不要求了,國中的氣體制取實驗只有O2和CO2。O2的製取在第二單元中已介紹過,所以本單元安排課題2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在學生已學過的O2的製取的基礎上,探究氣體的製備問題。CO2和H2的製取無論是從反應物的狀態,還是從反應條件等都有許多相似之處。由於H2的製取實驗不要求,所以完全讓學生探究CO2的製取是有困難的。因此,教材給出了實驗室中製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確定氣體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時應考慮的因素、CO2和O2製取實驗及相關性質比較,在此基礎上,給出了一些儀器,由學生自己來組裝製取二氧化碳的裝置,並利用裝置製取二氧化碳。因此,課題2重在讓學生掌握實驗室中製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

思考)

寫出製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式)C+O2點燃CO2

C+2CuO高温2Cu+CO2↑2C+Fe3O4高温3Fe+2CO2↑

問)實驗室製取氧氣的反應原理是什麼?

[生答後總結]

實驗室製取氧氣的原理是利用高錳酸鉀在加熱條件下得到氧氣或用過氧化氫(用二氧化錳做催化劑)製取氧氣。

當用固體反應,需要加熱產生氣體時,可採用高錳酸鉀在加熱條件下製取氧氣的裝置;當用固體與液體反應,不需加熱生成氣體時,可採用製取什麼樣的的裝置。

一、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

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鹽酸製取。

反應原理)碳酸鹽跟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

(1)石灰石跟稀鹽酸反應,現象)塊狀固體不斷溶解,產生大量氣泡。(石灰石跟稀硫酸反應,開始有氣體產生,過一會兒氣泡逐漸減少,以至反應停止。)

(2)碳酸鈉跟稀鹽酸反應十分劇烈,迅速產生大量氣體。石灰石跟稀鹽酸反應比碳酸鈉緩和,也能生成大量氣體。用硫酸代替鹽酸跟石灰石反應,雖能產生二氧化碳,但是生成的硫酸鈣微溶於水。它會覆蓋在塊狀石灰石表面,阻止碳酸鈣跟硫酸接觸。而碳酸鈉跟鹽酸反應太快,生成的二氧化碳不容易收集。因此,實驗室裏通常是用石灰石跟稀鹽酸反應來製取二氧化碳的。

二、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裝置)〔討論〕

1、怎樣確定製取氣體的裝置?為什麼可以用這樣的裝置製取二氧化碳?

2、為什麼只採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二氧化碳?

3、裝置中的長頸漏斗能否用普通漏斗代替?可用其他儀器代替錐形瓶嗎?

〔講解〕

1、實驗室製取氣體的裝置是根據所需藥品的狀態,反應條件來確定的。製取二氧化碳的反應物石灰石(或大理石)是固體,鹽酸是液體,反應是在常温下進行的。反應前可以將固體置於錐形瓶中,液體在製取時從長頸漏斗中注入,液體與固體接觸時生成的氣體經導氣管導入集氣瓶中。

2、由於二氧化碳的密度大於空氣又能溶解於水,所以用這樣的裝置來收集二氧化碳。

3、為了避免產生的氣體從漏斗中逸出,必須使長頸漏斗的管口在液麪以下,而普通漏斗頸太短不合適。錐形瓶在裝置中作為容器,可以用其他(如大試管、燒瓶、廣口瓶)口徑大小適宜的容器代替

1)制二氧化碳可選用收集氣體可選用。

2)長頸漏斗為什麼要插入液麪?

3)這個裝置的氣體發生部分可以用來製取氫氣,因為制氫氣用的藥品狀態與制二氧化碳的相同,反應也不需要加熱。但收集方法不同,因為氫氣的密度小於空氣,又難溶於水

〔討論〕

1、長頸漏斗可否用普通漏斗代替?

2、錐形瓶可否用別的儀器代替?

3、能否用濃鹽酸或稀硫酸代替稀鹽酸來製取二氧化碳?為什麼?

4、根據二氧化碳的性質,可以採用什麼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5、如何檢驗二氧化碳是否收滿?

(講解)

1、不能用普通漏斗代替長頸漏斗,因為普通漏斗頸太短,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會從漏斗處逸出。長頸漏斗下端管口必須在液麪以下才能達到密封的效果。

2、錐形瓶可以用大試管、廣口瓶等玻璃儀器代替。

3、濃鹽酸具有較強的揮發性,使得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氣體中含有氯化氫而不純。

稀硫酸和碳酸鈣反應,發生如下反應)CaCO3+H2SO4=CaSO4+H2O+CO2↑

4、因為氣體的收集方法主要取決於氣體的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二氧化碳可溶於水並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氣重,故可採用向上排氣法收集。

5、根據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的性質,可以將燃着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如火焰熄滅,則二氧化碳已收滿。

實驗室製取氧氣、二氧化碳比較

氧氣

二氧化碳

反應原理

2KMnO4 加熱 K2MnO4 + MnO2 + O2↑

2H2O2 2H2O +O2↑

CaCO3+2HCl=CaCl2+H2O+CO2↑

發生

裝置

A B C

製取氧氣(用高錳酸鉀在加熱)可用A,用過氧化氫製取可用B,制CO2用C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氣法、排水法

向上排空氣法

檢驗方法

用帶火星木條伸入集氣瓶中,若木條復燃該氣體是氧氣

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變渾濁説明該氣體是CO2

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物理教學反思 篇2

1、導入新課:讓學生回憶實驗室製取氧氣及思考能生成二氧化碳的方法導入新課。

2、新課講解

內容一:探究製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我給出濃鹽酸、稀鹽酸、稀硫酸、碳酸鈉、碳酸鈣等藥品和試管若干,並提出讓學生從價格便宜、反應速度適中、利於收集、氣體純淨、操作簡便等方面去選擇原料,然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手操作、討論、探究、找出自己認為理想的原料,這樣設計既讓學生認識到對比觀察的科學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學生獲取新知的體驗學習。找到了理想的原料後,就要選擇適宜的裝置。

內容二:探究製取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引導學生從藥品狀態、反應條件及生成氣體性質等方面分析選擇。

3、歸納總結

在課堂氣氛高漲的時候及時提問:實驗製取二氧化碳在選擇儀器時需考慮哪些方面的問題?(例如大的方面要考慮反應物的狀態、反應條件。細小方面要考慮節約藥品和對反應的控制等。)從而引導學生迴歸主題,及時的把探究過程中的點滴收穫彙總、凝鍊、昇華。

4、鞏固提高

(1)、從現實生活中找一些實驗替代品,自己動手設計製取二氧化碳的裝置,並完成製取二氧化碳的家庭小實驗,以提高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2)、通過對實驗室製取氧氣和二氧化碳的類比,讓學生找到規律,指導探究其他氣體的製取,從而鍛鍊學生對知識舉一反三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以發散,提升對知識間的聯繫和遷移的把握。

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物理教學反思 篇3

今天下午第三節在九(2)班上了一節化學課《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但是有些遺憾。

收拾完教具走到辦公室,忍不住問主任和組長問題出在哪裏。可能是顧及我的面子組長連忙安慰我,説我揹負的壓力太大了,準備也有些倉促。組長的心意我明白,很感謝他們這麼寬容我,可是我更明白課堂的問題就是教師的問題,必須自己解決。

回顧整節課,最主要的問題是時間安排不夠合理,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備課不充分,沒有充分考慮學情。按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還有五分鐘就能順利完成。

在哪裏耽誤了時間呢?怎樣做會更好?仔細探索記憶儘量讓每一個細節都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

第一環節,驗證可樂瓶中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實驗失敗,重做第二遍成功,但耽誤了一點時間。設計這個實驗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到化學與生活的聯繫。仔細回憶,原因在於燒杯中的石灰水太多,而從錐形瓶內可樂中逸出的二氧化碳太少的緣故。對於一個老教師怎麼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呢!

第二環節,回顧學生在九年級化學中接觸到的第一種氣體(氧氣)的有關知識點時,化費的時間過多。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讓學生能總結歸納以前的知識並順利過渡到今天所要學的內容。但是這個表格中設計的知識點可以讓兩個學生起來回答問題即可,而不必每個問題都找學生回答。這樣話至少可以節省3至5分鐘。

第三環節,做傾到石灰水的實驗時,我的手有些不聽使喚,然後改由學生做。這一細節耽誤了半分鐘。現在想起來,應該是平時太疏於嚴格要求自己了。

第四個問題是在討論木炭及蠟燭燃燒、炭還原氧化銅及氧化鐵兩種金屬氧化物時,用時過長。主要原因在於,依據學生現有的知識不可能考慮那麼全面,作為教師應該為學生在屏幕上出示製取氣體應該綜合考慮的因素,而不是當很多優秀的學生都無法回答出來時,老師只是做語言上的提示。對於老師的提示,學生還要先記憶消化再來對照,還是需要一些時間的。

也許還有自己沒有發現的問題。即便如此,我仍要感謝九(2)班的孩子們。他們今天的表現比以往每一節課都要好。男孩的表現比女孩要主動。尤其是昭煌、熙來、浩然、竣宇、浩同這五個男孩回答問題特別積極,除前面兩位男孩外,其他三個孩子平時上課幾乎不舉手;連平時不開口的天涯今天也主動舉手了,既驚訝又高興,很慚愧平時對於這個孩子的批評多於表揚;今天的學冕,在我進教室後,他主動幫忙做投影的準備工作,在課堂上願意並順利回答出一個問題,打心眼裏為他高興。最讓我感動的還有兩個男孩,一個是坐在第一排正對着講台的兆龍,一個學習不夠主動,上課經常被提醒的男孩,在我拿着試管架做石灰石、碳酸鈉與稀鹽酸和稀硫酸的演示實驗時,他主動伸出雙手幫我頂住試管架的底部,可能是擔心我拿不住。因為他的細心和善良而感動;另一個就是坐在講桌旁邊的朝林,一個不起眼的男孩,一個回答問題聲音小小的男孩,在我因為緊張手不聽使喚請求幫助之時,他很樂意地接受並完成任務。

孩子們的表現讓我感覺特別温暖,更讓我知道,每一個孩子都願意上進,都願意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在大家面前,他們都可以做得更好!

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物理教學反思 篇4

本節重點是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裝置,難點是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原理。這次教學本着以“發展學生的能力”為根本原則,採用引導——探究教學法,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宗旨來組織教學。設計了“複習回顧,引導探索,開拓應用”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程序。利用交互式白板採用對比、實驗和實物展示等手段,創設問題情境,引導探究,使學生學習過程更加生動形象,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潛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成為積極的參與者。

不足

序號

不足之處

原因

改進意見

1

學生在探究實驗裝置中個別組無法準確得出探究的結論

學生對知識理解和應用沒有掌握

平時教學多強調裝置中反應物的狀態與反應的條件,使學生知道儀器的作用。

2

製取二氧化碳實驗學生完成的不到位

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差

精講點撥的要到位,使學生理解。

3

時間安排上不好,有點前鬆後緊。

剛開始複習時,給孩子們的預留時間太長,導致後面小組展示時間太緊,有的小組沒有展示到,比較遺憾

注意時間的分配,讓學生更好的展示自己的成果,體會到成功的喜悦

對一些問題的反思

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教學目標是否達成?達到了哪些目標?哪些目標沒有達成?為什麼?

在本節課中,難度最大的是藥品的選擇,通過設計了石灰石與稀硫酸反應、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碳酸鈉粉末與稀鹽酸反應等實驗,由學生通過實驗來探究出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所需的藥品和反應的原理。用不同的反應物進行試驗,觀察到不同的現象,通過比較得到了一個較為合理的結論,善於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種學習態度才能受益無窮。回憶氧氣的製取原理、發生裝置、收集方法,學生自主學習課本中內容後,小組合作完成導學案得出二氧化碳的製取原理、製取藥品並進行了小組展示,根據藥品和原理討論、自行設計實驗並小組展示實驗裝置圖,小組展示過程中分析得出該裝置的優缺點;第二個合作探究過程主要是各小組根據自己設計的實驗討論裝置氣密性的檢查、實驗步驟、氣體的檢驗和驗滿方法;最後小組展示階段是將本小組的實驗展示給大家並製取一瓶二氧化碳氣體,最後進行了當堂檢測。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設置一環一環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在問題的引導下,加上適當點撥指導,水到渠成,在學生的想、説、議、探、評中愉快地完成本課題的研究,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潛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成為積極的參與者。

關鍵環節的提煉

針對本節課的某些環節或事情寫出您的一些思考,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某個問題引發了您的一些思考,或者給您留下印象深刻的事情,請詳細描述。

我認為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強調培養學生“三會”:

一是學會傾聽,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努力掌握別人發言的要點,對別人的發言作出評價;

二是學會質疑,聽不懂時,請求對方作進一步的解釋;

三是學會組織、主持小組學習,能根據他人的觀點,做總結性發言。使學生在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不斷產生新的想法,同時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學會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成果。

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物理教學反思 篇5

一、設計思路(簡述)

由一則謎語,引入新課展示學習目標自學指導1

師生同歸納化學反應原理自學指導2師生討論交流歸納出實驗室製取氣體如何選擇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

實驗探究(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裝置)

專題訓練課堂小結綜合訓練

二、課後反思

1、對學情分析不到位:課的開始複習實驗室製取氧氣所學的知識點時,沒有充分考慮到由於時間長,學生對本部分知識已經不太熟悉,所以在此環節時,耽誤了時間,在後面教學環節時,就顯得有些倉促,後來想想,如果在備課時,充分考慮到這方面的因素,後面的教學就會很順暢。

2、備課時沒有注意到細節問題

在完成自學指導1時,實驗室製取CO2化學反應原理,即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沒有對學生進行細緻的講解,如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首先生成氯化鈣和碳酸,然後碳酸不穩定分解,最後再歸納出總的化學方程式,因為它也是會考重要考點。

3、由於前面耽誤了時間,所以後面在進行分組實驗探究時,時間不夠充分,給人感覺就是很忙亂的完成了這一環節,而這一環節本身設計就是想讓學生利用已學知識,自己動手實驗,考查學生綜合素質能力。

4、由於教齡短,教學經驗不夠豐富,駕馭課堂能力不是很強,所以在今後教學中,一定要向老教師學習,自己也要努力學習,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提高自身素質,總之呢,總體感覺不是很好,希望各位評委多提寶貴建議,謝謝大家。

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物理教學反思 篇6

本課題用活動與探究的方式來研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裝置為中心目標,以活動與探究為載體,以問題為主線,圍繞發生裝置、收集裝置兩個要素進行大膽設計、有創意的快樂探究之旅。教師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素材親歷探究過程,給學生活動提供了許多機會和空間,讓課堂成為展示學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1、懸疑

這節課,我先給學生講了兩個小故事:很早以前,在西德的一個州,有一片奇異的澤地:每當獵人牽着狗通過的時候,獵人安然無恙,狗卻死了。當時那裏人們都傳説這澤地上有魔鬼,它最嗜好吃狗。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山中有一個著名的屠狗洞,傳説洞中有一個屠狗妖,人進入洞中安然無恙,狗卻死亡。

這兩個故事情節中的懸疑色彩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然後提問:大家知道這妖怪是什麼嗎?從而引出課題——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

2、温故

通過一道會考題進行預習練習,並複習檢查氣密性的方法。複習介紹學過的發生裝置、收集裝置;氣體檢驗、收集、驗滿均有回顧,並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已有事實,有目的的獲取二氧化碳的相關信息,進而為探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做好知識準備。

3、體驗

內容一:探究製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生源好的班進行探究實驗),我給出稀鹽酸、稀硫酸、碳酸鈉、碳酸鈣等藥品和試管若干,並提出讓學生從價格便宜、反應速度適中、利於收集、氣體純淨、操作簡便等方面去選擇原料,然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手操作、討論、探究、找出自己認為理想的原料,這樣設計既讓學生認識到對比觀察的科學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學生獲取新知的體驗學習。

內容二:探究製取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

給定儀器,學生自我設計實驗裝置

首先讓學生回顧利用過氧化氫製氧氣的實驗裝置,然後按指定的圖示進行製取二氧化碳的裝置設計。展示學生預習設計的實驗裝置圖,給學生一些啟發後繼續設計、討論可能的裝置。

然後將常用的製取二氧化碳裝置圖用多媒體投影,再讓學生根據熟悉的儀器,尋找代用品進行設計裝置並展示實物和裝置圖;再進行交流討論,互動學習,總結評價各裝置的優缺點。這樣的過程,使學生對實驗操作和儀器的選擇有了一定的認識,為以後自選儀器組裝實驗創設了良好的鋪墊 。

內容三:學生用設計的裝置製取二氧化碳。

進行儀器檢密、加藥、收集、驗滿、氣體檢驗操作。

接着進行隨堂小測,檢測課堂教學效果。

本課題因教學容量較大,為了讓學生有充足的教學時間進行思考、交流、討論和探究,採用兩課時進行教學效果較好。

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物理教學反思 篇7

《二氧化碳的製取》是九年級化學教材中的重點內容。本節重點是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裝置,難點是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原理。這次教學本着以“發展學生的能力”為根本原則,採用引導———探究教學法,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宗旨來組織教學,設計了“複習回顧,引導探索,開拓應用”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程序。利用多媒體、實驗和實物展示等手段,創設問題情境,引導探究,使學習過程更加形象生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潛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成為積極的參與者。

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的動畫製作展示饅頭由小變大的過程,並組織學生小組討論饅頭由小變大的原因是:饅頭在受熱情況下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氣體排出的時候會在饅頭中形成一個一個的小洞。有些同學就可能產生疑問:“二氧化碳是如何產生的呢?”帶着這一問題再展示饅頭的製作過程為:和麪、發酵、加鹼(碳酸鈉)、氣蒸。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不難得出二氧化碳的產生是與發酵、加鹼(碳酸鈉)有關。這樣就順其自然地引出如何製取二氧化碳的研究課題 。那麼二氧化碳是如何製取的呢?它究竟需要什麼原料來製取呢?針對這些問題,教師組織學生繼續探究,要尋找製取二氧化碳的原料應考慮哪些因素?同學們討論歸納出:實驗室製取氣體的原料應從反應條件的難易、反應速度的快慢、反應原料是否易得、是否便於收集等因素考慮。之後同學們列舉了所學過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如:木炭燃燒、碳還原氧化銅、蠟燭燃燒、酒精燃燒、人的呼吸等。然後從反應條件的難易、反應速度的快慢、是否便於收集等因素進行小組討論,同學們在討論中慢慢感悟出它們都不是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最理想原料。通過在“問”中“學”、“學”中“問”,就會把學生引入問題情境中去,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願望,誘發出自主探求的思維活動,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啟動學生思維閘門,從而至始至終保持認真、主動的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

在探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所用的原料時,教師根據學生已學的知識,組織小組討論下列問題: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判斷下列固體與液體相互可能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是哪幾組物質。 固體:二氧化錳(mno2)、四氧化三鐵(fe3o4)、氯化鈉(nacl)碳酸鈉(na2co3)、碳酸鈣粉末(caco3)、大理石(caco3)、, 液體:稀鹽酸(hcl)、稀硫酸(h2so4)。學生們對這個問題會展開激烈的爭論,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在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種類不變的原理,同學們很快就能得出結論是:稀鹽酸分別與碳酸鈉、碳酸鈣粉末、大理石反應或稀硫酸分別與碳酸鈉、碳酸鈣粉末、大理石反應都可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然後再以小組為單位對六組藥品進行實驗,要求認真觀察實驗、記錄現象、討論分析找出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氣體的'理想原料。學生們通過實驗觀察、對比分析、討論交流從反應速度的快慢、是否便於收集等因素展開討論得出:稀鹽酸與碳酸鈉粉末反應太快、難以控制、無法收集;稀硫酸與大理石反應剛開始有氣泡產生一會兒反應停止,不能收集到氣體;稀鹽酸與大理石混合反應速度較快、易於控制,所以它們是製取二氧化碳氣體的理想原料。有的同學甚至還會提出能否用濃鹽酸代替稀鹽酸呢?對此教師可出示一瓶濃鹽酸打開瓶蓋讓同學們觀察、討論找出答案。接着教師再提出問題:“通過上面學習要求大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怎樣才能製取並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氣體?並聯系實驗室製取氧氣的內容進行觀察對比,思考討論選擇氣體發生裝置與收集裝置應考慮哪些因素?”根據前面已學知識進行對比發現製取這兩種氣體所用原料的狀態和反應條件都不相同,這兩種氣體的密度與溶解性也不一樣,所以它們所採用的發生裝置與收集方法也是不同的。討論得出:選擇裝置應考慮反應物的狀態、 反應條件、生成物的物理性質(密度、溶解性)等因素。在對比觀察中認識到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瞭解了氣體制取裝置的選擇依據。

在探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裝置活動中,每個實驗桌上都提供了注射器、底部有洞的破試管、錐形瓶、平底燒瓶、廣口瓶、燒杯、試管、集氣瓶、長頸漏斗、u型管、橡皮管、單孔橡皮塞、帶支管的燒瓶、玻璃導管、漏斗、銅絲、水槽、酒精燈、分液漏斗、雙孔橡皮塞、鐵架台等儀器。要求學生動手操作,選取上述某些儀器或生活代用品或其它儀器,設計出幾組裝置來製取二氧化碳?在選擇儀器時應注意哪幾方面的問題?相互間討論交流認為哪組裝置是最理想的裝置?為什麼?哪一組裝置與眾不同?”此問題一出,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大膽思維、討論比劃、嘗試,力圖設計多組裝置,力求自己設計的裝置有所創新。同學們根據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設計了各種各樣裝置,有的裝置簡單方便、易於操作;有的裝置構思巧妙、富有創意;有的裝置充分利用廢棄儀器化廢為寶;有的裝置卻是錯誤百出等等。然後組織學生們展示作品、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共同推選出幾組比較有創意的實驗裝置供同學們學習參考。所以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要留給學生廣泛的思維空間,要積極鼓勵學生大膽的超越創新,不要把學生看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和人格,不要損害學生的自尊心和創造力。

通過對製取二氧化碳氣體的原料、裝置、步驟的研究,最後請同學們用自己設計的實驗裝置製取、收集、驗證二氧化碳氣體。等到實驗結束後,每一小組派一個代表上來展示實驗成果,分析實驗成敗以及原因,小結、彙報自主學習的收穫。結果發現有的同學很快就收集到一瓶二氧化碳氣體,而有的同學則沒能獲得成功,主要原因有:所加的藥品不能反應(用硫酸做原料)、能反應卻收集不到氣體(裝置氣密性沒有檢查或裝置氣密性不夠好)、藥品量不足、實驗步驟不準確、長頸漏斗末端沒有伸入液麪下等等。通過實驗以及對實驗成敗的分析,同學從中認識到自己設計實驗裝置優缺點,同時也掌握了實驗步驟和有關的注意事項,然後通過反思交流、取長補短重新調整與改進實驗裝置,最終取得實驗成功。這樣既鍛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實驗能力、又不斷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還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

當然,在教學中也暴露了不足。由於平時學生動手機會較少,學生在探究實驗中比較混亂,個別組無法準確得出探究的結論,一節課內完成這麼多的探究實驗有點倉促,不利於學生實驗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同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要不斷培養。但不論怎樣在本節課學習中學生還是大有收穫的。

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物理教學反思 篇8

《二氧化碳的製取》是九年級化學教材中的重點內容。本節重點是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裝置,難點是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原理。這次教學本着以“發展學生的能力”為根本原則,採用引導---探究教學法,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宗旨來組織教學,設計了“複習回顧,引導探索,進入本課的講授。

在導入新課時,利用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可口可樂,順其自然地引出如何製取二氧化碳的研究課題 。那麼二氧化碳是如何製取的呢?它究竟需要什麼原料來製取呢?針對這些問題,教師組織學生探究,要尋找製取二氧化碳的原料應考慮哪些因素?同學們討論歸納出:實驗室製取氣體的原料應從反應條件的難易、反應速度的快慢、反應原料是否易得、是否便於收集等因素考慮。之後同學們列舉了所學過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如:木炭燃燒、碳還原氧化銅、蠟燭燃燒、酒精燃燒、人的呼吸等。然後從反應條件的難易、反應速度的快慢、是否便於收集等因素進行小組討論,同學們在討論中慢慢感悟。

在探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裝置活動中,實驗桌上都提供了試管、錐形瓶、平底燒瓶、廣口瓶、燒杯、試管、集氣瓶、長頸漏斗、橡皮管、單孔橡皮塞、水槽、酒精燈、鐵架台等儀器。要求學生動手操作,選取上述某些儀器設計出幾組裝置來製取二氧化碳?在選擇儀器時應注意哪幾方面的問題?相互間討論交流認為哪組裝置是最理想的裝置?為什麼?哪一組裝置與眾不同?”此問題一出,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大膽思維、討論比劃、嘗試,力圖設計多組裝置,力求自己設計的裝置有所創新。

通過對製取二氧化碳氣體的原料、裝置、步驟的研究,最後請同學們用自己設計的實驗裝置製取、收集、驗證二氧化碳氣體。等到實驗結束後,小組分析實驗成敗以及原因,小結、彙報自主學習的收穫。

在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高,但由於平時學生動手機會較少,學生在探究實驗中比較混亂,個別組無法準確得出探究的結論,且一節課內完成這麼多的探究實驗有點倉促,不利於學生實驗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同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要不斷培養。

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物理教學反思 篇9

接到教學藝術節課題實驗教師的出課任務後,我確定了展示課的課題,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六單元課題2《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本課的內容以學生探究為主,且需要多媒體的支持,契合實驗課題《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信息化整合研究》。

備課過程中我對教材進行了認真研讀、分析,在利用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前後內容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和處理。依據九年七班學生實際,為保證授課內容的完整且體現對課題的研究。我把一些知識作為學生前置性作業的內容,並把作業內容拍成照片加以展示,把有關氧氣的複習內容也留為前置性作業。這樣就保證新課的時間。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上,我利用視頻《假如沒有化學》以及猜猜它是誰來創設情境激趣引思,效果也比較好。為確保實驗探究的順利進行,我把實驗室製取氣體的要求作為温馨得救展示給學生,從而幫助學生分析判斷選擇出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試劑。對化學反應原理的處理上,我也作了改動,它是本節課的重點及難點,如果本節課上完成分析及書寫過程需要佔據較多時間。所以我把方程式在前一節課進行了講解。節省時間的方法也體現在板書的設計處理上,除了課題及反應原理,其它的內容我都是以貼卡片的形式展現。即節省了時間同時學生也感到新奇,更能引起學生關注,效果較好。當堂檢測方面我設置了六套隨機習題供學生自主選擇題的難度分不同層次。其中設置了一個生活小常識來體現化學源於生活且服務生活的理念。作業佈置也源於上述目的。儘管做足了上述的準備,但學生的探究過程是無法控制的,我感覺在充分的讓學生表述實驗現象方法還不夠,對發生裝置的探究還有一定的提升的空間。

研讀本節課教材以及完成設計本課教學的過程是我對實驗課題的詮釋過程,也表達了我對實驗課題及本課題的理解。我也會以此課的備課為範例,在今後的教學準備中從各個方面透徹分析每一節課,以求最好的教學效果。

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物理教學反思 篇10

首先是對反應原理的探究上,我採用了一系列的探究實驗:例如碳酸鈉和大理石分別與同濃度的稀鹽酸反應,分析哪個更適合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得出正確的結論,在酸的選擇上,同樣採用探究發現,分別出示濃鹽酸,讓其發現濃鹽酸的揮發性,硫酸與塊狀碳酸鈣發現反應速度太慢,從而選擇了稀鹽酸的過程。其次在反應裝置的選擇上也是讓學生討論分析,並且引導分析得出各類裝置的優點和缺點。最後經過與實驗室製氧氣的對比,分析歸納得出實驗室制氣體的發生裝置的選擇依據、收集方法的選擇和實驗儀器的選擇依據、驗滿方法的比較。雖然課堂教學進度慢了,但是更有效了,經過實驗探究,學生基本掌握了實驗室制氣體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我想這種收穫應該是在課堂中重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了成功。

不足之處

1.本節課的教學,雖然我採取了很多教學手段來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但是在知識的教學上創新不夠。比如:讓學生利用真實儀器製取二氧化碳的這部分教學過程。我的初衷是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通過實踐來製取二氧化碳,但是由於儀器不夠,我的目的沒能很好的達到。

2.結束新課的教學,總結是非常重要的。由於時間問題,我總結時沒能畫龍點睛。只停留在了知識的總結,而沒有上升到更好的高度,讓學生知道,這節課不僅學的是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取,而是要通過回顧氧氣的實驗室製取、學習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取,總結得出實驗室製取氣體的設計思路。

教學機智

在本節課的開始,我在實驗室不小心,把稀鹽酸滴在了石灰地面上,立刻看到地面上冒出氣泡。我説:“大家猜想這氣體是什麼啊?通過學習看我們是否能找到答案”。由身邊實例導入新課,學生較感興趣,同時也為這節課的內容埋下伏筆。

學生的創新

當學生擁有了一套完整的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後,在教師的啟發下,讓學生就地取材,尋找生活中的什麼廢舊品來代替實驗室的器材,學生熱情高漲,紛紛敍述自己的想法,例如用注射器代替長頸漏斗、用輸液管代替導氣管、用泡沫代替橡膠塞等等。就此教師佈置下手工作業,利用廢舊物品設置一套裝置。在手工製作中既開拓了學生思維,又鍛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節能意識。